一、项目概况
项目地址位于湖北武汉市江汉区中山公园内部。武汉中山公园占地32.8万平方米,其中水上面积6万平方米,是武汉市历史悠久的文化休憩公园,1910前身为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家里的后花园,它在刘歆生家的西侧,所以称之为“西园”。当时面积约2000平方米左右。园内部除了花就是树,仅存一个小喷泉以及一间小茶室。
(如图1-1、图1-2)。
图1-1图1-2
二、项目现状分析
选址位于中山公园东北门与中山公园后门中间的一片公园区,范围内没有游乐设施
现在主要用于老年人晨练以及饭后午后周边人群休闲散步。
(如图2-1、图2-2)
中山公园内部存在的问题:
1.人群拥挤
位于武汉老城区附近,所以人群较多,十分的拥挤,环境品质很差。
2.卫生条件差
卫生条件较差,周边还有垃圾收费站,导致存在气味的问题。
3.形象
本身是武汉市家喻户晓的公园。但是人们对于中山公园的历史了解得不够多,希望能让武汉市民更多地了解武汉中山公园的相关文化。
内涝问题七八月份城市内涝严重,武汉到7.8月份会出现严重的内涝问题,目前地块的路面铺装为硬质铺装,水的下陷速度较慢,应当增加绿地面积,加强水的下陷速度,增加绿化。
图2-3
三、设计主题、目标
(一)设计主题
结合现场条件,作为武汉老公园,早在建设公园的初期,武汉中山公园一直是周边居民夜间散步以及周末休闲与娱乐的重要场所,本项目的主题是生态园中园,特色在于生态环境的保存已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设计目标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人们缺乏放慢生活节奏以及休闲娱乐的区域。正是因为人们的生活压力、社会压力逐渐加大,我们应更加注重劳逸结合,放松生活节奏。
通过简单方式传承演绎历史文化,中山公园本身为一种私家园林,私家园林的构成特点主要以1.规模较小 2.水面建设3.修身养性4.清高风雅5.造园手法。
五类创作手法,对选址空间进一步的改造,利用改造,重创空间,延续记忆,保留现有构筑物,水纹,利用私家园林文化,构筑一个以植物的围合,形成的曲径通幽的幽静空间。整个设计旨在重塑休闲公园的同时加强对武汉本土文化的传承。
四、方案介绍
(一)设计方案综述
设想构思与灵感来源于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特点,以及“曲径通幽处”的古诗词。利用园内小道以及植物的围合,形成一个较为密闭幽静的空间。串联城市肌理,把园内本身的硬质铺装转换成较多的绿化空间,配置简练的休息座椅。
铺装取消较多的硬质铺装,主要以草皮为主,首先将原本的硬质铺砖路面改为软质铺装。
空间的对比入口林中亭区域与曲径通幽区两个区域的对比。两个空间比邻在一起形成对比,曲径通幽处的面积大于林中亭区域的面积。凸显出曲径区的主体设计。由于面积大,景观内容丰富。从而成为了整个园林中的最高潮之处。
藏与露为了避免曲径通幽处的景观被一眼看透,加入以树木作为屏障用来阻隔视线。虽然不能让人一览无余地看完整个景观,但是却让人更想深入其间。
1.功能分区
根据对整个广场的定位分为四大功能分区:湖心亭、曲径通幽区、林中亭、滨湖景观区。(如图4-1-1)。
图4-1-1
(1)湖心亭
中山公园本身具有的水条件,在其基础上,新建了一个湖心亭,满足人们生活休闲需要。(如图4-1-2、图4-1-3)。
图4-1-2 图4-1-3
(2)曲径通幽区
这是设计的主要区域。主要以园中小路的曲径以及植物的围合形成一个较为幽静的休闲空间。(如图4-1-4)
图4-1-4
林中亭在后门的入口处,新建了一个林中亭,较为幽静。(如图4-1-5)
图4-1-5
滨湖景观区在本身水的周边加入了滨湖景观广场。(如图4-1-6)
图4-1-6
2.道路分析
整个文化空间主要分为两条流线线:主要人行道、幽静曲道。(如图4-1-7)
图4-1-7
3.剖面分析
从剖面可以看到整体空间,体现设计特点,便于参观与管理,从而增加活动空间。(如图4-1-8、图4-1-9)
图4-1-8 图4-1-9
(二)植物配置
本方案的植物配置手法主要分三个方面,第一为了适应武汉本地的气候环境,需要本身适应力较强的植物。第二为了模拟自然条件的植物群落景观,利用当地现有的植物建立生态群落。第三选取武汉本土的植物,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保护中山公园的生物群落。
配置如下:(如图5-1-1、图5-1-2)
种植手法:列植、混交、片植
基调树种:杉树,女贞,樟树。
(三)对重要景观节点的详细说明
1.曲径通幽处:通过植物的围合以及小路的曲折蜿蜒形成一种曲径通幽处的感觉。(如图5-1-3 )
2.本地草本植物:依据季节调节植物配置,使各个季节有景可观。(如图5-1-4 )
图5-1-3 图5-1-4
3.湖心岛:在中山公园水的基础上加入了湖心岛的设计。(如图5-1-5 )
五、总结
总体来讲,经历了这次毕业设计,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毕业设计是考量我们大学4年所学的知识是否牢靠,他要求我们将大学4年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让我们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知识。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让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这次毕业设计从前期调研到后期设计,让我认识到了武汉的传统文化以及自己身边文化的传承。
在毕业设计的进程中,我主动查询有关资料,捡起了很多自己已经遗忘的知识,让自己很多零碎的知识得到了整合。这半个学期的时间,我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完成了这个毕业设计作品。
致谢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了, 这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 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我的导师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从选题到开 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 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 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 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将铭记我曾是一名江汉学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把江大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感谢老师以及xx大学环艺工作室的各位老师指导,在此致敬。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3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