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族民间舞蹈舞,顾名思义是起源于民间的舞蹈,它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日常生活中,是由人民群众自发进行创作表演,扎根于田野,流传于民间的群众舞蹈。从源头、发展及传承方式来看,中国民族民间舞与中国人民群众及其日常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载体是中国人民,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源自于中国民间生活。因此,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要应该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规律,到民间进行实地考场、亲身体验,才能领会到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文化内涵。田野作业是获取中国民族民间舞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重要实践方法。
本文试图以田野作业为核心,及其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意义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中意义,分析田野作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好处,提出构想。希望对民族舞创作与保护和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有所用处。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民间文化 田野作业 舞蹈创作
一、绪论
中国民族民间舞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题材源于中国民间生活,有着十分丰富的舞蹈内容,以及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是我国非常值得珍惜爱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不仅体现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也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是我国民族艺术珍宝。顺着时间的进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面临着它的继承和发展。如今国家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愈加重视和支持。当代舞蹈工作者应该以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为己任,把握时代的审美趋向,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又体现民族特色的优秀民间舞蹈作品。要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其中民间舞的创作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困难的源头部分。发展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就要注重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而田野工作是创作优秀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必经之路。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文化艺术发展的大力支持,中国民族民间舞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民族舞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大众眼前,如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所编创表演的蒙古族舞蹈《额尔古纳河》和北京舞蹈学院的《玄音鼓舞》。同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相关研究活动也愈加热闹,但大多从舞蹈鉴赏的角度出发,而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出发,去了找寻其根源,探索其根本的研究为数不多。基于大学期间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和个人的一些舞蹈的实际经验,以及在大三下学期的采风行程给我的感受,本人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形成开始去探索学习,发现“田野作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怀着个人学习编导后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的满腔热情,本人以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探讨“田野作业”对中国民间舞创作的意义,并以此为论文课题。
在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后,本人线上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等网站,线下通过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并与导师、同学进行讨论研究,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论文主要探究田野作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意义,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根源出发,并探寻其与民间文化的联系,去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需求。研究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诞生于民间文化,再结合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面临的问题,指明“田野作业”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重要性。在具体阐述“田野作业”的相关概念以及发展现状,最后通过舞蹈案例从多方面去分析“田野作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意义。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给相关的舞蹈工作者、爱好者提供一些值得借鉴只是素材和思考价值,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望能与各位读者共同学习。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与民间文化
(一)中国民间舞的形成
中国民族民间舞源自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最原始的民间舞蹈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也是是我国古代的“礼乐”中“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最初出现于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或民俗活动中,主要以民间生活为基调,在劳动生活、生产活动中有感而发即兴而生的一种艺术形式。 而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现出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体现出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的艺术表演形式。
(二)民间文化
众所周知,民间文化源自于社会底层,是平民群众自发创造出的一种通俗文化,它的特点就是自发性和自娱性等。它源自于社会底层的劳动群众,立足于群众的生产生活,并于民间流传古今,是一种通俗且活泼的文化形式,是人民群众娱乐自我的一种文化形态。
民间文化具有自发性。民间文化的素材以及创作灵感均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生活在底层的群众有感而发,自主编创的作品。
民间文化具有即兴性。民间文化由人民群众任性而作,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民间文化随处可作并且可以随心而改。
民间文化具有传承性。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民间的口口相传和家庭的言传身教,还有面对面交流流传的。例如民间歌谣、民间传说以及民间技术表演等等诸多民间文化作品,一般都有实地表演或展示等活动将其呈现于民间日常。
民间文化还具有通俗性和娱乐性。民族文化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这就注定具有通俗性,而其创作就是底层人民为自娱自乐而进行的。
(三)舞蹈演员对民间文化的了解
民间文化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舞蹈演员缺少对民间文化的了解这一现状,是现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演员们表演时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舞蹈专家指出,如今多数舞蹈演员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表演上缺少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格。即在舞蹈表演中对民族文化的展现和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的表达不够到位。舞蹈演员缺少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文化底蕴的表现为,演员在跳中国民族民间舞时,偏重于系统的舞蹈技巧展示,而疏忽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内涵情感的输出。而帮助舞蹈演员了解民间文化的最佳途径即是田野作业。不仅如此,田野作业过程中,舞蹈演员可以在民间拜师学艺,能更好的把握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能更好的对舞蹈进行解读和表演。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创的重要因素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素材
首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创必不可少的就是创作素材,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素材更是有其特殊之处。 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素材,首先进行分析它的来源。 其素材内容舞蹈动作动作为主,而这些舞动动作均源于现实生活,结合民族特色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动作通过加工美化,而创作出的舞蹈动作不仅令人感觉亲切舒适而且因为其民族特色而有独特的美感; 另外,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优秀舞蹈作品,获取创作灵感通过再创新,创作出优秀独特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然而简单模仿和借鉴并不是民间舞的创作,只有通过对扮演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感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再结合民族特色,根据舞蹈动作的律动性去进行创作表达。如此,舞蹈动作的素材是源自于现实生活的,保持了原有的生活气息;而这样的舞蹈动作又是现实生活动作的提升和情感升华的表达,表现力极强;再者融入了民族特色而富有民族气息。这样创作出来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才具有灵魂、具有生命力。
除了民间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时代特征亦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具有生机、具有生命力、生生不息的舞蹈作品必须是反映时代特点的。只注重传统舞蹈动作的模仿,没有创新没有反映时代特色的舞蹈作品没有时代价值和舞蹈的生命力。从民间去寻找适合创作的舞蹈素材,注重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表达,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具有生活气息、具有时代特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舞蹈作品。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主题
舞蹈的主题是整个舞蹈创作的核心,舞蹈创作的一切工作包括舞蹈素材的选取、舞蹈动作的编排和舞蹈情节结构等都要根据舞蹈主题而定的。舞蹈主题是整个舞蹈的关键,主题选定正确可以说舞蹈作品已经成功一半了。那么什么是舞蹈的主题呢?舞蹈主题即是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或想要反映的问题,而这些均是源自于生活。所以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者必须要特别重视舞蹈主题的选定,要关注生活、关注时代走向,以此为依据去考虑。例如舞剧《花界人间》,它以壮族神话故事花神姆六甲创世论为主题,呈现出了深厚的壮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富有着浪漫色彩并极具民族特色,同时还展现了民族热爱生活,同心齐力,共同努力,向往美好的愿望。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结构
舞蹈的结构与文章结构相类似,一般的舞蹈结构主要由引子、开端、高潮、结局和尾声五个部分组成,舞蹈创作者也可进行创新,只要不影响舞蹈作品表达的完整性。要突出表达舞蹈作品就需要合理的舞蹈结构去推动舞蹈情节的发展,才能顺畅地进行舞蹈表达,实现舞蹈艺术的完整统一。
4、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构图
舞蹈构图即是对舞蹈的形、线、色等画面呈现进行合理布局,是舞蹈创作中创作美感的重要因素。舞蹈构图的基本元素有舞蹈画面和舞蹈移动线,其中,移动线即是舞者于舞台之上进行舞蹈表演时位置移动的路线,这些舞蹈移动线的连接构成了连续动态的舞蹈画面。舞蹈画面是对舞台上表演的舞者和所用的背景与道具等进行分布摆放,所组成的基本图形。不同的审美和不同的构思就会有不同的舞蹈构图方法。例如鄂温克族的篝火舞,又称圈舞,舞蹈构图以圆形为主。圆形在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一定的意义,鄂温克猎民住的帐篷“撮罗子”也是圆形的。舞蹈构图不仅对表现舞蹈主题、渲染舞蹈氛围以及塑造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创造舞蹈意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舞蹈构图的熟练掌握需要经过大量的学习、丰富的经验。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创的忧思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丰富多彩,风格各具特色,也传播也越来越广泛了,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但如今中国民族民间舞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和难题。
首先,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舞蹈演员与观众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如今更偏向于舞蹈的创新与发展,而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最本质的民间文化内涵、民族特色的展现却淡了。如今时代在快速发展中,舞蹈创作者为了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会对一些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加工提炼,而有时会着重于舞蹈的表演形式和舞蹈技巧和忽视了情感输出和内涵的表达,会使得舞蹈失去灵魂而显得空洞苍白。
再者,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民族民间舞也受其影响,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舞蹈备受冲击,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舞蹈创作面临着挑战。中国民族民间舞本是以其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而受人瞩目,在文化全球化中,这一特点的优势受到了限制,民间舞创作面临着挑战。编创出有灵魂的舞蹈作品,必须不断地走进田野、深入其中,去收集、挖掘重要的舞蹈资料,去体验真实的民间舞蹈情绪和文化内涵,然而现在的只有少数的舞蹈工作者主动选择田野选择。
还有,民间舞蹈深厚的底蕴源自于民间文化,这就要求舞蹈工作者需要深入民间进行舞蹈的田野作业。而舞蹈田野作业费时费力,许多舞蹈工作者可能望而却步,想从书籍资料、舞台课堂中进行学习,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在舞蹈动作、情感表达和文化反映方面都较为单一,无法撼动人心。
(三)民间文化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意义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一件于民间土生土长的艺术,原生态是它的基本属性。因此便注定了其自身的创作是无法单纯地在课堂院校中进行的。只有深入民间生活、扎根于民间,方能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中国舞协xx冯双白曾对当前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分析指出:“学动作容易,学韵味难。民族民间舞的创作绝不能闭门造车、自以为是,而是要全身心地浸润到民族文化中去,切身地感受民间文化的芬芳。”不要忘记,民间文化是民间舞蹈活着的灵魂,紧贴风土人情、抓住民族文化神韵的民间舞蹈才能抓住人心。
第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创的重要基础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民间自发形成人民群众自创的通俗文化,立足于人类生产活动,有社会背景生活气息。民间舞蹈源自于民间,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在民间,取材于民间生活,更是流传于民间得以传承。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间文化是民间舞蹈的基础,民间文化包含于民族舞蹈中,民族舞蹈反映民间文化,两者不可分割。
第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的的主要素材是民间文化。民间舞蹈创作的素材源自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源自于民间文化。如朝鲜的民间舞蹈“农乐舞”源自于农民的春耕秋收活动。起初主要在农业劳动的重大事务中表演,后来延伸到喜庆节日及庆典中表演。
第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的内涵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为社会现象以及民间生活的沉淀,并且紧随着时代的步伐发展变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进行民间舞蹈创作时必须牢记,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民间舞深厚的文化内涵。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必不可的前提是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学习,舞蹈创作者只有从心底里热爱民间文化、切身感受生活与情绪,去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表达方式及审美情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准确的把握到这个独特而生动的美。 民间文化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核心,离开民间文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缺乏内涵,无法激起情感共鸣,也缺乏深度。
四、舞蹈“田野作业”
(一)什么是田野作业
1、田野作业的概念
田野作业,亦可称之为实地调查、实地作业或现场作业等,是学者亲身实地的一种学习方式。学者主动置身于某学习场地,进行实地考察、访谈记录并且居住体验等直接参与获取第一手材料,并且学习取证。这是进行创作前必需经历的重要学习过程,也是构建理论的前提和进行实践研究的重要方法。
中国古代有“采风”一说,与田野作业有所相近。古代我国将民间的歌谣称之为“风”,而采集民间歌谣这一活动则称之为“采风”。经过拓展,“采风”如今也可以理解为通过收集民间文化习俗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在舞蹈创作中,我们所熟知的《千手观音》就是国家著名舞蹈编导张继刚在一次采风中产生的灵感。可见,民间艺术源自于民间。田野作业与采风一样要收集民间文化习俗,而且是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地学习研究,并不是只是停留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走马观花,而是更深入地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我国经久不衰的经典民间舞蹈《三月三》、《巴塘弦子》和《红绸舞》等,都是舞蹈工作者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居住学习、拜师学艺,收集和挖掘民间舞蹈资料和优秀舞者,而后创作而出的作品。这些作品贴切民情,在情感表达方面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感,而且反映出了舞蹈的社会背景、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我认为,舞蹈的田野工作应该是舞蹈工作者为学习研究某一舞种而深入到这一舞种的发源聚集地,在此地生活学习,切身体验当地的日常生活和各类习俗活动,而通过直接观察、访谈调查、直接参与等方法进行学习,再收集和记录真实资料进行总结、整理、加工甚至创作的一项科学学习研究的过程。
2、田野作业的特点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田野作业是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走马观花简单地观察、记录与模仿,而是切身体会民族的风俗、情绪,领会舞蹈动作背后的民族情感与民族文化内在韵律。具有长期性、实践性、真实性和深入性等特点。舞蹈创作者想要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具有质感的舞蹈作品,就必须进行田野作业,将自己长时间浸泡在民间文化中。
首先,田野作业与前面所言的“采风”有所区别。田野作业并不是在某地欣赏某景某物时瞬间迸发了创作灵感,而是要长期扎营与民间与民众一起生活,切身体验领悟学习。所以田野作业是具有长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再者,田野作业是深入民间开展的,获取民间的第一手真实的资料。素材源自于民间生活,实践于民间,是田野作业者的亲身经历得来的。获取最真实的素材,最真实的经历和感受,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力求让观众感觉真实。
最后,田野作业主要目的是为了挖掘民间舞的文化底蕴,并非单单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美感,所以必须有深入性的特点。只有深入民间去了解民间文化才能领悟到民间舞的内核——来自民间文化的浓厚的舞蹈文化底蕴;只有深入民间去感受民族特色才能在舞蹈创作中表现出民间舞的民族风格;只有深入民间去感受民间生活才能创作出令民众感同身受的优秀舞蹈作品。
3、田野作业的意义
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进行民俗文化研究一个非常重要可靠的方法,是学者进行研究工作的基本工作方式。田野作业不仅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挖掘深层文化寓意,还能对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进行改善补充,同时,对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和教学培养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采风”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形式层面的东西,却往往触及不到其背后的更深层的文化构成、传统根源。进行田野作业的意义,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素材的采集,而是对传统根源的挖掘、深层文化的探究整理,使传统文化、民族之魂在艺术作品中得以展现,使文化艺术、理念价值得以传播于世。文化艺术是历史形成的产物,制约于客观因素。多数资料教材等多存在不足与漏洞,唯有踏上“田野作业”这条长征之路,对民间文化进行多数的重新认识、归纳、总结方能对其进行修正与补充。对于生长于民间的文化艺术来说,其本质和魅力均源自于民间。唯有重回民间、回归田野,在重新认识和学习散落于民间的素材和深层文化之后,再经过科学理性的加工处理,创作出的作品才富含文化内涵且具有创新性。
在民族舞蹈的编创中,田野作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冯双白编导曾经分享过他自己一段难忘的田野作业的经历:“有一年在西藏,我们本来打算去看藏族艺人的演出,结果中途遇见一群盛装庆祝‘望果节’的藏民,我们完全忘了看演出,跟着他们过节去了。这些藏族群众背着经书,经书上装饰着鲜花,手里还挥舞着亮晶晶的青稞,我们一走近就能闻到青稞的味道……回来以后,有人创作了舞蹈《青稞》 。如果不是真实地参与了藏族群众的节日,我们怎么可能找到这样鲜活的素材呢? ”
采集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某一民族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对其进行深层的挖掘探究。探究历史,便是与之未来;关注传统,即是赋予创新;关注民间,回归艺术本真。民族舞蹈田野工作的意义是深入民间,关注民间文化,创作出反映民间文化内涵又具有时代创新的优秀民间舞蹈作品。
(二)舞蹈田野作业的发展
关于田野作业,虽然一直存在并进行着。然而根据查阅的资料,大多停留在文人走马观花式的游历中有感而发,即所谓的“采风”阶段。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采风”早在我国秦汉时期已有雏形。而真正有含义的舞蹈田野作业,应该是开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解放区进行创始的戴爱莲、梁伦和贾作光等诸位老前辈和编导们。毛xx曾在延安发表《讲话》,便掀起了秧歌运动的高潮。受其影响,各位前辈又展开了一系列的舞蹈田野作业,创作出了一系列震撼全国、经久不息的舞蹈作品。那段时期可以说舞蹈田野作业达到了高潮。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文化艺术的学习与传播逐步与实地学习脱离转向课堂式学习。这种转变带来了学习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其弊端。民间舞蹈离开田野作业,往往影响学者对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寓意的把握。如今,舞蹈的田野作业是多个舞蹈团队自主选择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舞蹈表演和舞蹈创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现在高校舞蹈教学可以参考的可靠课程。
显然现今舞蹈田野作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舞蹈工作者还是停留在课堂式学习的阶段而望得以进步创新,这并不实际。田野作业不止是对于民间舞蹈的学习,对民间舞蹈的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想要创作出贴近生活、富含文化内涵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蹈作品,必需选择田野作业。唯有重回民间、回归田野才能吸取传统根源、民间文化的精华,才能将其注入舞蹈创作中,再加入时代的元素,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因此,特别呼吁民间舞蹈工作者对田野作业要有高度重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田野作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意义
(一)田野作业对舞蹈演员的意义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基础是民间文化,它更是内涵所在,舞蹈演员要想在舞蹈表演中展现给观众更好的民间舞作品,就必须了解其中的民间文化和民族特色。田野作业能帮助舞蹈演员更好地了解民间文化,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民族风格更准确的把握,同时通过学习民间艺人更好的提升舞蹈技巧等,对其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若只单纯的停留在院校和舞台进行舞蹈学习,舞蹈演员无法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格表现出来,这样的舞蹈表演将是没有生命感的,无法获得观众情感的共鸣。在大三下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去云南进行田野作业,在当地跳起校内学习的傣族舞,傣族舞中最重要的造型特征就是“三道弯”,在舞蹈中脚掌到膝盖、膝盖到胯部、胯部到倾斜的上身呈现出“三道弯”,这个造型是傣族人民对孔雀的仔细观察来进行的艺术创作,另外一个重要的造型特征就是“一顺边”,在舞蹈中顺手和顺脚从一侧出的舞姿,领略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民族风土人情后知晓了傣族大多是生活在山谷平坝上,这个动作的特征也是在人们在劳作的时候,走在山路上重心向一侧,该侧的脚也发力更多,手随之摆向一边,为保证安全且最为省力的一个体态,也是因为地理环境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步态,慢慢升华成为了舞姿“一顺边”。了解了这些傣族人民生活的样貌特征而形成的舞姿,在跳的过程中体会她们的情感,不再是单纯的课堂上学动作学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想融入这个民族,让整个舞蹈获得了生命感。
田野作业也可称为是舞蹈演员必须修的一门实践课程,是舞蹈学习及其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田野作业,不仅仅是为了舞蹈演员的舞蹈学习与舞蹈鉴赏,更是能让舞蹈演员进行舞台表演过程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在充分理解民间文化、把握好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对舞蹈内涵的展示也受田野作业的启发。
(二)田野作业对舞蹈编导的意义
从舞蹈风格来看,每个民族民间舞蹈都各具风格特色,它们都体现出各自强烈的民族风格,田野作业能帮助舞蹈编导更好地把握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例如我们常见的傣族舞蹈中往往会出现肚皮舞的元素,这既彰显出着傣族人民的热情性格特点,还体现出受其当地湿热气候的影响。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是体现了其民族特色、生活习俗和地域特点,将这些元素编创到中国民族民间舞中,这就要求舞蹈编导对其有深刻的了解掌握。例如杨老师的孔雀舞,通过其动作和神态的到位模仿,使观众惊以为她宛如一只高雅骄傲的孔雀。
从舞蹈素材来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素材来源于其现实生活和风俗活动中,这就要求舞蹈编导进行田野作业在进行舞蹈编创。将民间文化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内容中,才能获得观众对舞蹈编创的认同感。中国民族民间舞也需要根据时代来创新,在紧贴民族文化和风格的基础上,顺应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将民间文化和新的舞蹈元素相结合。例如舞蹈《邵多丽》就是对现代和民间文化的完美结合作出诠释,传统的傣族舞都是单人或群舞,《邵多丽》第一次开始用三人成舞,给人眼前一亮,以往的傣族舞受到紧身的上衣和长筒裙的束缚,动作幅度很小,而编导在《邵多丽》中对服装进行修改,加大了弹性更好地展示舞姿,出现大开大合的动作,大大加大了动作幅度,不再是一味的只突出手型和三道弯。三个女孩着粉红、嫩绿、湛蓝的颜色,代表着他们三个分歧的性格,粉红代表着温柔,嫩绿代表着豪爽,湛蓝代表着妩媚,三个人的表现出来的感觉也跟服装相呼应。舞蹈中三个女孩一个拿斗笠,一个拿花,一个拿竹竿默契的跳着,编导在舞蹈风格中加入现代元素,现代舞的特点就是比传统民间舞更具有速度和力量,它的风格独特,比较抽象,让人难以理解,但在它或喜或悲的意境中爆发出的力量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传统傣族舞是自带鼓点,而编导在这段舞蹈中打破原有的风格,加入现代舞的特点,加强鼓点不再是以往的轻柔感觉,使鼓点更有强度和顿点,给人产生兴奋的感觉。《邵多丽》是对传统傣族舞蹈的打破,赋予上现代的感觉,把傣族姑娘的韧劲、含蓄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中国民族民间舞传承来看,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和传播中田野作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应用现代意识,顺应时代创新,这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导的时代使命所在。
(三)田野作业对民间舞创作的意义
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是创作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必经之路,所以进行田野作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是必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形成和特点,决定了民间舞创作必须要经过田野作业,深入民间获取第一手资料,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其民族的文化底蕴方能创作出贴切民情的优秀舞蹈作品。无论是表现生活题材的舞蹈,还是民间流传的的神话等题材的舞蹈都是以生活为依据。由于中国民族民间舞形成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环境中,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以及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文化内涵,必须要经过舞蹈田野作业才能掌握这些,才能创作、演绎出具有生命力具有灵魂的优秀作品。例如编导课上我们自己编创的金陵舞,单纯靠自己学到的编舞技巧来编创往往是没有感情的套动作去完成任务,为此我们只有翻阅编导们对金陵故事的田野作业记录,亲自了解金陵的故事,了解到这悲剧是在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惨剧背景下,一群接受了精神洗礼和灵魂净化的烟尘女子为了救女学生们,代替她们去面临不知结局的未来,那种大义凌然的牺牲精神,才能投入感情,使舞蹈具有灵魂具有生命力,表达出一段舞蹈的内涵。因此开展田野作业是获得丰富的舞蹈创作素材的唯一途径,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舞蹈作品。
采集舞蹈素材是民间舞田野作业的成果之一,更重要的是对创作的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格的研究挖掘,在进行加工处理让其在舞蹈作品中得以体现,这一过程只有经过田野作业得以实现。只有回归田野、深入民间,关注传统、关注历史、关注生活,才能对民间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对民族风格、地域特色有十足的把握,才能将这些融入舞蹈创作,才能创作出富有文化内涵、富有民族灵魂、富有时代精神和展示人民意愿的民间舞佳作。
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在文化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保存、传播、发展及传承的媒介方面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都比较局限,是相对容易褪色消逝的艺术,而其创作更是不易。若是单从书籍文献或者是看得见的舞台表演中,去理解和把握中国民族民间舞进行创作,那么就会缺失民间舞的文化内涵、灵魂核心,这样的舞蹈创作是缺乏深度,并无太大意义的。所以要创作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舞蹈,就要深入民间,切身体验其文化内涵和感情,田野作业是极其重要的。想真正的了解一种舞种,就要进入该舞种地区生活,去观察与体会,去搜集最重要、最真实的资料,这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进行舞蹈创作的重要实践方法。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多姿多彩,有着丰富的种类、不同的风格、特色各异。 其中蕴涵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反映出了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而这些正是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所必须收集的资料内容,这些资料内容则必须通过田野作业进行调查、挖掘方能获得。
如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愈加丰富多彩,也备受观众喜爱,得到了发展。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重要的现象,现如今,中国民族民间舞更偏向于去创新与发展一段舞蹈,而淡化了中国民族民间舞最本质的民间文化内涵、民族特色的展现。在全球文化发展迅猛的今天,中国民族民间舞也受其影响,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舞蹈受到其影响最为严重,如今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面临着挑战。为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传承和保护,为了编创出更有生命和灵魂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就必须不断地走进田野、深入其中,去收集、挖掘重要的舞蹈资料,去体验真实的民间舞蹈情感和文化内涵,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田野作业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潘薇佳.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忧思[J].《舞蹈》.2013
[2]赵铁春;王昕.与民共舞——“田野作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意义[J].11-3982J.2014
[3]褚青青.汉族民间舞创作探析[J].戏剧之家.2017
[4]刘晓真.舞蹈研究中的田野调查[J].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2013
[5]仲睿.民族民间舞蹈与采风研究关系[A]西宁:青海民族大学.2018
[6]熊芳.浅谈民间舞蹈田野考察及发展[J]大众文艺.北京舞蹈学院.2010.197
[7]文华;张岳娟.浅谈田野调查对舞蹈学研究的重要性[J]赤子.2015
[8]闵婕.田野工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源头活水[J]Legends of Mountains and Seas山海经.35
[9]刘玲.舞蹈田野工作实证解惑[J]湖南师范大学.2017.105-106
[10]蒋晓敏.浅谈采风对藏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6
[11]哈斯德尔·卡伊木拉提;崔珊珊.浅谈民间舞的创作[J]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3
[12]黄煌.谈谈“采风”对民间舞的重要性[J].福建:福建歌舞剧院.2016
[13]刘书男;隋朋颖.民间文化在民族民间舞创作中的作用[J].大连艺术学院.2019
[14]冯磊.民间文化在民间舞蹈创作中的作用[J].宝鸡市艺术剧院.2015
[15]郭凌.浅谈“采风”对民间舞表演的重要性[J].《青年与社会:中》.2015
致 谢
文章的最后,我要感谢每位帮助我的良师益友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不辞辛劳。首先,最主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选题到论文完成,自始至终老师是我最重要的引导者。拟定论文题目初期,老师帮忙确定了论文题目的大方向;制定论文提纲之际,我思路很混乱尚未清晰,幸有老师指导,令我顺利定好提纲和论文结构,并在具体的写作是给出许多有用的建议;直至初稿完成后,老师在认真查看一遍文章之后在文章内标注了许多问题并指出了文章内容的不足,在老师的帮助之下不断地完善,到最后顺利地完成论文。在此十分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其次,要感谢帮忙查资料的同学,抽出时间帮忙查询找的写作需要的资料。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