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我国特色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増长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统计数据为基础。以2014年-2018年间的统计数据作为基础。先是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此问题上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然后总结了目前我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接下来,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其打分,然后用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了我国特色城镇发展与农民收入提高的相关性, 结果现实我国特色城镇发展与农民收入提高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的特色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民收入;特色城镇化;灰色关联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朱镕基XX在新的一年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国情,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新路。从那时起,“特色城市化”这个词语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学者、政治家、新闻工作者和学者们热烈的探讨和探讨。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是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中国国情和区域现实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曲折中前行的一条路径。坚持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既要提高城市化水平,又要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1]”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其核心问题是农民的收入问题。中国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955.1元和8895.9元。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慢、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这明显地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以,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对农村居民的收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 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可分为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从理论层面上看,本文基于对中国城市发展特点的研究,建立了一套评估体系,而中国具有鲜明特点的城市发展评价指标并不统一,理论界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文章从中国总体特征城市化的内涵出发,依据指标选择的不同原则,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系,为今后研究中国特色城镇建设水平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从现实意义来说,特色城镇化是我国又一大创举,是当今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它所包含的内容众多、惠及千家万户、辐射面非常大、是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内需动力不足、我国目前存在着严重的经济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城市化的发展,[2]”三农”问题的核心和核心是农民,其核心问题是农民的劳动热情和物质生产。中国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955.1元和8895.9元。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慢、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这明显地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以,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对农村居民的收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的方式是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共查阅了三十余篇文献,均是在中国知网查阅获得。
资料收集方法:通过文献法收集二手资料。文章在第二章关于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内涵,以及中国特色城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和在构建中国特色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时都运用了该方法。
回归分析法: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通过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先构建了特色城镇化的评价体系,利用相关分析,分析了特色城镇化与农民收入相关性。通过相关分析证明,中国特色城镇化与农民收入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其各指标相关程度又各有不同。
1.4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大致概念有了基本了解,并研读了国内外有关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内容,做出了文献综述。然后对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在第四章,根据指标选取的相关原则,选取了相关指标构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并收集2014-2018年的相关数据,利用灰关联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打分。最后将中国特色城镇化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建议。
1.5创新点与不足
从创新点来讲:本文在阅读文献和相关书籍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并分析了其各指标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在选取指标上略有创新。并根据相关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对于本文的不足之处还存在:文章的研究深度还不够,以及数据收集年限不够长,仅选取了五年的数据。由于本人学习能力的限制,对该问题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希望今后可以学习更好的方法继续深入对该问题的研究。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国外文献
关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学己经有了大量文献研究,国外主要开端于城乡人口迁移模型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相关的两类文献。其中,城乡人口迁移模型相关文献认为,在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前提下,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经济发展是城镇化和城市的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最终也会停止增长;[3]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将外生的技术进步视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以Arrow(1962)、Romer(1986)、和Lucas(1988)的新经济增长模型为起点,开始研究技术进步如何内生于经济增长。
①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分析城镇化问题
—些学者采用内生增长理论分析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Funkhouser(1998)基于哥斯达黎加教育收益模型,得出城市居民更愿意进行教育投资,城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要高于非城市人口。因此,城镇化推动人口向城市迁移,不断积累人力资本和知识,由此,技术进步对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布莱克和亨德森(1999)以城市经济为基础,将人口増长视为外生,讨论城市专业化分工的运行机制,探讨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以及对城市化方式的影响,城市内部信息溢出有利于资源集聚和人力资本积累,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且随着人力资本持续积累,知识外溢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Bertine和Black(2014)建立一个城市经济学框架,强调城市拥挤效应和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对最优城市规模与均衡城市规模的影响,得出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引擎。[4]Davis和Henderson(2013)指出,随着一个国家从农村农业地区向城市工业地区的转移,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城镇化本身是对农业地区产业转移的响应,XX通过价格控制和产业贸易保护等政策影响产业结构,间接地影响城镇化过程。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城市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大城市,而不是更均匀地分布,城市集中程度更直接地受到政策和政治的影响,因此,区域间基础设施的投资有利于城市均衡发展。
②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
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Lampard(2005)研究了近百年来X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二者的正相关结论。Moomaw(2006)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化、出口以及可能的对外援助而增加,而随着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而减少。Henderson(2007)基于不同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采用GDP的对数形式,得出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与人均GDP相关系数达0.85。
2.2国内文献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许多学者认为城镇化及其相关影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未来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持续推进是非常必要的。
①城镇化有利于经济增长
周振华(2002)指出,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同步,城镇化滞后已日益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高效发展的障碍,城镇化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支撑点。周振华(2005)中国经济发展的轴心正在转变,消费需求的升级,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的升级换代,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形成了城镇化推动型经济增长。许经勇(2009)指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滞后,而我国城镇化的滞后发展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抑制消费需求,从而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吴浙(2010)基于1985-1998年期间的有关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城镇化有利于拉动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5]王小鲁(2012)研究得出,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城市规模优化及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齐红倩(2013)指出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必然过程.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获得农业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递增、辐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使用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实证方面,早期国内学者多用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王金营(2003)使用OECD国家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我国城镇化仍处于低增长水平的线性阶段,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同等经济水平时的城镇化水平,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李金昌和程开明(2006)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认为经济增长对城镇化冲击较大,而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沈坤荣和蒋锐(2007)使用我国1978-200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城镇化依托物质、人力、知识和产业四种资本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6]
③使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许多学者使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城镇化与经济増长问题。吴福象和刘志彪(2002)使用长三角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得出城镇化率对经济増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金荣学和解洪涛(2010)使用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工具变量估计方法,按照各省区初始城镇化水平建立虚拟变量,结果表明,处于初始阶段的低水平地区,其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张远军(2014)使用1987-2012年我国各省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贸易开放对经济増长起较强影响作用,且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差异,而城镇化主要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改善影响经济增长。项本武和张鸿武(2013)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区域内城市化要素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运用面板协整和误差修正方法,对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看,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并存在稳定的长期协整关系,且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经济增长平均增加2.33个百分点。
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近年来,一些学者利用地级及以上的面板数据对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柯善咨、赵曜(2014)分别从产业结构、城市规模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7]梁婧等(2015)根据新的经济地理模型,对我国城镇规模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各地区的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存在着明显的“倒 U”形关系。陈杰、周倩(2016)采用广义矩估计、门槛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等方法对中国城镇的劳动生产率和城镇规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王垚等(2017)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最优尺度理论,估算了中国的人均生产水平与城镇规模呈“倒 U”形关系,即人口增长时,人均生产水平会先升高后降低。
第3章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现状
新世纪以来,由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XX的力量和逐步完善的市场机制,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理论正在逐步完善,并逐步形成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高科技、高品质、以人为本的城市化道路。在中国特色城市化理论的指引下,我国城市发展既要重视数量的增长,又要重视规模的扩张,要重视城市的内涵建设;从人口角度来看,不仅仅是关注流动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增长,而是关注提高人口质量,重视从城市到城市居民的转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在城市建设中,既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又要重视建筑的质量和改善。从国家政策转变和城市化进程的转变来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逐步走向成熟。[8]在这一阶段,我们以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理论为指导,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化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一种强有力的驱动力。这导致了城市中的就业人数持续增长,而农村地区的就业人数却在下降。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环渤海都市圈,都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2002年到现在的十多年里,中国的城市化率保持在1%以上,到2011年末,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从而使中国进入了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值得注意的是,从80年代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的城市化思想到本世纪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大城市的工业化和人口聚集效应日益显现,并逐渐向中小城市延伸,从而形成了“城市圈”。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却收效甚微,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下滑。此外,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制造”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胡锦涛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由于现实情况与指导思想的影响,我国城镇建设步伐缓慢,但城市化进程加快,道路拓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
3.2中国特色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经济的工业化仍有一段距离,城镇的发展也不够强大。 经济产业化不仅囊括农业工业还有服务业之间的工业化,还有其他各行各业内部的问题。我国农业方面发展基础较差、产业效率较低、第三产业发展较于发达国家发展较慢,这些都会成为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障碍,并加强其影响。潍坊市是20世纪90年代率先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城市。农业产业化是中国三大改革成果之一,也是与家庭、乡镇企业相结合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国家政策对农业作为工业的根本,而忽略了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工业化的回报。中国的小规模农业合作组织是“基地+公司+农户”的松散型合作,是一种典型的小规模生产模式。[9]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对土地的集约利用与规模化经营,而农业生产要素的运用、农产品营销的信息交流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工业的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使用。还存在没有核心技术、简单重复作业、工作效率低下、回报率低下等问题。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工业化对我国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吸引力不强,城市化进程迟于工业化进程,从而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工业的提升和变革。
2、乡镇XX是我国行政体制中最基本的部门,在推动城市化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但因为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基层XX很难快速由管理模式向服务模式的改变,很难很好的完成XX“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职能。部分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对城镇化的实质、作用、意义等认识不够准确、不到位,在他们的认识里有和现代化的建筑和景观就是城镇化,没有真正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没有认识到城镇化的真正内涵。在城市和城镇发展规划中,存在着“县改区”、“乡改镇”、“镇改街道”、“村改居”、“迅速城市化”、“名义城市化”、“被城镇化”等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着“迅速城市化”、“名义城市化”、“被城镇化”等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
3、城市规划设计不合理,土地征用、搬迁等问题较多。城市人口众多,公共服务、工业、商业区和居民区都要进行专业而谨慎的布局设计。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专业、不合逻辑、不周全的计划,例如,在没有科学依据,没有财政、工业的支持下,盲目地进行城市的重建,盲目地搬迁行政中心,或者纯粹按照XX的意愿试图实现城镇化。[10]部分厂矿因位置不合理,现在又因发展空间有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原因,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搬迁;新建的公路被不断的挖掘,因为进入了电力系统和通信系统,水、暖、气管道的维修;新的机场和站点位置不合理,不能满足所有的能力,或者停用,诸如此类。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需要专业性、有规划、预见性,需要各部门和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要根据各自的地理位置、经济、资源、环境、辐射带动、人口规模等因素,对区域中心、次中心、卫星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使各层次城市的基本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4、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城镇生活方式有待普及城镇化不仅是人口、非农产业、资本、市场向城市、城镇的集中,也包含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类个体自身素质的提升。xx曾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中国城乡的面貌,但同时,也有一些突出的问题,即注重物质、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思想、文化、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提升。部分官媒、纸媒、网络媒体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缺乏积极、优秀、优秀的节目内容,缺乏积极的宣传、教育和宣传,广告时长过长、虚假、低俗、虚假、虚假的广告等。并且,这是一种高度商业化的趋势。而像一些传统的文化场馆如图书馆、等由于制度、资金等原因,未能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的作用,不能为群众提供物质食物,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科学技术、人文知识的需求以补充无法满足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日常需要。[11]在广大城乡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短缺问题较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缺少资金的原因,以及部分有影响的干部对公共服务设施、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关注不足。由于人们长期处于精神和文化的真空之中,人们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无法及时的改变和更新,一些地方的一些封建迷信的、赌博的、低俗的路演和路演的旧观念和旧观念又重新出现,一些盲目、奢侈、浪费、过分追求享乐,甚至吸毒、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需要引导、纠正和严厉打击。由于某些地方仍然有强烈的封建宗族观念和小土地观念,三产组织、小邪教仍然存在,党和国家的方针不能在基层顺利、及时地传达和贯彻,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依法治理。
第4章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的相关分析
4.1构建中国特色城镇化评价体系
1、指标选取
城市化一般是从传统的农业型社会到现代都市型社会的过渡,其主要体现在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数量的增长、城市品质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系统的调整以及城乡之间的联系。因此,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就需要把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质量等要素结合起来,并结合中国的“城镇化”内涵,把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八个方面作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评价的重要内容。由此综合提炼成的评价指数如表4-1。[12]
表4-1 中国特色城镇化评价体系指标 1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中国特色
城镇化评 价指标体 系 | 经济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
社会 | 人口城镇化率(%) | |
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
环境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亿元) | |
文化 | 艺术表演场馆数(个) | |
公共图书馆数(个) | ||
专利申请数(个) | ||
资源 | 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人) |
4.2数据收集
本文收集的数据范围是我国2014年-2018年间5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
表4-2 中国特色城镇化评价体系数据 2
2014年 | 643563.1 | 46912 | 55.75 | 2419 | 9575.5 | 1338 | 3117 | 1669527 | 1998.6 |
2015年 | 688858.2 | 49922 | 57.33 | 2399 | 8806.3 | 2143 | 3139 | 2242370 | 2039.2 |
2016年 | 746395.1 | 53783 | 58.84 | 2408 | 9219.8 | 2285 | 3153 | 3464824 | 2354.9 |
2017年 | 832035.9 | 59592 | 60.24 | 2497 | 9539.0 | 2455 | 3166 | 3697845 | 2074.5 |
2018年 | 919281.1 | 65534 | 61.50 | 2546 | 9577.1 | 2478 | 3176 | 4323112 | 1971.8 |
表4-3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 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
2014年 | 10488.9 |
2015年 | 11421.7 |
2016年 | 12363.4 |
2017年 | 13432.4 |
2018年 | 14617.0 |
4.3相关性分析
首先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2014-2018年的特色城镇发展水平进行打分。灰关联分析是利用灰色关联度对指标元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应当指出,使用这种方法时,每个元素的特性指数必须是同一的,也就是说,每个元素的极性必须是相同的。当各个元素的特征指数不一致时,应首先将其转化为具有相同极性的特征指数。再根据此方法的步骤进行测算,参考数列与比较数例
表4-4 评分结果 | |||||||||
年份 | 国内生产总值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人口城镇化率 | 城市人口密度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 | 艺术表演场馆数 | 公共图书馆数 | 专利申请数 | 人均水资源量 |
2014 | 0.388 | 0.337 | 0.333 | 0.333 | 0.334 | 0.333 | 0.333 | 1 | 0.333 |
2015 | 0.43 | 0.373 | 0.369 | 0.369 | 0.37 | 0.369 | 0.369 | 1 | 0.369 |
2016 | 0.443 | 0.388 | 0.384 | 0.384 | 0.385 | 0.384 | 0.384 | 1 | 0.384 |
2017 | 0.582 | 0.496 | 0.491 | 0.491 | 0.492 | 0.491 | 0.491 | 1 | 0.491 |
2018 | 0.678 | 0.571 | 0.564 | 0.565 | 0.566 | 0.564 | 0.565 | 1 | 0.565 |
表4-5 特色城镇发与农村人均收入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
人均水资源量 | 相关系数 | -0.062 |
p值 | 0.921 | |
专利申请数 | 相关系数 | 0.971** |
p值 | 0.006 | |
公共图书馆数 | 相关系数 | 0.980** |
p值 | 0.003 | |
艺术表演场馆数 | 相关系数 | 0.853 |
p值 | 0.066 | |
国内生产总值 | 相关系数 | 0.996** |
p值 | 0.000 |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 | 相关系数 | 0.370 |
p值 | 0.540 | |
城市人口密度 | 相关系数 | 0.883* |
p值 | 0.047 | |
人口城镇化率 | 相关系数 | 0.995** |
p值 | 0.000 |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相关系数 | 0.996** |
p值 | 0.000 | |
*p<0.05 **p<0.01 |
从上表可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人均水资源量, 专利申请数, 公共图书馆数, 艺术表演场馆数, 国内生产总值,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 城市人口密度, 人口城镇化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共9项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Pearson相关法具体分析可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人均水资源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062,接近于0,并且p值为0.921>0.05,因而说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人均水资源量之间并没有相关关系。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专利申请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971,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因而说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专利申请数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公共图书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980,显著性水平为0.01,因而说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公共图书馆数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艺术表演场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853,接近于0,并且p值为0.066>0.05,因而说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艺术表演场馆数之间并没有相关关系。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996,显著性值为0.01,因而说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370,接近于0,并且p值为0.540>0.05,因而说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之间并没有相关关系。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城市人口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883,显著性值为0.05,因而说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城市人口密度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995,显著性值为0.01,因而说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人口城镇化率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996,显著性值为0.01,因而说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结 论
从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特色城镇化发展一直是在进步的,在社会方面,我国的城镇化率和人口密度一直在增加,经济也在稳步增长。在文化方面,我国的图书馆以及艺术类场馆也一直在增加。并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特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其 与特色城镇发展的指标包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均有紧密的关系。说明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的收入,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坚持发展特色城镇化,解决三农难题,对此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以更好的坚持城镇化发展:1、继续坚持发展城镇化,相比上海市等发达地区,武汉市城镇化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占优,但其发展速度和优势己经正在逐步降低和消失。[14]武汉市农民收入要实现平稳快速増长,依然得坚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通过城镇化发展实现±地经营的规模化、现代化,通过城镇化发展实现转移人口的顺利安家落户,通过城镇化发展不断提升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等。[15]
2、加强农村教育与培训,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促进乡村、农民健康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农民工的素质低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转移、收入增长和城市的健康发展。[16]只有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才能不断地为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市发展。所以,要把文化、技术、文化、技术等作为一种长远的发展战略。[17]要真正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依法保障农民的受教育权,并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教育进行扶持。保证农村年轻人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具有良好的城市文明素养,强化农民的职业技术训练,熟练掌握普通的非农业生产技术,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提高,为城镇建设提供优质的农村劳动力,使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这是保证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标准得到显著改善的基础。
3、加快推进抖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加快推进城市流动常住人口的城镇化。[19]同时逐步提高城市都市区建设,尤其是远城区城镇化建设,有效提升城镇化发展就业效应,扩大农村劳动力市场。同时,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式不断提升城镇化质量。[20]一方面,城镇化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工作机会,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又可促使更多的农民向城镇人口转变,进而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 曹露露.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增收研究[D]. 江苏师范大学, 2014.
[2] 段思思. 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J]. 2021.
[3] 孙晓亮.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研究[J]. 天津科技, 2013(5):2.
[4] 宋刚.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15, 29(1):4.
[5] 李志利.武汉市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5.
[6] 李文洁.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 2016.
[7] 王悦, 王琳. 中国特色城镇化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9(6):6.
[8] 石淑华, 吕阳. 中国特色城镇化:学术内涵、实践探索和理论认识[J]. 江苏社会科学, 2015(4):8.
[9] 李一凡.中国特色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考察[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5.
[10] 赵田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12.
[11] 李腾娟.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 2014.
[12] 张彦红.特色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