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绘出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经济繁华的时期的作品,该作品具有丰富的历史遗留文化,是一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风俗画作品。在这五彩缤纷的巨幅画卷上作者不但表现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传神,而且在作品的构图中着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其特殊的形式美。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以最精彩的方式诠释出自身所处的当时社会,人文景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绘画方方面他对《清明上河图》所运用的构图方式,以散点透视的方法对画面的人物,风景和建筑进行虚实,疏密,空间位置的布局的运用,通过对构图特征的浅谈以此了解《清明上河图》对中国画的历史影响,并了解张择端是怎样获得画面的和谐与统一并将整幅作品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关键词:构图;《清明上河图》;散点透视法
前言
《清明上河图》做为我国珍贵的历史遗留瑰宝,在世界绘画史上,可以说是震惊世界,举世闻名的作品。本文通过从专业的绘画角度来浅谈《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特征,从它的主要的“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和展开对作品的人物,建筑以及风景进行研究说明构图方法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构图方法,还有这些构图方法的作用从而展现出《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对中国绘画史的历史意义与影响。本文主要以采用参考文献,图画展示的方法来分析《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特征。通过浅谈《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特征,发现绘画作品中的构图就像人身体的骨架一样是起到何等的重要性。
一、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概况
(一)张择端简介
宋徽宗时“任宫廷画院的翰林张择端,字正道,是东武人”。[1]小的时候喜好读书,早年的时候游学到汴京,在后学习了绘画画。“他专学于界画,并开始擅长画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12]这是金人张著的跋文里所提到的。这篇跋文使我们世人知道此人就是著名作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他在自己不断的学习渐渐的形成自己所特有的绘画专长,自成一派。主要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和《西湖争标图》。
(二)《清明上河图》概况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绘了北宋时期的风俗画,作品长5米多,高25厘米,整幅画绘有各类人物800多个,畜生94头,树木170多棵,木船20多只,建筑房屋30多栋,车轿有20多件。“画卷里所绘画的是当年北宋时期的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社会风景和人文景象。”[14]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它就像我们现代人所参加的集市或庙会一样,人们以此参加各种各样的商贸活动。《清明上河图》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作品共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描绘的是郊外村落及静谧的风景,第二段是汴河周围及中心,第三段是城内市井风貌。绘画者用高超的构图方式和绘画技巧来绘画了当时北宋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
二、《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特征分析
在中国绘画作品中“构图”是艺术文化的一种最开始的表达方法。中国画的构图法在我们传统的画论里面被称之为“章法”、“布局”还有顾恺之所说的“置陈布势”以及《画品》中的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11]在中国画的构图方式中,画面最重要的就是整幅作品的构图法则,比如“开与合,聚与散,藏与露,虚与实,对比与调和,局部与整体,变化与统一”。[1]这些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在《清明上河图》的表现手法上来说的话,整幅画是全景式的构图。绘画者以移步易景的方式,即“散点透视法”来选取取画面所需要的场景与物象。让读者以边走边看,景跟着人不断地移动,景随着人不断地变化的这种方式来品味这幅画。“作品大到辽阔的田野、庄稼,浩瀚冗长的河流、高耸入云的城郭,小到舟车顶上的铆钉、摊贩房子里上的小商品以及市招上的文字,这些在张择端的画笔里整体的表现了出来。”[13]
清明上河就像我们现在的很多节日集会或者庙会一样。《清明上河图》像一幅手卷一样展开在我们眼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优美而又繁华热闹的场景。作品全图规模宏达,场景壮观,节奏严紧。整幅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是描画的是市郊外的景象,第二段逐渐进入汴河以此到达作品的高潮,第三段则描画的是城内的街景。
我们首先看到第一段映入眼帘的是汴京郊外村庄柳树的场景,有村民赶路的,有的人家貌似出远门或祭扫的,大户人家赶路返程速度太快忽然导致突然惊吓的马吓到小孩的。紧接着第二段第一点来到了汴河左右,有停泊的粮船,粮商正在码粮,开张的码头饭店,拉着算命先生算命的人,紧接着看到卖面食的小贩,酒店待客的女店家,以及小巷深处的“王家纸马店”这寓意着清明节到来了。第二点从汴河旁接着来到了另一个大码头,停泊着八艘大船,能看到船上各种人物的神情动态,岸上粮商正在酒楼里面欢喜的小酌着,酒楼的对面是一排店铺,有白衣文士策马前行,还有挑夫,我们继续沿着右岸前行来到又一个粮船码头,有力夫拿着竹签背着麻包的,还有头顶货盘的小贩貌似在寻找摆摊的地方,岸边街头,有拉着书籍的毛驴货车,好像是车夫和物主在饭铺吃饭,转身看到运河左岸,一个头戴帽子的男子骑马缓行貌似是游子,旁边的船家老妪在倒泔水,船家背后,八个船夫摇着大橹向前方驶去。第三点我们来到画面中心点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整幅画的高潮部分的拱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拱桥上面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桥下舟楫相竟。接下来我们仔细揣摩却发现,这是非常危险的一刻,整个画面是整幅画里最紧张的部分,是一艘大船即将与桥相撞的场景,在人们感觉到危险来临的一刻,他们去不断地想办法解除危险。后面紧接着是进入北宋的都城汴京,作者描绘的城中街景衙门,官员住宅,各种商铺,酒楼茶肆,林林总总,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繁华城市景象,表现出了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昌盛与经济发达。整幅画绘有各类人物810多个,畜生94头,树木170多棵,木船20多只,建筑房屋30多栋,车轿有20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画家是需要多么高超的绘画功底与技法创作出一副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与历史意义的作品呢?“那就需要画者对画里所表现的每个人物的动态,表情,事物的景象与细节都安排的刚刚好,这就要有繁而不多,杂而不乱的绘画技巧。”[14]
一幅作品它最重要的地方就取决于整幅画的构图水平,这就要看看绘画者在整幅作品中的透视关系,表现形象以及整体画面的呼应关系,疏密,藏露的独特表现,这些方法的运用是否合理,舒服,这就需要一幅好的构图来体现以此充分表达出画家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个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与表现能力。
(一)以“散点透视”为主是《清明上河图》主要特征之一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技法上,整幅画是一种全景式中的“透视法”来构图。“透视就是当时被描绘的形象在距离,深度各方面与眼感受相等”[2]的方法。用“散点透视法”的绘画特点来选择画面所需的场景与物象。让读者以移步易景,景随人移,景随人变的方式来品味这幅作品。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我们中国画一般都有所谓的章法,也就是本文所主要研究的构图特征。西方绘画构图讲究透视法,我们看到的西方素描,油画,会发现整幅作品有近大远小的关系,物体有立体感,这就是西方绘画写实史上的“焦点透视法”有西方典型的代表作品,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在中国画章法布局中,绘画所讲究的是留白,以“虚”代“实”,空间是无限的大,这就是“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法”它符合我们人心里内在的真实性。可以“把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环境的内容同时表现在同一画面当中,侧重表现的是画家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感受以及主观印象”。[10]可以很有效果的地表现空间大,距离大的一些景物。《清明上河图》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作。北宋的画家张择端则就把这种透视法诠释进了进《清明上河图》中,因画的原理都是相通的,所以在《清明上河图》中,中国画中散点透视的方法和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两种透视法相互巧妙地结合使画面交替体现出不同层次感。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整体部分选取了传统中国画中的全景透视方法,鸟瞰式的构图方法来绘画北宋都城的繁华热闹的城郭形象。以城外的郊区,汴桥的横舟做为最基点,从整幅画的中心虹桥展开,以城中的门市街景做为画面的收尾,画者以高超的绘画技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北宋都城汴京的社会风貌。这在《清明上河图》中彻底的表现了了出来。西方所表现的的焦点透视法看起来是不合理的,却在中国古代将这种视角在绘画形式当中表现成了组织画面的一种方式,这也就是为何我们要从这种角度去欣赏它的原因。
(二)把山水和人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京都汴京的繁荣景象是《清明上河图》的又一大特征
《清明上河图》整幅作品长5米28,高25厘米,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这涉及到了整幅画的空间安排。“《清明上河图》在构图上高超的处理手法表现了张择端绘画技巧和艺术才能,全卷由生动的小场面组成了严谨的大结构”。[7]首先我们可以从整幅画作的山水部分说起,再者从所有的人物进行分析。
在《清明上河图》中,画家对山水,船只,树木花草这些局部的刻画中都表现了空间美,所谓“人大于山,山不容泛。”[3]古代山水画中运用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远近空间感的这种表现出在画面空间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拉开视野的重要方法。整幅画面中张择端主要是画面中心汴河贯穿全图,最开始从郊外的原野开引着人们的视线就由一条宽宽的小河进入画面,“从远处的郊外到热闹的城内,顺着河流而不断地深入,从桥上熙熙攘攘的行人到桥下汴河中心的船只,从近处的树木到远处河流边的商户和河港”。[1]这条河就是为我们当时的北宋都城汴梁来提供漕运的,非常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它以此用来提供城内人们使用的各种生活必需品,我们看到河上各种来往的船只运输的繁忙,沿着河边而来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许多粮仓,刚刚靠岸的船只,搭着船板,粮商们都在清点货物,工人们不断地搬运粮食,这是画家表现当时社会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画家用非常写实的画笔,真实的描绘出来像很多这样的社会场景。
我们看到有些行驶的船货吃水很深,而早已经卸完货的船只吃水却很浅,可见绘画者所表达的画面细腻之处,这样使得画面具有非常强的的真实性。河流贯穿在整幅画面中,有藏有露,可见这条汴河对当时的都城汴梁的重要性。绘画者运用一些具有结构性的线条暗示河流的运动关系,可以看到河的纵深处延展关系,这样可以达到我们欣赏着的视线从右往左有逐渐后退的空间效果。从我们的地面与天空说起在画面的上下绘画者使用了空间分割的技巧,横向空间的切割效果使画面的空间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让我了解到古代人们如何来看待世界和理解空间的一种方式。中国画把这种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全部东西全部统一整合在一个画面里面,这在《清明上河图》中彻底的表现了了出来。
画中是怎样表现地平线的呢?绘画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人物的刻画,“张择端笔下的人物采用内谨外松的手法,所谓内谨即对人物身份的准确刻画和对人物结构的准确把握,外松即人物神情体态的意笔表现,衣纹服饰线条的随意自如,画中的人物身份清晰,意图明确,我们可以在芸芸众生中读出众多行业,各色人物,相呼相应,聚散疏离,巧妙地组织在富有戏剧性冲突的景市百态中”。[4]特别是在画面构图中心虹桥之上的,绘画者画满了各种形形色色的,不同身份的人。在空间上我们可以看到画中的人物基本上就是从下往上的逐渐站立式行走在桥梁之上,然后我们会发现桥梁本身却是空白的,“但我们并不觉得它飘在空中或即将从桥上掉到河里面,这种空间感或者这种坚实的地面站在一个从下往上延伸的弧形的地面上,而且我们觉得画的人多,非常宽敞”。[16]这就是画家对空间关系的一种塑造的能力的一种体现。说明“张择端在人物造型和构图设计上,将生活赋予诗意化,将人物精炼成一组一组极具魅力的艺术形象。[4]
整幅画面多采用呼应变化的构图手法
在中国画的构图方式中,画面的呼应变化是在构图手法中必不可少的。如(图一)所示在画卷的卷首刻画了一对迎面而来的驴队,旁边的小桥的作用就是引领者我们的视觉移动点,逐渐进入画面,移步易景的方式来欣赏。在慢慢到达汴河的地方,我们看到了好像是清明节扫墓回来的一队人马,我们跟着这一队人马来到了汴河旁。绘画者在最开始描绘了这么多的寂静的郊外景象就是呼应出后面市井的热闹繁华景象。这就是画面的首尾呼应,体现出画家对欣赏者进行一个心理作用的把控,每一个画面都有一个引领我们的视觉点。还有在画面的结尾的时候闹市中的行人中,我们能看到最醒目的就是官员的车马队伍,来来往往,形成了一道风景线,我们会发现,他们行进的方向就指向了画面中心。我们会发现画者在整幅画卷中,通过不同身份的人物的动态形式,表现整幅画的动态感,以及画面的走向。这就可以看出整个画面的首尾呼应,节奏连贯的画面的整体性。还有画家对人们过桥的忙碌和桥下的船工的紧张的刻画从而产生上下呼应的关系,使桥上和桥下连为一体。全卷里面有密线,粗线还有深色块区域,从画面的开始到结尾,这些深色块不断地相互变化但是却很连贯。张择端以这样高超的技法表现出他自身对当时的社会情景深刻认识,也同时体现出《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的不一般。
(四)以疏散与密集相间的构图方法概括清明上河图整幅作品的的节奏感
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疏密相间是构图必不可少的要素,也就是在画面中不能被景物挤满,需要合适地留有空白,这样的空白处可以隐藏画者的感情和欣赏者的思绪,从而使整个作品富有生气感。当然,在《清明上河图》中,画者也把它表现的非常突出。
首先在笔法用线造型,《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做为宫廷画院里的“翰林待诏”那他的笔法必定是技艺娴熟,功底扎实的,工笔与写意兼得。在《清明上河图》中,人物,车马,建筑,树木很多,张择端利用自己最擅长的笔墨来绘画,用线条的轻重缓急,用笔的粗细与干湿来精巧的塑造物象的疏散与密集,根据画面的具体需要,密集细腻的地方的工整严谨,一丝不苟,疏散放达的地方大笔挥然,笔墨畅意,加上画者对色彩的浓淡深浅,虚实色润的合理布置,并融合画者最擅长的界画和简工带写的山水人物使《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达到让世人惊叹的绘画高度和艺术境界。在当代著名画家黄宾虹谈到此画时曾说:“用笔起落分明,用墨干湿融合,布局疏密适宜,山有脉络,水有原委,路径交通断续,此章法也”。[4]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也是整幅画的高潮部分,(图二)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弓形大桥分别由桥上的和桥下的还有桥旁边的街面组成,熙熙攘攘,杂乱无章;我们仔细来看,却发现桥上面的人分为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有坐着轿子骑着马的官员,疾行而走的挑夫,还有摆着货摊的摊贩,有算命的,有正在向小孩兜售玩具,卖饮子的,还有许多游玩的游者,等等。以此可以对比出桥上上熙熙攘攘的人和宁静郊外的疏密关系。我们的视线朝下看去,会发现桥下的人如同桥上的人一样杂乱无章,但是仔细去看,好像带着紧张而焦急的气氛,我们看到有只大货船好像马上要和桥相撞的场景,这一紧张的场面带动了桥上的人和桥下的人的关注,大家开始想各种办法施救。我们再看一看汴河方便的宁静,一静一动相互对比使画面栩栩如生的表现了出来,更进一步增添了画面的节奏感,使画面一下达到了最高潮。
(五)绘画者运用藏与露的构图方法来表现画面的意境美
“《清明上河图》中张择端以情写生,以景写意,绘制出了太平盛世的图景。”[7]在表现画面的意境之中,藏露作为一种巧妙地构图方式,在中国绘画中常常能体现出来,比如经常讲到的“借云藏山”“借树藏水”等。“藏景时就要有露,不能全藏,也不能全露,这样才能使画外有画,不至于一览无余。”[1]
《清明上河图》中藏与露的最方面就是(图三)、(图四)画面中出城的一段,画家绘画骆驼出城的一段,画中的骆驼陆续从城门中走出来,画家只画出不完整的三两只骆驼就足以表达出骆驼队伍的壮大,可见画家藏得妙处。还有卷首的树丛旁边有一个打麦场,大面积的麦田,画家都用留白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由此表现生活氛围的浓厚。画面中的“十千脚店”大门里面是一座宏伟的酒楼,围绕在周围的春柳刚刚吐出嫩芽,我们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当时流行的注酒和杯盏这些高档的瓷器,画家画出这些无疑就是显露出该酒店的富贵,由此画家“露”出了生活在北宋上层社会中的人精致的生活,以此表现了北宋的经济繁荣昌盛。患有修车铺里所用的修车工具“刨子”,画家画出这么细小的东西的用意就是“露”出北宋制造业的发达,不止这些,还有船只的构造,房屋的建造,等等。
画家用“藏露”的构境方法表现出当时社会的不同形态所产生的不同意义。
《清明上河图》运用透视法、空间布局、疏密与藏露这些构图方法创作出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容貌让世人感到惊叹,画面引人玄思遐想,表现出画家对绘画技巧的高超手法,体现出北宋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
三、《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对中国画的绘画作用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恢宏的立意,精巧的选材,细致的刻画,生动的描写,是《清明上河图》的特色。”[5]《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是我国最早以绘画反映生活的典范,对当时的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民俗、以及建筑等有了很深意义的认识,有着任何东西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作品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是在当时北宋末期与金陵长时间的对立中,慢慢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逐渐的激化。以至于在当时的非常时期,人人都生活在紧张与担忧之中,虽然在社会表面上,还是保持这种景象升平的状态,但是早早就已隐藏着深刻的社会不确定的危机和政治动荡。在北宋都城汴京当时是社会最繁荣的时候,城内水陆交通发达,他们商业可以说是最发达的,因为在当时人口基数最大。汴京城中有很多经济贸易特别繁华的街市,包括我们的夜市也是从那个时候而来。特别每次在过什么节日的时候,更是热闹非凡,典型的一个都城代表。而张择端当时为了歌颂北宋的辉煌繁荣时期,借此,张择端将清明节这一天的繁华热闹景象绘画出来,创作了举世闻名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最早以绘画反映生活的典范,对当时的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民俗、以及建筑等有了很深意义的认识,有着任何东西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一幅历史风俗画,它使我们对北宋年间的历史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本文主要是对《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进行了一个浅要的分析,让我们了解中国画构图在一幅绘画中的重要性。
结语
《清明上河图》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通过本文对《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特征的“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和展开对作品的人物,建筑以及风景进行研究说明构图方法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构图方法,还有这些构图方法的作用从而展现出《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对中国绘画史的历史意义与影响。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张择端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并运用传统构图方法使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展现出画家极强的表现力和高超的技艺水平。
参考文献
[1]郑芳.张择端《清明上河图》[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高昂星倪明涛.《宋代都市风俗的真实写照——《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构成和空间表现赏析》,中文科技期刊,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
[3]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603
[4]袁武.《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意蕴[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3)
[5]崔延和.《《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与艺术特色》,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2)
[6]马天栋.浅析中国画构图[J].大众文艺,2011(16)
[7]彭清深.《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与历史文献价值.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1)
[8]新藤武弘.《都市景观的绘画》,《艺苑》1986年第2期.
[9]王立群:《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李安鸣.《略谈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发展与变迁》,《美与时代》,2007,(5)
[11]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徐新华.《用绘画名作解读为中学历史课堂添彩》,《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9
[13][日]野岛刚.NojimaTsuyoshi著张惠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14]崔国强.《论《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与形象处理》,中文科技期刊《名作欣赏》,2008,(16)
[15]张安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16]吴雪杉《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与空间关系201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7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