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定情诗》中的定情信物

在我国,首饰不仅是随身佩戴的装饰品,更是情感文化的载体,是古往今来恋人们交换“定情信物”的上乘之选。恋人之间交换信物的历史悠久,至少在汉朝之前就有了这种习俗,因此魏晋时期繁钦的《定情诗》中多有提及。在诗中,总共提到了“手镯、缠臂金、戒指、耳

  一、前言

  (一)《定情诗》概述

  《定情诗》是以一位女子的视角来描述一场浪漫的邂逅,女子与男子彼此相爱而私定终身,并借助了11种定情信物表达了自己对男子的爱慕之情,本来满心期待男子也能和她一样矢志不渝,然而,好像是为了故意印证那句“自古男人皆薄幸”的名言一样,没过多久女子便因色衰而被嫌弃了。
  有人据这首诗的表面意思说这是一首真正的《定情诗》,但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在“借女子之情以寄自己之情”,是作者在写他不受重用时的孤独与凄凉。无论是否是一首真正的定情诗还是想借诗来表示什么感情,我们暂且不讨论。可以知道的是,这首诗总体上以特立独行的写作风格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本文的研究重点就在于以《定情诗》为例,对其所提到的定情信物及其所表达的定情文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的新特点与新内涵,以期为这种文化的延续略尽绵力。

  (二)定情信物

  基于相关文献参考以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此处明确本文所探讨的定情信物的概念。本文所言“定情信物”不是泛指男女之间随意赠送的物品,而是带有对情感确立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恋爱双方互赠的信物;另一方面,对该定情信物的赠送必须是持有珍而重之的态度以及忠贞不渝的决心。
  此处需明确“定情信物”与“聘礼”二者的区别,前者是指男女双方在相对自由的情况下,自由恋爱的产物,前提必须是两情相悦;后者在传统意义上则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受限于世俗观念与礼教的约束。
  定情信物的形式并不固定,早期物质不丰富的年代,定情信物往往是随手取得的物品,如所得猎物、花椒瓜果等,随着发展,也有了戒指、玉镯、荷包等兼具实用意义的物品,当然,随着物质渐丰,人们对精神上的最求更上一层,定情信物被赋予了浪漫色彩,例如唐朝出名的“红叶定情”的故事,定情信物虽仅仅是一片红叶,却也承载了真挚的爱情,成就了一段佳话。
  定情信物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到丰的过程,再后来的鸳鸯锦帕、金蝉宝钗、玉佩香囊都承载着许多海誓山盟,成为了一段隐秘的文明。

  (三)定情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定情文化是一个特殊且重要的存在。定情信物也随着物与文化的发展种类更加丰富。最早对于“定情”的描述,见于东汉繁钦的《定情诗》。定情这一行为包含着约定俗成的习惯以及表达爱意的方式,是一种常见的文化习俗。在这行为中可以影射出这个民族、这一时代人的生活态度与恋爱观,并且随着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浓厚的定情文化。一般的,定情信物形式不限,但往往对两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并且约定俗称的需有“一赠送”、“一回赠”的相互动作在,定情信物需珍而重之,妥善保存,不可遗失、不可转赠送,因为其承载着彼此的情思与誓言。定情文化中最突出的就在于“信”、“情”二字。以定情信物为物质承载,表达相恋的二人对彼此忠贞的誓言、热烈的情感、相互扶持过一生的决定。
  《定情诗》中短短数句就记载了诸多古代常见的信物类别,并且每件信物上都承载着浓厚的情感与文化。
  本文将从《定情诗》中的定情信物的种类,《定情诗》中的定情信物的情感语言两大方面对《定情诗》中的定情信物做了深入浅出的研究,从中提取出定情信物所蕴含的“定情”价值,并分析每一个定情信物与表达男女情爱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此探索了定情信物的“前世今生”,分析其在当今社会的新特点与新内涵。

  二、《定情诗》中的信物分类

  (一)首饰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海誓山盟、私定终身的情境也常在爱情故事中作为最浓墨重彩的部分出现。“以物表情”,借助定情信物承载自己对恋人的爱意、相思以及承诺等总会成为一段爱情的美好构成。尤其是在中国封建礼教下,珍贵且具有装饰意味、又便于携带的饰品更成为恋人们定情的上上之选。当然,中国文化性格中的含蓄与内敛也使得定情首饰成为“不可言说”时最动人的情感文化寄托。
  “首饰”,在古代又称“头面”,指戴于头上的装饰品。主要包括以贵重金属、宝石玉石等珍贵材料加工而成的雀钗、耳环、项链、戒指、手镯等。现代人对于首饰的含义定义越来越宽泛,现代只要提到首饰,不仅包含了雀钗、耳环、项链、戒指、手镯等古代或古今通用的“头面”饰品,也包含了戒指、手镯等“手”上或腕上的饰品。[[
  ]]然而,即便是首饰的含义有所扩展,不过在表达情爱的意义上是亘古不变的。《定情诗》中的女子主人公送给男子首饰也有“占有、标记”这方面的含义,并且为了以首饰表达自己对男子已经有了感情,标志自己仰慕男子的情谊,用了多种首饰表达自己内心的追求。
  1.《定情诗》中的缠臂金
  《定情诗》中说道“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拳拳”一词常被用来表达自己“诚恳、深切的样子或心情”。而《定情诗》一诗中,用“绾臂双金环”表达自己的拳拳之心,本身就意味着在《定情诗》中,作者认为臂上之“金环”可以作为自己的定情信物来用。
  缠臂金即金臂钏。臂钏是一种古代女子戴在臂上的首饰,是将金银条锤扁后,盘绕成螺旋状,略似弹簧,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达十二三圈的,两端被编成环套,用金钏起源于镯,几个镯子合在一起,称为“钏”。缠臂金能被作为定情信物一是由于其装饰的实用性以及私密性,能为女子容色增辉的同时,又只有其爱人有机会得见,故而其也常被作为聘礼,所谓的宋朝聘礼“三金”,指的就是“金臂钏、金鋜、金帔坠”。[[]]
  缠臂金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都深受女性喜爱,甚至很多文学作品作家以之作为象征美好的“女孩子”的名字使用,比如《红楼梦》中的“金钏”,“含耻辱情烈死金钏”足以见臂钏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言情作用之大。
  2.《定情诗》中的戒指
  戒指亦称“指环”,可以从《定情诗》中的“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这句诗中看出来作者所写的是戒指。戒指作为手上的装饰品,其纪念与装饰以为十足,往往会选择与人体贴和的材质,例如金玉之类,故而诗中说“一双银”,代指更加明确。
  当然,基于当时不甚发达的物质条件,完全没有实用性却得以创造出来的装饰品寥寥无几,戒指本身也是有其实际效用的,即宫廷后妃用以避忌的一种特殊标记,这一点,从戒指的“戒”和“止”的警戒意味就可窥一二。后来随着发展,其也开始作为纯粹的装饰品,“以为美观”,并逐渐和其他饰品一样作为一种定情首饰流传开来。
  3.《定情诗》中的耳环
  “耳中双明珠”指耳环。我国女子带耳环的历史很早。《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可知穿耳从三代时起至今不衰的时尚。而《陌上桑》里,男人为之倾倒的罗敷是“耳中明月珠”;《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即便是在婆母的逼迫下被丈夫休弃,也要在天明外欲暑之前打扮好自己,用“……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精妙世无双”的美丽绝伦来证明自己。由此可见,在汉朝时,耳环对于定情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
  4.《定情诗》中的手镯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跳脱”就是其中一种。有人会有疑问,这个手镯和上文中所提到的缠臂金有何区别,从“绾臂双金环”和“绕腕双跳脱”二句中的“臂”和“腕”可知,这两种首饰是不同的。不管是“跳脱”还是“腕钏”,都是指“手镯”,而“缠臂金”则是指指臂钏。二者不同。
  古时的手镯与戒指有异曲同工之妙,起先都是为了作为一种标记,例如古时女性带手镯是已婚象征,具有占为己有的隐喻,男性则是表示一种身份等,后期随着发展突破原有设定,有了更多的寓意,例如辟邪、爱意表达等。[[]]
  因此《定情诗》中的女子主动借自己所戴的手镯来向男子诉说别后的思念,也是女子为了表达自己心甘情愿被该男子所拴住而已。这一创作手法也逐渐被后来的文学作品创作者所继承。可见,手镯对于定情的作用在古人心里的分量是越来越重的。
  5.《定情诗》中的发簪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中“搔头”即“簪子”,和当前我们理解的一致,是一种用来绾发的头饰。簪子又被称之为“玉搔头”,是古时十分贵重的,含有尊贵的意味,《列女传》中就曾记载过“周宣王贪色晚起,姜后脱簪请罪”的故事,从此以后,后妃犯了错以后“脱簪请罪”成了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人尽皆知的礼仪了,严重的不仅要换上素服,摘去簪珥珠饰,散开头发,甚至还要赤足下跪求饶,因为在古代女子“四德”中“富容”是很重要的一种,所以毫无修饰地脱簪请罪其实也是一种侮辱性惩罚。[[]]所以,簪确实有着“约束”、“尊严”等含义,作为定情信物时,往往表达着对所爱慕女子的尊重与追求。
  6.《定情诗》中的发钗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中提到的就是发钗。“钗”和“簪”对于古代妇女来说同样重要,都是用来绾定发髻的梳头工具。只不过簪子是由笄发展而的单股的绾发长针,而钗是由两股簪子合成绾发头饰。除了以金珠翡翠制成以外,以玳瑁制成的发钗也非常受古人看重。《续汉书》中说:贵人助蚕,戴玳瑁钗。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山有大龟,甲可卜,其缘可作钗,世号灵钗。可见古人尤其看重玳瑁制成的钗。因为是钗对女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后来,钗由饰物发展为寄情的表物。古时恋人之间也有将钗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以作别离相思寄托,期待再次重逢的习俗。这种习俗不仅在《定情诗》中有所体现,也被后世之人很巧妙地继承了下来。[[]]比如著名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的故事以及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紫钗记》的故事都是因为这种“钗”的定情作用而生发出来的。

  (二)配饰

  古时封建礼教约束下,对爱情的追求往往是内敛而含蓄的,不过,当爱情真正来临之时,他们也十分愿意拼尽一切去追求爱情,《定情诗》中的女子就是这样一个大胆的女子,她十分热情,不仅用自己的头饰表达着自己的痴心,甚至连配饰和衣物都在帮她表达着人性最基本的追求,全诗中共提到了古时常见的3种配饰,具体如下:
  1.《定情诗》中的香囊
  “何以叩叩?香囊系肘后”,这句诗的意思是“用什么表达我的挚诚呢?系在我肘后的香囊。”香囊可以说由来已久,仿佛已经浸染上了中国古时候才子佳人、花好月圆的故事芬芳。香囊的别称众多,常见的如荷包、衿缨、香袋、香包等。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中有关衿缨的叙述,青年人拜见长辈时候当配之以表敬意;另有《晋书贾午传》记载的贾午与她父亲的幕僚韩寿相恋、幽会时,增香包以表情谊,后被贾午父亲因香囊香味而察觉二人情感,将女儿许配给了韩寿,造就了一段佳话。[[]]所以,香囊在古人眼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承载着庄重而浓厚的情感,又因其携带便捷又有贴身装饰功能,被认作是男女定情的首选。
  这一定情寓意一直被沿用,清朝时期曹雪芹作《红楼梦》也把香囊的故事与爱情联系在了一起。《红楼梦》中,林黛玉与宝哥哥是一对挚爱的爱人,小说中也只有林妹妹用一针一线将情思缝制称香囊赠与宝哥哥,而有一次林妹妹却因为二人之间的误会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可见,二人的姻缘终究不能与韩寿和贾午一样美满了局了,真是令人可悲可叹。
  2.《定情诗》中的罗缨
  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女子赠玉给喜爱的男子,则是表达一种追随、白首偕老等炽热情感。“罗缨”是古时女子出嫁时在腰间所系的彩色丝带,《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由此可见缀玉罗缨的地位。恋人之间以美玉和罗缨做信物确实存有追求、占有、求取以及海誓山盟等意味的。
  3.《定情诗》中的结
  《定情诗》中“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提到的“结”,在汉文化里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色彩,编织这回环紧扣的美好饰品时候的一丝一缕锦带都承载着百转千回的心思,寄托着类似“结发为夫妻,相爱两不疑”的情感向往,基于这一点,同心结相较于其他定情信物更有深沉、温馨而又含蓄的特点。
  言为心声,物载其情,所谓“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结”这个汉字就象是一张“不舍心怀、情用牢结”的网,却网不尽天下痴儿女故事的万一,目睹神伤。

  (三)衣物

  衣物作为最贴身,最必不可少的事物,隐隐是贞洁的象征、地位的体现,故而对古时女子来说,衣物甚至有着与生命同重的地位。因此,如果哪一个女子用自己的衣物来表达对你的情谊,那么,她对你的情,真的是深到了骨子里。《定情诗》里“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表达了这个女子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她爱上了一个人,就死心塌地,痴心不改,用自己最珍贵的衣物来表达自己的情爱。
谈《定情诗》中的定情信物
  据东汉末年刘熙撰写的《释名·释衣服》上说:“裙”,“群”也,连接群幅也。即把许多小片树叶和兽皮连接起来。只不过后来,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发明了各种类别的布,“纨素”就是其中的一种。[[]]汉辛延年《羽林郎》诗也有云:“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由此可见,“裙”也是男女定情信物的一种。女子以“裙”答“男子之欢欣”的情感表达方式从汉时已有。而下一句“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说明女子痴心到连中衣都可以作为二人连接愁悲的载体了,可见这情深到什么地步,可谓处处无情处处有情了。但最终却落得个被男子抛弃的下场,真是可悲可叹。
  《定情诗》中用大量定情信物来表达诗中女子对男子的心意,每一个爱情信物看起来都是冰凉的“死物”,但又都是女子情感语言的表达。

  三、定情诗中信物的情感文化

  世间这一点也与当时形成之社会意识形态相一致,即人们都在追求“自我”,表现在作品甲即“人的主体·与·人的自觉”.人们冲破了儒家思想的束缚,冲破了截纬迷信的统制,开始深深地感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借用一些外在的东西表明自己内心的追求。借用定情信物表示对情爱的追求就是主人公内心无限渴求的表达。虽然《定情诗》短小而精悍,却又因借助大量的定情信物表达了诗中女子的深切情感,而显得缠绵悱恻,中国定情文化由此可窥一二。

  (一)钟情与痴恋

  本诗开篇便开门见山地挑明了我们不是在桑林中约会的情境,只是路人般偶然的亲近。然而就这样匆匆一瞥便彼此心有灵犀了,“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我从此以后便“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正是因为一见钟情和女子痴痴的爱恋,才有了后面反复出现的定情信物。
  诗中的女子罗列了11种定情信物,毫不掩饰地显露了热恋中人心灵的激情颤动,和他们对幸福的热烈追求。读者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仿佛看到他们一次次互赠信物,以表“殷勤”之意,听到他们频频指物为誓,以示“拳拳”之心。虽然到最后,女主人公是失望的,但中间仍然不改她痴心恋爱的本色。她之所以不断地诉说之前的美好,其实也是痴心的一种表现,她难以忘怀之前的种种,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面四个“与我期何所”中女主人公痴痴的等待。凡此种种,作者无不在表达女子的痴恋与痴情。

  (二)热烈与叛逆

  因为痴情,所以叛逆。作者联用十一句诗,十一个爱情信物。不仅表达了女子的“情痴”,也表达了汉代女子在追求自我方面的热烈与叛逆。从全诗来看,诗中女子并不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下与男子结合的,完全是自己在出东门游玩之时因与男主人公偶然的邂逅而开始于幽房思君,并乐意为其侍寝执衣巾。这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行为。汉朝女子在婚姻自主方面其实比宋元明清时期的女子要幸运得多。“存天理,去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些口号在两汉时期还没有,虽然西汉董仲舒已经开始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但那个时候儒家思想完全没有到控制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地步。举例而言之,西汉武帝之母王太后在没有被汉景帝纳为妾室的时候还嫁过人,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有的事情。而西汉著名的才女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也是人尽皆知的“私奔”成佳话的故事。而本诗中的女子在回忆她和恋人的美好时光的时候,一直在用各种能表示爱情寓意的信物表明自己恋爱时候的甜蜜情境。[[]]其实,这也是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而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下这么热烈地和一个男子相爱,也表明了这一女子的叛逆之情。

  (三)追求与主动

  《定情诗》中,从一开始,就是女性在诉说着自己的主动,她主动出门游玩,然后在路边邂逅了男主人公,两人互相一间钟情。然而,如果任何一方的主动,这场“恋爱”都是不会有那么热烈的过程的。从开篇看,女子也确实分外主动。她在和男子彼此爱恋上之后就“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而诗中所提到的首饰、配饰、衣物也多为女子用品,可见,都是该女子主动赠送为多。“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还有后面的多个句子都可以表达在这场恋爱中是女子更为主动。整篇诗中,都是女子为了报答二人的欢愉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甚至一直到最后都是女子在等着男子。可见,在这场恋爱中,女子始终是那个最为主动的人。而这些定情信物在向读者传达女子的真诚的爱恋的时候也向我们表达了女子是如何的主动,相反,负了心的男子一直没有出现,又不得不让我们为该女子感到伤心和失望。
  诗中以女子视角来描述定情信物的赠送与情感表达,足以见女主人公的主动与男主人公的被动,一定程度上,赠送定情信物这一举动,极大的衬托出了女子面对情感时候的大胆、热烈与叛逆,以及男子在性格上的懦弱与被动,也为这段情感古时悲剧收尾做了铺垫。

  四、定情信物的作用

  (一)古今定情信物的作用

  1.古时候的定情信物的特点
  (1)淳朴、实用性高
  定情信物几乎是中华文明中一个特别的存在,在原始氏族社会,男子喜欢把自己打下的猎物送给心爱的女子,中国古代相爱的男女,喜欢将缱绻的深情寄托在簪子、香囊、木梳、手帕等闺中物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女子离别男子之时,喜欢剪下自己的一缕青丝为念,正所谓“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所以说,传统定情信物实际上是没有特定物的,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重“情”,不重“物”,都十分的淳朴,可口的瓜果、包裹的猎物都可以作为信物,《邶风·静女》中,更是以白茅、芒草为礼,男子不以为卑,反悦其美,《卫风·木瓜》女子赠给男子木桃、木瓜、木李,男子竟以佩玉琼琚为报,这不是什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而只是在爱情面前,这些流于形式的礼物的价值高低本无所谓,一个普通的香囊、一缕秀发、一枚瓜果,甚至是一把花椒,在恋人眼中,都有着独特的意义,珍贵无比。当然,价格贵重的也有,诸如玉佩、玉簪、凤冠、珍珠等,但多见于达官显贵之家,但无论贵重,其都有一定的实用性,并且所表达的是情感是同样的,都承载着一种“情思”,一份重于泰山的海誓山盟,一段期待情感天长地久的期盼。
  (2)仪式感更强
  婚姻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绝对主流,但却不乏类似上巳节这种男女自由恋爱自由结合的存在,诸如“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浪漫邂逅。“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哀怨失恋都如此简单、纯真、热烈”,虽然古时候定情信物虽然作为自由恋爱的重要见证,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这种“自由”更加难能可贵,更加需要勇气,作为相对单一的爱情的见证,定情信物的送出必是十分慎重的。新时期因为定情信物只是其婚恋过程中可选择的一种相对重要的物件,除此之外,恋人也会选择相册记录、视频留念等方式来寄托对恋情的期许,且恋爱环境自由,“心理成本”相对较小。故而,古时候的定情信物更加具有仪式感,更加庄重。
  2.古时候的定情信物的作用
  男女邂逅相遇,两两相悦,以信物为赠,在古时,定情信物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盟誓”,用来作为对爱情忠贞与据守等誓言的见证,承载着对爱情的美好期许和向往。
  《说文解字》云:“信者,诚也。”如“信誓旦旦”之“信誓”一样,定情信物的着重点也在于“信”字,所以说,定情信物既是爱情的凭证,也是别后睹物怀人的所托与日后团圆的承诺。在整个爱情中,信物始终象征着爱情关系的确立以及对这份爱情珍而重之的心情与态度,在两个人的人生中都占据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新时期的定情信物特点及作用

  1.新时期定情信物的特点
  (1)更加丰富多元
  随着经济发展、文化融合以及价值观转变,定情信物的式样愈发多元,表达内容也愈加丰富,出现了独具特色的、不同于过去的定情信物。一方面,有基于文化传承以复古为特点的罗汉钱、凤钗、荷包等,也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发簪、霞帔、怀表等;还有融合了西方文化与时代特色的进一步发展的信物,如新型戒指、手机、毛绒玩具、衬衣、玫瑰花等;甚至随着多元文化观念的融合,还发展了基于不同星座的专属星座定情信物等。[[]]
  (2)融合了西方的文化及观念
  当代社会,作为人们认知及价值观的表达,文化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冲击力不容忽视,定情信物作为定情文化的重要符号,其内涵也得到了延伸,当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传承和发展定情文化的关键。在时代的发展下,部分定情信物的原生形态有所淡化,例如荷包、彤管、玉佩等的使用频率确有减少,但是也吸收了许多西方的定情信物特点,诸如鲜花、毛绒玩具、戒指、王冠等等。
  2.新时期定情信物的作用
  诚如萨林斯所言:“文化在我们探寻如何去理解它时随之消失,接着又会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重现出来。”新时期,虽然没有了鸿雁传书,没有了投我以桃,但人们对于誓言的重视依旧有增无减,新的定情信物与新的融合也得以发展,在传统文化影响的场域下获得了当代语境的重塑,使得定情信物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焕发生机。人们的选择空间更大,定情信物所体现的浪漫色彩也愈发浓厚,并且相较于古时双方私下含蓄赠送的特点,现代的定亲信物交换更加直接,感情表达也更为直接,但是定情信物“爱情见证”的作用却始终未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古人眼里,只要双方爱恋,可作为定情信物的物品是不拘形式的。只要心中有对方,无论是意蕴高雅的“玉环、玉佩”,还是自己随身所穿戴的衣物,都可以变成“定情信物”。“定情信物”的出现和互相赠送象征着男女双方确立爱情关系或代表赠物者对爱人忠贞的态度,且一般可以长久保存。同样得到永久保存与传承的还有定情信物所承载的定情文化,在新的时代下焕发着勃勃生机。
  当然,基于笔者自身认识的有限性以及研究分析问题的局限性,对《定情诗》中的定情信物的界定与分类分类、情感文化表达、特点和作用等的研究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完整性,对定情信物的探讨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进行补充、完善。

  注释

  [1]陈永香.谈谈<诗经>中的“爱情”诗[J].楚雄师专学报,1999(10):46-51.
  [2]马宝记.繁钦及其<定情诗>[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48-52.
  [3]张诗野.定情物的前世今生——论定情首饰的设计与表现[J].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5).
  [4]叶崇敏.元杂剧中的道具[D].北京:地质大学,2007(6).
  [5]晓宇.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那些古人的定情信物[J].宁夏画报(时政版),2016(3):66-69.
  [6]王馥庆.“三言”中定情信物价值论[J].榆林学院学报,2007(9):76-78.
  [7]王庆芳.古代爱情剧中信物的作用及文化意蕴解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4(4):56.
  [8]王昊.古代戏曲道具功能简论[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59.
  [9]王文君.幽明两隔,脂泽为爱——定情信物与《聊斋志异》[J].时代文学,2015(12):161.
  [10]张一民.谈<红楼梦>中定情信物设计[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5):109.
  [11]于焦民等.定情信物与时俱进[J].中国社会导刊,2010(9):145.
  [12]萨林斯:甜蜜的悲哀[M],王铭铭、胡宗泽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141页。

  参考文献

  [1]马宝记.繁钦及其<定情诗>[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48-52.
  [2]陈永香.谈谈<诗经>中的“爱情”诗[J].楚雄师专学报,1999(10):46-51.
  [3]张诗野.定情物的前世今生——论定情首饰的设计与表现[J].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5).
  [4]王馥庆.“三言”中定情信物价值论[J].榆林学院学报,2007(9):76-78.
  [5]30.王昊.古代戏曲道具功能简论[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59.
  [6]叶崇敏.元杂剧中的道具[D].北京:地质大学,2007(6).
  [7]王馥庆.三言中定情信物价值论[J].榆林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8]张一民.谈<红楼梦>中定情信物设计[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5):109.
  [9]于焦民等.定情信物与时俱进[J].中国社会导刊,2010(9):145.
  [10]王文君.幽明两隔,脂泽为爱——定情信物与《聊斋志异》[J].时代文学,2015(12):161.
  [11]王庆芳.古代爱情剧中信物的作用及文化意蕴解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4(4):56.
  [12]晓宇.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那些古人的定情信物[J].宁夏画报(时政版),2016(3):66-6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24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28日
Next 2021年9月3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