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研究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前提,也是推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奠基石。只有保证农业的高速发展,才能够实现工业的发展,只有农业和工业获得可观的发展,才能够确保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农业具有外部性和弱质性,因此财政的投资对农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国民经济中,农业一直以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将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而农业自身存在的生长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以及投资综合收益低等弱质性,导致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XX的扶持和帮助,其中财政投资显得尤为关键[27]。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日本和X等发达国家,他们对农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都非常大,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想要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必须依托于农业,因此要积极重视农业的财政投资。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是农业大省、农民大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如何促进河南省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对于河南省本身乃至整个国家都至关重要。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重视的不断加强,河南省也不断努力推进农业发展。但河南省农业的财政投资却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财政投资方面主要体现在投资规模不够、增长速度不稳定、精准度不高上,阻碍了河南省农业的发展。因此,怎么处理河南省农业投财政投入的精准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民持续增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农业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即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但是由于农业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经济效益水平低,但是社会效益高,这一特性使得很少有资本拥有者会对农业进行投资,鉴于此,公共财政的力量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的。此外,对农业的财政投资的力度、精准度等因素,都会对农业发展造成影响。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现状和投资效应展开系统的研究,对优化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方法给予一定的参考,其目的就是能够提高对农业的此财政投资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研究意义
  (一)农业财政投资是推进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我国,农业具有自身的弱质性和外部性,这就导致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很难推进农业的发展,此时此刻,XX就成为推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农业的发展离不开XX财政的支持。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财政投资二者不可分割。研究农业财政投资的效应,对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农业财政投资效应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要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做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目前资金、科技和人才的投入等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等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因此如何处理“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关键就是资金。但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资金不到位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因此通过财政投资,可以有效的结局资金短缺的难题,从而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快速解决。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纵观外国学者的研究历程,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对农业财政投资效应的研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认识也是由浅入深的。国外对农业财政投资主要从财政农业支持理论和财政对农业重要性三方面进行研究。
  (一)财政农业支持理论依据
  萨缪尔森曾(1954)提到,公共产品往往都需要XX的帮助,在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生产是为了满足所有的人的需求,因此可以说农业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农业需要财政的扶持,其中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进步以及提高农民素质等可以推进农业发展的项目。速水佑次郎与弗农•拉坦(2000),分析了本国的有关数据,并其进行了统计分析,将农业发展和财政之间的必要关系进行了证明。布坎南与图洛克于1959年创作了《同意的计算》,分别从外溢效应和公共产品的角度,对农业进行分析,最后得到结论:农业以及农业产品不具备公共属性,但是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因此需要得到财政投资。此外,作者通过公共选择理论,提出把公共产品放在市场之中,其生产和资源配置上,市场调节不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通过公共选择,借助XX的职能进行干预。
  (二)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18世纪在《国富论》中表示,在农业上面的投入越大,其所获得的生产性劳动量也会随之增大,同时也会提升社会上和劳动中的年产物具有的价值。在这其中,他强调了在国民经济中,农业处于无与伦比的地位,他提出,国家要加大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XX也应该增加对农业的各项扶持,在进行资源配置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分配,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X经济学家舒尔茨(1968)在《经济增长与农业》中表示,只有推动农业发展,才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能够为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财富。因此,XX要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尽可能提供资金上,技术上的支持,此外,加大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人力资本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
  (三)在农业财政投资方面的研究
  Matsuyama和Kininori(1992)对财政资金投入到不同领域所产生的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财政对农业投入比投入与其他行业带来的效果更加明显,最直观的就是单位产出的增高。同时通过对不同的财政支持农业发展模式对照比较,提出了一种农业财政投资的最优模式[41]。Achim(2005),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水平两方面出发,研究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现基础设施越完善、农业科技越先进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越大。因此应该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投入[47]。Antle.J(2010)指出,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可以有效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要想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就需要XX加大对其补贴力度[42]。Daniel(2012)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对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此时XX在此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49]。
  二、国内研究现状
  从总体研究历程来看,我国对于农业财政投资的研究起步较晚,这和我们的社会形态有一定的关联性。改革开放之前对于农业财政投资的相关研究也非常有限,存留下来的文献也比较少。我国对农业财政投资的研究大部分开始于改革开放后。国内学者对农业财政投资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我国农业财政投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上。
  (一)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谭琳元,于荟鹏(2015)提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都离不开财政对其的支持[3]。刘娇阳,张铎,于婉璐(2017)发现农业财政投资效应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很大,并提出要想有效的促进农业发展就必须从农业的投资渠道、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1]。刘慧,尹海东(2013)通过研究发现农业财政投资的增加可以极大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应从各方面加大对农业投资的力度[5]。于海波(2016)农业财政投资对经济社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31]。王春燕(2016)提出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循环经济至关重要[33]。
  (二)我国农业财政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吴文忠(2017)通过研究发现农业财政投资中存在资金使用效益差和绩效不高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学习,借鉴一些成功经验,对农业财政投资中资金管理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40]。冯庆水(2010),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通过分析发现农业财政投资的力度不够,同时农业财政投资人均占有量较低,农业财政投资增长速度较慢,农业财政投资的导向越来越弱,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等[39]。曾伟(2013)提出,投入规模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支农资金效益低是我国农业财政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三)提高我国农业财政投资的对策
  秦建军,刘华周(2013)对江苏省农业财政投资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目前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完成度来说,应该加大XX对农业科研、农民教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上的投入[12]。赵静(2015)对X、法国、日本三国的农业投资管理和农业投资领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了3国XX在农业投资中的成功经验[2]。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以上的文献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农业财政投资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很多,很大一部分研究者在对农业财政投资的整体情况、解决措施、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农业的重大意义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和看法殊途同归,因此对课题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然而很多阐述都针对国家,对具体地域研究较少,并且定性研究较多,对具体地域的指导意义有限,并且,在现阶段农业财政投情况来看,农业财政投资更需要的是精准性和稳定的增长机制,但是目前已有研究有关这一领域的较少。因此,本文将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为例,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展开研究,探究其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拟定出解决方案。

  第三节论文框架概述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展开论述。第二部分根据相关数据,对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财政投资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从传导效应、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农民增收效应四个方面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运用回归分析法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从全局出发,真对目前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的短板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

  第四节本文创新点

  以往对农业财政投资的分析主要是从国家层面上分析,对具体地域的分析较少同时对投资效应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定性研究较多,而本文以河南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的办法建立模型对农业财政投资效应展开探究并优化过往的评价体系,针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问题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第五节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法。通过维普、万方和知网等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基于前任的研究结果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在已有的研究结果之上,确立本课题即将研究的主题和一些可能实现的创新。
  (二)归纳分析法。将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展开分析。
  (三)实证分析法。采用回归模型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第二章河南省农业发展及农业财政投资现状

  河南省属于农业大省,其经济发展水平属于我国中上水平,农业的发展对该省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最近几年第一产业占我国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下降。但XX有关农业投资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条件,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农业财政投资现状。本章就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农业财政投资现状两方面实施分析。

  第一节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人口与农业大省。生产总值占我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2016年间持续上升,自5.1%升至5.4%,在2016年,达到我国排名第五。但是第一产业比重却总体呈下降趋势,从最高8.39%降为6.9%,第二、三产业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同时农业GDP的贡献率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本节分析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主要包含该省农业在全国农业地位、该省农业对全国经济的贡献。
  一、河南省农业在全国农业的地位
  本文利用河南省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指标衡量河南省农业在全国农业的地位。
  从2000年至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维持在6.96%-8.39%之间,期间波动较大,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图2-1可以看出,其中2003年比重7.39%,2005年达到最高值8.39%,随后又出现下降趋势,虽然2008-2010年有上升趋势,但是增长幅度不大。2010至2016年,比重持续下降,2010年和2016年比重分别为8.27%、6.96%。
  2000-2016,该省农业生产总值一直上涨,由1981.54亿元升至7799.67亿元,上涨3.93倍,上涨均速是9.42%。这期间国家农业生产总值亦在持续上涨由24915.8亿元升至112091.26亿元,上涨4.5倍,上涨均速是10.21%。所以,能够发现就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的研究该省的年均增速低于国家的年均增速。自分析能够发现该省农业在全国农业的地位逐年下降。
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研究
  二、河南省农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
  本文用各产业产值占河南省总产值比重和产业贡献率来衡量河南省农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
  由图2-2和图2-3可以发现。从占河南省总产值比重来看,第一产业总产值占河南省总产值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虽然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从2000年至2016年由1161.58亿元上升至4286.21亿元,增长了3.68倍,然而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却从22.98%下降至10.59%,下降了12.39个百分点。从产业贡献率来看,第一产业贡献率从2000年的10.20%降为2016年的5.90%,下降了4.3个百分点。其中2003年第一产业贡献率为-5.0%,代表当年第一产业并未对全省经济起拉动作用。尽管在2004年第一产业贡献率达到高值18.31%但是随后又开始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呈现先上升又下降的趋势,从45.40%上升至55.87%又下降至48.42%,生产总值从2294.15亿元增长至19275.82亿元,产业贡献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几乎都保持在45%-56%之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对河南省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从1597.26亿元增长至16909.76亿元,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从31.61%增长至41.78%,增长了10.17个百分点,产业贡献率从27.20%上升至51.70%。呈现出上升趋势。河南省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和产业贡献率一直低于第二、第三产业,而且差距较大,并且还有下降趋势,说明河南省农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程度不足。
  图2-2 2000-2016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
  数据来源:《2017河南省统计年鉴》
  图2-3 2000-2016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2017河南省统计年鉴》

  第二节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现状

  本节将从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规模和区域差异分析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特征。该投资反映的是当地XX对其农业的关注程度。首先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规模进行系统分析,接着对其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发现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现状和不足。
  一、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规模分析
  农业财政投资的规模是指XX有关机构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总额,亦可最直接的表现为XX有关机构对农业的扶持水平。本小节将从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两方面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规模进行分析,发现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规模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绝对规模
  这几年以来,“三农”问题一直被河南省列为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并且积极促进河南省自农业大省至农业强省的转化,尽力实现创建中国农业高科技基地与重要的产粮中心的目标。不断加大农业财政投资力度,加大农业补贴强度,建立“工业反哺农业”,以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1978年至2016年,农业总产值由64.86亿元增长到4286.41亿元,增长了66.08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2.11%。与此同时,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也在迅速上升,1978年仅为4.20亿元,到2016年上升至807.06亿元,增长了192.15倍,平均增长速度为15.21%,大于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可以看出在财政投资资金运用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没有充分发农业对财政投资资金的作用。
  从图2-4可以看出,1978年至2016年,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规模在持续增加,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河南省对农业越来越重视,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从2007年的152.51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807.06亿元,增长了5.2倍。图中部分年份的财政对农业支出相比上年下降了,1980年、1981年、1990年河南省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1.76%、-8.78%、-1.04%。1978-2016年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支出增长速度变动较大。1984年其增长速度为2.8%,当年农业财政投资为4.86亿元。随后几年,增长速度有小幅上升,于1989年达到小高峰25.56%,之后又继续下降,直至1994年其速度降为5.25%。1994年-2009年,虽然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增长率变化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除了1998、2001、2003年增长速度低于10%以外,其他年份增长速度据保持在较高水平,2009年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增长率达到历史新高72.5%,体现了河南省对农业投资越来越重视。2010年增长速度迅速降为10.4%,随后几年增长速度变化幅度不大,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增长速度与河南省财政总支出化情况基本保持一致,由此可以看出XX的政策对农业投资具有很大的影响。综合看来,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增长速度存在着不稳定性,波动变化较大。
  (二)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相对规模
  农业财政投资在农业GDP的占比表现其深度和其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量。自图2-5能够发现,改革开放伊始,该省财政对农业投资在农业GDP中占比略有提高,从1978年的6.47%上升至1979年的6.83%。之后的25年,由于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虽然有个别年份有些小的波动,可是该省农业财政支出在农业GDP的占比一般保持于2%至5%的区间,波动很小,较为稳定,这期间河南省农业发展缓慢。21世纪之后,国家开始逐渐重视农业的发展,“三农”问题得到国家和各级XX的重视,“农业税”取消,农业财政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逐渐上升,于2016年达到最高值18.82%。然而与欧美发达国家的25%以上相比,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甚至高达45%-95%,我省农业财政投资规模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
  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绝对规模每年皆有提高,可是其财政中农业支出在该省总支出所占比例却持续降低,通过图2-8能够发现,其下降走势为波动式。1978-1983年,该省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占比持续占据高位,均高于15%,1979年达到小高峰17.69%。之后7年,其比重连续下降,于1986年达到低谷其比重为8.56%。随后又继续上升然后下降,在1987至1993年有个小高峰12.44%,然而于1993年该比重低于10%,并且在1993—2008年农业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低于10%,2009年再次上升至12%,随后至2016年下降至11.02%。1983年至2016年,河南省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低于15%,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相对不足。
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研究
  图2-6可以看出,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低于河南省农业GDP贡献率,且两者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这表明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GDP有着推动作用,从而农业GDP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有着影响。1978至1984年,第一产业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农业GDP贡献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且有小幅度上升,农业GDP贡献率从39.81%上升到43.75%。之后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宏观调控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飞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渐被冷淡,农业GDP贡献率越来越低,于1988年降为32.13%。虽然之后两年有小幅度上升,但随后有GDP贡献率继续呈下降趋势,1993年跌破25%,2003年跌破20%,农业GDP贡献率仅为17.4%。2007年,农业GDP贡献率低于15%,2016年河南省农业GDP仅占河南省生产总值的11.4%。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力度长期低于农业产值对GDP总量的贡献度,农业财政投资的相对规明显不足。
  二、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区域差异
  (一)河南省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差距
  1.河南省各地市第一产业总产值状况
  表2-1 2008-2016河南省各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情况(单位:亿元)
  地区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郑州市94.7 103.09 124.56 131.66 142.4 146.96 147.15 150.92 156.35
  开封市153.59 168.58 219.31 237.54 257.66 280.4 275.69 283.9 287.72
  洛阳市167.57 173.79 187.62 203.84 223.76 248.89 231.99 236.39 234
  平顶山市101.39 105.36 114.72 135.63 145.85 162.53 167.14 167.04 176.75
  安阳市141.57 142.31 159.07 175.22 187.32 199.16 205.21 204.71 212.44
  鹤壁市43.96 44.31 48.83 55.95 58.13 61.04 63.47 61.85 61.99
  新乡市131.01 131.8 157.15 187.4 200.34 212.29 223.29 222.77 222.89
  焦作市82.99 85.55 101.3 114.16 122.42 133.07 136.93 137.1 133.95
  濮阳市90.45 93.78 107.62 128.49 137.76 148.62 155.67 157.48 161.87
  许昌市133.89 136.8 149.96 171.71 177.82 184.98 184.67 169.58 162.48
  漯河市78.59 78.7 86.66 94.91 98.01 107.53 109.11 106.41 113.87
  三门峡市54.77 57.61 70 81.22 90.57 99.66 111.35 118.47 123.5
  南阳市344.48 366.91 401.18 415.9 423.62 449.78 468.88 501.65 515.5
  商丘市254.62 270.79 299.51 317 323.22 343.17 374.78 376.97 386.26
  信阳市222.29 234.83 288.04 330.05 377.64 419.53 432.71 453.86 446.05
  周口市298.22 318.22 365.64 389.83 417.56 445.96 447.18 454.02 457.63
  驻马店市226.39 235.7 290.67 339.95 365.91 393.84 397.29 402.52 412.86
  济源市14.44 14.54 15.98 18.36 19.55 21.51 21.73 21.68 23.27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2017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近年来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2016年河南省农业GDP达到4286.21亿元,各地级市也加大对农业的投入,2008-2016年期间农业GDP迅速上升,加大对河南省农业GDP的贡献。
  从表2-1可看出,河南省各地级市农业发展差距较大。南阳市、周口市、信阳市、驻马店市是我省的农业大市,地域辽阔,种植面积广,其农业产值在河南省农业GDP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位居河南省各地市农业GDP前茅,南阳市于2010年农业GDP突破400亿元,并于2016年达到515.5亿元,周口市、信阳市、驻马店市也分别于2012年、2013年、2015年、2016年超过400亿元,然而济源市和鹤壁市地域面积较小,受到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农业总产值一直远远落后于河南省其他城市,2008-2016年农业GDP一直低于100亿元,2016年济源市农业GDP为23.27亿元,仅为南阳市的4.51%,1/20都不到,鹤壁市农业GDP为61.99亿元不足南阳市1/7。由此可见河南省各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较大。
  从增长速度来看,三门峡市、信阳市近年增长迅速,2008-2016年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三门峡市从2008年的54.7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23.5亿元,增长了2.25倍,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1.65%,信阳市从222.29亿元增长到446.05亿元,增长了2.04倍,平均增长速度10.74%。然而许昌市、济源市增长缓慢,年均增长速度均未达到5%,分别为4.99%、3.43%、4.42%。由此可见河南省各地方增长速度差距大。
  2.河南省各地市农业GDP贡献率状况
  表2-2 2008-2016年河南省各地市农业GDP贡献率(单位:%)
  地区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郑州市3.14 3.12 3.08 2.64 2.57 2.37 2.17 2.06 1.93
  开封市21.87 21.65 23.65 22.15 21.34 20.56 18.48 17.68 16.39
  洛阳市9.18 8.68 8.09 7.54 7.5 7.92 7.06 6.81 6.13
  平顶山市9.67 9.34 8.75 9.14 9.75 10.44 10.21 9.91 9.68
  安阳市13.44 12.65 12.09 11.79 11.95 11.83 11.45 10.93 10.47
  鹤壁市13.4 12.19 11.38 11.18 10.65 9.81 9.3 8.64 8.03
  新乡市14.51 13.29 13.21 12.58 12.37 12.02 11.64 11.28 10.29
  焦作市8.38 7.98 8.13 7.91 7.89 7.79 7.42 7.12 6.39
  濮阳市14.3 14.17 13.88 14.32 13.92 13.15 12.42 11.86 11.17
  许昌市13.01 12.1 11.39 10.81 10.42 9.72 8.85 7.81 6.83
  漯河市14.51 13.3 12.73 12.63 12.3 12.48 11.59 10.72 10.53
  三门峡市8.46 8.2 8.01 7.88 8.03 8.27 8.98 9.47 9.31
  南阳市21.57 21.4 20.54 18.88 18.1 18 17.52 17.5 16.55
  商丘市28.55 27.2 26.19 24.23 23.13 22.31 22.08 20.8 19.42
  信阳市26.61 25.28 26.38 26.24 27.03 26.53 24.62 24.15 21.89
  周口市31.34 29.87 29.77 27.7 26.52 24.91 22.47 21.73 20.21
  驻马店市28.08 26.17 27.58 27.31 26.64 25.54 23.49 22.27 20.93
  济源市5.13 5.26 4.65 4.92 4.54 4.67 4.52 4.44 4.32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2017计算所得
  上文已经分析河南省农业GDP贡献率呈下降趋势,2008年农业GDP贡献率14.45%,2016年农业GDP贡献率降为11.4%。除三门峡市、平定山市农业GDP贡献率在2015年有小幅上升将近1-2个百分点随后在2016年又下降之外,其余城市农业GDP贡献率都是逐年下降的。由表2-2可以看出,信阳市、驻马店市、周口市农业GDP贡献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16年农业GDP贡献率分别为21.89%、20.93%、20.21%,第一产业对当地GDP的推动作用比较大,近年来农业GDP贡献率逐渐下降,表明各地方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对农业发展的重视逐渐有弱化。此外商丘市、南阳市、开封市农业GDP贡献率水平也较高,超过了15%。然而郑州市农业GDP贡献率一直徘徊在2%-3%之间更在2016年下降到1.93%,远低于信阳市、驻马店市、周口市、商丘市,其低农业GDP贡献率与郑州市工业现代化的境况是分不开的,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其经济发展一直远远超于其他城市,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交易所、航空港、自由贸易试验区在郑州的建立,都表明着郑州经济发展之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郑州市的生产总值中占有重大比重。
  (二)河南省各市农业财政投资差距
  1.河南省各地市农业财政投资总体规模
  表2-3 2008-2016年河南省各地市农业财政投资总额(单位:亿元)
  地区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郑州市21.04 31 30.35 40.12 52.05 60.61 54.12 71.63 63.45
  开封市7.04 10.18 11.42 15.48 21.51 26.18 27.94 36.19 37.04
  洛阳市16.05 17.68 19.34 26.07 36.05 43.59 49.78 57.39 59.47
  平顶山市8.8 12.92 14.34 18.08 25.5 26.24 28.85 30.95 31.85
  安阳市9.39 12.06 13.86 17.32 26.2 29.21 31.8 34.43 36.41
  鹤壁市2.84 4.2 5.42 6.72 8.58 10.33 10.69 10.65 10.73
  新乡市10.43 14.24 16.7 21.05 30.03 34.29 35.78 37.26 41.8
  焦作市7.03 9.12 10.27 12.66 17 20.07 20.38 21.02 21.01
  濮阳市7.1 9.29 9.6 14.63 23.04 24.01 26.89 30.79 34.23
  许昌市6.32 9.1 11 14.15 20.55 26.01 24.96 28.9 29.21
  漯河市3.93 5.41 5.65 7.16 12.14 14.64 15.26 16.52 15.28
  三门峡市7.54 8.79 10.36 11.94 16.52 17.98 22.2 21.97 25.03
  南阳市18.36 25.27 32.02 36.59 57.1 66.25 71.83 78.5 83.9
  商丘市10.69 16.77 18.77 22.74 37.72 42.96 47.38 55.35 53.49
  信阳市16.87 21.68 21.85 29.21 41.57 43.7 50.52 58.54 66.28
  周口市11.56 16.94 18.15 23.43 41.37 48.45 49.68 55.4 59.37
  驻马店市12.11 17.84 24.31 24 39.36 44.78 49.81 53.72 61.14
  济源市3.17 4.36 4.94 5.57 6.25 7.08 7.13 7.68 7.72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2017
  上文已经分析过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规模是逐年上升的,2008年河南省投资额为209.59亿元,2016年上升至807.06亿元,增长了3.85倍,年均增长率达20.91%。各市农业财政投资规模也是大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各地区农业财政投资规模差距较大。
  郑州市、南阳市农业财政投资规模一直位于河南省各市前茅,2008年,财政投资规模分别为21.04亿元、18.36亿元,2015年,农业财政投资资金均超过了70亿元,郑州市在2016年稍有回落而南阳持续增高。郑州市、南阳市农业财政投资资金大于其他城市,这与其经济的发展和发展侧重是离不开关系的,两者的经济发展一直在河南省发挥重要作用,2016年郑州市、南阳市生产总值位于全省第一和第三,相比之下,由于经济发展落后,鹤壁市、漯河市、济源市近年的农业财政投资规模处于河南省各市后面,2016年,投资资金分别为10.73亿元、15.28亿元和7.72亿元,与郑州市、南阳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
  就增长速度而言,商丘市、开封市、周口市农业财政投资增长较快。商丘市2008年财政投资资金为10.69亿元,到2015年增长到55.35亿元,2016年有所回落,增长了5.18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6.48%。开封市、周口市从2008年至2016年分别增长了5.14、4.79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6.35%、25.09%,都超过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规模增长速度20.91%。而济源较其他城市来看农业财政支出规模一直较小2008-2016年一直在10亿元以下,其他城市农业财政投资增长速度变化差距较小,均保持在16%以上,与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年均增长速度差距不大,由此可见各市积极响应省XX的号召,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资力度。
  2.河南省财政各地市农业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表2-4 2008-2016河南省各地市农业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单位:%)
  地区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郑州市7.27 8.78 7.11 7.08 7.43 7.43 4.89 6.48 4.80
  开封市9.45 10.47 9.81 10.68 12.53 13.29 10.57 13.69 12.53
  洛阳市9.42 8.64 8.38 8.78 10.45 11.67 10.42 12.01 11.50
  平顶山市8.57 9.83 9.65 10.32 12.16 11.58 11.12 11.93 11.55
  安阳市9.87 9.91 9.85 9.92 12.79 13.47 11.62 12.59 12.48
  鹤壁市8.76 9.06 9.16 9.05 10.28 11.88 9.3 9.26 9.27
  新乡市10.51 10.82 10.47 10.46 12.43 12.81 11.51 11.98 12.83
  焦作市8.65 8.81 8.45 8.75 10.24 10.96 9.73 10.04 9.65
  濮阳市11.12 11.39 10.66 12.35 15.29 13.81 12.29 14.07 15.45
  许昌市8.25 9.07 9.39 9.42 11.52 12.84 10 11.58 11.02
  漯河市8.76 9.16 8.08 8.19 10.87 11.57 9.31 10.08 8.64
  三门峡市11.53 10.26 10.88 10.07 12.05 11.67 12.85 12.71 13.40
  南阳市11.25 12.42 12.96 11.82 14.77 15.47 13.93 15.22 15.29
  商丘市9.06 11.1 10.43 9.93 13.17 13.65 12.41 14.5 12.66
  信阳市14.07 14.13 12.58 13.11 15 14.33 13.48 15.62 16.45
  周口市8.97 10.4 9.37 9.57 12.79 13.68 11.45 12.77 12.49
  驻马店市11.15 12.43 14.11 11.29 14.63 14.55 12.98 14 14.77
  济源市13.02 14.71 14.65 13.96 13.11 12.03 12.11 13.14 13.65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2017计算所得
  2008-2016年,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为稳定,以较小的幅度逐年上升,由9.19%增长至11.4%,平均比重为11.19%。上表可知,截止到2015年,忽略个别城市较小波动,总体各市农业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是稳定中逐渐增长,但在2016年波动较大。
  信阳市农业财政投资占总支出的比重一直位于前列,2008年,其比重最大为14.07%,2015年比重仍然是各市中农业财政投资比重最大的,为15.62%,这与信阳市的农业GDP贡献率在各市中位于第一名是符合的,说明农业财政投资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南阳市、濮阳市的农业财政投资比重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该市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2016年,两者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15.29%、15.49%。郑州市、鹤壁市农业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近年一直偏低,2016年,分别为4.80%、9.26%,这九年平均比重分别为7.06%、9.59%,均低于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平均比重。各市农业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一样,与各市的发展侧重和农业发展是分不开的。

  第三章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分析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自身的弱质性,导致农业的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天气、环境和自然灾害等都很容易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农业还具有回报周期长、投资收益低等特点,但是农业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发展农业就必须要对农业财政投资效应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制定更适合农业发展的投资策略。本节从传导效应、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农民增收效应四个方面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进行分析。

  第一节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传导效应

  一、农业投资传导效应概要
  “传导效应”即是指企业在一个市场中的做出的行为对另一个市场产生影响,改变其他市场原有的现状,产生作用[21]。投资传导效应主要用于经济领域,即是指投资主体在对某个市场进行资金支持时,该市场不仅发生了变化其他市场由于受到投资主体的影响也发生了改变,产业和国民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农业投资传导效应开始于农业,当投资主体对农业进行投资,改变农业的投资结构,从而影响其他经济部门,最终产生综合性的影响[26]。其传导过程即是来自XX或者社会各界的投资主体将资金投资到与农业有关的部门或者产业,包括对固定资本的投资和流动性资本的投资,通过投资资金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细化分配,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从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然后来自于XX和社会的资本再对农业进行投资,以此循环往复。
  二、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传导效应分析
  农业财政投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撑,从内容上来看其不但包含国家为农业项目支出的款项,亦包含有关农业的各类扶持资助、事业费等款项。从财政统计来说,其包含:对农林水气象等机构的管理费、农林生产扶持资金、农业基础建设费用、农业科技三项资金、农村救济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别的财政划拨的农业类开销款项。
  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资金一直在上升,2012年至2016年农业财政投资资金增长率分别为14.83%、13.94%、6.6%、19.60%,19.84%然而其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1.32%、36.62%、21.21%、19.13%,在2013年高出两倍多2014年高出三倍多,这与农业财政投资增长率的变化趋势相反,说明河南省在农业财政投资上传导到农业基本建设上的费用相对不足,而传导到生产领域的资金相对较多。
  2016年,河南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财政投资增长率迅速上升,上升至19.86%,农业投资的增加能够促进农业发展。2016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服务业都有所上升,由此可以农业投资的传导效应发挥着作用。
  表3-1 2008-2016年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农业总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
  年份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农业财政投资(亿元)209.59 361.6 399.19 480.48 551.7 629.85 661.94 791.63 807.1
  农业总产值(亿元)2604.38 2708.4 3192.4 3440.39 3692 3972.7 4160 4209.6 4286
  农林牧渔服务业(亿元)165.38 184.92 200.96 220.5 237.2 263.64 294.46 327.37 361.6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2017
  2008年以来,虽然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河南省仍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河南省农业总产值是逐年上升的,统计年鉴中农业总产值为除农林牧渔服务业之外的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自表3-1能够发现农业生产总值,在2008-2016年间,从2604.38亿元上涨至4286亿元,上涨约两倍,之中年增长率最高值为2010年,为25%。随着农业总产值的上升农林牧渔服务业,也在稳中求增,逐年上升,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左右,2008年到2016年增长了2.18倍达到361.6亿元。它的上涨程度比农业生产总值高,该现象表明农业财政投资很好的发挥了传导作用。

  第二节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经济效应

  一、农业投资的经济效应概要
  经济效应就是指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投资的经济效应一般是指通过投资引起的经济活动的变化[35]。本文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分析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经济效应。
  二、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本文选取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和劳动力投入作为投入指标,农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由表3-2能够发现,伴随该省农业财政投资规模年年提高,农业发展收到很好的效果。2008-2016年间,农业生产总值上涨1.67倍,2010年,其增长率升至最高,为20%,但是度过至高点以后,其增长表现为下滑势头,至2011年低至10%,至2016低至2.1%。该现象与农业财政投资上涨形式大体相同,表明农业财政投资的经济效应体现,可是在实际运用中有问题存在。而农业就业人员出现负增长现象,总综合农业财政投资资金变化和农业总产值变化综合考虑,发现农业财政投资促进了农业发展,但是农业就业人员逐年下降,人们观念需要提升,XX需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农业积极性。
  表3-2 2008-2016年河南省农业投入产出分析
  年份农业总产值(亿元)农业财政投资(亿元)农业就业人员(万人)
  2008 4669.54 209.59 2847.31
  2009 4871.51 361.6 2764.86
  2010 5734.2 399.19 2711.72
  2011 6218.64 480.48 2670.45
  2012 6679.04 551.73 2628.01
  2013 7198.08 629.85 2562.6
  2014 7549.11 661.94 2651.74
  2015 7641.27 791.63 2586.93
  2016 7799.67 807.06 2583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2017

  第三节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农民增收效应分析

  一、农业投资的农民增收效应概要
  农业投资的农民增收效应为企业、个人及国家对农业范畴投入资金之后所带动的农民增收的改变。农业财政投资的农民增收效应为财政对农业范畴投入资金后带动农民增收的状况。
  二、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农民增收效应分析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还占有很大的比重,要想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做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可以很好的推进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进而带动农民收入增加。
  表3-3河南省农民增收分析
  年份农业财政投资(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元)
  2008 209.59 4669.54 4454.24
  2009 361.60 4871.51 4806.95
  2010 399.19 5734.2 5523.73
  2011 480.48 6218.64 6604.03
  2012 551.73 6679.04 7524.94
  2013 629.85 7198.08 8475.34
  2014 661.94 7549.11 9966.07
  2015 791.63 7641.27 10852.86
  2016 807.06 7799.67 11696.7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7
  从表3-3可看出随着我省农业财政投资的规模不断增加,农业总产值的不断上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在逐年上升,从2008年到2016年增长了2.64倍,从4454.24元增加到11969.74元,并在2015年时首次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门槛达到10852.86,然而年增长波动较大,2011年、2014年年增长率达到小高峰,分别为19.6%、17.6%,2016年增长率不足10%。这也与我省农业财政投资和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农业财政投资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第四节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生态效应分析

  一、农业投资的生态效应概要
  农业投资的生态效应主要指的是环境的变化过程,是指因为人类的活动而造成了环境状态的改变,进而引发生态系统结构以及功能发生变化[15]。农业财政投资中所指的生态效应是指的是在投资项目的建设以及运行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由于目前国内外对于农业财政投资的生态效应研究分析较少,且相关文献也较少,所以本文只能从宏观上来对农业财政投资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本节将从农业面源污染和林业生态两方面对农业财政投资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
  二、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生态效应分析
  (一)农业面源污染分析
  农业面源污染为在农业作业中所使用的农膜、家畜的排泄物及农药化肥的残余的污染[7]。农业财政投资在促进农业增收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农业面源的污染,尤其是过量化肥的使用而造成的污染。根据有关的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已经超过130万吨,但是实际利用率却仅为25%上下。且中国每平方公里的化肥播散量为40吨,比发达国家所限制的最高值还要高很多。
  表3-4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分析
  年份农业财政投资(亿元)农用化肥使用量(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万吨)
  2008 209.59 601.68 13.07
  2009 361.6 628.67 14.14
  2010 399.19 655.15 14.7
  2011 480.48 673.71 15.16
  2012 551.73 684.43 15.52
  2013 629.85 696.37 16.78
  2014 661.94 707.75 16.35
  2015 791.63 716.09 16.2
  2016 807.06 735.24 16.31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2017
  从表3-4可以看出,河南省近9年来随着农业财政投资的增加化肥以及农用塑料薄膜都在增加,2008年全省的化肥使用量是601.68,而2016年已经达到了735.24,这9年间一共增加了29.06%,从统计数据来看,河南省的化肥使用量是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过量化肥的使用不但不会使农作物更加良好的生长,其中一些元素更是加剧了土壤的污染,甚至会对附近的水源以及地下水进行污染。
  农用塑料薄膜在河南省的农业生产中也是连年增长的,虽然从总体上看,农用薄膜很少能够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但是大量农膜的使用必然会造成其回收困难、白色污染加剧。从2013年开始,河南省加强了对农业污染的整治以及土地使用政策更加严格,新增耕地的开发数量在不断地减少,因此,在2013年前后,农用薄膜的使用数量出现了轻微的下降,随后就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数值中,但是,总体格局却是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
  由此可见,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虽然很好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农业面源污染上并没有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农业财政投资中除了重视农业经济的增长外还应该重视低碳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加大对其的投资力度。
  (二)林业生态分析
  农业经济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而林业作为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的基础,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中举足轻重的地位。XXXxxxx指出,大力推动循环、低碳及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的优点为林、潜力是林。林业的生态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的保护体系、森林生态的保护体系和荒漠生态治理体系。本文将从林业生态的角度来分析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生态效应。
  表3-5河南省林业生态分析
  年份农业财政投资(亿元)造林面积(千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万公顷)湿地面积(万公顷)
  2008 209.59 338.14 4349 110.87
  2009 361.6 416.13 4449 110.87
  2010 399.19 277.11 4429 110.87
  2011 480.48 237.74 4412 110.87
  2012 551.73 228.29 4511 110.87
  2013 629.85 253.91 3237 62.79
  2014 661.94 260 3543 62.79
  2015 791.63 200.01 3560 62.79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2016
  由表3-5能够发现2008-2015年间该省XX坚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规模,支出金额保持递增趋势。可是造林面积却整体表现为缩小的趋势,2008-2015年间。从338.14千公顷减至200.01公顷,减少了40.8%,尽管在2009年达到历年最大值416.13千公顷,但是随后造林面积开始下降出现负增长现象,在2010、2011、2015均为负增长,尽管其中2013年和2014年出现了小幅度提升。但是总体来说造林面积和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增长趋势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
  就治理水土流失规模而言,2008-2015年这8年时间里治理水土流失的规模整体表现为缩小的趋势,从2006年的4349万公里到2015年的3560公里,下降了18.14%。从增减幅度上看,这九年间在2012年达到最大值4511万公顷,随后在2013年降到最低值3237万公顷,尽管在后来两年出现了回升,但总体规模都是下降状态,这与我省农业财政投资的变化趋势相反。
  2008-2015年间,湿地面积亦表现出减少的趋势,自110.87万公顷减至62.79万公顷,减少了48.08万公顷,下降了43.36%。从增减幅度上来看较为平稳,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从2007年到2012年无增无减,一直保持在110.87万公顷上,从2013年骤然下降到62.79万公顷,并且在随后两年面积保持不变。这与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变化趋势也相反。
  总的来看,随着在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我省也积极响应号召,不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但是我省农业在对农业进行投资上更注重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投入还存在不足之处。

  第四章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的实证分析

  农业财政投资的目的是推进中国农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让国民生活品质的得到提升。从目前河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农业财政投资的加大可以使农业这一基础性的地位得到巩固,加快河南省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所以,要保证河南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从农业财政投资效应这一层面下功夫。本章将通过建立建立回归模型对河南省的农业财政投资效应和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节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回归分析

  本节运用eviews软件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经济效应、农民增收效应和生态效应三方面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发现农业财政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遵循的原则
  1、可计量性原则。本文研究的目的不在于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上,更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实际指导意义上。所以在评价指标的选择时一定要具有可计量性原则,便于统计和操作,可以对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2、总分原则。在对农业财政投资效应问题的研究中,一定要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不但要将农业财政投资的整体发展水平考虑在内,更要将影响农业财政投资效应的各种小的指标和因素考虑在内,要针对其中的几个行业做针对性分析,实现有整体、有局部的研究。
  3、目标性原则。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所以要根据目前河南省XX的相关政策要求实事求是地反映目前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相关现状。
  2、变量确定及数据来源
  本节选取2005年至2016年这12年间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为数据来源,被解释变量选取农业生产总值反应经济效应、农民人均收入反应农民增收效应、造林面积反应生态效应,选取农业财政投资为解释变量。具体数据如下:
  表4-1农业财政投资效应分析数据
  年份农业财政投资(亿元)造林面积(千公顷)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元)
  2005 82.28 186.72 3309.70 2870.58
  2006 111.34 170.61 3348.94 3261.03
  2007 152.51 50.97 3879.93 3851.60
  2008 209.59 338.14 4669.54 4454.24
  2009 361.60 416.13 4871.51 4806.95
  2010 399.19 277.11 5734.20 5523.73
  2011 480.48 237.74 6218.64 6604.03
  2012 551.73 228.29 6679.04 7524.94
  2013 629.85 253.91 7198.08 8475.34
  2014 661.94 260.00 7549.11 9966.07
  2015 791.63 200.01 7641.27 10852.86
  2016 807.06 133.49 7799.67 11696.74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6-2017
  二、实证分析
  本节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所选变量数据取对数并建立回归模型:
  其中,ZL为造林面积,GDP为农业总产值,INC为农民人均收入,为常数项,为系数项,为随机误差项。为了使数据的线性趋势更加显著,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LN表示自然对数。
  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验证数据是否在同阶平稳,进行回归分析、协整检验验证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
  1、单位根检验
  首先定义模型为:
  其中εt为白噪声,t为趋势因素,∆为变量的一阶差分,原假设为H_0:ρ=1,备择假设为:H_0:ρ≠1。对于该模型一般采用统计量τ=T(ρ̂-1),其中ρ̂为ρ的估计值,T为样本个数,∆y_(t-i)采用AIC或者BIC准则来判断最佳的阶数,最后通过比较τ统计量和临界值的大小,若τ统计量小于临界值,则被检验样本值是平稳的,否则是不平稳序列。
  由于经济环境中的数据大部分是不平稳的,如果直接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能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因此现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表4-2如下:
  表4-2变量的ADF检验
  检验形式(C,T,K)ADF检验值1%临界值5%临界值10%临界值结论
  LNREV(C,0,0)-3.1405-4.2001-3.1754-2.729不平稳
  D(LNREV)(C,T,0)-4.7941-5.2954-4.0082-3.4608平稳
  LNZL(C,0,1)-2.2619-4.2971-3.2127-2.7477不平稳
  D(LNZL)(0,0,1)-4.0012-2.8473-1.9882-1.6001平稳
  LNGDP(C,T,2)4.265-5.5219-4.1078-3.515不平稳
  D(LNGDP)(C,0,2)-3.7412-4.5826-3.321-2.8014平稳
  LNINC(C,T,1)-2.4239-5.2954-4.0082-3.4608不平稳
  D(LNINC)(C,0,1)-4.2439-4.4206-3.2598-2.7711平稳
  注:括号中C表示截距项,T表示趋势项,K表示滞后阶数。D表示差分序列。
  单位根的原假设为接受存在单位根,通过比较ADF与5%的临界值,若ADF小于5%的临界值水平,则表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变量是平稳的,反之,数据是不平稳的。LNREV的ADF检验值为-3.1405,大于5%的临界值-3.1754,因此,LNREV序列是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的,LNREV是不平稳的,依次类推,序列均在一阶序列平稳。
  由于各变量均是一阶序列单整,因此可以得出两两变量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即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由于研究的是两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运用EG两步法进行检验,协整检验的目的是决定一组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否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对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均衡关系进行检验,若通过协整检验,证明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不是伪回归。
  2、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变量间是否协整,采取EG检验。
  第一步,若与是一阶单整序列,即和是平稳的,用OLS法对回归方程(也称为协整回归方程):
  进行估计,得到残差序列
  第二步,检验的平稳性。若为平稳的,则与是协整的,反之则不是协整的。因为如果与不是协整的,那么它们的任一线性组合都是非平稳的。因此残差也是非平稳的。
  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表4-3所示结果:
  表4-3 OLS回归模型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LNREV 0.1916 0.2062 0.9294 0.3746
  C 4.2103***1.2158 3.4630 0.0061
  R-squared 0.0795 Mean dependent var 5.3309
  Adjusted R-squared-0.0125 S.D.dependent var 0.5344
  S.E.of regression 0.5378 Akaike info criterion 1.7482
  Sum squared resid 2.8919 Schwarz criterion 1.8290
  Log likelihood-8.4894 Hannan-Quinn criter.1.7183
  F-statistic 0.8637 Durbin-Watson stat 1.8941
  Prob(F-statistic)0.3746
  注:***,**,*分别表示在0.01,0.05,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的。
  可以看到,农业财政投资对造林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
  表4-4回归模型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LNREV 0.4008***0.0217 18.4910 0.0000
  C 6.2673***0.1278 49.0365 0.0000
  R-squared 0.9716 Mean dependent var 8.6112
  Adjusted R-squared 0.9687 S.D.dependent var 0.3198
  S.E.of regression 0.0565 Akaike info criterion-2.7570
  Sum squared resid 0.0320 Schwarz criterion-2.6762
  Log likelihood 18.5419 Hannan-Quinn criter.-2.7869
  F-statistic 341.9176 Durbin-Watson stat 2.1065
  Prob(F-statistic)0.0000
  注:***,**,*分别表示在0.01,0.05,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的。
  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R2为0.9716,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97.16%。
  t检验:t值为18.4910,而概率值p值为0.000,0.000<0.05,因此,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是显著的。
  系数值为0.4008,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是正向的,财政投资每增加1%,均会引起农业经济增加0.4008%。
  对回归分析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若单位根检验是平稳的,则表明变量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证明变量间存在协整,对模型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残差项是否平稳:
  表4-5残差ADF单位根检验2
  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3.9167 0.0011
  Test critical values:1%level-2.7922
  5%level-1.9777
  10%level-1.6021
  注:对残差的单位根检验选择none,既无截距项也无趋势项。
  通过残差的ADF单位根检验可得,ADF检验值为-3.9167,5%的临界值为-1.9777,ADF检验值小于5%的临界值,prob值为0.0011<0.05,因此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残差项是平稳的,因此,变量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农业财政投资与农业经济存在稳定均衡关系。
  表4-6回归模型3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LNREV 0.5838***0.0504 11.5816 0.0000
  C 5.2894***0.2972 17.7987 0.0000
  R-squared 0.9306 Mean dependent var 8.7031
  Adjusted R-squared 0.9237 S.D.dependent var 0.4758
  S.E.of regression 0.1315 Akaike info criterion-1.0694
  Sum squared resid 0.1728 Schwarz criterion-0.9886
  Log likelihood 8.4162 Hannan-Quinn criter.-1.0993
  F-statistic 134.1344 Durbin-Watson stat 0.5837
  Prob(F-statistic)0.0000
  注:***,**,*分别表示在0.01,0.05,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的。
  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R2为0.9306,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93.06%。
  t检验:t值为11.5816,而概率值p值为0.000,0.000<0.05,因此,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是显著的。
  系数值为0.5838,农业财政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是正向的,财政投资每增加1%,均会引起农民收入增加0.5838%。
  对回归分析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若单位根检验是平稳的,则表明变量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证明变量间存在协整,对模型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残差项是否平稳:
  表4-7残差ADF单位根检验2
  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3.1167 0.0026
  Test critical values:1%level-2.7922
  5%level-1.9777
  10%level-1.6021
  注:对残差的单位根检验选择none,既无截距项也无趋势项。
  通过残差的ADF单位根检验可得,ADF检验值为-3.1167,5%的临界值为-1.9777,ADF检验值小于5%的临界值,prob值为0.0026<0.05,因此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残差项是平稳的,因此,变量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农业财政投资与农民增收之间存在稳定均衡关系。
  三、结论
  通过对变量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农业财政投资对经济效应指标农业总产值和农民增收效应指标农民人均收入上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说明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机械对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时XX对农业的投资就十分重要。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还有许多农民以农业为生,当XX对农业投资不断地加大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必会带来农民的增收。但是农业财政投资对生态效应指标造林面积的影响却缺乏显著性,说明虽然河南省对农业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但是XX对生态环境上的投资还存在不足之处,所以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加大XX对农业的投资尤其是在农业生态的投资。

  第二节河南省农业经济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本节通过对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农业财政投资指明方向。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节选取2007年至2016年这10年间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为数据来源,选取农业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农业财政投资、农业从业人员、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解释变量。以下为具体数据:
  表4-8农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数据
  年份农业总产值(亿元)农业财政投资(亿元)农业就业人员(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007 3879.93 152.51 2920.00 8718.71 330.68
  2008 4669.54 209.59 2847.31 9447.18 561.04
  2009 4871.51 361.60 2764.86 9817.91 790.83
  2010 5734.20 399.19 2711.72 10221.07 824.44
  2011 6218.64 480.48 2670.45 10415.79 670.79
  2012 6679.04 551.73 2628.01 10872.76 746.74
  2013 7198.08 629.85 2562.60 11149.99 1020.25
  2014 7549.11 661.94 2651.74 11475.86 1236.68
  2015 7641.27 791.63 2586.93 11709.90 1473.35
  2016 7799.67 807.06 2583.00 11963.78 2032.54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8-2017
  二、实证分析
  由于本文的数据均为数值数据,因此,可以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进行测量,皮尔逊相关系数公式如下:
  为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影响,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若解释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则模型进行主成分研究是有意义的,若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则会损失很多变量的信息,因此进行主成分回归。将农业财政投资为X1,农业就业人员为X2,农业机械总动力为X3,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为X4。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4-9相关性分析
  LNX1 LNX2 LNX3 LNX4
  LNX1 Pearson相关性1-.971**.982**.911**
  显著性(双侧)0 0 0
  N 10 10 10 10
  LNX2 Pearson相关性-.971**1-.950**-.841**
  显著性(双侧)0 0 0.002
  N 10 10 10 10
  LNX3 Pearson相关性.982**-.950**1.938**
  显著性(双侧)0 0 0
  N 10 10 10 10
  LNX4 Pearson相关性.911**-.841**.938**1
  显著性(双侧)0 0.002 0
  N 10 10 10 10
  注:**,*分别表示在0.01,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通过分析发现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过强,大部分均是高于0.8的,因此,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回归,以消除由于相关性过高带来的影响。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回归。为检验变量是否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KMO与Bartlett检验:
  表4-10 KMO与Bartlett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0.795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59.038
  df 6
  Sig.0.000
  从表4-9中可以看出,KMO值为0.795,大于0.6,因此认为样本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Bartlett检验值为59.038,P值即Sig.值为0.000,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表明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变量的公因子方差则表明原始变量的公因子提取度。变量之间提取的公因子方差越大,则表明被公因子解释的能力更强,而提取的公因子方差提出的变量因子被解释的程度高于80%,因此,提取效果较好,原始数据损失的信息较少。一般来说,方差贡献率达到75%以上,表明主成分所提取的成分所解释信息占总信息的75%,且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利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到一个主成分如表4-11所示:
  表4-11公因子方差
  初始提取
  LNX1 1 0.984
  LNX2 1 0.933
  LNX3 1 0.987
  LNX4 1 0.895
  表4-12全部解释方差
  成份初始特征值提取平方和载入
  合计方差的%累积%合计方差的%累积%
  1 3.799 94.964 94.964 3.799 94.964 94.964
  2 0.167 4.176 99.14
  3 0.021 0.533 99.673
  4 0.013 0.327 100
  从表4-12可以看出,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4.964%,说明前一个主成分包含了全部指标信息的94.964%,提取的信息量比较大,因此,可以说明主成分分析提取原始变量信息的有效性较高。为得到主成分的表达式,对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提取其成分矩阵:
  表4-13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成份
  1
  LNX1 0.261
  LNX2-0.254
  LNX3 0.695
  LNX4 0.597
  注:***,**,*分别表示在0.01,0.05,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即主成分1的表达式分别为:
  其中,Z为标准化后数据,F1则为相应主成分得分。
  由于解释变量在进行主成分回归的时候均进行了标准化,消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被解释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做主成分得分与ZLNY的回归:
  表4-14回归分析1
  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t Sig.
  B标准误差试用版
  (常量)-1.03E-13 0.0670 0.0000 1.0000
  F1 0.980***0.0710 0.9800 13.8310 0.0000
  R方0.960
  F值191.035
  P值0.000
  注:***,**,*分别表示在0.01,0.05,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可以看到,R方为0.960,即变量解释了总体的96.00%,F值为191.305,对应的P值为0.000,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整个模型是显著的,F1对ZLNY1的影响系数为0.98,且对应的P值为0.000,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F1对ZLNY有显著影响,将回归还原可得:
  可以看到,除LNX2外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由于标准化数据的系数能够比较各个系数的影响大小,可以看到,解释变量中,LNX3的影响系数是最大的,LNX2的影响是相对较小的,且LNX2有显著负向影响。
  三、结论
  从数据中可直观地看出,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从2007年开始是一直递增的,2011年至2012年出现了跳跃式的增加,此外,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长幅度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在这10年之中都是正值,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长幅度由2007至2008年的8.35%,在2016年直接跃增为31.6%,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也在逐年增长2007年至2016年增长了6.14倍。而农业从业人口数量近几年来处于负增长的局面,是由于虽然XX和国家对于农业经济进行了一定的引领和投入,其财政支出是一直在增加的,但是由于农村的更多青壮年选择了进程务工,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致使农村劳动力流失,也就产生了农村劳动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局面。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在影响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各因素之中,农业机械总动力的系数为0.695,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最大,也就是说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就会增长0.695%,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进步既可以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型。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科技有很强的依懒性。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系数为0.5971,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就会增加0.5971%,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固定资产的依赖程度很大。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想有效提高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就要先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它既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也可以吸引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农业从业人员系数为负值-0.2489,也就是说明,农业从业人员每增加1%,最终的农业产值将会减少0.2498%,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技术和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已经不单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投入,而是需要知识型劳动力的投入,而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还不够高导致的。农业财政投资系数为0.2558,说明农业财政投资每增加1%可以带来农业总产值0.2588%的增长。虽然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系数值并不高,说明河南省财政投资还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五章提高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的对策

  河南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根据分析发现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章根据河南省具体实际情况,提出关于提高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对河南省发展农业经济提供借鉴经验。

  第一节加大财政投资力度,确保资金总量稳定增长

  一、增加农业财政投资支出,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虽然河南省每年农业财政投资的绝对规模在上升但是增长速率波动较大,同时相对规模水平也较低。XX对农业投入的资金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应增加农业财政投资。
  首先高度认识到农业财政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积累农业经济基础,为其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充分利用国家的优农惠农政策,根据河南省的经济状况和财政预算建立合适的农业财政投资规模,农业基本建设中优先考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强调建立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稳定的资金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农业财政投资占河南省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促进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稳定增长,为河南省提供稳定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逐步提高财政对农业投资占农业GDP的比例。要充分的调动各级地方性XX参与农业建设的积极性,让其加大对农业进行财政投入,从观念上引起重视,从而让农业财政纳入到地方性财政的重点管理区域内。
  二、优化农业财政投资方式,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农业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和弱质性,XX是保证农业投资资金最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XX除了自身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还应充分发挥农业投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农业领域中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一是可以鼓励以股份制的形式参与农业领域,鼓励开展参股联营的投资方式,鼓励农民以股份制合作形式组建农业开发企业。引导银行资金和企业资金参与农业领域,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从本地吸入的资金存款优先考虑本地化贷款投放,做到本款本地本用,鼓励企业加大对农业建设的投入。XX部门还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资投入农业。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参与农业投资。
  三、改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引资政策
  农业由于存在弱质性,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和天气的影响,所以风险性高、投资回报周期长,抑制了私有资本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这导致了投资环境不容乐观,资本注入没有多元化,由此需要改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引资政策对增加农业投资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河南省XX可以设立专门的基金来支持农业建设,完善农业现存机制,在原有的农业财政机制上进行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业投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财政投资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增加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立,如增加ATM机的投放,积极引进商业银行和信贷公司在河南省农村涉入,鼓励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从而调动该区域内农业投资的积极性。建立相关的风险担保机制,改革现有的农业保险体制,从而让整个农信贷资金使用率上升,保证现有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得到充分的完善,加大XX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通过创新担保机制,促使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提高其使用率。提高农业补贴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河南省各市农业发展差距较大,因此应根据各市和地区差别建立补贴标准和方式。

  第二节合理界定农业财政投资方向,明确资金投放重点

  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能够拉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业转型,想要促进农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目前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一直比较薄弱,因此需要增加其支出在农业财政投资中所占占的比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国家和XX出资为主,企业和农民为辅,企业和农民受益的原则进行。增加农村交通运输设施的建立,合理规划铁路、公路的建设。更新农产品运输工具,完善农产品冷藏供应链和物流体系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型水利系统建设,建设防洪抗旱农田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抗自然灾害能力。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农村信息平台,增大农村网络信息覆盖区域,为农户了解农产品信息建立平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监管力度,从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后期维护工作,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利用程度,保证整个监管过程的使用程度。
  同时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目前财政农业投资的生态效应并不显著,因此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可在发展农业投资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在引进农业投资项目建设时,有限倾向于低碳农业投资项目,建立评价体系,评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权衡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合理规范化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的使用量,减少土壤环境的负担,积极探索引进新型低碳的化肥农药代替传统农药。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加大封山育林投入力度,增加森林覆盖率,有效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
  二、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进步,支持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
  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要高度重视科技投入促进河南省农业发展。应鼓励农业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加农业基础建设和公益性项目的投入,鼓励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研发新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鼓励研发新型低碳化肥农药和创新种植技术。成立农业科研基金项目,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的扶持和奖励。在自身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同时,积极向其他优秀省份学习,引进新的优良种植技术,引进技术专家。与此同时加大对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和新型农业技术试验田,起示范作用。
  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劳动力的投入对农业经济具有负面的影响效果,而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因此XX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与农业技术院校联合培养人才,设置奖助学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设置农业技术专业,为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技术人才。同步推广农业科技技术,增加科技推广费用,对农户实施定点定时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农业网络信息平台,增强农业产生自主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科技能力。
  第三节加强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的管理,提升资金利用率
  一、进一步加强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管理力度
  农业财政投资管理的力度需要加强,这对于整个农业发展是十分重要。首先要结合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的管理体制,综合资金管理,将财权、职权、责权进行分析,做到权责分明,让投资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和规划。其次是要加强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的监管管理,主要是针对资金利用情况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这对于每个农业投资项目都需要设立专门的资金记录,确保资金流向可查,做到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的科学性、严谨性。积极引进中介机构、第三方金融机构对资金进行监督和审计,严格审核各项资金的使用,大力提高投资资金到位情况。将农户农民纳入其监督体系,公开资金使用情况,监督资金使用。
  二、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投资资金,促进各地市共同发展
  受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河南省区域之间农业发展的差距较大,出现了区域内的发展状况差异,所以在加大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合理配置区域财政投资。分析可知,信阳市、南阳市、濮阳市农业财政投资规模规模较大,而鹤壁市、平顶山市XX对农业投资占总支出的比重相对偏低,因此因充分考虑各地区制约因素,合理配置资金投资。其次,各地区优势农产品差异也较大,如三门峡市烟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南阳市和驻马店市在油料生产有优势,周口市和开封市在棉花产量比其他市多,因此应充分发挥各市优势产业,加大对其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投入,建立特色区域的农产品产业集聚区。
  三、改革单一的财政资金支出形式,实行灵活的投资方式
  农业生产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仅靠XX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以XX财政投资为引导,积极吸引其他资金注入,从而保证区域内资金注入的多元化。要以XX投资为导向,农户和集体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机构投入为支撑,拓展多层次的农业投资体系,保证资金投入的多元化,丰富区域内农业领域资金流动体系。一是XX在加大农业财政投资力度的同时,鼓励多元化投资方式,除贷款和投资主体直接投资的方式,还可以鼓励以合资、合作等形式进入农业投资领域。二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降低信贷准入门槛,建立行业监管体系,引进资产评估、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完善其配套体系,建立项目评估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三是鼓励农户参与农业投资,首先加大对农户的补贴标准和方式,这样农户才有足够的资金参与,其次以优惠的政策引导农户和集体参与农业投资。四是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对农业领域的投资,对外来企业税收优惠,降低外商投资者进入某些行业和领域的门槛。

  第六章结论

  本文以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为研究的对象,先从河南省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农业财政投资两个方向对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展开深入分析,接着分别从传导效应、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农民增收效应四个方面展开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的相关分析,使用回归分析,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效应和河南省农业经济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并作出相关评价。
  根据分析发现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河南省农业财政投资的绝对规模在上升,但是绝对规模增速不稳定,相对规模则水平较低。二、农业财政投资没有有效的对生态效应的起到促进作用。三、农业财政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是拉动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投资力度较弱,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而言,需要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一、需要XX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资金总量的稳定增长。增加农业财政投资支出,从而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其次要优化农业财政投资体系,从而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最后是改善投资当地的农业投资环境,结合当地情况切实的制定引进资金策略。二、合理界定农业财政投资投向,将资金投放纳入相关的体系。加强当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提高区域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进步,支持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三、要加强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健全区域内的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管理的相关制度,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投资资金,进而促进当地各区域的共同发展;将原有单一的财政资金支出形式进行改革,要结合区域实际,丰富投资方式。笔者希望以上的建议能够对河南省发展农业经济、提高河南省经济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娇阳,张铎,于婉璐.浅析我国农业投资及其效益问题[J].南方农机,2017,(03):67-69.
  [2]赵静.X、日本和法国3国中央XX农业投资的主要做法和经验[J].世界农业,2015,(04):91-95.
  [3]谭琳元,于荟鹏.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投资效益分析[J].福建农业,2015,(03):21.
  [4]韩东林,金余泉.中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绩效评价:1979-2009[J].南都学坛,2013,(04):103-111.
  [5]刘慧,尹海东.我国农业投资的绩效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3,(06):59-61.
  [6]杨峰.财政支农、农业投资对农业GDP的贡献——基于多变量VAR模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04):59-63+67.
  [7]刘耀森,左正强.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经济问题,2011,(08):72-76.
  [8]石璞.我国农业发展投资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2):129-130.
  [9]王爱玲,刘军萍,秦向阳.创意农业的概念与创意途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14):409-412.
  [10]丁云芬.江苏农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村经济,2002,(12):72-73.
  [11]曾伟.地方财政农业支出问题研究——基于云南现实问题的分析[J].现代商业,2014,(08):92-93.
  [12]秦建军,刘华周.江苏省财政农业投入的资源配置与机制设计[J].江苏农业科学,2013,(10):1-5.
  [13]李振标,郑传芳.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优化设计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9):18-24.
  [14]刘耀森,左正强.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经济问题,2011,(08):72-76.
  [15]张美文,杜辉,陈池波.XX农业投入的制度保障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12,(02):65-68.
  [16]刘晓雅,林郁,余佳祥.云南省财政农业投入效率评价[J].经济师,2012,(02):221-222.
  [17]张晓山.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学习与探索,2015,(03):1-9.
  [18]季莉娅,王厚俊.X、法国、日本3国XX对农业投资状况分析及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4,(01):60-63.
  [19]杨勇,李雪竹.省区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生产率及其构成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98-108.
  [20]王宾.发达国家财政支农典型模式的比较[J].世界农业,2013,(07):38-41.
  [21]刘霈.中国农业投资发展现状及农业投资企业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2013,(07):20-21.
  [22]秦宏,李嘉晓,罗剑朝.优化财政对农业投资行为的路径选择[J].开发研究,2005,(04):30-34.
  [23]王铮.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趋势[J].农经,2017,(01):68.
  [24]黄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
  [25]张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xxx党校,2001.
  [26]廖红丰,刘建明.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问题及现实优化[J].新疆农垦经济,2005,(02):5-9.
  [27]姜长云.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趋势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J].江淮论坛,2015,(05):26-35.
  [28]辛岭,胡志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5,(04):135-142.
  [29]黄国勤.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学学报,2014,(01):99-106.
  [30]孙宜杰.XXX背景下中国农业投资问题分析[J].商,2016,(30):292.
  [31]于海波.农业投资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1):12-13.
  [32]郭鸿琼.福建农业的投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CAFTA[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10):42-45.
  [33]王春燕.浅析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北方经贸,2016,(12):22-23.
  [34]张伟.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改革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6,(12):165-168.
  [35]周其文.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化发展问题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16-19.
  [36]吴婧.浅析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6,(16):483+485.
  [37]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吴海峰,朱丽,生秀东.支持河南省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57):28-48.
  [38]赵璐璐.河南省财政农业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2016,(12):273.
  [39]冯庆水.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财政支农机制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45):35-42.
  [40]吴文忠.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问题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0.
  [41]Kiminori Matsuyama.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Comparative Advantage,and Economic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Deceber,1992,58(2):317-334.
  [42]Antle.J.“Infrastructure and Aggregat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International Evidenc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2010.
  [43]Tsung-wu,Ho.2001.“The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on Consumption:A PanelCointegration Analysi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0(1):95-108.
  [44]Xiaoping SUN.Improve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China[J].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1,5(4).
  [45]Vladimir Stipetić.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Holdings and the Credit Financing of the Rural Areas[J].Sociology and Space,2009,43(1).
  [46]Hank de Zeus,Sabine Glendale,Hermann Waibel.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in urbanpolicies.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Nol,June,2000.
  [47]Achim Fork and Christine Wong,Extending Public Finance to Rural China,Backgroundfor Presentations at the M0F—World Bank International on Public Finance for RuralAreas,Beijing,October 18,2005.
  [48]Engle,R.F,Granger,C.ff.J.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Estimation and Testing[J].Econometrica,2012(55):251-276.
  [49]Daniel Domeher,Raymond Abdulai.Land registration,credit and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in Africa[J].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12,2(1).
  [50]Muhamad Sham Shahkat Ali,Bahaman Abu Samah,Hayrol Azril Mohamed Shaffril,Md.Salleh Hassan,Nor Sabila Ramli.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Malaysia:The Current Situ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2012,5(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37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8月2日
Next 2021年8月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