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瑟罗》的悲剧主人公——奥瑟罗

奥瑟罗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同名悲剧的主人公,他的形象鲜明、个性凸出,在他的身上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的诸多弱点和不足,值得研究。本文从文本出发,从夫权意识的角度分析了奥瑟罗的人物形象以及悲剧的成因。奥瑟罗特殊的身份使得他受到了夫权意识的影响。夫权意识

  引言

  《奥瑟罗》是莎翁1604年创作的一部世界闻名的悲剧,该书主要讲述了同名主人公奥瑟罗杀妻并自杀。奥瑟罗与威尼斯的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相爱,由于种种原因他不能得到元老的认可,便只能私自成婚。伊阿古是奥瑟罗的下级,出于升职未果恨上了奥瑟罗,同时他的内心也十分看不上奥瑟罗这个“黑人”,于是命令妻子偷来苔丝狄蒙娜的手帕并且设置圈套使得奥瑟罗相信他的妻子是不忠的。奥瑟罗被伊阿古蒙蔽杀死爱妻,最后在爱米利娅的揭发下才明白了整件事都是伊阿古的诡计。轻信小人,错杀妻子这一切使得他痛苦不堪,拔剑自杀,倒在妻子身边,而设置圈套的伊阿古也被逮捕。
  《奥瑟罗》这部作品主题繁复,包括了爱情、种族、夫权等多个主题。剧情波澜起伏,富有人文主义色彩,主要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人物各有特色,人物的性格也值得细细品味。奥瑟罗作为剧作的主人公,全剧中他的形象鲜明,其悲剧成因值得思索,是一位值得研究的复杂人物。一般对于奥瑟罗的看法有两种:一是他是位高贵的英雄;杀死爱妻是因为相信了伊阿古的谎言;另一种是奥瑟罗并不高贵,他自身的人格缺陷才是轻信小人导致悲剧的根源。在莎翁的悲剧中,人罪恶的欲望被放大,这些欲望力量强大,足以毁灭伟大的人物。本文力图深入研究奥瑟罗的形象及奥瑟罗的悲剧成因,并试图从奥瑟罗身上深入理解莎士比亚。

  一、奥瑟罗的种族与夫权意识

  (一)奥瑟罗的种族

  在莎翁的剧本中有两处描述提供了推测主人公奥瑟罗的种族的线索:一是关于奥瑟罗的肤色的描写,说奥瑟罗“很黑”,二是对奥瑟罗种族的描述,说他属于“摩尔人”。首先是“黑”,“黑”这个词被多次用来形容奥瑟罗,但是“黑”这一概念在莎士比亚那个年代所代表的含义可能与现代有很大差距。当代,奴隶贸易的概念和现代生物学上的种族分类知识塑造了我们的种族观念。但在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人并没有掌握这些。所以文中的“黑”,可能只是说奥瑟罗的肤色略暗一些,因为那个年代的英国人是非常白的。所以这条线索并不能准确的说明奥瑟罗的种族。
  其次是莎士比亚说的他属于“摩尔人”。摩尔人的概念模糊的认识是“中世纪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对北非穆斯林的贬称,后专指撒哈拉沙漠西部居民系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和黑人混合而成,分部于西北非”[[[]李超:《<奥瑟罗>》悲剧冲突及其根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13页。]]。
  13世纪,由于国力的增强,阿拉伯帝国大举向外扩张,征服了西非。阿拉伯人与西非当地的柏柏尔人、黑人混合,形成了最早的摩尔人。xxx的更替随之也带来了信仰的更替,摩尔人受阿拉伯人影响大多信奉伊斯兰教。711年,摩尔人向信奉基督的伊比利亚半岛扩张,此次扩张使得摩尔人获得了大半个西班牙的地盘。面对失去的土地,西班牙人进行了收复失地运动,这个运动成功了。由于xxx的更替,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只能被迫离开西班牙,否则就得信奉基督教。为了生存,一些上层贵族和农民选择了表面信奉基督教从而留在西班牙。
  莫里斯是西班牙人对这些留下来的摩尔人的称呼。莫里斯人表面上皈依了基督教,但他们内心依旧信奉伊斯兰教,日常生活中从不按照基督徒的习惯行事。西班牙人在发现小摩尔人的内心信仰后,对他们采取了更严厉的措施。16世纪60年代关于宗教信仰的社会矛盾完全爆发。不断的外国胜利和殖民扩张给了西班牙与这些不同信仰的非种族群体打交道的勇气。他们颁布政策,试图使得小摩尔人信奉基督,其中包括废除面纱、不允许说阿拉伯语和禁止阅读可兰经,以及强迫学习圣经。1567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下令拆除宗教和历史悠久的阿尔布拉汗浴场作为摩尔人强制同化的进一步政策。最后,阿巴拉契亚地区的所有莫里斯人都全副武装进行反抗,进行了莫里斯科战争。但过一系列残酷的焦土政策和游击战,西班牙军队成功镇压了抵抗,摩尔人战败。
  1609年,菲利普三世发布了最终驱逐令。西班牙人强迫所有异教徒登上准备好的船,并把他们送到北非,于是无论是西班牙人还是摩尔人,只要信奉伊斯兰教都被赶离被迫定居西北非,这些被驱逐的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最后都被统称为摩尔人。因此,摩尔人分为黑摩尔人和白摩尔人两种,肤色白则社会地位高。在剧本中奥瑟罗声称自己是摩尔的贵裔,可能正是其中的白摩尔人。
  奥瑟罗不管是哪一类,从摩尔人形成的历史上来看,他作为摩尔人必然与阿拉伯世界的宗教有密切关系。而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也由此在阿拉伯世界形成了伊斯兰法系。伊斯兰法系所形成的原则、制度、法典严格地维护婚姻家庭中的夫权,这些也深深影响着奥瑟罗。一个人的身份无疑会影响他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奥瑟罗“摩尔人”的身份使得他深受夫权意识的影响,而这也给剧本带来多重的推动力,同时为奥瑟罗的悲剧带来内在的张力。

  (二)夫权意识下奥瑟罗的高贵解体

  夫权,也称父权制,与男权、男权主义、男性主义、父权、等名词在学术定义上重叠,表达方式上交互使用,所指的是男性统治[[[]李丽:《小说<苏菲的选择>中苏菲的生死“选择”》,《理论界》,2017年第12期,第7页。]]。男性占据了社会生活中所有的权威位置,而女性只能被支配只能选择屈从。在莎翁的悲剧《奥瑟罗》中,奥瑟罗和女主人公苔丝狄蒙娜都是夫权制度的受害者。
  奥瑟罗杀妻是剧中张力十足也最经典的场景之一,在这一幕中奥瑟罗正是在夫权意识的影响下对妻子下了狠手。被妒火折磨的痛苦不堪的奥瑟罗,望着躺在床上熟睡中的妻子,想要杀死妻子,却又不忍下手。在那个瞬间,爱与恨交织,怀疑与深爱这两种并存的情感折磨着奥瑟罗,奥瑟罗怜惜的一遍遍地吻醒了妻子并质问她。面对奥瑟罗的质问,苔丝狄蒙娜只一遍遍恳求丈夫不要杀了自己。深夜,饱受爱的折磨的冲动的英雄奥瑟罗这样回答妻子:“我要杀死你,然后再爱你”[[[]莎士比亚:《奥赛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8页。]]。
  杀死你,然后再爱你,这样的言语似乎是矛盾的。爱一个人怎么会将她杀死,杀死了又如何去爱?正因为奥瑟罗对妻子的爱不够纯粹,不够高贵,所以他才产生了这样的逻辑,说出了这样的言语。奥瑟罗实际上爱的不过是他心中坚信的那个妻子,是那个深深的仰慕着他,出生高贵而又貌美的苔丝狄蒙娜。一旦他心中所坚信的那个形象改变了,奥瑟罗高贵的爱也瓦解了。在伊阿古的有心诱导下,奥瑟罗已经坚信妻子不贞,在这样的确信下,奥瑟罗举起了刺向妻子的剑。他要杀死妻子是出于正义感和公道心,也是为了他的灵魂。《新约·以弗所书》上说:“丈夫应该爱自己的妻子,好像爱自己的身体一样;爱妻子就是爱自己”。奥瑟罗正是像圣经中描述的这样,他爱苔丝狄蒙娜有多热烈爱自己就有多热烈,苔丝狄蒙娜不仅是他的恋人,同时也是他对爱情的信仰。他既不能允许自己的身体有任何瑕疵,也绝不允许妻子有丝毫不贞。奥瑟罗是一个只适合谈情说爱的男人,他并没有分享爱情的能力。
  伊斯兰法系中的夫权影响着奥瑟罗,受夫权意识支配的奥瑟罗长期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在与苔丝狄蒙娜告白时便是先接收到她对自己充满崇拜的暗示才进行告白,他所爱的苔丝狄蒙娜,是那个对他充满崇拜的女子。正是由于苔丝狄蒙娜的崇拜,他才对她多了几分爱意。由此来看,奥瑟罗的爱不仅可能算不上高贵,甚至他的爱情可能是来自极端的自恋。
  夫权制度在给了奥瑟罗绝对的强权的同时,也使苔丝狄蒙娜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奥瑟罗掌控了妻子的生死。在爱情与婚姻中奥瑟罗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他有着绝对强权,而这种妻子不贞的“确信”,实际上也挑战了他的权威与尊严,于是他不得不做出行动,要么证明妻子的清白,要么杀死妻子。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我们在面对出轨这一情形时,大多数人选择了离婚或者是分手,而奥瑟罗做出的反应却是要杀死妻子,这种杀妻的极端举动正证明了他脑海中所含有的夫权意识影响着他的行动。

  (三)夫权意识下苔丝狄蒙娜的屈从

  夫权文化体系赋予了男性绝对的权威,男性对女性的绝对控制已经深种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之中,将女性客体化,衡量、评价女性的一切标准也都是男性参与制定的。苔丝狄蒙娜的形象是一个前后不一致的矛盾体,她从开始的反对父权,争取爱情自由的形象转为服从夫权懦弱忍耐的角色。婚后的苔丝狄蒙娜开始以男性对女性的要求内化自我,逐渐丧失魅力,成为殉葬品。苔丝狄蒙娜的这种变化正是由于夫权意识造成的。
  婚前的苔丝狄蒙娜是耀眼的,充满着闪光点的优秀女性。在戏剧中的第一次露面她就大胆的违抗父亲的命令,面对父亲以及众多元老的质问,临危不惧,镇定自如。青春貌美,出身贵族,她听闻了奥瑟罗传奇的经历,心生仰慕,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奥瑟罗并与之秘密地举行了婚礼。
  作为17世纪的一个贵族少女,苔丝狄蒙娜违抗了自己在血缘上最亲近,在家庭中最有话语权的父亲,执着地选择了与世俗眼光不符的奥瑟罗。当苔丝狄蒙娜被传唤来向元老们作证,她率直的辩解:“我不顾一切跟命运对抗的行动可以代我向世人宣告,我因为爱这摩尔人,所以愿意和他过共同的生活”[[[]莎士比亚:《奥赛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3页。]]。
  不惧命运,不惧强权,不惧世俗的眼光,没有种族的偏见,她所爱慕的是她丈夫内在的灵魂,苔丝狄蒙娜的高贵由此可见。可是在婚后苔丝狄蒙娜的身上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她变得软弱起来。在第四幕和第五幕中,苔丝狄蒙娜的勇敢突然之间就消失了,面对被嫉妒冲昏了头脑的奥瑟罗的质问,她只是一味地容忍和求饶。她把一切归咎于命薄,并对奥瑟罗的命令表示完全的顺从,认为自己是应该被管教的:“他也可以这样责备我,因为我是一个该受管教的孩子”[[[]莎士比亚:《奥赛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8页。]]。当奥瑟罗面对她神情暴躁时,她想尽办法为他开脱“一定是威尼斯的什么国家大事,或是塞浦路斯发现什么阴谋,扰乱了他清明的神志”[[[]莎士比亚:《奥赛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3页。]]。甚至在剧情的最后奥瑟罗表明要杀她时,她也只是苦苦哀求。
  被夫权主导的时代,女人没有地位可言,女人对于丈夫只能选择服从,社会的中心永远见不到女人的影子。对女性的轻视和鄙夷在社会中随处可见,这种社会环境无疑也是导致悲剧的诱因。在《奥瑟罗》中也不缺男性对于女性的歧视的表现。伊阿古总是以“蠢婆娘”“淫妇”来称呼自己的妻子爱米利娅。在于女人的对话中充满了不屑与鄙视。在这种占据统治地位的夫权的影响下,我们便也可以理解苔丝狄蒙娜的软弱和顺从为何来的如此迅猛,同时也对她开始的勇敢多了一份敬佩。
《奥瑟罗》的悲剧主人公——奥瑟罗

  二、奥瑟罗的勇猛与自卑

  (一)奥瑟罗的勇猛——赫赫战功

  奥瑟罗从孩提时代便过着战争和冒险的奇特生活。奥瑟罗不属于我们所在的世界,我们也不知道他来自何方,我们能忽然瞥见的只有他口中描述的的传奇经历以及在无数战争和攻坚中出生入死的英雄形象。他征战过西班牙,也曾击退过土耳其人,历经过玛摩拉海的海浪。奥瑟罗战功赫赫,在国家有困难时总是挺身而出,国家也授予他将军的职位,将军这一职他当之无愧。
  奥瑟罗为威尼斯英勇作战,在海外冒着生命危险开拓殖民地。他征服了高山,征服了海洋,也赢得了威尼斯人的认可,威尼斯人总是用英勇二字来形容他,在戏剧中不仅有主要人物对奥瑟罗英勇的夸赞,同时众多小人物的侧面描写也突出了奥瑟罗的勇猛。在剧本中第一幕第三场的申辩中,他曾说过这样几句话,以作为他的自画像。“直到最近这九个月以前,他们一直都在战场上发挥他们的本领”。奥瑟罗自从有臂力起,就一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是奥瑟罗掌握的最熟练的技巧。当威尼斯遭遇攻击,人们一致认为只有奥瑟罗才能抵御敌人,奥瑟罗的勇猛给了威尼斯打胜仗的信心。无疑奥瑟罗的能力是被人们认同和肯定的。
  奥瑟罗一心一意为威尼斯战斗,甚至在临死前都在表达对威尼斯的忠诚“在阿勒坡地方,曾经有一个裹着头巾的敌意的土耳其人殴打一个威尼斯人,诽谤我们的国家,那时候我就一把抓住这受割礼的狗子的咽喉,就这样把他杀了”[[[]莎士比亚:《奥赛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2页。]]。奥瑟罗作为异族人,在心里却早就将威尼斯视作自己的祖国,威尼斯在他的口中已经是“我们的国家”。奥瑟罗无疑是个勇猛而又忠诚的英雄。

  (二)奥瑟罗的自卑

  主人公奥瑟罗英勇善战,有大将之才。但这样一个有着极高作战天赋的人,他也存在着轻信与嫉妒的弱点。在轻信和嫉妒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其实是自卑。奥瑟罗的的自卑也是造成整部戏剧悲剧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奥瑟罗战功赫赫,又娶得了众多贵族子弟的梦中情人——苔丝狄蒙娜,按理来说奥瑟罗应该是自信的,是意气风发的。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奥瑟罗自己性格的因素,奥瑟罗的内心实际上是自卑的。
  在奥瑟罗所生活的时代,黑皮肤往往被视作低等的存在。异族人也很难在一个不是属于自己的国度里得到真正的认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奥瑟罗实际上只是表面风光。从戏剧第一幕第一场阿古就运用了许多隐喻来描述奥瑟罗的身份,这些隐喻多为动物性的意象,“一头老黑羊在跟您的白尾羊交尾哩”[[[]莎士比亚:《奥赛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老黑羊”这个称呼将伊阿古的不屑和鄙夷之情表露无疑。在元老勃拉班修听闻相信她女儿与奥瑟罗成婚后第一反应便是大骂奥瑟罗是“恶贼”和“黑鬼”,认为他们的爱情是不正常的。这样的话语也将自己对摩尔人的真实看法表露无遗。奥瑟罗虽然战功赫赫,可异族人的身份,仍让他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同。奥瑟罗在威尼斯就像是一个“工具人”,这种与社会的疏离与孤独以及社会对他的贬低是他的自卑的诱因。
  奥瑟罗自恃本领高强,但在心里其实充满了对自己的种族、肤色和年龄的自卑,在他的内心深处埋藏着与妻子不般配的怀疑。起初主人公奥瑟罗作为一个英勇自信的形象出现,在没有听到伊阿古挑拨的话语之前,他也从未表露出对肤色的不自信。但他内心怀疑妻子的贞洁之后,就开始对自己的肤色和年龄不自信起来。怀疑正是源自于他内心的不自信,而这种怀疑也逐步加重了他的自卑。“黑”相关的意象不断在他的话语里出现:“也许因为我生得黑丑,缺少绅士们温柔风雅的变法”[[[]莎士比亚:《奥赛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页。]]。甚至在他描述苔丝狄蒙娜的不忠时,也用“像我的脸一般黑”来形容。这些言语无不体现出奥瑟罗对自己种族的自卑。
  在伊阿古用手帕巧妙的使奥瑟罗相信苔丝狄蒙娜出轨后,奥瑟罗晕倒后醒来的第一刻便质问伊阿古是否在嘲笑他。伊阿古从官职上来说是他的下级,身份不如他高贵,他本不必在乎伊阿古的看法,然而此时因为自卑他在意了起来。伊阿古正是把握住他的自卑根源,以一系列攻心术彻底摧毁了他。
  妻子的不忠,对奥瑟罗来说,不仅仅是爱情的幻灭,更是信仰的幻灭。他不仅怀疑妻子的不贞,更怀疑自己原本就是配不上妻子的,这种怀疑与猜测损伤了他的尊严与骄傲。越是自卑的人,往往越看重自身的尊严,正是为了维护尊严,他必须把自己深爱的女人杀死。
  自卑心理是人类的普遍的,人类为了成为完善的人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补偿,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是人类的目标。但这一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奥瑟罗是无法拥有正确的引导的,于是他越发自卑。越自卑就越嫉妒越猜疑,最终他的心理变得扭曲,导致了他的悲剧。

  三、奥瑟罗处理结婚方式与蔑视伦理——对婚姻爱情的态度

  (一)奥瑟罗的爱情

  奥瑟罗的爱情是传奇的,具有浪漫色彩的。作为一个黑皮肤的异族人,尽管他人格高尚,骁勇善战,并且在国都里也有着不低的地位,是威尼斯的将军,但按照常理来说是不会有优秀的贵族女子与他相爱并且成婚的。奥瑟罗的种族使得他人在审视奥瑟罗时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有色眼镜,而贵族女子在挑选伴侣时眼光更为苛刻。然而奥瑟罗由于常去元老勃拉班修家做客,为他们讲述传奇的作战经历,因此认识了女主人公苔丝狄蒙娜。苔丝狄蒙娜出身贵族,父亲是威尼斯最受器重的元老之一,同时她青春貌美,见识广博。这样的家世和容貌为她带来了无数的追求者,然而她却不为所动,认为这些追求者只是表面光鲜,实际上却是不学无术。于是当她遇见了勇猛又带着传奇色彩的奥瑟罗将军时,不可避免也无法自拔的爱上了他。后来,她甚至含蓄而大胆地向奥瑟罗暗示。面对这样出色的女子,奥瑟罗不免心动,于是也向苔丝狄蒙娜表露了自己的心声。
  两情相悦,跨越种族,两个人仿佛是彼此的灵魂伴侣,这样的爱情本该十分动人,圆满幸福。然而也正是因为奥瑟罗特殊的身份,勃拉班修虽然很欣赏奥瑟罗,然而触及到自己最疼爱的女儿时,他的观点就改变了,出于爱子之心他他不同意将女儿嫁给他。苔丝狄蒙娜只得偷偷离家与奥瑟罗进行秘密婚礼。这种不被祝福,不被看好的爱情也正是这个悲剧的开端。心怀愤恨的伊阿古正是利用了这段爱情的小缺点,布置陷阱,一步一步地摧毁了奥瑟罗。

  (二)奥瑟罗的秘密结婚——否定婚姻的庄重性

  奥瑟罗与女主人公苔丝狄蒙娜相爱,婚事不能够得到准许,只好私下成婚。在戏剧的开头,想要算计奥瑟罗的伊阿古向苔丝狄蒙娜的父亲告密到“哎唷,太爷,府上失窃啦”[[[]莎士比亚:《奥赛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言辞之中充满了讥讽。然而从伊阿古的口中,奥瑟罗成了偷走苔丝狄蒙娜的盗贼,我们也由此可知在当时这样的私自成婚的方式是有悖传统,不合时宜的。偷偷成婚和盗窃一样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奥瑟罗爱着苔丝狄蒙娜,但在结婚时却并没有为她着想。这样的成婚方式,损坏了苔丝狄蒙娜的名誉,也否定了婚姻的庄重性。
  勃拉班修知晓了奥瑟罗与女儿秘密结婚的事情后跑去向公爵控告。威尼斯的最高统治者便是公爵大人,公爵的看法可以说是代表了威尼斯大多数贵族的见解的,公爵在听闻后如是说“刀剑虽破,比起手无寸铁来,总是略胜一筹”[[[]莎士比亚:《奥赛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我们可以看到,公爵其实也是不认同这种私自结婚的方式的,但当时土耳其人正在发动战争,奥瑟罗则是赢得战争不可缺少的人物。为了国家的安危,他不得不为奥瑟罗这种不庄重的行为辩解,只得迁就奥瑟罗。
  然而在面对元老的控告与质问时,奥瑟罗平静而自信,他自信自己的人品和身份足以配得上苔丝狄蒙娜。然而私下成婚后就真的能成为合法的夫妻了吗?一桩美满的婚姻,社会的认同和长辈的认同是不可缺少的。奥瑟罗却认为只要成婚了便是合法夫妻,没有人可以指责他,从这也可看出奥瑟罗对待婚姻的不庄重。
  根据莎士比亚前文的铺垫,我们可以推测出奥瑟罗既不是意大利人也不是欧洲人,这种异族人的身份,可能造成了他对威尼斯的观念和道德准则一无所知。另一方面苔丝狄蒙娜不选择门当户对的青年却选择了和他这样一个黑皮肤的人偷偷成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影响了奥瑟罗的判断。但无论是出于什么原由,无论奥瑟罗对威尼斯社会的道德准则是否知晓,奥瑟罗的这种偷偷成婚的方式否定了婚姻的庄重性。这种对婚姻庄重的否定可以看出奥瑟罗的不通世事与单纯。更重要的是,一旦婚姻的庄重性丧失,那么对于婚姻的安全感也会随之减少。这种对婚姻庄重性的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奥瑟罗的疑心,造成了这场悲剧。

  (三)勃拉班修之死——奥瑟罗的自私

  视为珍宝的女儿违背自己的命令与一个异族人私自结婚,女儿的背叛和反叛使得勃拉班修勃然大怒,他怀疑奥瑟罗对女儿使用了妖术并向元老院控告奥瑟罗,要求处罚奥瑟罗,但是他的控告没有成功,勃拉班修因此痛苦不堪。在如此愤怒的情况下,勃拉班修仍然选择了保护女儿,在向公爵控诉时他对女儿的错只字不提,将过错都推到奥瑟罗的身上。勃拉班修这样做并不是不讲青红皂白,而是为了维护自己女儿的声誉,这一切都是出于爱女之心,他不想女儿的清白和贞操被他人怀疑。
  为了维护女儿的清白和贞操,勃拉班修在公爵面前辩解了三次,并且暗示苔丝狄蒙娜顺着自己的话语辩解,避免被他人嘲笑。但苔丝狄蒙娜却不领父亲的情,她几乎是当众对奥瑟罗表白,她爱奥瑟罗比爱父亲更甚。苔丝狄蒙娜的话语彻底击溃了勃拉班修,一心为女儿辩解,然而女儿却让自己陷入更尴尬的境地。所以勃拉班修发出了:“我宁愿抚养一个义子,我也不愿自己生男育女”[[[]莎士比亚:《奥赛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的感慨,足可看出他对女儿的失望与绝望。勃拉班修在后面再没有出现过,直到最后才借葛莱西安诺之口,通过侧面描写,道出勃拉班修死亡的结局。
  勃拉班修虽然出现的场次不多,但通过分析他的言语,品味他细腻的情感变化,便可品味出他内心极致的痛苦。而勃拉班修所感受到的这种导致他最终死亡的痛苦,正是由于奥瑟罗自私的行为。未经父母同意,秘密结婚,这不仅不符合白人基督徒的逻辑,而且奥瑟罗作为一个黑皮肤的摩尔人,与他成婚更是有损声誉。勃拉班修作为威尼斯城里最有声望的元老之一,可以说是十分需要脸面的。奥瑟罗一心只想得到他所渴望的爱情,却并没有为苔丝狄蒙娜考虑,同时也因为他的私心催化了爱女心切的老人的死亡。勃拉班修作为苔丝狄蒙娜的父亲,爱女情深,他既接受不了女儿对他的忤逆,也无法忍受他人对女儿的名誉造成伤害,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以至于被这种痛苦折磨致死。勃拉班修的悲剧,可以说是奥瑟罗私自成婚这一自私行为所致。

  结论

  “奥瑟罗的性格相当完整。要是他信任某个人,便会绝对的信任他。他机会从不优柔寡断。他极为自信,决定果断,行动坚毅。一旦被激怒,他会像有一次在阿勒坡,那样闪电般的还击。要是奥瑟罗爱上一个人,那爱对他来说就是天国,他不是为它而生,就是为它而死。要是他猜忌起来,嫉妒会变成失控的洪流。他急于证实或解除心中的疑窦。一旦证实,他会像阎罗一样毫不留情,立时反击报复。而一旦醒悟过来,他就会对自己严惩不贷。这是一种高尚的性格,奥瑟罗的感觉和行动正是这种性格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力量的必然结果”[[[]安·塞·布雷德利:《莎士比亚悲剧》,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76页。]]。
  奥瑟罗不畏强权,不图权力财富,英勇而又谦逊,具有浪漫的秉性,可以称得上是英雄,但同时他的身上也有着自卑和自私的弱点。由于身份原因,他也受到夫权意识的影响。在夫权意识的影响下,奥瑟罗的高贵逐渐瓦解。他的悲剧,并不是因为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的性格,他的激情。奥瑟罗的爱,爱的热烈,这种爱成为了他信仰的一部分,成为了他的世界的一部分。要么在爱里面活,要么在爱里面死。而熊熊燃烧的激情之火最终也将他烧成了一堆灰烬。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奥赛罗[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张德明.《奥瑟罗》:一个西方“他者”的建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李毅.奥赛罗的文化认同[J].外国文学评论(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1988.
  [5]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M].北京:三联书店,1989.
  [6]黄克剑.“悲”从何来——就悲剧之“悲”对中、西文学人文趣向的一个比较[J].文艺研究,2004(03).
  [7]华泉坤,吴佳佳.《奥瑟罗》中苔丝狄蒙娜性格的矛盾与统一[J].外语研究,2002(02):56-59.
  [8]刘轶,吴洁.当基督徒变成了野蛮人《奥赛罗》中的种族与文化冲突[J].时代文学(上),2010(05).
  [9]田俊武,姜德成.从悲剧的范式阐释看悲剧中的人文主义因素[J].现代语文,2006(10).
  [10]林季杉.从《圣经》看基督宗教的性爱伦理观[J].伦理学研究,2013(06).
  [11]杨春泽.伊阿古在作品《奥赛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J].戏剧之家,2019(05).
  [12]罗淑君.《奥赛罗》的后殖民解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13]张霞,张东东.荣誉、恐惧和命运:奥赛罗和麦克白的矛盾内蕴[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984.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14日
Next 2021年9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