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四川省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但农民收入总体水平却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四川省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提高农民收入起到显著作用,在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利用城镇化发展来提高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难题,成为了四川省XX经济工作的重要方向。本文从城镇化角度研究农民收入,根据四川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然后以城镇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人均文教支出和公路总里程作为城镇化的发展指标,作为模型解释变量,选取历年四川省农民总收入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该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城镇化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显著提高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促进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并潜移默化地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升农民人力资本,同时也指出了城镇化损害农民权益,会给部分农民带来收入损失,在文章最后针对四川省城镇化与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收入;城乡发展;实证分析
1导 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一直以来农民增收问题都是党和XX关注的重点方向,提高农民收入对实现农村全面脱贫、稳定农业生产和扩大消费都有积极意义,当前我国有5.64亿的农民,但农民的总体收入还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由于农村发展有滞后性和封闭性的特点,若没有外力拉动农民收入难以实现大幅度提升。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加强了城乡间的联系,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党在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牵引作用,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和稳定增长。
四川省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是连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尽管四川省的经济总量突出,但农民的收入情况却不容乐观,2019年四川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70元,在全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协调。四川省山地丘陵广布,人地关系紧张,农业人均产值低,且西部民族山区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全面提高四川省农民的收入有一定难度。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着紧密联系,近年来四川省城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城镇化率达到53.79%,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工资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强势推进和制度的缺失又让农民利益受损。2019年12月20日在成都举行的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里面强调,发展城镇化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战略方向,应继续贯彻新型城镇化方略,并深化户籍改革以保障农村转移人口的各项权益,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
1.1.2研究意义
本文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研究四川省农民收入增长,收集相关最新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从四川省城镇化和农民收入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协调城乡发展关系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出二者协调发展的建议,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和实践依据。
四川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处在我国主要经济发展省份的第一阵营,但是四川省同样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过度集中、农业效益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要实现全省农民的增收必将面临不少挑战。本文从城镇化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农民收入情况,是农民增收的一种思路,以发展城镇化来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是四川省XX的重要战略选择,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地巩固了四川省农业地位,有利于提高四川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之年,实现农民增收对消除农村贫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真正迈向全面小康有重大意义。XXX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它是新时期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重点,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稳定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对农民收入相关方面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关于城乡发展的研究
西方国家早在工业革命时候就开始推进城镇化,到现在城镇化已达到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总结,他们在关于城乡发展关系方面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对研究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研究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刘易斯 (W. A.Lewis,1954)表示,由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工资收入差异,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最终实现两部门的劳动收入无明显差异。拉尼斯与费景汉 (G.Ranis&J.H.Fei,1964)对刘易斯的经济模型进行改进和补充,他们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因为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农业生产部门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从而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转向工业部门。几年后托达罗 (M.P.Todaro,1969)从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流动情况出发,他认为仅仅靠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不能根本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的现状,只要农民还对城市存在较高的收入预期,农村劳动力就会不断涌向城市,而过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城市失业压力,只有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减小城乡发展差距。
(2)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影响
Lisansky(1986)认为城市化会给城市郊区的农民带来挑战,如城市污染排放以及对农作物的破坏。Lopez,,Adelaja和Andrews (1988)发现城市化为农民销售更高价值的农产品提供契机,许多农民在面临城市化的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Moonged El Hedi Arouri(2014)探究了城市化是否有利于减少农村贫困状况,他以发展中国家越南为例,采用固定效应回归和调查的面板数据分析,认为城市化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消费支出,但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难以保障失地农民权益,带来农业收入的减少,但总体上城市化可以小幅度减轻越南农村贫困。
1.2.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研究
城乡融合发展对提高农民的收入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国内学者从当前XXX的背景和特色出发研究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景天魁和王颉(2005)揭示了当前中国为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城乡矛盾从而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性。而陈昕昕(2018)正是从XXX发展的背景出发,认为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为农村发展提供新的契机,要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应协调农村内部资源,引导农村经济面向市场发展,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陈燕妮(2019)研究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关系,提出以人为核心、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而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健全、产业优化的农村是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补充和保障。李英等人(2020)认为当前中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应注意城镇化带给乡村的不利影响,协调二者发展关系,加强乡村建设,保持乡村发展活力。高耿子(2020)从城乡关系演进的角度提出要转变以牺牲农业来推进城市工业化的思路,当前应大力引导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
(2)关于农民收入的研究
白菊红(2004)研究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认为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并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人力资本,长远来看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并提高农民收入。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是近年来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向,四川省城镇化的发展扩大了农民提升人力资本的空间。王留鑫和洪名勇(2016)通过建立农业分工体系,以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市场化及农业生产迂回程度为指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农业分工对农民收入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的结论,而农民增收也可以提高农业分工水平。在我国农村男性劳动力流出是很常见现象,傅锦敏(2017)以独特的视角研究女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认为应重视农村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培养当代新型女性职业农民,增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华洁(2017)研究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间的关系,认为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出明显,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应继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李国强(2018)认为农村改革迎来新时期,壮大农村的集体经济有利于抵御农业风险、盘活农村资产、提高农民收入。林兆丹和周秝宸(2019)研究农村金融农民收入的关系,认为农村金融有利于缓解农民短期资金紧张情况还能满足长期的投资需求。李启宇、何凡(2019)研究四川省农民收入的各组成部分对总收入贡献程度,经测算得出长期来看工资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增收主要因素,转移性收入与国家政策有关,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让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速最为突出,而财产性收入对四川省农民增收贡献较小。何蒲明(2020)建立1993-2017年我国粮食主要产区和主要销售地区的面板数据,比较两个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变化,认为对主要粮食产区而言,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对种粮面积和农民种粮积极性有负面影响,但对于粮食主销区而言工资性收入和粮食产量之间却有显著正向关系。
(3)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
四川省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国内学者关于四川省城镇化与农民收入方面研究不多,最新的研究数据也较少,所以其他地区的相关方面研究对本文有一定借鉴意义。郑兴明(2012)认为在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正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矛盾,若不建立完善的农民退出机制,农民发展会受到严重制约。王军(2015)用2000年到2013年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分析四川省城镇化对农民不同收入结构的影响程度,认为四川省城镇化对农民转移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有显著影响,由于四川省跨省务工人员较多,所以对工资性收入影响次于前两种。罗富民(2016)用空间计量模型分别研究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影响,发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不利于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而经济城镇化会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熊智(2016)用1985年到2013年的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四川省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认为城镇化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提出要改革当前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减小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王轶等人(2017)研究北京市城镇化对失地农民收入和未失地农民的收入差距影响,分析认为失地农民获得的征地赔偿暂时会拉大与为失地农民的收入差距,但是长远来看失地农民处于收入劣势,与未失地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渐加大,XX应该完善统一的城乡劳务市场,关注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河南省与四川省都是农业和人口大省,张扬(2018)从人口、环境、社会、经济、城乡统筹、基础设施这六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研究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情况,提出新型城镇化在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还保障了农民基本权益,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可持续、高质量的城镇化方式。董晓燕(2018)研究城镇化对贫困山区农民收入影响,分析认为城镇化对山区农民收入增加作用明显,对山区农村减贫显著。方娜与王其和(2019)认为城镇化可以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结构调整,因此要制定农民收入持续、多元化增长的城镇化方略。
1.2.3小结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知,城镇化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以上学者从城镇化的不同表现研究农民收入变化,表明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农民带来增收效应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目前关于四川省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本文收集最新数据,系统地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研究了四川省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不同影响,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研究思路
本文在总结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四川省城镇化和农民收入现状和问题,查找有关数据进行定量和实证研究,并探究了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理论传导机制,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1.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是通过查找和整理相关文献以获取资料和信息,了解课题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方向,对要研究的对象进行初步感知。本文整理了城乡关系、城镇化和农民收入这三个方面的相关文献,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为文章的撰写提供方向和思路。
(2)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是指以研究对象的事实资料和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理论进行假设和检验,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现象本质和规律。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法,以国家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城镇化和农民收入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建立计量模型研究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3)定性研究法
定性研究是从“质”的方面对事物进行归纳和演绎,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基础的同时,对城镇化与农民收入之间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
2相关理论基础
2.1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他把城乡经济发展分为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假定农业部门是被动的而不发达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低并且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而工业部门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边际劳动生产率大于农业部门,工资收入高。因此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满足了城市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最终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达到均衡无差异。尽管二元经济模型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但揭示了城镇化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现实。
图2-1 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
在城镇化进程中,四川省的农业人口不断减少,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非自愿失业的状况,提高农村人均劳动收入和产量,最后转移到城镇的部分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得到提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2托达罗模型
托达罗从人口流动的角度解释城乡二元结构,他提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让农村劳动力对城市产生较高的收入期望,大量的农村劳动逐渐涌向城市,增加城市劳动者的失业压力,对此托达罗提出如下人口流动模型:
M代表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d为农民对城市的收入期望,大于0是指M和d存在正向的关系,w表示城市的工资收入,p为城市失业率,r为农村的收入水平。模型指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受到城乡收入期望和城市失业率这两方面因素影响,因此想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会对两方面因素进行权衡。托达罗认为发展农村经济与发展城市经济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应投入资金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发展差距。
城镇化的发展会扩大城市的规模,但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过多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会增加城市的就业和环境压力。城镇化加强了城乡之间联系,对农村发展有一定的经济辐射作用,目前四川省农村发展迎来很多新的机会,激发农村内在活力,引导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化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总收入,因此托罗达的观点对当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仍具有启示意义。
3四川省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的现状与问题
3.1四川省城镇化现状
3.1.1城镇化规模
四川省作为我国西部内陆省份,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农业比重高,因此城镇化起步较晚,总体发展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增长后劲强、增度快,对刺激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四川省城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城镇化率持续提升,到2019年底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3.7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6.78%。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9年,四川省城镇化率稳步上升,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出现逐年下降趋势,大致与城镇人口持平。
图3-1 四川省历年城镇化变化
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
四川省总共有21个地级市、州,经济总量多集中在成都平原周边,各地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12%,高于四川省和全国的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位居全省第一,其次是攀枝花市实现了66.59%的城镇化水平,然后有乐山、自贡、绵阳、德阳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全省总体水平,其余地区城镇率在40%—52%之间,三个民族自治区城镇化发展缓慢,城镇化率低于40%。
图 3-2 四川省各地区城镇率水平比例
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
3.1.2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化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向城市聚集的过程,然后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经济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四川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和新兴的工业大省,第一产业占有重要地位,图3-3显示在2000年到2018年之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56.7%到2018年的35.1%,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保持上升趋势,2018年末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大致和第一产业持平,说明四川省有大量的农业人口流向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行业。
图3-3 四川省历年三大产业从业人员变化
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
据最新数据显示,四川省2019年三次产业分别增长2.8%、7.5%、8.5%,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0.3:37.3:52.4,说明目前四川省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第二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也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图3-4 2019年四川省三大产业增加值
数据来源: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1.3城镇化与社会投资消费
经济增长与城镇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会提高城镇化的规模和水平,而城镇化也会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城镇化不仅是人口往城镇聚集,还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会间接或直接形成投资和消费需求。目前四川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阶段,城镇化对刺激城乡消费需求和社会投资起到重要作用。2018年四川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4035.21亿,社会消费品总额18254.5亿,同比增长5.7%、4.2%,特别是对于农村而言,城市人口的上升会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历年来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上升,从2000年的810.6亿元到2018年的3864.4亿元,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3.1.4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对配套运行的基础设施需求也越来越大,基础设施作为城市运行的基础和载体,制约着城市发展规模和质量。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四川省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积极地把基础设施建设往农村扩展。2018年四川省公路总里程达到331592公里,新(改)建乡村公路2.6万公里,城市自来水供水和燃气普及率为94.91%、91.22%,农村自来水供水和燃气普及率为分别为75%、70.39%。在医疗卫生方面,2018年四川省新增卫生机构床位3.4万张,新增基层医疗机构2072个,全省有8616.9万人参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民覆盖。教育是百年发展大计,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学校教育的需求逐渐上升,XX加大教育方面投资,到2018年四川省教育支出为1413.953亿元,占XX财政总支出的16.28%,比上年增长0.8个百分点,提升了教育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
3.1.5 城镇化的征地现状
城镇化发展必然要和土地产生紧密联系,伴随城镇化的征地活动是城乡转换的重要形式。到2018年四川省征地面积为192.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83.1平方公里,从图3-5可知自2000年到2018年间四川省城镇化征地面积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5年到2018年间增速最为突出。目前四川省XX制定的征地程序是先把土地征收规划与用途告知村集体和农民,然后村集体对土地征收调查结果进行确认,最后由相关部门针对征地方案和补偿标准等事宜组织听证会。关于征地补偿标准为人均耕地超过1亩的,土地补偿费与安置补助费之和不低于征用耕地前三年种植业的平均年产值的10倍;人均耕地每减少0.1亩其两项补偿费倍数相应增加3倍,但两项补偿费倍数之和不超过30倍。土地征用主要是由地方XX主导,其过程涉及到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权衡,但四川省目前的征地形势表现为XX强势推进,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没有严格遵守规定程序和相关补偿政策。
图3-5 四川省历年征地面积
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
3.2四川省农民收入现状
3.2.1可支配收入增长现状
近年来四川省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并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到2019年实现四川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0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154元,由表3-1可知,近十年来四川省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增速强劲,持续高于四川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和全国农村收入增长水平,然而四川省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存在明显差距,一直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为提高农民收入,四川省XX推行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是近年来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提高四川省农民收入总体水平,扩大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当前四川省XX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方向。
表3-1 四川省农民收入情况
四川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四川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四川省农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四川省城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全国农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
年份 | ||||||
2010 | 5931 | 6864 | 16416 | 8.10% | 7.20% | 7.60% |
2011 | 6506 | 7496 | 17787 | 8.80% | 7.90% | 8.40% |
2012 | 7430 | 8253 | 20188 | 12.40% | 11% | 9.20% |
2013 | 8381 | 9429 | 22228 | 8.20% | 7.31% | 7.76% |
2014 | 9348 | 10489 | 24234 | 10.30% | 9.02% | 10.10% |
2015 | 10247 | 11422 | 26205 | 8.78% | 7.52% | 8.17% |
2016 | 11203 | 12363 | 28335 | 8.53% | 7.51% | 7.62% |
2017 | 12227 | 13432 | 30727 | 8.37% | 7.78% | 7.96% |
2018 | 13331 | 14617 | 33216 | 8.28% | 7.50% | 8.10% |
2019 | 14670 | 16021 | 36154 | 9.13% | 8.12% | 8.76% |
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
3.2.2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现状
收入结构是指按不同收入来源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关系,根据当前的统计标准,农民收入由四个部分组成,农业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长期以来农业经营性收入占有主导性地位 。2000年农业经营性收入为1260.2,占农民总收入的68.4%。由图3-4知,2000年到2019年农民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2019年达到5641元,占总收入的38.5%,比重逐渐下降。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民受雇于单位或个人得到的劳动报酬,图3-4显示2000年到2019年四川省农民工资性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23.6元,2019年为4311元,20时间增长8.3倍,比重从25.3%上升到31.8%。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农民外出务工有一定影响,工资性收入略有下降,但2012和2013年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曾一度超过农业经营性收入,说明四川省城镇化为农民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到2019年,四川省农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从30元增加到456元,增加426元,但比重一直占四川省农民总收入的1%到3%之间,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变化,增长较为缓慢,其中原因主要是农村产权制度尚未完善,总体上土地增值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小,同时农民也缺乏投资和理财意识。从图3-4可知,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变化最大、总体增速最快。2000年四川省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73元,但在2019年达到了3910元,比重从3.8%飞跃到26.7%,这得益于我国一系列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减免农业税收并加大农业补贴,使农民得到基本的保障。
图3-4 四川省农民收入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
3.2.3不同收入等级农民收入变化
2007年四川省开始把农民收入进行五等划分,图3-5显示的是四川省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农民的收入水平情况,从图中可知2007年到2017年间三种收入水平的农民收入都是呈上升趋势,低收入水平的农民的收入增长最为缓慢,11年间只增长了998元。中等收入农民的收入增长适中,高收入水平农民的收入增速最快,2007年到2017年间增长22157元,而且与低收入水平农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这也和四川省当前的社会分配情况以及城镇化加速推进中所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一致。
图3-5 四川省不同收入等级农民收入变化
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
3.3问题
3.3.1 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
四川省地理环境复杂,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城镇化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四川省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通过与全国各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四川省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9年四川省城镇水平为53.79%,低于全国60.6%的平均水平,与沿海省份城镇化发展差距更为明显,因此四川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镇化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还需加强。同时四川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水平较低,说明还有很多进城农民不能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无序征地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带来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受损等问题,伴随城镇化推进的还有很多制度尚未健全。
3.3.2地区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四川省经济发展区域集中在成都平原周边地区,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也不平衡。2018年成都市的城镇化率达到73.12%,而四川省却有超过一半的地区城镇率低于四川省城镇化的平均水平,还有三个民族自治州的城镇化率在40%及以下,影响着四川省城镇化的总体发展水平。
3.3.3农民总体收入水平较低
据四川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四川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7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51元,农民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四川省人多地少,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0.16公顷,且山地丘陵分布广,土地细碎化分布情况突出,农业种植收益较低。目前四川省城镇化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地区间城镇化发展差异大,农民外出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和乡镇经济发展不充分,使农民的就业渠道较窄,随着企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有限的就业技能也加大了增收的难度。尽管近年来国家主张搞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土地流转,但目前四川省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而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加上农民人均土地面积小而分布零散,大部分农民仍未享受到土地资产带来的收益。
3.3.4中低收入农民的收入增加缓慢
2007年到2017年间。四川省高收入水平农民的收入实现飞速增长,与中低收入水平农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但中低收入水平农民的收入增长却十分缓慢。中低收入群体占四川省农民数量的大多数,说明四川省大部分农民增收存在困难。一般低收入农民的生活环境较差,家庭负担大,风险抵御能力弱,且他们能接受的资源有限导致整体劳动素质较低,缺乏内在发展活力,因此低收入农民的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增长缓慢。而中等收入农民大部分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农业比较收益低且收入来源单一,导致收入增长较慢。
3.3.5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虽然四川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但这是因为城镇居民的收入基期数据大,已经到边际增长较慢的阶段。2019年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54元,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而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的1.9倍。目前四川省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长远来看不利于四川省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
4四川省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分析
4.1变量选取
城镇化从多个方面影响农民收入,本文选取历年四川省农民人均总收入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四川省城镇化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人均文教支出、公路总里程作为解释变量。城镇化率衡量了四川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农村人均文教支出代表农民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而公路总里程是城乡交通联系的表现,以上四个解释变量表示城镇化发展不同因素对农民总收入的影响。同时城镇化还从其他方面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变化,如乡镇企业数量和征地面积等因素,但是这些变量在数据统计方面不太完整,而且不具有平稳性,不能满足建立模型的条件,因此本文把这些因素考虑在模型的残差项里面。
4.2模型设定
在计量经济学中,若回归函数表示的是一个被解释变量和多个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那么设定的回归函数就是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本文选取四川省2000年到2018年的数据,把农民人均总收入设定为被解释变量Y,城镇化率为解释变量X1,农业机械总动力为解释变量X2,农村人均文教支出为解释变量X3,公路总里程为解释变量X4,建立以下多元回归线性模型:
4.3线性关系分析
折线图5-1显示各变量的线性变化没有明显凸显,存在明显线性关系,可以建立线性模型
4.4平稳性检验
本模型选取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在建立回归模型前需要检验数据是否具有平稳性,否则最后的估计结果可能会出现“伪回归”现象。
用Eviews软件进行OLS估计,得出以下结果:
表5-1 平稳性检验
变量 | t统计量 | 5%的显著性水平 | 平稳性 |
Y | -2.063 | -3.760 | 不平稳 |
△Y | -5.520 | -3.791 | 平稳 |
X1 | 1.210 | -2.673 | 不平稳 |
△X1 | -5.894 | -3.710 | 平稳 |
X2 | -2.933 | -3.733 | 不平稳 |
△X2 | -4.126 | -2.673 | 平稳 |
X3 | -1.365 | -3.691 | 不平稳 |
△X3 | -4.361 | -3.112 | 平稳 |
X4 | -1.039 | -3.710 | 不平稳 |
△X4 | -5.763 | -3.681 | 平稳 |
表5-1表明该时间序列有单位根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非平稳的,进行一阶差分后,△Y,△X1,△X2,△X3,△X4通过单位根检验,在5%的置信水平下为平稳序列。
4.5序列相关检验
若回归方程的随机扰动项有序列相关的问题,用OLS估计的参数方差将会有误,t统计量也不具有可信度,用Q-统计量进行序列相关检验结果如下:
图5-2 序列相关检验图
由上述结果可知,无论自相关系数还是偏相关系数都没有超过虚线,检验结果接受原假设,回归方程不具有序列相关性。
4.6异方差检验
用ARCH检验方法检验时间序列是否有异方差,得出Obs*R-squared=10.512,所对应的P值为0.016,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存在明显的异方差。对此用WLS估计法修正模型异方差,取1/2的权数得到如下估计结果:
4.7残差平稳性检验
由上述检验结果可知,△Y、△X1、△X2、△X3、△X4是一阶单整序列。由此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表5-2残差平稳性检验表
变量 | t 统计量 | 5%的显著性水平 | 平稳性 |
e | -5.658 | -3.3904 | 平稳 |
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可以确定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即I-(0),该模型存在协整性关系。
4.8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以上检验可知该时间序列是平稳序列,模型存在协整关系,所以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Granger检验,预测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以下结果:
表5-3 格兰杰因果检验表
原假设 | F-统计量 | P值 | 结论 |
X1不是Y 的Granger原因 | 4.61694 | 0.034 | 拒绝 |
Y不是X1的Granger原因 | 0.38512 | 0.6885 | 接受 |
X2不是Y的Granger原因 | 10.4959 | 0.0023 | 拒绝 |
Y不是X2的Granger原因 | 0.78386 | 0.4787 | 接受 |
X3不是Y 的Granger原因 | 4.07759 | 0.040 | 拒绝 |
Y不是X3的Granger原因 | 5.9121 | 0.341 | 拒绝 |
X4不是Y的Granger原因 | 7.13128 | 0.0091 | 拒绝 |
Y不是X4的Granger原因 | 1.5873 | 0.2446 | 接受 |
通过上述结果可知,城镇化是农民收入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有显著作用,但农民收入对城镇化不存在格兰杰关系。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民收入存在单方面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在农民文教支出与农民总收入方面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增加文化教育方面支出有利于收入提高,而总收入水平的增加农民又会继续加大文化教育方面的支出。最后公路总里程是农民总收入的格兰杰原因,农民收入对公路总里程不存在格兰杰关系,这是因为在我国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主要由XX主导投资,让农民受益。
4.9结论
经过上述检验得出以下回归方程:
从模型中得出,当四川省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就增加45.13元,由此可见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增加有明显正向作用,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四川省城镇化率还比较低的地区,要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万千瓦,农民收入提高1.267元,由于四川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原因,农业生产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存在一定困难,但总体而言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民的经营收入有重要意义。目前四川省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推行机械化生产,并加大农业技术的方面资金投入和创新,努力提高农机的环境适用性。当农民增加1元的文教支出就会带来6.478元的收入,说明加大文教支出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的杠杆作用。城镇化的发展潜移默化地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加大对自身以及子女的文教投资,获得长期的回报。最后当农村公路总里程每增加一公里,农民收入有0.019元的提高,说明道路的通达提高了农民增收机会,特别是便利了农产品的运输,加强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联系。
5四川省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理论分析
5.1有利影响
5.1.1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存在明显的低效率,农业产出只能维持农民的基本生存,而城镇化的推进是现代先进生产方式溢出的过程,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城镇化的发展促使一部分农民转向城市寻求务工机会,带来土地闲置,缓解了四川省农村紧张的人地关系,提高农民人均实际耕地面积,让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利用成为可能,技术也逐渐替代劳动运用到农业生产里面,例如农机、化肥和薄膜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会带来食品消费的升级,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产生影响,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农产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四川省农民的收入水平。
5.1.2扩大农产品销路,增加农民销售收入
城镇化建设加强了城乡之间的各种联系,特别是农村公路的修建方便农民出行的同时也强化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2019年四川省新建乡村公路2.6万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的目标,农村公路体系的完善为农产品外销提供了很大的交通便利。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意味着他们从农产品生产者转变成消费者,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需求扩大而农村生产者有限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就会上涨,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5.1.3调整农民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总体收入水平
托达罗模型里面指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力是对城市抱有较高的收入预期,城镇化发展带来二三产业的集聚,需要大量一线工人和服务人员,这些岗位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工资收入。相比而言,农业收入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越来越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寻求更高收入,在城镇化的推进下,农民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依靠和保障,也是国家经济开发的重要资源。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出,2014年我国开始推行土地流转制度,外出务工农民闲置的土地可以把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出让给其他农业经营大户,获得土地流转费用。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加快了土地扩张步伐,为满足经济开发需要有大量农地被国家或集体所征用,失去土地农民会获得拆迁及征地赔款,部分农民迅速获得一笔可观的财产性收入。
目前四川省大多数农村还是小规模性质的农业生产,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的收益较低,农民对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热情逐渐下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近年来XX为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加大财政拨款出台了一些农业补贴政策,如粮食种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残膜秸秆回收补贴和一系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为农业 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5.1.4增加农民潜在增收机会
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村具有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农村地区也可以共享到城市交通、医疗、通讯和能源等方面的建设成果,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整体配套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城镇化的推进对农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影响,农民可以更近地接触到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变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积极接受现代的文化思想,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同时农民逐渐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他们开始注意自身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并加大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本与增收能力。
5.2 不利影响
5.2.1 无序征地使农民权益受损
在农村,土地是农民世世代代生存的基本保障,随着城镇化的扩张大量农村土地被XX征用,对于农民来说,不管他们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主动或被动,都必须将土地贡献给城市建设与经济开发。目前四川省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近年来征用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各地土地征占情况不同。XX对失去土地的农民XX给予相应的征地拆迁赔款,但有些集体从中抽取了赔款的大头,农民只能拿到部分赔偿金。还有一些地方XX在没有对土地进行明确规划和利用之前就盲目征收土地,赔款又不能及时下达,失去土地的农民就处在既没土地耕种又无赔款保障的困境,收入严重受损。对于被征占宅基地的农民,他们将面临安置和就业等新的问题,虽然地方XX为一些失地农民购买社保,但有很多农民就业技能有限而XX却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对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出现农民就业困难情况,农民依靠赔款生存并不是长久之计,长期来看不利于该群体收入的提高。
5.2.2低质量的城镇化发展方式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近几年四川省城乡收入差距保持在2.5倍左右,说明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四川省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有密切联系,从理论上讲两者间是“倒U型”的关系,即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当城镇化发展到一个稳定的态势后逐渐缩小。目前四川省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还未发展到稳定成熟的程度,重速度轻质量的城镇化发展牺牲了农民利益,城市迅速发展而农村经济建设却相对滞后,导致农民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同时在城乡关系方面也还有很多制度阻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进城农民在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管理方面都还存在问题,农民增收困难。
5.3小结
如图4-1所示,城镇化从多个维度影响农民的收入变化,总体来看对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是农民增收的外在动力,因此到目前为止城镇化作为我国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长期战略选择。现如今城乡关系发展日益密切,应积极有序地推进四川省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四川省农民收入的总体水平。
图4-1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构
6政策建议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四川省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农民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仍然是目前XX工作所面对的重要议题,为有效保证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6.1提高城镇化水平,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城镇化是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四川省各地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的地区应继续扩大城市规模,深入推进城市建设,对而于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如成都、绵阳,应以质量发展为导向,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四川省发展环境正面临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推进方式导致很多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问题,为实现四川省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XX应狠抓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优化布局、绿色生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6.2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扶持乡镇企业发展
四川省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成都作为省会城市资源要素都过度集中,城市承载能力有限,四川省其他地区却得不到充分发展。发展小城镇可以分散大城市的资源,缓解大城市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作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衔接,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城乡交流和联系,降低农民的转移风险与成本,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乡镇企业也以小城镇为依托、结合当地特色资源逐渐发展起来,为农民实现就近务工提供便利条件,但是四川省乡镇企业普遍存在产能落后、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大对乡镇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与政策引导。
6.3 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
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结构是农民增收道路上的重要阻碍,之前的“城市优先、工业优先”方略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城市与农村是一个经济共生体,必须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才能共生共赢。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为城市更快发展提供条件,农村却面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资源欠缺的困境,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困难。对此XX应积极拓展农村发展空间,引导政策和资金往农村倾斜,并加大对中低收入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针对性的扶持策略,提高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6.4推进制度改革,破除制度障碍
6.4.1加快对农村转移人口的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在当今的开放的经济时代,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自由流动,不利于社会公平与城乡统筹发展。2014年国家出台政策取消了农业与非农户口性质,各地逐渐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目前四川省的户籍城镇化率水平较低,XX应根据城市发展规模适当放宽进城农民落户限制,让农民工也能像城镇居民一样共享城市公共资源和社会保障。
6.4.2继续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农村土地改革主要涉及土地征收和土地流转方面。土地征收制度是为了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的需要,XX对农村土地进行征用并给予补偿。目前四川省在土地征收方面存在程序不规范、补偿不到位和相关配套制度缺失的问题,对此地方各级XX应该遵循国家征地原则及相关法规,制定合理地补偿标准,并针对失地农民建立多元化的保障制度。随着农村人口流出的增加,农村出现大量闲置土地,但在现有的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村的闲置土地利用率较低,进城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不理想。对此XX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鼓励进城农民把农村闲置土地的使用权租赁、流转给种粮大户,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也让进城农民享有土地带来的收益。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让土地流转租赁费用具有合理性、可接受性,制定相关政策规范流转过程,建立一个开放有序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农村土地改革是为了搞活农村土地市场,最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改革过程中XX应注意明确土地产权关系,加强土地的确权登记,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应有的权益。
6.4.3完善农民工法律维权通道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但也属于城市里面的弱势群体,XX应充当农民工权益维护者的角色,监督用人单位要和农民工签订合法、正当的劳务合同,并强制用工单位给农民工上缴意外和工伤保险。建立农民工法律维权平台,为农民工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严惩侵犯农民工权益的用人单位。
参考文献
[1]Lewis W A.Economic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 The Manchesterschool, 1954, 22(2): 139-191.
[2]Fei J C H,Ranis G. A model of growth and employment in the open dualistic economy: the cases of Korea and Taiwan[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75, 11(2): 32-63.
[3]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 59(1): 138-148.
[4] Lisansky, (1986).Farming in an urbanizing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land use conflicts and rights to farm,Human Organization [J]. 45, 363–71.
[5] Lopez, RA, Adelaja, AO, and Andrews, MS (1988). The effects ofsuburbanizationon agriculture.[J].America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70 , 346–358.
[6] Arouri M E H, Youssef A B, Nguyen-Viet C. Does Urbanization Help Poverty Reduction in Rural Areas? Evidence from Vietnam[J]. 2014.
[7]景天魁,王颉.统筹城乡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8] 陈昕昕.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与城乡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2018(12):35-37.
[9]陈燕妮.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融合发展[J].改革与略,2019,35(12):82-89.
[10] 李英,贾连奇,张秋玲.关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建设的思考[J]中通报:1-5[2020-03-04].
[11] 高耿子.从二元分割到城乡融合发展新思路——中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0(01):108-116.
[12] 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3] 王留鑫,洪名勇.农业分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34(23):106-109.
[14] 傅锦敏. 新型女性职业农民培养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
[15] 华洁. 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贵州大学,2017.
[16] 李国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及增加农民收入方式探析[J].山西经济, 2018(21):14.
[17] 林兆丹,周秝宸.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9(31):114-115.
[18] 李启宇,何凡.四川省农民收入增长贡献测度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9,51(23):5539-5542.
[19] 何蒲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基于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对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20(01):130-142.
[20] 郑兴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退出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1] 王军. 四川省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
[22]罗富民.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32(06):34-40.
[23]熊智. 四川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24] 王轶,詹鹏,姜竹.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与城镇居民和未失地农民收入差距研究——基于北京地区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7(04):121-139.
[25]张杨.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
[26]董晓燕.山区农民收入对城镇化的响应强度与机制研究——以武陵山片区秀山县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8,18(05):139-143.
[27] 方娜,王其和.基于收入结构视角的城镇化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协整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9,53(23):5884-5888.
致 谢
这次论文的选题、论证和修改的过程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认真督促,最终让我顺利完成本次毕业论文的写作,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严谨治学和敬业负责的精神,在此向老师表达最诚挚的感谢与敬意。在大学四年里我还遇见很多热心负责的老师,感谢你们对我学习上的帮助以及人文关怀,也感谢身边积极努力的同学,作为优秀的榜样激励我进步。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6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