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疫情发生后,不同行业都受到一定影响,很多企业的发展不顺,招聘需求降低,招聘方式也受到疫情影响而变的单一,其次一些考研考公失利的同学也加入了就业的行列,这些因素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变大,这样的就业压力对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影响就变得不可忽视。
本文通过阅读文献和问卷调查,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在新冠肺炎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深入分析应届毕业生在就业中可能会产生的心理困惑,对这些就业困惑提出解决和应对方案,来帮助应届毕业生培养良好就业心理、预防不良就业心理、调整就业观念、积极面对就业。
关键词:新冠肺炎,就业,应届毕业生,心理影响
前 言
2019年12月以来,作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新冠肺炎迅速席卷全国,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也最广的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迅速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响应,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全面彻底的防控举措。对于2021届应届毕业生而言,“新冠肺炎”这个原本不属于他们记忆中的词汇,将和他们的求职旅途一起铭记在记忆中。在疫情期间,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采取停工停产的防控疫情措施,这让很多企业濒临破产,如今虽然复工复产已经趋于稳定,但多数企业并不会对大幅度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市场的萧条对2021届应届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在疫情期间,应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毕业论文的实验数据获取等工作的开展都收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从而波及到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规划。面对如今的求职季,招聘方式的单一与招聘会的减少也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疫情的扩散,绝大多数企业采取线上面试,与线下面试相比较而言,网上面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求职方与招聘方的双向选择。其次考研考公失败的同学也会投身于就业的浪潮之中,这也同样冲击着应届毕业生就业。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应届毕业生会产生个这种各样的就业心理,而这些心理并不全是积极地就业心理暗示,同时也有一些消极的心理阻碍他们的就业选择,如何正确的分析产生这些就业心理的因素,是有效的解决应届毕业生在就业中所产生的消极的就业心理的重中之重。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新冠疫情的出现对我国不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秩序的发展都产生了战中的负面影响,但是由于国家的迅速作为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疫情已经度过了最严峻的时期,在疫情对人生命安全威胁的及时性上,疫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影响的滞后性与持久性也逐渐增加,如果国外疫情仍然较为严重,我国在控制本国疫情的同时也随时防备着国外疫情的蔓延,在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下让应届毕业生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据悉,智联招聘在2019年共举办了8000多场线下校园招聘会,就连往年2000多场的春招,也在2020年下降为零,2021年虽然重启了线下招聘会,但是就业规模也不如以往的规模。导致不少应届毕业生重新规划自己的毕业计划,这对应届毕业生是不小的就业打击,就业机会的减少同时还要面对2020年考研考公失败同学的竞争,这对2021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无形增加。就业压力的增加势必会增加就业心理的压力,这些压力长久堆积将对应届毕业生的求职产生严重的阻碍。
1.2研究意义
2020年春节疫情迅速扩散,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人们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居家隔离,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年轻人就算不出门工作,家人也能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加上长久的居家隔离让很多应届毕业生产生了怠慢心理,并且一些家长结合疫情的严重性选择让孩子在家防护,保护生命安全,这就让很多应届毕业生推迟就业或者不就业。同时,一些应届毕业生对国家出台的政策不关注、不了解,多度的想象疫情下就业的困难,从而产生焦虑、恐慌的心理。所以,在疫情的社会背景下,应届毕业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就业心理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求职过程,还有助于应届毕业生培养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职业发展。清楚地了解应届毕业生在疫情下会产生何种就业心理是推动应届毕业生自主择业,正确就业的有效途径。
1.3文献综述
1.3.1国内文献综述
新冠疫情的扩散冲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一定程度上的减缓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也同时降低了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通过在知网检索和查阅文献了解到,我国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研究主要是分为一下三个层面:
第一,如何界定就业心理。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是从心理学基础上展开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也是不同的西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黄希庭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时和为了获得就业岗位进行求职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
第二,对于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的研究分析。通过查阅了解文献其中不乏对应届毕业生几级的就业心理的肯定,但也同时突出了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消极的就业心理,这对大学生就业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主要是从国家、学校、个人层次出发,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进行分析论述。刘畅在《陕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中提出: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主观因素四个方面,其中系统的说明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完善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社会因素,对学校而言: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与心理指导的匮乏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并且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和过高的期望也严重影响着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对于个人而言,就业准备不完善、自主择业观的偏差与自我认知的偏差也同样会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影响。
第三,针对各种就业心理问题而提出的解决对策和预防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设计调查问卷等方法得出影响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各种因素,从而提出对策。社会层面主要有国家出台政策引导,从而推动大学生积极就业,并且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创新能力。其次从学校层面出发,学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其与社会相适应,同时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建设工作,及时发现就业心理问题加以疏导。最后是应届毕业生个人层面出发,清楚地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就业能力。疫情对人的影响是有限的,而人的力量是无限的。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实践研究,有针对性的增强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心理,提出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核心观点是国内学者主要研究的方向。
整体而言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只要国家从上到下积极响应,正确面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时存在的不良就业心理,相信在科学的择业观和健康的就业心理影响下,应届毕业生终将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1.3.2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相比于国内受疫情影响更加严重,国外学者关于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研究主要是以心理学为基础深入研究的,主要是从社会普遍受疫情影响的就业心理入手,逐渐过渡到应届毕业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中。其中以日本为例,新冠肺炎对日本的社会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为了控制疫情的扩散,日本管控外来人员入境,这对她们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次日本XX还进行了听过听雪的政策,这导致日本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一些企业资金链萎靡甚至断裂,导致一些企业裁员、减员,这也同时波及到了即将步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无形的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
通过阅读文献研究,国外关于就业心理的研究主要以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取向是个人取向,它主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探究个人行为的特性:第二个取向是社会取向,它主要从社会入手,结合社会背景研究个人就业和个人就业心理的社会环境因素。其中选取X现代职业心理学家克伦保茨作为代表,他所提出的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学习经验、工作定向技能、遗传素质和特殊能力、环境条件和特殊事件这四个因素影响,每一个求职者都会在这四个因素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和自主择业观,这将引导他们做出不同的职业选择。相对于国内较晚的研究就业心理,国外对就业心理研究较早,1908年X波士顿大学弗兰克·帕森斯就第一次提出了就业心理的概念,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在1919年哈佛大学首次在开设心理就业指导课,来疏导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这也促进了就业心理研究这门学问的发展。
2新冠疫情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影响的调查
2.1调查问卷的实施过程
2.1.1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文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新冠疫情下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经过前期的问卷问题的研究和设计,只能过期的问卷发放与回收,后期的数据分析三个阶段的工作形成,主要步骤包括:
(1)明确调查问卷的主题: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调查,其次要确定调查问卷所需要的参考资料,包括知网上搜集到的国内外文献和网络电子资料。
(2)明确调查对象:山东交通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并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有针对性的了解到应届毕业生的性格比例和专业分布情况,仔细的调查应届毕业生的专业分布和就业现状以及在就业中可能产生的问题等。
(3)问卷结构内容的设置:在对调查对象进行简单的了解后,结合论文中所研究的问题出发,设置论文的框架结构。在对已有研究的就业心理问题的总结的同时还要结合山东交通学院应届毕业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从而直接地反映出可能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4)问卷的检查和修改成型:在初步确定好问卷的调查问题之后,通过小范围的发放实验,进行模拟答题,从中找出实际操作时产生的漏洞和问题,并与论文指导老师一起及时修改,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善调查报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5)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主要通过问卷星网站的方式发放,在线上进行发布和回收。
2.1.2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调查问卷以山东交通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为主体,主要包含专业有行政管理、法学、电气、英语、会计学、土木、旅游等专业。
2.1.3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
本次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法和文献研究法,在知网上查阅文献的同时设计出针对疫情下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查问卷,并通过和论文指导老师的共同研究推敲得出结论。
探究工具:新冠疫情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山东交通学院应届毕业生基本型其情况,面对就业时的问题和对策,已经简单的心理测量问题。本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并处理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图标制作等。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调查情况统计
本次调查男生占68.75%,女生占31.25%,其中已就业31.25%,待就业56.25%,暂无其他想法占12.5%,就专业来看文科未就业人数较高于理科。
2.2.2就业心理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应届毕业生面对疫情的心理状况正常占50%,12.5%的应届毕业生困惑过多,25%心理状况比较好,12.5%非常好。其中19%的应届毕业生未出现焦虑心理,31%的应届毕业生经常出现焦虑心理,50%的应届毕业生偶尔出现焦虑心理。对于焦躁心理,6%的应届毕业生经常出现,31%的应届毕业生未出现,63%的应届毕业生偶尔出现。对于抑郁心理,50%的应届毕业生从未出现,50%的应届毕业生偶尔出现。对于自负心理,6%的应届毕业生经常出现,56%的应届毕业生未出现,38%的应届毕业生偶尔出现。对于自卑心理,6%的应届毕业生经常出现,31%的应届毕业生未出现,63%的应届毕业生偶尔出现。对于偏执心理,56%的应届毕业生未出现,44%的应届毕业生偶尔出现。对于依赖心理,6%的应届毕业生经常出现,44%的应届毕业生未出现,50%的应届毕业生偶尔出现。对于从众心理心理,25%的应届毕业生经常出现,31%的应届毕业生未出现,44%的应届毕业生偶尔出现。
调查发现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文科的就业成功率较低于理科的就业成功率,求职过程中应届毕业生认为最困扰的因素有:就业信息的缺乏、自身专业的不对口、自身能力的欠缺、社会因素的影响和自身就业心理的不稳定等因素。但76.47%的应届毕业生并不会因为疫情改变自己的就业目标。
其中58.82%的应届毕业生认为双选会、校园招聘延期或取消对就业的影响较大,76.47%的应届毕业生认为就业岗位缩减、竞争激烈也是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2.3调查结果说明
通过应届毕业生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得出,影响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分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三个层面,女生的就业成功率较低于男生,文科的就业成功率较低于理科。一些应届毕业生存在焦虑、从众等就业心理,一些应届毕业生甚至有抑郁心理。新冠疫情是一场持续性的抗争,在这种长期的影响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十分严峻,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业心理的问题将会愈演愈烈,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将刻不容缓。
3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
受到疫情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并通过调查研究显示,一些应届毕业生已经出现自卑、焦虑甚至抑郁的就业心理问题,这些就业心理的出现也将严重影响到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本文将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入手,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心理因素的原因。
3.1社会综合因素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现,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加之疫情的冲击,对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届毕业生求职就业将面临的阻碍将越来越多,这将不可避免的让应届毕业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所以分析这些就业心理的因素首先要从社会因素入手。
3.1.1行业竞争压力加大,市场需求缩减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形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微小企业并没有扛过疫情的冲击,随着这些微小企业的倒闭和为了应对疫情从而采取裁员减员政策的企业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员,2021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也会再创新高,本就庞大的毕业人群又要和这些有更多的工作经验、更强的适应能力的失业人员一起竞争,使得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迅速加大。并且国外疫情的形势依然不乐观,一些国家限制国内外人员的出入境这也让一些选择出国留学的势头减少,这些无法出国的毕业生和考研考公失利的同学一同加入到就业队伍中,将进一步导致社会就业空间的变小,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将更大,对心理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3.1.2招聘模式受限,就业渠道减少
受疫情冲击,招聘单位从以往的进入校园招聘和发布就业信息邀请进入公司面试的方式逐渐变为通过网络进行“云”招聘。与以往的线下模式不同,很多应届毕业生并没有网络面试的经验,这导致学生需要一段适应的过程。这也影响到了招聘的进度和招聘的结果。
例如,线上宣讲会并不能让应届毕业生全面了解公司的信息,深入了解应届毕业生即将进入的岗位,这就会导致一些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不确定。虽然社会发展迅速,但仍有一些同学无法满足线上招聘的各种因素,如设备因素和网络因素,这也大大降低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其次一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应届毕业生对于新的招聘方式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紧张甚至恐惧,这会影响应届毕业生的求职表现,导致发挥失常从而失去就业资格。
3.2学校培养方式及就业指导存在不足
学校是架起勇往未来的桥梁,高校为祖国的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近些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也间接突出了高校自身建设中也有不合理的现象存在,这些现象也影响着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3.2.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如今热门专业、“网红专业”层出不穷,过多的专业设置与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数量并不相符,这也是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例如会计、金融专业,热门的同时也导致大量的毕业生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抓住机遇不断调整社会经济结构,这也提醒着各个高校需要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培养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专业的设置主要还是以理论为主,实践环节少,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对于岗位胜任能力不足。并且如今疫情影响,用人单位也将更加谨慎,对于学生的筛选也将更加严格,一些专业不对口和能力不达标等应届毕业生将更难找到工作。
3.2.2就业指导不完善且针对性不足
如今,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趋势,为了应对这些就业压力,学校也逐步加强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但是就现阶段疫情影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突出,有的学校认为简简单单的几堂就业指导课或者就业动员会就能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其次学生对于就业也不够积极与重视,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主要是由辅导员负责,缺少专业人士的辅导和引导,让应届毕业生产生科学的择业观。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是大学生关注和担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学校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社会大环境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
3.2.2缺乏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一直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如何发现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和如何疏导这些就业心理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不重视,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尤其受疫情影响,这种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应届毕业生也会产生更多的就业心理压力和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都是学校需要注意疏导的。
3.3高校应届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因为疫情防控工作,应届毕业生在家隔离时间过长,导致应届毕业生出现懒惰等情绪影响到了他们的就业积极性;另一方面,现在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认识过于自负或自大,缺少基本的自我认知和岗位能力认知,一些应届毕业生过度自满,对于岗位与其过高与自身能力完全不相符合。其次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或多或少会因为疫情的影响自身的毕业规划,例如毕业论文的进度,在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具体分析如下:
3.3.1自身定位模糊,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或者受到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偏爱“铁饭碗”,不愿意接触多样的工作,抱着少出力多拿钱的原则。并且选择自主创业的同学也少之又少,不愿意接受挑战。加之疫情影响,社会岗位减少,毕业生由于自我定位模糊,对前途更加迷茫,导致就业呈现不稳定现象。
3.3.2综合素质不强,缺乏就业竞争力
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部分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从开始就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也并没有学到过硬的专业能力,导致自己核心竞争力变弱,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产生较大偏差。在疫情影响的社会背景下,企业效益收到了很大的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甚至面临破产危机,这让很多企业采取裁员减员的措施,从而对企业用人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导致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也会愈发提高,对于综合素质相对薄弱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也就会下降。
3.3.3“慢就业”现象凸显
“慢就业”通常指毕业生在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情况下,并不及时就业或者延长自身择业时间。在疫情期间,大学生可能更会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更加延缓就业的速度,以自身安全为第一出发点,更加注重就业过程中的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需要通过多次的比较和试错才能明确自己的选择,不少毕业生表示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宁可等待,导致择业时间拉长;
4加强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适
4.1加强形势与政策引导,减轻就业压力
4.1.1国家出台相关对策应对就业难
针对如今应届毕业生的特点,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引导,一方面鼓励事业单位积极吸纳人才,另一方面引导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提高创新力,帮扶应届毕业生,让他们敢创新。同时也要鼓励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到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就业,完善当兵入伍的政策,对于一些西部地区和偏远欠发达地区要出台足够的福利政策和宣传力度,吸引毕业生就业。就目前来看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来促进就业、鼓励就业。例如: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基层工作的福利政策。并且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扩大了专升本和研究生的招收名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就业压力。
4.1.2国家引导鼓励创新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新是一个国家法真的不竭动力。针对目前就业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社会结构需求的不匹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将是全方面、多角度的人才,并不局限于一两个热门专业,一些学生在选择专业并没有更上时代的步伐。其次,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的专业与职业的出现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多样化,反而会被社会认为是不务正业,部分毕业生从事与微商、网络写手和直播等行业则会被社会公认为无业有名的不合理现象。这样的社会舆论也会导致原本打算从事这些职业的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增大。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应该鼓励就业的多元化,消除一些就业歧视。
4.2优化高校就业指导,增强应届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4.2.1提高就业质量,增强竞争力
如今高校过分的注重就业率,而衡量一个高效的就业水平并不只是要看就业的数量,更要注重就业的质量,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能直接地反映出高校的就业水平和质量。高校需要改变以往的思想误区,着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高办学的水平和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可以通过以往的毕业生数据分析以及用人单位的反映和社会评价等,及时的把握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调正教学结构,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这也同时提高了应届毕业生的自我竞争力,减轻了就业心理压力。
4.2.2突出就业工作的时效性
高校就业问题应该着重解决毕业生工作难的问题,要想提高就业能力,降低就业心理压力,就要及时的与国家政策方针相结合,提高就业工作的时效性。国家在出台就业政策时,不仅仅是引导应届毕业生就业,更是突出了国家现阶段对于何种人才的缺失,也同样的在引导高校对于就业工作的变革,例如当前较为热门的“基层工作”,这就体现了国家在基层工作的建设中缺乏大量人才,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就应该敏锐的抓住机会,以政策为引导,培养一大批人才来投入到国家建设的需求中。抓住机遇往往能事半功倍。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而涌现出的一大批90后、00后舍己为人的抗议工作者,可园区优秀的典型对毕业生进行思想引导,激发应届毕业生的爱国情怀,一方面可以促进毕业生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应届毕业生在就业中可能存在的焦虑、紧张等心理。
4.2.3引导创新性就业
在国家推动创新就业的同时,高校也要紧跟国家的步伐,在沿用以往的就业经验的基础上,要不断优化和创新工作手段,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就算受到疫情的影响,“互联网+”的形式创新就业手段,多开设一些创业创新课程。其次,高校可以创新就业服务形式,例如和用人单位共同举办大型的线上宣讲会和招聘会,这样在应对疫情的同时,也能减少应届毕业生对于未知的就业形式的心理压力,推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
4.3自身完善调解就业心理
4.3.1正确进行自我认知
明确的自我认知是自主择业的重要一环,也是减少就业心理问题的方法之一。首先,应届毕业生要对自己的就业期望有一个明确的、正确的认知,要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过分自满,也不过分自卑,只有这样才能直面自己就业中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来自我判断,例如:
(1)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否有明确的规划,能否清楚地知道自己毕业的去向。
(2)是否清楚自己所喜欢的工作是什么,在找寻自己的理想工作时,我有能力胜任它吗?
(3)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我认为对我自己的就业会产生影响吗?
(4)思考自己对于就业做过是哪些准备,比如是否深入的了解了理想企业的信息,是否对于面试的技巧做了练习,是否对自己的心理有正确的认知,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在察觉到自己就业心理存在问题时,我会怎么做。
4.3.2提高信心,让压力变动力
自信是一个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2021届应届毕业生求职确实收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得日益严峻,但在这种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应该更加同感的去面对它,敢于走出舒适圈,与问题去斗争。应届毕业生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对于一些紧张、焦虑的就业情绪就是自己不自信导致的。其次,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压力之下更要变成动力来推动自己,相信自己大学四年来的努力。
4.3.3提高就业的自我效能感
应届毕业生可以给自己设立一个短期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循序渐进的完成有助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在完成这些小目标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累积信心,从成功的过程中获得喜悦,这就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能有效的消除就业中一些焦虑、自卑等心理,让应届毕业生以积极地目光去看待问题从而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在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4.3.4适当进行心理调节
求职过程不单单是一直找职位的过程,他也是层墙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过程,学会科学的心理调节,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疫情的双重压力下,应届毕业生更应该学会平衡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之前的平衡。疫情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确实存在的,所以应届毕业生更应该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问题,积极去面对它,而不是一味的逃避,逃避只会愈演愈烈,发现问题,去寻求科学的心理指导并且学会科学的心理调节,调解自己的就业心理问题,就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就业的成功率。同时,在就业中遇到挫折时,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转化自身不良情绪,不要讲抑郁等情绪压在心里。可以通过运动来排解,也可以通过听歌等方式。及时的与家人朋友沟通,学会自我宣泄惊醒积极的心理暗示,自我鼓励。
结 论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入袭来,虽然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但疫情的影响终究会结束,而自我的成长将会伴随我们一生,在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面对来自社会、学校、个人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应届毕业生更需要正确的认识自我,勇敢的面对自身心理问题,不要压抑自己,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去防止、去解决问题。在社会的正确引导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应届毕业生一定能克服自身就业心理问题,相信在科学择业观和健康就业心理的同频共振下,毕业生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就业“春天”。
致谢
在山东交通学院我度过了四年的紧张学习时光,系统地学习了行政管理的各方面知识,深深的佩服各位专业老师的学识,从中我不仅仅学习到了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学到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在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到撰写开题报告、最后到正文撰写,老师都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老师指出的每一个问题,指导的每一个思路,都使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宋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无论从格式规范、论文要点、还是文章结构,老师都不厌其烦的给予我及时的帮忙,使我能够最后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工作。
在此我要感谢山东交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所有老师,你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治学态度,不仅仅使我对管理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将理论和自己的工作互相印证,受益匪浅。而且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继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感谢我的各位同学,是你们的无私帮忙让我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当中,多位同学为我带给了信息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再次感谢山东交通学院为我带给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使我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平台,开始一段新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姜玉婕,谭诚,郝书俊.新冠肺炎疫情对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影响及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2):69-70.
2.崔娜.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9):89-90.
3.刘梦琳.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人力资源,2020(10):122.
4.刘思广.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策略分析[J].就业与保障,2020(04):193-194.
5.江永燕,白树虎,谭丁豪,钟世红,王莉莉,郑崛村,郭茂林,景璐石.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OL].成都医学院学报:1-10[2020-12-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705.r.20200901.1350.002.html.
6.林桦,姚玲玉,张睿思,李丹.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调适对策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07):1-2+4.
7.丁闽江,胡春福.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影响研究[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02):129-140.
8.董人齐,周霞,焦小楠,郭炳杉,孙立平,王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OL].康复学报:1-4[2020-03-27].
9.葛传惠,赵婷婷,马猛弟,吴维,胡林云,王利新,张梁英,宋红梅,翟长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众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02):159-162.
10.唐登华.新冠肺炎流行期社会心理响应建议[J/OL].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03):238-239[2020-03-27].
11.王双煌.疫情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就业心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4):78-80+120.
12.刘畅. 陕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13.刘湘丽.强化社会安全网:日本新冠疫情期间的劳动政策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20,39(06):12-27.
14.Qiannan Ma.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Covid-19 Epidemic on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Countermeasur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earch,2021,4(5).
15.Jing Wang, Zhengping Dong. Thinking on Employment Guidance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earch,2021,4(4).
16.Zaiming Wang , Xiaoxian Fa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under the Current Epidemic Situation[J]. Advances in Higher Education,2020,4(7).
17.Tianying Zheng,Kun Liu. Influence of Epidemic Situation on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Simulation,2020,8(2).
18.Sara Markowitz,Erik Nesson,Joshua J. Robinson. The effects of employment on influenza rates[J]. Economics and Human Biology,2019,34.
19.Hao Wu,Yuntao Bai. Analysis of New Ways of Employ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Epidemic Situation[P]. 2020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2020.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7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