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关键,完善成熟的金融服务水平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将三农问题中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提升到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要任务的位置。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居民、村镇企业以及各类农民合作经营主体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河南省是我国农业第一大省,拥有超过1亿的总人口,2017全省的GDP总量达到44988.16亿元,较2016年同比上涨7.8%,超出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河南省的经济不断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越来越大,郑州、焦作、济源、三门峡地区人均GDP达到66085元,相比之下南阳、商丘、驻马店等地的人均GDP仅为24606元,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越来越显著。同时,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也越来越大,中原城市群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相比于豫北地区、豫西豫南地区以及黄淮地区领先许多,中国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甚至外资银行比如澳洲联邦银行也在郑州、济源等地的农村建立村镇银行,而豫北某些地区的农村的村镇去银行取款、提款等基本业务都非常不便利,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依据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对于金融服务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采用不完全信息模型,通过不对称信息或不完全信息降低资本流动性的原理,进一步分析得出造成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信贷差异性的原因。Chase经济计量协会(2008)通过对X的四个农村、四个城市区域建立计量模型,分析紧缩性货币政策、城市农村信贷再分配的影响,提出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农村的影响要高于城市。Beck(2000)指出XX对于农村金融信贷体系的推动作用效果显著,尤其是市场化融资方式加上适当的XX干预可达到最理想的预期效果。
Myrdal(1957)提出市场会自发地扩大区域间的金融发展水平,发达区域会利用自身领先发展的优势来限制落后地区的经济以及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Ron Strochlic与Crispin Shelly(2014)年提出应建立CSA机制,保障农村居民的融资顺畅,满足其金融需求,到位金融支持。
1.2.2国内文献综述
王广谦(1997)指出金融服务水平是地方金融运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对于金融服务水平高低的衡量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宏观金融。对于金融机构的评价主要从发展和经营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金融市场衡量的是其运作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宏观金融方面主要是通过分析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王永龙(2007)提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发展受限,区域发展差异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商业性金融的退出与XX性金融政策引导的缺位,应推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制度的改革,创新农村资源配置新路径,实现由机构路径到功能路径的转型。
王正、吕勇斌(2012)通过分析1990-2009年中国农村存贷款数据与农村GDP,构建农村金融相关比率的泰尔指数得出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并且区域间差距在不断的扩大。
郑长德(2016)运用泰尔指数对于我国1978-2014年的金融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情况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我国金融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化程度、法律环境、XX金融政策行为以及宏观经济行为等等。
1.3研究内容
第一章: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目前学术界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的研究情况。
第二章: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的理论基础。这一章节中系统介绍了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农业金融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包容性增长理论等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相关的理论。
第三章: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现状。这一章节通过数据、图表具体分析了河南省金融机构在农村网点分布、农业金融保险业务、农村信用贷款、农村借贷信用体系的发展现状。
第四章: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选取总量指标、结构指标、效率指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以及银监会网站提供的数据,进行区域划分,为第五章的模型建立奠定基础。
第五章: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将河南省划分为四大区域,利用静态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益模型进行分析。
第六章:政策建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措施,为河南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1.4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调查法。通过阅读大量针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分析以及影响因素探究的相关文献、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年鉴等数据资料,从整体上对于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形成一定的认识。
第二、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农村金融理论、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研究方法与理论观点。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将河南省的金融服务水平划分为四大区域,利用网络资料与图书资料得到的相关静态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研究模型,并分析得出结果。
2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的理论基础
对于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分析涉及金融学、区域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是金融学研究范畴的拓展与补充。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关键在于对农村金融问题的区域分析,综合运用金融学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
2.1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1.1农村金融发展的内涵
农村金融以农业发展需要的信贷为主要特征,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降低农业生产者、农村地方企业以及农民合作经济主体的借贷成本,基于足够的金融支持,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分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自然风险以及市场风险。此外,由于农村经济的投资周期长、收益不稳定、回报率普遍不高再加上农村地区的金融客户主体主要为村民、小企业、小工厂,交易规模小,次数频繁,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导致交易成本高,交易风险大,收益低的困境。农村金融的发展还受到XX政策的安排影响,农村正规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不正规的金融服务成本过高,农村金融服务自我扩张动力不足。
2.1.2农业融资理论
农业融资理论构建在农民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没有储蓄能力、筹资渠道局限的,面对农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的困境,XX应建立非营利性金融机构实行宽松低利率政策,环节农业发展的资金困境。XX在农业融资理论的影响下建立了一些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满足了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然而也导致XX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给上占据主导地位,导致XX行为对于资源配置的过度干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2.1.3农业金融市场理论
农业金融市场理论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该理论提出应实施完全的市场机制,取消XX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管制,指出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资金盈余与资金短期部门之间的借贷中介,倘若XX过度干预,推行低利率政策,将导致市场资源配置不必要的浪费,扭曲资产价格,最终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低效运行。
2.1.4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自1990年之后,东南亚地区爆发的金融危机打破了市场机制的万能作用,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开始流行,提出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问题以及道德风险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调节应将市场机制与XX外部调节结合起来,从而弥补有市场调节的信用不足、贷款回收率低等问题。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根据农村金融的特殊性,采用XX融资担保、使用权担保、互助储蓄会等办法,依靠适当的国家财政政策,同时也肯定了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区域经济学理论
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中,区域不是特指某一个区域类型,而是依据具体的研究对象的行政区、自然区或某一经济区。区位的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向重要的两个方向,微观经济主体对于区位的理性选择从而导致产业集聚、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城市层次体系的形成,是构成城市、农村、区域等空间经济现象的基础。
2.2.1区位选择和集聚理论
企业区位的选择最早的经济学家都以最小化成本为研究目标,而构成企业成本的最主要的三个指标即是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潜力、运输成本与劳动力成本的高低与企业区位的地段选择关系较大,集聚潜力主要是由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传经济学对于区位选择的建模思路为以最小化成本为目标选择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再耕具劳动力成本与集聚潜力来进行适当调整。现代区域经济学中对于区位的选择不再是单一的最小化成本,而是引入信息的空间不对称理论,将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相结合,更多考虑微观主体多元化需求,综合考虑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学上对于集聚理论的解释是企业在区位选择上的共同点令企业享受到集聚效益,企业之间通过集聚产生的外部性收益随着企业集聚效益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2.2.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最为全面和深入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从区域增长理论的发展沿革来看,它经历了新古典均衡假说、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新增长理论非均衡假说。在50多年的研究中发展出了很多分支理论,包括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累积因果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等。新古典主义流派认为在开放的区域经济中,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增长,各区域间的差异将不断减少,而长期来看,各区域间的特征将变得大体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平衡发展将长期存在,而不平衡发展只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能力也不断进步。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但是在学术研究中,该理论又不考虑技术进步的影响,而是将其作为外生变量。新经济增长理论顺应时代的发展,将知识作为变量加入了模型中,主要考虑知识的不断更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2.3包容性增长理论
包容性增长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Amartya Sen首次提出,该理论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机会均等、个人生产与发展能力方面的问题。包容性增长理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长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分享到所有人,提高人均基本工资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第二,强调收入差距的缩小,注重分配的机会均等与社会公平;第三,重点保护贫困人口地区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人民享有公共医疗、基础教育的基本权利。
我国特殊的经济增长环境,城市农村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金融服务水平的发展方面,河南农村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金融机构网点覆盖分配不合理,贷款额度不足,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金融服务的包容性不够。
3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现状
目前,中国多家大型商业银行如中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以及一些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天津农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在河南省的农村都已经建立了营业网点。在2011年,澳洲联邦银行是第一个在河南省农村内建设村镇银行的外国银行。此外河南省XX与X环宇财务公司签订了投资建设合约,约定在河南省内建设36家村镇银行。截止2014年,河南省内的村镇银行总数达到40多家,金融机构网点覆盖全省51个县,居于国内前列。其中,各大银行网点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郑州、新乡、洛阳等地的城镇地区,乡镇农村金融机构一般主要为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
表3-1 2016年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分布情况
金融机构四大国有银行(工、中、建、交)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数量4366 152 1084 5268 1684 63
资料来源:《2016年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调查报告》
3.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河南农村的发展现状
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服务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集体产业化经营、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的棉粮产业的统购销售储蓄业务等。河南省的农机金融机构经历了多年的改革,目前已经基本形成正规金融服务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服务机构并存的局面。正规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非正规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民间自由借贷、农村合作基金会等。

中国农业银行在支持国家宏观调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截止2017年12月底,中国农业银行在河南省的各项贷款余额为1441.18亿元,位居全国各省级分行中第三位,累计发放各项贷款达到790.03亿元,实现账面利润29.51亿元。
3.2农村信用社在河南农村的发展现状
农村信用社在河南农村的第一家成立于1951年,截止目前共计143家农村信用社县级法人机构,其中28家农村商业银行,115家县级分支机构,营业网点达到5268个,直接由河南省省委XX领导接管为农村地区的农民提供比如存贷款、粮食补贴等基本金融服务。截止2016年12月末,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达到8065.21亿元,各项存款总额6731.23亿元,同比2016年年初增长1121.81亿元;各项贷款总额4165.27亿元,同比2016年年初增长631.61亿元;涉农贷款余额3831.45亿元,同比2016年年初增长619.98亿元;支持77386家中小企业发展,贷款总额达1977.75亿元。

3.3新型村镇银行在河南农村的发展现状
河南省第一家村镇银行建立与2008年栾川民丰,并于建立的同年实现盈利。2011年2月澳洲联邦银行作为河南省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在济源成功设立。新型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植根农村,服务三农,扩大了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农村金融机构供给不足的情况。截止2015年,河南省的村镇银行共计60余家,其中牟村镇银行发展最好,2014年各项存款余额达57.1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0亿元,资产总额达65亿元,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居于全省首位。
3.4农村借贷信用体系不断健全
自2009年以来,河南省实施“农村金融三信工程”,到同年年底全省的信用乡镇达到134个,信用村6155个,信用户385万个,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借贷信用体系不断健全,为河南省的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4.1指标选取
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目前河南省农村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转型期,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需求主要包括支付结算业务、融资贷款业务、风险转移或管理业务。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发展表现在农村金融体系功能的逐步完善,金融服务效率的不断提高,因此在衡量金融服务发展水平的指标选取上应包含总量指标、结构指标以及效率指标。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的趋势动态研究,本文主要运用两大类指标。第一,存贷比,即是指农村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之间的比率;第二,金融相关比率,即是指农村贷款余额与农村GDP之间的比率。存贷比主要说明的是农村金融发展区域间的效率差异;金融相关比率主要说明农村金融发展的总量差异,也就是农村金融发展相对于农村经济活动水平的差异。
表4-1 2017年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主要资产分布表
农村信用合作社国有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保险机构合计
资产(亿元)3987 1476 639 496 9.5 6609.5
比重(%)60.33 22.34 9.68 7.51 0.14 100
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金融年鉴》
4.2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样本数据选取为2008-2016年河南省农村各区域的GDP、金融机构存贷款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以及银监会网站。由于不同年份和部分地域的数据统计口径不同,数据质量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误差,由于本文的分析中主要采用相对指标,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误差的缩小。
4.3区域划分
2013年8月出台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正式划分河南省内部四大经济区域,分别为中原经济区、豫北经济区、豫西豫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
表4-2河南省四大经济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对比表
地区GDP(亿元)占全省比重(%)人均GDP占全省比重(%)
2013 2014 2013 2014 2013 2014 2013 2014
中原经济区3884 20461 56.6 58.6 10003 48212 135.6 130.0
豫北经济区749 3726 10.9 10.7 7483 36210 101.5 97.0
豫西豫南经济区948 3915 13.8 11.2 7874 31985 106.8 86.3
黄淮经济区1436 7134 20.9 20.4 4597 24625 62.3 66.4
数据来源:《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
4.4河南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4.4.1总量差异
金融相关率(FIR)用于评价金融发扎规模的策略是由戈德史密斯提出,后来由张杰进一步研究发展成为戈氏指标。农村地区的金融结构以银行为导向,金融资产单一,市场规模小,大部分地区缺乏金融资产和货币供应量的数据,因此,本文借鉴银行贷款余额与河南省GDP之比构成评价指标更为合适。
依据2008-2016年河南省四大区域农村金融相关比率的比较研究发现,四大区域的金融相关率总体都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在逐渐扩大。中原经济区与黄淮经济区的农村金融相关比率明显高于豫北经济区、豫西豫南经济区。
4.4.2结构差异
金融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形式、分布、性质、相对规模和配合状态之间的差异上。构成农村金融体系的各个主要金融要素的数量之比。空间分布、组合状态都是决定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农村金融结构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第一,金融工具分析。目前农村地区的证券类资本市场工具极非常少,主要为存款交易;第二,即溶机构分析。目前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等,金融服务单一,经济规模小。
表2-1 2013-2016年河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地区分布情况
年份区域2013 2014 2015 2016平均比例(%)
金融机构数量(个)中原经济区2066 2295 2550 2754 45.9
豫北经济区486 507 530 552 9.6
豫西豫南经济区493 512 543 561 10.0
黄淮经济区1968 2011 2131 2257 34.5
总资产(亿元)中原经济区1704 1893 2104 2693 61.4
豫北经济区276 289 305 312 9.3
豫西豫南经济区284 297 310 324 10.6
黄淮经济区578 603 689 712 18.7
数据来源《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
通过对于河南四大区域的金融机构数量与总资产的分析,可以揭示农村金融机构在空间分布上的结构性差异。中原经济区的金融机构网点最多,豫北经济区以及豫西豫南经济区的网店覆盖不够,导致区域间金融服务水平发展的失衡。
4.4.3效率差异
通过对四大区域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以及贷款比率的对比,可以看出各区在农村金融存贷比率上都有着小幅度的提升,但区域简单差异较大。中原经济区域黄淮经济区的存贷款比率比较高,且基本保持稳定;豫北经济区和豫西豫南经济区的存贷比水平比较低,农村资金非农化与流失最为严重。
5.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5.1模型建立
由于农村地区的金融形式单一,金融服务业务主要为存贷款。因此,本文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成四大方面:区位因素、经济水平因素、市场因素、政治因素。区位因素具体为该地区的教育水平、商品交易效率与信息化水平。经济水平因素本文采用地区人均农林牧渔业的生产总值带表示。市场因素采农业总贷款与农业总存款之比来表示。政治因素也就是地方政策支持,本文用当地人均财政支出来表示。因此,建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为:
注:
金融相关比率;区域教育水平;;区域信息化水平;区域XX政策支持;区域商品交易效率;金融市场交易效率;常数项;随机复合扰动项。
5.2模型结果分析
分别采用静态回归模型中的固定效益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模型分析。其中固定效益模型的F检验结果显著,因此固定效益模型优于混合回归OLS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中,Breusch and Pagan检验结果显著,因此随机效应模型同样适用。模型估计的结果如下表格。
表5-2模型估计结果
解释变量系数t值P值
Edu 0.2786 2.22 0.028
Inft 5.38E-05 1.11 0.268
Pgdp-6.3E-05-4.08 0.000
Pexp 0.0001 4.77 0.000
K1-0.146-0.72 0.469
K2 0.1781 4.38 0.000
Constant-0.596-0.71 0.478
R^2-overall 0.2994
F值8.77
从模型估计结果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区位因素,经济水平因素,市场因素与政治因素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区域发展影响显著,其中对于经济发展因素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发展方向的模型分析与正常的逻辑想法恰好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发展并不占据优势。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农业发展的弱质性与长期以来的农村资金外流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未必能带动当地金融服务水平的发展,随着地区经济增长、储蓄水平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存贷款率没有相应的增长,导致经济水平因素对于农村金融发展成微弱的反向影响关系。区位因素、市场因素与政治因素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发展表现为正向影响关系。
6.政策建议
利用泰尔指数对河南四大区域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差异进行分析度量,并利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验证后发现河南省四大区域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差异较大。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区域教育水平、信息化水平、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交易效率对于区域金融服务水平的差异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提出以下三条建议,促进河南各区域农村金融协调发展。
6.1协调区域农村经济发展
XX应当制定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比如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财政补贴等等,培养当地经济的区位优势,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农村经济环境。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是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由农业部担保,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也是一项理想的选择。此外,可以利用减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营业税以及所得税的方式,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成为公益机构。自后,应充分发挥XX政策性的指导作用,在经济困难,资金需求量大,需求群众多的农村地区加大信贷投入,实施利息补贴或者低利率政策,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6.2推动农村金融制度市场化
为进一步满足农村地区的融资服务需求,开放农村资金市场,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推动农村金融制度市场化才能最有效地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数量。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规范农村基层金融市场,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创新,打破农村信用社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控制局面,鼓励充分竞争。改革原国有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的运行机制,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促进农村金融组织的多样化、市场化。
6.3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
完善健全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的稳定性与适应性。具体需要制定的金融法律法规主要有:第一、农业政策性金融法规,促使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随着不同地区、农业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相适应。第二、社区再投资法案,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对于农村信贷的歧视问题,环节农村的资金需求。第三、合作金融法案,规范、引导现有的金融合作形式,将一些合理发金融形式合法化,做成真正的合作金融。另外,应对现有的农村金融立法进行改善。加快例如《个人信用法》等信息管理、披露等诚信法制建设。完善金融机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于中介机构人员的责任追究与惩罚管理制度。完善行政制度,规范行政行为,防止行政对于金融市场的不正常干预。
6.4推动区位发展水平提升
针对模型研究的结果,影响区域间金融服务水平差异的区位因素,如各区域教育水平、信息化水平、商品交易效率、经济发展水平等,推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发展水平的同等提升。此外,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除了区位发展因素、经济发展因素等短期不可控的因素外,还包括政治因素、市场因素这些可控变量,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因此XX可以通过财政支持、提高地区市场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等推动区位发展水平的提升,促进各区域农村金融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晓冬.西部地区新型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2]黄河,杨林娟,柴洪.普惠金融视角下河南省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7,33(02):143-148.
[3]吴明海.中国河南省农村金融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D].湖南大学,2016.
[4]苏静.中国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5.
[5]张红蕾.区域差异视角下的农地金融需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6]李鑫.中国河南省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7]王信.我国新型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8]周洋西.中国城镇与河南省农村金融排斥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4.
[9]许丹丹.中国河南省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0]陈思.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河南省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1]徐敏.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金融,2013(03):59-63.
[12]郭刚.中部区域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撑机制及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2.
[13]王磊玲.陕西河南省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14]Ivana DražićLutilsky,Sanja Broz Tominac,Ivana DražićLutilsky.Financial Services in the VAT System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Croatia[J].South East Europe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12,7(2).
[15]Faith R.Neale,Pamela Peterson Drake,Steven P.Clark.Diversification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The Effect of the Financial Modernization Act[J].The B.E.Journal of Economic Analysis&Policy,2011,10(1).
[16]Iwona Dorota Czechowska.The importance of older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J].Przedsiebiorczosc i Zarzadzanie,2014,15(2).
[17]梁静溪,郭鹏.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实证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1):11-15.
[18]徐敏.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金融,2013,(3):59-63.
[19]黄河,杨林娟,柴洪.普惠金融视角下甘肃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7,(2):143-148.
[20]谭原荣.我国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5.
[21]张娟.山西普惠金融水平测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山西大学,2015.
[22]傅颖.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基于连云港市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6.
[23]邓雪莉.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商业经济研究,2016,(6):150-151.
[24]常小雨.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差异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