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反转事件的原因及其 对新闻职业权威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新闻反转事件发生的愈发频繁,这对新闻职业权威、新闻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究其根源,反转新闻是数种因素作用之下的结果:一者,在信息社会中,公众的社会参与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这使得他们在新闻传播中所扮演角色的重

  一.“新闻反转”概念的定义

  近年来新闻反转事件多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不过,人们对于“新闻反转”这一现象的研究历史却并不久远,新闻反转首次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还要追溯到二零一三年,这一年新华网发布了《盘点2013十大“反转剧”:有图未必有真相》一文,“年度十大反转新闻”开始成为多个网站的年度盘点之一[1],这让“新闻反转”这一概念得到迅速传播。加之近两三年来,由于自媒体与网络的迅猛发展,客观上也加剧了新闻反转现象的严峻程度,大大提高了相关事件的社会关注度和学术研究热度。
  关于“新闻反转”这一概念的准确定义,至今学术界并未达成一致,不过,一般认为,“新闻反转”主要是指那些本身具有较大话题性的事件经过个人或媒体曝出后在社会或网络上引起大量关注并往往伴有一边倒式的舆论,然而结果又经证实原报道与真相的部分情况不符,有时甚至与真相背道而驰的新闻景象[2]。简单来讲,就是媒体由于初次报道内容存在错误而再次报道以更正的现象。
  在“新闻反转事件”的初次报道和最终报道这个时间段内,某些虚假新闻由于公众的关注和互联网等渠道之便而迅速传播,同时受公众自身的主观情感引导而形成一边倒的舆论走向并持续发酵,间隔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权威媒体、XX或社会的有关机构的查证,这一新闻失实事件得到纠正,公众得知真相,舆论则快速逆转。

  二.新闻反转现象的原因分析

  近些年来,由于新闻反转事件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使得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受到了不良影响,新闻职业权威因此受到质疑和挑战。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反转新闻”的成因,以此来总结相应对策。诚然,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仅仅是一种因素所致使的,新闻反转事件也不例外,每一起“反转新闻”在其发生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受到受众、媒体、传播媒介、当事人等方面的影响。故此,这里主要探讨相关案例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对近几年影响较大并具有典型性新闻反转事件的分析,其主要成因如下:

  (一)媒体与记者责任缺失

  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者,由于新闻具有“时效性”的特点。时效对新闻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在短时间里有些消息也确实较难加以核实。在这种情形下,为了与同行业竞争对手抢时间,抢头条,从而赢得发布第一手信息所带来的巨大浏览量与效益,有些记者与媒体往往在未做好充分调查和严格审核的情况下就将新闻发布;二者,部分媒体与记者于报道之中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干扰,导致事实上并未能站在客观和公正的立场与角度去对待各种消息;三者,部分的媒体违反新闻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有意发布不实新闻,以吸引眼球,骗取关注与流量;四者,新闻审核机制不健全,“把关人”缺失,使得不实信息没有被及时纠正和停止传播。加之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一条新闻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进入大量受众的眼睛,这就大大提高了新闻反转的可能性,因为一旦其报道出现片面甚至失实的情况,就为之后的反转埋下了伏笔。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10.28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二零一八年十月二十八日上午,重庆一辆公交车坠入长江,造成重大伤亡。对此,多家媒体报道,造成这一重大事故的罪魁祸首是一位女司机,该公交车为躲避其驾驶的逆行的红色小轿车而不慎掉入湍急的江水中。一时间,舆论哗然,纷纷声讨该女司机,该女士不仅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甚至还遭到人肉搜索和人身攻击。但是就在该事件发生的当天下午,警方通报,该小轿车为正常行驶,事故是由于该公交车失控而偏离行驶路线所致。不久,事情终于水落石出,公交车失控是由于车内乘客与司机冲突所致,而女司机的红色小轿车是在正常行驶的情况下被公交车越过道路中心线所撞,女司机不仅不是事故责任人,相反还是该起事故的无辜受害者。至此,舆论也为之反转,之前发布不实新闻的媒体纷纷删去报道,而刚刚还被骂得狗血淋头的女司机摇身一变成了众人表达歉意的对象[3]。由此不难看出,记者和媒体的责任缺失是这起新闻反转事件的根源,他们只是对事情的表象进行主观推测,看到该起事故涉及女司机,便想当然的认为是女司机的责任,却忽略了他们作为新闻工作的从事者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调查采访这一基本职业要求和责任,最终没能站在一个客观中立的立场将事实尽可能的传达给受众。
  再如不久前发生的“荷兰改名”的新闻事件,根据环球网等一批媒体于二零一
  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报道,“荷兰”这一国家的官方名称于次年将被改为“尼德兰”,这一消息传出后迅速升温。针对这一情况,荷兰在华的相关组织和机构纷纷辟谣,证实其为不实新闻。该起反转事件就是媒体责任缺失所导致,其实“荷兰改名”只是改动国家徽标的字样,而这几家新闻机构的记者为了抢一个“大新闻”,吸引受众,将外网上“更改徽标”的信息改成了“更改国名”,造成了严重的新闻反转事件,甚至带来了不良的国际影响,损坏了中国新闻行业的名誉。

  (二)新闻当事人刻意隐瞒、歪曲真相

  这种情形在新闻反转事件中屡见不鲜。通常情况是,当事人出于自身利益或某种目的而散布具有话题性的假消息,或者对记者、媒体甚至警方提供假新闻,导致新闻从一开始就远远背离了真相。比如著名的“春秋两不沾”事件就是如此。二零一九年七月十一日,一名网名“春秋两不沾”的网友于微博上发布视频,称其遭到一名郭姓男子长达六个月骚扰,该男子甚至对她发出了“奸杀威胁”,而她多次请求警察帮助均遭拒绝。这个视频发布后,群情激愤,事件中的男子遭到无数谴责甚至被恶语相加。然而,其后该男子却发布动态对威胁一事矢口否认,并声称与该女子接触是因为该女子卖其假货并拒不退换,自己只是正常的与其协商。后经警方核实该男子所言无误,并对该女子采取法律制裁。舆情也最终反转。以此事件来看,该女子为了谋取私利拒绝退货,而将男子的正当维权要求与协商刻意歪曲成子虚乌有的人身威胁,并在网上传播,以期博得受众同情为该男子施加社会压力来达到让男子被迫放弃退货要求的目的。
  再如山东省圆通女快递员下跪事件,二零一九年六月十一日,一张广饶县公安局稻庄派出所开具的《证明》引起了大批网友关注,根据这份《证明》所显示,女快递员聂桂英因其所送快递少了一颗芒果而赔偿该县村民张先生一整箱芒果,但该村民仍不断投诉其达四次之多,致使她被扣工资2000元,为让该村民撤诉以避免被公司辞退,女快递员到其家中下跪求情。为此,民警为其开具了证明。该证明传出后,先是圆通公司出面维护其员工,专家也称不能姑息客户的恶意投诉,该村民也遭到网友的舆论攻击。可是,令人深感意外的是,经调查,张先生的四次投诉均有理有据,且后几次投诉均因快递公司客服不负责,而女快递员之前所说的“炒鱿鱼”一事也非事实,只是为了给客户施加压力[4]。舆情反转之后,张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因此事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当地几乎呆不下去了”。这起新闻反转事件就是因为当事人为了一己之利恶意隐瞒和歪曲事实,使得不明真相的警员和公众受到其蛊惑,结果使得舆论是非颠倒,反而给无辜的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和名誉损失。

  (三)受众和媒体受“刻板印象”的误导

  人们对一件事物的认知常常受自己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认知的影响,当表面上看起来类似事件发生后,人们会受“刻板印象”所干扰,而不自觉的产生主观判断,从而使认知和真相发生偏离。如二零一九年十月十日,江苏无锡所发生的“高架桥侧翻”事故,该事故发生后不久,新浪微博之上就出现了大量谴责该高架桥“豆腐渣工程”的声音,施工部门成了众矢之的。但在次日凌晨五时,官方发布消息,初步分析事故是由货车超载所酿成。顿时,舆论风向也为之逆转。在该事件中,“豆腐渣工程”这一曾经多次见诸于各大报刊杂志的名词早已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至于人们对于建筑质量存在严重的刻板印象,故此想当然的认定这又是一起类似的“建筑质量”问题所造成的事故,从而造成了这一新闻反转事件。
  再如前文所提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受众的刻板印象之所以在此事件中发酵,与该新闻的传播者的错误引导有着密切联系。在新闻反转事件中的刻板印象所产生的原因共有两种:一是该写作者不仅其自身所具有这类刻板印象,而且还于其潜意识中被不断运用,二是此作者凭借其自我的主观选择来塑造该种刻板印象[5]。由于近年来的一些新闻,“女司机”逐渐演变成驾驶水平低且易出事故的女驾驶员的称谓,人们一提倒“女司机”首先就会联想到“不合理驾驶”和“交通事故”[6]。故而该场事件里,无论是报道的媒体一方,还是受众一方,皆于无意之中受自身潜意识所干扰,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被撞的红色小轿车为一女性所驾驶”这一结果,进而以此主观所相信的“真相”为依据进行评论,形成了一开始的错误舆
  论,并为最终的舆情反转埋下了伏笔。

  (四)自媒体为博眼球制xxxx新闻

  近年来,新浪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普及,这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闻来源,但另一方面,自媒体自身的私人性又增加了其新闻的不确定性,有些自媒体为了增加自身知名度或点击量,不顾新闻职业道德,刻意制造噱头,发布假新闻,骗取转发量和点击率,这一问题在近几年中愈发严峻,产生了许多在社会和网络上影响较大的新闻反转事件,如“网红抛洒垃圾摆拍”事件。二零一九年六月五日,正值世界环境日,一名网名叫做“cccci郑家宜”的博主晒出了两张她在公园清理大片垃圾的照片。这一行为受到网友的转发点赞,然而不久后,又有一名网友“韩黎明leon”自称为该公园工作人员,并晒出监控视频截图,表示垃圾系郑家宜自己运进公园,伪造了现场。由于有视频截图为证,舆论一时反转,之后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当事人郑家宜回应称,这一切均是由其与韩黎明共同策划,自导自演,所谓的监控视频的截屏其实是私人拍摄,其意在反向宣传让人重视环境保护。警方介入调查后发布通告,原来双方确实是熟人,一切不过是恶意炒作罢了。在这一闹剧中,当事人人为制造虚假新闻,甚至还有周密的策划,结果也像他们所预料的那样,一则假新闻却在网络上引起大量关注,而受众和舆论完全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再如“部分字词改拼音事件”。二零一九年二月十八日,微信公众号“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文章《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改了》被大量转载,引发讨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次日,语言文字专家王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文中许多内容早已于相关教材与字典中呈现,未改变的内容则主要来源于二零一六年发布的一则《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对此事回应称,相关修改并未通过审议,现今仍就按照旧有读音。“汉字”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人人关心的话题,该自媒体就是利用这一点,将旧有新闻更改日期再“添枝加叶”的蓄意误导公众,以期赚取转发量与关注度,最终却产生了不良影响。

  (五)官方消息前后不一

  官方的通告往往是打击谣言和假新闻的利器,无论是虚假消息和网络谣言,还是不实的新闻报道,往往都是因为官方和警方介入调查而被推翻,公众最终知悉的真相也基本是由官方部门提供的,官方消息也因此具有了权威性。但有些时候,官方提供的信息也会出现错误的情况,而正是由于官方消息的这种权威性,人们对其往往深信不疑,因而舆论从一开始就会呈现一边倒的情况,故此一旦这种带有权威性的消息最终出现变故,必然会引发严重的舆情反转。
  例如在观察者网所评选的“2019年十大反转新闻大盘点”中名列榜首的“英国‘冷冻货柜车案’”就是如此:英国当地时间十月二十三日凌晨,英国警方于埃塞克斯地区的一辆货车内发现多达三十九具尸体,对于这些死者的身份,在十月二十四日英国警方官方公布的消息中曾宣称这三十九名遇难者均是中国国籍,加之知名权威媒体BBC与《每日邮报》又报道这起事件可能是人口走私且这些死者生前可能曾遭受低温虐待,引起了大批中国网友的关注及议论,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及外交部也相继发声。就在该事件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十月二十五日,英国知名媒体“天空新闻”发布消息,称死者可能为越南人。之后,越南方面消息频传,不少家庭报案寻找一去不回的亲人,最终,经越南公安部官方证实,这三十九名死者全部为越南籍公民。此次事件就是典型的因官方消息错误而发生的反转新闻,在该事件中,由于一开始公众对于警方和官方消息权威性的确信不疑,使得前后的舆论风向呈现了巨大的反差。
新闻反转事件的原因及其 对新闻职业权威的影响

  三.新闻反转事件对新闻职业权威的影响

  为受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是媒体的主要责任,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职业权威是由无数记者不辞艰辛的深入调查、走访,为受众带来一次又一次客观详实的报道所建立起来的。而这些年愈演愈烈的新闻反转事件,对新闻职业权威产生了巨大危害:

  (一)消磨了受众对新闻的热情及参与欲望

  受众对于涉及公众事件的新闻本身是怀有巨大热情的,他们对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都十分关心,因此一条新闻往往能引起受众巨大的关注度和热切地讨论。但由于近年来频发的新闻反转事件,使受众产生了被欺骗感,他们的热情被不断消磨,从而使新闻的关注度与受众的参与度不断降低。

  (二)使受众对新闻职业权威产生质疑,甚至对新闻行业产生偏见

  近年来,由于反转新闻的增多,使得许多人对媒体产生了不良的刻板印象,对记者的职业水平和道德产生了较差的评价。对于许多大新闻,公众并未像以往一样一经发布即产生热议,而首先对这些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这对新闻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危机。比如二零一八年“金庸先生逝世”的新闻传出后,人们第一反应的往往不是悲伤与哀悼,而是这条新闻的真假,这就是新闻行业职业权威受到质疑的一个缩影。

  (三)损害记者的职业形象及社会声望

  “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为社会和受众传递新闻信息、“宣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形象,但近些年因报道不实而产生的新闻反转事件,严重玷污了记者、媒体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使得记者这一职业形象在许多人的心中不再那样崇高。

  四.规避新闻反转事件发生的相关对策

  新闻反转事件不仅损害媒体形象,欺骗受众,还易引发网络暴力,许多无辜的当事人甚至受害者因为最初报道的不实新闻而遭到不明真相的受众的言语攻击甚至“二次伤害”。因此,采取恰当方法,有效治理新闻反转,对维护新闻职业权威和媒体的公信力,乃至社会公平正义都至关重要。由于网络时代的新闻反转事件往往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有效防范和治理新闻反转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一)XX方面

  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力度,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新闻媒体和自媒体运营。舆论可称一把“双刃剑”,既能起到监督和弘扬正能量的作用,但有时也会导致“多数人暴力”,损害无辜当事人的利益。因此XX应该规范网络舆情,出台相应的律例、法规,严厉打击网络暴力,并且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真正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和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对于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不明信息,XX要起到为群众辨别真伪的作用:对于真实的消息,要通过官方渠道予以证实,以解公众疑虑;对于谣言等虚假信息,要及时辟谣,并追根溯源,依法问责。此外,针对自媒体这一“新闻反转”的重要“祸源”,要利用受众等多方渠道进行监督及管控,鼓励举报,加大自媒体违规的惩罚力度,以起到震慑作用。

  (二)公民方面

  需要提高自身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与媒介素养,并积极行使监督权,做好舆论监督。新闻反转事件中,在不实新闻发布初期舆论往往受虚假信息的误导而呈现一边倒的情形,经常给无辜的当事人带来巨大伤害,因此对于受众来说,首先需要具有分辨信息真假的能力以及自己对事情的想法及思考,不能让网上的信息和他人的言论轻易左右自己的观点,不轻信舆论,不做谣言和网络暴力的传播者,拒绝盲目随大流和跟风,在官方证实事实真相之前不可早下结论。除此之外,公众要重视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发表意见时要控制好自身情绪,文明发言,和谐讨论,以理服人,不要发表不当言论[7]。另外,公民要做好监督,积极举报制造及传播谣言的媒体与个人,让谣言制造者无所遁形。

  (三)媒体与记者方面

  要恪守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不断优化媒体内部监管和运营机制及相关流程,严格把关、审核。记者的采访报道要做到客观公正,对涉及多位当事人的事件要尽可能的采访不同当事人,多方了解情况,切忌只听信其中一方的说辞就加以报道,以防止报道出现“片面”的情形,要用事实说话,防止新闻相关工作人员受“刻板印象”所干扰而出现差错。同时,对于所有新闻事件,尤其是较复杂的事件,要保持耐心,深入调查,挖掘更深的事实,在报到前要反复核实内容,确保所发布新闻的真实性,从而于根源上断绝新闻反转发生的可能性。此外,新闻行业可以采取多样的报道方式,如大数据图表和可视化新闻等方式,还可以通过直播互动等形式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并设立专门的谣言澄清频道,阻断谣言传播,引导社会舆论[8]。

  (四)自媒体方面

  要主动接受有关部门和网民的监督,建立行业规范与条例以约束自身的媒介行为,保持自身良好的媒介素养,树立责任意识、危机意识[9]。很多自媒体用户在网络上都有不俗的关注量,因而影响力较大,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很多人产生影响,正因如此,许多新闻反转事件就是自媒体发布的不实新闻所导致的,这也让网民对自媒体的印象大打折扣。故此,自媒体要树立行业危机意识,谨言慎行,对所发出的信息要力求真实,在真相未明的情形下不要自作聪明的加以倾向性的评论,以免误导公众,引起错误的舆论。另外,作为公民,自媒体用户必须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自觉配合、接受各个方面的审查与监督,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揭露社会弊病,传播正能量,为受众起到表率的作用。

  五.新闻反转事件的反思

  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体的时代,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的参与能力高,一条新闻在发布后很短的时间里就可能会有巨大的浏览量和讨论人数,所以一旦新闻报道的内容出现了差错就难以补救。新闻反转事件所危害的新闻职业权威和媒体的公信力都是涉及整个新闻行业乃至全社会和谐安定的要素,是需要所有新闻行业的从业者共同维护的。诚然,即使新闻反转事件频发的今天,其实大多数新闻仍然是真实的、客观的,但是,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小的一点瑕疵也有可能引发大的问题,尤其对于受众来说,一两次的反转,就会使他们对于整个新闻媒体的怀疑与不信任感产生。近年来的新闻反转事件发生的愈发频繁,这给新闻行业敲响了警钟。
  面对日益严重的新闻反转事件,新闻行业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要适应信息时代的传播特点和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特点,加强媒体间合作,推动媒体融合,整合各方资源。此外,新闻工作必须秉持为受众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对新闻制作的各个部分与流程都要有高标准和严要求,对于反转事件要积极反思,总结教训,对新闻报道要秉持客观的态度,并对稿件严格把关、审核,守好“最后一关”,尽最大可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有效杜绝新闻反转事件的发生[10]。

  参考文献

  [1]武张胜男.探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反转现象[J].传媒论坛.2019,2(18):93.
  [2]石焱、刘冲.逆转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青年记者.2014,(12):56.
  [3]刁姿枫.浅析后真相时代的舆情反转——以万州公交车坠江案件为例[J].科技传播.2019,(7):40.
  [4]曹汉娇,黄荣昌.对反转新闻形成的再思考——以“一个芒果引发的下跪”事件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19).59.
  [5]薛雨菲.刻板印象在新闻反转事件中的作用与化解——以“奥数天才坠落”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4).46.
  [6]杜淑颖.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反转现象研究[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9,(5):32.
  [7]宋爱菊.互联网时代新闻反转现象的起因及对策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18):19.
  [8]李玉麟、曾莉.浅论融媒体环境下社会新闻的反转现象[J].新闻前哨.2019.(12):45.
  [9].位云玲.新闻反转的内在机理、影响及治理探究[J].新闻知识.2019,(4):89.
  [10]肖伊、杨莉.新媒体传播时代反转新闻泛滥解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1):163.

  致谢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毕业论文,在这一段短暂却难忘的时光里,我由衷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对我的耐心指导,让我对论文的主题、内涵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使我的论文能够有条不紊的完成。回收四年的大学时光,我由衷的感谢大学期间每一位教导过我的老师,他们的谆谆教诲让我受益良多。感谢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巨大的帮助和关怀。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39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12月9日
Next 2021年12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