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一门学科,文化是一种形态,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数学文化让我们看到了数学的人文价值,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试教育的思想在师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出现一切以分数为准的错误观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得学生仅仅是学习数学的浅层知识,并未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数学教师不重视数学文化的教学,讲授知识点仅仅是为了准备应试,调查学生发现,对于数学文化的学习非常感兴趣,但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正是这些对于文化的忽视,使得师生认为数学的学习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学苏教版数学十二册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借鉴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就苏教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进行提炼和分析,并据此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此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同行重视数学文化,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师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研究意义
数学的人文价值远大于其工具性价值,文化的渗透也促进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从理论上来说:渗透数学文化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有利于丰富教材编写的研究。从实践意义上看:渗透数学文化有利于教师高效开展教学工作,为教师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研究现状
1.关于数学文化的研究
国外:克莱因是最早研究数学文化的学者,其《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的出版,标志着关于数学文化的研究正式开始。他提出数学是激发人类思维,影响人们的生活,推动人类前进的一种理性精神,并对人类存在的哲学问题进行了回答。X数学家怀尔德从数学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数学一种文化体系”的数学哲学观,认为数学文化主要包括数学传统和数学本身。
国内:我国关于数学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学者们见仁见智,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如学者黄秦安认为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数学观念、意识、心理、历史事件,人物和数学传播的总和。由此可见数学文化不仅仅包括数学这一学科本身包含的公式定理,更多的是与其相关的精神文明。
学者顾沛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定义了数学文化。他认为,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思维和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是狭义的数学文化;广义的数学文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对于数学文化的定义,学者顾沛的观点既包含了数学本身的内涵和精神又包含数学与其他内容的联系,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学者郑毓信提出数学文化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学者们对于数学基本问题上的一些共同认识,是研究数学这一领域所特有的观念和认识。由此数学文化可以看作是在这些共同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数学活动,有着鲜明的实践意义。
学者邵婷婷和学者张俊青都认为数学文化是一个系统,是指由数学知识系统和数学观念系统组成的有机体,这一系统不仅包含数学,还包括哲学、艺术、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
学者李丹提出数学文化是数学发展过程中,数学共同体在从事数学活动中所特有的行为、态度、观念等。具体指它的观念性成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精神、数学的应用、数学思维和数学美学等,还包括在认识、发展和探索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钻研精神、创新精神等。
2.关于教材中数学文化的研究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的小学数学教材出现”一标多本”的现象。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等。而且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国内学者也对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进行了研究。如学者边悦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数学美、数学史、数学的应用三个角度分析了数学文化。并提出应当增强数学文化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度,教材应以主题螺旋式来编写等建议。
学者孙卫红对西师版中的数学文化进行研究,从数学文化在拓展学生视野,引起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充分肯定数学文化的价值。学者王九红对四个版本的”你知道吗”(数学文化的一种呈现方式)做了对比,得出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在形式和内容上分布不均匀的结论。学者娄满想等人对比苏教版和人教版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做了对比,探讨了数学文化在教材中的呈现特点,并在选材,编排结构等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
纵观我国学者对教材中的数学文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初高中教材中的数学文化研究较多,对小学数学教材研究较少。例如,小学苏教版教材在江苏、陕西、山西、安徽等地广泛使用,教材编排逻辑严密,内容丰富,循序渐进。但是对这套教材的研究寥寥无几。笔者结合在山西省某小学的实习经验,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希望唤起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文化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收集、筛选、整理相关文献,并加以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科学认识和理解的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收集整理小学苏教版数学文化的相关文献,总结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是“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相关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评述性的说明”。在本研究中,分析小学苏教版数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现状,整理相关内容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1.数学文化
关于数学文化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学者顾沛的观点比较全面。本次研究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小学苏教版十二册教材为蓝本,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提出小学苏教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是指教材中涉及的有关数学美、数学史、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的应用五个部分的相关知识的总和。
三、教材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在编纂教案时,不仅要分析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预定的教学目标,教材的主题图,教材的重难点、关键点,例题习题,更应该分析教材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美,数学史料等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对于提高课堂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精神,独立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德育价值
德育即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数学文化让学生们了解到数学公式定理的由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体会到数学家孜孜不倦,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榜样。数学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数学,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树立民族自豪感,热爱科学事业,为我国数学的发展感到骄傲。卢梭认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智育价值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学识素养和智慧才能的教育,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课程目标总目标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整体。其中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其他三个目标实现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数学文化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学习前人的经验知识,学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探索一个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数学智力。
(三)美育价值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数学文化的美育功能通过数字,图形,音乐等呈现出来。数学中的数字从负无穷到正无穷,在形式上呈现对称,在内容上包括所有的数量。学者毕达哥拉斯提出的0.618黄金分割比,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音乐、建筑设计等方面。埃及金字塔的简洁宏伟结构为世人人所感叹,它的原型便是数学几何图形中的三角锥。生活中广泛应用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来装饰房屋。音乐的美由耳朵来感受,几何的美由眼睛来感受。将学生置于数学文化的熏陶中有助于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的接班人。
四、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提炼与分析
数学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执教的重要资源。基于笔者在山西省某小学的实践经验和江苏省教育在我国遥遥领先的状况。笔者对苏教版中的数学文化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数学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一)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内容和形式
1.数学美在教材中的渗透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数学中的美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来说,数学美可分为结构美、语言美与方法美;就形式而论,数学美可分为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理性美。根据这一理解,笔者将小学苏教版中的数学美整理如下:
册数 | 数学美 |
一上 | P30认识图形(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
一下 | P16认识图形(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
二上 |
P12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P68我们身体上的”尺” |
二下 |
P12计数符号 P56绘制图纸 |
三上 |
P45出土文物图案与简单几何 P86中山陵、赵州桥等著名建筑的轴对称 |
三下 | P43扑克牌算24点 |
四上 | P88丹顶鹤飞行呈现人字形 |
四下 | P76人字梁与三角形的高和低 |
五上 | P93计算机制图 |
五下 |
P87有关圆的美丽的图案 P104由直变曲 |
六上 |
P58建筑、绘画与黄金比 P66树叶中的比 |
六下 |
P9圆柱和圆锥 P65保持平衡的天平 |
从上述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美既表现在形态上,如几何图形的整齐美,建筑中的对称美,绘画中的比例美。又表现在理性美,如挂着秤砣保持着平衡的天平,体现着物理学的魅力。小学教师应多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无论是在导入过程还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都可以采取手段和方法将该数学文化渗透进课堂,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数学美,体会数学美。
案例: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第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学生掌握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并能准确识别。
教学目标:(1)学生能准确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圆的曲线美,对称美。
(3)培养学生感受数学美,发现数学美,体会数学美的能力。
教师行为:
(1)导入环节: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生活中同学们见过那些圆形呢?谁能来说一说。(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对比之前学习过的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和他们相比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呢?
(2)新授环节:请同学们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形(发现圆的曲线美)。
方法一:用圆片描摹。方法二:圆规作图。
认识圆心:将所画的圆剪下来,将其对折为半圆,将半圆对折为四分之一圆,那么看到的折尖即为圆心。通常用字母O来表示。(体会圆的无限对称美)。圆规的针尖所在的点即为圆心。
认识半径:打开圆片之后从圆心出发的每一条折痕即为半径。(发散美)。圆规作图的半径即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连线即为半径。通常用字母r来表示。
认识直径:打开所折叠的圆片之后,两条半径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经过圆心,那么这条线段叫做直径。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运用以上新授方式学生可以直观的体会到圆形的无限美,学生从书本上圆的刻板印象到实实在在看到圆的圆心,半径,直径。感受到数学美就在身边。
2.数学史在教材中的渗透
数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从结绳计数到无穷数的探索,从一元一次方程到高阶方程的应用。数学文化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数学家的努力和探索。笔者将小学苏教版中的数学史整理如下:
册数 | 数学史 |
一上 | P84算盘上的数位 |
一下 | P85相加相减表示方法和由来 |
二上 | P18唐图 |
二下 |
P17从古到今的计时方法 P35算盘的介绍 |
三上 | P92用算筹表示分数 |
三下 |
P26长度单位的由来 P48闰年的规定及解释 P89数学家刘徽与小数 |
四上 |
P66数学家抛硬币的实验 P74数学家与括号的使用规则 |
四下 | P45算筹、珠算 |
五上 |
P4《九章算术》与正负数 P10《九章算术》中记载常见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P100韦达定理 |
五下 |
P10《九章算术》中解方程的方法 P34完美数 P40哥德巴赫猜想 P95圆周率的研究历史 |
六上 | P58黄金比 |
六下 |
P26《九章算术》记载的圆锥体积计算方法 P32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 |
从上述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史主要体现在数学家的介绍,经典数学问题,数学著作,数学算术工具等。数学史是前人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财富,为我们建立了数学的使用规则,我们在继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导着我们的研究方向。数学史这一数学文化不仅包括前人为数学的发展做出的努力,得出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他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学习数学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介绍相关知识点的由来,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六年级下册P32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
题目: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教学重难点:学生掌握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运用前人总结的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体会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趣味性。
教师行为:
(1)导入环节: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带着大家玩一个数小鸡和兔子的游戏。那么老师先给大家示范一下。一只小鸡一个头来两条腿,一只兔子一个头来四条腿,一共两个头来六条腿。两只小鸡两个头来四条腿,两只兔子两个头来八条腿,一共四个头来十二条腿。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接龙这个游戏吧。(假设方法的模拟)
(2)新授环节:同学们做的这个游戏呢是我们数学史上著名的来自于《孙子算法》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我们的祖先是一群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接着老师带大家品味我们的数学家是怎样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呢?
步骤一:假设全是兔子:35✖4=140(条)。140-94=46(条)多了46条。4-2=2(条)一只兔子还原一只小鸡,少两条。46➗2=23(只)小鸡需要还原23只兔子。35-23=12(只)兔子。那么假设全是兔子的情况是23只小鸡,12只兔子。
步骤二:学生自行假设全是小鸡的情况,算出有多少只兔子和多少只小鸡。体会数学史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3.数学思想在教材中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于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认识,揭示了数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于数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小学数学思想一般指解决数学问题所采用的方式,策略。笔者将小学苏教版中的数学思想整理如下:
册数 | 数学思想 |
一上 | P51用三角形代替数字 |
一下 | |
二上 | P20加法与乘法的转换思想 |
二下 |
P29计数时个十百分类计数 P54微米的大小 P90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 P92统计表格 |
三上 | |
三下 | P96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
四上 |
P30简单的周期 P40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
四下 | P64拆分数字 |
五上 |
P84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P95解决问题的策略(举例论证) P99用字母表示数 |
五下 |
P1简易方程 P21折线统计图 P60单位1 P96圆的面积 P106解决问题的策略(图形割补) |
六上 |
P17容积公式v=abh P54比与除法与分数的等价 P86百分数改写成小数 |
六下 |
P1扇形统计图 P32鸡兔同笼 P57反比例函数 |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我们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函数思想、代换思想、统计思想、集合思想、抽象思想、模型思想、运筹思想、分类思想。如果说数学题是一盘零散的珍珠,那么数学思想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线。数学思想指引着我们解题的方向,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案例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课时《圆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学生掌握圆的面积推导方法和圆的面积公式。
教学目标:⑴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⑵学生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体会转换思想的魅力⑶培养学生运用转换思想思考问题。
教师行为:⑴导入环节: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开始新内容之前,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还有梯形的面积,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它们的面积公式。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很多其他图形,比如说圆形,同学们想一下,生活中都有哪些圆呢?
⑵新授环节:之前我们在探究图形的面积时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当我们要求圆的面积时,我们能不能采用同样的方法呢?圆可以转化成我们熟悉的什么图形呢?(引导学生使用转化思想求圆的面积)
揭示疑惑(边说明边演示):老师这里有一个圆形的纸板,如果我们把它分成平均的8份,它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呢?(教师动手实践操作模具)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切割成16份、32份、64份…那又会拼成什么图形呢?动画演示(课件推导):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分别将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128份的结果,看了这个动画演示,同学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规律:1.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2.长方形的长=圆周长的一半=πr长方形的宽=圆的半径=r3.圆的面积=πr²(将圆的面积转化为学习过的长方形的面积)
4.数学精神在教材中的渗透
数学精神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学生不断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逐渐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自身的行为习惯和理想追求。笔者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精神整理如下:
数学精神 | 渗透形式 |
创新精神 | 动手做 |
探索精神 | 实验、上网查资料 |
合作精神 | 小组合作 |
爱国精神 | 应用题 |
数学精神这一数学文化在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比较集中,题型相对固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帮助教师找到课堂的切入点。数学精神中最为丰富的便是数学的理性精神,体现着数学的严谨的思维,培养师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态度。
5.数学的应用在教材中的渗透
数学具有工具价值,教会人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建筑房屋的数据和结构。数学具有文学价值,巧妙地与绘画文学相结合。笔者将小学苏教版教材中的数学的应用整理如下:
册数 | 数学的应用 |
一上 | P16冠军、亚军、季军 |
一下 |
P12买卖问题 P17生活中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如禁止吸烟的标志牌) P66元、角、分 |
二上 | P90观察物体 |
二下 |
P8时、分、秒 P22指南针的应用 |
三上 |
P30生活中常见的秤 P33小学生的每天营养搭配 P71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开始) |
三下 |
P28解决问题额策略(从问题想起) P50四季划分的标准 |
四上 |
P53打分的标准 P54放风筝与角度的关系 |
四下 |
P16二进制与条形码 P41计算器的使用 P79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 P88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P103计算机用数对制作表格 |
五上 |
P1负数与气温 P24亩/公顷/平方米的单位转换 P93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 |
五下 |
P13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P27上海与悉尼气温变化趋势 |
六上 |
P69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条件) P88写数:百分数表示土地面积 P98计算利息 |
六下 |
P43比例尺 P50用方位词指路 P66用影子测量大树的高度 |
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的应用在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面积的介绍,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应用数学可以使得计算机更好的为我们服务,例如,现在流行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广泛使用。应用数学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简洁,例如,在表达路线时,我们不会去使用先向左走再向南走这么复杂的表达,而是直接说西南方向。数学的应用这一数学文化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案例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性质。
教学目标:⑴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性质。⑵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行为:⑴导入环节: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三角形大家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
⑵新授环节:请同学们思考三角形为什么会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原因: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不会改变)
请同学们画一个三角形,并说说三角形的特点。(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二)对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分析
数学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基础教育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材是师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对于数学文化的渗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总结到:数学美在各册均有分布,且分布均匀,有利于学生从小树立美的意识,观察美、发现美的双眼。数学史在各册均有分布,并随着年级的深入,介绍数学著作和数学经典问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数学思想作为一种宏观的体系巧妙地融入了小学苏教版教材,用生活中的示例,应用题等题型来揭示渗透的思想。数学精神笔者根据相关理解做出总结。笔者认为数学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那么数学精神便是极具感染力,能够去震撼人心灵的感性数学。数学的应用这一数学文化是在教材当中占据百分比最高的数学存在,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应为数学变得更加快捷,数学因为生活而变得有血有肉。
五、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的建议
(一)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加入数学文化的相关元素
教学阶段分为导入,新授,复习,练习,小结,布置作业的环节。教师在导入的环节时可引用数学文化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的第四课时《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用我国数学古籍《九章算术》中的记载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作为导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领略我国数学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的导入中可以利用我们熟知的计算机制作表格这一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数对这一概念。学生通过接触生活中的事物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数学从在学生的脑海中是一个个刻板的公式,算术到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转变,是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二)教师在布置作业环节可加入数学文化的相关元素
随着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的颁布和对于素质教育的追求。学生不再是书本和作业的奴隶,更加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升。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数学老师,首当其冲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教师可以每周空出一天的时间让我学生自主学习每一单元的数学活动。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有趣的拼搭这个探究栏目,学生五人一组去完成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活动,教师应根据时间适当安排学生参与这些数学活动。此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搜集数学文化的相关资料,以主题讨论的形式开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治学态度。
(三)教师用专题的形式展开数学文化的教学
专题讲解、开讲座等形式已经成为备受师生欢迎的数学学习方式。专题形式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快速获得数学文化的相关知识。例如,教师讲解转化思想这一专题,便可将圆的面积,求多边形的面积等问题作为举例,那么学生在正式学习这些内容时即可轻松很多。教师还可以开展数学史专题,介绍古往今来的数学家及其数学成就,学生学习这些专题形式的数学文化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生通过专题形式的学习,课程脉络更加清晰,知识框架更加明了。
(四)教科书中可以编入数学文化的相关链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数学校的教室里面已经安装了多媒体,使用多媒体使得教学形式丰富化,脱离了原先老师讲授,黑板板书的旧式课堂,变成了生动有趣,现代化的课堂。例如,教师之前在讲授圆的面积的过程中,只是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分成四等份,八等份,十六等份,然后再拼一拼得到平行四边形,近似等于长方形,而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去展示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是怎样近似相等的。相关链接是进入视频的网站,短小精悍,易于将其附录在教科书的章节中。教师和家长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课上学到教科书上的数学文化,这样看来,数学文化渗透的范围广,深入讲解数学文化。这样去做的优势在于了解数学文化从古到今的一些成果,因为笔者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当中看到的练习题年代举例比较久远,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数学资讯,而相关链接可以弥补这一缺点。这一方法也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五)国家,XX,学校的大力推广数学文化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渗透数学文化。这一文件的出台,说明数学文化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国家出台相关文件,XX部门这里主要指教育部门便是良好的指挥棒,可以颁布相关的政策,例如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商榷是否可以扩大数学文化这一内容的渗透。举行定期的大型数学交流会等。学校是主要的时间场所。而如何在学校当中渗透和推广数学文化,主要涉及的群体便是校长和教师。校长是学校的领路人,校长应树立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学校对于教师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利用节假日去学习系统的数学文化,定期举行交流会谈,参加数学文化有关的活动等,定期举行数学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教给学生数学文化相关知识,那么教师首先应当具有丰厚的数学文化。教师自身应当具有学习数学文化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讲解数学文化,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结论
数学文化因为其独特的特质使得从古到今经久不衰。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教育数学方向的本科生,结合在榆次的见习,太原的实习经验,笔者认为,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解题的机器,老师不是讲题的工具。教师要做的是要给学生心中种下要成为数学家的种子,正确引导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数学文化应以各种形式陪伴在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中,从课堂到课外,从书本到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从学生、教师到XX、国家,逐步渗透数学文化使得学生成为对数学怀有憧憬,有想象的人。
参考文献
[1][美]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张祖贵译.上海:复H大学出版社,2005:58—60.
[2]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3]黄秦安.数学课程中数学文化相关概念辨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4):1-4.
[4]顾沛.南开大学数学课程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校研究,2011(9):92-93
[5]郑毓信.数学的文化观念[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7(9):23-32
[6]邵婷婷.数学文化的阐释[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2):122-126
[7]张俊青.数学文化的含义及其哲学分析.[D]山西:山西大学,2005
[8]李丹.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呈现研究
[9]孙卫红.小学数学新教材“数学文化”学习效果的调查分析[N].数学教育学报,2004
[10]王九红.小学数学新教材数学文化内容的编写一一基于四种版本教材“你知道吗”栏目的统计与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11]娄满想,刘潇琳,徐章韬.从“你知道吗”拦目看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数学文化内容编排[J].湖南教育,2010
[12]边悦.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呈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1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
[14]熊妍茜.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西南大学,2016.
[15]陈娅.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内容的使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16]郝倩.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现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17]付天贵,宋乃庆.数学文化及其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
[18]汪艳.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19]葛斌华、梁超、武修文.漫谈数学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0]宋运明.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编写特点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
[21]符唯.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2]宋乐乐.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教科书中的呈现研究——以“北师大版”教科书为例[D]201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