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观看动画片题材现状的研究 ——以陆慕中心 幼儿园为例

本文是对幼儿园幼儿观看动画片题材的现状的调查研究。在对幼儿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比较,呈现了幼儿观看动画片题材的现状调查结果,主要包括三点:在类型上偏好谐趣型动画片,在主旨上偏好彰显快乐、自由、幻想的动画片,在情节上

  一、引言

  动画片深受儿童的喜爱,已经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画片参与营造了儿童的精神生活,让儿童感受到了自由生命的存在意义,“儿童和动画片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伙伴关系”。动画片的播放主要以电视以及电影为依托,X学者施拉姆的研究证明:“儿童从两岁开始看电视,3岁就可以成为固定的电视观众,能指认其所喜爱的电视明星”。

  二、文献综述

  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查阅了1994年以来已经在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和在网络上发表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查到相关资料文献数篇,只有一篇是调查青少年对动画片的喜好情况,其他都是讲动画片对儿童或青少年及未成年人的影响。
  李敏瑜在发表于《电影媒介》2006年第18期的《心中的动画世界—初探青少年对动画片喜好的情况》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广州地区246位青少年(13-30岁)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喜欢观看动画片人数198人,占总人数的80.4%,不喜欢的人有48人,占总人数的19.5%。另外对受欢迎的动画片进行了产地分析和类型分析,在对产地分析时,根据问卷的调查情况,日本动画片最受青少年喜欢,达到148人,占总人数的60.1%,其次是中国,有64人,X则有32人;在对受欢迎动画片的类型分析时,有163人最喜欢幻想型动画片,占总人数的66.7%,第二种类型则是日常生活型动画,一共有61人支持,占24.8%,而至于幼儿动画,因为在情节设置上相对比较简单,青少年们认为比较无趣,所以也就相对没那么受欢迎。最后作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青少年观看动画片的主要原因包括梦想的实现、情感的满足、现实的反映、童年的追忆、动画片的客观因素等。
  在发表于《青年探索》2006年第1期的《论动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一文中,作者详细讨论了动画片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认为它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生活观、价值观、印象形成、友情观、言语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并就如何促进动画片的积极意义方面进行了讨论。
  西南大学的路晨在其2006年4月硕士学位论文《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在幼儿园情境中动画片对幼儿合作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家长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内隐观的访谈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1)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通过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以及组织他们参加相关活动等,幼儿交往方面的积极行为增加,消极行为减少。(2)家长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看法对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具有重要作用。(3)权威型家长更能够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并抑制其消极影响;矛盾型家长在此方面的观念与行为次之;冷漠型家长表现相对最差,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消极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的唐晓娟在其2001年5月硕士学位论文《幼儿与动画片》一文中,揭示了处于多方关照下的动画片和幼儿之间的关系,以及由关系推理出的动画片之于幼儿的价值。在研究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伙伴”作为幼儿和动画片之间的关系的概括渐渐凸显了出来。从“伙伴”关系出发,作者进一步推论出动画片之于幼儿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分为表显性价值和潜隐性价值。其中表显性价值包括:(1)动画片是幼儿成长的伙伴;(2)动画片参与营造了幼儿的生活世界。潜隐性价值包括:a.人类童年的情结再现;b.理想生命状态的追求。不要只从教育、娱乐或者寓教于乐的角度来考虑动画片对于儿童的价值,因为动画片不是家长的,不是教师的,也不是制作者的,而是儿童的。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了解幼儿园大班幼儿观看动画片题材的现状,在对幼儿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比较,呈现了幼儿观看动画片题材的现状调查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教育建议,包括对教师和家长的建议。希望能通过研究,对教师和家长平时对幼儿观看动画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选择陆慕中心幼儿园大班幼儿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18份,回收问卷106份,对问卷进行统计,从家长的角度了解大班幼儿对动画片的爱好倾向及选择的现状。
  2.访谈法
  通过对幼儿家长的访谈,了解大班幼儿对动画片的爱好倾向及家长对动画片的价值取向。

  三、幼儿观看动画片题材现状的研究

幼儿观看动画片题材现状的研究 ——以陆慕中心 幼儿园为例

  (一)幼儿心理现状

  1.小班幼儿的特点
  小班幼儿生理和心理进一步发展,好奇心不断增强,形象思维开始发展,对色彩鲜艳的、生动的画面,有趣的声音,出乎预料的情节更加喜爱。因此动画片越来越受到幼儿的欢迎。小班幼儿更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倒霉熊》等这种有曲折情节的动画片。
  2.中、大班幼儿的特点
  中、大班幼儿形象思维进一步发展,想象力更加丰富,并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对于儿童来说,事物本身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想象的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了获得某种功能可以不惜改变事物的真实面貌。而幼儿动画具有想象丰富、大胆奇特等特点,呈现的是一个现实与幻想相融的世界,正好迎合了儿童的这种需要。动画人物的造型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强烈变化感和自由感,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因此《猫和老鼠》、《大耳朵图图》、《蓝猫淘气三千问》这种娱乐性、趣味性比较强、人物形象和情节都较简化、动作比较夸张的动画片更受幼儿喜爱。

  (二)幼儿观看动画片题材现状

  1.从动画片类型看,幼儿偏好谐趣型动画片
  针对家长的问卷资料显示,大班幼儿没有表现出对国外动画片的偏爱,但在动画片类型上有明显的倾向,最为喜爱的是谐趣型动画片,其次是英雄型动画片,对说教型动画片的兴趣不大。
  在“您的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吗”的问题中,有63.16%的家长选择“很喜欢”,31.58%的家长选择“喜欢’,。这表明儿童喜欢看动画片,动画片和他们的关系密切。那他们喜欢看什么样的动画片?通过开放式的问题了解如下:有89.9%孩子观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有55.56%的孩子观看(猫和老鼠》,有27.78%的孩子观看《奥特曼》,几乎没有孩子在家观看《三字经》这种类型的动画片。
  幼儿观看谐趣型动画片时一直处于兴奋之中,欢笑声此起彼伏。这两部动画片的情节有固定的模式,都是善良、弱小的角色最终获得胜利,奖善惩恶,符合儿童“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取向,孩子们乐在其中。灰太狼的最后经典台词,很多孩子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喊:“我一定会回来的!”
  奥特曼的出场就像偶像明星登场似的,孩子们大声欢呼起来:“奥特曼!奥特曼!”当葫芦娃和蛇精、蝎子精打斗时,孩子们大声地为葫芦娃加油助威,但在其他情节时,他们的注意力就没有那么集中了。在与家长的谈话中,发现相对于《奥特曼》来说,儿童更喜欢《猫和老鼠》这类谐趣型动画片,“《猫和老鼠》很有趣、很搞笑,看了很开心。”
  而在观看说教型动画片时孩子们没有欢笑,观看不到5分钟,有部分孩子开始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神态也有点茫然,对动画片的兴趣始终提不起来。家长在交谈中直接表达孩子不喜欢这类动画片:“动画片孩子都喜欢看的,像《喜羊羊与灰太狼》《猫和老鼠》《奥特曼》,但一味说教的动画片,孩子的兴趣就没有那么大了。他们喜欢这些动画片并不是由于老师的影响所致的,孩子很喜欢夸张的形象和有趣的情节。”“每个孩子都有英雄情结,他们梦想成为英雄。”
  2.从动画片主旨看,幼儿偏好彩显快乐、自由、幻想的动画片
  某部动画片如果能激起儿童强烈的、愉快的情绪体验,那么他们就会喜欢这种动画片。快乐是根本,儿童在观看谐趣型动画片时不带任何负担,只籍开怀一笑,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机智勇敢,善于用智慧去解决困难、适应环境、调节自我的能力”。
  自由是前提。幻想是动力。《猫和老鼠》中的老鼠Jerry本是一个弱势个体,但是动画片让他获得了力量,变成了聪明强大的个体,动画角色饰演让儿童全身心地融人梦想角色的情感表达,体验与幻想世界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让儿童精神世界得到满足。每个孩子心目中都有一个英雄,他们自然很喜欢观看英雄型的动画片。英雄总有特异功能击败强大、神秘的敌人,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会模仿英雄的言行举止。在模仿打斗中,幻想自己就是英雄,保卫家园,保护世界。
  动画片如果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孩子对它的兴趣会减去大半。儿童对《三字经》之类动画片的兴趣很小,纯粹的教育就如古时的先生拿着戒尺在直接灌输一样,“用成人的思维又极力装扮成儿童的形象进行单纯地说教,不但毫无价值甚至让人厌恶”。教育应该建立在兴趣之上,建立在娱乐之上。“否则教不像教,乐也乐不起来,成了四不像”。
  3.从动画片情节看,幼儿偏好节奏明快、高潮迭起的动画片
  与成人影视作品相比,儿童动画片的情节不强求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儿童看动画片主要是感觉,来自内心和直觉的闪念。他们重情绪化和模式化的动作和语言,所以,在观看完动画片与儿童的交谈中,他们一般说不出具体的情节,面对模式化的动作和语言却念念不忘、津津乐道,如“奥特曼的招牌动作”“灰太狼的经典台词”。儿童喜欢的动画片,一般都有较激烈的矛盾冲突,高潮迭起,节奏明快,甚至有跳跃和串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平均4秒就会移动场景或切换画面,总有异想天开的事情发生,引人入胜;而《三字经》节奏偏慢,娓娓道来。平均要7秒以上切换画面。好奇、好动、好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拖沓、冗长、平淡的动画片不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自然会让他们精神疲惫。兴趣索然。

  四、幼儿观看动画片的教育建议

  家长和教师都期待有更多优秀的国产动画片呈献给儿童。动画片的创作绝非小儿科,它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做儿童心理学、动漫制作、艺术设计等多学科、国际视野的文化创意的人才团队,才能创作出更多经典、优秀的动画片,给儿童带来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幸福。也许我们暂时还无法直接控制、影响动画片的创作,但是我们可以对现有的动画片加以精心挑选,做好引导教育。所以,构建动画片、儿童、家长三者之间的生态环境是关键。动画片是儿童认识世界和精神娱乐的主要媒介,家长要承担起“文化建设”的责任。帮助儿童与动画片之间建立起“意义联系”,促进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让儿童在娱乐中有收获、在欢笑中有发展。

  (一)对教师的建议

  首先,是动画片的适合度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在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之前,必须对所播放的动画片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时间上都要进行严格筛选,这取决于教师对幼儿年龄、兴趣和学习进程的了解。
  其次,要发挥动画片应有的教育功能,顺利开展动画片教学,教师还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熟悉选择的动画片,这样才能在幼儿观看时熟练地驾驭整个过程,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看、思考、讨论,使幼儿的情感得以最充分的体验,并随着动画片的人物或内容展开自由、大胆的想象。为此,教师事先必须不厌其烦地反复观看,详细了解其中的情节内容,熟知人物的对话、动作、表情,把握关键情节,考虑如何组织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应变自如。‘
  最后,利用动画片对幼儿进行教学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针对幼儿的年龄和性别特点,教师要指导、帮助幼儿提高分析能力,使他们在看动画片的同时,也能学会辨别真实与虚幻。比如男孩子多爱观看科幻类动画片,他们喜欢科学,并幻想着在神秘的太空中漫游,这是令人欣慰的好事,但由于幼儿分辨能力较差,很难分清真实和虚幻的生活,经常把动画片中不真实的信息迁移到现实生活中。(2)要谨防幼儿接受错误的信息,使动画片成为反面教材,产生负面效应,要引导幼儿及时认清善与恶。(3)对于很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幼儿经常在日常生活中模仿他们的行为。对此教师要一分为二、巧妙引导,既要认识到幼儿崇拜英雄的好处,能使幼儿从小树立志向,将来成就事业,也要认识到崇拜英雄的弊端,因为幼儿年龄小,是非辨别能力、行为控制能力差,要注意防止再出现诸如模仿超人而从窗户里飞出致死的悲剧。(4)适当的观看动画片有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动画片中的节奏简洁明快,对白幽默风趣,能给幼儿带来轻松的感觉,能使幼儿不知不觉地模仿动画片中的语言,但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幼儿可能会学到的不恰当言词。

  (二)对家长的建议

  小班幼儿的感知能力还比较差,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开始萌芽。应选择一些主题单一、情节简单、色彩鲜艳、形象动作夸张、对话简单、奶声奶气、句式工整、朗朗上口、配乐优美、篇幅短小的动画片给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观看。幼儿理解与感受到的世界,就是一个现实与幻想融合在一起的世界这个时期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可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童话故事、有关动物植物的故事,所选动画片,人物要形象可爱、性格鲜明,情节简单紧凑,矛盾冲突激烈,内容积极向上,有教育意义,也要画面色彩鲜艳,配乐优美,具有欣赏性。中、大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依然存在,具体形象思维占据着优势。以具体的动作、生动的形象为基础,特别是以身体──动作为基础,引发幼儿的学习探究兴趣。
  首先,家长必须尊重儿童的兴趣,正确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具有游戏精神的动画片。儿童会自发地学习老鼠Jerry的勇敢精神,但如果要他们去学习《东方小故事》中司马光的见义勇为恐怕是件困难的事情。纵观国内外优秀的动画片。都在张扬游戏精神—源于生活又夸张生活的题材,鲜明的角色形象并能成为儿童的“游戏伙伴”,游戏化的情节、画面、语言及音乐,同时又能激发儿童的生命价值。动画片本身也有一定的年龄倾向,适合学前儿童观看的动画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主题单一、明确,有趣味性、生活性;情节简单、模式化,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角色形象可爱,性格突出,好坏分明,有标志性动作或语言,且角色的情感与儿童的情感相似。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画面色彩鲜艳,音乐活泼,语言朗朗上口;篇幅短小等。
  其次,家长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与动画片对话,与创作者对话。只有家长进人了动画片的世界,才能给予儿童到位的指导,比如,最新的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喜气洋洋过蛇年》在世界末日、诺亚方舟、高科技等渲染中传递着“保护地球”“亲情可贵”“团结协作”等观念,这些价值观的传递对于低幼儿童来讲可能无法直接理解,他们看的是热闹,这就需要家长的解读。
  再次,家长要尽量抽出时间陪同儿童一起观看动画片。现在的儿童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没有玩伴的情况下,动画片成了他们密不可分的伙伴。根据我们的调查,只有19.1%的家长会经常陪孩子看动画片。在理论上很多家长知道将孩子独自扔给动画片是不对的,但实际生活中总是这样操作—用“电子保姆”把自己解放出来做其他事。儿童在独自观看时,他们可能会接受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如果家长在一旁陪同观看,就会把那些儿童无法辨认的色情、暴力等有碍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隔离出去,引导儿童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来感知和理解动画片;同时共同观看还会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发挥动画片的正向作用。
  最后,家长要限制儿童观看动画片的时间。儿童每天观看动画片的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最好不要超过一小时,同时鼓励儿童走进大自然、大社会,多阅读图画书,多与同伴交往。

  参考文献

  [1]汪淑妮,林嘉慧,马郑鸿,梁红,梁丹,李晖.少儿动画片与3~6岁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7):138-140.
  [2]梁丽.浅谈动画片中暴力因素对幼儿的不良影响[J].价值工程,2017,36(17):257-259.
  [3]吉执来,刘梦磊.动画片对幼儿的不良影响与解决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11):90-91.
  [4]侯静.卡通动画片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教育策略研究[J].才智,2016(12):175.
  [5]杜春娟.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的影响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6,38(04):111-114.
  [6]张云.巧借动画,激发兴趣——幼儿动画片中语言的教育策略设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9):271.
  [7]郑莹莹.卡通动画片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教育策略分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3):28-30.
  [8]张颖.幼儿观看动画片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展望,2015,25(22):28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65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12月21日
Next 2022年1月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