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长亭送别”之研究

本文从《西厢记》文本出发,首先分析了《长亭送别》一折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对爱人远行无比伤心忧虑的崔莺莺,面对心爱女子展现出责任感与担当的张生,以及世俗精明、处事圆滑的和尚法本。三个人物性格鲜明,各有特色。其次,对崔莺莺面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作

  引言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一折主要描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忧愁之感,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珍视,体现出张生负责任有担当的一面,表现了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本文立足于《长亭送别》的文本,对莺莺、张生、和尚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展开研究,对崔莺莺在文中表现出的对科举功名的态度进行探讨,并欣赏这一折的语言特色。

  一、人物形象分析

  (一)哀伤忧虑的崔莺莺

  崔莺莺是《西厢记》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她作为“才子佳人”小说的经典形象,具有令人赞叹的美貌,是个性格沉静、颇有才情的美丽少女,文中写到她“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由于父亲逝世,崔莺莺需要守孝三年,所以她十九岁仍待字闺中,同老夫人扶柩归葬时因战乱在普救寺居住,这才遇见了张生。美丽的少女多有青春寂寞,她一开始的唱词便道:“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与怨东风”[[1]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第一页。以下引文凡出此书者,皆不注][1]。因此第一次在普救寺遇到张生时,二人就互相产生了好感,莺莺眉眼传情:“临去秋波那一转”。而后又与张生隔墙相会,感叹自己“兰闺久寂寞”。
  少女心事如野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经过多番波折,她终于在红娘的帮助下自荐枕席,同张生私下成了夫妻。她是多情的,见到张生便与他陷入了热烈的爱情之中,她也是勇敢的,努力冲破了世俗对女性的束缚,执着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更是谨慎的,精心安排了与张生幽会一事。王实甫对她性格特点的描绘真实又细致,《长亭送别》一折中,更是将她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长亭送别》的开篇,崔莺莺表现出的就是一个忧心忡忡、哭哭啼啼,由于心爱之人远去而伤心难过的小女人形象,她抛弃了贵族小姐的矜持,和许多恋爱中的女子一样患得患失。第一句唱词便是“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交代了今日所做之事,是在长亭设宴,送张生进京赶考。由于被迫和爱人分离,崔莺莺的心里是非常伤感的,恰巧正是在暮秋,所见之景皆暮气沉沉,便不由得责怪起天气来,这种行为也体现了崔莺莺作为贵族小姐骄矜的性格。
  对于张生即将进京赶考一事,崔莺莺表现出了深切的哀怨和浓烈的不舍。长亭送别,才刚刚结为夫妻的二人即将面临分别,莺莺被愁绪笼罩,也无心打扮自己,世人总说“女为悦己者容”,如今情郎即将远去,怎么能有心情“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她此时是一个忧愁痛苦,被离别愁绪裹挟的弱女子,此时憔悴的她已不同于刚开始青春年少的娇小姐,而是充满了对婚姻前途未卜的害怕,她害怕张生此去不能考取功名,老夫人有了理由阻止他俩的婚姻,也担心张生一直考取不了,平白蹉跎时光,让她苦苦等候,更担心张生会在未知的旅途中会爱上别的女子而抛弃她。这时候的崔莺莺是患得患失的,无论是哪种情况,她都看不清自己的未来,如水中浮萍漂泊无依。因此她有着无法排解的离愁别恨,眼中所见之景都笼罩了深深的愁思:“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枫叶林,红得仿佛滴血,而这浓重的红色,是她眼中流下的血泪染成的。张生远行,莺莺感觉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这烦恼忧思之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让人不由得想到李清照《武陵春》一词,都是将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忧愁量化,李清照写“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她的许多愁,崔莺莺此刻的心情也是一样。此时的她,是一个忧愁、无助痛苦的迷茫女性形象。崔莺莺的形象读来显得非常真实,充满了普通人也经常陷入的矛盾,比如对功名利禄取舍的矛盾,对爱情是否信任的矛盾,她的多情、勇敢、谨慎让人感到敬佩,而她的脆弱、哀伤、前途未卜又让人同情。
  长亭送别时崔莺莺虽然痛苦、忧愁、哀伤,但她对张生的远行也是颇为关切的。一开始她凄凄切切,对张生此去路途表示担忧,嘱咐他照顾好自己:到了京城要“服水土”,在旅途中要“节饮食”,荒村雨露的时候要早些睡,野店风霜的时候要晚些起。字字句句皆是关心,担心情郎吃不好睡不暖,路上挨饿受冻,细细叮咛,体贴周到。这表现出了崔莺莺深情、细心的一面。
  这一折中,着重凸显了崔莺莺另一重性格特征,就是觉得自己的爱情比功名富贵更重要。崔莺莺觉得“但得一个并头莲,强煞如状元及第”,如果要舍弃爱情才能换来情郎状元及第,她宁愿不要。这与古代传统大不相同,古代女子谁不盼望着夫君可以考取功名出人头地,从而加官进爵,封妻荫子。但在崔莺莺的心中,爱情的地位是高于一切功名富贵的,这也表现出她思想的先进性。崔莺莺不想让张生参加科考,是因为担心张生在取得功名之后移情别恋,成为那负心之人。老夫人下场之后,二人互诉衷肠,莺莺作了一首诗送给张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崔莺莺的这首诗,用想象的手法,展现出了她心底最深层次的忧虑,就是张生移情别恋,曾经怜惜的人儿如今在何方,希望你还像对我那样对眼前的新人,表面上宽容大度实际非常在意。所以她一定非常想把张生捆在身边,但不放张生去科考,二人就无法成婚,她没有办法,只好被迫赌这一把,她的心中无比忐忑。
  接下来的唱词也表现了这一点。“你休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直截了当地对张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二人本已是自由恋爱心心相印,崔莺莺还是没有安全感。因为她知道,无论张生能不能考中进士,他们的爱情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如果张生得中,自然是皆大欢喜,老夫人可以将女儿嫁给他,张生莺莺终成眷属。但如果张生得中之后爱上别人怎么办?古代的进士是官商人家择婿的优选,“榜下捉婿”的故事并不少见,张生有可能贪图别家富贵,抛弃崔莺莺,谁又知道张生能不能抵挡住诱惑?或者如陈世美一般,面对皇家赐婚不容抗旨,这时的莺莺又该如何呢?张生没有高中,也是很有可能的,这样老夫人就不会同意他娶莺莺,二人无法成婚。张生还曾放出话说“金榜无名誓不归”,如果他一直没有考中,一直不回来,崔莺莺已经十九岁了,还能等几年呢?更何况张生借宿普救寺,与崔莺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这势必会影响他准备考试,得中的希望越发渺茫。此时崔莺莺的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慌。
  崔莺莺也不乏小女儿的情态,面对即将踏上未知旅途的情郎,她细细叮嘱:“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这句话带了些任性,警告自己的心上人,在异乡看见别的女子,可别再像这样了,你只许为我一个人停留。略显霸道的语气,使崔莺莺这个形象更加鲜活立体。总之,在这一折中,崔莺莺表现出的是一个充满哀伤与忧虑的女子形象,她对于爱人的远行哀伤不能自持,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安全感。作者细腻的描写,使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千古传唱。

  (二)展现责任感的张生

  张生的身份比起崔莺莺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他只是一个进京赶考的穷书生,借宿普救寺,从而认识了崔莺莺,对她一见钟情并且展开了大胆的追求。古代的话本小说经久不衰的题材便是“才子佳人”,《西厢记》由《莺莺传》改编而来,所以张生是一个典型的才子形象,与崔莺莺是一对世人喜闻乐见的夫妻人设。张生温文尔雅、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与崔莺莺初次相遇时,即使在佛殿,二人也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崔莺莺好感张生的英俊儒雅、才思敏捷,张生倾慕崔莺莺的美丽端庄、气质高华。二人隔墙对诗时张生表现出来的才情更让莺莺深深着迷。
  张生也有着同莺莺如出一辙的轻视功名利禄而更重爱情的想法,在与莺莺情投意合之后,他便想放弃进京科考。但是身份成为了他和崔莺莺之间最大的挡路石。他不得不答应老夫人的要求,取得功名之后再来娶崔莺莺,所以也就有了后面的“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一折中,主要表现的是张生对爱情的坚定态度。老夫人一开始的话里话外便充满了对这桩姻缘的勉强,字字句句掌控了大局,展现出了久居高位的气势,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对张生此次进京的要求”挣揣一个状元回来”。崔府是官宦豪门,张生一个穷书生便想娶相国小姐实在是高攀,所以这次进京科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否则便不能娶自家女儿。话语中充满了贵族阶级对平民阶级的不屑一顾,又碍于二人已成事实夫妻,只好先退一步,提出了封建礼教思想对一个平民男子的最高要求,言语刻薄毫不留情。张生要娶人家女儿,所以回答句句谨慎,小心翼翼生怕出一点错,体现出他文弱书生的一面。而他也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志向,给老夫人和崔莺莺一个保证:“小生托夫人馀荫,凭著胸中之才,视官如草芥。”张生是自信的,他也不得不自信,莺莺凄凄惨惨哭哭啼啼,对他充满担忧,张生为了自己心爱之人放心,不得不说出这一番话,老夫人不信任他,他为了让老夫人更加认可自己,也必须这样说。老夫人下场之后,崔莺莺无需顾虑老夫人的态度,一颗心完全偏向了张生,崔莺莺叮嘱他:“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表明自己并不在乎张生考不考中,在乎的是他这个人能不能早些回来。而张生面对心爱女子的满腔维护,必须表一番决心来让她放心:“小生这一去白得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这体现了张生作为一个男人的担当,不金榜题名,如何能配得上崔莺莺,自然也没有脸面回来娶她。
  崔莺莺担心的不仅是张生科举是否成功,最忧虑的是张生在考取功名之后,还会不会履行承诺,回来成婚。老夫人下场之后,二人再无顾虑,开始互诉衷肠。莺莺赠了一首诗给张生送行,想象张生变心后的场景,言辞哀婉动人,表达了自己害怕张生移情别恋的心情。对于莺莺的这种深切的忧虑,张生当即表了决心:“小姐之意差矣,张生更敢怜谁?”并且也作了一首诗答复莺莺:“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表示自己除了崔莺莺,不会爱上别人,只有崔莺莺是他此生知音。二人的这一段剖白,将彼此之间的不舍之情刻画得真实细腻,也给了崔莺莺足够的安全感。张生的这些话,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男人有担当的一面和求娶崔莺莺的决心。张生有才、深情、专一、有责任感,着实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好男人。

  (三)世俗精明的和尚

  对于《长亭送别》的主要人物崔莺莺和张生,前人都多有研究。但这一折中,还有一个不起眼的配角,研究者很少涉及,这个人就是普救寺的住持和尚法本。法本是崔相国的“剃度和尚”,代替崔相国剃发出家,在崔相国修造的普救寺中担任住持。他经常与官府中人来往,甚至利用自己的身份便利,使寺庙成为了崔、张二人私定终身的场所。他谎称与张生有亲缘关系,欺骗治家甚严的老夫人,张生原本不信佛,他却让张生参与崔相国的法事,制造机会使张生与崔莺莺接触。法本擅长察言观色、为人处世八面玲珑,完全不像一个潜心修行的僧侣。作者对法本的描写虽然不多,但非常立体,几件事就体现出法本处事油滑、精于世故、利欲熏心的性格特点。
  《长亭送别》一折中,法本和尚的作用,是使舞台上活跃些。虽然仅有几句台词,但鲜明地体现了他的人物性格。当老夫人关照张生赴京“挣揣一个状元回来”,张生积极表态后,法本说了第一句台词:“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这句话说得周全妥帖。站在老夫人立场,说“夫人主见不差”,夸赞老夫人的眼光,表示她赏识张生是正确的选择,对张生未来的期望也是合理且有远见的,维护了老夫人的权威。观众不会忘记,当初老夫人可是赖过莺莺与张生的婚约,老夫人的主见当时是极差的,背信弃义的赖婚行为也是不合伦理的。现在法本说老夫人“主见不差”,好像忘记前情了;可见此话也不是事实。当然,说话不揭人短,更何况和尚还要依仗老夫人的支持,自然要恭维老夫人。从张生的角度来看,法本对他进行了鼓励,说他不是落后的人,肯定了张生的才能,并且暗示他不要做落后的人,落后的人便是指沉迷于男女之情便忘了自己志向的那种人,短短一句话传达出了对张生的鼓励与告诫,照顾了双方的情绪。和尚的第二句话是:“此一行别来无话,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这句话表达了法本对张生科考极高的期望,对于自己促成的这桩姻缘的满意以及对二人能终成眷属的愿望。下一句还表示了对张生旅途的关心,让他一路多多保重。“从今经忏无心理,专听春雷第一声。”用夸张的手法,展示了自己对友人的重视,从今天开始念经礼佛都无心理会了,专门等着金榜题名的消息传来的那一刻。这个愿望与张生此时的愿望是重合的,张生一定认为和尚是自己的知己,这也是老夫人喜闻乐见的结果,一段话不动声色地讨好了两方人,彰显了法本说话的艺术。这段话中,还能品读出法本的私心:“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张生莺莺二人在普救寺相识,成就了一番姻缘佳话,那这做亲的茶饭,会不会也在普救寺摆呢,到时候,新科进士与相国小姐的爱情故事广为传播,普救寺也能打出名气,香火一定会更旺,普救寺的收入也就更多了。和尚作为佛门弟子,心中却有这么多弯弯绕绕,让人感到震惊的同时也有其合理性。和尚虽是出家人,原来也是精通世事、趋炎附势、贪恋钱财的人。
《西厢记》“长亭送别”之研究

  二、崔莺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

  前人的研究大多表示,崔莺莺是一个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勇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女子。崔莺莺宁要爱情不要功名的态度在老夫人的衬托下显得尤为可贵。老夫人觉得崔家不能要没有功名的女婿,并且态度非常坚决,除非你科举高中,否则别想娶我家的女儿。作为平民,张生和崔莺莺门不当户不对,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获得功名才有资格来娶莺莺。本来张生出现在普救寺,就是为了上京赶考,只不过遇到了崔莺莺才滞留在此,现在已经和崔莺莺情投意合,那自然就应该继续前去科考。所以他说“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对于张生来说,爱情和科举并不是矛盾的,鱼和熊掌兼得最好。如果以白衣书生的身份娶崔莺莺,在世人的眼里便是入赘,是不太体面的,所以张生自然是希望自己有了足够的地位,可以顺利成章地和崔莺莺成婚。因此他对于科举,抱了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老夫人和张生的态度是类似的,都认为科举得中才更有资格求娶崔莺莺。只有崔莺莺反对张生参加科举,但这就能说明崔莺莺鄙视功名,轻视荣华富贵吗?
  认为崔莺莺鄙视功名的观点是片面的,她愿意抛弃功名利禄,是在功名与爱情二选一的情况下,崔莺莺认为爱情比功名更珍贵,如果二者都可以拥有,那她一定不会抛弃荣华富贵。崔莺莺在《长亭送别》一折中这样陈述她的爱情观,她对张生说:“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便可以“妻荣夫贵”,并且直接在爱情与功名之间作出了选择:“但得一个并头莲,强煞如状元及第。”崔莺莺能做到“轻功名”的前提基础便在于此——她的身份已经是相国小姐了,她已经拥有了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所以并不想让张生前去科考,而是“妻荣夫贵”,和她一起享受已有的财富,如果莺莺此时是一个贫家孤女,她一定不会让张生留下,还会鼎力支持他去科考,从而封妻荫子共享荣华。崔莺莺的爱情,也是建立在她的身份这个前提之上的,她为此感到优越,并把这当做爱情的筹码。崔莺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过着压抑的生活,一旦体会到这种自由恋爱热情如火的爱情,就变得患得患失起来,害怕情郎变心。所以她这样说也是害怕张生金榜题名之后另寻新欢,所以不想让他前去。崔莺莺强调自己相国小姐的身份就是告诉张生,我已经有了如此显赫的家世,如果你想考中进士娶大户人家的女儿完全是多此一举,所以打消这个念头,对我一心一意,不要移情别恋。崔莺莺以相国小姐的身份为荣,加大自己在爱情中的竞争力。她也并非有意炫耀,只不过相国小姐的身份已经根植在她的性格里,话里话外无意间便流露出来。所以说,崔莺莺并没有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她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荣华富贵,又怎么能说她不在意这些呢?
  崔莺莺总体表达的态度,是不希望张生前去科考的,因为功名对她来说不重要,并不是娶她的必要条件,二人在一起不分离才是崔莺莺最想要的,只是迫于老夫人的压力,不得不让张生去参加科举。崔莺莺的唱词里有这一句:“张生,此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意思是,我母亲让你去考试,不能不去,你就去考一下吧。但考得中考不中就不能保证了,就算你考不中,也一定要尽早回来,别让我等太久。崔莺莺不想让张生前去科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舍不得情郎,想日日与他在一起。二是崔莺莺对自己的爱情缺少安全感,生怕她不在身边,张生就会移情别恋,甚至一去不回,空留她在此等待。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选择的崔莺莺,并不能说她轻视功名利禄,只能说,在爱情与功名之间,崔莺莺宁愿不要功名而选择了爱情。所以崔莺莺并不是真的鄙视轻视科举、鄙视功名富贵,她的这种选择,表现的是她对未来深切的担忧和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
  在这种立场上,把崔莺莺的这一选择说成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反叛,显然也是不合理的。崔莺莺最突出的叛逆精神体现在她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有着与寻常女子不一样的主见,冲破了世俗的观念,大胆地与张生私定终身。这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是一种石破天惊的举动,即使在现在,这种勇气也是为人称道的。
  在分析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应结合实际背景和实际内容,把握人性的本质,才能更加精准客观地分析。今人一味拔高崔莺莺的人物形象,给她安上了自己的立场,但事实上,崔莺莺就是一个冲破封建礼教阻力,勇于追求幸福的贵族小姐,不能将现代人的思想强加在她身上。崔莺莺的确具有了对封建礼教的反叛意识并付出了行动,尽管她是为了自己的幸福,但这种举动无疑是需要勇气的,崔莺莺仍然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女性形象。

  三、《长亭送别》语言之美

  《西厢记》作为我国元杂剧的一颗明珠,除了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塑造真实丰满之外,于语言上,自然也有它独特的魅力。《长亭送别》是全书中最为大众熟知的一折,其语言既包括古诗化用,也多有市井口语,称得上是雅俗共赏。

  (一)巧妙化用前人词句

  开篇第一首唱词【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便是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句子结构非常相似但意境和情感迥然不同。《苏幕遮》是一首表达羁旅乡愁的诗,描绘的画面清旷辽远,抒发了作者借酒浇愁思念家乡的心情,气象宏大开阔,不失沉雄之气。而【端正好】主要描写的是青年男女离别时的景物,昔日枝头绽放的花朵被西风吹得满地,不正如崔莺莺饱受离别之苦变得憔悴不堪吗,如此凄清的景色,恰好映衬出二人心中满怀的不舍之情。
  收尾唱词“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烦恼和忧愁本来都是无形的,但又使人心里无比沉重,好似千斤重的石块压在心上。这句唱词让人不由得想到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者模仿前人,将无形的烦恼具象化。作者思及莺莺此刻坐在回程的马车中,心被离愁别绪挤压着,好像这些石头块也在马车上一样,于是想到了李清照同是坐在小船上,便写下了相似的词句。这样的比喻新奇生动,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使读者感受到了莺莺此刻心中愁思之盛。

  (二)融入市井口语

  元杂剧脱离了唐诗宋词高高在上的鉴赏对象,走进了瓦舍勾栏之中,因此需要让平民百姓听懂,就得多用市井语言,做到雅俗共赏。《长亭送别》的唱词也极具生活气息,【叨叨令】一曲中,就有很多儿化音的运用,“车儿”、“花儿”、“被儿”、“衫儿”、“书儿”等等,将崔莺莺撒娇的语气写了出来,充满了口语化的色彩,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还有一些叠词的使用,“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等等,一唱三叹,颇有音韵美,仿佛耳边能听到崔莺莺哀怨的叹息。以及“兀的”、“也么哥”这些语气词,也是平民百姓常用的词汇,无形之中拉近了文本与读者听众之间的距离,使人倍感亲切。这一段唱词让我们仿佛听见崔莺莺直抒胸臆,无遮无拦、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切的哀愁与焦虑,运用排比的句式,音节回环流转,朗朗上口,极具音律美。

  (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针对每一个人物,作者为其设置的语气都不相同,从语言中也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特点。如崔莺莺全篇都是沉溺于离别之情中,“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满句满篇都是对张生的不舍之情,对二人刚结为夫妻就要分离的哀怨。崔莺莺感叹道,我对你的心意可是如痴如醉,让我茶不思饭不想,整个人都消瘦了。词句间还有些对着情郎撒娇的意味,表露出崔莺莺小女儿的娇气。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言,直接表现了崔莺莺对张生的喜爱和浓重的离别哀伤。张生作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是这样对崔莺莺表决心的:“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表现出了张生对自己才学的自信和一定要娶崔莺莺为妻的决心,足见张生诚恳、坦率的人物形象。总而言之,作者仔细揣摩了每一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并用不同的语言展现他们的情感,人物形象就显得更加丰满和立体了。

  结语

  《西厢记》作为我国戏剧的一颗明珠,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经典篇目《长亭送别》更是广为流传。这一折中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但传统研究结论认为的崔莺莺轻视科举,却存在不合理性,崔莺莺比起科举更重视爱情,是有前提条件的,不可直接下结论认为她鄙视功名富贵。该剧的戏剧语言精炼巧妙,多用诗词,更加口语化,显得通俗易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元杂剧雅俗共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蒋星煜.《西厢记》研究与欣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张广银.《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形象的别样解读[J].语文天地,2011(7)
  [4]欧阳炜.满纸莺莺泪,谁解其中味《长亭送别》崔莺莺心理赏析[J].高中作文,2018(4)
  [5]陈紫薇.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的双重性[J].文学评论,2015(3)
  [6]徐黎.浅析“法本”形象的典型性[J].河南教育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7]文建华.《长亭送别》中莺莺对待科举态度的重新审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8)
  [8]韩昆.崔莺莺重爱情,却并不轻功名——《长亭送别》幺篇质疑[J].青年与社会,2014(1)
  [9]薛斯元.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J].新西部,2016(33)
  [10]闫清学.幽林曲涧,珠玉之辉——试析《长亭送别》语言美[J].四川戏剧,2009(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057.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18日
Next 2021年9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