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词的花草意象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婉约派女词人,其词博采众长,风格清丽含蓄,浪漫飘逸,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来说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作为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之一,她的一生与花有着不解之缘。她爱华惜花,对花有着特别的关注,词中也有着大量的花意象。梅、菊、

  引言

  李清照作为“千古第一才女”,其词具有丰富的意境,历来有很多学者对其词展开研究。意象作为作者情感的载体,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创作词时的内心感受。易安词中富有特色的花草意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一直为学者专家们所探讨。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探讨花意象与李清照情感人格的联系、与当时社会的联系、探讨词中所流露出来的女性主体意识和美学意蕴;对于其词中所出现的草意象则较少有人关注,进行研究。而本文则希望结合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来对其情感变化做出探讨。

  一、花草意象概述

  在中国诗词中,情感是根本,语言则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没有情感写不出动人的篇章,而只有情感或太过直白的语言,也难以形成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佳作。所以作为诗歌的语言,首先要生成诗的意象。因此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民族,人们赏读诗词和诗歌时,都把认识意象作为解读诗歌的基础。而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的意象也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所谓“意象”是美学中诸多术语中的一个。“意象通常是指创作主体创造的艺术形象能够包融主体的思绪意涵。”[[[]贾丽微:《论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使用及其象征意义》,《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7期,第90~91页。]]由此观之,意象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一种在作者头脑中加工过的自然现象。它不仅仅含有事物本身的某些特征和属性,而且还具有创造者赋予其特殊内涵的特征和属性。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像是盖房子所必须有的砖石,是最基础的元素。砖石相互叠加形成一面面墙,从而构成一栋房屋,而意象和意象相互交织、组合,就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作者用这种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它告诉读者自己的所思所想,感动读者,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产生共鸣。而花草意象则是古代诗词创作中的一类重要方面,这类意象往往以不同的花草表达作者不同的心情思绪或是人生追求,就像梅的高洁、菊的孤傲。

  二、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类型

  花草意象一直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在李清照的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李清照流传下来四十余首词,其中有三十多首写到花。在自然界,花的种类成千上万,也有不少的花能够进入文学作品中,而李清照最感兴趣的就是梅、菊、桂、荷。在李清照的词中明确提到的花有荷花、梅花、丁香、酴醾、蘋花、桂花等。此外,直接提到花名的词作就有25首之多。而在全部咏花词中,写梅花的11首,写菊花的4首,写桂花的有3首,写荷花的3首,写海棠的2首。这些花无一不高雅脱俗,格高香幽,也代表着李清照的人格特征。
浅析李清照词的花草意象

  三、李清照词中花草意象的演变及特点

  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是她的情感载体,贯穿了她的一生,与其自身的命运经历息息相关。随着李清照境遇和经历的不断改变,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也在不断变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同一种花草意象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前人一般将李清照的作品分为南渡前和南渡后,这肯定是有道理的,但还是有些笼统。对于李清照来说,宋室南迁对她来说固然是有重要影响的,但她一介弱女子,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和许多女子一样都是出嫁从夫,相比国仇来说,丈夫赵明诚对她的影响更直接一些。在赵明诚的陪伴下,即使是南渡以后,一旦生活安定,她仍有兴致去踏雪赏花作诗;而她这些“闲情逸致”,却在赵明诚病逝后被统统击垮。正是因为家亡,所以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国破的变化,使得之后词的风格和思想都产生根本的变化。因此本文将她的词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孀居时期。

  (一)少女时期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著名的文学家,曾拜苏轼为其老师,与苏氏门人来往甚密,官居要职,品格高尚;母亲也是大家闺秀,在文学上也有颇多造诣。由此可观其家庭文化氛围之浓厚。她自幼生活在一个这样富裕美好的家庭之中,从小耳闻目染,自身聪慧,又受家学熏陶,才华过人,所以她从少年时期的时候就有写诗的名气。少年时代,随父亲居住在汴京,京都繁华优美的景象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在作诗之外,以一首《如梦令》名震京都,使得当时的文人学士纷纷击节称赏。处于这种无忧无虑的环境中,生活于她而言是美好而阳光的,所以她少女时期的词多抒发欢愉之情。
  《如梦令》就是她少女时期词的典型代表。整首词都充满着少女的欢快心情。夕阳西下,游兴未尽的少女们乘坐着小船,在盛开满荷花的池塘上摇晃,少女已然喝醉,辨识不出回去的道路。对这欢乐的时光流连忘返,只想等着兴致尽了再回去,却不想误入了荷花深处,惊起了一群水鸟。在词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就仿佛是少女时期李清照的化身,它尽情沐浴着阳光,吸取着雨露,恣意的蓬勃生长。
  在众多花草之中,李清照对梅花非常偏爱,而这种偏爱在这个时期就已有所体现。李清照少女时期的写花词是最少的。而在这少量的写花词中,就有两首提及到梅花。《浣溪沙·淡荡春光》就有写到“江梅已过柳生绵”[[[]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18页。]]。又是一年寒食时节,玉炉中的沉香即将燃尽,午睡初醒,花钿已经掉落在了枕头边。燕子还没有来,少女们在一起斗草嬉戏。梅花的花期已经过去,正是杨柳飞花的季节。黄昏时天空飘下一点点小雨,打湿了经常去玩耍的秋千。寒食节本就是春光极盛之时,望着窗外的烂漫春光,想到春天已过一半,不由得感到有些寂寞和无可奈何的感伤。
  《点绛唇·蹴罢秋千》,则描写顽皮的女子荡完秋千后,慵懒的整理着纤纤玉手。此时正是春天的早上,花儿含苞待放,因为荡秋千而出的一身薄汗渗透着薄薄的衣裳。正在休息的时候,忽然看到有客人进入了花园,她来不及整理好衣服,只好匆匆回避,连鞋子都没来得及穿只脚着罗袜跑走了,就连头上金钗也从发间滑落了下来。含羞的跑开之后,又因为好奇而停下了脚步,她想见见来人却又不敢见,只好回过头来靠着门装作闻青梅的样子,偷偷打量进入花园的客人。“蹴罢秋千”、“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28页。]],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顽皮而又娇怯的李清照。
  除此之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也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描写海棠的词,以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8页。]]为历代文学家所称赞。不仅表明其观察的仔细,同时也写出了闺中人的伤春之感。“应是”虽然是推测,但也暗含着“必然是”的含义。海棠花很好,但是风雨无情,它肯定会凋谢的,包含着无尽的惜花之情。
  花在早期易安词中所展露的更多的是少女情怀,主要描写李清照的闺中生活,带有少女独有的气质。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正如她笔下的花一样,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含苞待放的季节,肆意生长。

  (二)少妇时期

  李清照18岁那年嫁给了比她年长两岁的赵明诚,两人之间琴瑟甚笃。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和兴趣爱好,都痴迷于珍本古籍、名人书画,经常典当东西也要买下所爱之物。新婚后的生活,虽然贫俭,但安静祥和,充满着幸福与甜蜜。也正是在这新婚燕尔之时,写下“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44页。]]害怕夫君说自己没有花好看,便将花簪到发上,让他仔细比较,看看到底哪个更美。一个简简单单的戴花、比花的场面,将一个天真、好胜、爱美、爱撒娇的李清照呈现在我们面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新婚之后生活的甜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而这时的李清照在爱情的浇灌下,也如她发上欲放的鲜花一样娇艳欲滴。
  夫妻间琴瑟和乐,一片岁月静好,但总的来说两人之间基本上是聚少离多的。出嫁后的翌年,李家就被卷入党争之中,李格非被罢官,只得带着家眷回到原籍。第二年,李格非的罪名最终还是波及到了李清照,此时的李清照不仅面临着离开赵明诚的困境,汴京也没了她的立足之地。家里境况糟糕,又与赵明诚分离,她只好寂寞的守着深闺,作为女词人的李清照无疑是敏感的,她将无法言说的思绪凝聚在笔端,使得她的词中开始带有丝丝愁绪。
  《一剪梅》就展现了这个时期李清照的情感。作为她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无疑是优秀的。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50页。]]将她心中那难以排遣的愁绪表达的淋漓尽致。已经到了秋天,又是“红藕香残”7的时节。词人想借散心来排解一些心中的相思之情,于是轻提罗裙,独自登上了兰舟。仰望这天空中悠悠的白云,想着是否有谁会将书信寄来?这种思念无论白天黑夜,一直萦绕在词人的心头。落花独自飘零,水独自流淌。词人和她所思念之人两地分离,却有着一样的相思之苦。这种愁苦难以排解,刚刚离开微蹙的眉梢,转而却又隐隐地涌上了心头。
  《醉花阴》表达了赵明诚出游时期李清照的自怜以及节日之时对丈夫的思念,“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56页。]]一句传唱至今。秋天正值万木凋零之际,不知不觉又到了重阳节,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然而当丈夫不在身边时,李清照却闷坐一天,终于在黄昏时强打起精神独自一人把酒赏菊。菊花的香气在这方空间飘荡,盈满了双袖,然而她却无法将黄菊送与远在异乡的亲人一起观赏,思念无法排遣,遂再无把酒赏花的兴致。瑟瑟西风中的菊花与词人重叠到一起,感叹着青春流逝,相思之苦。
  屏居青州的十年应该是李清照度过的少有的安宁岁月,他们一起治学创作,一起搜求古籍书画,生活清贫,但却自得其乐。也是在这期间,写下了这首咏桂花的《鹧鸪天》。“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40页。]],在李清照看来,桂花虽然不像其他的花一样拥有着艳丽的颜色,本身色泽暗淡,只有幽香,但它情操高尚,就像是隐居的君子一样,无须颜色的装饰,就已赢得了诗人的崇敬。即使是她最爱的梅花也比不上。而词中的“暗淡轻黄”、“情疏迹远只留香”9也体现了李清照本人高尚的品格和德行操守,她对桂花的赞颂也表明了她对内在美的看重。
  除屏居青州的十年外,李清照与赵明诚聚少离多,她笔下鲜艳美丽的花儿也不再似从前那般蓬勃的朝气,更多的是花的残缺与飘落。“红藕香残”7“揉损琼肌”[[[]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81页。]]“梅萼残枝”“更挼残蕊”[[[]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148页。]]“酴醾落尽”[[[]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215页。]],李清照将自己的愁苦与孤独寄托于残花之上,使花儿成为自己的化身,吐露那些难以诉诸于口的情思。
  南渡之后,国土沦丧、背井离乡的悲苦郁结于心,李清照写下众多咏梅词,《诉衷情》便为其中一首。词人以残梅为引,通过“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11这几个单调重复的动作将词人的愁苦心境表现出来。在深夜里,词人独自把酒,一场大醉之后,词人太过倦怠,以至于没有卸妆就和衣而睡了。酒意渐消之时被残枝上的梅香从睡梦中熏醒,只怪梅香太过浓郁,打扰了她回归故里的美梦,梦醒之后回归现实,却是欲归不得。她孤独一人,久久不能入睡,陪伴自己的只有月亮,无聊的用手指揉捏残梅,闻闻残香,借此来打发时间,但心思却可能早已回归从前了吧。“残梅”勾起词人对往事的怀念引起她的怜惜之情,而残梅又何尝不是她此时处境的写照呢。
  除了花,李清照的词中还有着少量的草意象。《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是李清照早期独居时的作品,与其他思春怀人的作品不同,它没有表现出孤单与怨恨,更多的只是在希望丈夫能够早日归来,好与自己一同度过一个美好惬意的春天。开头“春到长门春草青”[[[]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71页。]]一句,直接引用前人成句,暗喻幽居之意。用“春草青”点明了此时的时节,也有春草已青,而良人尚未归来的思念。梅花只有少许开放,还没开遍。饮一杯茶,驱散仍然萦绕心间的梦境。春草江梅,一杯茶水,带给词人的是无限的惊喜与快乐。不知不觉从清晨到了黄昏,虽然庭院里的梅花还没有全部盛开,但花影却被斑斑驳驳的映射在重重的门上,感觉是沉沉地压下来,好像会坍塌一样。清淡的月光像是轻盈的铺在稀疏的帘子上。而入词美好的春光,即使是错过一次也是很可惜的了,而词人的丈夫却是错过了二年三度。由此词人她发出呼唤:快点归来吧,说什么也要一起度过这个无比美好的春天。整首词自然隽永,感情真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字里行间流露出喜悦乐观的情绪。
  《点绛唇·寂寞深闺》中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103页。]]同样也运用到了“草”这个意象。这首词是以伤春写离恨。“一寸柔肠”和“千缕愁思”14相结合,充满了压抑,似乎看到了闺房里那个孤独的女子被挥之不去的忧愁紧紧包围,使她再也无法忍受。而“惜春”两句,虽然没有直接言明女子之愁,然而一句“惜花花去”14,就委婉巧妙的展现了女子此时的心理状态。淅淅沥沥的雨声催促着落花。花儿在慢慢的凋谢,女子心中仅存的一丝慰藉也随着这一片片落花消失无踪了。人的青春就好像这春花与春光一样在悄悄地逝去,对春花、春光的珍惜又何尝不是对易逝时光的珍惜呢?词人百无聊赖的倚遍了阑干,却“只是无情绪”14。轻声问出“人何处”14,人们才得知她凭栏远望的目的和“只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然而即使词人的视线随着这良人归来的必经之路望到尽头,却仍旧不见他的踪迹,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同样是“草”,不同于“江梅春草”的惊喜与欢乐,这里的“连天芳草”更多的的是凄凉,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无情的回答。
  少妇时期的李清照处在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就像是盛放的花朵,美好而热烈,所以有“自是花中第一流”9的自信;有“徒要教郎比并看”6的甜蜜;有“此花不与群花比”[[[]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32页。]]的自傲;而聚少离多的夫妻生活则让她有了“人比黄花瘦”8的自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7的愁思;“可怜春似人将老”[[[]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133页。]]的无奈,这些共同组成了李清照美好和愁思交缠的岁月。

  (三)孀居时期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大多感情丰富,他们将那些无人能理解的思绪寄托在花草树木、自然风光之中,他们所描绘的那些花草虫鱼、山水鸟兽就是他们心境的体现。而在赵明诚病逝以后,李清照的生活不复少妇时期的甜蜜与闲适,她颠沛流离,不仅经历丧夫之痛,国破家亡的悲痛也压在了这个孤苦瘦弱的女子身上。生活的巨大变化使得她的心境一改从前,词中透露着苦闷、哀愁,笔下的花也由残缺变得更加衰败,至于憔悴、凋零的境地。
  《声声慢·寻寻觅觅》多数人认为这是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109页。]],就好像是伤心之人正在低声倾诉自己的遭遇,还未开口便已使人感受到词人的忧愁。心情不好,再加上这乍暖还寒的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所以连短暂的逃离悲痛都做不到。喝酒也驱散不了这寒冷,而独自一人饮酒则显得更为凄凉。正伤心之时看见飞过的雁子,恍惚间觉得它就是从前为自己传情送信的那只,然而物是人非,这“旧时相识”17也不过是又勾起了心底对于亡夫的想念与悲痛罢了。这时看见菊花,发现再无当初“东篱把酒”、“暗香盈袖”8的闲情雅致了。花儿已然憔悴,落红堆积满地,却并不想去摘来赏玩。词人苦闷的坐在窗前,却不知道怎样才能独自一人熬到天黑。点点滴滴的细雨一直下到黄昏时分,而词人的心绪纷繁,又哪里是只一个“愁”字就能说得尽的啊。这时的菊花再也没有往日“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10的高洁、孤傲,只剩下了“憔悴损”“满地黄花堆积”17,而李清照也如这菊花一样,变得憔悴瘦弱,孤苦凄凉。
  同样写于明诚病逝后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是咏梅,却不过是借梅怀人罢了。《梅花三弄》的笛声惊破了梅心,也挑起了词人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引起她的无限幽恨。门外潇潇细雨,门内泪下千行。李清照常用梅花来装饰自己,而昔日词人与赵明诚“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6有多甜蜜,面对如今欲折梅寄赠,却“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226页。]]的现状就有多悲伤痛苦。
  《清平乐·年年雪里》是李清照晚年总结追忆自己一生的作品,“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219页。]]是欢快率真的少年,“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19是悲哀凄苦的中年,“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19则是沦落沉痛的晚年,词人将不同时期赏梅场景融于一首词中,用“风势”来暗指当时的斗争形势,“难看梅花”则指国家遭难,不仅向世人展现了她一生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寄寓着对国家境况的担忧。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作于李清照晚年摆脱牢狱之灾、重病初愈之时,与同期作品不同的是,这首词并没有展露太多的苦闷悲痛,更多的是一种闲适宁静的氛围。诗人久病,在这段时间独自一人,赏月、看书、观景,只有“木犀花”“终日向人多酝藉”[[[]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192页。]],“木犀花”是桂花的别名,在古代诗词中桂花芳香四溢、朴实无华,大多代表的是一种温雅清淡、超然物外的风度,而在这里,“桂既是她的观赏对象,更是其理想的寄托,甚或是其人格的自况”[[[]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195页。]],象征着她闲静、平和的心境,带着她后期少有的怡然自得。

  三、创作成因

  (一)社会原因

  李清照是少有的女词人,即使经历历史长河的洗礼也未被人们忘却,凭借的不仅是婉约派女词人的身份,还有她对杰出人格的追求。李清照生活在封建统治的古代,那是一个标榜“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女子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社会规则所束缚,而李清照却从中跳脱出来,突破闺阁女子一贯柔弱、逆来顺受的形象,大胆的像男子一样去追求“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9的内在品质。这种追求对于男子来说,可以转化为沙场立功或是通过读书入仕来实现,而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弱质女子来说却是不可能的,所以她只能将那些不能实现的追求诉诸笔端。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一生是可悲的。她虽有少年时的欢乐、少妇时的甜蜜,然而经历更多的则是聚散离别、颠沛流离。她生活在宋代发展的衰败时期,北宋向南宋过度,少数民族不断侵袭国家。时事变幻,民族衰落,家庭变故,她的心灵也更加敏感。国破家亡让李清照的词由闺思闲愁转为关心现实的苦寂悲愁,也使得她成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将情怀寄寓于花,将花与其人生经历融为一体,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凄凉孤苦而又亭亭玉立的女词人形象。
  李清照的词有众多意象,花、酒、月、雨、帘(包括较少的“草”)等,她最偏爱的无疑是花,而花中写的最多的是梅和菊。这除了李清照本人的喜爱之外,也与当时词坛对花意象的整体选取角度有关。纵观宋代词坛,词人对花意象的选取以梅最多,菊花也不在少数。以苏轼、秦观和陆游为代表,苏轼写梅10首,写菊9首;秦观写梅15首,写菊3首;陆游写梅10首。梅、菊意象的选取源于词人对其高洁、孤傲品质的追求。在此背景下,李清照选取梅菊作为传递情感的媒介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自身原因

  李清照生于士大夫家庭,自幼博览群书,更是生活富裕。对她这样一个贵族少女来说,花是她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花园戏耍,游玩见花,桌上插花,甚至花瓣洗漱,总之,她的生活与花一定是紧密联系的。花伴随着她成长,在无意间寄托了她诸多的心情思绪,也成为她创作之时自然而然想起的事物。所以当她想把自己的心绪感受和那些不能实现的追求诉诸笔端时,花就成了她最好的寄托对象。
  李清照词中大量运用花意象还有一个原因,她在用“花”来展现自身的品格和形象。李清照用“此花不与群花比”15、“绣面芙蓉一笑开”[[[]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版,第111页。]]来自况,也用梅来表现她的高洁,用菊展现她的孤傲,用桂花来表明她对内在美的重视。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花和女性也常常被联系在一起,他们都象征着美好与美丽。人们会用“花容月貌”、“出水芙蓉”等词来形容女子,古代更是用“豆蔻年华”、“桃李年华”等来形容女子的不同年龄阶段。除此之外,花和女子还有一个共通之处,他们最为人看重的时候往往都是他们外在形象最好的时候。在古代,“一夫多妻”是合法制度,女子依附男人而生存,将自己的个人价值寄托在丈夫以及家庭上。因此,封建社会的女子心中也大多隐藏着被抛弃的担忧,李清照笔下的“残蕊”、“梅萼残枝”又何尝不是这种隐忧的体现呢?
  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有着细腻的内心,对于花,她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就在梅花开始绽放的时候,她注意到了,写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13;梅花将要落下,她又为“晚风庭院落梅初”[[[]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21页。]]感到惋惜。她对花儿命运的关注,情感的表达,也是对其自身命运的感慨叹息。对“雨疏风骤”之后“绿肥红瘦”5的海棠花的怜惜,不仅是在怜花,更是在自怜。花苞初绽的朝气,盛开的娇艳,凋谢的残败,就像是李清照一生的写照。

  结论

  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她有着自由快乐的少年和伉丽情深的甜蜜婚姻,但也曾陷入不得不与夫君分离的困境,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她作为婉约派的重要词人,用女性特有的角度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感,其词承接了前代婉约词人的含蓄蕴藉,又在此基础上变化和发展,带有着她个人独具的豪迈倜傥。在她的词中,各种各样的花不再只是现实之物,同时也是她个人情感、境遇的真实写照。她通过花来描写人,用花来展现她一生曲折复杂的生活、情感经历:“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1页。]]的率真,“绿肥红瘦”5的自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17的凄苦……大多数情况下,李清照笔下的花朵都是娇艳美丽的,但与此同时它们又常常要忍受风雨的侵袭,在风雨中摇摆不定,很难保护好自己。赏花人在爱花惜花的时候往往会带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担忧,在词间流露出自己对美好事物饱受摧残的哀叹与惆怅,但更多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珍惜。花通常与文人的气韵相通,所以李清照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她就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那花身上,从而沟通了花与人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翟明女:《人生如花,花浸情思──李清照词作中花意象解读》,《名作欣赏》,2011年第35期,第17~19页。]],让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柔弱孤傲而又具有“丈夫气”的李清照。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3]柯宝成.李清照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5.
  [4]孔繁冬.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认知解读[J].绥化学院学报,2011,31(03):139-140.
  [5]张忠纲,张欣.论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5):74-78.
  [6]张彩霞,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30-36.
  [7]刘拉妮,马淑兰.浅析李清照前期词中的“花”意象[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02):67-70.
  [8]翟明女.人生如花,花浸情思──李清照词作中花意象解读[J].名作欣赏,2011(35):17-19.
  [9]张纹华,林伟.论李清照词的花意象——从唐宋文人审美、女性情感审视李清照词的花意象[J].语文学刊,2006(24):56-57.
  [10]胡春玲,王妍.李清照咏花词情感探微[J].北方论丛,2003(03):79-81.
  [11]贾丽微.论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使用及其象征意义[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7):90-91.
  [12]张丽珍.李清照词中的“酒”与“愁”——以《醉花阴》《声声慢》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1(04):62-65.
  [13]王亚平.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浅析李清照梅词的情感意蕴[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04):14-16.
  [14]李玲珑.女人花——品李清照的花词[J].名作欣赏,2014(05):92-94.
  [15]张连举.论李清照后期词的主体特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75-7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963.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12日
Next 2021年9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