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筝曲《战台风》是一首跨时代的现代筝乐,是传统与现代的分界线。在其内容上主要讲述的是人与自然界台风的抗争拼搏,涌现出的是一种不屈不挠、勇于向自然灾害现象说不的精神,而能成为跨时代的现代作品主要是其运用了双食点、扣摇、扫摇四点、柱外刮奏等现代创新演奏技法,也是通过这些创新演奏技法制造出台风来袭的场面效果,大大丰富了古筝的表现能力。笔者在作品学习后对其有所认知与感悟,并从其创作背景、演奏分析、乐曲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及艺术特征等四方面对古筝曲《战台风》进行欣赏、分析,进而对筝乐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发思考。
关键词:筝曲《战台风》;艺术特征;演奏技法;
1 筝曲《战台风》创作背景
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事件的发展与其所在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音乐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20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在这期间我们的国家基本完成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这种文化变革的时代,古筝领域开始革新,我们的审美也随之变化,我们开始汲取西方的先进文化,民族音乐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古筝流传于很多地域也有很多名称,是弹拨类的民族乐器。我们现在使用的古筝是改良后的有21根弦,这也使得它在音域上更为宽广,在音色上较古琴更为明亮、优美。从传统古筝到现代古筝发展期间涌现了非常多的创新演奏技法,这些新技法使作品的主题愈加形象明显,大幅度提高古筝在演奏时的音乐表现力度,从而弥补了传统筝曲音乐表现力的缺失。众多古筝作品中筝曲《战台风》就极具代表性。筝曲《战台风》的作者是王昌元,20世纪60年代的王昌元是第一批高校培养的古筝人才,他们将在学院所学到的音乐理论知识与西方作曲技巧融入到古筝作品的创作中,既保留传统教育的内涵,又不乏西方之精华[]。筝曲《战台风》时的王昌元上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时亲眼目睹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进行搏斗的场景,因此有感而发,创作出了这首曲调优美技巧丰富的经典曲目《战台风》,而这首作品之所以能够表现得如此出色并被人们广泛流传还归功于王昌元的父亲王巽之先生将古筝琴弦的数量由16根改良至21根,用钢丝、铜丝、尼龙丝相结合作为新的琴弦质地,音域变得更加宽广,更多的丰富了古筝演奏的表现力。
笔者是古筝专业的学生,对这部作品学习并演奏过。在演奏时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壮观、气势磅礴,紧凑的弹奏让人彷佛身临与台风的搏斗过程中一样,而后段的雨过天晴又给人一种反差之感,作品赞颂了人民的勇敢拼搏、团结一致的精神。
2 筝曲《战台风》演奏分析
2.1 音乐结构
筝曲《战台风》曲调气势磅礴,其将紧张猛烈的快板和旋律柔美抒情的慢板很好地联结在一起[],描绘出一幅码头工人不畏艰险勇战台风的壮阔画面,抒发出人们敢于牺牲的大无畏抗击精神。全曲划分为五个段落,即呈示段、连接段、展开段、过渡段、再现段。
呈示段(1-33小节):该段落刻画的是上海码头工人欢悦辛勤劳动的场面,这一部分一开始便是以和声效果丰富的双手对位技法(见图一)进行演奏,前两个小节左右手对位和弦配置,不同音区同八度,这里描绘出工人们鼓足干劲的气势,很坚定,所以在力度上一定要加强。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在相同的和弦音演奏,特别是在速度稍快的段落时,为了避免手上的演奏产生过多的杂音,触弦时一定要快速,注意手形不要向上跳。接着是不占时值的刮奏衔接快速且不间断的八分音符(见图1),由弱渐强,速度始终是和前面的一样,千万不可节奏混乱,这个地方的刮奏衔接非常的容易打乱节奏,需要反复的加强练习,将此处刮奏衔接的韵律很好地体会之后再与后面的音进行衔接,这样会更有韵律与节奏感。在11-12、17-18小节反复处,要注意两点:其一是左手小撮和弦与右手大撮和弦的准确对位、休止符的停顿,需要单拿出来多次练习,准确对位在完整弹奏;其二是演奏者在演奏时要稍稍的位于偏琴码方向以方便将音乐做弱化处理。这里给大家呈现出的是一幅在码头上来往辛勤劳动的搬运工人们,劳累的工作并没有让大家满面愁容,反而是苦中有乐的繁荣景象。紧接着,由刚才热闹非凡的景象开始向逐渐平复的方向发展,连续十四个上滑音(见图2)以运动、行军的方式把音乐向前推进,左右手相互配合演奏上滑音作韵,把运动、行军的方式以和声的方式、跳动的演奏形式来演奏[],展现出工人们井然有序的工作场景,上滑音是传统古筝技法,而传统古筝注重于音韵,所以演奏时上滑音需要反复练习,想要弹出韵味,那么要多练习左手的按弦、揉弦技法,还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连续十四个上滑音右手手腕发力向前方,强弱的处理是由弱渐强到达至高点,为下一部分台风将至做准备。五声音阶是这整部分的旋律线,强弱交替、此起彼伏,而用如此的旋律、节奏、演奏技法所构出的这一幅景象让我想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唱着搬运号子的搬运工人们相互配合,干劲十足。
图1谱例图
图2谱例图
连接段(34小节):此段描写的是台风袭来,大家看到了这个地方只有一个小节,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一小节在曲谱有足足一整页的篇幅,这一部分也是作者创新所在之处,首创了柱外刮奏技法,即利用琴码左侧柱外的刮弦音响效果配合右手琴码右侧有音高的刮奏,双手交替的在不同音区进行刮奏[]。每个人根据对音乐片段的不同感知以及不同的演奏习惯来进行不同的演奏技巧处理,而这里所谓的散板、“即兴”也是有一定的曲谱限制的,曲谱上给的开始的主题虽是激烈的,但开始的刮奏开始不要速度很快,要有一定的节奏凸显音乐的舒适感,如同码头工人照常一样工作,此处演奏者运用泛音等技法预示着即将来临的坏天气、台风来临前的征兆,但又给人的感觉即使有了征兆工人们却并没有被此景象而影响,大家已经对此习以为常,卸货的还是在卸货,运货的还是在运货,指挥的头目依旧在指挥工人劳作,井井有条。紧接着的就是强而有力的摇指,带着左手的刮奏,但是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下,一次单独的刮奏停止后进行两次相同的左右手分别在筝码两侧往相反的方向刮奏,这里没有限制节奏与节拍,在刮奏结束末端像甩毛笔一样爽快的、带有一定劲道的双手反向前后甩出,这种反向刮奏技法所产生的特殊音响效果给大家带来的是模仿台风的呼啸声,渲染了在码头上台风的来势汹汹气氛。在整个部分在模仿台风来临之际时要注意体会台风来临的过程,是由远方袭来到身边,由慢速到快速发展,循序渐进。
展开段(35-157小节):这部分是全曲的快板,即高潮段落,通过旋律节奏、节奏型由稀少到密集、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种方式进行主题变奏,使主题与下个主题间层次分明,在情绪上越来越饱满丰富,展示给大家的是一幅工人们勇搏台风的激烈场面。35-38小节是相同的音组合为过度乐句(见图3),用左手的小指演奏倍低音1(“1”下加两个点),右手是扫摇,此处的力度是由弱渐强,烘托出人们即将面对台风的紧张感。39-44小节是这一段落的主题音乐,曲谱上标注:坚强有力地。此处表达出工人们一定要战胜台风的坚定。主题音乐第二次呈现在45-66小节,音符相较于上次主题音乐更为密集,主题再次出现加强气氛紧迫感。67-94小节主题音乐第三次呈现,其中运用了左右手点奏和快四点技法的交替配合,音符非常密集,使得音乐主题更加饱满,其中93-94小节演奏的技法是史上从未有过,为王昌元的首创技法,即扣摇,在演奏扣摇时,右手的摇指力度先弱渐强再渐弱,在演奏时稍靠琴码以便手指弹奏作强弱对比4。95小节开始是本段主题音乐的第四次变奏,从95-106小节运用筝曲《战台风》之前从未有过的首创技法扫摇(见图4),扫摇的开始也就意味着曲子进入最高潮部分,此处的演奏非常耗费体力,到了后面重复段再加上左手强而有力的扫弦将乐曲推至顶峰。107-110小节演奏时要注意力度是由弱到强,演奏位置是从琴码缓缓向前岳山移动。111-122小节注意左手的刮奏从小节中第一拍开始刮奏,力度为强。123小节是一个左右手大拇指同向由古筝的最下端,即最高音(“1”上加两点)同时刮到最上端,即最低音(“1”的下加两点),是一个过渡小节。这之后就是主题的第五次变奏,运用了双食点演奏技法(见图5),在左右手食指点奏前加入右手中指“勾”。以上就是全部的变奏过程,多次变奏是强调工人们在一次又一次的与台风作斗争和具有坚定的战胜台风的信念,再往后就是摇指加上刮奏左右手配合,这里的呈现是一开始弱起,接着由弱渐强再渐弱,左右手的刮奏停止在高音“6”上。这里是为了给下一段落的雨过天晴做好铺垫作用。
图3谱例图
图4谱例图
图5谱例图
过渡段(158-179小节):这部分描写的是人民战胜了台风获得了胜利后喜悦万分的景象。速度慢下来并且自豪地演奏,这里要优美、柔和、从容不迫,主要运用长摇指、刮奏、琶音等技法(见图6)。其中的大量刮奏、琶音要清晰并且均匀,才能展现出优美之感,整个旋律都是松弛的,要注重气息的掌握,气息断了,手上的也跟着断了,听起来就感受不到筝乐的悠长之感。
图6谱例图
再现段(180-210小节):这里是第一部分地变化再现,再现了工人们战胜台风之后的喜悦以及继续将精力投入到热情地劳动中去地景象。最后由快到慢地长摇加扫弦终止在强而有力的主音上,全曲结束。
3 筝曲《战台风》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
3.1 传统演奏技法的传承
演奏技法能够区分开传统筝曲与现代筝曲。传统筝曲中左手在琴码左侧一般有按、颤、吟、揉、滑等基本演奏技法,右手是在琴码右侧勾、托、抹等弹拨琴弦[]。我们在欣赏传统筝曲时,袅袅筝声给予我们的如同小桥流水般的细长绵延,非常优美有韵味。万物必有根,现代创新的演奏技法离不开传统技法,传统技法就是其之根本,不可取代。下面笔者举例在筝曲《战台风》中出现的一些传统技法。
传统演奏技法之大撮、小撮。在筝曲《战台风》热情洋溢片段运用的就是大撮、小撮。大撮是“勾”和“托”配合指法,即大拇指配合中指同时弹奏发声;小撮是“抹”和托”配合指法,即食指配合大拇指同时弹奏发声。弹奏注意甲片触弦速度,尽量避免杂音,力度要均匀,手型不要跳。
传统演奏技法之刮奏。刮奏的运用很广泛,在筝曲《战台风》中多处得到使用,在曲谱上均有所体现。刮奏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常规刮奏是借助大拇指指托手法,绷紧小关节再使用中指勾或食指抹勾,连续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波动数弦,过程要将手指小关节立住[]。一种是连续性刮奏,在作品中的作用其一是衔接前后两段进行过渡,其二是起到烘托作用修饰右手的旋律线。连续长刮奏的开始与结束音较为随意,力度、长度都是根据作品旋律以及演奏者的感情处理,有强弱对比有速度的变化,乐曲才会更加生动。
传统演奏技法之滑音。滑音在筝曲《战台风》中多处呈现。滑音分上、下两种滑音,主要是右手在琴码右侧进行弹拨琴弦,左手在琴码左侧进行“滑”,左手的润色技法更好的体现出古筝之韵味所在[]。而上下滑音的速度、力度是根据作品的风格情感、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来演奏,例如筝曲《高山流水》中滑音速度是稍慢的,而筝曲《战台风》中的滑音则是快速、由弱渐强的。
3.2 现代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
世界万物无时无刻都是不停地进行变换,现代古筝在演奏技法上面有很多的创新改变,甚至有些技法是前人想都无法想象出的,但是从中仔细观察也不难发现,创新过的演奏技法与传统演奏技法之间依旧存在关联性,创新离不开传统,因为有传统所在才展现出古筝在众多乐器中其独具一格的魅力。传统技法的延续依靠的就是对其的不断创新,现代作曲家们在汲取传统筝曲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与创新,涌现出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从未闻过的富有复杂演奏技巧的古筝作品。这些创新技法有的是传统技法的继承;有的是汲取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例如《彝族舞曲》中的轮指技法就是采用琵琶中的轮指技法;还有些是中西方结合,汲取西洋乐器中的钢琴、竖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技法进行汲取创新。传统筝曲左右手各有分公,右手弹奏琴弦,左手在琴码左侧对弦进行揉、按、颤等基本技法,而现代筝曲则是左右手配合共同演奏,左手不再是单一的“吟揉滑按”,而是左右手配合演奏快速指序、摇指加刮奏、双手轮流刮奏、等等一系列新的技法。下面笔者将举例筝曲《战台风》中有关创新技法。
创新技法之柱式和弦。柱式和弦出现在筝曲《战台风》的开头热情洋溢处,是采用勾、抹、托为一组或打、勾、抹、托为一组,像在钢琴上配和弦一样和弦音同时发声。
创新技法之柱外刮奏。刮奏技法在传统技法中就已经存在。筝曲《战台风》中柱外刮奏是作品作者王昌元在传统刮奏技法的基础上首创的新演奏技法。在作品中演奏者左右手同时在琴码两侧相反向进行刮奏,结束反向蓄力扫出。
创新技法之摇指。摇指在古筝技法中的使用非常的广泛,它有两种基本演奏形式;悬腕摇、扎桩摇。在此基础上还有扫摇、扣摇等创新技法。悬腕摇即悬浮在筝面上,支撑点在自己手指在根部,将手腕作为转动的中心,带动手指并借助食指捏拇指甲片力度控制音量进行演奏,一般作品在演奏时值较短的音符使用。扎桩摇与悬腕摇最大的区别就是利用小拇指轻轻放在琴箱或琴弦上支撑进行摇指演奏,一般扎桩摇用的较多,适用于持续性的摇指,笔者认为比悬腕摇在力度、音乐感情上更容易控制。在筝曲《战台风》中作者王昌元运用了扫摇、密摇、扣摇的创新技法。扫摇是王巽之首创,是指中指的扫弦配合大拇指摇指进行演奏,笔者在初学古筝时,教授者教导在练习时使用扎桩法进行扫摇练习,初始速度慢速,注意感受发力点,多次练习后加快速度,继而可以摆脱扎桩进行悬腕扫摇。扫摇过程中注意力度变化、扫音摇音清晰、有颗粒感。在作品中扫摇有两段类似段落,一段是左手进行同音大撮,一段是随着乐曲情绪进入最高潮左手的扫弦。扣摇是作者王昌元首创技法,首先琴弦被捏住的左手拇指与食指义甲紧扣,在琴码右侧这根琴弦上左右来回有力度变换的捋动的同时右手在这根琴弦上进行摇指[],该曲运用此技法目的是模拟制造出台风来临时的“呼啸声”,犹如“群魔乱舞”般,生动形象的奏出当时台风呼啸场景。
创新技法之双食点、勾轮抹。双食点是左右手食指(抹)轮流向里弹奏相同或不同琴弦,勾轮抹则是在双食点的基础上右手的中指进行勾弦弹奏。在筝曲《战台风》中双食点穿插在段落中,勾轮抹则是有单独一段落篇幅,演奏技法需要手速,所以需要多练习,先慢速再一点点加速练习。
创新技法之琶音。琶音是竖琴的演奏技法,演奏者借鉴西洋乐器,将琶音技法运用到古筝上。琶音是将和弦由低到高依次弹出的一种奏法。在筝曲《战台风》中慢速自豪的段落大量使用琶音,琶音演奏要音音分明,清晰有颗粒感,是优美的,连贯的。
4 筝曲《战台风》艺术特征分析
在前文中笔者以音乐结构为线索对筝曲《战台风》进行细致的演奏分析以及对作品中出现的传统、创新技法的进行阐述对比分析,再此基础上我们要对演奏的作品进行一个升华也就是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气息运用。
我们在交流沟通时都是抑扬顿挫有停顿的,音乐于笔者而言就像是在与人交流一般,乐句与乐句之间旋律线要有起伏、有停顿,段落与段落之间更是要有明显的结束与开始,这也就是我们在古筝演奏时所经常提到的气息。气息作用于音调的变换处、乐句的衔接处、乐段的结束、开始,这些地方都要注意气息的运用,没有气息的演奏让听者感到乏累、摸不着头脑,使得弹奏者的节奏混乱、没有感情的演奏,筝曲《战台风》中就有气息的运用。例如在演奏作品前,不要着急开始,应当调节好气息、姿势动作,整理好思绪,为开始演奏做准备。起始姿势是整个人先向上后沉下,右手带动手臂放松的稍向上抬向自身,接着呼入一口气入丹田,准备开始的四个和弦音,人与气沉下去,铿锵有力。又如在雨过天晴那一段,上段结束的地方是一段渐慢渐弱的刮奏,结束时所有的气息都是运用完了,在下一段刮奏、摇指、琶音处,起始姿势如上,并重新吸一口气入丹田,开始这一段。气息顺了,演奏出的作品能够清晰的告诉听众,将要结束此段,即将开启下一段。动作、气息、情感融合于演奏技法中。因此,在掌握了作品中技法、要义后,就开始情感、气息、动作上的处理,这样一首作品才是完整的呈现。
5 结语
一曲《战台风》给予我们的是淋漓尽致的听觉体验,展现的是人民团结与昂扬斗志。这首作品是融合多种元素的现代筝乐,不仅继承了传统技法,还对传统技法进行翻新、创新,古筝的表现力随着创新技法的出现而被扩大,古筝演奏的更多可能性也被增加。由此可见,古筝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多么需要筝乐演奏技法的继承与创新。传统技法是根本,需要有人去继承、改进和创新,需要更多的新元素融入。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引发更多的人重视民乐,了解民乐,了解古筝,传承并发展筝乐文化,将筝声传给更多的人,感受筝乐魅力。
参考文献:
[]曲娜. 现代筝乐的创新表现及相关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12.
[]张维.浅析筝曲《战台风》[J].艺术科技,2013,26(02):105.
[]赖芬.古筝曲《战台风》艺术特色[J].戏剧之家,2014(13):64.
[]肖桐. 论古筝曲《战台风》的演奏技巧[J]. 北方音乐, 2018(7):1-1.
[]崔海龙. 论古筝的传统与创新[J]. 大众文艺, 2014(24):146-147.
[]吴雅蓉. 民族器乐古筝乐曲中特殊音效的演奏[J]. 大舞台, 2015(11):145-146.
[]皇甫晓曦. 中日筝乐文化的异同[D].江西师范大学,2017.
[]林宝榕.论古筝名曲《战台风》的演奏技巧[J].当代教研论丛,2016(02):10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4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