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扮演的角色是与母亲不同的,父亲参与幼儿教养会影响幼儿性别角色、情感体验以及社会性的发展。蒙学读物《三字经》中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就强调了父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应对幼儿尽到的责任与义务。由此笔者想通过本次研究,为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让父亲更好的参与到幼儿的性别教育中来。
(一)研究缘起
1.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受到广泛关注
现如今,父亲参与幼儿教养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众媒体也开始播出有关父亲参与的节目,并且反响良好,随后,各种亲子节目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重要性,而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这个话题也随之得到重视。
2.笔者的个人兴趣
笔者在幼儿园见实习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幼儿存在不当的性别行为,比如女孩子的行为具有攻击性,男孩子则偏向于女性化。在幼儿园日常的接送孩子的过程中多以母亲以及爷爷奶奶参与为主,由此,笔者想通过这个研究,探讨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现状。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幼儿早期的性别教育主要是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实现的,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性别角色在幼儿早期就会开始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父亲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带来一定的影响,所起到的重要性也是其他人不可代替的。本研究通过分析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现状,在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这个领域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2.实际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母亲投入了工作,父亲逐渐需要和母亲分担教养幼儿的责任,但是由于社会环境、自身条件的影响,许多父亲还没形成科学准确的教养方法。由此笔者想通过这次研究,为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让父亲更好的参与到幼儿的性别教育中来。
(三)概念界定
1.幼儿性别教育
董天昱认为:“幼儿的性别教育是对幼儿进行自我性别意识教育的一种教育,包括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观,发展适宜的性别行为[[1]董天昱:《浅谈幼儿园中班幼儿的性别教育》,《文学教育》,2015年第7期,第156页。][1]。”笔者认为性别教育是父母或者其他教养者根据自身性别角色认同,对幼儿或其他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幼儿性别教育也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以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性别模式期望为基础,帮助幼儿发展性别认同、性别角色知识以及性别行为的教育。
作为教育的分支,性别教育具有基础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具有渐进性的特点,会潜移默化地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接触到男女平等的观念,有效地阻止性别歧视现象的发生。
2.父亲参与
父亲参与又可以称为父亲参与教养,是指父亲参与教养幼儿这个过程[[2]王娟,夏婧:《父亲参与幼儿早期教育的价值探析》,《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年第6期,第70页。][2]。在幼儿教养过程中,父亲和母亲起的作用是有很大区别的,母亲更注重幼儿的生活起居,父亲则更注重与幼儿之间的游戏,并且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缺席,可以分为本体性缺失、情感性缺失以及行为性缺失这三种情况。
3.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指一个新生命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的双重性别身份,第一个是生理性别角色,第二个是社会性别角色,而幼儿性别角色就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符合大众期望的,自身的性别认同,社会向男女幼儿分别树立了不同的性别模式榜样,其中包括衣着打扮、行为举止、社会分工等,慢慢地形成了一套需要人们遵守的刻板的行为模式标准。
(四)文献综述
1.关于幼儿性别角色的研究
关于幼儿性别角色的研究,不同的研究学者和理论流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有生物学理论、性别图示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等。生物学理论认为在幼儿出生并确定性别后,人们就会按照社会要求的性别要求去抚养他。性别图示论发现幼儿在形成最初的性别概念后,评价自身和他人性别行为的适当性时,会更多关注自身的性别行为,性别刻板印象也随之出现;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其实是性别认同的强化过程,最终是为了帮助幼儿形成自身的性别行为模式。
综上所述,关于幼儿性别角色的研究已较完善,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慢慢的形成了自身的性别角色认识,并通过榜样行为进行强化,形成自身的性别行为模式。
关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Fens觉得约两周岁左右的幼儿已经具备了理解“男”和“女”等词汇的能力;贾尔丝和海曼发现,学龄前儿童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并且认为在攻击性行为中,男性倾向于身体攻击,而女性更倾向于关系攻击。
综上所述,幼儿性别角色意识形成与发展较早,幼儿在早期就对男性与女性有了自己的认识。但是关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大都来自国外,国内的研究还不够丰富。
2.关于父亲参与教养的研究
对于父亲参与教养这一领域研究者一直比较少,近年来,关于父亲参与的研究才逐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李星认为,如果在家庭中,位于权威地位的是母亲,而父亲又比较软弱,那么男孩就无法将父亲作为榜样,去学习父亲的男性行为模式,性格就会偏向于女性化;邹盛奇认为,父亲对于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认同度越高,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动机就会越高,并且母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母亲对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是持肯定态度的,那么父亲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更高;傅冰燕认为,父亲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提高其参与幼儿教养的水平和质量。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已经对父亲参与教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提出了对于家庭中母亲参与教养的见解。
3.关于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研究
在引导幼儿性别角色发展上,父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学者都意识到了父亲在幼儿的性别认同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Doherty表示,如果女孩在幼儿期失去了父亲,就难以习得男性的行为模式,对男性行为模式缺乏了解,会导致女孩在青春期面对男孩产生焦虑的心情;王娟,夏婧表示,父亲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可以为男孩提供可模仿的男性行为模式,为女孩提供男性行为模式参照,并通过父母之间不同行为模式的对比,强化自身的性别认同;董光恒,杨丽珠,邹萍的研究表明,如果男孩在5岁后失去了父亲的陪伴,母亲又比较强势,那么男孩可能会变得软弱,性格会偏向女性化;郭晓静认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带来的性别角色影响要大于母亲。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父亲参与幼儿性别角色教养,不仅可以帮助男孩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还可以为女孩提供性别角色参照,深化女孩的性别角色认识,所以父亲在幼儿的性别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比较中外文献,笔者发现其中对幼儿领域的研究开始的较早,其中也包括对幼儿性别角色的研究,与此同时,对父亲参与教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其中对于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现状的研究不多。
(五)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因疫情特殊原因,先前编写的问卷回收率不高,因此笔者在此次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围绕自己的选题,搜索关键词,查阅文献资料,选择并利用与研究相关的信息,加入自己的感受与看法,以完成此次研究。
(2)案例分析法
此次研究还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先前在宿迁幼儿园实习时,笔者记录了幼儿的性别行为,在本研究策略部分,会根据所记录的案例,提出相关建议。
2.研究过程
首先,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父亲参与幼儿教养与幼儿性别教育的基本现状,其次分析之前做的观察记录,随后归纳梳理出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建议帮助父亲更好的参与幼儿的性别教育。
一、幼儿性别角色形成与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必要性
幼儿性别角色的正确形成,有助于幼儿自身,家庭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方刚:《性别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76页。][1]。从自身角度来看,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性别角色行为,能够促进其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并且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家庭角度来看,性别角色的顺利形成有利于其日后恋爱、婚姻的顺利发展,有利于其家庭的稳定和谐;从社会角度来看,幼儿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能更好的促进社会角色分工。
0~6岁是幼儿获得性别角色概念的关键期,幼儿能否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概念还关系着其对社会化性别认知的好坏,幼儿性别角色观念的发展最早发生在婴幼儿期,在幼儿1岁左右,他们开始意识到“爸爸”和“妈妈”,“哥哥”和“姐姐”等周围人称呼以及性别的差异[[2]黄鸿,李雪平:《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及教育启示》,《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第57~59页。][2];幼儿2岁左右,他们开始选择与自己性别相关的玩具,例如男孩喜欢玩小汽车,女孩喜欢玩洋娃娃;当幼儿到了小班,已经逐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他们在选择游戏伙伴时更倾向于同性伙伴;等幼儿到了中班,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自身的性别认同,性别刻板印象开始出现;但是等幼儿上了大班,他们就慢慢可以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并且对不同性别的人做出正确而全面的判断。
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幼儿首先要能够正确识别出生理性别以及社会性别,接着对性别角色形成一个稳定的,不会随意改变的认识,最后才能拥有自己的稳固的性别行为模式,而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展现出的影响要大于母亲。
因此,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与幼儿日后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有关,还会影响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性
1.引导幼儿性别角色观的形成
父亲是幼儿性别行为模式发展的榜样,父亲与母亲不同的性别行为模式会成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行为的榜样。一开始出现的性别认同是幼儿自我概念中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幼儿最先掌握的能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能力之一,也就是用自身认同的性别模式区分男性和女性。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幼儿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生活环境,也就意味着在家庭中,幼儿通过不断学习父母的性别角色行为,丰富自身的性别角色认同,最终形成自身的性别角色观[[1]何惠丽:《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黑河学刊》,2016年第7期,第105~106页。][1]。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前就会表现出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态度,家里的亲人是他们完善自身性别行为的最初模仿者,在有了初步的性别概念后,他们会寻求其他不同的人作为行为模仿者,并且最终得到自身的关于性别角色的认同。由此可见,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需要幼儿后天进行学习,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并且父亲在其中男性行为模式的引导也是不能忽视的。
2.提供性别行为榜样
家庭是幼儿从小学习性别角色观念,形成性别角色稳定性、恒常性,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场所,是幼儿性别社会化的摇篮。父亲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特征为幼儿提供了男性行为模式参照,男孩可以通过参照与模仿,习得男性行为的基本模式;女孩则可以从父亲的行为模式中获得满足和安全感,父亲进而为女孩提供了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来作为参照,并且通过对父母性别行为的对比,帮助女孩形成自身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而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男孩子出现女性化倾向,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正是因为在家庭中没有得到父亲足够的指导与关爱,而女孩子成为“女汉子”,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亲的参与。并且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亲以体谅、关心、爱护、帮助的态度对待母亲,他们的儿子以后也往往会用这种态度对待异性,并且女儿也会通过观察父亲如何对待母亲来了解男性应该怎样对待女性。
3.引导幼儿性别同一性的形成
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能够引导幼儿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帮助幼儿形成勇敢、自信、独立、坚强的性格,并成为幼儿的榜样,帮助孩子对男性、女性拥有一个积极而适当的理解。
父亲主要通过角色期待、互动游戏等模式来帮助孩子性别同一性的形成。父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其他男性所无法替代的,幼儿能够从父亲特有的行事风格和男性力量中得到重要的心理和生理成长上的帮助。一旦父亲缺席幼儿的性别教育,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会受到母亲强烈女性力量的影响。
由此可见,父亲对幼儿的性别教育起着最直接也最有力的影响。

二、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现状
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虽然父亲越来越意识到了在幼儿教养过程中,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社会要求、工作限制等原因,并没有很好的参与进来。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现状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时间过少
由于如今教育领域中的男性角色还是普遍偏少,尤其是在幼儿阶段,所以给幼儿提供男性行为模式的重担就落在了父亲身上,但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大多数时间还是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几乎承担了幼儿所有的教养责任,父亲较少参与幼儿的教养,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时间就更少了。父亲觉得孩子还小,对于性别教育方面顺其自然即可,以致于错过了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期。人们也普遍更重视母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父亲应对幼儿进行的性别教育,甚至还有人认为,父亲对于幼儿进行的性别教育只是对于母亲教育的补充。
另外,有学者将父亲参与分为了互动性、可及性以及责任性三个维度,分析表明如今父亲参与幼儿教养多体现了可及性,责任性其次,互动性最少[[1]徐梦雪,张莉:《3-7岁幼儿父亲的教养投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幼儿教育》,2016年第9期,第46~47页。][1]。其中,互动性是要求父亲和孩子进行直接接触;而可及性多为间接接触,比如打电话、开视频联系孩子。这说明中国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中更偏向于给孩子提供可及的环境,却忽视了与孩子交往的互动性投入。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较少与孩子直接互动,偏向于默默付出,间接支持的形象。
但是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情况相较于前几年也得到了改善,父亲渐渐意识到了自身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地褪去了严父的身份,愿意用朋友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教养,对幼儿潜移默化的进行性别教育,缩小了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无论是否认为自己的教养水平不如母亲,其投入幼儿性别教育的水平都较为稳定,与XXX父亲形象的要求更近了一步。
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学习男性的性别行为模式,在幼儿性别概念形成的过程中,父亲对幼儿进行的性别教育带来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二)较少直接参与幼儿教养,以间接支持为主
父亲对孩子的教养不够耐心,虽然现如今父亲已经越来越多的参与幼儿的性别教育中,但由于自身家庭结构,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程度较低。中国传统家庭更为推崇父权主义,也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很多父亲都是在父母多子女的环境中长大的,父亲在他们的印象中便是寡言少语,苛刻严厉的,而母亲则是教养儿女,对儿女进行性别教育的主要角色,于是等到父亲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这种观念也已经深入心中,觉得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就是母亲的责任,自己则较少单独教养孩子,而在遇到一些有关孩子生活中的重大抉择时,如决定孩子去哪里上幼儿园,父亲参与的程度会有所增加。
卢燕也通过对四个大班家长进行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大多数父亲已明确自己在幼儿性别教育上应承担的责任,但仍缺乏幼儿性别教育的知识、方法和手段[[1]卢燕:《大班幼儿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4年第10期:第45~46页。][1]。父亲在幼儿性别教育中其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亲给予幼儿的陪伴不够,会导致幼儿难以习得符合自身性别特征的行为,形成胆怯、少言寡语、内向、害怕失败的性格,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如何促进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特别是幼儿性别教育,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父亲难以从与幼儿的相处中体验到快乐,也导致了父亲无法积极参与幼儿性别教育,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父亲没有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幼儿没有从中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爱与尊重,就无法将快乐反馈给父亲。
(三)缺乏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技巧,学习主动性不高
父亲的性别行为模式具有参照作用,可是在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很多父亲却没能对其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由于传统教育的局限,很多父亲缺乏性别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对于幼儿进行的性别教育少之又少,并且片面的认为幼儿性别教育等同于性教育,没有为幼儿提供清晰准确的性别行为示范,甚至做出不符合自身性别特征的行为,这些都会阻碍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有的父亲认为对孩子谈论有关“性“的问题很难以启齿,于是对于孩子的问题普遍采用回避的态度,或者将问题抛给孩子母亲解决,也有的父亲认为孩子过早的了解关于性别的知识没用,还不如多学一些认读拼音、计算的知识,还有的父亲认为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是母亲,自己工作赚钱就行了,很少关注幼儿的成长历程,对于幼儿关于性别的提问也显得缺乏耐心。这些态度都会影响幼儿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
父亲教养态度普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幼儿极其严厉,犯了一点错就要打骂,另外一种是对幼儿极其溺爱,有求必应,觉得孩子从小宠着就行了,长大了孩子自己就懂事了,无论是哪种父亲,这样的做法都不利于孩子性别认同的发展。孩子如果爱挑衅,具有攻击性,父亲往往是软弱的;而孩子如果容易害羞、自卑,父亲往往是专制的。因此,父亲的性别行为模式会对孩子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很多父亲都意识到了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苦于没有科学的途径,其实耐心的陪伴,与孩子的共同游戏,谈心,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
(四)双性化性别教育逐渐成为主流
现如今人们渐渐意识到,最合适幼儿的性别行为模式应该是具有男性和女性两者性别行为模式的双性化模式。具有双性化特质的个体,能够灵活地根据情境的需要按照男性行为模式或者女性行为模式采取行动,同一性性别角色的重要方面主要体现在自我认同上,而双性化模式能够很好的应对自我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紊乱的危机。
笔者先前分发过一份调查问卷,虽然回收率不理想,但是也能在其中了解到一些情况,比如在回答“你希望男孩女孩拥有怎样的人格特征时”这题时,父亲选择女孩应该乖巧、文静、懂事的频率最高,而选择男孩应该勇敢、坚强、独立的频率最高,父亲基本赞同“女孩子要比男孩子端庄大方懂礼貌”,而对于“男孩子应该喜欢粉色”这一点则持一般观点的父亲偏多,并且父亲在为孩子选择衣服、玩具、颜色上,都会偏向于遵从自己心中对于男孩女孩性别角色的定位。从中可以发现父亲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有一定的期待,但是由于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一定的性别刻板印象。
并且很多研究都反映出,在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等教养时,并未因为幼儿的性别不同而产生显著的差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来,重男轻女的现象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缓解。
三、影响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因素
影响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分析过程中将通过主观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两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一)主观性因素
1.父亲自身因素
徐梦雪、张莉通过研究表明:父亲参与工作的时间与其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行为呈负相关[[1]徐梦雪,张莉:《3-7岁幼儿父亲的教养投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幼儿教育》,2016年第9期,第46~47页。][1]。范静平通过调查发现:从事稳定职业(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等)的父亲相对其他职业的父亲而言,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时间更多[[2]范静平:《3-6岁幼儿父亲教养行为的现状调查:以天津地区为例》,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26页。][2]。
综上可知,父亲自身外在条件的好坏,与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情况的好坏呈正相关趋势。并且与父亲的物质条件相比较,父亲的心理因素对其参与幼儿性别教育有更大的影响。
虽然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意识有所提升,但是仍旧缺乏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技巧,对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学习主动性不高,行动力不足,在日常生活中,父亲由于对幼儿成长规律的认识不够充分,陪伴幼儿的时间不够,导致在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没有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为幼儿提供的性别角色榜样也不够充分与准确。有的父亲认为孩子还小,只需要顺其自然即可,不必过多干预,并且多认为教养孩子的责任主要在母亲与学校,所以很少关注幼儿,不注意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细微变化,较少直接参与幼儿的性别教育,以间接支持为主。
2.幼儿自身特点
刘晓红表示:幼儿年龄与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即幼儿年龄越小,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整体得分越高[[3]刘晓红:《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研究》,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30页。][3]。张慧、朱冬梅、严海辉等学者认为: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程度可能会随子女的性格特点而产生差异[[4]张慧,朱冬梅,严海辉:《父亲,孩子不可缺少的陪伴:有关父亲参与儿童教养问题的探究》,《成才》,2017年第7期,第59~61页。][4]。
综上可知,父亲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动机,会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并且父亲参与性别教育的行为会随着幼儿的性格特征、健康状况、发展状况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表现。
3.家庭成员之间缺乏配合意识
父亲生活压力大,社会活动多,就有可能导致父亲无法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性别教育,母亲就有可能会寻求幼儿爷爷奶奶的帮助,这样家庭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并且在爷爷奶奶照料幼儿的时候,如果对幼儿过于溺爱,又忽视对于幼儿的性别教育,长期下去,男孩子可能会养成内向、多愁善感等“女子气”,女孩子可能会养成外向,具有攻击性行为等男生倾向。
母亲对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肯定与否,会直接影响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积极性,如果母亲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性,较少支持父亲对于幼儿的性别教育,就会致使父亲产生退缩行为。并且在部分有祖辈的家庭中,隔代教育也会对父亲参与幼儿的性别教育带来影响。家庭成员合作和支持的力度不够,家庭之中分工模式未改变以及教育观念的差异,都会影响父亲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
4.教育观念陈旧
金美丽指出:传统观念对男性参与幼儿性别教育存在一定歧视,一方面会让男性觉得教育孩子是小事,另一方面让人们认为男性难以很好地照顾孩子[[1]金美丽:《对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思考》,《公共图书馆》,2016年第1期,第79~82页。][1]。现如今,一些父亲放弃了对子女进行性别教育的职责,也有很多家庭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传统观念认为的男主外女主内上,父亲的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扮演严父,训斥打骂孩子上,对幼儿性别教育方面投入不够,再加上社会上比较重视男性的工作地位和经济地位,因此父亲将时间更多投入了工作,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使父亲失去了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的机会。
并且,在生活中人们对于不同性别的人,会有不同的性别角色要求与期待,这种性别期待被称为“性别刻板印象”,这是人们头脑中内化的性别观念的一种外在体现,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也会影响父亲对幼儿进行的性别教育。
(二)客观性因素
1.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在幼儿阶段与母亲较为亲近,即存在恋母现象,再加上现如今普遍的严父慈母现象,父亲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孩子较为严厉,孩子害怕父亲,就与父亲慢慢疏远了,父亲因此丧失了很多陪伴幼儿的机会,自然导致了父亲无法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当的性别教育。
2.大众媒体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幼儿在学龄前阶段就开始使用手机或者电脑,而幼儿如果对其中关于性别知识方面的内容不加分辨的吸收,会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并且媒体中越来越多的人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趋于中性化,模糊了男性与女性性别行为模式的界限,这些现象会让幼儿开始怀疑父母教给自己的性别角色知识的正确性。
另外,大众媒体在宣传两性的社会职业分工时,会强化幼儿的两性刻板印象,例如,男性呈现出的形象就比较威严,女性呈现出的形象就主要是为了辅助男性。这些社会角色分工的塑造,无法帮助幼儿形成完善的性别角色认同,男孩会觉得变成那样很难,感到压力,女孩则会觉得自己不如男孩,产生自卑感。这些大众媒体带来的影响,或多或少会阻碍幼儿形成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也在无形中破坏了父母的性别教育成果。
四、父亲实施幼儿性别教育的策略
分析了影响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因素,那么怎样才能让父亲更好的参与幼儿的性别教育呢,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提高父亲参加幼儿性别教育的水平
1.增强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意识
观察对象萌萌是一个三岁半的女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基本是母亲在照料,父亲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长期处于缺席状态。萌萌在日常游戏中倾向于选择男性同伴,与男生的关系比女生更融洽,并且行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经常会忽略同性伙伴的游戏邀请,亲社会行为发生的频率很低。
可见,父亲缺席幼儿性别教育,会导致幼儿无法产生正确的性别认同,父亲应该积极树立正确科学的育儿观,主动参与幼儿的性别教育,并对幼儿采取民主开放的教养方式。法律也明确规定了父亲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这是父亲必须要履行的一个职责。父亲需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性,明白对于幼儿进行性别教育不是选择性的,而是一项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但是由于父权观念根植于父亲心中,所以想履行好对于幼儿的性别教育任务,首先需要改变心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可以主动帮母亲承担一些家务,在幼儿面前树立一个能干有担当的男性行为榜样,其次,父亲除了在幼儿面前树立威信之外,也要多利用空闲时间陪伴幼儿,促进幼儿性别认同发展,最后,可以和母亲多商量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方法,确定统一的性别教育方式,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性别行为模式。
观察对象乐乐是一个三岁的女孩子,生活起居基本由爷爷负责,但是爷爷的说粗话坏的习惯给乐乐造成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乐乐的爸爸对此也没有及时进行纠正。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一旦乐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比如老师没有同意她玩想玩的玩具,或者她的板凳被人坐了,她就会大发脾气,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老师也经常和爷爷反应,乐乐过于女汉子了,可是爷爷不以为意。乐乐缺乏父亲的教养,爷爷的教育理念又较为落后,并且对乐乐千依百顺,过于溺爱,致使乐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这不仅影响了乐乐性别角色的形成,也对乐乐的行为习惯以及性格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可见,父亲缺乏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意识与水平,会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家庭成员需要鼓励父亲参与幼儿的性别教育活动,帮助父亲掌握科学合理的育儿知识,让他意识到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是一件需要不断学习的事情。父亲需要认清,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不仅仅是母亲的义务,也是自己的任务,是双方都需要承担的责任,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与母亲进行的性别教育的不同感觉,让孩子同时得到父亲和母亲双方的影响。
父亲作为幼儿的重要教养者,应该树立责任意识,更应该积极的学习相关的性别教育知识,在学习和积累中实现自己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义务。父亲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也可以观看相关的电视节目,得到有关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了解,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幼儿的性别教育中,关注幼儿性别角色的每一个细微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可以与母亲多商量、交流,反思自身出现的不当行为,并进行改正。
父亲们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是每位家庭成员都必须承担的责任,要认识到自己在家里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给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带来影响,而这是母亲可能无法完成的。所以,父亲们应该调整自身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尽可能让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性别角色模式,同时还可以多和周围同为父亲的人交流教养心得经验,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个体,行为模式都有自身的特点,每个父亲在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的过程中都会收获不一样的经验,多和其他父亲进行交流,自己碰到的问题也许能受到别人的启发,迎刃而解,父亲之间的相互沟通或许可以更好的帮助父亲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亲子互动的最佳场所,父母关系的和谐与否会影响到家庭氛围的好坏,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从小在幼儿心中埋下性别认同的种子。当父母互相体谅关怀时,父亲的性别角色就能很好的展现出来,当父亲愿意抽出时间参与家里的日常活动以及幼儿园的亲子活动时,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父亲就能更好的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发展状况,并且在性别角色以及其他方面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帮助,这便能够给幼儿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促进幼儿的性别角色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父母可以努力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来更好地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正确形成。父母可以通过沟通,利用自身优势,确定适宜的性别教育分工,父亲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平时可以多与幼儿进行肢体接触,也可以选择恰当的方式参与幼儿的游戏并与幼儿进行互动,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在幼儿心中种下一颗“男子气概”的种子,并在日后生根发芽。
父亲要学会欣赏孩子,增加与幼儿日常互动的时间,给与幼儿足够的陪伴,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父亲要明确对于幼儿的性别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慢慢陪伴孩子成长。同时父亲要提高自身素养,优化教育方法,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
3.母亲多鼓励父亲
底会娟认为:家庭成员要创设良好的环境,鼓励、支持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而最关键的要素是妻子的态度,如果妻子相信丈夫可以胜任父亲的角色,会促进父亲参与幼儿的性别教育,反之则会限制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1]底会娟:《石家庄市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现状调查及对策》,《考试周刊》,2015年第7期,第78~79页。][1]。郭静认为,夫妻关系和谐、婚姻稳定、家庭成员在对幼儿性别教育任务方面分工明确,父母双方对幼儿性别教育态度一致是促进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条件[[2]郭静:《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及建议》,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27页。][2]。
母亲不应盲目否定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挫伤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积极性,家是一个整体,每一个部分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母亲要肯定父亲在幼儿性别教育中的重要性,学会逐步“放权”给父亲,提供机会让父亲参与幼儿的教养,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与幼儿玩耍与交流,承担起本该承担的对于幼儿的性别教育的任务,并且在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教养分工。母亲还应该尊重父亲在参与幼儿性别教育中的行为,发现问题以后应该一起协商解决,切不可盲目批评、否定父亲,要以积极的态度和父亲一起参与幼儿的性别教育。父母对于幼儿性别教育的想法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应该进行讨论,对幼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达成一致共识,并按照达成的共识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
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能够帮助父亲更好的参与幼儿的性别教育,也能帮助幼儿接受一致的性别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多种渠道合作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
1.运用双性化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单性化教育方式会影响幼儿对于角色的定位,导致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所以,所以父亲在教养孩子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单性化教育,要灵活地渗透双性化教育。在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抛开性别刻板印象,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发展环境。引导并支持孩子积极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不因性别而限制孩子的选择。
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向孩子传达良好的异性品质,鼓励女孩学习男孩敢于冒险,自信,坚强的品质;同时鼓励男孩学习女孩温柔、耐心、细心的品质。让孩子不受传统的性别观念束缚,能够从异性身上学习到好的品质,从而完善自己。
有研究显示,拥有“双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上都有优于常人的表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鼓励幼儿和异性伙伴进行交往,让伙伴的个性优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并引导幼儿学习异性伙伴的长处,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父亲与母亲共同参与到对幼儿的照顾中,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对幼儿采取宽容的教养态度,也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双性化人格。但是在教育过程中还是要把握一个度,切不可过犹不及,导致孩子性别角色的混乱。
2.合理利用强化的积极作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告诉我们,强化可以帮助幼儿塑造行为,当幼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恰当的性别行为时,我们可以给予奖励进行正强化,而做出不符合我们期望的错误的性别行为时,我们则可以施以惩罚进行负强化。这样,幼儿合理的性别行为就会因为受到奖励而更频繁的出现;而幼儿不正确的性别行为会因为受到惩罚而慢慢减少出现的次数,直到完全消失。因此合理使用强化手段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正确性别行为模式的养成。
3.正确发挥榜样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幼儿可以在观察模仿中习得正确的性别角色,在幼儿阶段,他们主要是从父母的行为来认识自己的性别,此时父母应该传递给幼儿正确的性别角色观,比如男孩应该与坚毅、果断、勇敢、坦率、独立等社会性行为相关,女孩应该与温柔、贤淑、善良、漂亮、体贴等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同时,父母应该表现出对互相的尊重,爱护,扮演好各自的性别角色,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
大概在4~6岁时幼儿具备了基本的性别认同感,同时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此时,父母应该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到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行为差异性,引导幼儿形成与自身性别相应的行为模式。幼儿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形成自身性别认同的,其中父亲的作用尤其重要,父亲可以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递男性的行为模式,久而久之,幼儿自然而然地就能够获得自身的性别角色认同。
父亲对男孩进行性别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通过模范学习父亲的性别角色行为,男孩可以学到勇敢、自信等品质。同样的在对女孩进行性别教育时,父亲也可以起到榜样作用,让女孩学会与异性相处的正确办法,并体会到与母亲不一样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结论
总之,父亲在幼儿性别教育上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父亲积极参与幼儿性别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而现如今,父亲缺席幼儿性别教育的现象却不容乐观,所以,一方面,父亲要意识到自己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重要性,负起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父亲要积极的学习相关的性别教育知识,在学习和积累中实现自己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义务。因此,父亲应尽可能的多多陪伴孩子,在精神上满足幼儿,父亲的陪伴可以很简单,如陪同幼儿阅读,陪伴幼儿玩玩具,或者只是静静的看着幼儿玩乐,父亲的陪伴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也可以帮助幼儿形成不一样的性格。父爱加上母爱才是完美的爱,两者缺一不可。
由于笔者的研究能力不足,在此次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分析不够透彻,例如,影响父亲参与幼儿性别教育的因素中,幼儿自身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分析不够全面,在解决策略的提出中,对于合理利用强化的建议也比较少。对于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笔者将吸取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研究水平,在日后的研究中继续努力改进。
参考文献
[1]董天昱.浅谈幼儿园中班幼儿的性别教育[J].文学教育,2015(7):156.
[2]王娟,夏婧.父亲参与幼儿早期教育的价值探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6):70.
[3]方刚.性别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76.
[4]黄鸿,李雪平.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及教育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13(3):57~59.
[5]何惠丽.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黑河学刊,2016(7):105~106.
[6]徐梦雪,张莉.3~7岁幼儿父亲的教养投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幼儿教育,2016(9):46~47.
[7]卢燕.大班幼儿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4(10):45~46.
[8]范静平.3~6岁幼儿父亲教养行为的现状调查:以天津地区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会论文,2013:26.
[9]刘晓红.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30.
[10]张慧,朱冬梅,严海辉.父亲,孩子不可缺少的陪伴:有关父亲参与儿童教养问题的探究[J].成才,2017(7):59~61.
[11]金美丽.对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思考[J].公共图书馆,2016(1):79~82.
[12]底会娟.石家庄市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现状调查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5(7):78~79.
[13]郭静.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及建议[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2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