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创新对一国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已经将创新纳入国家战略中,企业创新是市场创新的主体,由于科技创新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得市场无法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就需要XX进行宏观调控,因为税收政策与企业息息相关,对市场的扭曲作用相对较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税收政策来激励企业创新。
本文从市场失灵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税收政策如何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介绍了我国目前科技创新现状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我国当前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较大,成果显著,但在科技成果转换方面仍然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较大。当前我国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为辅,包含流转税和所得税两个方面。我国税收优惠政策还存在着体系不完善;政策适用标准狭窄;优惠方式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借鉴X英国创新型国家,为我国提出了改进意见,我国应将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系统分类归纳,形成一部关于企业创新的税收法规,其次要重视对中小企业、新兴企业、科研人员的激励,改变以直接优惠为主的方式,在激励方式和形式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
1导 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科学技术是国家的强盛的基础,在国家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对推动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至关重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科技创新能够在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产生巨大效益,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当前在国际中各国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在科技方面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愈发重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很多国家都将创新战略放在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X2018年10月发布了《先进制造领导力战略》其中提出X仍将通过创新保持制造业领先地位。日本于2016年通过了《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 ,提出日本将在未来十年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把日本建成“世界上最适宜创新的国家”。此外,2018年9月德国通过了“高技术战略2025”,确定了三大行动领域和12个优先发展主题,希望能继续保持德国的创新国家地位。
我国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近几年,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稳步提升,R&D投入强度越来越大,已超2017年欧盟15国2.13%的平均水平,但是2018年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7.5%,而X、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高达80%以上。对我国而言,激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依旧任重而道远。企业创新是国家创新最广泛的主体,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大大提高国家的创新活力,但仅仅依靠市场无法充分释放创新潜力,所以需要XX的介入和政策支持,其中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强有力手段。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推动经济发展,仍然需要进行大量研究。
1.1.2选题意义
随着创新型战略的推进和实施,为了推动企业进行创新,我国推出了多种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政策变更频繁,需要有更新的文献对政策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来完善我国的理论体系。整体来看,虽然我国近几年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与创新型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技术层面特别是在高端技术层面上对外国还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多数科研设备和高端制造业的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另外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偏低,表现在我国的科技成果转换率较低,研究结果市场化能力不足,创新环境还有待改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创新的现状以及当前政策,来找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为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提出改善意见。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很早之前就开始了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效果进行有效性评价,研究结果大都表明税收政策能有效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但是各个国家所采取的激励措施各不相同,而不同措施激励效果也有很大差距。
Celebi,A_Kemal和Kahriman,H(2011)指出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需要XX使用一些激励手段,以鼓励对研发活动的投资,其中之一就是税收优惠政策。许多欧盟国家都采取了延期纳税、税收优惠、税收抵免和延长激励等税收激励,近年来这些措施为研发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税收优惠,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Aneta Kargol-Wasiluk和Adam Wyszkowski(2016)以波兰和英国的税收制度为例,分析了支持研发活动的所得税激励机制,介绍了税收优惠的实质。英国允许在企业所得税中扣除部分的研发支出和税收抵免,这是一种按活动产生的成本比例提供援助的形式,政策效果明显。波兰用于支持研发活动的所得税支出往往有限,对纳税人的激励效果不明显,波兰有必要重新制定波兰所得税中对研发活动的财政支持方式和干预范围。
Bloom, Nicholas和Van Reenen, John(2019)认为由于知识的公益性质,市场经济可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效果不明显。 他们总结了促进创新的不同政策工具的利弊,说明哪些政策最有效。研发活动的税收抵免和直接公共资金的短期成效较为显著,而增加人力资本的供应更有利于长远发展。
Peter H. Egger等(2017)建立了最大的R&D税收优惠数据集,根据欧洲专利局的约200万件专利事件评估了税收激励措施对专利申请和交易的影响。结果表明,更高水平的有效平均前端研发税收激励措施提高了专利申请和获取的倾向,并降低了销售专利的动机。法定税率和超额扣除对于专利申请特别重要,税收抵免和超额扣除对专利交易影响最大,而专利盒似乎会对专利交易产生负面影响。
Sterlacchini, A.等(2019)对欧盟国家的研发税收激励效果是否因企业规模而异进行研究,对来自四个欧盟国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制造业公司的横断面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匹配程序表明,在所有受调查的国家(除了西班牙),税收激励在统计上显著增加了研发支出的强度,然而这种效应只受小公司行为的驱动,激励效果受企业规模的影响。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除了对税收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进行分析外,还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税收激励效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除了对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政策效果进行比较,还从地域和产业两个方面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税收优惠政策效果的不同。此外还大量研究了国际创新型国家的税收激励政策,分析我国的不足之处,并对我国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国内学者大多认为税收政策能有效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在地域和产业方面存在税收不公平的现象。目前税收优惠政策也存在很大问题,亟需改进。
(1)税收激励政策的效用研究
李香菊,杨欢(2019)分析了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效果,比较研究后得出结论,二者均能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袁飞飞,张友棠(2019)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对税收政策与企业研发模式的选择进行检验,并考察了人力构成对这种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税收政策对企业选择自主研发模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曹越,赵书博,王琼琼(2019)对专利盒制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专利盒制度能显著促进企业研发活动。王彦超,李玲,王彪华(2019)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对于不同行业和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的激励效果存在很大差异。雷根强,孙红莉(2019)利用双重差分法对我国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政策对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水平。
(2)企业自主创新与税收激励政策的现状及问题
李为人,陈燕清(2019)指出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产业性优惠为主体、覆盖现行主要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但仍在科学系统性、政策覆盖面、政策效果和落地实施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从规范立法、拓宽范围、改善政策和优化程序等方面进一步优化。赵书博,王秀哲等(2019)提出我国在研发环节以及对企业创新的税收支持力度还比较小;而企业所得税税率会影响企业进行加计扣除的程度;反列举的方式使部分研发企业无法享受税收优惠;亏损结转办法不利于企业资金周转;在成果转化环节,优惠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林哲(2019)主要对小微企业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投资前端激励政策不足,由于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为薄弱,面临的涉税风险较大。
(3) 完善我国税收激励政策的建议
包健(2019)提出为了更好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议建立统一的科技税收政策体系、改革增值税制度、实行普惠性政策等来完善科技创新税收政策。杨磊(2019)梳理了税收政策在执行层面存在的几大问题,并从逐步使用税收抵免替代加计扣除、建立全方位税收激励体系、加强中小企业税收优惠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程瑶,潘旭文(2018)剖析国外专利研发前端的税收优惠政策和专利盒制度的特点,提出考虑采用税收抵扣方式,放宽技术转让税收优惠条件,明确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将内嵌收入纳入优惠范围内,限定外购专利比例或有条件的享受税收优惠。李春根,陈文美(2018)提出理顺体制内外关系,强化对创新人力资本的税收激励,调整激励方式与环节,建立跟踪和绩效评估机制。
1.2.3文献评述
国外很早就开始了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研究,研究具有深度和广度。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大多使用实证分析法。就国内研究文献看,其研究方向大体上与国际上保持–致。国内外研究都表明,税收政策能有效激励企业创新,但不同政策实施的效果各不相同。国外目前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体系较为完善,涵盖多行业,多领域,方式多元,激励效果明显。国内学者近几年分析了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比较了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的政策效果,分析了不同税收激励方式的激励效果。本文通过介绍当前我国企业创新现状,对税收激励方式进行归纳,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借鉴X英国的经验,提出改进意见。
1.3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是导论,从国际环境以及国家战略层面和我国目前发展现状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接着对国内外学者在税收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介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概念,从市场失灵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税收政策如何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三个方面从理论分析的层面对用税收激励企业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介绍了现状及问题,对我国企业创新数据进行分析,对现有的相关税收政策进行梳理得出我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是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主要介绍了X、英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从政策适用的范围、优惠方式的多样化、现代化等方面给我国提供经验借鉴。
第五部分提出优化建议,根据前述的国际经验借鉴,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政策体系、普惠性、多元化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优化建议。
1.4论文的研究方法
1.4.1文献归纳法
通过搜集和阅读相关经典国内外前沿的研究文献,对这一领域的学术前沿情况进行追踪,将现有的理论和文献中的观点方法、内容、结论等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以期找到能够拓展创新之处。对外文期刊查阅和研究,把握当前税收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新理论和成果,为本文提供相关思路。
1.4.2比较分析法
国外对于利用税收政策来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比较早,通过比较国内与X英国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提炼总结,分析国内外不同之处,结合本国国情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提出适合我国的建议。
2税收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分析
2.1企业自主创新概述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熊彼特,他从生产要素角度对创新进行定义,他认为创新的本质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企业在现有的生产关系中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函数。仅仅有创新活动无法形成生产力,只有将发明创造运用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出超额利润,才算实现了企业创新。
陈劲率先在我国提出“自主创新”的概念,自主创新是通过学习和发展,开发出新的技术并能实现商业化。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是为了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XX起支持和保障作用。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通过创造出新的产品,形成新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自己主动开展科技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企业特有的品牌、技术、产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是企业整合利用国内外资源的能力,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制造能力、销售能力等。
企业自主创新周期长,不确定因素较多,研发过程需要企业投入较多的财力、人力、物力,能否取得成功还受未来市场因素的影响,这项活动对企业自身要求较高,企业需承担较高的成本和较大的风险。此外,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能够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在企业新产品投入市场后,其他企业往往会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复制和利用,使企业收益外部化,这会降低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自主研发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2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依据
2.2.1市场失灵理论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被认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是这种结构过于理想化。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竞争不完全、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在公共物品领域,市场无法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必须借助于XX的干预。
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并且企业对未来市场的信息不确定性较大,企业的创新活动存在着极大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再加上企业的创新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一些特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企业的创新产品极易被其他企业复制,产生“搭便车”的现象,这就决定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需要XX进行干预,采取措施进行激励和扶持。
2.2.2内生增长理论
在新古典模型中,持续的人均产出增长只有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但新古典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作为一个外生变量。针对这一缺陷,西方经济学者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增长模型。第一类模型以罗默为代表,他提出了资本积累的正外部效应,即个别企业投资活动的一个副产品实在整个经济范围内创造了知识。第二类模型认为知识的积累是企业家追求私人利润最大化的有意行为的结果,即技术进步被内生化了。第三类模型是以曼昆为代表,他们将人力资本包含在了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资本的概念中。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是实物和人力资本不会产生回报递减,由研发所创造的新知识的生产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2.2.3税收激励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
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收益不确定,按照投资收益原则,企业只有获得高收益才会继续投资。税收与企业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会影响企业的决策。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起到政策导向的作用,体现出国家高度重视企业创新,这会鼓励资金流入科技创新企业,增加企业资金来源。另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会降低企业税负,减轻部分资金压力,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为企业分担部分风险。此外,税收优惠政策也有利于企业筹集专项资金,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人力资本对于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是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在企业科技创新中人力成本占较大比例,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本体现在科技人员的引进以及职业培训方面,税收激励政策会有效降低企业人力资本投入成本,增加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对个人而言,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会降低个人税负,使科技人员更乐于从事研发活动,从而增加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总之,税收政策通过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成本和收益,来调节人力资本的供给和需求。
3我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现状及问题分析
3.1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现状
3.1.1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现状
图3-1研发经费投入情况
数据来源:2010-2018中国科技统计公报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保持较快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高,2018年投入规模达19677.9亿元,比上年增加2017.8亿元。纵向来看,由图3-1可知,从2010年到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研发经费投入增加超过了10000亿,平均增速达到14.63%。横向来看,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规模仅次于X,居世界第二。我国的R&D投入强度自2013年一直超过了2%,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R&D人均经费也显著增长,自2016年超过了40万元,2018年达到44.9万元。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企业研发需求的增加,2011-2018年我国科技人才也不断增长,2018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438.1万人(见图3-2)。
图3-2 2011-2018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1978-2018改革开放40年主要科技指标
企业、XX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是我国进行研发活动的主体。R&D经费的资金来源有四个包括XX资金、企业资金、国外资金、其他资金,其中企业研发经费是我国研发经费的主体部分,2018年各类企业经费支出达15233.7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的77.4%。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规模较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居于主体地位。
从研发活动类型来看,2018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5.5%、11.1%和83.3%。基础研究占比较低,实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较高。从研发投入全国分布情况来看,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地区所占比例较大,2018年R&D经费投入达11779.2亿元,占比达59.86%。中部地区2018年R&D经费投入3666.6亿元,占比18.63%,西部地区2018年R&D经费投入2361.5亿元,占比12%。
3.1.2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状况
2017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达369.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38.2万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为37.4%;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68.8万件,比上年增长14.3%;外观设计专利申请62.9万件,比上年下降3.3%。2017年国内专利授权量达到172.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2.7万件,比上年增长了8.2%;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为96.7万件,比上年增长7.8%。这表明我国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得到改善。同时,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持续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0.1万件,企业的专利创造主体地位巩固,发明专利授权显著增长。
2019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2398.4亿元,首次突破两万亿元,技术交易活跃,表明我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我国科技创新充满活力,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较强。我国目前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超过18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3万家,企业在技术交易市场较为活跃,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会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3.2我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自我国将创新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后,我国出台了相关的税收激励措施来促进企业创新,截止2019年6月我国创业就业环节和重要领域共出台了89项税收优惠措施,政策范围不断扩大,力度持续增强,政策范围涵盖多个领域,多个行业。从政策本身来看,税种设置越来越合理,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等主要税种都被包含进去,税种之间相互配合,效果明显。另一方面,税收激励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包含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如降低税率、减免税额、亏损弥补、加速折旧等。这些措施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励企业进行创新。
从政策涵盖的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能享受到政策红利,包含了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动漫企业、软件企业、创新平台等。另外税收优惠政策涉及企业发展各个阶段,包含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税收政策较多,大致可分为流转税和所得税。
关于激励企业创新的流转税优惠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退还增值税和免征增值税、进口关税、消费税等。例如满足条件的科研中心采购国产设备可以全额退还增值税;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满足特定条件的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特定收入免征增值税。
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激励个人进行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主要是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可减按50%计入科技人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关于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包含降低税率、减免税额、亏损弥补、加速折旧、加计扣除五个方面。例如:取得资格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按15%的税率征收,国家重点布局内的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针对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企业和软件企业定期减免部分企业所得税;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加计扣除。
3.3我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3.3.1税收激励政策不够体系化
我国创新激励政策尚处在初级阶段,部分税收优惠条例、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零散分布,尚未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企业很难直观了解到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税收优惠政策变动频繁,违背了税法的固定性和稳定性。这大大削弱了优惠政策的实施力度,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给企业造成了超额负担,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此外,税法的法律层级较低,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权作为税收立法权的一部分,应该集中于XXXX及其常委会,但现实中制定主体是中央财税主管部门和地方各级XX,优惠政策主要由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制定,这削弱了税法的权威性,并且政策制定主体多,政出多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相互交叉重叠,不够统一系统化,各个优惠政策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科学性不够。此外,针对各个行业、不同企业的资质认定政策繁多、界定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
3.3.2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过于狭窄
XX对特定的科技创新进行扶持,人力和资本会集中到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这造成了新的税负不公,会扭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长期来看,不利于经济协调发展。科技创新的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方面,创新是一项综合的活动,仅仅依靠一方的力量,很难实现创新,并将其市场化。当前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将这几者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我国的税收优惠正在从“地域特殊”向“产业特殊”做转变,但目前并未形成针对行业的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当前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涵盖范围过于狭窄,标准过于严苛复杂,税收优惠政策只针对部分行业,部分企业,很多中小型企业和新兴企业无法充分享受优惠政策。中小型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释放出巨大的创新潜力,税收优惠政策的缺失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涌现出新的产业,这些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很有可能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引领未来的发展,例如互联网产业、云数据处理产业、半导体行业、5g技术,在这些行业优惠政策单一、范围较窄,如果没有建立激励这些企业创新的长效机制,很有可能失去发展的先机,未来在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
3.3.3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式不够健全
我国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直接优惠属于事后优惠,比如减免税,是在企业取得一定创新成果后享受的优惠,忽视了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风险以及研发失败后企业所承担的亏损。间接优惠是对企业研发过程中给予的优惠,会给企业分担部分研发过程中的风险,增加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我国目前政策偏重于直接优惠。例如,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一旦认定就能享受优惠政策,这会增加企业惰性,不利于企业进行持续的研发活动。
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包括研发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销售活动,但当前优惠政策偏重于技术创新,尚未全面覆盖这些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激励政策,在管理制度和生产方式等方面明显缺失。另一方面企业的创新活动最主要是人的创新,对企业来说,高素质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本较高。对个人而言,税收优惠政策对个人创新活动的激励较少,门槛较高,在个人所得税的激励方面还有很大空缺,没有充分发挥出个人在促进创新方面的作用。此外,高科技创新人才普遍工资较高,我国目前的超额累进税率,对于高科技人才和企业来说税负较重,这不利于激励高素质人才的发展。
4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4.1X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X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和企业研发,激励创新的税收手段较多,推出的优惠政策具有普惠性和特惠性。2017年底,X进行税制改革,对跨境所得税税率、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税率大幅度下调,为了吸引海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新增加了“海外无形资产所得税”,对来源于境外的无形资产的产品和劳动所得给予13.125%的优惠税率。X除了联邦税法外,大部分州还出台了适合本州的税收优惠方案。X税收以所得税为主,间接优惠是X采取税收优惠的主要措施,历届XX积极采用加速折旧、费用扣除、税收抵免的措施,例如,X用于创新产业的科研设备,加速折旧期为3年。
除了具有普惠性质的税收优惠措施外,X的特惠性税收优惠措施也较为完善。针对科技人才,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优惠力度较大,例如,对从事本专业的科研人员,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给予20%的退税优惠。针对中小企业,X推出税收抵免在线交易系统,初创企业可以出售符合条件的税收抵免限额,以此来获得现金收益。此外,在专利转让方面规定专利转让收入所得可以按长期资产收益所得享受优惠,在拥有知识产权后,可以在15年内分期折旧。
4.2英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英国作为老牌资本国家,税收体系较为完善。以技术创新、文化创新、新兴产业为导向,来激励企业创新。在普惠性政策方面,英国规定所有企业的研发支出都享有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的11%,可以进行税收抵免。自2013年,英国开始实施“专利盒”制度,向申请专利的创新企业进行税收减免,例如,英国企业因发明专利而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的利润中的大部分将减免10%的税率优惠。
针对中小企业,英国的优惠力度较大,并放宽了中小企业的范围,中小企业的研发支出扣除比例达230%。英国的风险投资税收激励政策较为完善,为小型高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提供了便利,涉及资本利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例如投资符合条件的、新发行的股票享受所得税的投资抵免优惠;满足条件的个人在出售股票时不缴纳资本利得税。英国率先提出创意产业理念,是首个运用税收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家,税收激励涵盖各个税种,覆盖整个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免税等直接优惠和投资退税、成本扣除等间接投资。优惠力度十分大,例如英国创意公司所属的境外子公司海外经营的本年利润汇往母公司时允许税前全部抵免。
4.3对我国改革的启示
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要加强对研发人员的激励,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来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可以采取更广泛的激励方式。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对科技人员免税或者实行更低的税率,对研发取得的收入允许加计扣除。虽然我国将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提高至8%,但这一优惠力度还是不够,不能充分激励企业对职工继续教育的投入。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X与英国都较为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对于初创企业给予较多的优惠,对中小企业界定范围较广,享受政策的企业较多。我国可以创新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方式,采取更加灵活、广泛的优惠措施,例如X推出的税收抵免在线交易系统。在税收优惠方式上,我国应更加注重间接优惠,充分发挥税收抵免、加计扣除等间接优惠措施的作用。资金保障对企业创新活动至关重要,我国要更加重视创投企业的税收优惠,充分调动私人投资者对创新产业投入的积极性。
5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5.1建立统一完善的税收激励政策体系
我国当前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过于零散,分布于各类税收法规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有关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法规。要将当前的优惠政策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由于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主体多,政出多门,法规混乱,相互交叉,要明确政策制定主体,明晰各自责任,增强交流与沟通,上升税收政策的法律层级,增强税收法规的权威性。在政策的制定中,相关部门要健全税收优惠政策的细则和标准,使政策更具有操作性、实施性。要明晰主体、方式、内容以及程序,科学规范地制定政策。
完善监督平台和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机制,加强监督,提高政策透明性,根据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政策。此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要具有连续性,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创新需求,合理制定政策,尽量减少企业和社会的额外负担,增强政策的稳定性。要建立XX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对政策的解读,使企业能充分了解并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将政策落到实处,惠及更多的企业,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政策效果。
5.2增强税收优惠政策的普惠性
企业创新活动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的创新活动能大大增强市场活力,创新潜力较大,但是它们的资金能力、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需要XX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在资金筹集、设备投入、人才引进、研发过程、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要降低优惠政策门槛,让税收优惠政策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对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在贷款、筹集资金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缓解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的综合实力较弱,对高端人才来说吸引力不足,因此要在人才引进、员工继续教育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吸引科技人才向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流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企业、高校、研究所之间合作不够,企业在市场上优势较大,而高校和研究所科研能力强,三者合作,将各自优势充分发挥,会产生1+1>2的效果,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我国要加快机构间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引导企业、高校、研究所相互合作,建立合作平台,对进行合作的企业给与减免税的优惠,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此外,我国要重视创投企业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对创投企业以及创新平台给予更多的优惠,充分调动私人投资者对创新企业的投入热情,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5.3实行多元化的税收激励方式
在优惠形式上,不同于创新型国家的间接优惠为主,我国注重直接优惠。这种优惠形式不利于企业进行持续的研发活动,忽视了研发过程中的风险,我国要更加注重税收减免、加计扣除、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方式,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还要重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激励企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形成科学的管理生产体系。此外,税收优惠的形式可以更灵活、更现代化,例如,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在部分地区,进行税收抵免在线交易系统的试点工作。
要加大企业对人力资本投入的优惠力度,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进行补贴,降低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本和引进成本。由于我国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优惠政策不足,没有充分调动作为研发主体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加大个税改革力度,对科技人员给予免税、加计扣除、降低税率、专项附加扣除等方面的优惠措施,鼓励劳动者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对于个人创新成果的转让以及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可以减免部分税款,保障个人的收益,激发个人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包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我国科技税收政策分析[J].税务研究,2019(10):48-52
[2]程瑶,潘旭文.专利税收优惠设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财政研究,2018(02):121-129
[3]曹越,赵书博,王琼琼.专利盒制度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研究[J].财政研究,2019(04):117-129
[4]李香菊,杨欢.财税激励政策、外部环境与企业研发投入——基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9(03):25-36
[5]雷根强,孙红莉.产业政策、税收优惠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自然实验的经验研究[J].税务研究,2019(08):5-11
[6]李为人,陈燕清.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优化探析[J].税务研究,2019(10):40-44
[7]林哲.促进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与配套措施[J].税务研究,2019(04):110-113
[8]李春根,陈文美.深化税制改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J].税务研究,2018(03):23-28
[9]王小雪,刘俊.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04):85-86
[10]王彦超,李玲,王彪华.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能有效促进企业创新吗?——基于所有制与行业特征差异的实证研究[J].税务研究,2019(06):92-98
[11]项华录,孙雯.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24):190-192
[12]杨磊.关于优化税收政策激励企业研发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9(10):45-48
[13]袁飞飞,张友棠.研发税收政策、研发人力结构与企业研发模式选择[J].财会月刊,2018(16):56-63
[14]赵书博,王秀哲,曹越.我国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9(08):20-26
[15]Aneta Kargol-Wasiluk & Adam Wyszkowski.Tax incentives supporting R&D activities in Poland and in the United Kingdom [J].Prace Naukowe Uniwersytety Ekonomicznegeo we Wroclawiu,2016,(451):145-161
[16]Bloom, Nicholas,Van Reenen, John.A Toolkit of Policies to Promote Innov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9,33(3):163-184
[17]Celebi,A_Kemal & Kahriman,H .Avrupa Birligi Ulkeleri ve Turkiye’de Ar-Ge Faaliyetlerine Yonelik Vergi Tesvikleri ve Bunlarin Karsilastirmali Analizi[J].Maliye Dergisi,July-december 2011,iss.161,pp.33-63
[18]Chang,A C.Tax policy endogeneity: evidence from R&D tax credit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18,27(8):832-855
[19] Peter H Egger & Simon.R&D tax incentives and the emergence ang trade of ideas [J].Economic Policy,2017,32(89):39-80
[20]Sterlacchini, A & Venturini, F. R&D tax incentives in EU countries: does the impact vary with firm size?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9,53(3)687-708
致谢
大四是收获成果的一年,这年我们即将结束四年大学生活,迈入社会,我既充满期待又心怀忐忑。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我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虽然写作的过程很艰辛,但论文的完成让我有一种自豪感,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这里我要向我的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这篇论文的完成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指导,从论文的写作方法,选题方向,选题的确定,资料的查找,以及论文的多次修改,老师都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不厌其烦地指出我的问题,并予以纠正,我诚挚地感谢老师对我的指导和付出。在四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中,我学到了专业的学术知识,这要感谢学校和任课老师的培养和教导,从每一位老师身上,我都学习到了很多。
这篇论文的完成,还离不开我的家人和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他们为我完成论文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我遇到瓶颈的时候开导我、鼓励我,让我有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此外,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与同学朋友的交流,我的思维得到了拓展,这让我的论文更加全面。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结识了优秀的同学,更在老师和朋友的影响下,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收获满满。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