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 ——以某幼儿园为例

 摘 要

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被正式公布以来,各地区幼儿教育工作者都积极响应号召,对相关要求进行全面实施。在美工区内,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大胆操作,并且能够自由选择创造素材。但由于幼儿的年纪尚小,各方面能力有限,所以在美工区区域活动中还无法真正从老师的帮助中分离出来。鉴于此,笔者选取某幼儿园美工区区域活动的教师指导作为案例,以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教师在进行美工区活动时对幼儿的指导时机、指导方式、指导内容、自身扮演的角色以及最终指导效果进行探析,深入研究教师在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中的行为现状。通过细心观察和全方面调研,彻底把握在美工区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研究表明,在进行幼儿园美工区活动时,影响教师指导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在指导方式上过度干预、将重点放在示范环节上以及在自身扮演的角色定位上模糊不清这几个方面,对此,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创作、指导协助要适当、美工素材选择要采用固体的素材、学会观察幼儿行为、学会记录幼儿行为、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幼儿园管理则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认知和能力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美工区;教师指导;幼儿

 

  一、引言

(一)课题来源

1.理论来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对在美工区活动的指导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实践来源

笔者在太原市某幼儿园实习时,观察到美工区并非像预想的那样是幼儿们兴趣的所在地,反倒却是幼儿园内相对闲置的领域。幼儿们有时会出现在美工区,也只是为了机械性的完成老师分配的几个任务和完成“作业”。教师很少在美工区内进行指导,也很少管理,因此随之表现出的就是教师对幼儿的过度指导,或是完全不指导的情况。教师仅会把有限的材料放在美工区区域内供幼儿使用,在放入材料后,教师会向幼儿们过度强调使用的方法和规则,这种过度干预会使得幼儿们大大降低自己的创造性和自我选择权。

(二)理论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是为了丰富幼儿教师在美工区活动中投放材料,并加强创造环境的方法,有效地引导和介入活动的过程,以此来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2.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观察对太原市某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动,结合访谈,分析幼儿园老师指导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尝试总结其现状并提出相对最优化措施。在美工区活动中,优化幼儿园教师指导所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幼儿在美工区活动的质量,基于此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三)文献综述

在美工区活动教师指导的相关研究中,国外区域游戏更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及减少教师的干预,国内主要注重对美术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手工技能等,但是在培养幼儿的创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方面缺少重视。美工区活动的有关调研资料相对较少,尤其是具有指导性的研究更是不多,很多的研究是集中在游戏材料的投放上,同时教育学者在美工区的重视程度也正在逐步提升。研究基本上是集中在美工区的环境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美工区的教育价值等方面。

此次研究的在对我国的学者在美工区方面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及对老师指导行为发展情况完成调研后,对幼儿园美工区活动进行了有关的调研,并且专门的分析了老师的行为指导,通过将太原某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幼儿园的全部班级的老师指导行为开展有关的调研分析工作,此次的研究范围不大,针对性极强,研究这些班级在进行美工区活动的时候,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包括指导的时机、形式、内容、角色、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概念界定

1.美工区活动

美工区活动对幼儿来讲是一个可以自由活动,释放天性的地方,在这里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感知美,从而创造美的小空间。这是一个适合幼儿游戏、学习、创作的场所,可以享受到一个轻松、惬意、相对自由的氛围,幼儿们可以操作各种各样的材料,选择和朋友友好合作,来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等一系列的艺术活动。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发挥才能,享受创造性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以此达到幼儿们精神上的满足。

2.教师的指导行为

教师的指导行为意味着人的行动。指导行为是指有意引导实践者进行行动的方向。教师的指导行动是指在观察孩子的区域活动的特定情况下进行的有意识的行动反应。这个行动对于孩子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意义,这种指导行为大致包括如言语指导、身体行为、书面行为等等。

(五)研究目标

本研究通过调查太原市某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旨在为教师指导行为的质量提供帮助,使幼儿教师在美工区活动中的指导能力有所提高。

(六)研究内容

首先调查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现状。

然后通过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存在的问题或者优势并探究其原因。

最后针对在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现状,尝试提出策略调整的建议。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本研究主要是收集、分析、研究美工区活动、教师指导行为等相关的各种定期刊物、博士论文、书籍。在文学检索的过程中,首先,将文献检索“区域活动和美工区活动”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其次,使用“教师的行为指导”作为搜索关键词,选择并整理与这篇论文相关的文献。

(2)观察法。本研究共收集了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共30个美工区活动,对所有教师在幼儿的美工活动中共进行420次指导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因此,笔者在美工区活动期间通过观察记录形式(详见附录一),观察教师指导的时机、方法、内容、角色以及教师指导的效果。将教师的指导情况真正、完全的反映出来,填制了观察记录表。

(3)访谈法。本研究主要使用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主要在各活动结束后进行的非正式采访,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观察过程的问题观察到的老师那里了解情况,以及与幼儿园园长的几句阐述式的交流。第二种是正式的采访,共采访了三名幼儿教师。考虑到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为了和老师进行正式的采访,设计了访谈纲要(详见附录二)。在研究的途中和后半阶段,主要使用了正式的采访。

 二、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现状分析

(一)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的时机

教师指导的时机影响到教师是否真正的融入到幼儿的美工活动中,以及是否能够正确掌握指导幼儿美工活动的方法。本次研究通过资料的翻阅和观察大中小班教师指导美工的案例,从而对教师的指导时机进行了分类,分为了教师被动指导和教师主动指导,同时这两类指导在幼儿美工活动中的表现又可以细分。

幼儿教师的主动介入指导时机一般是教师看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无所事事、失去兴趣或者是教师不清楚幼儿操作的意图,放弃操作等原因。幼儿教师的被动介入指导时机一般是幼儿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求助、幼儿寻求关注以及幼儿之间出现了纠纷等其他行为;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后,教师帮助解答指导,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存在教师不关注幼儿美工活动的行为。

幼儿教师能否正确掌握到幼儿美工活动中的指导时机是教师能够做出有效指导的基础,会影响到幼儿教师的指导效果。以下表2-1、2-2是经过研究之后,总结出来在幼儿美工活动中教师几种指导时机的分布状况:

表2-1幼儿美工活动中教师主动与被动介入指导状况

年级 次数 百分比(%)
教师被动介入指导 小班 77 30
中班 92 36
大班 88 34
总计 257 61
教师主动介入指导 小班 66 41
中班 56 35
大班 41 25
总计 163 39

表2-2美工活动中教师在四种指导时机表现形式中介入的状况

表现形式 次数 百分比(%)
被动介入 幼儿遇到困难求助 86 20
幼儿寻求肯定和关注 119 28
幼儿之间出现纠纷与其他行为 52 12
主动介入 教师看到幼儿无所事事 15 4
教师不明幼儿意图 83 20
教师看到幼儿操作失去兴趣 44 11
教师看到幼儿放弃 21 13

从上面两个表中可以看到,在教师主动介入指导与被动介入指导中,被动指导占得比重较大为61%,教师主动介入指导只占了39%,相比之下,中班和大班在教师主动介入指导频率要低一些,小班在教师被动介入指导中的频率相比较高。结合第二个表中,教师通常是在幼儿寻求肯定和关注的时候,进行介入指导,从表中可以看到占了28%的比重,小班美工区主动指导的次数较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中班和小班教师主动介入指导的次数在逐渐减少。所以可以说明,在教师对幼儿美工活动的指导行为中,多数还是因为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引起教师的关注和指导。因此,教师的指导时机多为被动介入指导。

在幼儿进行活动的时候,幼儿教师如何进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仅是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还需要在观察中找到幼儿的优点,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通过表2-2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更多的被动介入指导行为是在幼儿提出需求之后,幼儿在出现一定问题之后,教师进行指导,可以更好的引导幼儿前进,幼儿出现问题,就说明幼儿有自己的思路,所有教师在这个时候进行指导就是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创造,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教师的主动介入指导行为通常是为了照顾年龄较小的幼儿,他们缺乏对事物的理解,需要教师的主动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主动介入指导行为次数也就逐渐减少。

通过以上对教师指导时机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美工活动有足够的重视,同时可以根据幼儿的行为及时的给予指导但是在主动介入方面不够重视,当幼儿出现不喜欢美工活动,失去动手兴趣的时候,教师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

(二)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的方式

根据一定的实际调查观察行为,发现教师对幼儿美工活动的指导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中又进行了细分。除了教师的指导时机之外,教师指导的行为对于指导成果有直接的影响,不同的指导行为会产生不同的指导效果,以下表2-3就是针对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的分类:

表2-3教师指导形式的分布状况

表现形式 年级 次数 百分比(%)
语言 小班 37 42
中班 54
大班 85
总计 176
动作 小班 25 14
中班 19
大班 15
总计 59
语言-动作 小班 54 44
中班 70
大班 61
总计 185

从上表2-3中可以看到,在教师的指导行为中,通过语言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指导的有176次,占了所有行为的42%,与语言-动作结合指导的行为占比相似,综合行为的指导仅比语言指导行为多了3%,其中小班美工区活动中直接用语言和综合行为对幼儿进行指导的次数最少,中班美工区活动运用综合行为对幼儿进行指导的次数较多,因这个年龄的幼儿对语言正在处于理解阶段,大班美工区活动中直接用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的次数最多,可以直接通过语言交流进行指导。动作指导行为的只有59次,占比为14%,与其他两种方式来比差很多,通常是语言难以理解的小班幼儿和遇到特殊情况时教师的主动帮助行为,因此,可以发现,幼儿教师主要是采用语言或者综合指导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指导。

表2-4不同指导方式使用次数分类方法使用比例(%)

分类 方法 次数 使用频率(%)
语言指导 询问 46 11
要求 12 3
提问 12 3
告知 25 6
建议 51 12
启发 30 7
动作 协助操作 46 11
直接帮助 13 3
语言+动作 语言示范 71 17
语言协助 51 12
语言直接帮助 63 15

表2-4是对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的具体表现细分,在语言指导方面,教师多是使用建议的方式进行指导,引导幼儿的自主思考,在所有行为中占了12%,询问的方式在所有行为中占了11%,要求、提问等行为占比例很少;在动作指导中,两种行为出现两极化的表现,教师的动作指导行为大多都是采用的协助创作,占了所有行为的11%,而直接帮助创作的行为为3%,这说明,教师注重幼儿是创作的主体,不会剥夺幼儿的创作权;在语言和动作的综合指导中,占据比重为17%的是语言示范行为,这也是所有行为中占比最高的,这说明多数的教师可以很好的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但是在综合指导中也有一种行为占据的,比重较高就是语言直接帮助行为,占了所有行为的15%,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直接把幼儿的美工活动完成,幼儿无法从中获取到解决困难的成就感,这种行为会使的幼儿丧失对美工活动的兴趣。语言直接帮助的行为在幼儿的指导方式中是不太可取的。

从以上数据的统计和研究中可以得出,幼儿教师对于正确指导行为的掌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多数的教师可以采用正确的指导方式引导幼儿解决问题,但也有小部分的幼儿教师忽略了幼儿美工活动的主体。幼儿教师的指导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幼儿的思考和创作能力,所以教师在指导幼儿的时候,应当给幼儿留有一定的思考和创作空间,多采用提问鼓励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同时采用示范的行为,引导幼儿创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内容

美工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艺术思维,可以使幼儿更好的全面发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创作的环境。通过了解,教师是非常重视美工区的作用的,所以在准备美工区材料、工具方面都花费了较大的精力。所以,教师在指导幼儿美工活动时,主要是注重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下表2-5是教师对幼儿美工区活动的指导内容分布状况:

表2-5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内容分布

年级 次数 百分比(%)
知识技能 小班 30 31
中班 47
大班 51
总计 128
交往 小班 6 7
中班 10
大班 12
总计 28
坚持性 小班 26 20
中班 33
大班 25
总计 84
创造性 小班 19 18
中班 24
大班 34
总计 77
习惯 小班 28 16
中班 22
大班 20
总计 70
其他 小班 13 8
中班 11
大班 9
总计 33

通过上表2-5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教师指导幼儿时,多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更加注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在所有的指导内容中占了31%的比重,对于幼儿的交往指导较少,仅有7%的比重。整体的数据分析下来,幼儿教师多是注重于幼儿知识技能、坚持性、创造性等内容的引导,对于小班幼儿因自律性较差而更加注重坚持程度,而大班幼儿思想丰富,更容易挖掘他们的创造能力,而对于幼儿美工的品质素质、交往合作的行为、情感方面来说指导较少。教师过于注重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幼儿整体素质行为的发展。因此教师需加强交往指导,以促进幼儿整体素质行为的上升。

(四)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的角色

幼儿教师在介入指导幼儿美工活动中的角色主要有四种,由此可以发现教师会因为美工区活动的不同,转变自己的角色,这些角色在一次美工活动中不一定会全部出现,但是一定会出现一个,所以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对于幼儿美工行为的发展也极为重要,教师自身要能够欣赏美术,能够有创造的能力,才能够带领和鼓励幼儿与探索和创造。表2-6是美工区活动中教师角色的扮演情况:

表2-6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的角色分布

年级教师 次数 百分比(%)
旁观者 小班教师 16 17
中班教师 23
大班教师 31
总计 70
协助者 小班教师 56 28
中班教师 39
大班教师 23
总计 118
示范者 小班教师 37 30
中班教师 57
大班教师 33
总计 127
主导者 小班教师 56 25
中班教师 35
大班教师 14
总计 105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示范者的角色在所有角色中占比重较高,占了所有角色扮演比重的30%,中班教师的教学方式多以示范为主,小班和大班教师示范次数较为平均,其次协助者是,占了28%,小班教师的协助次数最多。因为,小班幼儿本身缺乏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创作能力,所以幼儿在遇到美工问题的时候寻求帮助,教师作为示范者的行为告诉幼儿应该去怎样组织,然后通过一定的协助,帮助幼儿学会某一项美工活动的制作方法,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中也占有25%的主导者,这类角色多集中在小班和中班的教师中扮演。因此,教师在角色扮演中起到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是较高的。

(五)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的效果

1.教师指导时机上过度干预

在教师指导的过程中,主导者次数比重较大,主要由教师来安排幼儿的绘画与手工制作活动,通过观察,发现教师就是过度注意幼儿的年龄,认为年龄小的幼儿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把自己作为主导者,忽略了幼儿作为主体的作用,过多的干预,使得幼儿不能自由发挥,限制了幼儿的思维成长。通过调查研究我还发现,部分教师对待幼儿的作品时,发现幼儿作品不足的地方就会进行指导,促使幼儿加以改正,忽视了幼儿的感受,会想当然的将幼儿的作品完善成自己想要的作品,从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能力。

2.教师指导的方式注重于示范

【案例1】

老师A坐到了肉肉的旁边,没有对肉肉进行指导,只是在一旁进行观看。肉肉拿着超轻黏土在卡片上迟迟不肯下手,她走的起身时候,老师A叫住肉肉,对肉肉进行提问。

老师A:肉肉,你需要老师来帮你吗?(肉肉停止了手上的动作,看着老师没有说话)老师A:你过来老师教你弄。(肉肉拿着自己需要的超轻黏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递给了老师,

老师A:这个颜色你已经有了,换一个黄色的来吧。

老师帮肉肉把黏土粘到了卡纸上,并让肉肉把绿色和黑色的黏土也拿过来。

老师A:你自己试试看。这边是黑的,另外就是彩色的。

老师A放手让肉肉自己尝试,自己走到了其他区域了。

肉肉想了想,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停下了手里的动作。肉肉急忙叫住老师,老师A说让肉肉自己再试一下,等会再过来。再过来的时候区域活动时间就到结束时间了,老师选择让肉肉看着自己把肉肉的作品给完成。

完成后老师A说:明天区域活动你再试一下哈,今天就到这里了。

肉肉望着老师不说话,又看看自己的作品。

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起肉肉对于自己作品的注意,肉肉的操作让老师决定教授学习新技巧,于是接下来示范的方式来进行指导。在她第一次示范给肉肉后,肉肉摸不着头脑,但是老师没有观察到肉肉不会,而是走向了别的区域指导,这使得肉肉不敢尝试去操作了,但是老师教的步骤有没有学会。之后肉肉再次请求老师的示范,但是时间的问题老师虽然由示范了但是肉肉并没有学会。这无疑是打断了肉肉的体验,肉肉在这次活动中并没有感到愉悦性。

部分教师对待幼儿的作品时,发现幼儿作品不足的地方就会进行指导,促使幼儿加以改正,忽视了幼儿的感受,会想当然的将幼儿的作品完善成自己想要的作品,从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能力。

3.教师指导的内容注重美术知识技能

《指南》中对艺术领域的分析主要从感受和表现两个方面进行,但是在传统教育的美术教育中,老师总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只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几乎没有感受。从幼儿园的观察中,发现幼儿园的老师们仍然保持着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关于教师的指导内容,在观察美工区活动的过程中有一些发现。

【案例2】

(二宣拿了水彩笔和调色盘)老师B:你不要用水彩(将水彩笔和调色盘拿走)你不要用水彩,下次我有空再教你怎么用。(二宣双手捂着嘴巴走了)二宣:我想要用水彩。

老师B:可是老师现在没办法教你,因为你还不知道水彩怎么用,下午老师要是有空再教你,现在先不用水彩好不好?

老师B对于他们班的幼儿还不会用水彩笔的知识来自她对幼儿的观察。

据老师B向笔者说:“二宣我观察过了她还不会用水彩,我也不可能让她自己去试,把所有东西都弄得乱七八糟的,譬如说剪刀、橡皮泥我可能还会让他们自己去弄,去玩,但是这样不会的情况下一弄会把整张桌子弄得哪里都是,现场工作已经够忙了,很多东西要处理。所以要掌控一下。”

老师在生活中做到了细心观察,知道二宣不会用,但是从现场观察中看出二宣很有兴趣,但是老师的禁止探索使得二宣的探索兴趣大大降低。

老师B说:“我都会教小孩一些技巧!让他们可以多多练习,我是觉得这是一种基本功。这个必须会,必须让他们记住。他们会了才可以变成自己的东西。不然你会发现他们下不去手,就是因为没有记住我教的。”

老师B会希望幼儿要先学会她所教的画法,基本的部分学会了,就能够加入自己的创意,例如:先学会怎么完成蝴蝶,然后在让幼儿在蝴蝶身上及整个图片中加入自己创意的部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幼儿的表现与创造是在教师先教授美术的知识、技能后才可以。

为实现让幼儿获取到更多的关于美工区活动里的知识以及技能,有一些教师忽略了孩子在美工活动的主体性,仅仅认为学生的作品是要求符合老师的标准的,要知道美工区活动的核心在于发挥表现力以及创作力,可是其中的表现力对老师来讲不太重视,重视的是知识技能,并且老师将众多的精力都集中在美术方面的指导上,并且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教师普遍的认为美工活动就是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幼儿的活动体验无法得到重视,原因则是教师只考虑到了美工活动产生的局限性

4.教师在指导角色上偏重放任不管

现如今,人们对幼儿教师有了标准化要求,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越来越正规。例如《指南》中强调说明教师的角色是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但是部分教师依旧没有领会这一强调说明,在幼儿进行绘画与手工制作的美术活动时,不仅会出现教师指导角色偏重,还会出现教师以保姆的心态放任不管行为,对比《指南》中的教育建议,教师依旧是仅仅做到看管的责任。

【案例3】

老师C为幼儿确定好了美工区的主题,之后提供了彩笔,让幼儿们自己创作。

石头:我要画一个奥特曼,周六日我去看奥特曼展,有很多的奥特曼…

(过了三分钟)

石头:老师,你看我画的。

老师C并没有回应石头,在忙着做自己的事情,石头:我要给昊昊画一个奥特曼(昨天我爸爸带我去看奥特曼展了)

宝贝:你画的是什么?

石头:你看我画的奥特曼

宝贝:我和你一起画。

老师C忙完了巡视区域活动。

老师C:我不是让你们画太阳?你们怎么画起了奥特曼?

石头:老师你看我的奥特曼。

老师C仍然没有回应石头。

在活动中幼儿的感受与体验并没有受到重视,石头在想要得到老师的关注的时候,老师并没有去回应石头,而是去忙自己的事情,老师看到幼儿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进行的时候,没有询问幼儿是怎么想的,而是去批评。这种情况会让幼儿的创作的兴致受到挫折,教师剥夺了孩子探索的兴趣,这是在一点点地抹杀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在美工活动中更应该担任好的角色是旁观者和协助者。

 三、影响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因素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幼儿在美工区可以自由的发挥,通常老师不会参与幼儿的创作当中。幼儿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创作能力。外国的幼儿在游戏时都需要教师来参与,而教师介入游戏并与幼儿相互作用时,特别是教师在特定期间介入其中,对儿童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幼儿的发育。但是在幼儿园美工区观察教师的指导行为后,发现许多老师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教师对幼儿的教育理念

(1)儿童观

在与老师沟通时,听到幼儿园的老师们会谈论自己对幼儿的看法,会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她们认为老师们就应该教导幼儿。

老师A在交谈中说过:“总有幼儿会说,老师我不会,不会没有事情,这是很正常的呀,老师没有教,幼儿当然不会,你觉得不是吗?

从这段话可理解到,教师A认为幼儿在没有学习知识技能之前不知道是很正常的,幼儿们就是需要通过老师教来学习。老师还说,幼儿越小可塑性就越高,学习效果也越好,不仅如此,教师和幼儿之间也较易建立师生互动的默契。

问:您认为美工区活动幼儿需要教吗?

答:非常需要,给幼儿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示范时会给他们一个方向,能协助幼儿在美工区活动进行下去。

对老师A来说,幼儿能够学习的事物非常广泛,并不会因为他们年龄小而有所限制,不过由于孩子有效的知识、经验尚未足够,因此老师需要转化适合他们所能理解的知识内容,才能有助于他们吸收。教师的角色就是传授者。

窗体底端

教师虽然对美工区很注重,但她们的目的是要让幼儿们”成功”地制作一些作品。有些“老师,我不会”的孩子会特别注意,用心去教。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能够慢慢地积累知识和经验,而有些教师认为仅靠他们的教导方法是不够的。不断地学习和运用所学的东西,从而可以帮助幼儿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学观

美工区活动重在表现与创造,但是表现力在教师的眼中就是美术的表现技能。

在活动内容选择上,强调美术知识体系的逻辑性,注重美术模仿指导,并认为幼儿的美术技能技巧最重要,忽视幼儿的生活经验,愿望与情趣。在观察某幼儿园的一次中班的美工区活动中,发现教师们都会安排不同的绘画或是操作技巧。例如:构图、涂色、粘贴、操作工具等等,教师透过示范的方式,让幼儿清楚了解每个技巧的分解步骤,并于幼儿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观看教师的过程,并以个别协助练习上有困难的幼儿。

老师B和笔者说:“我希望每次活动幼儿可以学习到知识,你看我常会教他们一些画画或是使用美工工具的方法,这些都是我所说的技能方面,因为这在每次活动中都会用到。”

访谈中老师B谈到了美术技巧的习得,会让幼儿获得自信、快乐。因为教师认为幼儿能在美术操作技巧得以提升后,更满意自己在作品上的表现,更有自信地进行自我表达。

老师B又提到:“小孩子他们如果学会运用一些技巧,那他们的表现也会比较好,比较有自信,而且他们会更喜欢学,这些都是有关联的,所以我常会要他们多多练习。”

在和老师B的交流中,可以看出教师B很是重视美术技巧的传授,她们期待幼儿们能够运用教师传授的技巧,完成作品,幼儿的作品才是教师指导成功的唯一标准,其实不然。美术技巧的练习并不是美术活动的最终目的,或许教师认为这是幼儿创作所必需的基础,然而这是在一点点地抹杀幼儿的创造力。

2.教师自身的美术专业素质

老师C在交谈中提到:“其实,区域活动时间我很少关注到美工区,就给他们发张纸随便画嘛。时间结束了将画一收就好了!说实在的,我不太会去指导,你看大三班的老师A,她就特别擅长美术,尤其是美工制作,很多老师都经常夸她的。但是我就擅长钢琴,其实你在平时也能看到,我经常喜欢弹钢琴,幼儿呢就唱歌,我们班就是这样,每天都有学习任务,只要完成了学习任务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就随意了。”

老师C在交谈中提到:“我美术不太好,嘿嘿,还好老师B在这部分指导的不错,我看小朋友的作品也都不错,一学期下来进步很多。通常情况下美工区都是她在指导,我比较少干预,我们合作了很多年了,她知道怎么去教小朋友,我会在她指导幼儿时偷学一下,哈哈,下一次就有经验了。不过呢,小朋友在做的时候,可能会过去看一下他们有没有好好做。”

所以,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是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有效地协助幼儿学习与发展。而教师的素质是各个阶段教育中影响教育效果的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幼儿园分为五大领域,这无疑是对幼儿教师的学科素质与教育能力是一个考验,教师的指导效果如何就看教师学科素质与教育能力的水平。

(二)幼儿园方面的因素

在幼儿园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部分幼儿园各项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在管理机制方面,不利于教师工作的开展。在一次听课中,笔者见到了该幼儿园园长,听她提起了学校对幼儿园美工区活动的看法:“我园对幼儿教师的培训通常就是授课的知识和教学方式,但不代表我园不重视美工区活动,其实我们开展美工区活动已经有几年了,起初对一些就职时间长的教师进行了美工区活动教育理念的传达和培训,后来教师团队不断流动,所以就一直由资历高的教师来向他们传达这些美工区的活动理念,并没有开设单独的培训活动,并且光听这些新教师并不能理解真正的涵义,所以我们更鼓励教师在美工区教学活动中来通过亲身实践从而推进区域活动的开展。”

通过以上与园长的访谈可以得知,幼儿园的管理机制在教学理念以及培训动向方面是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的,该幼儿园虽然起初对教师进行了活动理念的培训,但因美术老师的长期不稳定流动、老师的综合素质高低不一、教育理念的传达效果不佳,而造成了某幼儿园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教师在进行美工区活动的指导时,是需要得到来自幼儿园的支持和认可的,同时更不能缺乏对教师教育理念的传达。幼儿园的教育观念是以培训幼儿的各项技能为主,严重忽视了艺术领域为幼儿带来的成长和体验,幼儿园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就会导致教师缺乏美工区的指导教学意识,使得教师会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没有意义。

 四、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自身层面

1.尊重幼儿的创作

美工区活动是幼儿自由创作的区域,它并不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教师在进行美工区的活动时,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的特征,寻找适合幼儿操作的工具和材料,每个幼儿不同,所有幼儿的在创作的时候,教师不能够采用集体美术教学的模式对幼儿活动进行干预,而是需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自行去创作,在幼儿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过程中不能够喧宾夺主,导致幼儿被动的学习教师的行为。

2.指导协助要适当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儿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的时候,最好是采用一只手的方式对幼儿美工活动进行协助。给幼儿留有一定的动手空间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动手能力会不断地提高。比如幼儿经过不断的美工活动能够学会剪纸、粘贴等技能。那么幼儿在这些方面寻求教师指导的时候,教师就需要通过语言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指导,不能够因为幼儿年龄小就直接用手去帮助幼儿把东西粘贴完,如果教师直接动手,就会导致幼儿的操作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他们的美工技能也就无法更加熟练。幼儿自己动手也会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给幼儿带来更多的成就感。

3.美工素材选择要采用固体的素材

教师在选择美工素材的时候,可以选择低结构性的贴纸、折纸、积木等材料或者是水彩笔绘画等,不要为幼儿提供像水彩等流动性比较高的美工材料。罗恩菲尔德认为如果为幼儿提供水彩类的绘画,那么因为水彩的流动性而会给幼儿一种无法控制的感觉,导致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无法按照自己内心所想,画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打击幼儿的创作心。低结构性的材料因为没有正确的拼法,不会影响幼儿的创作心,通过这种有丰富创造性的材料,可以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幼儿自己动手反而会使他们兴趣大增。要把锻炼的机会留给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让幼儿亲身体验与材料的互动。

4.学会观察幼儿行为

教师在幼儿的每一项教学活动中都要学会观察,观察幼儿的行为,幼儿的表现,才能够更好的针对性指导和教育。研究发现,幼儿在进行美工操作时,如果对教师提出问题,或者教师询问的时候,能够有关于美工操作的对话,那么说明幼儿已经能够了解美工工具的使用,以及自行对美工工具进行探索,对美工素材进行创造。美工活动是幼儿自由选择的,所以教师需要平时注意观察,观察美工区的幼儿活动行为,首先,要找到观察的重点,如果幼儿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够全部观察过来,就需要教师从中选取几个幼儿进行重点观察;然后要注意观察细节,比如,幼儿可能之前在画画的时候,画的太阳都是红色或黄色的,但是突然一天,幼儿画的太阳变成了黑色,教师就需要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反常的这种行为,从而对幼儿进行询问,“为什么画的太阳颜色是黑色的啊”,观察可以发现幼儿的不同,是了解幼儿的基础,然后通过观察来询问幼儿的状况,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

5.学会记录幼儿行为

教师在学会观察幼儿之后,还需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记录,仅仅通过观察,是无法更好的分析幼儿的行为的,只有记录下来,才能够为之后的思考和分析提供依据。美工区的活动可以说是游戏也可以说是学习活动,美术的创作是比较感性的,所以教师应该正式美工活动开展的意义,贯彻思考和创作行为,从而让幼儿释放自己的天性,通过一定的美工操作,释放内心的需求或者情绪。在观察途中,教师会经常发现有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有的幼儿却不会提问,只是自己憋在心里,一个人默默鼓劲,教师要对这类幼儿进行鼓励,多让幼儿进行发言,这类幼儿通常不只是在美工活动中出现这种行为,在其他的教学中也会存在相似的行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记录的方式,来标记需要特殊关注的幼儿。

6.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幼儿存在模仿的现象,在美工活动后,教师将幼儿的成品收上去,但是有的幼儿作品是没有写名字的,教师在询问的时候没有幼儿回答,这也就说明幼儿没有兴趣参与到美工活动中,没有自己思考,只是模仿了别人的作品。教师在美工区活动中,可以给幼儿一个创作的情景,引导幼儿往某一个方向创作,从而引发幼儿的主动思考和创作。

(二)幼儿园管理层面

幼儿园方面需要不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向幼儿教师传达正确的活动教育观念,提高幼儿教师对指导行为的认知和操作能力,使幼儿教师得到更好的成长。所以,幼儿园需要根据教师发展的现状进行培训,可以选择幼儿园内在美工活动中指导能力较好的教师进行指导分享,也可以通过开展相关专家的讲座,来提高幼儿教师对美工区活动的认知。

 五、总结

幼儿的美工活动时美术教育的其中之一,是提高幼儿美术能力的关键活动。本次论文所做的研究就是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开展的,将某幼儿园的所有教师和美工区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教师在美工活动中的行为。然后对其观察访谈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从中找出了幼儿教师在美工活动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师层面以及幼儿园层面可以改进的措施。

由于自己自身能力的不足,在本次的研究中,对太原市某幼儿园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只是仅仅针对一所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这些教师的基本上都是学前教育的专业,而且在年龄、兴趣、和教学经验方面都有不同,导致在观察时发现,部分年龄较小的幼儿教师虽然了解美工活动指导的正确方法,但是实际性的指导操作却偏向于较为传统的指导模式。因本次研究的对象较为狭小,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还是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基本上都能够意识到对幼儿指导的重要性,只是在指导方法掌握方面存在偏差,所以幼儿园应该多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指导幼儿的美工活动,锻炼幼儿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使得幼儿的美术教育发展的更为全面。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黄瑜.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5]庄宏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5):70-72.

[6]徐新润.陆克俭.优化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12):62-64.

[7]施梦瑶.让美工区“玩”样百出——中班美术区活动指导策略[J].科学教育,2019,(5).

[8]洪文元. 基于儿童视角的美工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9]谢蔚.区域活动中教师适度指导的策略[J].早期教育,2012,(11):50-51.

[10]黄俐.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4):63-66.

[11]薛婷婷.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必要性与基本原则[J].学前教育研究,2018,(4):70-72.

[12]黄小立.活动区活动观察与反思的实践探索——以大班美工区水拓画活动观察为例[J].幼儿教育研究,2014,(4):30-33.

[13]陈丽明.浅谈主题背景下美工区材料的投放[J].幼儿教育研究,2016,(4):11-13.

[14]隆春燕.小班美工区活动的创新指导[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12):35-38.

[15]陈桦.区域活动中有效观察与评价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8,(7):27-30.

[16]杨莉君.邓双.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2):32-37.

[17]陈彦.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与指导能力提升的经验分享[J].幼儿教育,2018,(3):1-7.

[18]吴东萍.谈美工区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华夏教师,2019(24):84.

[19]金珊华.浅谈中班美工区材料的投放与教师的有效指导[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6):111.

[20]王润琪. 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参与及教师指导行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致 谢

随着论文的结束,我即将离开学校。在这段时间内,我最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导师帮助我很多,从选题到定稿这段时间内,我出现了许多问题,导师都很好地为我进行指导,因此没有导师也就意味着我的论文难以顺利地完成,并且导师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导师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学识都深深吸引着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以导师为毕生追求的目标,抱着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为我撑起了“后方”,给我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和安静舒适的写作环境,为我屏蔽了一切外界不好的影响因素,让我能心无旁骛地专心于撰写,在我迷茫为我指明方向,在我难过的时候给我力量。平生感知己,方寸岂悠悠,你们的健康、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最后,我要向我的朋友和同学们表示感谢,感谢你们的鼓励和为我提供的帮助,让我的毕业论文能够更加完善、严谨。

学生时代即将结束,面对未知的前方,我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 ——以某幼儿园为例

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 ——以某幼儿园为例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7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5676.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5月7日
Next 2023年5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