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倾听,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倾听,是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本领;倾听,它对发展幼儿语言、思维十分有益。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此年龄段的幼儿倾听习惯还未养成,自我约束力差,上课坐不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完老师的话,插话问题严重;听不懂老师的提问,对老师的提的问题答非所问;或者根本就不去听,自己玩自己的等等。因此探索从问题出发,以“尊重幼儿”、“创设情景”、“强化训练”、“活动推进”、“评价激励”等为研究内容,来促进小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幼儿;倾听;习惯
一、前言
(一)选题缘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幼儿语言理解能力”。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语言表达的前提,是幼儿之后学习生涯中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因而有必要对当前幼儿的良好倾听习惯养成进行研究,并基于此进一步探讨如何正确养成幼儿的倾听行为习惯。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班幼儿倾听行为中出现的问题调查与分析,了解幼儿在此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探寻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给出笔者的一些建议,从而以期望能对培养幼儿倾听的行为习惯做出浅薄的贡献。
(三)研究意义
1.研究的理论意义:近年来,我们逐渐重视对幼儿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发展阅读能力的关键是要让幼儿先学会倾听。本研究从倾听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探讨,对于幼儿倾听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探索。
2.研究的实践意义:为有效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本研究采取观察记录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式展开研究,从研究中了解了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情况及问题、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幼儿而言,一旦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之后,会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语言,从而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而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对于幼儿教师来讲,要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她需要做的是认真准备教育教学的内容,精心安排好每一个类似于听说游戏、故事教学等的活动。对家长而言,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能够创造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
(四)研究方法
1.观察记录法:在幼儿教师组织活动的过程以及幼儿自发的活动过程中,观察并且记录幼儿的倾听行为情况。观察记录法可以及时捕捉幼儿的行为与表现,并记录下来,有针对性地给予纠正和帮助。
2.案例分析法:在班级中收集并整理个别幼儿在活动中倾听行为习惯的案例,从中抽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进而进行分析。
(五)核心概念界定
国际倾听协会对“倾听”的解释是,接受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信息,并确定其含义和对此做出反应的过程。通俗点来说,倾听就是指集中精力认真专注地听的过程。对于幼儿而言,倾听是他们最早获得的感知外界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即:在沟通倾听的过程中,调动所有的感官、感情和智力等,用心去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对话,是幼儿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倾听在幼儿发展(生活)中的重要性
倾听是幼儿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承担着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日常沟通的重要职责,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倾听能力弱,影响注意力
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其无意注意占优势,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没有强烈的动机,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无法在一件平常事情上集中长时间的注意力,但如果教师可以给予幼儿足够的外界诱因,也就是说能让幼儿真正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幼儿集中注意力的实践就会演唱,而出现眼神、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情况就会减少,所以,要培养幼儿的注意力,首先要培养其倾听能力。
(二)倾听能力弱,影响人际交往
许多幼儿非常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却无法安静倾听他人讲话,无法与人在交往中体现出真诚,甚至不愿意倾听他人的建议和忠告,这一类的幼儿人际关系会较差。倾听他人说话是幼儿必须具备的美德,幼儿想要与人融洽相处,流畅地交流,必须要先学会倾听。
(三)倾听能力弱,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
《3-6岁儿童发展与指南》[]中提出,3-6岁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倾听作为幼儿感知外界的途径,也是幼儿感知语言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到认真倾听,幼儿才能真正做到理解语言。要理解教师或者同伴传输的语言内容,就要乐于并善于倾听。再者,倾听是语言学习的前提,只有会倾听,才能交流,才能获得表达感情的能力,所以,倾听对幼儿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当前日常生活中幼儿在倾听方面存在的问题
依据对幼儿日常在园活动的观察,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在倾听方面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倾听中,幼儿易随意插话
在教师组织和活动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当老师提问的时候,会出现被其他的幼儿打断的情况,比如教师问:“你能跟老师说说你为什么要用这个颜色吗?”在当事人还没讲完本身的想法,总会有幼儿急于打断,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你看我画的这个是要给姥姥住的房子。。。。”这样的结果就是幼儿开始叽叽喳喳地各说各话,而没有人愿意真正去倾听同伴在表达什么。其实这种不礼貌的行为并不是孩子故意做出的,而是在一种无意识下,孩子受到自我中心思维的影响所做出的本能反应。
(二)幼儿难以安静倾听他人讲话
在进行绘本故事教学时,总会有幼儿似乎有“多动症”,他们集中注意力地实践只有三两分钟,而后开始出西安躁动的现象,他们急切地开始想跟身边的同伴表达自己,他们急切地想跟老师表达自己的诉求,或者有的人甚至开始大喊大叫,只有极少的小朋友能安安静静地听教师把古诗讲完。笔者不排除有老师地原因,但更多的是,小孩子倾听习惯的问题,所以也就导致教师请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时,会有小朋友在旁边自顾自说话的情况,因为他们觉得别人回答正确与否与自己无关。问题就在于幼儿不愿意做个耐心的听众,这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表现,其次也影响了自己对信息的接收。
(三)幼儿不愿倾听别人说话
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的注意力还属于以无意注意为主的阶段,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讲是乏味的,而老师讲的话题很多都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导致他们常常打断老师的话,并开始扯别的话题。。。。,而幼儿这时候极其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最后就会造成整个教室充满幼儿的笑声、哭声等各种情况。只有那么几个幼儿坐在那儿看着你。绝大部分幼儿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
四、培养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建议
(一)尊重幼儿,为幼儿专心倾听做好表率
在《教师应学会欣赏与倾听》[]中有这么一句话:“教师就像一面镜子,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对幼儿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幼儿天生喜欢模仿,他们最初感知外界,是通过模仿开始的,而他们模仿的对象,也从刚开始的在家庭里模仿家长到进入幼儿园后,模仿老师,对于他们来说,教师具有一定的威严性,他们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来显示自己的行为能力。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幼儿模仿的范围内,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三观很重要,对幼儿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抓住一切可以引导孩子的机会。身教,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而言,不仅仅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最重要的学校教育方式,在倾听能力的培养上,更是如此。倾听同时也是一种礼仪跟教养,有时候很难用言语去表达。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认真倾听者的榜样作用,在平时于孩子的交谈中,不随意打断幼儿于别人的交谈,同时,在幼儿与同伴交谈时候,不随意打断他们的对话。
(二)创设情景,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兴趣
创设情境对幼儿培养认真倾听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来,情景符合幼儿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二来游戏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而兴趣时幼儿学习的内驱力。所以,为了锻炼幼儿的倾听能力,教师或者家长可以与幼儿玩“指令性”的一些游戏,比如“小手拍拍”等,在开始游戏之前,跟幼儿说清楚游戏规则,然后在幼儿熟悉了原有的歌曲歌词并且能做出相应动作的基础上,改变唱法,并没有规则地该换个词,请孩子配合做出相关的动作,如原本是“小手拍拍,张开嘴巴,小手拍拍,动动耳朵”可以换成“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张开嘴巴,动动耳朵”等,以此反复,来活跃幼儿的思维。或者可以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教师事先确定好几点钟的时候需要幼儿跑不然就会被抓住,如果不想被抓住就要认真听,这对于幼儿专注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创设多种情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喜欢听认真听的倾听能力。
(三)强化训练,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能力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孩子的倾听问题,往往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才能换来有效的结果。所以,我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需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幼儿在生活中发生的有关倾听的事情,都需要关注着,然后利用好教育的手段,对幼儿进行倾听的培养,一点一点地,不断进行强化,让幼儿了解如何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听,转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从而进一步促进对语言的理解。而要达到这一个目标,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教师要秉持着不放弃每一个幼儿,尊重每一个幼儿的理念,在平常的训练中这种说话的轻重缓急,告诉幼儿要如何抓住重点,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抑扬顿挫的语气,尽量避免过于平缓的预期;还有,教师要利用好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辨别大自然中的风声雨声和电闪雷鸣的声音;最后,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目的,比如,要进行区域活动时,可以跟幼儿说:“现在我们要进行区域活动,请小朋友们仔细听老师的要求,现在每个小朋友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遇到问题可以问老师或者小伙伴,这样小朋友们都知道了吗?”然后引导个别小朋友复述老师的话。总之,教师应当做到在生活中可以遵循以上三点来引导儿童,从而达到促进幼儿专注倾听的目的。
(四)活动推进,提升幼儿倾听的效果
教师组织的活动符合学龄前儿童游戏的特点,孩子们对此会更加地投入,这个时候,要是教师能够及时进行一些听说游戏或者是安静游戏,幼儿的兴趣就和容易被激发出来,从而提高幼儿倾听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利用游戏的方法来让幼儿乐意并且喜欢去听,从游戏的角度去为幼儿考虑,幼儿会更容易接受。比如在开展“传话筒”的游戏时,教师可以采取先静悄悄地告诉第一个孩子,让幼儿一定要记住她的话,然后该幼儿再把话传给下一个小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醒他们,如果小朋友不注意听或者旁边的小朋友太吵,就会导致小朋友听不清没办法往下传的情况,一次来引导儿童认真倾听同伴的语言信息。当然,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先要孩子听明白活动的内容、要求、规则及其他事宜,再要求幼儿如何听清楚、传准确,这样,幼儿才会在游戏中表现出专注听,正确传,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活动之中。当然,活动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及时总结,告诉幼儿,刚刚的游戏之所以能顺利进行,是因为每个幼儿都没有在旁边捣乱,他们都很认真地在倾听老师或者同伴的对话,不然游戏不会开展的这么顺利,从而引导出让幼儿在平常与同伴的交往中,也要注意听、认真听,认真给予同伴语言信息的反馈的结论,让幼儿从中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体验到认真倾听他人的语言信息带给自己的成就感。
(五)评价激励,增强幼儿专注倾听的内驱力
在倾听习惯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又要鼓励幼儿寻找表现自己的机会,在恰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才能。教师在活动中要给幼儿安排一定的任务,时时关注活动的进程,当幼儿完成后,要及时给予幼儿表扬和鼓励。教师只有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才能对幼儿的某个行为进行强化,幼儿才能因为此而感到快乐和满意,然后自身强化自身的这个行为,要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也是如此,只有教师在孩子认真倾听的时候及时发现了,并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引导,一步步促进幼儿进步,才能强化幼儿的自信心,才能强化幼儿的良好倾听习惯。要做到这样,教师还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幼儿的想法,给与幼儿足够的宽容和理解,以鼓励式的教育为主,尽量少一点批评和指责,先建立好幼儿的信任感。
倾听,不管是对于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来看,还是对于幼儿往后的成长来说,都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对于幼儿在往后学习生涯中获得知识的学习,或者是情商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本领。丹尼斯•沃克拉迪[]在《X教学创意手册》中这样说过:“幼儿的活动在幼儿还没真正学会倾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是传统的幼儿教育最大的错误之一。因此,教师有培养和儿童听力能力的目的和计划,对于提高儿童的语言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倾听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着,而且要深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而且要根据每个儿童的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并且做到家园配合,做到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这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的青铜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倾听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对于幼儿而言,培养倾听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和家长都应当在生活中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P32.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教育部.教育部,2012年,P15.
[3]《教师应学会欣赏与倾听》[C].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110-02
[4]丹尼斯•沃克拉迪:《X教学创意手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一版.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9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