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发展的问题探析——基于产业领域的分析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规模性得到增长、流动性不断变强,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较以往有所不同。尽管在现实条件下,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差距明显减弱了,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旧值得人们分析与探讨。本文以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问题为主线,通过动态分析法详细分析并研究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发展情况,并站在产业领域视角下提出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的相关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的罗列出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问题的对策建议,最终得出相应结论。

 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问题;产业领域

一、引言

众所周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是所有国家最终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将二者的关系处理和协调好,才能确保通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畅通无阻。从国际社会中看,发展中国家基本都存在城市化发展优先于工业化水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关联,二者之间的关联机制尚未形成,造成中国城市化长期落后于工业化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人口流动性得到显著提升,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差距问题也得以改善,但仍就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关于“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发展的问题探析”依旧是目前学术界重点讨论的话题之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快步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在加剧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城市化率得到显著提升。但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平衡、市场供给需求不平衡以及城乡发展矛盾重重等问题,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又产生了诸多新问题。为此,明确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发展关系及联系,找出问题所在,进而对症下药的解决问题,对未来社会的良好有序发展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关于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发展的问题探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于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数不胜数,本文拟从产业领域视角切入,进一步的研究上述问题,有助于探索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发展的真正原因。一方面,本文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联系及其作用的理解,另一方面,本文的相关内容还为部分主管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及帮助。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协调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正面与侧面分析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研究形式相辅相成的方法。首先利用动态分析法进行动态与静态的分析与对比,然后通过正侧面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对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发展问题展开详细探究,站在产业领域角度,提出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最终得出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发展的结论。

(三)研究内容

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是中国产业领域中工业逐渐取代农业和手工业的一种过程,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是就业人口在空间地域方面的有序流通。因此,可以从产业领域出发,对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问题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分析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状况;第二、就产业领域角度分析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问题;第三、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第四、得出具有总结性的结论。

 (四)文献综述

国内文献对于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两者的联系及发展历程方面进行的。褚敏等(2017)利用中国省级数据使用回归分析法得出,城市化长期落后于工业化发展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各级XX的行为偏差。谢冬水(2018)运用数据分析,经过详细分析证明,在现实条件下,由于我国的土地结构不合理,造成城市化发展较为落后,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差距越发明显。陈伟(2016)以人口数量、结构的分布比为标准,搭建出城市化发展落后的新模型,预测出中国城市化水平较工业化发展落后大约35个百分点。王庆喜(2017)将工业化视为投入,城市化视为支出,研究了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刘瑞明等(2015)从所有制角度分析中国城市化落后的主要原因,表示国有经济的占比越高,对城市化发展的不利作用越强。

 二、相关概念及其定义

  (一)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指的是因技术发展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农业领域中的大量劳动力脱离出来,转向第二、三产业,并逐步开始向城市流动,使城市人口数量剧增,地域结构不断发展壮大。

 (二)工业化概念

工业化指的是工业在产业领域中逐步取代农业及手工业成为支柱产业,农业及手工业的的劳动力开始向工业方向转变。在技术标准上,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三)产业领域概念

产业领域指的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以及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而形成的一定领域范围。产业领域是社会分工状况下所形成的产物,社会分工产生,产业领域随即产生;社会分工消灭,产业领域随之也不复存在。

 三、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状况

要分析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状况,必须要明确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衡量比重。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方面,我国是在建国以后才形成一定的规模,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初步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我国经济刚从战后萧条的状态下恢复过来,再加上当时实施的“一五计划”,使得工业建设得到初步重视,大量劳动力开始转移到工业建设当中,无形中增加了城市人口数量,我国的工业化率也开始稍有起色,1957年的工业化率要比1952年高约2.3个百分点。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起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远远不够,为满足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工业企业不得不开始向农村地区大量招工,结果导致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更快。在1960年,工业化率猛增近20个百分点,从1958年至1960年工业化率的增速一直都处在高水平状态下。但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失败告终,此后的几年里,我国经济一直呈现出较为低迷的状态,在1963年,我国的城市化率降至16.8%左右。

(三)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停滞阶段

由于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十年动荡,使得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基本处在停滞状态下。工业化的发展也是在曲折中慢慢前进,尽管受此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所表现的总体趋势还是处在缓慢发展中的

 (四)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提速阶段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一直保持着稳中有进的总基调,截止到2015年,工业化率提高了大约42个百分点,同时城市化水平开始不断有序发展。在1978年至2015年中,我国总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至656个,城市化率提高了近39个百分点。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得到明显提高,但与工业化发展状况相比,城市化水平仍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一般发展模型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基本测算,到20147年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应至少达到65.8%以上才算合格,而我国当年实际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却不足于55%,远远低于预测结果。这一现状问题的产生,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城市化的有序发展。

 四、基于产业领域视角下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发展的相关问题

工业化发展引起产业领域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作用带动人口就业,最终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在这样一种过程中,人口就业问题将直接作用于城市化率的变化。人口就业的非农式趋势是造成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时,需要站在产业领域的角度。产业领域的不均衡发展造成了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一)过于重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在1952年我国的工业化率为16.2%,而当时的城市化率仅为12.5%,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均处在较低水平。依据当时的基本国情和国际社会环境,中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使得当时的产业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就业问题也随之发生转变。在产业领域方面,主要的产业结构由原先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发展顺序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在人口就业问题方面,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呈现出上涨趋势。三种不同层次的产业结构在就业人口比重上由原先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顺序演变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在“一五”规划实施期间,要想我国成功的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最终实现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产业领域的转变和发展方向。在当时,我国的产业政策主要是以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核心,优先发展于重工业,用国家的大力投资来刺激民众消费,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最终提升工业化率。在“一五”时期,国家虽然较为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但同时也未曾忽视关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轻工业,形成“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主要发展顺序。当时的产业结构主要定位于为社会提供服务,并非是在短期内达到产业领域的跨度转变。伴随产业重点的转变,中国的产业领域趋向于重工业化发展的状态得以形成。由此在产业领域方面,第一产业的产值开始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开始上升,重工业的产值与就业率均得到大幅提升,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也得到相应提升。由此可以看出,产业领域的平衡发展直接决定着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联系与发展程度。

在“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我国的产业政策依旧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两条腿走路”的战略部署,这一时期的产业发展主要是偏向于重工业与农业的同时发展、齐头并进。由于当时过度的追求高产量,忽视产业领域之间的协调性,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推向极端,使得当时的资源优化配置出现严重偏差,最终造成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经济出现负增长。

 (二)轻重工业配置不合理,服务业发展落后

轻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的轻重工业配置不合理最终会出现的必然结果是重工业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市场竞争能力减弱;轻工业技术水平较差,吸引劳动力就业人口数量有限。由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主要依靠重工业,而我国因为重工业的低密集型导致重工业难以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人才及设备,最终形成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整体落后的现状。中国工业结构配置的不合理减弱了轻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而不断制约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

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改革开放之前,产业比重一直呈现的是下降趋势,但就业比重却呈现的是上涨趋势。第三产业的产业比重在1985年开始逐步超越第一产业,在1994年超越第二产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第三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改革开放以后,虽然第三产业整体上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提升许多,但是从年均增长速度来看,依旧较为缓慢,这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推动性作用未曾起到明显效果。

(三)城乡体制出现较为严重的两级分化状况

以人口流动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分化体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衍生物。从1956年开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在当年的城镇人口相较1954年增加将近800万人。不过,当时实行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而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完全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支撑,因此,当时积累了较多的劳动力就业剩余资源。随着以人口流动为代表的城乡分化体制出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产生一定的阻碍,同时也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受制于自身农村户口的因素,使中国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产生“离家不离地”的独特现象,严重影响着就业结构的改革创新与优化,持续削弱着产业领域对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间接阻挡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这种独特的劳动力流动模式严重阻碍着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

五、基于产业领域视角下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工业化政策,推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首先,应积极调整并部署工业化产业政策,推动各产业间持续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作用,立足于市场角度,根据市场的供给需求来决定产业领域的优化与升级方向,彻底改变过去重点发展某一产业的思维做法。

站在第一产业角度来讲,转变农村农业生产结构,从产业领域的内外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不足,改变过去单一化的产业机构,在保证粮食增产增收的情况下,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民同时重视农林渔牧业的协调发展。除此之外,应加大农村地区的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成立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以科技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的科技水准。

站在第二产业角度来讲,增加就业人口的基础性设施建设。第二产业大多都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发展第二产业首先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其次,积极引入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国际间企业和人员的交流合作,提升工业产业的生产质量和水平,最后,各级XX应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处理好XX及市场的关系,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定。

站在第三产业角度来讲,一般第二产业越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发展潜力也就越高。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就业人口的吸附作用很强,只要将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才能得以解决、薪资水准才能得以提高,最终才会使每一家庭在消费和服务方面的支出持续提升。想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考虑:第一、加快制度创新,尽力消除第三产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第二、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的不同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内部协调均衡发展。第三、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减少市场准入的不利条件,在政策上给予一些优惠及支持,最大程度发挥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附优势。

(二)加强制度改革建设,破解城乡分化严重问题

通过加强制度改革的建设力度,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打下牢固的基础。结合我国现有制度的不同特征,完善社保制度、就业制度、户口制度等,提升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因为城市化发展的本质就是一个空间地域当中人口不断流动或积累的过程,上述相关制度的完善对这一过程的良好发展具备着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前的城乡两极分化体制破坏了城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制约着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与进度,严重阻碍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十分有必要破解过去的城乡分化等严重问题。

首先,加快户口制度改革,明确城乡属性,积极探索以身份证为核心的人口流动体制建设,因地制宜的创建新型户口制度,初步消除对农村户口的歧视性问题。

其次,提倡农民进城创业务工,解决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发展的不利问题。创新创造就业新型体系,彻底清除阻碍农民进城创新的政策弊端。打破过去的“城市保护主义”问题,避免城镇人口对农民工进城务工产生歧视,推动各地建设联网互通的全国性劳动力电子市场。

最后,积极破解城乡分化严重的短板问题,为我国城市化良好有序的发展扫除道路障碍,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协调好各大中小城市同步发展的相关问题,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发展,最终使劳动力获得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

 六、结论

本文站在产业领域的视角下,对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论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对策建议,旨在解决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发展的不利问题。为了能够持续加快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我们应该破除限制人口流动的诸多不利因素,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协调三大产业的同步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最终使城市化发展出现跨越式进步。

参考文献

[1]褚敏,颜一秀,靳涛.城市化滞后之谜——基于地方XX行为偏差的解释[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7(03):104-120.

[2]谢冬水.土地供给结构扭曲与中国城市化滞后[J].经济学报,2018,5(01):64-89.

[3]陈伟.中国城市化滞后程度测度[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37(02):123-129.

[4]王庆喜,钱遂,庞尧.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演变——效率分析视角[J].地理科学,2017,37(01):92-101.

[5]刘瑞明,石磊.中国城市化迟滞的所有制基础:理论及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5,50(04):107-121.

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发展的问题探析——基于产业领域的分析

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发展的问题探析——基于产业领域的分析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8月2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1830.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8月19日
Next 2023年8月2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