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二孩”家庭过于关注二宝忽视了大宝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宝自身的气质、父母处理家庭矛盾的不公正、祖辈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家园缺乏沟通是造成大宝产生心理冲击的重要因素。家庭应该摒弃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学会平等对待两个孩子;父母多花时间陪伴大宝,建立大宝的安全感;父母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大宝的最新心理变化并进行心理疏导。总之,解决大宝心理发展问题还需要父母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二孩”;父母;养育;心理冲击
1 引言
2015年10月,中国xxx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1]。之后很多的父母纷纷开始生育二胎。但是当家里有了二宝后,原先一家三口变成一家四口,家中的大宝地位受到了冲击。对于有新生二孩家庭中的大宝,他们长期处于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又多了一个孩子,那么此时大宝的心理出现的落差以及父母对待大宝的态度更应该慎重。特别对于3-6岁时期的幼儿,这个时期的幼儿身心发展还未健全,情绪也比较敏感、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父母应该多多给予大宝关注,与大宝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安抚他们的情绪,避免大宝出现严重的排斥心理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本研究针对一名6岁女孩在弟弟出生后所产生的心理冲击作个案分析,以对该研究对象的现场观察为主,观察大宝在二宝出生后在幼儿园和在家中的表现;以研究对象及其家人的面对面访谈为辅收集父母对于大宝和二宝的养育问题的看法。对比二宝出生前后的表现,选取最为明显变化的行为举动作细致分析,总结出大宝出现心理落差的原因,针对该家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可实施建议,帮助二孩家庭更好地处理家庭教育问题,令大宝更好地发展身心健康。
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1 家庭信息
小懿,p镇中心幼儿园大(1)班的女孩6岁,父母均为“80”后,初中学历,有一个1岁大的弟弟,家里经营一个小商铺,经济条件中等。爷爷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弟弟出生后,家里所有人都围着弟弟打转,对小懿的关心和陪伴大大减少,和弟弟发生争吵时小懿总是被斥责的一方。幼儿园的老师发现小懿这段时间变化很大,从原来的活泼好动变得沉闷不爱说话,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抢了玩具也不敢吭声。与小懿家长沟通后发现小懿在家不敢和弟弟抢东西,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复从前那般亲密出现了隔阂。
2.2 案例呈现
场景一
(经过家长同意后对小懿在家表现进行观察。)
开饭前,爸爸不在家,妈妈在厨房做饭。小懿坐在地毯上看她的图画书,爷爷抱着弟弟走了过来,将弟弟放在地毯上玩玩具车后走到一边,弟弟玩了一会儿玩具车觉得有些无聊,扔下手里的玩具车,爬到小懿身边抢走了她的图画书并快速粗爆地翻书将图画书弄皱了,小懿很心疼将图画书从弟弟手里拿了回来,弟弟见手里的“玩具”没有了便嚎啕大哭,爷爷和妈妈听见弟弟的哭声赶了过来安慰弟弟,弟弟指着姐姐手里的书想要,小懿不想给,爷爷直接从小懿手里把书拿过来给弟弟并指责小懿不懂事,小懿很委屈,对妈妈说,“妈妈,弟弟把我的新书都给弄皱了。”妈妈觉得这是小事,安抚小懿:“弟弟还小,你做姐姐的要让着弟弟,只是一本书,下次妈妈再给你买新的。”小懿很伤心却也无可奈何。
场景二
在幼儿园,小朋友吃完下午点心都在走廊外面挑选心仪的玩具玩耍。小懿选中了玩具“俄罗斯方块”,右右在没有询问小懿的意见直接拿走了玩具,小懿很不开心却没有主动和右右理论也没有找老师寻求帮助,晴晴让小懿去寻求老师的帮助,小懿却拒绝找老师。这时在旁边观察已久的许老师介入想要帮忙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让小懿说清事情发生的过程,但是小懿一直沉默不愿说明,像是害怕会被老师责怪,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小懿鼓起勇气说了事情的发生经过,老师教育了右右让他把玩具还给了小懿。告诉小懿有事情要懂得寻找老师的帮助,只要是正确的事情老师都会帮助,不要害怕被老师责骂。小懿对于老师帮助她的行为表示很开心。
综上,小懿在家和幼儿园都会出现同一种表现:在幼儿园会主动放弃与小朋友玩同一件玩具,在家只要是弟弟要的东西都不会拿,表现过分乖巧,观察发现并不是大宝不想要而是害怕如果和弟弟抢东西会被指责,长此以往在家不敢提出反抗意见、在幼儿园也不敢主动提出需求,只能老师给予,不敢主动寻求。性格也变得越发沉默,不爱主动说话。
3 大宝出现心理冲击的问题剖析
3.1 幼儿自身的气质
访谈者:小懿两岁前好照顾吗?
小懿妈妈:不是很好照顾,容易哭闹,特别喜欢在半夜吵,一哭就要哭很久。
访谈者:白天哭闹得多吗?
小懿妈妈:白天也会闹腾。
访谈者:小懿会不会是生病不舒服,所以想要发泄情绪?
小懿妈妈:不会,农村孩子身体皮实,很少生病,而且没有生病也爱闹。
访谈者:弟弟出生后,小懿会变得更闹腾吗?
小懿妈妈:会啊,变得更磨人了,老是缠着我,我照顾她弟弟很累,也没有空,有时候就控制不住自己凶她、吓唬她。
访谈者:那小懿后来还会像以前那样闹吗?
小懿妈妈:刚开始她闹,我就凶她,她闹的更厉害了,有次我很生气就打了她一下,她就不闹了,后来每次她一闹我就吓唬她,渐渐地,她就不闹了。
谈话中小懿妈妈对于小懿幼年时期发出的情绪信号缺乏敏锐的察觉,没有给出适当的反应,于是小懿幼时基本的需要常常没有得到满足,长期下去容易对新环境不信任,情绪也变得不稳定。在面临弟弟出生后的新的家庭环境,小懿出现本能的不信任,她开始反抗,但是妈妈对于小懿的反抗在因为全身心照顾弟弟感到疲惫没有精力和耐心管顾小懿,在一次爆发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凶小懿,发现发脾气是有成效,就开始效仿这样的方法,但这样的方法治标不治本,表面上小懿的情绪被镇压,实际上这样负面情绪的积压给小懿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
3.2 父母处理家庭矛盾的不公正
从案例中来分析妈妈的行为,妈妈在处理因为一本图画书引发的家庭矛盾时,她认为小懿作为姐姐需要忍让比自己年龄小的弟弟,小懿退一步,弟弟不哭了,问题就能解决,却没有关心小懿的情绪。小年龄段儿童特别是2-4岁更容易发生同胞竞争障碍,而8岁以后少见[3]。小懿现在6岁与弟弟发生同胞竞争产生矛盾实属正常,而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引导者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矛盾。
1、与小懿的谈话
访谈者:小懿,你觉得妈妈爱你吗?
小懿:她爱我,但是她更爱弟弟。
访谈者:为什么你觉得妈妈更爱弟弟呢?你会嫉妒弟弟吗?
小懿:弟弟出生后,妈妈老是陪着弟弟,都很少理我了。每次弟弟和我抢东西,妈妈都站在弟弟那边。我有一点点嫉妒弟弟,全家人都最喜欢他,都不那么喜欢我了。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现阶段的小懿需要满足安全上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以及尊重需求。妈妈认为弟弟年龄小需要更仔细的照顾,但是小懿也只是一个6岁的孩子,在弟弟出生后父母减少了对她的关注,她会慌张,会更多地想要在父母那边汲取更多的爱来满足她的安全感。小懿会委屈,认为妈妈只喜欢弟弟,偏爱弟弟,明明是自己的图画书被弟弟破坏了,妈妈却没有站在自己这边安慰自己,妈妈只顾弟弟的情绪却没有尊重小懿的想法,如果妈妈在事情发生后能够倾听尊重小懿的想法或许能够得出两全的方法。
2、与妈妈的谈话
访谈者:小懿在家里最喜欢谁?
小懿妈妈:当然最喜欢我了,我们关系最好,她很粘我。
访谈者:弟弟出生后小懿还会粘你吗?
小懿妈妈:刚开始还会很粘我,后来我因为要照顾她弟弟都没什么空陪她,有时因为太累她还一直缠着我,我没有耐心就凶她,渐渐地她就不怎么粘我了。
访谈者:小懿和弟弟出现矛盾时,你会站在那一边?
小懿妈妈:她弟弟那边吧,她弟弟年龄小,哭了就不好哄,小懿她年龄大是姐姐应该要让着弟弟。
访谈者:就像这次他们两个人抢图画书,小懿说她很委屈,她很喜欢那本书,你觉得需不需要多关心一下她的情绪?会不会让她觉得你们偏爱弟弟?
小懿妈妈:一本图画书而已,我已经跟她说再买一本新的给她了,不是什么大问题,哄哄就好了,弟弟年纪小我们多放些心思在他身上很正常,等他在长大一些就好了,小懿长大就明白我们的苦心了。
国内有研究表明,80%的孩子在弟弟妹妹出生前表现出喜欢、期盼的情绪,但是在弟弟妹妹出生后,这种开心的情绪明显下降,仅有36%的孩子表示喜欢[4]。在二孩出生前,弟弟妹妹对于大宝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实体,摸不着,看不见,大宝会在父母的叙述中知道家里马上就要多一名成员,他可能会像其他小伙伴一样陪自己玩。但实际在弟弟妹妹真正到来后,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大宝开始排斥二宝的存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大宝认为二宝抢走了父母对自己的全部关注。通常来说,在二孩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父母会因忙于照顾这个孩子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第一个子女的关注,特别是母亲与长子女互动的主动性可能会显著降低[5]。谈话中也说到因为弟弟的出生妈妈陪伴减少,妈妈有时会把因为照顾弟弟感到疲惫烦躁的负面情绪带给小懿,小懿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变得没有以前那么亲密了,还因为妈妈经常性地偏心弟弟,让小懿对弟弟尝试些许的嫉妒情绪,对比弟弟出生前得到满满的爱,现在因为弟弟她觉得自己不被家人爱了,因着这样的情绪她逐渐走进了死胡同,产生了心理落差。
3.3 祖辈重男轻女的思想
案例观察中爷爷对于弟弟的偏爱显而易见,在抢夺图画书事件发生后,爷爷连事情发生的起因都不询问直接给小懿定了罪指责她。以下是针对这个事件给小懿做的访谈:
访谈者:你觉得和弟弟抢图画书是谁的错?
小懿:是弟弟的错,那本图画书是妈妈新买给我的,弟弟把它抢走还破坏它。
访谈者:弟弟后来哭了,妈妈和爷爷都让你把图画书给弟弟玩,你是不是很不开心?
小懿:嗯,是不开心。但是爷爷说我是女孩子不能跟弟弟抢东西,妈妈也说弟弟年龄小,我是姐姐要懂得让弟弟。
访谈者:既然你觉得这件事情你没有错,下次弟弟还跟你抢东西的时候你会不会让他或者告诉大人?
小懿:我现在也有点乱了,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谁的错了,我觉得不是我的错,可每次大人都说是我的错,我闹的话,他们就会骂我。可能真的是我的错,我下次尽量不要和弟弟抢东西了,弟弟会哭,妈妈和爷爷也觉得是我错,会批评我。
有研究表明,若头胎为男孩,父母对二胎意愿多持否定的态度,而头胎为女孩父母会倾向于生育二胎[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于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减轻,但是养儿防老的落后思想仍旧存在。男孩偏好是我国传统生育文化的重要特征[7],并且大部分爷爷奶奶会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父母在这样的家庭下成长潜移默化的也会有些许的影响,认为男孩比女孩更重要一些。父母在怀二孩之前没有和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其做好思想准备,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无意识的更为关注弟弟忽视大女儿的感受没有给予大女儿应有的关爱和帮助,这也是作为女孩的大宝在弟弟出生后产生心理困境的原因之一[8]。访谈中小懿对自己行为的对错判断从刚开始的肯定到后面的自我否定,在小懿自我的认知中,图画书是自己的,弟弟抢它还破坏它是弟弟的错不是自己的,她很肯定不是自己的错,但是又因为爷爷不分缘由地指责让她陷入了自我怀疑,小懿在访谈中还提到了“每次”这个词,说明这样的事件发生了许多次,爷爷认为自己错,甚至妈妈也没有肯定过自己的行为,小懿觉得不公平而哭闹的行为反而会得到家长的批评。经过多次的不被认可,小懿的自信心受挫严重,她认为只要跟弟弟抢东西就是做错事情,弟弟会哭,爷爷会责备,妈妈不认同,长此以往小懿就会对和别人抢东西这种事产生条件性地反射,她会下意识回避争抢行为,先一步退让让事情平静。
4 化解“二孩”对大宝心理冲击的教育策略
4.1 平等对待,恰当处理同胞问题
家庭中舍弃重男轻女的思想极为重要,对待家中的两个孩子要一视同仁,不要偏爱弟弟,冷落姐姐。父母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所经历的教养环境也会不一样,区别一般体现在父母对两个孩子的“差别对待”。这里的差别对待定义为父母在情感、投入或者管教等方面更多地指出某个孩子,而更少地指向另一个孩子的方式[10]。
面对两个孩子之间出现的矛盾,处理方式一定要慎重,两个孩子都应该是平等的,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家长端正自己的态度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像案例中小懿妈妈那样的做法认为弟弟年龄小就偏向他,强制小懿做出自己不乐意的忍让,妈妈的偏颇行为会让大宝很受伤。家长的态度保持平等、公正,孩子的内心是可以感受得到的,这种感觉给老大带来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父母的爱的平等感,体会到这种感觉,孩子的内心便会是安定的和健康的[11]。家长也不能随意批评责骂甚至吓唬孩子,卢梭的《爱弥尔》中有提到:“要爱护儿童,不要让他的童年充满惩罚、恐吓和奴役。”[12]要耐心听孩子的解释,进行沟通交流,不要认为孩子年龄小就按自己的想法处理问题,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6岁的孩子大脑基本已经发育成熟,是个小大人了。在孩子提出问题建议的是时候不要急于拒绝或者忽略,应该认真倾听解答,帮助孩子或者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
4.2 亲子沟通,建立大宝的安全感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六七岁前心理发展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即幼儿从自身的视角去感知、认识世界,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别人发生共情,所以这时幼儿常常不能理解父母生育“二孩”的苦心[13],内心容易产生失落和被抛弃的心理。因此亲子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父母要争取大宝的信任,让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例如看待新出生的二宝时自己是怎样的情绪;父母因为照顾二宝忽略自己愿意想父母表达自己的不满等等,通过大宝的坦诚,父母及时了解到大宝的消极情绪,进而双方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
家长在生育“二孩”之前跟大宝进行的有效沟通可以很大程度地消除幼儿的危机感,大多数的大宝不能接受有弟弟妹妹是担心弟弟妹妹会抢夺家人对他们的爱,会取代他们的地位,正如案例中小懿认为有了弟弟后,妈妈只关心弟弟都不爱她了,因此父母应该告诉大宝即使有了弟弟或者妹妹都不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爱,不用担心弟弟妹妹会取代自己,还可以告诉大宝有了弟弟妹妹还意味着多了一个人爱他,让大宝也学习如何爱二宝。
4.3 家园合作,缓解大宝情绪的压力
父母应积极主动地和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大宝身上发生的异常,共同商讨应对策略,快速化解“二孩”对大宝产生的心理冲击。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幼儿园的老师是除了父母以外孩子接触最多的对象。大宝在园期间,老师适当增加对他的关注,观察其心理变化程度,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宝,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更加关注,家园联系要密切,时刻关注大宝的情绪变化,尽快寻找出原因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教其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化解他的心理压力。
结 语
随着未来二胎家庭的逐渐增多,不同的家庭与社会环境出现的问题的变得各样化,家庭的教养策略也要逐步更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都不相同,通过研究6岁大宝的个案来推测3-6岁年龄段这个群体,研究对象虽有局限性,并不代表全体的“二孩”家庭中大宝的情况,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关注到“二孩”的家庭教育问题并参与研究提供更多的可实施策略。也希望父母能够更加注重“二孩”的养育问题,多关心大宝的身心发展情况,不仅仅在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引导教育也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丁峰.中国xxx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 社,2015-10-29.
[2]艾克森.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册)[M].闫巩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65.
[3]苏林雁.同胞竞争障碍的诊治与预防[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02):1-3.
[4]陈丽,辛均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下的“大宝”教育定位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19,(01):67-69.
[5]刘婷婷.从“一孩”到“二孩”:家庭系统的转变与调适[J].中国青年研 究,2017,(10):23-30.
[6]郭琴,余晓.父母生育二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9):32-36+41.
[7]张亮.城市居民的二胎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92-96.
[8]罗运龙.从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看二胎对一胎的心理冲击——以一个二孩家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3):7-12.
[9]王阳.农村家庭教育的分析[J].亚太教育,2015,(20):248+245.
[10]陈斌斌,施泽艺.二胎家庭的父母养育[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07):1172- 118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