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乡村农业产业、农民创业增收、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自扶贫政策出台以来,富源县大河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产业扶贫政策显示出其极大的生命力。同时,由于地区发展长期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等原因,乡村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在后续的推进中仍面临诸多阻力。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后续的乡村农业产业扶贫进程中应该采取精准识别贫困群体、强化各扶贫主体的参与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代科技等措施助力乡村农业产业扶贫发展,巩固已有的扶贫成果。
关键词: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农业产业
一、引言
(一)乡村农业产业扶贫概述
2016年7月,XXX总XX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考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1]”这说明以产业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是一条可以走,并且值得坚持长期走下去的致富之路。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贫困地区特色资源禀赋为基础,以产业规划、产业选择、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扶持政策为支撑,以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增强为目的的扶贫方式[2]。
相较于传统的产业扶贫而言,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产业扶贫有了新的要求。精准扶贫指的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3]。在这一大背景之下,XXX的乡村农业产业扶贫要求扶贫主体,特别是XX要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乡村农业产业扶贫并不是简单的带着村民发展某一种产业,而是结合XXX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结合党和国家在扶贫问题上出台的具体优惠政策,精准识别、因地制宜地去开展或是投资当地具有发展潜力、体现当地特色、切实带动贫困群体发家致富的产业。
传统的扶贫方式如资金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等,这些扶贫方式带来的改变只是短时间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贫穷问题。就这些方式而言,资金扶贫只是机械的将扶贫资金发放给贫困群众,对于这些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的农民而言也不过只能解一时之困。而异地搬迁扶贫成效甚微的原因是农民不愿意离开生活多年的环境,原先由上一辈留下的土地、房屋、牲畜等没有一个妥善的安置方式,就算搬到新的地方,原来仅靠务农维持生活的农民也很难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对于贫困群体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乡村农业产业扶贫没有改变贫困群体熟悉的生活环境,而是从当地整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地区拥有的资源去制定出一整套属于当地发展需要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农民可以就在本地实现就业。同时,由于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要求XX合理规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坚持绿色发展方向、提升村民整体素质,进而使地区的发展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保证产业发展能够持续推进。由此看来,乡村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的发展,相较于其他扶贫方式而言,是一种更适合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乡村农业产业扶贫的研究现状
在扶贫问题上,国内许多的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产生贫困的原因、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也给出了不少见解,这些建议也在不同程度上为扶贫攻坚提供了一些方向。我们可以看到在2023年,我国在扶贫攻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自扶贫工作伊始,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XX和驻村干部,他们一同与200多万名乡镇干部、数百万名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农村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79元增加到2020年的12588元[4]……但是这些数据之下仍有许多地方属于脱贫未脱帮的状态,特别是当前新冠病毒肆虐,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既要防范国内疫情出现新变化,又要谨防国外病毒的入侵,在扶贫上,受疫情影响,更要防范新的返贫问题,扎扎实实巩固好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
(三)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注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脱贫成为国家脱贫攻坚、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尤其是在贫困农民广泛集中的乡村地区,脱贫工作任务依然艰巨。随着扶贫项目的开展,传统的以资金扶贫的方式已经渐渐暴露出其存在的弊端,在东西协作扶贫、干部驻村扶贫、科技教育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中,产业扶贫模式在扶贫项目开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受到越来越多扶贫参与主体的重视。近年来,产业扶贫已经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扶贫手段。但是在具体的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产业选择与当地实际不符合、扶贫项目进展缓慢、缺乏特色产业、乡村人才缺乏等问题逐步显现。如何精准有效地选择适合当地实际发展的产业,确保扶贫精准到户、延长扶贫产业链条、保持扶贫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长期性等,都成为地区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在广泛阅读各学者对乡村农业产业扶贫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富源县大河镇具体的产业扶贫开展情况,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比较其他地区产业扶贫的案例等,研究现阶段大河镇在扶贫进程中取得的成果、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后续应该如何开展提出一些建议。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农业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富源县大河镇农业产业扶贫概况
1.大河镇区域概况
大河镇位于富源中南部,辖区面积247平方公里,有17个村(居)委会,211个村(居)民小组和313个自然村。大河镇东与贵州盘州相连,南交营上镇,西与墨红毗邻,北抵中安镇,全镇属温带季风气候,境内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畜、烟、煤、粮为四大支柱产业。境内有九曲十八湾的河曲风光和陶源溪谷、伉俪树、洞潭桥、白马山等景点,是典型的畜牧大镇和国家级地方保护品种大河乌猪原产地。大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列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2.大河镇农业产业扶贫成效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农民而言,农业为其自身提供生活的基本必需品,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在扶贫工作上,大河镇以温饱村建设为重点,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中心,近年来,创办了多个助农扶贫建设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大河镇境内的农业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养殖业和种植业上,其间也含有部分乡村旅游业。扶贫项目实施以来,多个乡村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发展起多种适合本地方的农业产业项目。在养殖业方面,如大河镇下堡子村、九亩田村、三丘田村等发展的乌猪养殖产业,据《富源县农牧志》记载,“大河猪”是我国西南三省的优良猪种之一,系“乌金猪”的一个重要类型。大河乌猪是在大河猪选优提纯的基础上,适度导入外部育成的瘦肉型猪种,具有肉质好、肌肉脂肪含量高、生产快、繁殖强、耐粗饲、抗病等优良特性,是腌制“云腿”的优良原料猪种[6]。在种植业方面,主要是果蔬种植,如基本在大河镇全镇都涉及的魔芋种植、辣椒种植以及果蔬之外的烤烟种植产业。目前,魔芋和烤烟的种植还没有形成比较集中规范的产业,只是在下辖的乡村中大面积种植。辣椒种植业上,2020年,大河镇计划在15个村(居)委会种植2000亩辣椒,辣椒实行订单生产[7]。在乡村旅游方面,主要是2018年开始试营业的白马陶源溪谷农业旅游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13亿元,是富源县首个乡村农业旅游精品项目,园区以黄桃种植加工为主,以特色林果种植为辅,以乡村旅游发展为目标,有序种植黄桃、车厘子等30个特色品种果木11万株,建成生态餐厅、水上乐园、温室大棚、冷库、摘桃感受等配套设施完善的陶源溪谷,成为富源庄园经济、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8]。
从当前大河镇发展的农业产业项目上看,主要还是集中在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两项,乡村旅游也尚处于初始阶段,且各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产业体系,辐射带动力有限,在后续的产业发展中仍需要灵活根据市场的新变化和大众新的需求,出台具体措施应对新的挑战,提升产业整体发展实力。
(二)乡村农业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体系不够完善
现代产业体系是由多个部门组成的综合体,需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衔接、相互支撑,是一个能够实现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在富源县大河镇乡村农业产业的发展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大多数农户只把重心放在产品的生产环节,多数农户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上,农户没有成熟的技术对产品进行二次加工,无法增加农业的附加值,这样初始的产品就算流入市场,也只能获得极少的利润,这种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中农产品的粗加工甚至是零加工的问题,使多数农户只能获得最微薄的收入。对于大河镇的乡村旅游业而言,由于许多新开发的项目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各环节的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如陶源溪谷生态庄园的建设仍在近一步的规划和完善中,与之对应的配套服务没有完全形成体系,消费者在这个阶段只能享受到最原始的一些相关服务,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样的服务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新颖性,不足以促使他们留在本地区进行下一步消费。
2.农户参与度不高
扶贫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摆脱贫困,从而促进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改变原来贫穷落后的面貌。作为乡村农业产业扶贫主体的重要角色,农户积极主动的配合XX、企业及其他扶贫参与者的具体工作,是乡村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如期完成的重要一环,针对富源县大河镇的农户参与情况而言,得到农户广泛参与的扶贫项目并不多,在乡镇上务工的也仅仅是无法外出或者年纪较大的群体,这些特殊的群体无法掌握市场具体需求,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也不能满足乡村农业产业项目的需要。因此,在具体的乡村扶贫产业项目实施建设过程中让更多的农户了解到最大化的农业产业扶贫政策与信息,让农户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更多、更广泛的群体参与进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农产品受多重因素影响
优质农产品的产出不仅受制于自然因素,同时也会受到人为环境的影响。自然因素如生长周期、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人为环境如水利交通、网络通讯、农业技术利用水平等。发展产业尤其是乡村农业产业,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优势产业,而要因地制宜。在富源县大河镇的产业发展中,有的地方具备自然条件而缺乏人为环境,有的则刚好相反,再加上乡村地区农户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不能有效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单一产品的生产往往耗时耗力,这表现在农户见某些作物或牲畜盈利时便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一哄而上。
4.扶贫进程中仍存在诸多阻力
扶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扶贫不仅仅是使贫困地区的经济的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要让贫困群众提高自身思想水平,掌握致富的手段,进而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涉及思想教育、交通、水利、通讯网络、科学技术、人员配置、利益分配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扶贫干部统筹规划安排。富源县大河镇在项目开展中便表现出来前期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加之在前期开发过程中没有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等导致当前的项目建设在具体的建设规划中出现资源不平均的问题,最终体现为地区的条件对于高科技人才而言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农业产业扶贫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产业扶贫中缺乏科学的指导
首先是扶贫项目开展前产业的选择不适合地区发展。对于农业发展而言,选择一种合适的农作物十分重要。农作物的种植易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户在具体选择时缺乏相关的专业农业知识,易出现凭经验或者盲目跟风种植,在富源县大河镇的农业产业发展中也不乏这样的问题存在,许多农户也曾跟风大面积种植魔芋、核桃等,但因没有考虑所选作物的生存条件,往往使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难以保证,农民的收入也得不到有效提升。其次是扶贫开展中的项目管理不规范。要提供优质的产品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当地发展条件的产业,在此基础之上,要尽可能高的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产品产量。对于乡镇地区的农户而言,他们习惯按照传统的方式去发展种植业或养殖业,要改变农户的思想观念,培育新的农作物或者改变以往的按经验种植或养殖的方式存在困难。乡村地区的扶贫干部要关注到每家每户的具体发展情况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加上没有相关专业知识指导,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缺失等,使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在整个过程中无法实现科学规范管理。最后是产业中对产品的加工、销售存在困难。加工需要掌握相关的加工技艺,销售需要了解市场行情,明确销售渠道。对于乡镇地区的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而言,他们不懂得分析市场发展趋势,互联网技术在乡村地区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且留在村中的农户基本为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无法有效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在此环节中一直处于劣势。另外,产品价格的波动往往使收购产品的企业压低价格,最终导致跌价伤农。
(二)部分地区存在宣传方式传统单一问题
现代扶贫讲究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尤其是互联网的使用。吸引群众的参与不能仅仅依靠后期的政策执行,前期的政策措施宣传也很重要,不能仅仅依靠广播、宣传栏等相对传统单一的宣传方式,要建立多元化的现代信息宣传渠道,让群众知道当前的政策如何、接下来可能会如何做、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角色等,使贫困群众能在具体政策措施实行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准备,而不至于手足无措。在富源县大河镇乡村中的某些地区,高效、先进的现代宣传方式并没有完全得到应用,仍存在信息更新缓慢、覆盖面小且不够深入的问题,对于群众而言没有吸引力,宣传效率低,效果不明显,也不能看出群众对信息的接收程度。再者,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留在乡村地区的群众多为受教育程度低的部分,他们对农业产业扶贫的具体政策解读不清楚、具体项目规划不理解、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清晰,导致农户参与度大大降低,甚至成为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进程中的阻力。
(三)应对风险的机制上仍需创新
在实施乡村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进程中,保障机制尚不完备,相关的农业保险发展尚不健全,没有完善农业灾害补贴、农业失收补贴等政策,企业没有与农户签订产品最低收购价格,XX在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沟通协调的机制仍有进步空间。在富源县大河镇推广种植辣椒等作物时出现过企业追逐利润需求,在前期压低产品收购价格,后续资金发放耗时长,表现出信用风险问题;而种植或养殖业的盈利很大程度上受市场行情影响,又表现为市场风险问题;另外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在具体产业中的选择,表现出自然风险问题,信用、市场、自然等多重风险并存而具体的相关风险机制并没有满足产业发展要求,使农户在整个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对XX、企业的信任,打击了农户对扶贫、脱贫的信心和积极性。
(四)基础设施建设上仍需完善
乡村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要想提升整个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吸引企业到地方投资,吸引众多优质人员在地方就业,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除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外,最主要的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富源县大河镇,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基础实施的建设面临很大的阻力,道路年老失修、交通水利、网络通讯等长期落后的状态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四、应对乡村农业产业扶贫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加强各扶贫主体的能力建设
1.加强XX引导作用
XX在扶贫中起着沟通、协调、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在整个乡村农业产业扶贫进程中,XX人员,尤其是具体负责在乡村地区带领或是参与到乡村地区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工作人员,他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XX要加强基层队伍自身建设,使其不但能够根据相关的扶贫政策,引导和组织村民参与到扶贫中来,还要做到身体力行。如可组织成立专门的乡村农业合作社,鼓励乡村中有一定文化知识且有组织领导力的能人带动参与等,同时要注意为扶贫项目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健全乡村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投资扶贫项目的企业给予补贴,适当降税减费等。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对项目的各个环节开展评估工作,保证项目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都能落到实处。
2.发挥企业的推动作用
重点发展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入驻地方,带动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就富源县大河镇目前的产业发展而言,乡村旅游是大工程,陶源溪谷的后续建设、白马水库景区的修缮等,XX相关部门对在贫困地区新办工厂和设立经济发展区的企业,应该在价格政策、金融政策、技术政策以及行政审批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关注小微企业在乡村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中所做出的贡献,打造良好的企业营商环境,以企业的发展带动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3.鼓励公民参与其中
公民是扶贫进程中最主要的一个群体,发展产业扶贫离不开公民的广泛参与,这就要求乡村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尽量做到被大众接受并吸引大众主动参与。可以采用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扶贫产业,吸引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加入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就业,实现贫困农户当地就业,改变原先无稳定收入来源的问题。
(二)完善网络平台建构,以现代科技服务农业
1.引进相关科技人才,加强农民农业技术培训
乡村地区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对农业的发展没有创新思维。在乡村产业扶贫项目中,要利用好企业或XX带来的科技人才,创办科技普及站,开展乡村教育,加强农业产业技术服务水平,完善农业知识技能培训机制,增强农户对农业领域相关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鼓励农民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民技术水平。
2.完善网络平台建构,打通农产品销路
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在乡村农业产业扶贫进程中,要着力打造相关网络平台,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推广“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电商”等模式,加大乡村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传播本地特色农业产业优势,积极引进电商人才,打通乡村农业特色产品“线上+线下”的传播与销售渠道。地方在发展本地优势产业、推广有优势产品时要善于借助现代科技成果,如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宽本地区特色产业知名度。
(三)精准识别,动态管理
1.前期精准识别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农业产业扶贫要求XX对贫困户的识别要精准,在确定贫困户名额前,要深入调查贫困群体实际情况,了解其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当前现状等,要对贫困户的信息做到精准记录,根据不同的贫困信息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在乡村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中尽可能发挥贫困农户已有的优势,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另外,针对不同产业发展的需求,做好相关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保障具体的扶贫产业在面对风险时能够做到及时止损。
2.后期跟进考察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XX要随时关注贫困户脱贫情况,了解其最新的意愿和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对因不同原因致贫的贫困户采取不同的脱贫方案,保证贫困户在脱贫道路上不会因为后期特殊原因再次返贫。后期的跟进还应该体现在相关部门的监督机制上,如政策的执行是否到位、应对各类风险的机制是否完备、群众是否真正享受到扶贫成果等。对于那些前期形式主义,后期扶贫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地区,要特别留意扶贫中是否含有“掺假”行为,拒绝出现如陕西某县出现的饮水工程成摆设的问题。
3.动态管理扶贫过程
扶贫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取得一系列的成果,同时也会不断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贫困户的脱贫情况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因此,乡镇地区的扶贫人员要建立起贫困户脱贫情况的动态监测系统,随时关注并更新地区内脱贫情况,注意前期识别出的贫困户在后续的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中是否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前期不是贫困户的在后续发展中是否因为一些特殊状况的出现而变成新的贫困户等。相关工作人员要动态管理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过程,做到贫困人员有进有出,使乡村农业产业扶贫资源精准的使用到每一户贫困户的身上。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实现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增强地区对外地的吸引力,离不开完备的基础设施支撑。在乡村农业产业扶贫中,尤其要注重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助力扶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改善乡村道路状况,逐步构建起完备的交通辐射网络;要发展乡村地区信息化建设项目,改变乡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要完善与产业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大乡村地区农业技术支撑,优化乡村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特色品牌的发展。
五、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扶贫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尤其是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乡村地区,发展农业产业扶贫更是如此。一个产业的兴旺发达,可以带动的劳动力数量、新增的就业岗位、创造的财富收入等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乡村地区是一个隐秘的欠发达地区,若能合理规划设计,定能带动地方脱贫致富。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良莠不齐的教育水平、长期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完备基础设施等,都给乡村地区的扶贫带来不少的阻力。要如何做才能真正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不仅仅只是富源县大河镇乡村地区需要考虑的问题,能否实现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XX、企业和公民的共同参与,并且各主体在参与中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协商共进。要清醒的认识到脱贫摘帽不是最后的终点,相关部门要在开展扶贫产业的同时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帮扶和应对风险的相关机制,巩固已有的脱贫成果,各扶贫参与主体在扶贫过程中应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逐步形成各扶贫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精准扶贫的关键要精准收益,扶贫路上不能落下每一个人,在扶贫大数据持续走好的情况下仍需社会为那些少数的特殊群体留出空间,帮助其跟上国家的发展水平。此外,乡村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兼顾其他各方面的社会效益,促进乡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社.XXX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奋力前进 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20/c_1119252332.htm,2016-07-20.
[2]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产业扶贫脱贫概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3]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09):1118-1119.
[4]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脱贫攻坚成绩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EB/OL].http://www.qianhuaweb.com/2023/0412/4192872.shtm,2023-04-12.
[5]富源县人民XX网.大河镇[EB/OL].http://www.qjfy.gov.cn/fuyuan/dnsj/theme.html,2020-05-13.
[6]博雅特产网.富源大河乌猪[EB/OL].http://shop.bytravel.cn/produce2/5BCC6E9059276CB34E4C732A.html.
[7]曲靖日报.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大河镇预计种植2000亩辣椒[EB/OL].中国食品安全网,2020-05-07.
[8]珠江网.富源第二景区“陶源溪谷”试营业,滇东旅游又添新亮点![EB/OL].https://www.sohu.com/a/236591750_100175375,2018-06-19.
[9]牟秋菊.农村产业扶贫及其瞄准研究的文献综述[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2148-2152.
[10]杨晓英.农村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9(07):7-8.
[11]刘倩.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1):142-143.
[12]佘磊.浅析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经,2018(22):34.
[13]刘永和.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02):6-7.
[14]刘北桦,詹玲.农业产业扶贫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3):1-20.
[15]龙梅.国内典型地区产业扶贫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3):142-143.
[16]李荣梅.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及经验探索[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04):1-20.
[17]莫光辉.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产业扶贫实践与路径优化——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三[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1):102-112.
[18]张润泽.关于产业扶贫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20(02):23-25.
[19]段金萍.国外扶贫开发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05):125-128.
[20]焦婷.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精准扶贫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02):21-22.
[21]张丽娜,郝晓蔚,张广科,等.国外农村扶贫的三种主要模式[J].党政视野,2016(07):46.
[22]黄荣华,冯彦敏,路遥.国内外扶贫理论研究综述[J].黑河学刊,2014(10):135-137.
[23]Emile Cammera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expenditure schemes and poverty,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J]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20.
[24]刘成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征及建构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04):472-475.
[25]尹利民,赵珂.产业扶贫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基于产业扶贫政策的一项效果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8(02):62-68.
[26]陈成文,陈建平,陶纪坤.产业扶贫:国外经验及其政策启示[J].经济地理,2018,38(01):127-134.
[27]王伟.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的产业路径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19(01):27-34.
[28]吴絮颖.“互联网+”对农业产业升级促进作用探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5):208-212.
[29]张人起.农村产业扶贫项目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5(29):195-196.
[30]李亚标.贫困村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南方论刊,2020(06):80-82.
[31]张晓飞.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20.
[32]孟昭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精准扶贫现状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商业大学,2020.
[33]张彩吉.产业扶贫中信息贫困的消除研究[D].四川:西南科技大学,2020.
致 谢
时光荏苒,岁月如斯,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过去了。当我的论文接近尾声的时候,才真正感觉到四年光阴的短暂。回忆四年来的大学生活,有苦有乐,更多的是在离别之际迸发出的深深的不舍之情和感激之意。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在我论文的指导老师。感谢老师在写作期间,给予我多次耐心细致的指导,从论文的题目确定,大纲的制定,到论文语言的把握都给予了细致入微地讲解。在她的精心指导下,我的论文得以完善、定稿。在此,我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参与论文评审的每一位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班主任老师在我们刚步入大学时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感谢辅导员老师在这一年里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感谢政法学院的每一位老师,谢谢您们大学四年来对我的关心、教育和爱护。
此外,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与朋友,感谢政法学院17级行政管理1班的每一位同学,是你们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给我帮助和鼓励,让我的大学生活倍感温馨,感谢你们让我大学记忆里的每一个角落充满阳光和彩色。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5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