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发展,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引起重视,而农村空巢老人更是占其中的一大部分。现如今,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农村空巢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尤为严重。
该项目是以港沟镇潘庄村为项目地,结合前期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梳理,通过实地调查,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了解与空巢老人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对农村空巢老人切实存在的生活问题进行梳理、总结、澄清。运用社会支持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结合老人的实际情况,整合空巢老人的个人资源,依据空巢老人的具体生存状况情况构建了农村空巢老人“一对一”、“多对一”等多互助模式,使空巢老人个人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同时为农村养老模式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本项目有助于加强有利于丰富农村互助养老理论与实践研究,从而推进老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关键词:城市周边农村地区;农村空巢老人;互助模式构建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1.农村地区存在切实养老问题
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加大了我国养老负担,如今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养老事业发展的关键。
2.国家大力推进养老事业下互助养老得到发展
国家大力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近些年来不断颁布规范性政策文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社会工作在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笔者深入养老实践进行具体工作的调查与研究还明显不足,因此互助养老服务还未能得到足够成熟的相关的研究的支持。尤其是,目前关于互助养老服务的研究对象更多是针对城市老年人的,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等问题日趋严重下,农村老年人的互助养老服务却还没能充分得以开发,急需要相关理论与研究的支持[1]。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通过社会工作介入丰富农村互助养老的理论研究
在农村空巢老人互助模式的实践中,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及其专业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养老问题的责任主体不是单一的,个人、家庭、社会都需要正视在养老中的责任,结合各方面力量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
(2)通过介入互动养老推动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发展
“实践出真知”,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笔者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服务邮寄的结合在一起,构建了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实现了老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2.实践意义
(1)为XX推进农村养老事业提供积极对策建议
在农村空巢老人互助模式下,通过老人间的主动参与,成立“一对一”、“多对一”、“老帮老”等类似的互助小组,形成特定的服务模式。
(2)促进项目团队成员自身成长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以使项目成员更好体会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更加认同社会工作的专业意义,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专业服务的水平,为将来从事社会工作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在项目进行的前期,项目工作人员搜集并查阅大量与农村空巢老人以及互助养老模式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参考其他社会工作者的经验教训,为以后项目完成做好铺垫[2]。
2.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项目工作人员与受访者通过交谈的方式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在此次的调研中,采用非结构型访谈法,在访谈前期提前制定好访谈提纲,整理出想要获取的有效信息;在访谈过程中,营造一种轻松开放的访谈氛围,根据访谈提纲进行提问,这有利于获得更丰富的资料与信息,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3.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项目工作人员通过对受访者的其他非语言行为的观察获取信息的方法。我们在访谈中会着重观察老人的一些肢体动作、语言表情等,补充在访谈中为获取的信息。
二、养老状况调查
(一)老年人日常生活情况介绍
1.农村老人在生活照料方面存在巨大需求
老人们随着年纪不断增加,身体状况不断下降,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的照顾,但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只在重大节日如春节回家,老人很难在平时得到儿女照料。
2.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
虽然年满60岁的老年人,每人每年可以获得XX发放的基本养老金900元,但是由于XX只是单纯地给予基本的资金支持,并没有更多形式更多方面的支持,老年人也不能获得更多的物质帮助。同时在外务工的子女虽然也会赡养老人,给老人汇钱,但由于子女收入不高,存在日常生活保障可能随时失去的风险,老人时常为此而担心。
表1 问题及解决方式
问题 | 解决方式 |
配置tomcat时,8080被接口占用 | 通过netstat命令符查询并解除 |
编译出错 | JDK版本与myeclipse不兼容,重新安装合适的版本。 |
3.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
农村空巢老人对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希望与自己的子女能够经常联系,没事多打打电话,彼此多沟通交流,使老人得到精神慰藉。但是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日常生活也较为简单、乏味。因此老人需要人文关怀与安慰,来排遣心中寂寞,带来精神慰藉。
图1 企业进销存管理系统文件架构图
(二)互助养老薄弱的原因分析
1.地方XX和村委会态度不积极
地方XX(这里指港沟镇XX)对开展互助养老服务的迫切性和必需性理解不深,没有意识到在农村社区开展互助养老服务的重要现实意义,没有很好地了解和宣传互助养老方面的政策。项目成员通过网络查询获得港沟镇XX的联系方式后进行预约,欲对当地XX对养老方面的政策和制度进行了解。但在预约成功实际进入镇XX办公场所时并没有得到预期想要的资料,甚至发现工作人员对老年人方面的政策都不太了解,尤其对互助养老认识还十分欠缺。项目成员向村委会干部表明来意并简单介绍项目内容及意义,但得到的结果却令人意外,村支书明确表示不会支持我们的项目,不会提供相应的帮助,并阐明项目成员若在项目服务过程中遭遇任何意外,他们不会负任何责任,有些村干部则表示我们的项目在当地是不适合实施的,说老年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问题。由此可见,地方XX和村委会成员对村内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不了解,甚至选择回避老人面临生活困难的问题,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无形中增加了推行互助养老的难度。
2.村委会老年服务工作不到位
与当地村支书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沟通中发现当地村委会服务意识和民生意识差,几乎未根据上级政策的下达和本土情况制定相应的服务空巢老人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由此可见村干部中缺乏对老年工作上心的组织者。
3.传统观念的束缚和老人态度的消极
老年人生活了几十年,已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观念,很难改变。虽然现在是21世纪新社会,各种新观念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层出不穷,但是传统观念在老年人的心目中已是根深蒂固,互助养老这种方式在老年人的心里还不容易接纳。他们认为接受别人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自己和子女的无能,所谓“母不嫌子贫”,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分量不可小觑,老人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不愿他人说自己和孩子不好。有位老人说:“家丑不可外扬啊,我参加了互助服务活动,不就说明我儿子、女儿不孝顺我吗?我这不是让村里人戳我孩子脊梁骨吗?”
另外,通过走访村内的老人发现,老年人对自己的晚年生活状态非常消极,对生活质量要求不高,不奢求比温饱更高层次的生活,认为自己已步入老年,身体机能退化,造成自我价值感较低,认为自己已无力改变自身处境,只能安于现状。因此,空巢老人对互助养老并没有很大的兴趣。
(三)潘庄互助养老可行性分析
1.国家推进养老事业的政策支持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的步伐加快,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引起了xx的重视。养老问题也成为2016年两会上的重点问题,XX在一步步地为养老问题出谋划策,不断制定、颁布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由此可见,在国家大力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形势下,养老形式多样化是大势所趋,进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实验与探索,有着良好的政策支持[3]。
2.传统农村人际关系的现实支持
潘庄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村内的状况比一般自然村要复杂,在村内有健身器材比较齐全的小广场,有干净整洁的封闭式社区,社区内居民在搬进社区之前所居住的村距此不远,居民间虽不是非常熟悉但也彼此相识;同大部分自然村一样,村内以“大队”方式分组,样式格局相似的房子错落有致,村内邻里相互熟悉,村内大部分人都有亲戚关系,大家彼此相熟。这些情况提高了构建互助模式的可行性。
3.地理位置的便利
从自然地理区位分布来说,潘庄村与港沟镇隔马路相望,一条马路贯穿东西,一条商业街贯穿南北,是多辆城市公交的必经地,交通便利,物资丰富。潘庄本身人力资源也有不少,港沟镇实验小学坐落于潘庄,这里的小学生天真善良,学校方面也有发展小学生志愿者的意愿,在互助模式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
4.潜在的人员力量的支持
潘庄村内有一间卫生所,规模不大,有三位医生,四名护士。我们走访发现,卫生所每半年会为村内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上门体检的服务,但老人们普遍认为半年时间间隔太长,我们项目组成员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向卫生所负责人反应,结合卫生所人手不够等限制条件,建议他们将上门体检服务改为每3个月一次。卫生所负责人表示:“你们大学生有作为,我们也不能拖后腿,我们愿意在我们能力所及帮助你们,自己也为乡亲们做点实事。我儿子也在上大学,大二,他每次出去做志愿者我都鼓励他,我做老爸的也要给儿子长脸。”
另外,我校现在已与港沟实验小学等学校合作,对其进行志愿服务,学校与潘庄村的关系逐渐密切,这对于在当地进行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都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5.项目团队成员的专业优势
项目成员进行多次调查走访,对村内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认真分析有利于空巢老人的个人内在资源,并对老人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遵守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原则,尊重老人的特性,在实际基础上为不同的老人制定不同的互助方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互助方案;另一方面,项目成员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对潘庄所有空巢老人进行统筹规划,分析老人共同的社会资源,在“村”的基础上,为愿意参加互助组织的老人,遵循自决自愿原则,按照地域和空间合理的安排互助工作,争取制定出一份让每一位老人都接受的互助养老方案,使所有老人都能得到互助组织的帮助且为互助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甚至于突发病等危险状况发生时,也能够获得有效的帮助。
6.农村老人存在一定的互助养老的切实需求
农村存在大量的老年人口,而传统的家庭养老已不能独立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养老方式的多样性是大势所趋,互助养老必不可少。由于农村有大量老人,且他们同辈之间的联系甚至要比他们和子女的联系更密切,所以老人间的互助养老就成为农村养老方式中较好的选择。潘庄村的养老状况是大部分农村养老状况的一个缩影,尽管一定程度存在互助养老方面的顾虑,但同时村中老人也有一定的互助需要,如果能很好地构建适合当地的互助养老模式,老人在物质支持、精神慰藉等方面将会得到更大的支持,进而很好地安度晚年。
三、潘庄互助养老模式理论构建
(一)互助养老模式的含义及功能
1.互助养老模式含义
空巢老人的互助模式是在老年人有自助互助医院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工作的的努力,将老人团结起来,通过多种方式达到自助助人。
互助养老模式充分发掘村内或社区内资源和优势,一方面能够给老年人有事干、有价值感,另一方面,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实现“低成本高回报”的效果,调动居民养老的积极性,为农村空巢老人创立一个更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拥有更充实的老年生活。
2.互助养老模式的功能
(1)支持功能
中国农村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居家养老指老人居住在家庭中由子女养老,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在外务工,无法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机构养老(敬老院与养老院)需要一定的资金,农村老人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去住养老院,更重要的是在很多农村并没有养老院。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本项目研究的互助养老模式主要侧重于以同辈群体间的照护为主,事实上老年人相互理解,有很多相似的生理或心理特征,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比较容易达成共识,比较容易产生同理心,利于同辈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带来精神慰藉,其支持功能较其他养老方式尤为明显。
(2)激发潜能
在建立的互助小组中,同辈群体拥有相仿的年龄,相似的生活背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照护。在整个互助养老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使老人们认识并切身体会“积极老龄化”的力量,认识到自己虽已步入老年,但仍有机会实现“老有所为”。
(3)正名功能
当下社会,虽然一直在推崇“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但是人们在潜意识里还是多多少少会给老年人贴上“无力”、“无用”甚至是“累赘”等类似的标签,可以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能力,既帮助了他人,又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老人因此获得了成就感和价值感。对于老人的子女和社会公众来说,也缓解了子女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压力。让人们看到老人的能力,有利于去除人们对老年人“老不中用了”、“不能自食其力了”、“没有社会贡献”等方面的偏见,利于抵制人们对老年人的“污名化”,为老年人正名。
(4)带动功能
互助养老的方式可以让年轻人看到老年人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人的行为。生活中可能有一些子女外出打工,对自家老人的养老缺乏积极性。当子女看到自家老人通过“互助养老”而产生的一系列好的变化时,可能会引起子女反思养老、孝老方面的不足,进而向老年人学习。所以说“互助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带动其他形式的养老,为年轻人做表率。
(二)互助养老模式的理论基础
1.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分为外部支持与内部支持,外部支持主要指XX、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内部支持值得是服务对象的子女、亲友等支持力量。在本项目中,项目成员要逐一帮老人们理清并建立支持系统。
2.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关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综合环境与多种理论提出实践模式和系统模式,这对于互助养老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
3.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本专业中比较先进的专业之一,主要从服务对象的优势出发,发现服务对象自身所拥有的优势,结合优势,因势利导帮助服务对象。
在互助养老模式的构建中,优势视角理论是让我们明白老人也是可以改变的,老人是有改变自身生活现状的能力的。该理论指导我们在互助养老模式的构建中,充分发掘该农村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发挥农村内老人在其他方面(比如下棋,音乐,组织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和潜能,实现村庄和老人优势的最大化,构建出更有效的互助养老模式。
(三)互助养老具体模式构建
1.基于人员特征的互助养老模式构建
(1)基于亲疏关系的“亲戚朋友互助”
“亲友邻里互助小组”利用了农村社会亲戚多、亲友之间联系密切的特点。
村内的大队是建立“邻里互助小组”的分组标准,大队长也是我们与老人建立良好关系的纽带,在大队的基础上,将每个大队内的街道、胡同及居住老人统计划分,让每个老人手机中都有胡同内邻居的联系方式,以备不时之需。相邻胡同老人可以邀请彼此打麻将、打扑克,聚在一起聊天,出门购物,遇到不顺心的事老朋友之间聊一聊,让老年生活更有滋味。
(2)基于生理差异的“强弱互助”
村内空巢老人年纪差距较大,年轻一些的老人腿脚灵便、身体健康,虽不能做重活,但日常生活不存在问题,这类身体好、低龄的老人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借助低领老人年龄小,身体状况好的优势对高龄老人形成“一对一”的“轻老互助”模式。让年轻老人服务年老老人,一方面使低龄老人有事可做,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高龄老人得到很好的照料和帮助。
2.基于具体形态的互助养老模式构建
(1)一对一互助
“一对一”指的是两个身体状况不同的老人结伴互助。以地缘关系为首先考虑因素,血缘关系为次之考虑因素,也就是说,距离高龄老人居住场所近的符合条件的低龄健康老人为此高龄老人第一顺位服务人员。低龄健康老人由于身体状况良好,虽不能做重活,但类似洗衣服、做饭、聊天等简单的工作仍可以胜任。若低龄老人全心全意为高龄老人服务,赢得老人认可,项目成员应建议村委会或当地XX,对低龄老人进行表彰或给予一定报酬,形成长期奖励机制这样高龄老人有了人照顾,低龄老人也有了收入,补贴家用。
(2)多对一互助
“多对一互助”与“一对一互助”相比有着更能聚集资源的优势。“多对一”首先遵循地缘原则,以邻里为基础,以残障老人等存在特殊可能、需要特别照顾的老年人为对象。残障老人因身体原因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在很多时候都需要帮助,显然“一对一”模式不能满足残障老人的需要,需要多位老人在不同方面、不同时间进行照料。
(3)互助小组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和了解到的老人的基本资料,按照老人的兴趣爱好组成不同类型的发展小组。以象棋发展小组为例,村内爱好象棋的老人可以找到相同爱好的老人共同下棋,交流棋艺。鼓励更多的老人参与到小组中,在这个过程中,老人既可以发展兴趣爱好,也可以都得到精神慰藉,真正达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状态。
治疗小组在村内也是不可缺少的。空巢老人由于长期儿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每位老人经历的心情、事情都是相似的,将这一部分老人集合起来,组成若干个治疗小组,在小组内,老人可以尽情倾诉自己的遭遇,抒发心中感情,也可以吸取别的老人处理孤独的方法,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结语
本项目选取潘庄为例,旨在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推进。潘庄虽不能代表最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但也是如今大多数新农村的一个缩影,对潘庄养老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对广大城市周边农村的养老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项目成员在了解潘庄互助养老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养老互助薄弱的原因及其实施“互助养老”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整合研究互动过程中所得的资料,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充分发挥空巢老人自身资源,构建适合当地养老的“互助养老”模式。
本项目也有不足存在,由于时间不足、人手不足等客观原因,由项目成员构建的互助养老模式并没有真正地实行,能否经受住实践检验还有待证明。我们也认为,互助养老从萌发对真正走向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我们更相信,随着我国养老事业的逐步发展,互助养老将越来越成为普遍性现实,老人的生活也必将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炳炳,陈雪萍.我国空巢老人长期照护的现状及对策[J].健康研究,2015.4.
[2]蒋玲玲.新形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探析[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10.
[3]王晶.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和对策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R].2010.
[5]贺寨平.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6]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7]张风,李宗华.关于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的综述[J].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1.4.
[8]成伟,张灿贤,牛喜霞.中国传统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多元化养老方式探索[J].理论与现代化,2012.3.
[9]阳鸿文.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方式研究一一基于Y村的调查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2.
[10]高英倩.空巢老人互助网络建构的行动研究——以昆明市L社区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5.
[11]李顺.农村社区的互助养老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12]甘满堂,娄晓晓,刘早秀.互助养老理念的实践模式与推进机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13]潭琳.新“空巢”家庭一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J].人口研究,2002.1.
[14]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J].南方人口,2002.1.
[15]李瑞芬等.空巢家庭问题探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3.
[16]黄于扬.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及社会支持的研究——基于绵阳仙海区的调研[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17]王满富.浅议互助性养老模式[J].决策探索,2012.10.
[18]游婕.养老互助会成为社区老人好帮手[N].中国消费者报,2008.11.28.第A06版.
[19]徐月宾,郭名倞.老年社会工作实务[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1.
[20]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21]Henchoz K,Cavalli S,Girardin M.(2008).Health perception and health status in advanced old age:A paradox of association.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2]Min-Huey Chung,Nanly Hsu,Yin-Chun Wang,et al(2008).Factors affecting the long-term Care preference of the elderly in Taiwan.Geriatric Nursing.
[23]ReinhardSC.YoungHM(2009).The nursing workforce in long-term care.NursClin N Am.
附录:访谈提纲
社会支持理论下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研究无结构性访谈提纲
被访者编号: 访问日期:
访问时间: 访问地点:
一、被访者背景资料
1.年龄:
2.性别:
3.婚姻状况:
4.子女数量及性别结构:
5.子女与被访者之间的居住距离:
二、访谈问题
1.子女外出原因(如就业,升学)?
2.遇到家庭大事时子女会征求您的意见吗?尊重您的意见吗?
3.您觉得最近几年您的身体状况有什么变化吗?
4.节假日子女会回来看您或给您打电话吗?平时您觉得子女关心、挂念您吗?
5.您觉得子女在给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方面能让您感到满意吗?
6.子女与您的关系是怎样的?亲密吗?融洽吗?
7.总体来说,您觉得子女孝顺吗?您的感觉来自于哪些具体方面?
8.您怎样度过闲暇时光?
9.您平时经常会去邻居家串门吗?
10.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街坊邻居帮助过您?能说说吗?您会主动帮助别人吗?
11.在您帮助过的人中,有没有您的同龄人?
12.您觉得您的精神生活丰富吗?
13.平时村委会是否组织一些老年活动,您对这些活动感兴趣吗?您会参加吗?
14.您对国家或XX的一些养老政策了解吗?能说说您所了解的吗?
15.您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什么期待吗?
16.如果有针对同辈群体的互助养老小组,您愿意参加吗?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