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初产妇泌乳的影响研究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采用便捷、灵活的“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为母婴分离初产妇提供个体性、持续性的综合护理指导,促进母婴分离初产妇乳汁分泌,缓解母婴分离初产妇产后焦虑情绪,提高母婴分离初产妇母乳喂养率。

方法本研究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且因新生儿黄疸、血糖异常、早产、感染、窒息等高危因素转NICU治疗而导致母婴分离的初产妇90例,按照新生儿转入NICU时间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对照组实施产科的常规护理指导,实验组在进行产科常规护理指导的基础上实施“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母婴分离初产妇泌乳始动时间、产后72h乳房胀(痛)发生率、焦虑评分及母乳喂养情况。

结果两组母婴分离初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产后72h乳房胀(痛)发生率、产后42天母乳喂养率、焦虑评分和母乳喂养评分的比较结果如下:

1.实验组母婴分离初产妇泌乳始动时间为7.27±0.91h,对照组母婴分离初产妇泌乳始动时间为8.97±0.81h,两组泌乳始动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实验组母婴分离初产妇产后72h乳房胀(痛)发生率为22.3%,对照组母婴分离初产妇产后72h乳房胀(痛)发生率为5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实验组产后42天母乳喂养率为62.16%,对照组母乳喂养率为15.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两组母婴分离初产妇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分,实验组STAI焦虑评分为41.05±10.17,对照组STAI焦虑评分为70.33±19.94,两组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两组母婴分离初产妇母乳喂养评估量表(MBFES)评分,实验组母乳喂养评分为113.49±36.39,对照组母乳喂养评分为80.58±22.93,两组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施“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为母婴分离初产妇提供便捷、灵活的护理指导,能有效促进母婴分离初产妇乳汁分泌,缩短泌乳始动时间,降低产后乳房胀痛的发生,改善母婴分离初产妇的焦虑程度。

关键词“互联网+”;母婴分离;初产妇;综合护理干预;泌乳

前言

母婴分离又称母爱剥夺,指高危儿、难产儿的健康受到威胁时需要进入新生儿监护病房进行治疗护理。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新生儿的出生数量不断在增加,相应产妇的数量也逐年上升,然而分娩后,新生儿可能会出现各种疾病,严重时将不得不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综合国内外文献报导[1-3],有10.0%-21.2%的新生儿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而迫切需要转入新生儿监护室进行治疗。

母婴分离作为一种应激事件一方面使初产妇不能及时哺乳,影响了产妇的乳汁分泌,进而影响产妇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产妇因担心患儿的身体状况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除了对产妇的影响外,同样会对新生儿到来不良影响,包括智力发育、社会性发展和母婴依恋关系等诸多认知能力和心理发育方面的问题。

鉴于母婴分离的不良后果,对母婴分离初产妇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对于促进她们的乳汁分泌也开展了诸多研究,大部分研究均是从心理与生理两个干预角度入手,主要集中在乳房护理、心理疏导、健康教育、膳食指导等方面。但这些干预措施大多消耗人力大、占用时间长,在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总量仍相对不足[4]的状态下,临床实施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何整理现有资源,降低母婴产后分离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得护理资源充分利用和整体护理水平的提高称为产科护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在悄然改变,针对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相对不足的形势,传统干预措施的实施消耗人力大、占用时间长,延续性护理实施受限,因此,基于互联网+制定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当前形势下尤为重要。互联网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信息和通信为主要发展内容的一次科技飞跃,并且随着人们手机等移动端设备的普及和依赖,以及现代5G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信息交流出现了更多可行的新形式,临床护理研究中也大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尝试,目的旨在提高临床护理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提高患者满意度、预后和生活质量等,并且随着国家对于信息技术与各个行业深度结合的“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建立整体性的基于现代移动信息技术的临床护理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本研究旨在构建“互联网+”制定综合护理干预方案,通过组建教育服务团队,构建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并评价对母婴分离初产妇临床干预方案效果的有效性。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且因新生儿黄疸、血糖异常、早产、感染、窒息等高危因素转入NICU治疗而导致母婴分离72小时以上的初产妇90例,按照新生儿转入NICU时间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纳入标准:1)初产妇,孕周大于等于34周;2)产妇无孕期严重并发症;3)产妇自愿选择母乳喂养婴儿;4)产妇知情同意,自愿选择参加并能熟练使用手机App。

排除标准:1)产妇有严重传染性疾病不能母乳喂养者,包括HIV阳性、乙肝大三阳、梅毒阳性、肺结核等;2) 新生儿有先天性疾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3)产妇拒绝母乳喂养。

剔除标准:1)自行退出实验;2)不配合护理指导。

2.2 研究方法

2.2.1分组情况

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转入NICU时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2.2病历资料收集

两组母婴分离初产妇入组前均充分了解知情同意书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者当场收回。将纳入研究的初产妇母婴分离当日均进行一般资料的调查和焦虑情绪的测评,保证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和心理状态上无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母婴分离初产妇出院当日均填写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并回收;产后42天于产后康复中心门诊填写母乳喂养评估量表(MBFE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由Spiel Berger等人研制并在1970年发布,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部分。一部分题目描述负性情绪,一部分描述正性情绪,可以直观的评估焦虑水平。

2.2.3组建微信教育服务团队

由1名营养师、1名新生儿科护士、2名产科护士组建微信服务教育团队;其中1名产科护士为副主任护师,其余三人均为中级职称。将实验组产妇邀请入群,记录产妇相关信息,形成电子档案。

2.2.4“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一) 干预方案的理论基础

选择正确的指导理论是构建干预方案的关键,母婴分离初产妇的综合性干预是以给予产妇足够的社会支持,以使其能获得良好的身心状况以便顺利进行母乳喂养为目的。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其可以帮助受支持者应对来自于环境的挑战。从社会支持具体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支持和信息支持。而本次“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的侧重点在于信息支持。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为母婴分离初产妇提供持续的社会支持,其可以满足个体信息需求,从而减少因未知因素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压力,能够有效的对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症状进行减轻,从而促进母婴分离初产妇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率。

(二)干预方案一的形成

本次研究在社会支持理论和护理干预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近10年各大中文数据库关于“互联网+”、“母婴分离”、“初产妇”、“综合护理干预”、“泌乳”以及pubmed题名为“Internet +”、“maternal and child separation”、“primipara”、“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lactation”的文件资料进行分析,并整理形成干预方案一,具体内容如下:

(1)干预对象:母婴分离初产妇的心理状态受到来自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配偶以及社会等。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进行较大众化的、浅显易懂的产妇与患儿心理与生理方面的养护的知识科普,以便使得大众对于母婴分离初产妇的身心状态有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能更好地体谅与顾及产妇们的情绪,给她们更多的关注与更贴心的照顾。

(2)持续时间:母婴分离初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不仅会产生在母婴分离当日及住院期间,甚至在患儿出院之后的很长时间内都会持续存在,甚至有可能会不断加重,所以网络平台对于产妇的干预需要保证长时间进行且保持连续性,直到产妇可以良好的管理个人情绪。对于本次研究延续期的时间为入组到产后测试结束,暂定为产后14天。

(3)干预频率:由于在实际生活中照顾患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变化,母亲的心理状态与情绪都会随患儿的情况变化而随时产生波动,干预频率至少需要维持在一周1~2次的状态,才可以更加密切地对母亲的心理进行关注与疏导,乳房的护理则采取每日多频次进行。

(4)干预时段:本来为了照顾出院的患儿,母亲在心理接受度上已经需要做出较大调整,加之日常照顾患儿比较辛苦且身心疲惫,夜间休息质量也会因情绪或者患儿的休息状态而降低,此时网络平台为产妇提供指导时需要注意干预的时间段,避开大部分产妇可能普遍休息的时间,选择比如饭后等闲暇时间,而不应再增加产妇的负担。

(5)干预方式:除了乳房护理外,其余内容建立微信公众号或组建母婴分离初产妇微信群。

(6)干预内容:依据社会支持理论提供:①乳房护理;②营养指导;③情绪管理;④信息支持。

(7)干预措施:①舒适化乳房刺激;②远程探视安抚;③情绪管理;④跟踪指导;⑤母婴保健知识科普;⑥网络填写MBFES量表。

(三)专家讨论会—形成干预方案二

聘请经验丰富的临床产科专家3人和产后护理专家3人讨论修改干预方案。专家选择标准:具有副主任及以上职称,护理专家为主管护师及以上;从事临床或护理工作5年及以上,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具有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在该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经过专家讨论后删除合并相同类型的措施,将“远程探视安抚”、“情绪管理”两个干预措合并改为 “针对性远程探视”;将“跟踪指导”、“母婴知识科普”两个干预措合并改为“延续性跟踪指导”;增加综合护理范围加入“个体化营养指导”,此外根据专家建议,将干预时间调整为产后42天,并形成干预方案二,具体内容如下:

(1)干预对象:母婴分离初产妇

(2)持续时间:对于本次研究延续期的时间为入组到产后42天测试期间。

(3)干预频率:除每日乳房护理外,其他干预频率至少需要维持在一周1~2次的状态。

(4)干预时段:避开普遍产妇可能休息的时间,选择饭后等闲暇时间。

(5)干预方式:除了乳房护理和个体化营养指导外,其余内容建立微信公众号或组建母婴分离初产妇微信群。

(6)干预内容:依据社会支持理论提供 ①乳房护理;②营养指导;③情绪管理;④信息支持。

(7)干预措施:①舒适化乳房刺激;②个体化营养指导; ③远程探视安抚;④延续性跟踪指导;⑤网络填写MBFES量表。

(四)预实验—形成正式干预方案

应用干预方案二对3名母婴分离初产妇进行干预,预实验的纳入、排除标准与正式干预保持一致。修改干预方案,原干预方案中“网络填写MBFES量表”,由于在现实干预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来自农村且年龄较大,存在网上答卷困难,将该干预方案网络填写方式删除。最终形成正式干预方案,具体干预方案如下:

干预对象:母婴分离初产妇持续时间:对于本次研究延续期的时间为入组到产后42天测试期间。干预频率:除每日乳房护理外,其他干预频率至少需要维持在一周1~2次的。(4)干预时段:避开普遍产妇可能休息的时间,选择饭后等闲暇时间。

(5)干预方式:除了乳房护理和个体化营养指导外,其余内容组建母婴分离初产妇微信群。

(6)干预内容:依据社会支持理论提供①乳房护理;②营养指导;③情绪管理;④信息支持。

(7)干预措施:①舒适化乳房刺激;②个体化营养指导; ③远程探视安抚;④延续性跟踪指导。

具体干预方案如下:

(1)舒适化乳房刺激 产妇回房后2h内指导产妇使用电动吸乳器吸奶。先对乳房进行预刺激,用五个指腹从乳根梳理状滑向离乳头2cm处的乳窦处,然后轻轻牵拉乳头,按摩乳房5min, 再用电动吸乳器吸乳5min,强度以产妇自身不觉疼痛为准,每3小时吸引一次,每日6-8次,夜间1-2次。连续进行3天,记录乳汁分泌始动时间及产后1d、2d、3d不同时间段的泌乳量。当泌乳量达10ml时可装入储奶袋送往新生儿科。

(2)个体化营养指导 营养师对产妇身体各项指标进行实时评估,应用北京四海华辰个体营养监测分析仪进行分析,将营养评估分析报告及营养食谱通过微信推送给产妇,并对产褥期饮食进行建议性指导。在饮食结构的规划上应当注意: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饮食指导准则,产妇对于不同主食的选择应当进行合理的搭配,保证食物的多样化摄入;产妇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量,但不可以超量,避免给肝、肾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多食蔬菜适当摄入瓜果,补充机体所需维生素;尽量避免服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3)针对性远程探视 新生儿护士分别于新生儿住院第3天、第7天向产妇发送新生儿日常活动微视频(时长约3-5min),告知产妇新生儿基本情况、病情转归及喂养状况,协助产妇透过屏幕看到婴儿完成远程探视,给予产妇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以缓解产妇焦虑情绪。

(4)延续性跟踪指导 产妇出院当日填写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出院后固定每周三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母婴保健科普文章,利用图片或视频对产妇的母乳喂养及婴儿护理技能进行干预指导以及推送产后情绪调解的实用办法,对于产妇提出的问题四小时内予以答复,并在保护产妇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可以建议产妇们在微信群中进行婴儿养护的交流与分享,共同学习,相互借鉴经验;提出并分析自己在照顾出院患儿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咨询群内专业医护人员,并得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从而缓解产后紧张的情绪,降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蔓延与加重。线上孕妇学校设置产后相关课程,短信推送课程通知,提醒产妇线上学习产褥期护理及新生儿养护等相关知识。持续干预时间直至产后6周结束。

(5)产后第六周微信告知产妇复诊注意事项,并提醒产妇在产后康复中心门诊填写母乳喂养评估量表(MBFES)。(MBFES[5]为Ellen等于1994年编制, 包括产妇满意度、婴儿满意度、产妇生活方式3个维度, 后经翻译、修改为适合我国产妇中文MBFES量表, 可对母乳喂养方式、喂养时间等进行预测)。

(五)实施“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

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护理,出院后分别于新生儿出院1周和产妇产后6周进行电话回访,询问产妇身体恢复情况及婴儿喂养情况,并提醒产妇产后42天复诊并在产后康复中心门诊填写MBFES量表,量表暂由康复中心护士收回并保管,研究者及时取回。实验组在进行产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

2.2.5观察指标

观察母婴分离初产妇泌乳始动时间、产后72h乳房胀(痛)发生率、产后42天母乳喂养率,入组当日和干预结束后利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进行焦虑值测定和产妇产后42天复诊时利用母乳喂养评估量表(MBFES)对其进行评估。

2.2.5.1泌乳始动时间:胎儿自母体娩出后至乳汁最初从乳房溢出的时间。

2.2.5.2乳房胀痛度:按乳房胀痛硬度分为三度:Ⅰ度触之如嘴唇,为正常或轻度胀痛;Ⅱ度触之如鼻尖,为中度胀痛;Ⅲ度触之如额头,为重度胀痛。

2.2.5.3 产后42天母乳喂养率

本次研究计算母乳喂养率的方法产靠1991年WHO的定义(适用于出生后120日),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041073f6351b95c569bab27aa260eeb7(2.1)

2.2.5.4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分值和母乳喂养评估量表(MBFES)分值。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采用由Spiel Berger 等人研制并在1970年发布STAI表,可以直观的评估焦虑水平。采用1~4级评定:1-几乎没有;2-有些;3-中等程度或是经常有;4-非常明显或几乎总是如此(见附录3)。母乳喂养评价量表(MBFES)采用了Leff 1994年发展的MBFES 量表,该量表包含三个分量表:产妇满意度与亲子关系量表、婴儿满意度和发育状况量表、产妇自我形象和生活方式量表,共30个条目所有条目均采用Likerts五级评分,其中11个条目为反向计分,总分30-150分(见附录4)。

2.2.6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纳入样本的基本信息分布采用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将P值小于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2.7质量控制

本研究在方案设计、实施和资料整理分析过程中均得到专家的详细指导,护理干预措施均由研究者本人和微信团队小组成员完成,确保护理干预措施的统一性。资料收集过程中,研究者详细解释所有所用量表的指导语,确保研究对象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填写。及时整理数据资料,录入数据时反复核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章 结果

3.1产妇一般信息资料

共纳入90名母婴分离初产妇;18-28岁范围内49例,29-39岁范围内34例,40岁以上7例;本科及以上38例,大专及以下学历52例;XX机关及事业单位21例,职员26例,个体24例,农民18例;月收入≤1999元 13名,2000-4999元38名,5000-7999元32名,8000-9999元5名,10000元以上2名。产妇群体整体趋向于年轻化,在这个互联网串联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已经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因此实施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可能对其影响极为重要。

3.1.1 两组母婴分离初产妇一般信息资料分析见表3-1

表3-1两组母婴分离初产妇一般信息统计分析

项目 类别 人数 构成比(%)
年龄 18-28岁 49 54.44
29-39岁 34 37.78
40岁以上 7 7.78
学历 本科及以上 38 42.22
大专及以下 52 57.78
职业 XX机关及事业单位 21 23.33
职员 26 28.89
个体 25 27.78
农民 18 20.00
月经济收入 ≤1999元 13 14.44
2000-4999元 38 42.22
5000-7999元 32 35.56
8000-9999元 5 5.56
>10000元 2 2.22

表3-2两组研究对象的计量分析资料比较

项目 实验组 对照组 t/Z P
年龄 26.8±4.27 26.73±4.26 -0.067 0.947
月经济收入 6500±1540.09 64.33±1851.00 -0.224 0.823

表3-3两组研究对象的计数分析资料比较

项目 类别 实验组 对照组 χ2 P
学历 本科及以上 25 13 2.554 0.553
大专及以下 23 29
职业 XX机关及事业位 10 11 1.095 0.785
职员 13 13
个体 9 15
农民 11 7

由表1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母婴初产妇在年龄、学历、职业、经济收入4个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1.2两组母婴分离初产妇各观察指标比较见表3-4

表3-4两组母婴分离初产妇各观察指标比较1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泌乳始动时间(h) 7.27±0.91 8.97±0.81 -7.662 2.03×10-11
泌乳量(ml) 50.86±3.69 30.38±3.17 23.208 5.05×10-37
出院当日焦虑值(分) 41.05±10.17 70.33±19.94 6.14 3.11×10-8
产后42天MBFES评分(分) 113.49±36.39 80.58±22.93 6.001 2.32×10-26

表3-5 两组母婴分离初产妇各观察指标比较2

实验组 对照组 χ2 P
乳房胀(痛)发生率(%) 22.3 58.7 1.397 <0.05
产后42天母乳喂养率(%) 62.16 15.07 4.786 <0.05

由表4.5可知,实验组母婴分离初产妇泌乳始动时间较对照组提前,乳房胀(痛)度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后42天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出院当日焦虑值低于对照组,产后42天母乳喂养评分高于对照组。

 3.1.3“互联网+”护理干预组MBFES泌乳评分相关性分析

对接受“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的母婴分离初产妇的MBFES泌乳评分相关性进行分析,纳入指标包括年龄、职业、学历、收入、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乳房肿胀度、母乳喂养率、STAI评分。发现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乳房肿胀度、母乳喂养率、STAI评分与MBFES评分明显相关。

表3-6 “互联网+”护理干预组MBFES泌乳评分相关性分析

MBFES评分
r P
年龄 0.183 0.65
学历 0.211 0.27
职业 0.147 0.89
月经济收入 0.226 0.21
泌乳始动时间 0.302 0.03
泌乳量 0.339 0.01
乳房胀(痛)发生率 0.415 <0.01
产后42天母乳喂养率 0.474 <0.01
产妇出院当日STAI评分 0.420 <0.01

第四章 讨论

4.1 互联网医疗的必要性

互联网医疗代表了新的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新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孕产期电子健康档案、高危妊娠风险评估、远程会诊、线上问诊、网络平台预约挂号、远程电子胎心监护以及线上孕妇学校等多种形式的医疗健康服务在产科专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众多研究也提出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对互联网手段进行评估及使用。本次研究中对母婴分离初产妇使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主要借助微信平台进行患者的健康指导、护理及随访。主要涵盖了:营养师对产妇身体各项指标进行实时评估,应用北京四海华辰个体营养监测分析仪进行分析,将营养评估分析报告及营养食谱通过微信推送给产妇,并对产褥期饮食进行建议性指导。远程探视:新生儿护士分别于新生儿住院第3天、第7天向产妇发送新生儿日常活动微视频(时长约3-5min),告知产妇新生儿基本情况、病情转归及喂养状况,协助产妇透过手机屏幕看到婴儿完成远程探视,给予产妇心理上的支持,以缓解产妇焦虑情绪。延续性跟踪指导:产妇出院当日填写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出院后固定每周三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母婴保健科普文章,利用图片或视频短片对产妇的婴儿喂养及护理技能进行干预指导,对于产妇提出的问题四小时内予以答复。线上孕妇学校设置产后相关课程,短信推送课程通知,提醒产妇线上学习产褥期护理及新生儿养护等相关知识。干预时间直至产后42天结束。基于互联网的微信平台的优势在于能够实时的与患者达成互动,了解患者的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指导。在传统信息时代,患者想要获得指导或者护理需要通过电话或再次复诊,造成了众多成本浪费,而点对点的实时线上交流则使得护理效率大大提高,护理人员能够获得更加真实、迅速的反馈,这对于患者的快速康复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有极大的帮助。目前,基于互联网的院内平台更多的体现在急救或护理方面,这也体现了线上平台的时效性。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快速发展,国家全面推进”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互联网+”获得了医疗行业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护理领域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发布的XX工作报告中,“互联网 +”行动计划被第一次提出,该行动计划对“互联网+”进行大力推荐,提倡利用现在网络信息发展的优势来更好地为民众的生理、心理进行服务,由互联网为基础与媒介,大力发展各项新兴服务,比如互联网医疗等[6]。“互联网 +”的具体概念,互联网即网络平台,其中的“+”则代表了一种融合与合作方式,是指将互联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我们的社会相沟通,其涉及范围可以很广泛,对于各个专业和各个行业都适用。“互联网 +”护理的意义在于将移动互联网与护理健康服务相融合,比如使用各种设备或者利用互联网平台等便于科普宣传与交流信息的方式。

统计结果显示,在我国更加重视护理健康的今天,从事护理职业的人数也在大幅度增长,然而护理的模式与内容等却更新较慢,且其完善状况较差,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大众对于保健、护理等方面的认识加深、要求标准提高,对于护理的需求变大[7-9]。而互联网技术恰恰可以为护理服务的完善、更新与充实提供更加直接、方便、高效的方式与途径[10-14]。在我国最近几年的发展中,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对母乳喂养的干预相关的研究与实验正在不断加深与众多,有相关研究表明[15-18],通过手机以短信的形式向孕期以及产后的产妇宣教相关的护理知识,可以使得产妇在母乳方面获得更多的知识基础,并且对自己充满信心,有利于情绪的改善。综合各方面来看,网络平台确实可以高效直接的提升产妇的母乳喂养整体质量状况。刘喜平[19]等研究发现通过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移动的健康信息分享、宣教平台,可以为产妇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以及指导,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途径与方式,对于针对个人特殊情况的母乳喂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以提高孕产妇在母乳喂养方面的知识状态,从而改善产妇的认知水平与情绪状态,从而可以提升母乳喂养的整体质量,而且可以延长母乳喂养时间,使得纯母乳喂养率也得以相应的增长。潘碧芳[20]在临床做了相关的研究与实验并得出结论: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新生儿在出生之后最常发生的几种病患之一,而帮助产妇提升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方面的知识水平,并为其指导与提供正确的喂养方式这样可以使得新生儿的黄疸尽快消退,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干预医疗方面,被称之为“互联网医疗”,在如今医学界与卫生行业都成为话题的热点,“互联网医疗”这一模式具有创新意义,它可以转变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同时创新大众的观念与意识,对于医疗服务的思路有着启发作用,同时对于之前传统的诊疗模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21-22]。同时,互联网医疗这一模式的出现为患者的就诊情况提供了更加方便、直接与迅速的途径,对于更好的服务于民众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目前在临床中医患的就诊也因互联网干预医疗而更加的方便,比如患者可以使用手机的相关软件来获得关于健康教育的文字、音频甚至是视频,而且患者可以通过用手机网络平台的方式进行预约就诊[23-24],甚至是随时的咨询,方便于对患者病情的追踪与调查\。目前“互联网+”这一宣传与教育的模式,在很多疾病领域都进行了干预,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患者甚至是普通大众,对于疾病的了解认知与护理方面都提供了便利\。医疗服务和互联网技术在不断的进行融合,其中“互联网+”护理是针对互联网直接干预护理方面的一种模式,对于临床护理教学、出院随访等方面的传统护理工作的宣传与普及给予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而互联网、大数据等与其交叉融合改变了传统固有的护理模式,使其更加具有高效性与创新性[25-26]。

4.2 信息支持

 4.2.1信息支持的含义

信息支持是一种社会支持,其可以满足个体信息需求,从而减少未知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压力,能够有效的对焦虑等心理问题的症状进行减轻。Lazarus[27]认为,当人面对压力时,会对其进行认知判断。随后根据具体判断结果,进行相应的策略行动。当一个人面对威胁和挑战的时候其心理上需要有一定的确定性支撑。这时信息支持就成为一项必要措施。

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关于社会支持的相关理论中多次提及心理支持。虽然会有些许差异,但整体而言,可以将其概括为应激状态下,个体所需要获得的建议指导及相关信息咨询。也有的研究,将其定义为给予面临压力者的信息服务。1997年Fridfinnsdottir[28]就将其定义为个人所意识到的来源于外部环境和他人的用于应对自身问题的信息总和。

个体对于刺激的认识和理解,是个体能够对刺激做出相应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个主观因素的产生受到了许多内在条件和外部原因。这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学历背景、社会关系等。信息支持有助于个人获得应对问题所必需的相应知识和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支持在面对问题之际。House[29]认为其具体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改善压力所带来的相应影响。这样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减轻了人们对压力的察觉和感受。Caplan[30]认为其产生作用的机理是通过提供受压力者更多选择,从而分散受压者的压力源,以降低压力所带来的焦虑等负面情绪强度。

 4.2.2信息支持对于母婴分离后负面情绪的调节作用

Gawens[31]认为由于医疗信息的不对称,许多家属对于患者的状况难以进行深入了解,而且常常会受到一些错误信息的干扰,而这种现象往往会导致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产生。通过各种手段提供信息支持都有助于缓解家属对于未知的恐惧和焦虑。通过护理人员给家人提供具体的状况和信息,以及对专业术语的讲解,再加之相应的鼓励、支持与保证,可以有效的对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进行改善。目前国内的一部分研究还表明,通过给病人家属介绍相关疾病的知识,能够减少家属的紧张、焦虑情绪。有调查显示面对亲人即将进行手术,这时对病人家属进行指导教育和发放相应的手术病人指导手册,会明显降低家属对于焦虑产生的评分[32]。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病人即将进入重症监护室,其家属面临着巨大压力,对病情发展程度、诊疗方案以及诊疗效果等信息的了解,可以为患者家属减少焦虑情绪。有研究通过对病人的家属进行一日两次长达一小时的家属接待,通过在病床床旁设置电话,电话使家属能够与尚且保持清醒的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并及时反馈病人的相关信息,再加上心理干预和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家属的焦虑。

同样的信息支持和相关疾病的知识也有助于患儿母亲的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对于患儿家长,尤其是母婴分离情况下,母亲的信息支持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给予指导建议以及相关的信息咨询,可以有效避免产后抑郁,缓解压力。Cox[33]通过相关研究后提出产后妇女,通过能更多地了解抑郁知识,可以有助于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这方面还有很多类似的报导,但是对于进行相关知识教育的时间问题,研究结果并不是很统一。通过研究后,建议在产后的一到两周内,向产妇提供相应的母婴资料以及普及产后抑郁知识。因为这个时段产妇尤其是初产妇要面临作为母亲角色照顾婴儿的责任。这个时候的情绪变化较为剧烈和敏感。Ellen[34]则建议母婴保健知识的教育应当在孕妇产前一到两个月进行传递,但结果并不理想。Holden[35]对X产后抑郁的产妇在产后6周给予信息支持,在X进行的维持六周的信息支持临床实验中,通过书册等形式,将详细的产后抑郁知识包括产后抑郁的各个方面问题详细介绍。结果显示,能够很好的降低产妇产后焦虑与抑郁水平。其中大部分受访者均表示,此类信息对其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大多数人以前不知道产后抑郁,了解产后抑郁知识可帮助产妇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

从以上国内外文献可以看出,产后母婴分离最易使母亲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产后焦虑抑郁不仅影响母亲的产后恢复,而且对母婴分离情况下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育均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早期干预以减轻母婴分离情况下母亲产后焦虑抑郁[36-41]。信息支持作为一种社会支持,可满足个体对信息的需求,缓解压力,增强其应对能力,有效减轻焦虑和抑郁。但由于缺乏针对母婴分离中母亲的研究,因此信息支持是否能减轻母婴分离情况下母亲产后焦虑抑郁程度并不确定[42-44]。

国内对母婴分离产妇的干预性研究很少,且干预方式和内容还很单一。有研究对NICU患儿母亲从回病房后到产后5天给予阶梯心理护理,其中包括健康教育的内容,如有取舍地告知患儿母亲新生儿的病情、详细介绍患儿的相关疾病知识、指导患儿母亲乳房护理和母乳喂养知识,可显著降低产后5天NICU患儿母亲焦虑水平(P<0.05)。另外国内还有一些对母婴分离状况下母亲进行乳房干预提高母乳喂养率的研究。另一些在早产儿住院期间、早产儿出院时或出院后对早产儿母亲进行教育干预,但评价指标都是关于早产儿的。如早产儿患病率、早产儿再住院率,没有对早产儿母亲进行评价。

从以上国内外文献可以看出,对母婴分离状况下母亲的干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升母亲正性情绪、提高母乳喂养率及促进患儿健康方面,但具体的干预方法研究还是十分缺乏[45-46]。

本次研究正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利用微信平台等一系列新型的信息传递手段,再加上乳房护理和营养指导等护理手段对母婴分离后母亲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的具体干预措施进行研究,旨在能为改善母婴分离状况下患儿母亲的身心健康状况,促进母婴分离初产妇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率。此外,本次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MBFES评分记过与年龄、学历、职业、月收入水平等一般情况无显著相关性(P>0.05)。说明信息支持在护理支持中具有独立性影响。

4.3关于产后焦虑和产妇母乳喂养评价方式

 4.3.1关于产后焦虑评价

产后焦虑评价是对产妇产后的焦虑程度进行心理测量。目前主流的关于焦虑的心理测量有两种方法,即生理值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所谓生理值测量法是通过对心率、呼吸的一系列由于焦虑而产生的生理变化进行对焦虑的间接观测,利用患者的主观感受对其焦虑程度进行判断。但是生理值测量有很大局限性,一方面是在于个体的差异性,一方面测试所需的成本也相对较高。相比于生理值测量,问卷调查法有许多天然的优势,一方面其执行简便,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其所产生分值能够有效反映焦虑程度。目前较为常用,且被国际公认的两种问卷形式分别是焦虑自评问卷(SAS)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47-48]。

焦虑自评问卷[49]创立于1971年。其具体评定标准有20个项目,720条症状为20个评定项目列表中分别主要是反应负面心理状态描述,也包括一些身体的不适症状。如焦虑、害怕、惊恐、手足震颤、身体疼痛等。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其首创于1970年,在1980年被应用于实际研究。在这十年间经历过2000多次的研究和修订。该量表最大的特色在于对持续性不同的焦虑症状进行划分,分别描述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暂时性的紧张、恐惧、忧虑等描述为状态焦虑[50]。而对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人格特质趋向的焦虑,称为特质焦虑。其第一部分为状态焦虑表,对病人近期特定场景短暂性的焦虑程度进行判断。第二部分则描述患者经常性的情绪体验。两部分均采取四级评分制,但在具体的描述上有差异。通过受试者主观的感受,对焦虑程度进行测试衡量。利用反向计分对两个方面进行累计计分。最高可得80分,最低20分,累积积分结果分别对应两方面的内容。这两个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评价。国内有学者通过对其进行效度检验跟信度检验,发现其结构性、区分性、一致性、汇聚性、稳定性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在随后的大样本人群测试当中确立了这一量表的成人常模。S—AI39.71±8.89分,T—AI41.11±7.74分;女性S—AI评分为38.97±8.45分,T—AI评分为41.1l±7.74分。此外有报道称,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测试,通过使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这一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应度。

本次研究中在产妇出院的时候进行焦虑测试,测试结果发现进行“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验组评分接近常模水平(S—AI和T—AI平均分为41.05±10.17分),而对照组则明显高出许多达到70.33±19.94分,这说明本次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良好的产后焦虑改善作用。

 4.3.2关于母乳喂养评价

目前,国内关于母乳喂养的工具研究相对较少[51-52]。主要是借鉴国外一些较为成熟的量表,然后进行中文翻译以及相应的实验改造。关于母乳喂养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母乳喂养的认知情况、产妇的主观感受、社会支持以及具体行为的预测。目前最为常用的量表有:新生儿喂养态度量表(IIFAS)、母乳喂养评价量表(MBFES)、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量表或其简表(BSES or BSES-SF)以及母乳喂养行为预测量表(BAPT)。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量表(BSES)及其简表(BSES-SF)由DenniS基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发展而来。采用5级评分,共33个条目,共分为两个维度:技能维度和内心活动维度,采用正向积分,共33-165分。对于产后初期的婴儿喂养方式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效度。BSES-SF是在BSES基础上,根据条目分布和因素分析结果,进行部分删除,保留14个条目,经过验证其同样具有良好的效度。

新生儿喂养态度量表(IIFAS)可以用来评估产妇喂养的态度,对不同喂养方式的产妇,能够实现很好的区分。量表采用5级评分,包含17个条目,其中9个为反向计分,测试所获得总分在17-85分之间。优点在于条目简单易懂,能够应用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人群。

母乳喂养行为量表(BAPT)于1992年被提出,此量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原本44个条目,经过Janke修订后成为52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消极描述条目采用反向记分,量表应用过程中容易记分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本研究经讨论决定选用了母乳喂养评价量表(MBFES)。该量表于1994年被制定,其具有三个维度,分别是产妇满意度、婴儿满意度和产妇生活方式。量表采用5级评分,共有30个条目,其中11项为反向计分,测得结果在30分到150分之间。研究结果显示,MBFES在总分过低是早期停止母乳喂养的预测因子。

本次研究于产后42天进行MBFES评分,实验组测得分值为113.49±36.39分,对照组为80.58±22.93分。这一结果显示,本次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维持和延续母乳喂养时间。

4.4“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初产妇泌乳的影响

 4.4.1网络平台教育对患儿出院初期母婴分离初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

综合护理的相关措施从社会支持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支持和信息支持。而本次“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的侧重点在于信息支持。利用现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从各个层面、各个时段进行信息支持,确保整体综合性的护理支持服务持续、顺利的进行。

现临床有统计发现,产妇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持续时间很长[53-54],常伴随从妊娠期直至患儿出院之后,而且并未随出院这一情况的改变而自行消失。刘巧敏在临床中对60名孕妇进行长达6周的全过程情绪跟踪调查,对其中30名孕妇进行除常规护理与普通宣教的方法之外,通过互联网即建立微信平台与产妇保持更为全面与详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6周内分在4个不同时间点对受试者进行统一观察与测试,记录两组受试者的情绪变化并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母婴分离当天、产后两周及新产儿出院一周时,两组受试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程度差不多,并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患儿即将出院,产妇会在心里产生兴奋与欣喜等激动情绪。但是患儿出院后家庭护理与照料相对普通婴儿要复杂、周密很多,由于初产妇对新生儿养护这一方面比较陌生,缺乏知识及经验指导,且其所获知识来源较为局限,仅仅是出院时来自护士进行的常规护理出院指导,其宣教形式也较为单一,比如发放手册,这些宣教方法只可以短期及笼统地对初产妇予以指导,并不能保持跟踪与追访,在具体生活及具体情境中未能给予初产妇更多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帮助,所以常出现母婴分离初产妇在患儿出院后的一段时间内消极情绪升级的情况。面临初产妇急于想给重回身边的患儿更完善的照顾而照顾之中出现状况时不知如何解决等这些问题,很多产妇会在患儿出院后初期内仍旧处于一种焦虑抑郁的情绪,甚至该类不良情绪程度加重。有专家指出,该情绪有时会持续长达产后两年[55]。

临床中对给予母婴分离初产妇建立微信平台来干预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与试验,发现对母婴分离初产妇以网络平台干预,如建立统一的微信平台,并有周期性的、保持一定相应频率的对母婴分离初产妇进行相关的专业指导与宣教,通过这样的方式,产后两周时,孕妇的焦虑抑郁情绪状态明显较患儿出院一周时的状态有明显的改善[56-57]。赵敏慧[58]等人利用因人而异的方式对实验中不同的初产妇进行相应的网络干预,如在微信中对每个人进行其个体化的开展对于患儿行为照顾指导并且对其情绪进行相应咨询与缓解,试验结束之后,经过微信平台特殊干预的母亲的情绪管理方面更良好、焦虑抑郁的情绪程度更低。

对母婴分离初产妇建立微信统一平台,可以在平台中对母亲进行持续且全面的跟踪照顾[59]。微信平台中对于照顾患儿的专业知识指导、对于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的特殊处理方式以及对于初产妇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时可以采取的办法等方面进行宣教,会使得母亲在生活中照顾患儿更加有知识基础,且可以在面对不同情况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并在其中逐步掌握方法与积累经验。微信平台同样可以方便相类似情况的母亲在其中进行沟通与交流,共同探讨与分享自己的状态,有利于情绪的稳定。当对患儿的照顾逐渐平稳、顺利时,患儿的身体会变得更加健康,从心理层面讲,母亲的情绪也会随着孩子身体的变好而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当患儿的身体状况转好的时候,患儿在夜间休息及平日的状态都会有所改善,对于母亲的夜间休息与日常生活的影响亦会减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抚母亲的情绪,两者相综合,微信平台的推出对于母婴分离初产妇,无论是母亲与患儿的生理及心理状态都有着重大意义[60]。

由此可见,为了使母婴分离初产妇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更小、并降低对于婴儿发育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对母婴分离初产妇进行全方面的、持续连贯的、个体化细致的网络平台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临床大量实验证明,网络平台干预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

本次研究关于实验组采用“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的对照实验中,让受试产妇出院当日填写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该问卷分值高低反映了焦虑程度,分值越高焦虑程度也相应越高。本次通过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形成相应的焦虑值,其结果为,实验组41.05±10.17,对照组70.33±19.94(P<0.05)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本次“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通过给与产妇足够的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减少了产妇因为母婴分离这一应激事件所带来的焦虑情绪。

 4.4.2母婴分离初产妇不良情绪对于泌乳的影响

Johansson R[61]研究指出,母婴分离产妇非常容易发生急性应激障碍,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抑郁情绪不仅会影响母婴双方之间的感情建立与互动,也会影响母亲的乳汁分泌,从而对母婴双方的生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缩宫素与催乳素[62-64]直接影响着乳汁的产生与分泌,在孕妇生产之后,新生儿尽早吮吸时对乳头的刺激及对孕妇身体产生的刺激,新生儿裸体与产妇接触及产妇拥抱新生儿时机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改变,都会促进乳汁的分泌,从而为新生儿母乳喂养提供更加良好的乳汁供给。然而,对于一些高危患儿在临床中需要跟产妇之间进行一段时间的分离,甚至有一些患儿在刚出生后,立即进入新生儿监护病房,在母婴分离期间,产妇不能拥抱自己的孩子,不能亲自喂养自己的孩子,有一些新生儿的监护病房是完全封闭的,产妇甚至都无法亲眼看到自己的孩子,更不能亲自照顾自己的孩子,此时他们情绪就已已经产生波动,可能会出现焦虑、担忧或者抑郁等不良的情绪,如果再看到同病室的产妇在照看婴儿,会加重母婴分离产妇的不良情绪。母婴分离的产妇无法亲自照顾自己的孩子,无法与孩子尽早地接触与互动,孩子也无法尽早吮吸母亲的乳头,不能对母亲身体产生一定的刺激,而由于孩子不在身边母亲的开奶也会相应延迟,综上所述这一切都不利于初产妇乳汁的分泌。

张红茹[65]的研究提出在母婴分离时产妇如果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会直接影响下丘脑垂体的功能,导致催乳素分泌紊乱与减少,直接影响了泌乳。沈春燕[66]对产后缺乏乳汁的产妇进行了大样本的跟踪调查与检测关注,并根据其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产后缺乏乳汁的产妇几乎皆具有产后抑郁的症状或倾向。由此可知,产后不良情绪对于乳汁的分泌有不利影响。李智敏[67]对没有母婴分离的产妇和母婴分离的产妇进行了四个时间点乳汁分泌的情况观察与比较,得出结果:母婴分离产妇分泌乳汁时间消耗较长,而且分泌的乳汁量相较于没有母婴分离的产妇更少,同时研究也发现在产后42天时有过母婴分离经历的产妇对于孩子纯母乳喂养的情况,不如母婴同室的产妇。刘雅丽[68]指出,从生理角度讲,如果乳房无法及时得到婴儿有效的吮吸,此时,产妇的乳房会出现胀痛等临床症状,身体上的不适会导致产妇的负面情绪加重,而产妇的负面情绪也同样影响着乳汁的分泌,两者相互作用、恶性循环,终将会导致该产妇乳汁产生的匮乏与分泌的障碍,无法为婴儿提供充沛的乳汁喂养以及健康的母乳喂养环境,不利于婴儿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69-73]。

由此可见,在今后对于母婴分离产妇的护理不仅要包括尽早对其乳房进行干预使得乳汁本身分泌顺畅,同时更要关注分离初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情绪波动,为分离初产妇提供一个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可以促进母婴双方在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健康。

本次研究通过对两组产妇产后第42天进行MBFES量表测试,其测试结果分值越高,产妇泌乳满意率越高,发现进行护理干预的实验组在泌乳始动时间(h)(7.27 ±0.91<8.97±0.81,P<0.001)、产后42天MBFES评分(分)(113.49±36.39> 80.58±22.93,P<0.001、泌乳量(ml)(50.86±3.69 > 30.38 ±3.17, P<0.001)表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这些都说明了本次制定的综合护理方案,通过改善母婴分离初产妇焦虑情绪,有效避免了由于焦虑而带来的泌乳障碍等问题。

此外,本研究在年龄、学历、职业、月经济收入、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乳房胀(痛)发生率、产后42天母乳喂养率及产妇出院当日STAI评分九个方面与MBFES泌乳评分的相关性做了研究。其中,年龄、学历、职业、月经济收入显示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其他五项与MBFES泌乳评分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说明它们是影响母婴分离初产妇乳汁分泌的最主要因素。

对于处于不同年龄的母婴分离初产妇,面对新生儿出现病患自己不得不与其分离的现实情况,大部分的母亲内心心理状态是相似的,对于年龄较大的初产妇来说,可能所受到的打击与压力更为大一些,不过年龄对其影响较小;学历与职业的不同也会使得母亲于患儿的相处方式以及对患儿护理方式的各方面认知有所不同,且对心理的调控能力、情绪的调节能力也有所不同,但是根据研究显示,学历与职业并不直接或者说并不是影响母婴分离初产妇分泌乳汁的最主要决定因素;月经济收入的不同会为产妇带来不同的产后环境,面对患儿需要住院这一事实对收入较低的家庭的来讲压力相对更大,在患儿出院之后,对于患儿的照顾在物质方面也会略微不同,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会更大,从而会对产妇的心理造成相应的不良影响,不过其仅体现在轻微的心理方面,并非影响乳汁分泌的最主要原因。

有研究显示,产妇越早的开始开奶行对促进乳汁的分泌、对刺激乳房周围的血液循环等越有利,使得乳房可以更加健康,可以促使乳房在泌乳方面更加顺畅。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母婴分离初产妇的乳汁分泌情况;泌乳量越大,泌乳的质量水平越高,泌乳困难者乳量较少,乳汁较为匮乏,分泌乳汁的整体状况也会相应较差,无法为婴儿提供充沛的乳汁,也无法为婴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地物质条件;当产妇出现泌乳量少或者乳汁分泌不顺畅等现象的时候,往往伴随乳房胀或者乳房痛的相应临床表现,对于乳房的健康会有不利影响,对于乳汁的质量以及乳汁的分泌皆会有明显的影响,越高频率的乳房胀(痛)会出现越差的泌乳水平;再有研究显示,在产后42天纯母乳的喂养率与泌乳情况息息相关,如果乳汁健康,母亲分泌乳汁顺畅,那么对于泌乳的评分质量就会上升,而更多的母亲会选择以这种健康而舒适的方式来喂养自己的孩子。产妇出院当日STAI评分是针对产妇在出院当天心理状态的评估,主要是心理焦虑状况的一种评分模式。当产妇出现的焦虑抑郁状态较为强烈或者不良情绪严重程度较高的时候,对于乳汁的分泌质量会有极大的影响。产妇对于哺乳婴儿没有足够的信心,情绪的压力会导致产妇生理发生变化,自身的健康受到影响,出现肝郁气滞,继而影响乳房的健康,对于乳汁分泌的整体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

综上所述,随着现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促进了信息的共享,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大众更快、更好、更全面地获取相关知识提供了便利,也为大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网络平台应用于母婴分离初产妇人群,可以使得她们更方便、更灵活、更快捷地获取产后护理及育儿知识,也可以使医护人员对于每一位产妇进行更负责、更周全、更长久的照顾,对产妇与患儿的身体及情绪方面的调控与改善有着重大意义。

第五章 结论

 5.1本次研究成果

本研究采用便捷、灵活的“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为母婴分离初产妇提供个体性、持续性的护理指导,促进了母婴分离初产妇乳汁分泌(提高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提高母乳喂养率(提高产后42天MBFES评分、产后42天母乳喂养率),促进母婴健康发展(降低产妇出院当日焦虑值、乳房胀痛发生率),同时也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及归属感,从而降低了医患纠纷的产生,值得推广。

 5.2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本次研究局限性在于:1)研究样本量较小,存在较高的随机性误差,这有待进一步大样本实验研究的实施;2)数据分析局限性,数据反映的是根据前面所提到的量表、样本以及现场实施综合起来的结果,某些问题上提出的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某些数据失实;3)具体操作设计环节较多,部分研究结论可靠性存在一定影响,可以进一步控制变量因素,使得研究结果更为严谨。

 5.3 相关护理技术展望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产妇的心理保健成为重要的临床护理研究领域,并且随着生育政策的改变,会面临更多高危妊娠孕妇以及不同年龄层次的产妇,针对母婴分离对高危妊娠产妇产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及身心问题需进一步关注,寻求符合国内现状、满足母婴分离产妇住院需求及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指导、促进母婴分离产妇身心健康的护理措施,值得我们每一位临床工作者深刻思考。

参考文献

[1]单玲,孙境,席时清,等.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1).

[2]胡金英,黄莉珊,殷秀娥,等.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16,14(18):1870-1871.

[3]Beogo I , Mendez Rojas B , Gagnon M P . Determinants and materno-fetal outcomes related to cesarean section delivery in private and public hospitals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otocol[J]. Systematic Reviews, 2017, 6(1):5.

[4]黄阿红,方鹏骞,陶思羽,等.2011年和2016年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8,37(01):70-73.

[5]胡金英,黄莉珊,殷秀娥.母乳喂养评估量表在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3(15):42-43.

[6]xxxx.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XX工作报告[R].北京: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2015.

[7]张小萍.临床护理人员缺编问题应予以重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

[8]刘则扬.多样化护理需求的形成对护理供给的启示[J].现代护理,2005,11(4):268-269.

[9]刘则杨,王春生,孙学平.对需求变化条件下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4).

[10]蔡跃洲,李平,付一夫.“互联网+”技术革命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J].珞珈管理评论,2016,12(2).

[11]徐芳,蔡素芬,胡阳春.互联网+护理医疗服务在糖尿病社区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护理,2016,8(6):528-530.

[12]韩帆,包家明,陈莹洁,等.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6.30(11):4044-4046.

[13]李冰.构建互联网思维拓展护理服务内涵[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5):16-17.

[14]周莉,李冰.互联网+延续护理服务的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2).

[15]张红英.护理干预对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32-134.

[16]徐韬.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率的干预模式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9, 38(4):309-311.

[17]黄名丽,蔡秋桂.提高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率的干预研究[J].当代护士(中旬刊),2006, 1(6):53-54.

[18]杨东玲.利用手机短信和因特网促进母乳喂养的干预意愿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v.26(30):4704-4706.

[19]刘喜平,毛秋云,张秀云,等.基于移动护理理念下健康宣教模块的构建与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7(09):47-49.

[20]潘碧芳.新生儿喂养方法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20).

[21]方诗旭.互联网+医疗:打通健康干预全过程[J].世界电信,2015(5):57-62.

[22]于亮.“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APP途径的建立[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30):26-27.

[23]焦雷.网络医疗预约平台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7(10).

[24]陈思,王晓红,姚莉,等.网络预约平台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v.15(16):135-136.

[25]徐春丽.互联网+健康教育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的运用[J].医药前沿, 2017(19).

[26]耿慧霞,李博,王艳梅,等.“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建构主义的护理专业《健康教育学》课程设计[J].全科护理,2018,16(13):1638-1639.

[27]LazarusRichardS.Theory-BasedStreesMeasurement[J].PsychologicalInquiry,1990,1(1):17-19

[28]Fridfinnsdottir E B.Icelandic women’s identifications of stressors and social support during the diagnostic phase of breast cancer[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97,25(3):6.

[29]Lantz P M ,House J S , Lepkowski J M , et al. Socioeconomic Factors, Health Behaviors, and MortalityResul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Prospective Study of US Adults[J].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98, 279(21):1703-1708.

[30]CaplanB.ForensicNeuropsychology:A Scientific Approach[J].Archives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2006, 27(27):467-470.

[31]Gawens B.Informational support for families immediately after CABG surgery.[J]. Critical Care Nurse, 1994, 14(1):41.

[32]孙雯雯,王哲海.癌症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信息告知态度的调查[J].医学与哲学,2014(5).

[33]Cox D.Regression models and life tables[J]. J Roy Stat Soc B, 1972, 34.

[34]Ellen W.Influence of the full and new moon on onset of labor and spontaneous rupture of membranes[J]. J Nurse Midwifery, 2011, 33(2):57-61.

[35]Holden G W,Nelson P B,Velasquez J,et al. Cognitive, psychosocial, and reported sexual behavior differences between pregnant and nonpregnant adolescents.[J]. Adolescence, 1993, 28(111):557-572.

[36]吴丽萍.信息支持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产后焦虑和抑郁的效果研究[D].2006.

[37]王红梅.护理干预对降低母婴分离产妇产后焦虑抑郁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3, 8(10):199-200.

[38]白萍,罗宏,杨晓燕,等.心理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母亲角色重塑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旬刊, 2006, 23(11):72-73.

[39]刘淑琴.护理干预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产后焦虑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11):107-107.

[40]钟少红,耿力,张艳,等.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在母婴分离时控制产妇焦虑与抑郁的运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0):979-980.

[41]孔雪梅.护理干预改善产后母婴分离产妇负性情绪[J].医药论坛杂志,2010(18):198-199.

[42]廖瑞萍.信息支持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产后焦虑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1, 08(16).

[43]吴丽萍,何仲,韩冬韧,等.信息支持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产后焦虑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297-300.

[44]侯翠,刘玲.护理干预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产后焦虑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69):191-191.

[45]李玉涛.综合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状况下母乳喂养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8(17):189-190.

[46]李莉.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促进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20):1865-1866.

[47]郑晓华,李延知.状态—特质焦虑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4).

[48]谭先明,陈更昌.心理量表在运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状况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2(5).

[49]彭元娥,朱谦.应用焦虑自评量表对住院孕产妇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6(10):46-46.

[50]李焰,李祚.特质焦虑与某些人格因素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2):107-109.

[51]于秀荣,李建华,李金霞,等.早产儿母乳喂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2):1-4.

[52]章瑶,徐鑫芬.构建我国母乳喂养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 32(2).

[53]刘媛.产妇产程中因疼痛所致焦虑和抑郁情绪对分娩方式的影响与护理效果[J].医学信息,2016, 29(22).

[54]王美丽.心理护理对孕产妇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5(10):94-95.2015(10):94-95.

[55]粱艳,邱二娟,李京枝.李京枝教授治疗产后抑郁经验[J].光明中医,2010(3):382-382.

[56]任璐.微信公众平台对初产妇育儿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

[57]韦凤莲,唐玉红,江洁梅.微信平台健康教育对初产妇产褥期抑郁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09):195-196.

[58]赵敏慧,贲晓明,余慧,等.一种新的泌乳干预策略—产后集束泌乳干预对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泌乳的影响[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6,19(7):502.

[59]芦玮玮.高危儿母亲育儿自我效能影响因素及微信平台信息支持干预的初步应用[D].

[60]陆宁,杨娟.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格发育、母亲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76-78.

[61]Chen T,Lundin E,Grankvist K,et al. Maternal hormones during early pregnancy: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Cancer Causes & Control Ccc, 2010, 21(5):719-727.

[62]田运慧,袁小利.母乳喂养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0).

[63]刘小玲,卓晓云,林心苗,等.缩宫素联合手法按摩对产后乳汁淤积的治疗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7(18).

[64]张锦笑,郑婉文,何杏洪,等.围生期初产妇心理情绪分值与泌乳素水平及乳汁分泌的关系探讨[J].吉林医学,2013,34(11):2159-2160.

[65]张红茹,张洁,刘志杰,等.母婴分离产妇心理状况与社会支持方式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1,33(3):454-455.

[66]沈春燕,戴国亮,吴勤辉.以母乳缺乏为主要表现的产后抑郁及护理对策[J].浙江临床医学, 2014(3):501-502.

[67]李智敏,何丽,张丽婷.母婴分离产妇心理情绪对泌乳素及后期母乳喂养率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4,42(5):528-530.

[68]刘雅丽,张家妍.产后乳房全面护理对预防乳腺炎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34.

[69]郭淑琴,孟昭兰,林京辉,等.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婴儿的心理——社会行为观察实验[J].心理科学,1990(6):46-48.

[70]张小红,黄亦武.加强产褥早期生理心理指导促使母乳喂养[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1999,17(4):387-387.

[71]李梦月,殷刚柱.婴儿期母乳喂养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4(4).

[72]方健华,余军,刘锡芝.婴儿6个月前喂养方式与健康关系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9(22):17-18.

[73]罗宏,李晓霞,白萍.出生三天内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生理及心理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09, 8(1):2-4.

综述

母婴分离对产妇及婴儿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护理干预的研究简述

近年来,关于母婴分离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热点。母婴分离在心理学上被看作是一种应激事件受到多个学科的学者们的密切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大力提倡产后母婴同室,即新生儿出生后将母亲与新生儿24小时安置在同一房间,因医疗或其他操作每天母婴分离不超过一小时。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迅猛发展和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每年入院进行分娩的产妇数量逐年上升,有专业的医疗团队,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分娩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但由于各种原因,依然会出现刚出生的新生儿因出现黄疸、早产等等异常高危因素而被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现象。从而造成母婴分离的案例越来越多。母婴分离不仅会导致母亲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从而影响乳汁的分泌及产后恢复,还会对子代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性影响,进而影响母亲与子代的关系。

1 母婴分离对产妇身心的影响

 1.1母婴分离对产妇心理的影响

分娩对育龄妇女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应激事件,孕期生理激素水平的改变及产后身体的不适直接影响产妇的情绪。孕妇在妊娠晚期,体内黄体酮、甲状腺素和类固醇、雌激素都处于较高水平,在产后一周各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儿茶酚胺分泌减少,产妇大脑活动受到较大影响;产妇在分娩或经历剖宫产手术时,整个内心感到无比恐惧,产后母婴分离导致母子之间想要进行正常的接触和情感沟通都没有渠道,导致产妇对胜任母亲角色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加之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等问题,很容易出现内分泌紊乱,敏感、焦虑、独立性差,情绪很不稳定,她们渴望得到家人的支持与陪伴,稍不如意便会产生消极情绪,严重者能会发展为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曹燕霞[1]对120例新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患儿母亲进行母婴分离心理状况调查。其结果显示,母婴分离后,大量母亲出现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此外,还有半数表现为抑郁。这表明母婴分离对产妇的影响非常明确,母婴分离容易导致严重的初产妇心理问题。因此对其关注是很有必要的。同样冯冰霜[2]研究表明母婴分离容易导致产后抑郁,焦虑发生率33.33%,抑郁发生率30.77%。两组研究均表明母婴分离产妇产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处于一个较高水平。

 1.2 母婴分离对产妇泌乳的影响

泌乳反射是一个复杂的神经内分泌调节过程,需要多种内分泌激素参与,其中泌乳素(PRL)的分泌量在乳汁分泌的启动和维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婴儿吸吮乳头可将刺激信号传递给下丘脑,使垂体泌乳素抑制因子分泌减少,通过反馈系统使得泌乳素分泌量增加而维持泌乳。国外Bystr K[3]研究表明早吸吮可促进乳汁分泌,影响产后乳汁分泌达12个月。母婴分离导致产妇的乳房不能得到新生儿及时的刺激反馈,从而影响了整体的神经激素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催乳素的分泌。容易导致乳腺管疏通异常,泌乳时间延迟,分泌乳汁量不严重不足,同时影响乳腺管疏通,发生乳房肿胀,影响产妇初乳的分泌[4],进而阻碍了母乳喂养的进行。

1.3母婴分离对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

母婴分离导致产妇的乳房不能得到新生儿及时的刺激反馈,从而影响了整体的神经激素水平 ,婴儿吸吮可刺激身体释放较多的缩宫素,通过这一激素机制可以促进子宫收缩,避免大出血状况发生。母婴分离后产妇乳房缺乏有效的吸吮刺激,缩宫素分泌不足,容易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大出血。侯翠[5]等研究表明母婴分离产妇较易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产后10天是这些负面情绪的高发期, 这不仅仅对产妇的喂养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会影响产妇的身体健康。一旦出现高危状况,迫使母婴分离时,这一状态不仅使得婴儿失去早吸吮的最佳时机,而且减少了母子间亲密接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缩宫素的释放,使产妇子宫复旧较差,恶露量较多。

2 母婴分离对婴儿身心的影响

2.1母婴分离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母婴分离对婴儿早期发育造成重大影响。一旦分离情景产生,新生儿的体内激素水平会出现异常状况,尤其是下丘脑-垂体活动,疼痛敏感性增加,肠道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可能导致智力异常[6-7]。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母乳的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容易消化吸收,并且在调节生长发育方面作用非常明显,是能够满足婴儿发育的天然食物[8]。据WHO数据统计,早产、窒息和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死亡的三大主因。并且通过合理临床护理干预可能避免2/3死亡,母乳喂养是其中最重要的干预手段[9]。对于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来说,母乳不仅仅是一种营养物质的选择或者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是一种临床治疗手段[10-11]。同时母婴分离还会影响母婴依恋关系的建立。依恋关系是儿童发育中重要的评估指标,不仅是亲子之间依赖感和认同感建立的基础,而且能够使母亲与孩子心理上感到安全,保证母婴之间建立起足够的相互信任,这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Stacey[12] 等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住院新生儿家属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的身体状况与母亲的情绪健康高度相关,同时影响母婴依恋关系。

3 国内外促进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干预措施

乳汁的分泌受神经激素等多方面影响。而对于初产妇而言,新生儿的吮吸刺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吮吸的刺激能促进其体内生乳素的分泌。而其对于泌乳的启动和维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国内大部分促进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研究重点仅局限于产妇,国外研究更致力于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 KMC)对促进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国外研究显示,允许探视和触摸NICU住院新生儿对产妇有重要意义[13]。在日本及西方国家,产妇可以进入NICU对婴儿施行奶抱,直接对婴儿母乳喂养、实施袋鼠式照护。作为人体最原始的感觉器官, 皮肤也是一种外在重要的外部感受器,蒋辉英[14]研究表明良性而温和的皮肤刺激, 对于新生儿许多系统的正常发育,有着的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系统方面。如果在新生儿出生的前期进行及时的袋鼠式护理,能促进其自主神经的发育。主要体现在出生前期的清醒时间,也增长了新生儿对于气味温度的感受灵敏,能更快地掌握自主觅食的能力。万静[15]等研究同样也表明KMC可提高母乳喂养率和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 有利于缓解由操作引起的新生儿疼痛, 提高新生儿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且有利于产妇产后子宫复旧。与Gathwala[16]的研究结果一致,实施袋鼠式护理可以提高新生儿的纯母乳喂养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且母乳喂养率与袋鼠式护理的时间呈正相关。对产妇的研究发现, 在心理方面, KMC有助于减轻产妇的焦虑, 稳定产妇的情绪, 提高产妇的满意度[17]。国内张佳慧[18]研究同样表明袋鼠式护理能促进乳房分泌和减轻产妇产后抑郁情绪。

国内对促进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心理指导、乳房护理、饮食指导等。凌静[19]辛国玲[20]等采用模拟婴儿吸吮产妇乳头的方法促进母婴分离初产妇乳汁分泌及母乳喂养。产妇想象正在为婴儿哺乳。操作方法包括采用洗净双手并擦干,揉搓式温暖双手约2 min, 使右手5个手指温度触摸乳房时接近婴儿口腔温度。然后用温开水湿润五个手指指腹,采用圆周式按压离乳头根部约2 cm的乳窦处, 向外牵引并进行提捏, 以产妇不自觉疼痛的中等强度刺激为宜, 每次1~2 min, 60~80次/min, 间隔15~30 s, 共约20 min, 每天6~8次以上。单玲[21]采用催产素滴鼻促进母婴分离产妇的乳汁分泌。吴江英[22]对接受剖宫产手术患者行以中医按摩以及热敷治疗, 治疗效果良好, 进而有效缩短产妇乳汁分泌时间以及乳汁充足时间, 并达到缓解产妇乳房肿胀的效果。罗艳[23]胡金英[24]等研究表明对母婴分离产妇使用乳房泌乳评价表(MBFES量表),能对喂养现状及影响母乳喂养的干扰因素进行准确评估, 利于临床采取针对性措施指导母乳喂养, 优化母乳喂养行为,减少乳房肿胀率,促进乳汁分泌,提高纯母乳喂养率,促进婴儿健康生长发育。骆莎莎[25]等研究发现使用电动吸乳器吸乳因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产妇感觉放松舒适,更乐于被接受,且电动吸乳器的负压吸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矫正乳头内陷和扁平的乳房问题。相对传统的手法挤奶,电动吸乳器因能模拟婴儿吸吮,给予乳房充分的吸吮刺激,能有效促进乳汁分泌,提高乳汁分泌量,同时减少乳房肿胀的发生,提高产妇满意度。

综上所述,母婴分离对产妇和新生儿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我们有责任关注母婴分离产妇的身心状况,更有义务寻求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促进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促进母婴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大部分干预措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时间与物力,且国内鉴于对医院感染等多种因素的预防,大部分新生儿病房往往采用封闭式、无家长陪护的管理模式, 全程由医护人员为患儿提供治疗、护理以及生活照护[26],使袋鼠式护理难以形成常规护理,因此需要开拓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目前互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了传统的诊疗护理模式,进入“互联网+”时代。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xxxxXX在XX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已应用于各行各业,李瑞涵[27]等研究发现采用“互联网+”宣教平台能够为剖宫产产妇提供便捷、有效、优质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并提高了剖宫产产妇婴儿喂养及护理技能。,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越性,将互联网思维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促进母婴分离初产妇乳汁分泌,促进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缓解母婴分离产妇产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提高母乳喂养率。

参考文献:

[1]曹艳霞,黄莉珊,殷秀娥,等.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16,14(18):1870-1871.

[2]冯冰霜,刘正香.产妇精神因素对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和乳汁分泌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5):5190-5191.

[3]Beogo I,RojasBM,Gagnon M P.Delerminants and matemo-fetal outcomes related to to cesarean section delivery in private and propublic hospitals in low–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otocol[J].Systematic Reviews,2017,(1):5.

[4]赵旭.护理干预对缓解新生儿疼痛刺激反应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6,29(18):144.

[5]侯翠,刘玲.护理干预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产后焦虑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9):191.

[6]杨海鹏,王利微,邵庆亮,等.出生早期母婴分离对新生小鼠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6):5034-5037.

[7]王蓉,董文斌.母婴分离对新生儿疼痛反应,神经行为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 (3):38-40.

[8] Quinn EA,Largado F Powr M,et al. Predictors of breast milk macronutrient composition in Filipino mothers [J].Am J Hum Bio,2012,24(4):533-540.

[9]王丹华.呵护早产儿从母乳喂养开始[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3):201-203.

[10]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ection on Breastfee-ding.Policy statement:breastfeeding and the use of human milk[J].Pediatrics,2012,129(3):e827-e841.

[11]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The surgeon general`s call to action to support breastfeeding[EB/OL].(2014-08-12) [2018-03-02].http://ww.surgeongeneral.gov.

[12]Stacey S,Osborn M,Salkovskis P.Life is a rollercoaster…What helps parents cope with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J].J Neonatal Nurs,2015,21(4):136-141.

[13]ArnodL,Sawyer A,Rabe H,et al.Parents`firstmoments with theirvery preterm babies:aqualitative study[J].BMJ Open,2013,3(4):1-7.

[14]蒋辉英.KMC对缓解足月新生儿疼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5):96-97.

[15]万静,游勇.袋鼠式护理对母乳喂养、新生儿神经行为及新生儿疼痛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8,40(13):1514-1517+1521.

[16][17]Macedo EC,Cruvinel F,Lukasova K,et al.The mood variationin mothers of preterm infants in Kangaroo mother care and conven-tional incubator care[J].JTrop Pediatr,2007,53 (5) :344-346.

[18]张佳惠.袋鼠式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泌乳、子宫复旧、产后抑郁的影响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7.5.

[19]凌静,徐明,刘素娥,等.模仿婴儿吸吮乳头对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1):5073-5075.

[20]辛国玲.模仿婴儿吮吸乳头式护理干预在促进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中的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04):192-193.

[21]单玲,席时清,孙境,等.催产素滴鼻对促进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9):4833-4834.

[22]吴江英.剖宫产母婴分离产妇接受中药热敷以及中医按摩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7,23(27):58-60.

[23]罗艳.乳房泌乳评价表对母婴分离促进乳汁分泌的效果评价[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06):966-967.

[24]胡金英,黄莉珊,殷秀娥,等.MBFES在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中的意义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02):157-158.

[25]骆莎莎,刘颖.电动吸乳器吸乳与手法挤奶对于母婴分离产妇泌乳量及乳房肿胀效果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6):107-108.

[26]王英杰,李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6,11 (1):98-102.

[27]李瑞涵,刘洁.“互联网+”宣教平台在剖宫产术后产妇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18(33):4154-4156.

“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初产妇泌乳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综合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初产妇泌乳的影响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1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828.html,

Like (1)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5月13日
Next 2023年5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