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绿色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形态,是推进XXX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分析甘肃省的林业现状、能源利用现状、资源利用现状,了解了甘肃省绿色经济的现状,发现了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绿色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同时,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此省各县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如完善绿色经济的相关政策、开发新的绿色能源等。希望能促进此省各地区乃至全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对研究地区以及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绿色经济;影响因素;甘肃省;因子分析法

引言

考虑到资源,生态系统等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现状制约因素,中国通过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2018年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需要加快和促进建立以目标责任制为代表和以生态文明、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文化为内涵的生态文明体系。简而言之,中国一直在探究绿色发展:坚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坚持把环境、生态当作我国民生建设的重点,重视群众的利益与福利;坚持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鼓励全社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将其作为发展的总体基调。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经济不发达地区,但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是国防战略的深层领域,经济战略的通过领域,还是中国生态战略的障碍领域和全面小康的短板地区。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销售渠道,是西部地区向外的重要门户。但是,与此同时,甘肃的生态系统能力较弱,脆弱的生态环境阻碍了甘肃绿色经济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甘肃省的林业现状、能源利用现状、资源利用现状,了解了甘肃省绿色经济的现状,发现了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绿色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同时,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此省各县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如完善绿色经济的相关政策、开发新的绿色能源等。希望能促进此省各地区乃至全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对研究地区以及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甘肃省的林业现状、能源利用现状、资源利用现状,了解了甘肃省绿色经济的现状,发现了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绿色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各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水平,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有助于增强对XXXXXX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对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在实际上,着眼于甘肃省实际的渐进方向,例如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滞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突出的贫困状况,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上。因此,解决研究区域的当前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不仅可以促进甘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可以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助于甘肃实现高质量的绿色经济发展以及对其他省份发展具一定的启示作用,存在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Kumar(2006)[2]使用ML生产率指数对四十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效率规律进行了分析。Heshmati(2010)[3]在环境敏感的条件下,基于ML 生产率指数,分析了经济生产率的发展情况。X经济学家乔尔麦科沃(2012)[4]认为企业只有尽快适应未来的“绿色前景”,才能取得更快的发展和进步。Richardson(2012)[5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对X四十九个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衡量。

1.3.2 国内研究现状

郑周胜(2017)[6]提出促进绿色经济,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朱金鹤(2018)[7]使用熵权法,TOPSIS法和空间测量法从区域、空间相关性等方面对新疆绿色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任玉名(2019年)[8]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从学者的研究情况看,一是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二是缺乏对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关注;三是还没有学者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甘肃省各市县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此省各县市的绿色经济水平,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如完善绿色经济的相关政策、开发新的绿色能源等。希望能促进此省各地区乃至全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对研究地区以及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4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如下:第一,阐述本文研究的方法等;第二,分析甘肃绿色经济现状;第三,根据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第四,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研究地绿色经济水平;第五,研究影响此地绿色经济发展的因素;第六,就存在问题,提出提高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第七,结语。

1.4.2 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基于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文献查阅可知,将因子分析法运用到甘肃绿色经济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有效的丰富了对甘肃绿色经济发展的创新研究。

1.5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文献法:主要对甘肃省的绿色经济建设等相关政策、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文献和学科理论资料进行查阅,经过整合和梳理,提取主要观点和做法,进行实践和研究。

实证分析法:本文综合利用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因子分析法等方法对甘肃绿色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

1.5.2 技术路线

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图1技术路线图

2 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主要通过甘肃省的绿色产业发展现状、林业的产值在三大生产产业中的生产产值比率、甘肃的资源利用现状与能源现状四大方面进行分析。

2.1 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甘肃十大绿色产业中投资最多的是清洁能源产业,投资53.60亿元,完成了国内首个百兆瓦级光热电站的建设等。投资最少的是清洁生产产业,实现投资 3.60亿元,主要建设项目是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节能环保产业的建设项目有铝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等。循环农业产业目前已基本完成绿肥的播种休耕任务。通道物流产业正在推进兰州国际港务区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军民融合产业正在推进建设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中医中药产业已建立线上交易平台并投入运营。数据信息产业基本完成了甘肃省3D大数据等重大项目。文化旅游产业,建成了的智能导游导览等旅游类基础设施体系。先进制造产业已完成甘肃省镍钴新材料创新中心综合服务楼的建立。

2.2甘肃省林业现状分析

表12017年甘肃省林业产值在三大产业中的比值表

产值(万元)

年份

第一产业中林业的产值第二产业中林业的产值第三产业中林业的产值
产值占三大产业总产值比产值总产值产值总产值
2017年374322477.94%2367034.93%82278617.13%

表2 甘肃省2014-2017年造林面积表

年分 2014 2015 2016 2017
造林面积(km2) 302083.00 338827.00 308329.00 315719.00

由表1可知,2017年甘肃省的林业产业总值约4802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中林业产值822786万元,第二产业中林业产值236703万元,第一产业中的林业产值3743224万元,分别占三大产业产值的17.13%、4.93%和77.94%。甘肃省的林业资源对甘肃省的第一产业的发展贡献较大。

由表2可知,甘肃省的2014年至2017年的造林面积增值缓慢,四年造林面积仅增长13636平方公里,2015年造林面积达到拐点,自2015年开始下降,到2017年时造林面积为315719平方公里。

甘肃森林资源不仅促进了该省的经济发展,而且还促进了该省的社会,生态和环境发展。首先,促进了甘肃省的绿色经济发展。例如,2018年,此省林业接待游客数约为一千七百万人次。然后,林业资源开发的产业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如2018年,甘肃省林业系统共有一千多个单位,创造三万多个就业岗位,这些岗位都增加就业机会。

2.3资源利用现状

表32014-2017年甘肃省资源利用情况表

年份/项目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立方米/人) 人均耕地占有量(公顷/人)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单位生产总值电耗(千瓦小时/万元)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2014 891.0 0.1369 1.19 1734 780
2015 765.0 0.1367 1.10 1609 975
2016 803.0 0.1363 1.00 1457 1219.20
2017 1069.0 0.1352 0.99 1528 1578.70

数据来源:《2018年甘肃省统计年鉴》

由表3可知,2014年至2017年,甘肃省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呈现不稳定趋势,总体上偏少。从2014年到2017年,单位生产总值电耗由2014年的1734千瓦小时/万元下降至1528千瓦小时/万元,共下降206千瓦小时/万元,表明甘肃省正在寻找改善能耗的方法。

近年来,人均耕地占有量变化稳定,稳定在0.13公顷/人左右。

甘肃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居全国第5,目前甘肃省的旅游收入处于上升的趋势,2014年到2017年共增长两倍,是甘肃省绿色生态产业中重要产业之一。

2.4 能源现状

表42015-2017年甘肃省能源消耗与生产构成表

能源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占总消耗比(%) 占生产比(%) 占总消耗比(%) 占总生产比(%) 占总消耗比(%) 占总生产比(%)
煤炭 60.03 52.02 59.35 51.75 56.09 45.05
天然气 4.43 0.27 4.64 0.28 4.91 0.40
电力 19.02 27.57 19.10 27.73 22.08 33.95
石油 16.52 20.14 16.91 20.24 16.92 20.60
总量(万吨标准煤) 7522.85 5816.78 7333.62 5654.97 7538.33 5734.15

数据来源:《2018年甘肃省统计年鉴》

甘肃省的能源供需紧张的矛盾突出。由表4可知,2016年甘肃的能源消耗为7336.2万吨标准煤,2017年有所增加,为7533.8万吨标准煤。能源生产的增长呈负增长,三年标准煤的数量减少82.63万吨标准煤。

从2015年到2017年,甘肃的能源生产以煤炭,石油为主。2017年石油消耗比为16.52%。煤炭消耗比为60.03%,与2015年比,占比有所下降。新能源和天然气所占比例却相对较小,2017年,消费仅占4.91%。能源消耗和生产结构的不平衡使得甘肃省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

3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够完善

甘肃省的绿色经济发展政策不够完善。如绿色税收体系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且缺乏创新。据调查了解各市州在提倡清洁能源的消费时,缺乏相应的清洁能源的价格补贴与补税等政策来刺激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消费。

甘肃环境治理资金支持不足。据表5可知,由于甘肃省的经济体量在各省排名比较靠后,甘肃省的2017年财政支出33044417万元,节能环保投资为1021976万元,仅占财政支出的3.09%,所占比例较小。污染防治支出 204706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值0.62%。

5 2014-2017年甘肃省环境保护投资情况表

年份 节能环保投资(万元) 污染防治支出(万元) 甘肃省财政支出(万元) 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值(%) 污染防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值(%)
2014 732115 146978 25414936 2.88 0.57
2015 953513 137542 29583117 3.22 0.46
2016 952553 190661 31500340 3.02 0.61
2017 1021976 204706 33044417 3.09 0.62

数据来源:《2018甘肃省统计年鉴》

3.2 绿色经济发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表6 2014-2017年甘肃省基础设施表

年份/项目 公路密度(公里/万平方公里) 互联网宽带普及率(%) 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公共图书馆(个)
2014 0.32 25.81 122375 103
2015 0.33 29.4 127011 103
2016 0.33 46.58 136571 103
2017 0.33 48.88 147305 103

数据来源:《2018甘肃省统计年鉴》

甘肃省的文化基础建设不足。近年来,尽管甘肃省不断增加对民生建设的投入,但总体上来说,甘肃省的公共服务教育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表6可知,文化设施方面,甘肃省自2014年开始至2017年,公共图书馆数量为103个,没有变化。互联网普及率2017年48.88%,不到50%。表现出甘肃省在文化类设施投入方面存在着不足。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据统计年鉴统计,甘肃省在医疗、交通等设施方面,数量和质量上有所提高,但整体上看,比例较小。如兰州市的公路面积为4537万平方米、嘉峪关市433万平方米、金昌市485万平方米。2017年甘肃省的公路密度仅为0.33公里/万平方公里,且自2015年至2017年,公路密度没有增加,表明甘肃省的公路建设缓慢。2017年卫生机构床位数为147305张,远低于全国卫生医疗水平。

3.3 绿色经济发展的质量有待提高

表72019年甘肃省分行业项目投资情况

行业 比上年增长(%)
采矿业 14.60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5.2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80
制造业 24.80

数据来源:2019年甘肃省经济公报

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对于实现可持续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至关重要。甘肃省正在不断促进绿色经济以期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但是,由于甘肃的地理位置,甘肃的经济长期发展滞后,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为代价从而缩小与其他经济发达的城市的差距。如据表1可知,甘肃省的林业收入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收人比值最高,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收入比值仅占17.13%。说明将林业作为甘肃省旅游资源发展获得绿色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由表7可知,2019年甘肃绿色经济行业的投资情况较2018年是负增长,如公共设施、水利、环境管理业-20.80%。而非绿色产业的采矿业、制造业较上一年都有所增长。表明甘肃省的绿色经济质量有待提高。

3.4 生态环境问题依旧突出

甘肃省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增加了甘肃省的生态环境压力。如据表4可知,甘肃省2017年的煤炭仍然占主要能源的地位,煤炭消耗占总消耗比的56.09%。据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信息公开可知,2019年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酒泉市循环经济产业园五家企业开展现场督察时发现,冠润科技等五家企业未落实“三同时”制度,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较为严重。

4 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

4.1 因子分析法概述

因子分析法分析许多变量的内部依赖性,分析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的内部矩阵,无法直接观察,而是提取有关大多数原始变量的统计信息的方法[9]。反映数据的绝大部分重要信息就称为因子[9]。

因子分析的基本模型为:

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其中,A利用各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总贡献率的比重计算甘肃省2014年-2017年绿色经济发展综合指标得分,表达式为:

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4.2 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实例分析

4.2.1 数据指标体系构建

8 甘肃省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基准层 准则层
甘肃省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 社会与经济发展效率 经济绿色增长效率 经济发展速度(%)
单位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
单位烟(粉)尘排放(万吨)
第一产业发展 生产总值(万元)
第二产业发展 生产总值(万元)
第三产业发展 生产总值(万元)
环境保护与绿色投入 基础设施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公路密度(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与治理 年造林面积(平方千米)
绿色发展潜力 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人年)
发明专利

项目数(项)

9 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数据

地区 经济发展速度(%) 项目数(项) 年造林面积(km2) 第一生产力生产总值(亿元) 第二生产力生产总值

(亿元)

第三生产力生产总值(亿元)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烟尘排放量(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吨/日)公路密度(万平方米)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人年)发明专利
兰州市0.101300150713838811583.092.042848453712131552
嘉峪关0.351783.00351099682.494.2725043350856
金昌市0.075426431651129200.571.1225048568571
白银市0.0118877576291752110.880.6671063279294
天水市0.0168613668859189432350.460.985866451351154
武威市-0.07336229161027127919970.401.795005391004148
张掖市-0.064411170173197420630.430.65280609966186
平京市-0.0469792872395318701.221.1950068424451
酒泉市-0.0518224826647190629630.891.23340455857138
庆阳市-0.0341510764563283324580.290.72110214547101
定西市-0.0267505560576119060.590.58150238219109
陇南市0.001635041561370221110.480.6535033518360
临夏市0.0032801130843115810.190.5450028217645
甘南市0.03144254533311948870.150.292101756917

数据来源:《2018年甘肃省统计年鉴》

经济发展、交通条件与教育资源、科技水平、文化软实力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选择的影响因素有:社会与经济发展效率,以甘肃省的单位烟粉尘排放量、人均GDP、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单位氮氧化物排放量表示;环境保护与绿色投入: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公路密度、研究与试验的全人员当量、发明专利、造林面积表示;指标体系详见表8,指标具体数据见表9。

4.2.2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在数据分析之前,要用SPSS标准化原始数据,以利于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 本文采用min-max标准化方法对收集到的反映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10]。原始数据一种是正指标,值越高,对于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越有利,一种是负指标,其值越小, 对于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建设越有利。

4.2.3 公共因子的提取及解释

10 2014-2017年甘肃省KMO 和巴特利验
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 0.80
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441.057
自由度 78
显著性 .000
11 2017年甘肃省各地区KMO 和巴特利特验
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 0.7
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435.162
自由度 66
显著性 .000

标准化处理的数据并加载在SPSS中获取的指标数据,以进行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测试,主要是通过巴特利特球检验和KMO球形测试。 巴特利特球检验的存在是为了检查每个指标的变量是否彼此独立,结果显示值0表示所选变量适用于主成分分析。KMO测试用于测试各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结果显示为0.80,表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大。使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因素分析,以提取关键因素并获得影响甘肃绿色经济运行的因子个数如下表12所示:

12总方差解释
成分 初始特征值 提取载荷平方和 旋转载荷平方和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
1 10.805 72.031 72.031 10.805 72.031 72.031 7.095 47.300 47.300
2 3.171 21.142 93.173 3.171 21.142 93.173 5.648 37.653 84.952
3 1.024 6.827 100.000 1.024 6.827 100.000 2.257 15.048 100.000
4 6.728E-16 4.485E-15 100.000
5 2.903E-16 1.935E-15 100.000
6 1.647E-16 1.098E-15 100.000
7 1.123E-16 7.489E-16 100.000
8 6.125E-17 4.083E-16 100.000
9 -7.502E-17 -5.002E-16 100.000
10 -1.235E-16 -8.231E-16 100.000
11 -2.433E-16 -1.622E-15 100.000
12 -3.981E-16 -2.654E-15 100.000
13 -1.164E-15 -7.757E-15 100.000
14 -1.205E-15 -8.033E-15 100.000
15 -1.995E-15 -1.330E-14 100.000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在甘肃绿色经济实证分析中,基于2018年《甘肃统计年鉴》,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表12中前三个因子解释的方差达到100%,表明前三个因素实质上包含所有变量的关键信息。同时,因子旋转后的载荷矩阵都支持选择3个公共因子。可以看到,该因子提取的效果是理想的,并且已经实现了降维的目的。

4.2.4 因子旋转

表13因子旋转后载荷矩阵
成分
1 2 3
Zscore(发明专利) 0.968
Zscore(单位烟尘排放) -0.839 0.926
Zscore(第二生产力生产总值) -0.771 -0.622
Zscore(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 0.760 0.621
Zscore(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0.671
Zscore(单位氮氧化物排放量) -0.714 0.699
Zscore(项目数) 0.689
Zscore(公路密度) 0.961
Zscore(经济发展速度) 0.907
Zscore(第一生产力生产总值) 0.625 -0.775
Zscore(第三生产力生产总值) 0.643
Zscore(造林面积) 0.989

由旋转成份矩阵,得到指标较高的各主因子上载荷,其命名如下:环境保护效果、绿色产业发展能力、绿色经济发展潜力。由表13可知,第一公共因子F1在发明专利、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第三生产总值比重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了甘肃省绿色产业发展能力的情况。第二公共因子F2主要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单位氮氧化物排放量、单位烟尘排放比重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甘肃省环境保护效果。第三公共因子F3主要在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项目数、经济发展速度、造林面积比重上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潜力。

4.2.5 综合得分的计算

表14 2017年甘肃省各县市绿色经济发展综合得分与排名

地区 F1 F2 F3 综合得分 排名
兰州市 3.43 -0.26 0.35 2.01 3
嘉峪关 -0.60 -0.56 3.13 2.33 2
金昌市 -0.39 -0.87 0.31 -0.64 8
白银市 -0.27 -0.55 -0.17 -0.78 9
天水市 -0.10 -0.06 -0.12 -0.23 6
武威市 -0.17 0.53 -0.78 -0.43 7
张掖市 -0.25 -0.36 -0.85 -1.29 12
平京市 -0.28 -0.63 -0.68 -1.36 13
酒泉市 -0.11 0.72 -0.54 0.00 5
庆阳市 -0.04 -0.37 -0.54 -0.87 10
定西市 -0.36 -0.83 -0.50 -1.39 14
陇南市 -0.08 2.88 0.36 2.73 1
临夏市 -0.41 -0.56 -0.27 -0.96 11
甘南市 -0.38 0.91 0.30 0.86 4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和变量的观测值,计算出每个公共因子的得分,然后计算出甘肃各市县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得分和排名,如表14所示。

4.3 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生产总值、研究与试验的全人员当量、发明专利、经济发展速度,这几项指标分别在经济发展、交通条件与教育资源、科技水平、文化软实力中所占的权重最高,这说明2017年甘肃省在科研投入、环境保护投入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成为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甘肃省各省的经济发展速度、科技水平、年造林面积、财政支出力度测度分析,各临近地域单元的发展水平相近。从甘肃省绿色经济的综合得分可以看出,甘肃省14个县市中,兰州市、嘉峪关、陇南市的发展水平在中等以上,白银市、甘南市等发展中等,张掖市、临夏市、庆阳市等较弱,需加强绿色经济的发展。

5影响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

5.1地理位置的影响

甘肃省的林业的发展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导致其自然、人文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利于甘肃省的绿色经济发展。甘肃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且具有向大陆性过度的特征,土壤为较贫瘠的棕壤不利于甘肃省的林业产业的发展。据上文所知,甘肃省的造林面积与林业产值都低于全国水平。

甘肃省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甘肃省处于中高纬度,受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控制,风力较大,因此甘肃省的清洁能源中风电发电量增加较大。据报道,2019年时,甘肃省的风电发电量增加了22.6%。

5.2 科技水平的影响

科技水平的层次不齐,甘肃省各区域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致。通过因子分析法可知,科技水平可以反映绿色经济发展的能力与发展潜力,其中科技水平主要包括项目数、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发明专利。如据表9可知,兰州市的科技水平较高,定西市的科技水平较低,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兰州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偏高,定西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偏低。由此可见科技水平的差异会影响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5.3 交通条件的影响

绿色经济的运行发展需要获得外界物质、资源及信息,交通是绿色经济与外界物质、资源,信息交流的基础。交通条件落后,则会阻碍绿色经济发展。交通设施条件便利时,则会促进绿色的经济发展,且会对绿色产业的结构等产生积极作用。每个地方在发展经济前都会先修路,为后续的发展创造先决性条件。只有发达的交通,才能使绿色经济得到真正的发展。

5.4 教育资源的影响

教育资源对绿色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高质量的教育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低质量的教育和差的教育资源则会不利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由表9可知兰州市、天水市、武威市的研究与实验室发展人员的全时当量比临夏市、庆阳市的人员多,间接表明兰州市、天水市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比临夏市、庆阳市要好,成为兰州市、天水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比临夏市、庆阳市高的一个影响因素。

5.5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文化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深刻动力,是影响绿色经济的发展重要因素之一。如“XXX生态文明思想”提出后,甘肃省XX为全面落实这一思想,要求甘肃省省级领导带队甘肃省的十一个市开展环保督察,进一步压实了XX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对甘肃省的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6提升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6.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提高绿色经济的发展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来服务绿色型经济建设,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大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人才的支持;二是要增加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融资,推动民间资本与XX投资相结合;三是要实地考察。改善每个地区的基础设施,了解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并根据该地区的实际建设和发展阶段实施科学计划。

6.2完善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政策

由于甘肃省绿色经济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在以后的绿色经济发展中,XX需完善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深化创新带动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将以培育优惠政策为内动力,为甘肃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如甘肃省的陇南市可以利用邻近九寨沟的旅游优势,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优势,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6.3发展绿色经济要增强区域合作

6.3.1 加快经济转型,调整产业布局

区域发展有所差异,可因地制宜的发展各区域的绿色经济,实现共同发展。例如,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发展,促进创新平台,共享经济平台等的建设,保障各个地区经济主体的发展,为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产业提供关键支持,从而推进甘肃省的经济转型,完善甘肃省产业布局。

6.3.2发挥资源优势,夯实绿色经济基础

甘肃在石化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甘肃省必须发挥资源优势,为绿色经济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要加强对中亚和西亚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哈萨克斯坦“光明大道”计划和欧洲亚洲经济联盟等现有多边经济框架的研究,寻找产能释放的对接点;二是要以开放,转型,发展为基础,加强创新能力,在产学研和产业链各方面实现联合创新。通过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实现高新技术拉动区域绿色经济的深入发展;三是要促进与邻省的交流。2016年陕西检验检疫局与西安海关签署了《海关便利化和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谅解备忘录》。甘肃可以借鉴类似做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6.4 开发绿色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有必要通过促进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引入节能理念来发展绿色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要促进新能源技术的研发。甘肃拥有丰富的新能源,例如风能。这些能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可以保证甘肃未来的能源利用。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加强对新能源的探索和研究,扩大新能源市场;二是要贯彻节能的理念。例如,在节能技术的建设中,有必要建立诸如节能设计等技术支持体系。

结语

本文对甘肃省绿色发展进行分析后发现:甘肃省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绿色发展状况显著改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够完善、绿色经济发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绿色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生态环境问题依旧突出。

通过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后发现甘肃省各县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结合发展现状、实证分析,分析了影响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研究地的绿色经济水平的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开发绿色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完善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希望对提高甘肃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其他省份发展具有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怀宇,刘江浩. 湖南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9, 35 (4): 56-64.

[2]姚畅.基于因子分析的省际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05):35-42.

[3]李广义. 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性品格[N]. 中国环境报,2019-09-09(003).

[4]苏英杰.绿色金融助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查——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J].银行家,2019(08):133-135.

[5]张东海,刘佳,邓砚丹,李锋.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上海市绿色发展评价[J].经济论坛,2019(01):57-61.

[6]吕艳丽,裴文静.甘肃省绿色信贷与循环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9,24(02):51-54.

[7]杜永强,罗晨,卢志义.基于信息最大化的经济绿色发展评价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8(36):5-8+11.

[8]韩国莹,李战江,刘秀梅.基于聚类-因子分析的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7(24):184-186.

[9]郑周胜.金融与绿色经济发展[J].中国金融,2017(18):77-78.

[10]李淑华,韩君.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和机制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7(01):65-69.

[11] 霍艳丽,刘彤.生态经济建设: 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J]企业经济, 2011, 10: 63-66.

[12]万帆帆. 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9.

[13]郭佳俊. 生态保护视角下甘肃省绿色保险体系构建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9.

[14]虞得水. 以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N]. 贵州日报,2019-04-15(005).

[15]乔尔.绿色经济策略:新世纪企业的机遇和挑战: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6] 秦鹏,陈建萍. 中亚区域合作——环境保护的理智选择[D]. 2010.

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4262.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5月1日
Next 2023年5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