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分析与预防

高处坠落事故死亡率大,发生频率高,是建筑行业安全事故的事故之首。因此,通过研究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特点,认真分析其事故原因,从而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发非常有必要的,对降低建筑业伤亡事故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本文先从高处坠落事故的特点入手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工业部门它的发生事故的频率也最高。建筑行业是事故多发行业,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及坍塌五大害严重威胁着建筑企业职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其中“高处坠落”又居五大伤害之首,发生概率极大。根据建设部公布的事故信息:2003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事故519起,死亡582人,其中高处坠落事故240起,死亡257人,分别占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46.24%和44.16%;2004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生建施工事故169起,死亡199人,其中高处坠落事故88起,死亡97人,分别占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52.07%和48.74%。2006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建筑施工事故380起、死亡456人,其中事故类型死亡人数所占总数比例分别是:高处坠落占39.5%,施工坍塌占22.6%,物体打击占14.3%,起重伤害占8.1%,触电事故占5.9%,机具伤害占5%,其余类型占4.6%。事实表明,事故中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率最高、危险性极大。因此,减少和避免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是降低建筑业伤亡事故的关键。
  高处坠落事故是建筑施工伤亡事故最为主要的原因,通过防止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来预防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只有从预防高处坠落的对策和建议的基础之上,深入贯彻的开展安全标准管理体系,认真执行现有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才能更加有效的减少和避免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所以,针对高处坠落事故的特点、类型、坠落的成因、防止坠落事故的预防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高处作业的安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现状
  马彬、陈立道、姜敏(2004)通过对上海市1995~2001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档案资料的统计整理,认为高处坠落事故的高发区在临边洞口、操作平台等部
  位。
  黄新(2009)根据轨迹交叉理论,认为控制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与状态、不安全作业环境等能防止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认为应在作业环境和条件合理的情况下设置安全防护装置,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应着重于对人的安全教育培训,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等方面来规范。
  赵金娜、郭进平、侯东升(2009)用脆性理论对高处坠落的事故进行分析。认为导致事故发生的脆性源主要为处于不安全位置、安全设施不合格、无防护措施等。
  邓航、庞奇志、朱德英(2010)在对建筑施工特点和种类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引起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主要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然后通过事故树分析的方法进行事故树分析,并从技术和管理层面提出建议措施。
  宦建波(2012)认为在危险性较大的石化工程建设项目中,高处作业导致的伤亡事故比例最大,通常占到50%以上。通过对高处作业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提出应从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方面着手,能预防高处作业过程中事故的发生。
  刘辉、周芸竹(2013)以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为研究对象,将高处坠落事故6SIGMA模型管理方法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融合。通过鱼刺图、故障类型影响分析,认为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由作业环境、安全生生法规、脚手架技术规范等影响的。
  卞肖峰(2013)在故障树-层次分析法和自己的实战经历的基础上,对超高层建筑施工高处坠落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上海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某超高层建设工程施工作为例案进行分析,对造成高处坠落的个体和共性原因一一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利用故障树分析法(FTA)辨识超高层中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原因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分析评价。
  李伯勋(2014)通过分析统计数据,通过人、机、材料、法规、环境等方面整理成事故树模型并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安全经费投入不足、设施管理缺陷是引起坠落事故发生的基本事件。
  仰细礼(2010)从人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因素两个方面对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进行分析,提出了以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为基础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建立了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吴亮(2011)从易造成高处坠落、触电、机械伤害、物体打击和坍塌“五大伤害”的作业活动论述了高层建筑施工地基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安装工程、屋面工程、装饰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等工序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源。
  张明轩(2009)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建筑施工评价模型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成熟度模型。
  1.2.2国外研究现状
  X劳动部门1990~2001年统计数据显示:高处坠落占37%;电击占13%;物体打击占24%;坍塌(挤压)占12%;其它14%。
  1997~2005年期间加拿大安大大略省高处坠落事故统计死亡人数184人,其中高处坠落75人,触电26人,物体打击20人,车辆逆行16人,机械伤害15人,坍塌15人,火灾爆炸5人,其它12人。

  第2章高处坠落事故的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2.1高处坠落事故的特点和类型

  2.1.1坠落事故的定义
  坠落事故是事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高处作业的人员在外界环境的影响或
  因自身的情况造成的,由建筑物高层坠落引起伤亡或由于高层建筑的某设备掉落引起的人员伤亡事故。
  2.1.2坠落事故的类型
  1.依据高处坠落事故对人体伤害的坠落方式,把高处坠落事故大体分为如下
  九种类型:
  (1)临边、洞口坠落;
  (2)脚手架上坠落;
  (3)悬空高处作业坠落;
  (4)石棉瓦等轻型局面坠落;
  (5)拆除工程中发生的坠落:
  (6)登高过程中坠落;
  (7)梯子上作业坠落:
  (8)屋面作业坠落;
  (9)其它高处作业坠落(铁塔上、电杆上、设备上、构架上、树上、以及其
  它各种物体上坠落等)。
  2.根据高处作业者工作时所处的部位不同,高处作业坠落事故可分为:
  (1)临边作业高处坠落事故;
  (2)洞口作业高处坠落事故;
  (3)攀登作业高处坠落事故;
  (4)悬空作业高处坠落事故;
  (5)操作平台作业高处坠落事故;
  (6)交叉作业高处坠落事故等
  2.1.3坠落事故的主要特征
  事故的发生是完全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经过人们长期的研究和分析,安全专业人员得出了很多事故理论,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模型、事故统计学规律等。事故的特性主要包括因果性、偶然性、必然性、潜伏性和可预防性。
  2.1.4高处作业的定义
  所谓高处作业是指人在一定位置为基准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国家标准GB/T3608-2008《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根据国家的标准规定,建筑业中被视为高处作业,这个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在建筑物内作业时,若在2M以上的架子上进行操作,即为高处作业。
  2.1.5高处坠落的特点
  在建筑施工中,高处作业的工作量较大、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操作人员很多、人员流动性也很大,在加上各种交叉作业,、立体作业,致使临时设施增多,现场工作条件较差,危险因素变多,高处坠落事故也随之增多。高处坠落事故往给人员造成的伤害最为严重,非死即伤,经济损失也很大。在高层建筑中高处坠落的伤害尤其严重,归纳其有如下特点:
  (1)事故发生频率高。
  (2)易发事故部位多。
  (3)群死群伤严重,事故危害性大。
  (4)临时合同工特别是青年工人事故发生率高
  (5)操作平台作业高处坠落事故;
  (6)交叉作业高处坠落事故等
  通过对最近几年的高处坠落事故的调查分析。发现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脚手架工程、各类登高作业、塔吊、井字架等垂直运输设备安拆、洞口、临边作业。
  表1高处坠落事故的表现形式及发生的频率
  表现形式占坠落事故的比例百分比
  脚手架工程42%
  各类登高作业22%
  塔吊、外用电梯、井字架等垂直运输设备安拆18%
  洞口、临边作业15%
  2.1.6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分析
  建筑施工常见事故有五大类:高出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事故。其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主原因如下:
  (1)临边、洞口坠落。
  (2)防范设施不合格或忘设安全防护。洞口未设防护,或防护不牢靠。
  (3)脚手架坠落。主要是搭设不规范。
  (4)悬空高处作业时坠落。主要是高处作业时的作业人员,没有系安全带,也无其他防护设施或作业时用力过猛导致重心不稳,使身体倾倒而坠落。如在安装、拆除脚手架、井架、塔吊和在吊装屋架、梁板等作业。
  (5)拆除作业时坠落。
  (6)登高过程中坠落。
  (7)在梯子上作业坠落。

  第3章事故树分析的基本原理

  3.1建筑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总的来说,虽然我国建筑安全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建筑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在于:
  (1)领导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工作不到位;
  (2)安全管理力度不大,效率低;
  (3)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
  (4)安全管理技术投入经费不足;
  (5)事故处理不力等。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意识淡薄。就安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遵章守纪、规范操作至关重要。据不完全统计,60%的事故都是由于操作人员蛮干,以及操作人员和组织者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
  (2)责任制不落实。一个企业管理的好坏,主要在于领导。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操作人员的违章操作,违章指挥、以及设备本身存在的缺陷,这些与企业领导的责任制不落实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企业领导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顾人员的安全,忽视安全管理。安全经费投入极少,忽视安全隐患的排查,以及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最终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惨案。
  (3)伤亡事故查处不力。我国对伤亡事故调查处理仍处于不及时、不严肃,不认真对待的情况,以致事故处理之后并没有吸取教训、采取防范此类事故再次发生的作用。
  (4)培训教育滞后。建筑业大多数人员都是务工农民,文化程度都不高,安全意识薄弱。随着施工新技术、工艺、材料的广泛使用,作业人员需要一个新学习和认识的过程。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计,全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中,多数是因为劳务工违章操作造成的。

  3.2高处坠落事故的成因

  引起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出现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人、物、环境以及管理
  1.人的不安全方面的因素。
  (1)作业者没有掌握安全操作技术,例如,悬空作业时未系或未正
  确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挂钩未挂在牢固的地方。
  (2)作业者生理或心理上过度疲劳,导致注意力分散、反应迟缓、动
  作失误或思维判断失误增多。
  (3)作业者本身患有妨碍高处作业的疾病或生理缺陷,例如心脏
  病、高血压、贫血、癫痫病等。
  (4)作业者缺乏对劳动危险性的认识,例如,坐在栏杆或脚手架上
  休息、打闹,同时,对安全操作规程认识不足,在思想上存在各种糊涂
  观念。
  (5)作业者习惯性违章行为,如乘吊篮上下、在无可靠防护措施的
  轻型屋面上行走、酒后作业等。
  2.物的不安全方面的因素。
  (1)材料有缺陷,例如,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毛竹作为竹竿;使用易腐蚀、易折裂或枯节、中心眼的木杆等。
  (2)安全设施失效或不齐全,例如,间距过大、宽度不足、安全网损坏或未设安全网。
  (3)个人防护用品本身有缺陷,如使用三无产品或已老化的产品。
  (4)脚手板漏铺或有探头板或铺设不平稳,脚手架搭设不规范。
  (5)“五临边”、“四洞口”没有设防护设施或安全防护设施不牢固,未能及时处理。
  3.施工方法和环境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施工方面有:工作时用力太猛,使得重心不稳,身体失去平衡;行走或移动不小心,走动时踩空、脚底打滑或被绊倒;在进行高空作业之前,没有检查脚踏物是否安装好。
  在环境方面有:在照明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夜间悬空作业;在大雨、大雪或超过6级大风的恶劣天气从事高空露天作业。
  4.管理方面的因素。
  管理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第一,安全教育不到位,对于从事高空作业的人员应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安全态度教育,提高他们对安全规程的认识;第二,劳动组织不合理,为了施工安全,必需根据季节变化,及时的对作息时间进行调整,同时,严禁安排患有不适合高处作业人群进行高处作业;第三,安全检查不仔细,安全检查应必须到位,不能马虎,只走形式,在进行施工作业前,必须对作业环境进行认真的检查。

  3.3事故树分析的基本程序

  1、准备阶段
  (1)确定要分析的系统,合理确定系统的边界条件
  (2)熟悉系统。要详细了解系统状态,包括系统系统的结构,工艺流程等。
  (3)调查系统发生的事故。收集事故定制,分析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故,以及国内外发生的同类事故。
  2.事故树的编制
  (1)确定事故树得到顶事件。顶事件是指风险较大的事件。根据分析的结果,选择容易发生,后果严重的事件作为顶事件。
  (2)调查事故原因。从人—机—环境等信息方面的调查与事故树顶事件有关联的原因事故。
  (3)编制事故树。找出顶上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采用一些规定的符号,按照一定一层一层地把各原因事件用逻辑门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反映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一个完整的图形。
  3.事故树定性分析
  求事故树的最小割(径)集,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
  4.事故树定量分析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事故进一步量化分析(计算顶事件发生的概率、计算各基本事件的概率重要度、临界重要度)。
  5.事故树分析的结果总结与应用
  在对事故树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各种预防措施并实施。整理储存事故树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全部资料与数据,并注重综合利用各种安全分析的资料,为系统安全性评价与安全性设计提供依据。
  3.3.2事故树分析的方法
  事故树的分析方法的方法有最小割集求法、最小径集求法。最小割集最常用的方法有布尔代数化简法、行列法。
  (1)布尔代数法,简称逻辑化减法。用布尔代数法求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如图3-1。
  图3-1事故树示意图
  故得最小径集为:;;;
  (2)行列法,又称福塞尔法。用行列法求最小割集。
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分析与预防
  解:
  C1 x1C3 x1x2x3
  T x4x5
  C2 x4C4
  得:T=x1x2x3+x4x5+x4x6
  故得最小割集为:;;;

  第4章案例分析

  4.1案例事故发生的经过

  2012年2月29日上午9时许,华容县第二建筑有限公司驻华府山庄第三期工程18栋的从业人员在进行施工作业。当时,施工单位现场专职安全员吴亚军在第三期工程26栋进行安全检查,岳阳力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安全员刘强刚从18栋巡视检查至26栋施工工地,木工杨奇义在18栋中间单元的三楼阳台装B轴交19轴柱三的模板,他站在三楼阳台平面的竹架凳(高约1.5米)上进行模板作业的位置离三楼阳台外沿约1.2米,阳台外沿至1楼地面垂直高度约8.8米,阳台临边与脚手架之间有80公分的空间,杨奇义在佩戴安全帽不规范和没有佩戴安全带的情况下,从竹架凳上准备下来时身体失去了重心,导致他从脚手架与外墙临边空隙之间坠落至1楼的架空层顶面,当时他没有系好安全帽帽带,安全帽在坠落的过程中掉在了2楼的阳台横梁上,杨奇义失去了安全帽的保护直接坠落至1楼架空层顶的水泥平面上。

  4.2案例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对案例的经过得深入调查,得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如下:
  1、人的不安全行为。未按照规定佩戴安全劳动防护用品,如杨奇义在安全帽佩戴不规范和没有使用安全带的情况下进行作业,是导致这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2、物的不安全状态。脚手架搭设不规范,高空作业区域洞口临边防护没有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防护是导致这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3、华容县榕城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未认真履行监理职责;华容县第二建筑有限公司没有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岳阳力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未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整改到位;主要负责人未及时履行督促、监管的职责等是导致这起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4.3事故树分析

  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用事故树示意图表示出来,并进行定量分析,及结构重要度的计算。事故树示意图如下:
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分析与预防
  以上是对高出坠落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总结,对事件进行定性分析如下:
  1.如图所示,对T进行定性分析,与最小割集分析相比最小径集分析比较方便,因此,通过最小径集分析得:
  求出3个最小径集为:
  K1={X1,X2,X3,};K2={X5,X4,};K3={X6,X7}
  2、事件的结构重要度进行分析可得
  对事件进行计算可知:
  分析上述事故树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作业人从高处坠落的主要原因有没有使用安全带、安全帽佩戴不规范、临边洞口没设防护和脚手架搭设不规范两类。因此可以从这几方面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2)在导致事故发生的基本事件中,与设备有关所占比例较大。所以为了减少坠落事故发生,安全防护设施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配备。
  (3)从人的角度来考虑,应提高安全意识和预防能力。
  以上分析可得,事故的发生未必可以完全杜绝,但可以从根本上来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
  4.4事故的预防措施
  (1)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严禁违规行为。
  (2)加强安全防护,脚手架搭设符合要求,严禁不合格的劳动用品及防护用品进入施工现场。
  (3)管理方面,坚持“四勤”(即勤教育、勤检查、勤深入作业现场进行导、勤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领导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
  4.高处坠落应急预案
  现社会伤亡事故发生频繁,坠落事故仍然无法完全预防,做好事后预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做好应急预案工作。
  高处坠落的应急步步骤分为:
  (1)高处坠落事故发生后,现场工作人员应迅速报警,必要时对伤员进行简单抢救,并呼叫周围人员及时通知医疗部门,并立即报告现场负责人(架子队队长或安全员)。尽可能不要移动患者,尽量当场施救。
  (2)向各相关部门准确的报告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人员状况。
  (3)工区接到电话报告后,应立即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了解和掌握事故
  情况,开展抢救和维护现场秩序,保护事故现场。
  (4)工区应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5)做好有关记录及实物,为事后工作做准备。
  (6)进行事故分析,找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做好应急预案的制作和排练,可以有效的为事后的事故的处理
  减少损失。所以人们必须重视和关注。

  第5章结论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社会行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高处坠落在事故中发生的概率最大,它是建筑行业中主要的事故。本文主要针对高处坠落事故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查阅文献,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找出了高处坠落事故的特点,研究了坠落事故的类型,并针对性的制定了预防措施。
  (2)运用了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分析了建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坠落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以及管理方面的原因。
  (3)运用事故树对高处坠落事故进行了分析,通过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的结算,找出了发生的最为直接的行为,制定了有效的防范措施。
  针对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突发性、严重性,根据处理事故的经验,为高处坠落事故制定了一套紧急预案。

  参考文献

  1.朱建军.建筑安全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2-320.
  2.陈宝智.系统安全评价与【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16-150.
  3.马彬,陈立道,姜敏.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
  4.赵金娜.浅谈整改“中火灾隐患的难点与对策”【C】.2013年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2013.
  5.邓航.CFRP筋自锁锚杆的拉拔试验与分析【C】.《工业建筑》,2015(1).
  6.刘辉,周芸竹.基于6SIGMA理论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大学,2013.
  7.卞肖锋.基于FTA和AHP方法的在某超高层建筑施工坠落事故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8.李伯勋.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致因敏感性分析【J】.建筑安全,2014.
  9.仰细礼.论高层施工风险管理评价模式研究【J】.四川建材(1).
  10.吴亮.探索高层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J】.安徽建筑,2011(1).
  11.邓炯.施工项目风险分析及评价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2.
  12.张明轩.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影响因子及评价模型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
  13.商杰.X、加拿大高处坠落事故研究报告【J】.《建筑安全》,2007(4).
  14.王纵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防治对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黄莉娟.浅谈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体会大众科技,2008,72-73.
  16.胡小刚.浅谈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
  17.樊运晓,罗云.系统安全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20-487.,
  18.任红,兰定.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3-267.
  19.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2006年度上半年)[DB/OL].http://www.cin.gov.cn/quality/file/2006071303.htm.
  20.罗云,樊运晓,马晓春.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1.杨文柱,许永光等.建筑安全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2.武占寿.《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成因与防治》【J】.科技信息,2009.
  23.胡向阳,朱彦春.《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特点、成因与预防》【J】.《建筑安全》,2008.
  24.苏英兰.《谈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成因及防治关键》【J】.大众标准化,2010.
  25.郭敬.《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特点及成因与预防》【J】.山西建筑,2008.
  26.薛政宇.安全系统工程学【D】.徐州:空军勤务学院,2014:7.
  27.黎贞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纵横,2008(2):7.
  28.李祥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J】.科技向导,2011:(6)24-25.
  29.李淑琴.建筑施工安全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建筑与工程,2012(2):46-4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71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8月23日
Next 2021年9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