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基础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劳模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精神力量,是XXX事业的内在支撑,弘扬劳模精神反映了XXX对劳模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要求。xxxxxxx在XXXxxxx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人民网,xxx:在中国xxxx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10-18.]在XXX提出弘扬劳模精神,是对XXX精神文明工作方向做出的重要判断,是在国际竟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对全民劳动精神的呼唤。从XXXXXX的现实背景出发,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梦”的国家战略,对弘扬电信业劳模精神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现阶段弘扬劳模精神的具体实践路径。
  电信业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保障,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员工素质提高实现全面发展,能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权威性,激发全社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领培育重构共同社会价值观。目前电信业存在对劳模精神培育不够重视,没有完善的劳模考评机制等问题,电信业应该重视对劳模精神的培育,完善相关机制,使电信业在XXX担当好桥头堡和信息高速通道建设和维护大军的重任。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的强大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崇高精神,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时代升华,是对劳模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的时代追求。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随着人类逐步进入到信息社会,知识、科技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术性和创新型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为XXXXXX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劳模精神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旗帜,挖掘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使劳模精神在XXX工人阶级队伍的建设中焕发新的生机,是新时期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主力军作用,巩固中国xxxx的执政基础的应有之义。

  1.2核心概念界定

  2017年10月18日,xxxxxxx在xxxx报告中提出“XXX进入了XXX,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xxxxxxx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XXXxxxx作的报告,2017-10-18.]。在XXX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名词概念来界定,我们使用过的有新时期、新阶段、新世纪新阶段等不同的名词概念,其中新阶段用的最为广泛。新时期主要是指在XXX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启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指20世纪末到21世纪,主要指21世纪。那么我们现在提出的XXX与新阶段、新时期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实际上XXX在一定意义上与新时期和新阶段具有相通之处,但是XXX主要是从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这个角度使用的概念。XXX相比新时期、新阶段更加鲜明、更加响亮、更具有号召力,更能反映出我们现在所处时代的本质特征。
  劳模精神被中央报告中多次提到,显示出了中国领导者对劳模精神的重视和对现实方向感的判断。早在1934年1月,xxxx同志就作过关于劳模工作的论述,XXX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被强调,足以显现劳模精神在XXX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肩负着的神圣使命。对XXX以及劳模精神的背景研究和探讨是XXX培育劳模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XXX以及劳模精神的分别进行了梳理。
  1.2.1XXX
  党通过总结xxxx以来的经验,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XXX进入了XXX”。那么到底什么是XXX?进入XXX有什么意义?
  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时代”的,认为时代是指“指历史上依据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来划分的社会各个发展阶段”[舒新城.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95.],那么我们现在所指的“XXX”就是依据我们现阶段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情况而得出的界定。XXX十九打报告对“XXX”的具体内涵做出了科学的界定,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历史、现在、未来的联系角度。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XXX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承担的历史使命角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第三,人民美好生活追求角度。是全民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追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第四,民族复兴角度。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世界大局角度。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进入XXXXXX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来看,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中环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第二,从社会主义角度来看,意味着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和动力,在世界上举起了XXX的伟大旗帜。第三,从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来看,意味着XXX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途径了,为世界解决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2.2劳模精神
  新中国召开过十五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每届会议的指导思想、评选条件、评选范围、评选要求、名额分配、倡议书等方面多有差异,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劳模精神內涵诠释也不尽相同,这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中共xxxx后,xxxxxxx肯定了新时期劳模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人民网,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并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对实现“中国梦”,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劳模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不愧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
  “劳模”这个词与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因为这一群体植根于我国占最大比例人口的工农联盟,具有强烈的社会示范性和强大的群众号召力。早在1934年1月,xxxx同志就作过关于劳模工作的论述。他说,提高劳动热忱,发展生产竞赛,奖励生产战线上的成绩昭著者,是提高生产的重要方法。1945年1月10日,xxxx同志在一次讲话中又对劳模下了定义,诞生了“三个作用”说,即劳模具有“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1950年首次全国性的劳模表彰大会上,xxxx对劳模给予了明确定位:“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XX的可靠支柱和人民XX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此后,以劳模为主体的“劳模精神”不断发展,2014年,xxxxxxx在接见新疆劳模代表时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劳模精神的时代意涵: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可以看出,xxxx对劳模及劳模精神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从劳动模范在岗位内的生产劳动带头作用,到突破岗位、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榜样作用。
  但无论劳模精神的内涵如何深化,影响如何扩展,其核心特征或元素一定是“劳动”。马克思对“劳动”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一种是哲学层面的解释,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另一种是经济层面的解释,认为劳动可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而劳模正是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以经济层面的物质资料生产为起步,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生产出物质生活资料,还创生出社会关系与人自身,并将劳动作为个体自我发展的方式。在劳动的过程中,个体不仅获得了支撑自我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动力,更将个体置于社会之中,构建出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自我和他人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的本质正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或实践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统一。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视角中,我们可以把劳模精神理解为“劳动者通过劳动实现个体与社会和谐共生的过程与结果”。把它理解为一种过程,是因为劳模精神诞生于劳动,且贯穿于劳动的始终;把它理解成一种结果,是因为劳模精神是劳动者自我实现后的精神积淀,是个体精神(个体在岗位劳动中的突出表现)升华为集体精神(全社会的进步)的“原料”。无论是爱岗敬业,还是艰苦奋斗,抑或是甘于奉献,都是劳模在岗位劳动中外化出的劳模精神的多维度体现。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劳模精神的研究成果还是很丰富的,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了对劳模精神研究之中,为央企中劳模精神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素材,有利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3.1国外研究现状
  “劳动模范”在西方学术界被翻译为“model laborer”,这是一个共产主义中国的政治术语,也是共产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典型形象,在劳动模范身上呈现出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这些特点或许就是劳模身上的劳模精神。[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92.]类似于苏联的斯达汉诺夫主义(Soviet Stakhanovism),即将物质生活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通过官方媒体的肯定和宜传,以上升到道德意识层面,达到“个人劳动光荣”的目标,以创造一种“新人”(making new men)。评为劳动模范的基本标准是爱国主义,被评为劳模模范同时也意味着他们的身份发生着政治变化,学者余林(Yu Miin-lin)认为“劳动模范更容易加入xxxx,并成为一名高级干部或其他领导”。所以不难发现,国外学者都是从意识形态、政治方面来研究我国的劳动模范,并且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政策和制度,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保留着这种政策和制度。如麦克劳斯、布雷德认为敬业能够促使员工端正工作态度,把工作做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英)麦克劳德、布雷德.敬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精神[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Wellins和Concelman认为,敬业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创造高效率;罗宾斯提出敬业精神就是指用虔诚、敬畏的态度对待职业。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书中指出从欧洲逃到X的新教徒们的教义,作为一种进取有为、勤奋敬业的力量,有力地推动了X经济的蓬勃发展。
  国外学者对劳模精神的研究为我们现在企业中劳模精神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我们要对其辩证的分析和吸收借鉴。
  1.3.2国内研究现状
  (1)劳模精神的发展历程
  对劳模精神的探讨渊源于中国xxxx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开展的劳模表彰活动,生成于建国后对于劳模的宣传和学习中,经历了从学习劳模的具体劳动经验转到学习“劳模的精神”(如胡应南:《他有的只是昂扬激越的节奏——老劳模杨天基的精神》,《中国民族》1987年第4期),后开始逐渐简化固定为“劳模精神”(如《弘扬劳模精神促进渔业发展》,《中国水产》1989年第5期社论)。随后,开始不断对劳模精神进行概括解读的尝试,认为劳模精神包括“主人翁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忘我劳动和艰苦创业精神”“开拓进取和投身改革精神”“爱岗敬业和团结协作精神,不断成长”“立场坚定、明辨是非”等精神(张人为:《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强化管理扎扎实实做好今年工作》,《中国建材》1997年第2期)等具体内涵。1950年首次全国性的劳模表彰大会上,xxxx对劳模给予了明确定位:“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XX的可靠支柱和人民XX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2005年,xxxx同志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将劳模精神概括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24个字,xxx同志在2013年与劳动模范座谈时、在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都沿袭强调了这24个字的劳模精神。梳理学术界研究,会发现对劳模精神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形成了一些有益成果。[李承贵,张芙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理”、“欲”关系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25(2).]
  (2)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
  2014年,xxxxxxx在接见新疆劳模代表时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劳模精神的时代意涵: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可以看出,xxxx对劳模及劳模精神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从劳动模范在岗位内的生产劳动带头作用,到突破岗位、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榜样作用。但无论劳模精神的内涵如何深化,影响如何扩展,其核心特征或元素一定是“劳动”。xxx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提出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是人类的。张洁认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自主创新、自强不息是英模精神最突出和深刻的内涵。劳动模范是国人形象最具代表的群体,自身具备的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等优秀品质是固定不变的。
  (3)劳模精神的培育政策
  劳模精神作为企业精神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学者们对企业的劳模精神研究很多,《工人日报》专门开设《怎样培育劳模精神》的专栏。认为企业的劳模精神应该有针对性的培育和塑造,可以根据技能、素养、理念的不同,按照层次的要求增强职业培训,健全政策措施,强化价值激励。曾峻在《劳模精神与人的“软实力”培育》中提出劳模精神是对劳模群体共同品质的概括,同时也反映出所有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实现人生精彩的人的共同特点。这种精神或素质可称为人的“软实力”。相对于“硬实力”,“软实力”是更深层次、适用范围更大的实力。培育人的“软实力”,必须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创新劳模精神传播的内容和方式,讲明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道理。xxx在“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重大意义。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是人类的。张茜茜在《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劳模精神》提出XXXxxxx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现中国梦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xxxxxxx指出,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殷切期望工人阶级坚定XXX理论体系。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
  本文立足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以电信业的劳模精神为研究对象,对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基础和实现路径展开研究与探讨。首先根据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分析劳模精神的内涵和历史发展过程,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分析劳模精神培育的理论依据。接着从价值角度出发对劳模精神的价值内涵、价值意蕴和当代价值进行研究,全面阐述了电信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基础。然后结合电信的实际,分析了践行劳模精神的积极成果和劳模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原因。最后针对问题分别从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的坚持原则、主要内容和有效措施等方面提出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
  1.4.2研究方法
  文献阅读法。通过大量阅读己有的研究成果,包括经典著作,书刊论文及相关的硕、博论文,在吸收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劳模精神内涵。没有大量的文献阅读就不会对劳模精神培育有充分的认识,更不能把劳模精神的精髓运用到企业劳模经担当精神培育当中。
  教材分析法。通过对高校相关通识课、公共选修课所用教材,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相关内容的分析,把握XXX劳模精神的内容有哪些,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从而根据其优缺点探索劳模精神融入企业的培育路径,以扬长补短。
  跨学科研究法。由于本文要涉及XXX、企业、劳模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本文从综合的角度全方位的来论述XXX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基础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同时运用各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对其作进一步的阐述。

  1.5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创新点
  第一,研究内容的创新。从分析可以看出“劳模精神”的学术研究较少,尤其缺乏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人物报道、宣传较多,没有聚焦研究方向,本文全面系统地解读劳模精神的发展与弘扬。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在研究内容上更具完整性与逻辑性。
  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通过对劳模精神的研究,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本文将劳模精神与建设XXX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以及企业员工的发展相结合,在劳模精神的视阈下探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从而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1.5.2不足之处
  第一,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劳模精神内涵的系统把握。如果不能对核心概念有清晰准确的把握,研究方向就会很容易地偏离对劳模精神的研究。
  第二,本文虽然研究了XXX电信业的劳模精神,但是对劳模精神在企业中的发展研究不够,背景渊源深厚、纷繁复杂。因而分析可能会不系统、不全面。
  第三,研究资料有限。对劳模精神的研究较多,人物报道、宣传较多,没有聚焦研究方向。

  第二章电信业培养劳模精神的基础理论和时代意义

  中国电信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1994年之前的垄断经营,二是1994—2008年的双寡头到垄断竞争下的分业经营,三是2008年以来的混业经营和早期的国际化。总结当前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个显著地特征:一是数据流量雷业务快速发展,非语音业务收入占比提升;二是宽带消费明显提高,宽带中国战略成效明显;三是4G业务高速增长,TD技术进展较快;四是传统电信业务下滑明显,市场趋于饱和;五是在5G、LTE、国家宽带等方面都有光明的发展前景。新中国召开过十五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每届会议的指导思想、评选条件、评选范围、评选要求、名额分配、倡议书等方面多有差异,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劳模精神内涵诠释也不尽相同,这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中共xxxx后,xxxxxxx肯定了新时期劳模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并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对实现“中国梦”,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劳模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不愧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xxxx.在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

  2.1劳模精神的内涵及培育理论依据

  当今社会中,XXX劳模精神就是从业者职业价值观。目前,我们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社会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充满我们的社会生活。而XXX劳模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为从业者的提供了职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找到了具体的、明确的落脚点。
  2.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科学劳动观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科学劳动观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丰富,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关键在于把握其精神实质,其精神实质就在于具有鲜明的主体向度,鲜明的“以人为本”特征,是以劳动者为本的理论,旨在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坚持劳动价值论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就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在不断完善公有制中实现劳动者全面发展和真正解放。
  在人类思想史上,只有马克思是终生地研究劳动。[宫敬才.“两大发现”还是“七大发现”———马克思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思想史考察[J].学术月刊,2011(10):30-39.]马克思对劳动的研究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从一般层面研究了人类学意义上的劳动,二是从特殊层面研究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马克思科学劳动观的内容。从一般层面看,马克思从人与动物区别的角度研究了生产劳动,特别强调指出了劳动就是人的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所指的“工业”即劳动,“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劳动不仅是人的本质,而且是人类社会演进与发展的基础。“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193,196.]可以认为,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核心和基础,恩格斯曾称他和马克思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人的需要模式:荀子的一种解读www.zhlzw.com/qx/zxlw/247900.html]。马克思还特别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异化劳动,纠正了国民经济学把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和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相混淆的错误,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本质。马克思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指出劳动者对自己的创造物拥有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如果不能拥有而被它剥削和压迫,就是异化,这种异化是由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为基础和核心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其政治经济学可以称之为劳动政治经济学。
  2.1.2精神需求的理论
  需要问题是探讨关于人的问题的出发点,也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和归宿。精神需要作为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进行相关精神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精神需要是人们对自身需要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从低级的本能需要到高级的精神需要再到更高级精神需要的逐渐深入。是人类对于精神需要理论的全部解释。在早期思想史中,荀子把人的需要分为四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本能需要、享乐需要、政治权利的需要和道德完善的需要”③前两个是自然需要,后两者是精神需要。他全面的阐释了在满足前两个需要的前提下应该全力追求后两个人类特有的需要。到了今天,XXX进入XXX,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对更高精神需要的向往。
  西方学者对需要理论的研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教学、实际生活和理论研究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完善为七个部分,按层次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后五个无疑属于精神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更为明显。马斯洛认为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自我实现的人必将产生“高峰体验”[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71.],而这种体验就是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认为人只有追求知识、智慧等精神需要,才能够获得幸福。随后柏拉图也认为人的精神追求是高于物质追求的。马克思对于人的精神需要的表述丰富但不系统,分散在他的系列论著中。马克思指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的需要,他把物质需要比作人的血肉,精神需就是人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7.]“人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意在表达人在基本物质需要满足的前提下,才会产生精神需要,但是人又不能单纯的满足于物质需要,否则就是没有灵魂的躯体。马克思强调人要想拥有全面的人格品质就要既享受物质生活,又要追求精神生活,首先认识到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是基础,然后强调精神追求的崇高价值,并最终达到追求精神需要的目的才是完整的人生。马克思所认为的精神需要是人类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涵盖了精神需要的多个方面,是指“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己发展的不倦的要求。”③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他认为精神生产创造精神需要的同时精神需要又促进精神生产的发展。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同理,没有精神需要就没有精神生产。精神的产生会根据新的精神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进而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需要。当然,马克思坚信精神需要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在未来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精神需要将是主要的需要,占有主导地位。
  事实证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XXX,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在满足物质需要基础上已经开始更多的关注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人们精神和价值的追求呈现多元化。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人们精神需要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就是要满足人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实现自我的理想信念和更高的精神追求,最终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以上关于精神需要的理论观点为劳模精神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2.1.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场所“痒”,这是我国古代文明中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探索。而古代希腊文明也注重人的发展,积极造就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完美的人”和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获得了真实的历史内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指出:“个人是受分工所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这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异化劳动造成人的片面发展问题基础上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并指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们获得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马克思经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包括丰富的内涵:一是人的劳动的全面发展,就是体力劳动和精神劳动集一体的劳动力和劳动关系的充分发挥和还有人的劳动思想和实践等的全面发展。二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追求过程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30]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提高人的现实能力,同时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向现实能力转化。四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正如前文提到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们充分占有社会关系时,就可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五是人个性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而是指人自由、自主、充分统一的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标准,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各个方面最大限度的发展。
  中国xxxx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从科学理论走向实践。xxxx明确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作为人发展的总体方针,他认为新社会应该培养“社会多面手”的新人,必须适应新社会的新需要。xxxx还强调道德教育是重中之重,处在首要地位,把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是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系的重点和核心。xxxx全面贯彻XXX教育方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xxxx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质上也是促进人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满足人的需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xxxx在XXX十六届三中全会中还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xxxx、xxxx以来,以xxx为核心的领带集体更是充分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一切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模精神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准确把握是XXX发展理念,也是劳模精神培育的根本要求和目的。

  2.2我国劳模精神的历史传承及发展

  劳动模范的产生是人类劳动活动和工作实践的结晶,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中国的劳模现象最早出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迄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在世界上,前苏联曾有过类似的争当“斯达汉诺夫工作者”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然而这场1935年兴起的劳动竞赛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后便走向式微,并随着前苏联的解体而烟消云散;朝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出现了造就数以万计“千里马骑手”的“千里马运动”,但后来并没有在生产劳动领域得以深入开展,却转变成了政治运动。而唯独中国的劳动竞赛运动和劳模现象得以坚持发展,其历史之长、范围之广、内容之丰、作用之大、影响之深,可谓是硕果仅存、独树一帜。
  2.2.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劳模精神的弘扬
  1950年开始举行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对其劳动模范的选树都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从1950年至2010年,共召开14次全国性劳模表彰大会,其中1961年至1976年10多年期间,没有劳模评选和表彰活动的举行。当时评选劳动模范代表时,都是具有很强的政治代表性,对劳模的选拔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围绕着劳动竟赛和计划生产任务所展开的,缺少一个原则性的评选制度,评选出来的劳动模范都是勤奋辛苦、勇于奉献的“老黄牛”形象。[孙亚栋.地方XX劳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中国的劳模最早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公营企业和革命竞赛中,尔后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和各项建设中,解放战争时期又出现了大量的“支前劳模”和新解放城市中的“工业劳模”。这一时期的劳模主要包括生产好的劳动英雄和工作好的模范工作者两大类,他们来自于农村、工厂、军队、机关、合作社、学校等地方,分布在农业、工业、商业、纺织、运输、合作、财政金融贸易、卫生保育、行政、保安、司法等多个领域,涵盖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各项建设方面,成员既有畜牧、植棉、打盐、运盐、安置移民、办义仓、拥军优抗、防奸的劳动英雄,还有退伍残废军人、妇女、青年、学生、抗属工属等劳动英雄,甚至还有二流子转变为劳动英雄的,被俘虏的日本兵新川久男也因努力生产成了劳动英雄。其优秀代表人物主要有:赵占魁、吴满有、甄荣典、李位、晏福生、刘建章等。
  这一时期的劳模运动经历了从个人到集体、从生产领域到各个方面、从上级指定到群众评选、从数量增多到质量提高、从提倡号召到按规定标准予以推广、从革命竞赛到全面的群众运动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服务战争、支援军事”的指导思想和“为革命献身、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经验加创新”的劳模精神,呈现出“革命型”的劳模特征。劳模评选极大地调动了军民斗争、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引发了一场思想革命,在群众中首次树立了“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的劳动观念;不但推动了苏区、抗日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生产、建设事业和各项工作的大发展,改善了军民的生活,提高了军事素质和工作效率,还创新了生产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密切了军民关系、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增强了劳动人民的团结,并为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2.2.2改革开放后劳模精神的发展
  中国精神植根于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xxxxxxx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xxx宣传部.xxxxxxx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中国敬业精神建设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树立一种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并且能够作为民族精神支撑的敬业精神。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既定的现实,因此,当代中国需要的敬业精神就是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反映时代特征的敬业精神;一种能够给人们提供前进动力、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敬业精神。全国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正是这样一种民族文化精神。本文将改革开放作为一个特殊的分界线,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全国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行业标杆与模范人物,他们的敬业精神在社会中具有良好的榜样和鼓舞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型人才、科技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社会所倡导的已经不仅仅是无私奉献、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还主张将敬业精神与时俱进,升华和深化为一种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代表着一种正能量,具有引领社会新风尚的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和颂扬。
  二、目前学界少有对全国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这个群体的敬业精神进行专门性研究,因此这一选题具有极大的拓展空间。学界目前的研究多针对劳模精神与敬业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少有对全国劳模与先进工作者这一群体的敬业精神进行系统的挖掘与分析。本文试图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劳模与先进工作者的形象变迁与敬业精神发展演变,并且对其敬业精神的思想基础、具体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
  三、对当今社会中国现实的理性思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由于市场经济重利益、重效率的本质,不可避免的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从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重利益、轻道德现象都能看出敬业精神的缺失。2012年,XXXxxxx报告第一次将敬业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作为全社会倡导和培育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这既是党应对社会转型期一系列敬业缺失现象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敬业精神社会构建的一次崭新尝试。因此,面对这一现状,本文试图深入挖掘敬业精神的思想基础,在当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全国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敬业精神的引领作用。

  2.3电信业培养劳模精神的时代意义

  电信业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保障,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员工素质提高实现全面发展,能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权威性,激发全社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领培育重构共同社会价值观。目前电信业存在对劳模精神培育不够重视,没有完善的劳模考评机制等问题,电信业应该重视对劳模精神的培育,完善相关机制,使电信业在XXX担当好桥头堡和信息高速通道建设和维护大军的重任。
  2.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面对社会意识领域的复杂情况,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XXX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为群众所把握,并转化为人们的实践行为和思想品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具体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正确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为坚持和发展XXX贡献智慧和力量。
  2.3.2有利于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企业很多,但真正做大做强的却很少,德国、日本、荷兰等长寿企业众多的秘诀就是劳模精神的传承,他们生产态度严谨、重视技术更新、注重产品质量。把劳模精神看作是一种新的生产理念,由此可知,“劳模精神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还可以使企业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陈华文.制造业大国”呼唤劳模精神——读《匠人》有感[J].中国职工教育,2015(12).]
  第一,劳模精神是加快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需要。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很多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企业利润下滑的问题。在一个质量至上、追求性价比的时代,必须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加快成本低、品质低、技术低的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劳模精神是极致、精益的精神,对质量、品质的执着追求正是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企业要做到适当放缓工业增长速度,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来提升产品质量,做出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用的产品就需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
  第二,劳模精神是企业形成良好风尚的需要。劳模精神是传承下来的优秀精神品质,不仅仅是属于手工业者,更是技术人员乃至企业里所有员工应该具有的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产品精益求精、对质量追求完美、对服务求实创新的职业态度。如今部分企业存在的假冒伪劣、唯利是图等不良作风导致企业效益下滑、市场认可度不高,所以树立企业整体形象,形成良好企业风尚必须弘扬劳模精神。
  第三,劳模精神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劳模是企业生产发展中最坚实的基础,企业的生产、建设、发展都离不开默默付出的员工。他们可能从事着平凡简单甚至机械的工作,但正是这份看似“廉价”的劳动和这份看似“平凡”的坚持创造一批又一批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更为企业带来了财富,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倡导劳模精神是对我国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劳模精神提倡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强技术创新,使产品从低端精益到高端,使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升中国企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劳模精神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精神力量,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要想让企业在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赢得市场竞争,关键是企业应该全力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将劳模精神付诸实践体现在行动上,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态度上下功夫,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形成企业良好的氛围,赢得市场竞争,让劳模精神真正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2.3.3有助于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发展的过程,充斥着利益矛盾和冲突。市场经济强调以主体为中心,主张互相竞争、利益差别和利益驱动,容易诱发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从而导致社会上种种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现象的产生。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既要依靠法制的威力,又要依靠思想道德的力量。全国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弘扬劳模精神,不仅能够启迪人们的道德智慧,净化人们道德心灵,匡正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出现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而且能够鼓舞人们发扬风格、为国分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能够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不怕困难、开拓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第三,劳模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崇高精神。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重要保证。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集中体现了和谐的理念和和谐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崇尚和谐、促进和谐的行为价值追求。弘扬劳模精神,能够激励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化解矛盾,用和谐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形成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形成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新型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实现。弘扬劳模精神的基本路径创新学习劳模活动,把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引入常态化建设轨道,是新形势下学习劳模活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形势下弘扬光大劳模精神的新任务新要求。

  第三章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3.1XXX电信业劳模精神的现状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劳模精神再次引起热议并一度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劳模精神作为内在的精神品质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电信业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保障,在技术进步中逐渐失去“自然垄断属性”的电信业,依靠政策的时滞性依然享受政策保护,是中国行政垄断行业的典型代表。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XX对电信业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使之成为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同时也是学术研究中的重点。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员工素质提高实现全面发展,能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权威性,激发全社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领培育重构共同社会价值观。
  3.1.1劳模选数模式
  科学选树劳模,充分发挥劳模作用,积极引导工人阶级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选树什么样的劳模,代表着一种重要的价值导向、社会导向和发展方向。因此,我国电信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着眼发挥劳模的带头、骨干、示范和桥梁作用,立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型队伍,科学选树劳模。电信业重视培养、选树、宣传“知识型”、“学习型”、“创新型”、“技术型”、“专家型”、“复合型”、“管理型”、“多能型”、“实干型”、“开拓型”、“德才兼备型”、“感召型”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以通过劳模作用的发挥引导和推动工人阶级队伍建设,为通信行业保驾护航,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动力支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巩固XXX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重要保障。
新时代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基础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图1电信业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
  核心理念层,是企业的中心,是全体员工的基本信念,更是集体追求。它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形成,体现了企业发展目标和对生产经营及自身行为的看法。其主要是以企业宗旨、任务、时代需求以及发展方向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人员的实践活动进行展现。企业的核心理念层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是在长期的经营中显现的,由于每个企业各有特点,因此每个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层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企业的核心理念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居于统帅地位,被全体干部职工信奉。所以在电信业中弘扬劳模精神已经成为了电信业核心的理念。
  制度层,它包括企业领导机制、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是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制约、协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度激励为负激励的范围,也是所有激励的重要基础。不过知识通过企业的制度激励,并不能充分带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要能够实现制度与道德激励的有效融合,这样才可以构成有序、稳定的企业秩序,并对人员行为产生有利影响,促使其不断发展。企业领导机制即为企业根据经营管理需要,通过划分领导权限而设置的规章制度的总和。我国电信业主要按等级评选劳模,制定劳模制度,分为A、B、C、D类荣誉评选劳模。1对应综合类荣誉;2对应专项类荣誉;3对应专项任务类荣誉。
 新时代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基础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新时代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基础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管理制度是以制度的形式对企业内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进行明确。精神与物质行为的过度要靠制度的链接,因此,制度层是一个有效的纽带,它源于精神文化,又反作
  用于精神文化,同时也是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贯彻的保证。
  行为层,占有企业的大部分比重,是人员在生产、运营以及研究中形成的活动文化。不但是制度、道德在企业中的实际体现,也是人员在活动中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员工与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风貌的一种呈现,反应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它包括员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文化行为。电信业员工必须以实际行动来弘扬劳模精神,将劳模精神根植于企业文化的发展之中。
  物质层就是一种将物资当作主要形态的企业文化。因为物质是客观、外在、明显以及具体并且可以被感受的,因此其是前三个层面的外在现实。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与企业创造的氛围对人员的心理与工作状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能够促使人员更为积极努力,实现工作效率的增长,是企业文化的最外层,为其他三层提供了物质基础。XXXxxxx报告中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劳模精神”,倡导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我国电信业,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开展了选数劳模的高潮。公司号召全体员工学习他们不忘初心、忠于职守,用自己的人生践行“小劳模大梦想”精神,以岗位为阵地,专注业务技能,高效务实创新,追求卓越品质,在企业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用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勇气,努力实现发展新突破。
  3.1.2电信业员工劳模建设及待遇
  电信业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三大运营商为首,制定自己的劳模激励方案,中国移动为进一步引导各单位增强技术能力,鼓励员工结合本职工作创造更大价值,更好激发和释放公司创新活力,依据《中国移动科技创新奖励管理办法》、《中国移动在岗技术革新奖励指导意见》制定细则。在岗技在岗技术革新是指在生产运营过程中,鼓励员工自主利用已有的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以及公司内部资源开展技术革新,对现有技术、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进行改造、优化或提升,解决了实际工作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为公司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或更高的工作效率。在岗技术革新成果要求具有自主性。[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部.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评选,其中全国劳动模范2064名,全国先进工作者904名,分别占总数的69.5%和30.5%。聚焦在通信行业,2015年共评选出新全国劳动模范7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在通信行业76名全国劳动模范中,三大运营商共37名劳动者当选(电信18名、中国联通9名、中国移动10名)、邮政领域共36名劳动者当选、通信产业3名劳动者当选。2016年共有192个先进集体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898名先进个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896个先进集体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通信行业15名个人和30个集体上榜。2017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分配名额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99个、奖章694个、全国工人先锋号800个。2018年99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状、697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99个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表彰。通信业有6名个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1个集体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
  电信业领导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先进典型在企业发展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在集团中要求全集团大力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员工从优秀走向卓越,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把广大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去,要关心关爱员工,营造和谐发展的企业氛围,充分调动各级单位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广大员工的活力和发明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互联网化转型的征程中涌现出更多的先进和模范,为实现再造一个新型电信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集团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凝结了广大员工的努力与汗水,这次当选的全国劳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既体现了个人付出得到了集团内部的认可,也印证了集团长足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集团高度重视为发展做出贡献的劳模和先进个人,随着通信事业的发展,社会影响力、品牌号召力在扩大,员工事业的舞台越来越大,希望劳模珍惜荣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传递了企业发展的正能量,努力取得新的成绩。劳模代表表示将会再接再厉,努力为集团的创新发展再立新功。
  电信业劳模公司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放奖金以及生活必需品,来保证劳模的生活质量。

  3.2电信业践行劳模精神的积极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劳模精神再次引起热议并一度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劳模精神作为内在的精神品质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我国电信行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各大电信业间纷纷展开多种形式和手段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致力于劳模的培育和劳模精神的塑造,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同时,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不是崭新的话题,持续至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3.2.1依托劳模舞台尽展电信风采
  技能竞赛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的一项品牌活动。电信业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提质,锤炼高超技能员工队伍,夯实百万规模的人才基础,进而推动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共赢。例如电信业钻研制造技术,彰显“卓越”文化和“劳模”精神,5G时代已经到来,5G的到来必将引起巨大的变革,大数据时代下的一切都是网络分析,5G让网络与生活更好的结合甚至是延伸出新的产品,因此可以得知下一个时代必定是5G的天下,5G不仅是一种速度而且是各个方面的互联互通,在打通这条道路后,大数据时代迈进一个全新的天地。这不仅为广大员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还极大的带动和激励了员工的学习热情,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学知练技的热潮,为车间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更有员工荣获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和等。依托技能大赛的劳模舞台,尽展电信团队的卓越风采,引导和鼓励员工争做“大国劳模”,为企业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技能支撑。
  3.2.2用劳模精神铸就电信责任品质
  高度负责是劳模的生命态度,劳模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工作负责、对社会负责,所以责任品质也是劳模精神的基础理念。中国移动一直强调责任意识,把“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责任理念落到了实处,用劳模精神铸就责任品质。一是精益求精的政治责任。我国电信业以品质消费为指引,倾听消费者声音,重视消费者诉求,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品质消费的需求。电信秉承“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企业服务理念,聚焦重点业务和关键客户服务触点,深入落实全业务服务标准实施,持续提升智慧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水平。(未完)
  3.2.3把劳模精神注入企业人才培养
  把劳模精神注入企业人才培养,可以优化企业的人力支撑,提升企业各领域的专业业务能力,提升公司全球规模,培育国际化员工,走理想远大、勤政务实、敢于担当的信仰之路,让更多的员工成为企业的岗位标兵、技术能手,具有劳模精神的大匠人才。其中培训核心工作非常强调:培训质和量有突破,教学方式创新有突破,课题研究有突破,对外合作有突破的四个创新突破,用专业、务实、勇于担当、创新突破的劳模精神注入企业人才培养,优化企业管理模式,以求精益求精,达到完美实效。集团高度重视为发展做出贡献的劳模和先进个人,随着通信事业的发展,运营商的社会影响力、品牌号召力在扩大,员工事业的舞台越来越大,劳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传递了企业发展的正能量,努力取得新的成绩。劳模再接再厉,为集团的创新发展再立新功。

  第四章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企业广大员工队伍职业精神的提高都离不开劳模精神的培育,企业劳模精神的培育实践在取得一定积极成果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阻碍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劳模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的发扬和传承。

  4.1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信业在培育劳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劳模精神认识不足,意识淡薄;劳模服务机制不够完善,待遇有待提高;劳模评价体系不够完整。
  4.1.1对劳模精神认识不足,意识淡薄
  虽然企业都十分重视劳模精神的培育,但仍有包括企业家在内的企业领导人、高层经理和普通员工等部分人员在学习、培育和发扬劳模精神的同时并不能全面正确的把握劳模精神,缺少对劳模精神的充分认同或片面夸大劳模精神的作用,这是对劳模精神的错误理解。劳模既是一个劳动者群体又是一种职业概括,我们今天依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手工业劳动者,他们默默付出、辛勤劳作,为我们的有序生活提供着必要支持,更是劳模精神最直接的诠释者。孰不知,XXX有人认为劳模精神已经成为“过时”的东西,不适合现今经济的发展:节奏快、变化大的今天,速度和效率才是企业的追求,利益和财富才是工作的目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才是生存的价值。而劳模精神的慢工出细活、执着于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的理念和独自制作、孤独终老的工作行为不适合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使企业在弘扬培育劳模精神的同时却没有做好充足的基础功课,员工每天积极学习和倡导的劳模精神在他们心中却是极端片面
  没有时代意义的劳模精神。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盲目推崇劳模精神。企业领导者也在不同场合提倡并极力宣扬劳模精神,导致部分小企业秉承着劳模精神是企业制胜的真谛,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盲目学习劳模精神,认为有了劳模精神企业就有了一切发展空间。精神固然重要,但精神并不是万能的,在竞争激烈的当代世界,一味宣扬劳模精神却忘却了最本质的物质基础,是盲目的没有价值的。劳模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其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不论是认为劳模精神已经过时还是劳模精神万能论都是对劳模精神认识的误区,这种片面错误的理解阻碍了劳模精神的发展,更不利于企业劳模精神的培育。
  4.1.2劳模服务机制不够完善,待遇有待提高
  劳动模范表彰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一种制度,彰显的是对英雄奉献精神和对劳动者劳动价值的肯定。劳模精神就是劳动模范者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尚,具体来说包括: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开拓进取精神;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和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等。劳模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实践成果,也是代表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的一种宝贵精神文化。
  劳模精神形成的前提就是养成好的劳模习惯,而劳模习惯不是每个人天生具备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完善的管理和服务机制。目前电信业存在劳模服务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完善的劳模服务机制,单位中劳模不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4.1.3劳模评价体系不够完整
  据初步了解,当前电信业对劳模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中没有定期的评选劳模,没有完整地评价体系。
  电信企业存在只重视效益而轻视评价工作和监管工作,劳模精神培育就缺少规范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一项工作没有规范的评价机制就很难形成标准,没有规范的监督机制就很难形成秩序,评价和监管机制的不规范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地位,很难提高劳模精神培育工作的质量,更难让企业充满劳模精神。

  4.2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生产方式的变迁,信息时代的智能化生产已经逐步解放了人类的双手,手工生产时代劳模精神中对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重点关注已经不适合当前时代的特点,现代的劳模精神强调的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和工作态度,引导人们树立恪尽职守、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理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不断加快人们生活节奏、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人们的心境也在发生着变化。有些人秉持“向钱看”的价值观念,使得个体的精神生活水平愈发匮乏;有些企业陷入“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对利润的狂热与对产品质量重视程度的下降形成鲜明对比。
  4.2.1思想观念的制约
  员工劳模意识淡薄,行动力不强。要想具有劳模精神,首先得具备劳模意识,在内心有对劳模的尊重,对劳模文化的充分认可和对劳模精神的无限崇尚。劳模或者说各企业的劳动者为了报酬为了竞争,在利益的趋势下不得不提高工作速度和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他们不愿意去过多的了解精神层面的企业员工在不理解甚至质疑劳模精神的前提下被迫灌输劳模思想和劳模文化,再加上每个人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有限,就只能像囫囵吞枣一样不切实际的接受劳模精神,导致没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匠心,缺乏立意高远的劳模意识。正是企业自身、企业领导对劳模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员工缺乏劳模精神的了解,才会导致企业对劳模精神的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不利于企业劳模精神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4.2.2企业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我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被称之为“世界工厂”,[巩佳伟、于秀媛等.匠心:追求逝去的劳模精神[M].北京:人们邮电出版社,2016.]但当代的企业依然缺乏对劳模精神的重视和尊重。第一,企业的不作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劳模精神只是企业走向繁荣的工具之一。换句话说,企业虽然可以通过培育劳模精神提高员工素质、实现员工价值进而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但这并不是唯一途径。如今社会浮躁,部分企业只顾眼前利润,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产品质量,更不愿把更多的时间、财力和物力花费在精神层面的学习而影响当前的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不把质量和诚信作为生存的第一法则,更不可能为劳模精神培育做出努力。第二,企业领导不参与。企业家和企业领导们时刻强调劳模精神的重要价值,却并没有做到全面指导安排劳模精神的培育工作。劳模精神强调注重每一个环节,企业领导恰恰最不可能关心细节,不可能参与每一件事情的每一个过程,他们更在乎企业发展方向、运行机制、技术创新等。也有的企业领导认为精神的培育问题是下级具体部门应该做的事情,没必要做出相关部署。所以无论是职位使然还是不够重视,企业领导都没有在工作上起到一个好的引领作用,客观上不利于企业劳模精神的培育。
  4.2.3劳模精神培育的有效机制不完善
  我国自先秦时期就有了关于劳模的责任机制,再到明代的匠籍制度,都是对古代劳模技术水平和职责分工的一种管理。在劳模精神重新被高度重视的今天,培育劳模精神是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举措,需要完备有效的培育机制做保障。所以,企业劳模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培育机制不完善,没有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第一,管理和服务机制不健全。劳模精神形成的前提就是养成好的劳模习惯,而劳模习惯不是每个人天生具备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完善的管理和服务机制。没有健全的管理和服务做基础,其他一切机制都是不成立的。劳模精神培育需要有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才能为劳模精神培育、为企业的有序经营提供机制保障。第二,激励机制不完善。激励是员工工作的动力,可以为企业劳模精神培育提供动力支持。企业培育劳模精神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没有做好充分的激励设计,很难激发员工学习和工作的激情。用激励机制进行物质、精神和其他方面的奖励和鼓励,能促进员工努力工作,更好的发挥劳模精神,使培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宣传机制不充分。企业宣传机制单一不充分,是企业各项工作不能有效进行的主要原因。企业要想培育和造就更多的大国劳模,让员工人人具备劳模精神,就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展开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切实丰富宣传机制,为企业劳模精神培育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员工潜移默化的形成劳模习惯,发扬劳模精神。第四,评价和监管机制不规范。很多企业只重视效益而轻视评价工作和监管工作,劳模精神培育就缺少规范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一项工作没有规范的评价机制就很难形成标准,没有规范的监督机制就很难形成秩序,评价和监管机制的不规范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地位,很难提高劳模精神培育工作的质量,更难让企业充满劳模精神。除此企业还应该在其他方面完善改进工作机制。

  第五章电信业劳模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坚持劳模精神培育的主要原则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是社会最强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前进步伐的主力。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佼佼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是激励广大劳动群众艰苦奋斗、再创辉煌的强大动力。具体到我们企业来讲,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是弘扬“务实、奉献、创新、奋进”大唐精神、践行“价值思维、效益导向”核心价值观、凝聚企业正能量的楷模和标杆。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突出的工作业绩、忘我的拼搏精神,为企业全体员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5.1.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指企业培育劳模精神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实现培育劳模精神的最终目的充分尊重培育对象(全体员工),明确员工的的主体地位,调动员工自我培育劳模精神的积极性。虽然在一般的培育活动中,培育者是主体,受培育者是客体,但是培育对象在接受培育影响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培育、自我内化,这种主体能动性就是主体地位的体现,并直接影响培育效果。[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10..]所以企业培育劳模精神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肯定员工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第一,要强化员工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主体能动性的主要内在动力,无论在理论学习还是工作实践中,企业都应该直接或间接的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员工自主学习和发扬劳模精神,激发其内在能动性和主体意识,有助于企业实现培育劳模精神的目的。第二,要对员工主体地位给予充分尊重。员工是企业劳模精神的培育对象,属于受培育的主体,具有思考和选择的独立自主权利,但是大部分员工的主体性受到压制,只能选择被动接受。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员工的主体性培育,尊重员工的个体差异性,肯定员工的主体地位,指引其主体性作用的正确发挥,有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自主性。第三,引导员工进行自我培育。企业培育劳模精神不是为了培育而培育,为了让企业和员工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要培养员工自我培育的能力,要让员工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能够自主学习劳模文化、主动培养劳模品质、自觉传承劳模精神。不让员产生不情愿的情感,推动其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自我培育、自我发扬,让员工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助力企业劳模精神的培育。
  5.1.2求实原则
  求实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是企业劳模精神培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指企业劳模精神培育的目的和内容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符合员工品德形成的需要。首先,对员工群体的准确把握是企业培育劳模精神坚持求实原则的基础。企业员工队伍壮大,从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性格来看,每个人的差异很大,企业需要具体分析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教育,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针对不同级别员工合理安排不同培育内容,才能在培育的各个环节保证员工的参与度,通过渲染氛围、榜样示范的等方式循序渐进的培育,才能不断提高员工参与劳模精神培育的积极性。其次,企业坚持求实原则就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劳模精神是企业精神、职业精神、敬业精神、中国精神等优秀精神品质的具体体现,其理论依据充分,理论知识深厚,企业有必要进行科学系统的理论培育。同时,还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就是为了联系实际,为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撑,没有应用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理论是空白无用的,所以理论就要贴近实际。企业要把理论学习贯穿到培养劳模精神的各个方面,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开展培育工作,贴近生活、贴近工作,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做到知行统一。最后,企业培育劳模精神必须注重实效性。劳模精神培育要立足企业现实,从广大员工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企业正确引导的作用,相信员工具有自我培育意识,积极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以实际行动提高企业知名度,让劳模精神培育发挥实效。
  5.1.3企业培育与个人养成相结合原则
  企业培育与个人养成相结合的原则就是企业培育劳模精神需要坚持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没有企业有针对性的正确培育,员工很难在工作中传承劳模精神;没有员工的自觉能动性来自发养成劳模习惯,单靠企业盲目灌输,更不能达到劳模精神的实效。所以企业培育劳模精神既不能单打独斗、也不能忽视个人的自觉主动性,要把企业培育与个人养成内外两方面结合起来共同作用,才能取得培育实效。劳模精神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无端生成的。一方面,企业培育是培育员工形成劳模精神的主要方法和必要途径。大部分员工就是通过企业里的党组宣传部门重新全面认识劳模精神,通过表扬劳模榜样学习劳模精神,通过实际工作践行劳模精神的。企业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育方法,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育措施,通过多手段、多渠道对员工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育。另一方面,劳模精神是人的内在精神品质,是人的附属品,需要通过人的行为言语和实践活动表现出来,而非企业所能支配的。换句话说,企业付出再多努力培育员工劳模精神,最终还是由员工自身修养、自觉习惯以及对培育的接受程度等的自主行为决定是否具有劳模精神,员工的自发养成才是企业劳模精神培育持续长久、发挥实效的最终保障。所以企业要坚持培育与个人养成相结合的原则,既重视劳模精神的正确培育,又不忽视员工的自发作用,关注员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员工在学习培育、工作锻炼、身边实例中耳濡目染的、隐性无形的提升个人修养,而非刻意的、自发的养成劳模习惯,自然流露劳模精神。
  5.1.4传承精髓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传承精髓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的原则,是因为劳模精神是历史传承下来并根据时代特征不断丰富的精神品质,我们既要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进取、不断创新。传统社会中,我们国家经济不富裕,人们基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真诚相待,没有尔虞我诈、不会离心离德,得以形成了高尚的精神品质,并通过言传身教、代代相传至今,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传承精髓的结果。劳模精神体现优秀的传统精神思想,认真严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态度和对技术的坚持、对工艺的专注、对完美的追求是企业必须继承和发扬的。同时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下劳模精神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升华,其精神特征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新世纪,“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XXX,劳模精神随着新形势、新环境、新条件的变化,又体现出开拓创新、勇于挑战、承担责任等一系列的新内涵和新使命,企业也要结合现实,用发展的眼光根据新情况找到更多有效培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形式,正真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培育工作常变常新。所以企业培育劳模精神必须坚持传承精髓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的原则。

  5.2明确劳模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

  劳模精神是凝结在人们身上的、抽象的精神品质,可以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劳模精神包含丰富的内涵,其内容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延伸,企业要想让劳模精神真正发挥实效,就必须明确培育劳模精神的主要内容,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5.2.1打造扎实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职业劳动者,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扎实的专业能力是胜任一份工作的根本。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游刃有余,才可以谈得上高尚的精神层面,否则连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好,各种出错,怎么可能追求精益、追求卓越。培养企业员工的专业能力应该包括所在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就像劳模拥有一门独到的高超技艺才称得上是劳模,老师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书育人的导向作用才是一名合格的老师一样,专业技能是企业员工的看家本领,不论是技术岗、管理岗还是决策岗,都需要有从事自己职业专业能力并胜任这份工作的专门能力,所以企业应该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让其充分的发挥价值,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追求完美精致,发挥劳模精神。企业员工尤其是一般技术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们不需要创造发明新技术,大都是在上级师傅的经验传授下、同事的互相帮助下学会简单的技术操作就可以,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理论教育,所以很多人都是有技术,却不懂技术。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只是过去匠人们的一种不得已状况,为了生计学个技术,而没有过多知识可以学习探究。但是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和能力大爆发的经济时代,人才的更新换代非常快,知识和技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仅仅拥有理论基础没有实践能力或者单纯拥有高超的技艺没有对应的理论素养都是远远不够的,是残缺的人才,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培育企业的优秀劳模,发扬企业的劳模精神就既要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还要培育其相应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素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保证质量、追求完美中,实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模精神。
  5.2.2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可以说是人们对职业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人们选择职业时所依据的一种价值取向。企业员工的职业价值观是在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并反作用于工作实践,制约、指导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更直接影响着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企业的发展进步。精神态度、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等都是一个工作者职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劳模精神只有在积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中才能形成并得到有效的实施,所以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企业培育劳模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首先,企业应该引导员工对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每个人的职业选择、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都存在着差别,对职业的认识也大有不同,传统思想、社会发展、企业待遇和个人价值观等影响不同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人会对自身职业产生偏见和不满,影响其职业价值的判断。职业的好坏和价值的大小不是由人们主观评判的,企业应该引导员工有一个正确的职业态度,让员工明白自己职业的不可替代之处,对职业价值产生期望,才能够有一个积极的工作态度,心甘情愿去努力工作,自觉追求精益求精、自然提升工作质量。其次,企业应该引导员工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目标具有指向性和方向性,能够指引员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该追求什么需要怎么做,同时也能够为员工的职业选择提供依据。员工朝着制定的目标努力,不会盲目更不会偏离方向,更容易知道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更有前进的动力。最后,引导员工努力实现职业价值。由于每个人的教育状况和工作能力不同,所承担的职责不同,对职业价值的实现程度就不同。企业要帮助员工认识到价值是在工作劳动中实现的,无论什么岗位只要辛勤劳作、默默付出,发扬认真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就能使自身、他人和企业从中获益,就能更好实现职业价值。
  5.2.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的一种职业准则和道德品质,是人们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的集中反映。劳模精神是良好职业道德升华为职业精神最直观的体现,企业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培育员工劳模精神的需要,也是弘扬劳模精神的必然要求。企业应该加强员工对职业道德的认同,虽然职业道德没有确定的形式,但企业可以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观念让其形成职业道德习惯和信念,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荣誉感和责任感,对职业道德形成一种自发的信仰,工作中处处体现优秀的道德品质。除此之外,企业更要加强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3.]是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不同企业又有其符合自身特点的专门道德要求,比如除了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外还有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开拓创新等。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就是对员工义务的要求、对员工道德的规范,让员工真正做到对工作的热爱和坚守,克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浮躁心态,一丝不苟打造精品,追求卓越和极致。企业要进一步加深员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让员工真正具备敬业、爱业、乐业的职业态度,发扬并提升员工的劳模精神,培养更多道德优秀的能工巧匠,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2.4提倡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
  为创新是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只有精雕细琢才能出精品,只有精益求精才能谋创新。”劳模精神的执着是对传统、对工艺、对劳动的认真专注,这不是因循守旧,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必要前提。只有具备了对本职工作的坚守,才能领会并超越本质、追求精益、突破常规,根基稳固才可以在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所以XXX的劳模精神更加注重创新精神。2016年XX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说明企业培育劳模精神的目的之一就是“创品牌”,这里的“创”无疑就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创新精神是职业进步的要求。如今是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墨守成规只能落后挨打,企业要想进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需要切合实际的改革创新,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策略等,个人要想不被社会淘汰,不被企业遗弃,更需要思维灵活、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所以企业培育劳模精神的使命之一就是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提倡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培育经得起考验的创新人才,为企业应对挑战的提供积极活力和内生动力,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

  5.3采取劳模精神培育的有效措施

  为了确保企业劳模精神培育工作能够有的放矢的全面开展,达到行之有效的成果,实现常态化发展,企业还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5.3.1完善工作机制,为劳模培养搭建平台
  培养选树劳模、先进个人,是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的前提。为此,必须完善工作机制,有效搭建劳模培养选树的良好平台。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的传播手段和新的文化样式,宣传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在全社会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主旋律,营造尊重劳模、关爱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尤其要结合长期以来学习劳模先进事迹、弘扬劳模精神的实践,大力宣传劳模精神的实质,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劳模所体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纲的主人翁精神,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精神,辛勤劳动、忘我的拼搏奉献精神,锲而不舍的开拓创新精神,永远是时代的最强音;劳模精神已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xxxx人的根本宗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面永不褪色的光辉旗帜。搭好舞台,提供劳模产生的土壤。要密切联系单位实际,对标行业先进和集团、大唐国际先进,健全完善劳动竞赛形式,使竞赛活动更具开放性和群众性,诸如,广泛开展多工种、多层次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机组检修劳动竞赛、小指标劳动竞赛和技术创新工作、“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合理化建议征集、创新成果展示、导师带徒等活动,尽可能让竞赛活动涉及覆盖到全体员工,为广大员工施展聪明才智、提升技能水平、创造工作业绩、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选好苗子,健全劳模的选拔机制。目前,我们各级、各单位基本上都建立了党委(党组)统一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组织实施、员工积极参与的劳模选拔机制。关键是在工作中要落实好、坚持好,同时做到与时俱进。要结合XXX、新任务、新要求,完善劳模选树的标准,突出面向一线员工、专业技术骨干,注重将日常工作状态、表现与劳动竞赛、技术攻关、创新创效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人物。特别要注重在那些已经被评为劳模或先进人物当中,进一步重点发掘确定一批有潜力的先进员工代表,向更高层级的劳模进行定向培养。讲好规矩,规范劳模的评选程序。在评选劳模上,要坚持自下而上逐级评选的方式和公开民主科学的推选程序,要充分发扬民主,要有基层推荐、分工会讨论、单位工会层面的表决(可以采取职代会代表团长联席会、工会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党政领导会议审定、公示等程序。要严肃评选方法,公正公开,不能搞轮流坐庄,要把真正的先进选出来。总之,凡是被评上劳模的让人一看那就是劳模,才能服众,才能起到引领作用,也才能在我们企业中把这项工作健康地开展下去。
  5.3.2强化管理服务,关爱激励劳模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要关心和爱护劳动模范,切实解决劳模各方面的实际困难,真正做到政治上关怀、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爱,更好地调动先进典型及其他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的重要保证。要注重建立关心关爱劳模的工作机制。各级工会都应当建立劳模、先进个人管理信息库,健全管理信息台账,确保劳模队伍底数清、情况明。建立健全劳模评选推荐、宣传教育、持续培养、奖励待遇等工作机制。要梳理明确各级各类荣誉,进行详细划分,确定标准,充分激励劳模先进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创效的干劲。要注重关心劳模身心健康,结合各级关于做好职工疗休养工作的要求和实际,制定办法,优先组织开展好劳模和各类先进人物的疗休养活动。要畅通劳模先进人物成长成才渠道,在挂职交流、高岗位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将综合素质全面的各类先进人物优先纳入考察范围。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榜样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大张旗鼓宣传劳模精神树立争当劳模的正确导向。要通过广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高尚精神和突出贡献,激励更多的员工学劳模、赶先进,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以“120分的工作标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成为推动分公司发展的新劳模。如同今年集团公司的做法,可以采取将每年的5月定为“劳模精神弘扬月”,也可以集中在4、5、6月期间,开展好劳模精神集中宣传、劳模与员工座谈、劳模故事讲述、劳模事迹演讲等活动,尤其重视让劳模精神进本部、进基层、进班组,形成全领域覆盖、全方位拓展。要充分发挥网络、微信等新媒体优势,深度报道劳模先进人物,唱响劳动伟大、劳模光荣的主旋律。
  5.3.3鼓励创新干事,增强员工积极性
  劳模是一个企业的精英、楷模、骨干、标杆,评上劳模无论对劳模本人来讲,还是对企业来讲,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激励劳模谋事干事、创新创效,是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的重心。开展技术攻关活动,注重发挥劳模的创新创效能力。要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在劳模先进群体中,持续开展合理化建议和课题攻关活动,引导劳模先进立足岗位实际,本着“价值思维、效益导向”的理念,紧紧围绕企业提质增效的任务目标,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对标一流企业,勤学习、深钻研、出点子、攻难关、出成果。大力推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注重发挥好劳模的引领力。职工创新工作室,是以一名在技术业务领域有专长,有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作为牵头人,通过召集其他技能人才为成员,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技能人才培养和创新研发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创新的团队。往往职工创新工作室的牵头人就是先进人物,充分发挥劳模引领作用,带领来自多个专业的普通职工,认真分析的技术特点,结合实际,对管理创新、优化运行、降低能耗、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注入时代要求,鼓励劳模在争创“大国劳模”中作表率。两会,xxxxxxxx在XX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劳模精神”首次出现在XX工作报告中,说明了“劳模精神”已经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这也充分说明任何工种、任何岗位都不能小视,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精尖和优秀程度,同样是一种卓越的贡献。所谓的劳模精神,简单理解就是指劳模对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这种精神与我们企业对每一位员工的培养要求是高度统一的,企业每一项任务目标的实施与落实,都与基层干部职工的综合能力密切相关。各级工会应该高度关注搭建创建“大国劳模”的平台,要给劳模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元素,鼓励各级劳模强化精雕细琢的“劳模精神”,努力向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更高目标迈进。
  5.3.4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劳模精神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其优秀的品质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其精神特质更是使企业间争相学习效仿。国外技术发达、资源雄厚、又有各自的特色是培育劳模精神的温床,树立了许多典范。我国如今制造业快速发展,劳模精神回归“来势汹汹”,企业要了解、学习其他国家的劳模精神,为企业劳模精神培育提供借鉴。提到德国人,大家就会想到刻板、严谨、求真,提到“德国制造”、“德国产品”,大家想到的就是质量好、结实、耐用。的确,德国的制造业品质精良,更有很多企业享誉世界、很多品牌风靡全球。德国的制造业得到世界的认可,显然与德国人一丝不苟、追求完美无瑕的劳模精神是离不开的。2017年在北京举办的一期论坛中,博西家电大中华区首席数字官徐成茂总结出德国制造业成绩突出的三个特点:一是行业标准,德国人的认真严谨是出了名的,各行各业都需要有对应的标准去执行,还得到其他国家的广泛引用。二是企业里都有对应的管理流程,每年都要对流程进行更新,避免可能性的失误和质量上存在的瑕疵,不断优化和完善,这是所有企业都应该做到的。三是积极执行标准和流程并做到赞同、欣赏公司文化的员工,当然这是企业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德国企业采取双元制职业培训,倾尽全力培养、打造员工成为一名好的劳模,让他们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产品,追求完美极致。[于兆涛.中、日、美、德企业对劳模精神的诠释[J].电器,2017(03)..]日本是世界上拥有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最古老企业的世界排名中前三位企业均属于日本,而且日本的企业是中小型居多,其中员工不超过300人的企业多达90%,多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家族企业,他们执着认真、在经营中恪守本分、专注于某个领域或者某个零件的精细生产,在精雕细琢的基础上持续创新。这一切可以归功于日本对劳模精神的尊重和坚持:第一,从小做起、不盲目扩大规模,专注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例如日本生产“永不松动螺母”的工业株式会社—哈德洛克,这是一个只有45名员工的小公司,生产出的小螺母虽小却精,出口中国、X、澳大利亚等大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第二,追求高质量、高要求,做到无法被模仿,很难被超越。若林克彦20年如一日,对技术执着坚持、对质量完美要求和对工艺不断更新,让螺丝做到其他企业超越不了和模仿不来的世界第一。第三,学徒制度的传承,以子承父业的方式让技术代代相传,让工艺得以延续。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也是家族企业,祖孙三代对自己的事业执着专注,本着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研发出的“精益管理模式”经久不衰,为丰田汽车赢得广大市场和巨大收益。第四,积极学习外来文化,引进外来技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不断超越。日本从法国学习的制丝,从法国购买设备、拷贝技术,几十年后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棉纺织出口国”。日本最值得学习借鉴的企业还有小野二郎的寿司店、家具工坊秋山木工、稻盛和夫的京都陶瓷等等,都把劳模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例如X的苹果和沃尔玛、瑞士的钟表行业等国际知名品牌、优秀企业和一些不为人知的成功小企业都有其成功的丰富经验,其中定有爱业敬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守正创新的精神品质做支撑。企业了解、学习其他企业的经验成果,有助于企业间形成对比,互相借鉴,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

  结论

  电信业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保障,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员工素质提高实现全面发展,能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权威性,激发全社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领培育重构共同社会价值观。目前电信业存在对劳模精神培育不够重视,没有完善的劳模考评机制等问题,电信业应该重视对劳模精神的培育,完善相关机制,使电信业在XXX担当好桥头堡和信息高速通道建设和维护大军的重任。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的强大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崇高精神,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时代升华,是对劳模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的时代追求。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随着人类逐步进入到信息社会,知识、科技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术性和创新型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为XXXXXX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劳模精神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旗帜,挖掘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使劳模精神在XXX工人阶级队伍的建设中焕发新的生机,是新时期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主力军作用,巩固中国xxxx的执政基础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M].上海:三联书店,1989.
  [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xxxx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xxxx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工业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3年)[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泰尔网,2013.
  [11]吕廷杰,吕廷杰视线:高谈阔论电信产业[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
  [12]契尔.艾里亚森.全球环境下的政治进程和技术变革-XX与电信改革[M].北京: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
  [1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契尔.艾里亚森.全球环境下的政治进程和技术变革-XX与电信改革[M].北京: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
  [15]柳礼泉.中国xxxx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发展与升华[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16]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17]xxxx思想和XXX理论体系概论.学生辅学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1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9]黄海波,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的演变及面临的问题一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0]契尔.艾里亚森.全球环境下的政治进程和技术变革-XX与电信改革[M].北京: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
  [21]王冰,吕廷杰,电信运营企业全面协同创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2]乔东.企业职工文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
  [23]马凌、卢安文、何建洪.通信企业竞争优势战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4]牟青.全业务竞争形势下中国电信业规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5]王冰,吕廷杰,电信运营企业全面协同创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论文:
  [1]曾峻.劳模精神与人的“软实力”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7.
  [2]白韬喆.日本电信业发展给我国带来的启示[J].辽宁经济,2004.
  [3]庄西真.倡导劳模劳模精神引领劳动价值回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
  [4]孙力.劳模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审视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17(10).
  [5]蔡呈伟.论“互联网+”背景下竞争政策的意义[J].现代经济探讨,2016(4).
  [6]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劳模精神”问题研究.职教论坛,2016(16)
  [7]余晓辉.新世纪以来的电信业发展与转型[J].电信科学,2010(1).
  [8]王星.技术的政治经济学—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的思考[J].社会,2011(1).
  [9]董峻.何雨欣.于佳欣.等.崇尚劳动.让劳动者更光荣—xxxxxxx讲话传递出哪些新信息[J].当代劳模,2015(5).
  [10]温铁军.重建劳动文化重塑劳动地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9)
  [11]宫敬才.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2]丁建业.试析劳模工作中的辩证法[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4.
  [13]陈舜卿.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
  [14]叶巧明.劳模的劳动特点和价值特征[J].石油政工研究,1995.
  [15]肖耘.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劳模精神的佳作——评劳模精神职工读本[J].劳模精神职工本,2017.
  外文文献:
  [1]Hayek,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 Rulesandor.der(I),The University of Chieago Press,1973,
  [2]Sumner,WilliamGraham:Folkways:a Study of the SociologicalImportance of Usages,Manners,Customs,Mores,and Morals,The Athenaum Press,Ginnty and Company,1906
  [3]HerbertFigurate,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Harper&Row,Publishe
  rs,1972.
  [4]CharlesA.Moore:The chinese mind:essenrials of Chinese Phitosophy and culture,Honolulu,East一West Center Press,1967.
  [5]David Dean,Sebastian DiGrande,Dominic Field,and Paul Zwillenberg,TheConnected World:How Companies and Countries Can Win in the Digital
  Economy[J],The BCG Working Paper,Jan.2012,pp.1-17.
  [6]ICT,The World in 2013:ICT Facts and Figures[J],on http://www.itu.int
  /en/ITU-D/Statistics/Pages/facts/default.aspx,Sept.,2013.
  报刊:
  [1]xxx.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4.29
  [2]xxx.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XXXXXX伟大胜利—在中国xxxx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出版社,2017.
  [3]xxxx.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
  [4]xxx.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4)
  [5]xxx.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N].人民日报,2009.
  网页: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ccyl.org.cn/documents/zqlf/200703/t20070321_14553.htm,2015-7-31.
  [2]人民网,xxx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630/c1024-22020231.html,2013-6-30.
  [3]人民网,xxx: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XXX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06/c1024-20100407.html,2013-01-06.
  [4]新华网,xxx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l,2013-05-04.
  [5]新华网,xxx在第十二届XXXX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5434.html,2013-3-1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48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2月28日
Next 2022年2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