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
创新能力是人独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1]。一个民族若是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2]。创新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XXX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着重培养新型的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依靠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3]。因为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冀,所以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还有教育机制,大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全国两会期间,xxxxxxxx提出,大众创业,大众创新,在双创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剖析其成因,并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以解决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小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1.2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收集和整理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国内外文献,实地调查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等方法,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研究。剖析现今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家长对学生创新能力重视不足、教师创新意识淡漠、学生创新兴趣匮乏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对于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调查和研究,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进一步得出改进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策略,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效果。
1.3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能够了解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为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教师增强创新素养提供理论依据。从实践意义上讲,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教师及创新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其创新兴趣。同时,通过运用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能够更准确的分析出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积攒一定的经验,提供借鉴意义。此外,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创新人才发展,其有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在其《第一流教育家》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4]。1998年11月24日,xxxx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5]。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创新走进了教育领域,国内很多学者就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开展了研究,有的学者从小学生创新现状进行研究,提出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李琴(2013)在《义务教育阶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创新能力受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思想积淀,应试教育模式的不足,从而导致学生自身缺乏创新意识、创新兴趣等[6]。张艳(2010)在《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提出我们国家的工作任务和国家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我们需要开展创新教育,而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家长忽视学生创新学习主体性,小学生掌握知识经验少,无法理论联系实践,更何谈培养创新能力[7]。有的学者研究了能够造成小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相关因素,并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如姜辉(2008)《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提高青少年创新能力问题的研究》中认为是教师、家长的创新观念落后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缺失,同我们的教育体系滞后,主要问题是教学方式单一;创新教育投入不足;课程设置不灵活;考试制度不完善;创新实践欠缺[8]。有的学者从小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策略出发,提出了一定的培养策略,如娄莹(2016)在《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精神与创新行为培养的研究》中提出学校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改革与完善,国家培养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9]。谭河洋(2018)在《生成性教学理论视角下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中提出学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并且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鼓励学生探索创新[10]。总之,国内学者从小学生创新现状、培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等都研究出不同的结论,为本文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国外,创新一词最早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国外对于创新的研究要比我国早的多,当时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准绳[11]。英国的弗朗西斯·高尔顿在1869年出版了《遗传的天才》一书,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普通能力和特殊能力主张的学者,为以后的创新能力研究奠定了基础[12]。1950年吉尔福特在X心理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提出了以往对创新能力重视不足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号召心理学家加强对创新能力的研究[13]。日本学者更是把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定位于教育的国策,韩国学者同样也是紧追其上,开展精英教育,并在培养本国人才的同时,吸引人才回留。在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是经济之间的竞争,更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通过对国内外现状的研究不难看出,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究的过程,国内学者的研究更多的围绕创新能力本身,如当前小学生创新现状、影响因素、指导策略等,而国外学者则更多关注创新能力的提升。本研究基于以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将关注点放在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上,通过剖析实际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1.5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小学生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方法等,其次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小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概念界定,通过观察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父母、教师指导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联合家庭、教师、学生自身等等提出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解决对策。
1.6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进行研究。利用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如互联网、图书馆收集关于本论文的相关资料。根据导师的指导,从查阅到的大量资料中筛选精品后进行重点分析;通过在小学的实际观察,进行系统地分析、整理,找到问题切入点;通过与家长、教师、学生的沟通了解当前小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并讨论解决对策,为本论文提供现实依据。
2相关概念界定
2.1小学生
小学生旧指在私塾读书的学生,本研究的小学生是指年龄在6-12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14]。他们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并且身心发展不成熟,容易兴奋且注意力不专注。虽然较比幼儿园学生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但是主动学习意识较差,需要教师和父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2.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15]。创新能力是创新精神或创新人格的外在表现,即个人突破常规的能力,提出新思想、新计划和新观念[16]。
本研究的创新能力是指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拥有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能够拥有独立思考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拥有独特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能够掌握认知能力的同时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东西。创新能力不单单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综合素质。
3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1家长对学生创新能力重视不足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家长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笔者对于小学家长调查发现,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家长仍存在着些许问题,只有少部分家长认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大部分家长对于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其主要表现在家长教育思想受封建社会和传统思想的禁锢,认为创新对于学生来说是无用的,只要循规蹈矩即可,从而形成了听话教育,导致学生成长的全部要求渐渐演变成听话,在什么场合就要听什么人的话,不能有所造次,哪怕是今后走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学生仍把听话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而父母在创新能力培养上起到了压制的作用,父母希望学生获得良好的成绩,成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无需培养能力。而听话教育渐渐演变成学生成长的整体要求。创新渐渐演变成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不被家长所重视。
3.1.2教师创新意识淡漠
在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我国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存在着创新意识淡漠等问题。教师创新意识淡漠导致教师的创新意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创新学习的要求。如果教师只懂得循规蹈矩、墨守成规,那么那些等侯指导的未来栋梁们也只能规行矩步。因此,想要培养出具备创新的能力的学生,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唯有有创新意识才会有创新精神,有创新精神才能够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创新素养对于推进创新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从根本上使教师认识到自身创新素养不佳,从而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使教师能够真正的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去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7]。创新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各类事业的提高,不发展不进步就会被淘汰,就不能生存。而培养创新能力也一样,不与时代共同进步就会被淘汰。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未来栋梁的创新培养上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创新之源应起始于教师,发展于教师,宏扬于教师。使教师不再是具有渊博知识的一桶水,而是一股涓涓鲜活的长流水。

3.1.3学生创新兴趣匮乏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在一个教育论坛上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代、二代的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这同样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18]。小学生自身缺乏创新兴趣,更无法培养其创新能力,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且主动创新学习意识较差,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小学生缺乏创新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也不再有创新兴趣,无法培养其创新能力。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更是使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因此,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增强小学生创新兴趣,以致于更好的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3.2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构成了社会教育的底层建筑,同时也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对学生具有显著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应该成为学生创新性、独立性、自主性发展的摇篮。而家长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欲望,家长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勇于创新,并能够形成独特、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对创新能力培养不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不能仅仅热衷于成绩的变化和提高,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人生成为了数字人生,学而优则奖成为家长鼓励学生学习常用的手段,成绩成为万千父母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父母重视成绩的提高,忽视创新能力培养。很多家长过分的看重学生的成绩,希望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换取以后的竞争优势,忽视能力的锻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小学实习中与五年级的小学生聊天得知,他在家做完功课,父母什么都不需要他做,无论是力所能及的家务还是各种小事,只需要努力学习就好,只要获得优异的成绩就好,任何事都不需要去做。而大多数家长认为培养学生的能力会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成绩的上升,因此,家长连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都代为包办,使学生脱离实践,更无法培养创新能力。
3.2.2教师创新素养不佳
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创新素养极佳的教师培育出来的学生一定会多一些求知欲,也会对周边的事物存在着各种的好奇心。由此可见,教师创新素养不佳,便无法更好的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我国绝大多数教师受应教育模式培养,自身创新精神没有被激发,导致创新意识淡漠、创新素养不佳,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创新素养不佳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学生创新学习主体性,大大挫伤了学生创新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参与性。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教师的创新意识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学习的要求,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虽然有满腹经纶但却又束手无策。教师身上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
3.2.3学生课业负担繁重
小学生自身缺乏创新兴趣的原因是小学生课业负担繁重,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小学生压力越来越大,小学生课余生活单一,致使学生缺乏创新兴趣和缺乏创新精神且毫无创新意识。课业负担繁重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无法培养创新能力。负担繁重的课后作业,不仅不会促进学习的进步,反而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厌恶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潜力、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是繁重的课后作业使学习越来越脱离本身,无法激发学生的潜,更无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兴趣,可是兴趣都被繁重的课业所磨灭,也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对创新学习产生厌恶,从而创新兴趣消失。
课业负担繁重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教师上课给予的教当中,并没有自我对知识进行吸收消化,也无法对接受的知识进行创新,只是一味的完成繁重的课业,为了写作业而写作业。因而,本该培养的创新能力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寸步难行。
4.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4.1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如果家长对于创新能力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便无法更好的教育学生。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增强自身素质,使自身的教育观念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应该是因循守旧,而应是是破旧立新,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顺应学生天性去发展,保护学生创新的萌芽,让学生能够全方面的发展。家长要了解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深远作用和创新人才对社会的价值,从而加大力度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家庭教育真正成为成为学生创新性、独立性、自主性发展的摇篮。
家长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的氛围和舒适的创新空间,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勇于创新。让家庭真能够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天地,让学生能够取掉背负的枷锁,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增强创新能力。家长应该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自由、自主的创新发展。作为家长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更要懂得什么才是对于学生长远所需要的,要鼓励学生敢想敢做,释放天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摆脱束缚。家长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每一次的成长,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真的能够体会到无论生活还是学习,掌握能力要比获得结果更重要,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2提升教师创新素养
大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模式培养,虽然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但是却缺乏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拥有辽阔的视野,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不断的提升创新意识、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以致于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赏识学生身上创新的优点。使自身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站到学科的前沿。
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要改变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能够与时俱进,教师不应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创新学习主体性,教学活动应该是弹性的,有给有得,不是教师一方的教育活动,也不是强行的灌输教育、更不是教师一味的给予,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创新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创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主动参与进来,争做学习的主人,教师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勤于创新、大胆质疑,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创新学习的主体性,发挥教师对学生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学习主体性,教师要尊重学生并肯定学生的独树一帜、异想天开,从而达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转变教学方式,更应该多设问题并提供开放性答案,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不畏惧对错,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五年级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德国人种花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看的么,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应设开放性答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考虑,联系全文,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给予教师多种答案,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听多看、多换位思考、多理解学生的童心,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以致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应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方针并与其教学工作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在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是学生学习的带路人,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也就是要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教师应不拘泥于课本,不固定于标准答案;不要局限自己的思维;不能总是教师一味的讲教学生听,不给予反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该再提升自身创新素养的同时尊重学生的创新学习主体性,以致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督促、共同进步。
4.3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创新能力
课业负担繁重成为了学生创新能力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学生创新实践不能够得以实施,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实践活动,无法将课堂上学的知识运动到实践活动当中,从而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并不能够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学校应深入贯彻减负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学过的知识能够运用到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使创新之花在实践的土壤中开放,教师应减轻学生的可以负担,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去发现创新兴趣。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通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解放天性,释放压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能够增强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校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使学生全方面发展。
结论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真真正正的把国家创新政策落实到实处,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相互融合,真正做到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就是需要加大教育部门关注力度,更重要的是要紧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将国家下达的任务能够落实到实处,让创新在学校的土壤上能够扎根发芽。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受各类原因影响,如传统文化的长期思想积淀,各种因素导致学生主观因素造成缺乏创新能力,以至于我国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也是本文的立足点。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经过整理,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家长对学生创新能力重视不足,教师创新意识淡漠,学生创新兴趣匮乏;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创新素养不佳,学生课业负担繁重;根据教育教学理论,通过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在提出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从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出发,为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若干解决对策,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念,教师提升创新素养并减轻学生课业,激发创新兴趣,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希望能够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到有效的帮助。
由于笔者自身能力和研究条件有限,笔者的讨论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关于改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有可能分析的不够全面,为了能更好的丰富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钻研关于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争取能够提出更好、更有效、更实际可行的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我也会继续关注有关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可以为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帮助。
致谢
时光流逝如匆匆白驹过隙,大学生活接近尾声,回首曾经的悠悠岁月,心里充满了无尽的眷恋与不舍,大学的最后一门课程渐渐接近尾声,心中满是感慨,也预示着我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对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面临着我将面对又一个征程的开始,可是心中却难免有一些难过与落寞,难过的是我将要离开陪伴了我四年的母校、亲如兄弟姐妹的同窗、还有无私奉献的恩师。落寞的是我们也将挥手告别,不再是说你好,请多关照。
衷心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选题与构思,到最后的定稿,老师都给予耐心和精心的指导并提出了大量的宝贵意见,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无论是在以后的工作上还是未来漫漫人生路都是受益无穷的,毕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也希望能够借着这个机会向我的老师表达最衷心的感谢!并且祝可爱可亲的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最后感谢我的母校和曾经教过我的诸位优秀的老师,感谢我的母校哈尔滨剑桥学院和教育学院,是您培养了我,是您教会了我如何为人处事,我谨以我最衷心的感谢,祝福我的母校和所有的师生一帆风顺!
参考文献
2[]丁凌,方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XXX统一战线创新发展[J].理刊,2019(02):103-110.
3[]刘海飞.xxx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J].XXX文献,2019(01):35-41.
4[]陶行知.第一流的教育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08):7.
5[]邓亚秋.xxxxxxxxxxxx人才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
6[]李琴.义务教育阶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7[]张艳.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8[]姜辉.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提高青少年创新能力问题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
9[]娄莹.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精神与创新行为培养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
10[]谭河洋.生成性教学理论视角下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11[]吴淑芳.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2[]张晶.西方哲学史创造显现的考量[D].东北大学,2011.
13[]刘伟.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才能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5):41-48.
14[]姜海超.新田园式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