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儿园以及家庭是提供幼儿教育的重要场所,要使幼儿从小得到素质教育,使幼儿能够在幼小的心灵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性格品德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单单只依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家庭的教育在整个幼儿健康发展过程当中是不能缺少的。所以,想让幼儿从小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就要实行家园共育的教育理念。通过幼儿园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全面的对幼儿实施教育,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生活习惯,这样才可以促使他们更茁壮的长大成人。本文以A幼儿园为例,阐述生活习惯和家园共育的含义,利用文献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等多种方法,调查该幼儿园幼儿生活习惯的情况,深入分析目前阻碍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困境,以便可以针对性提出有效的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幼儿园;生活习惯
1前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了幼儿园健康方面的教育目标是幼儿要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1-3岁的幼儿已经逐步有了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初步的生活习惯正在形成,并开始着手摆脱成人的束缚,产生独立生活的需要。3周岁以后幼儿的独立生活欲望逐步加强,喜欢独自探索而非成人抱着或拉着,主动产生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欲望,会尝试自己使用勺子吃饭,会努力想要自己完成穿衣服的环节等等,这些都意味着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生活的欲望,并已经付诸于行动。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入班年龄均为3周岁,该年龄阶段是培养生活能力的最佳时期。我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1]。”教师和家长应意识到在幼儿入园阶段对其进行生活能力及习惯的培养是非必要的,在幼儿开始模仿周围成人的语言和行为事,给予独立完成某项生活技能的空间,鼓励幼儿做一些简单、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其基本的生活能力,为幼儿未来成长和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作用。
2相关概念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概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有一定规律的方习惯,并且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反之,幼儿早上起来不洗手就吃东西,不好好吃早餐,不喜欢早睡早起,不喜欢运动,不会整理自己的玩具,喜欢使唤长辈等等行为都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习惯是指日久天长不断实践、不断重复最终逐渐适应,习惯也有好坏之分。“习惯”最早在《辞源》写作“习贯”,一种解释为故常,一种为日久天长形成的坚不可摧的生活方式,习惯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每一个人都有习惯,习惯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分类,人的习惯的分类多种多样,而且每个人的习惯都有好有坏并且复杂多样,习惯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意义也不同。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园配合,园方需要及时同家长沟通并反馈,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当幼儿出现一些状况时,幼儿园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缺乏与家长的沟通可能会忽视幼儿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幼儿园往往没有主动推动家园配合,使之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2]。当今社会,私立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往往并不恰当,只注重了幼儿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培养,从而使整个幼儿园缺乏丰富的教育方法。而根据访谈发现,幼儿园中教师对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教育方式方法普遍很单一,然而正是由于私立幼儿园单一的教育方式方法,往往没有很好的方法去进行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使得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没有建立起来。私立幼儿园的这种做法对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阻碍。
3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分析
本人对A幼儿园中的一个小班作为观察对象,对班级里的25名幼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察,深入了解幼儿的生活情况,并对幼儿不良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都会出现不良生活习惯的现象。本次研究选择进餐(饮食习惯)、午睡(睡眠习惯)、盥洗(生活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3.1进餐
幼儿在班级的一日生活中,变化的不仅仅是环境,一日三餐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园的一日三餐符合大部分幼儿的饮食习惯,但却不能因人而异,幼儿在家长用餐大多由家长来辅助完成,能够自主进餐的幼儿较少,尤其是在新环境中,对于新的食物、新的口味、新的进餐环境、新的进餐方式均感到陌生,因此进餐困难的情况会时有发生。进餐是否顺利关系到幼儿一日摄入的热量是否能够满足其身体发育的需要,另一方面足够的营养摄入关系到参与活动的能动性。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均对幼儿的进餐情况较为关注,虽然这个过程比较缓慢,但从整体来看,进餐困难的情况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3]。
3.2入睡
每个幼儿在入园后均要遵照幼儿园规定进行午睡,午睡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幼儿在进行了一上午的活动后,身体已经处于疲劳状态,需要通过午睡来进行肌肉放松、调整,午睡后体会会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属于一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午睡质量的高低是评价幼儿生活习惯的重要指标,幼儿午睡情况因人而异,因幼儿园的午睡时间是固定的,会与幼儿在家中的午睡时间、环境、哄睡人员均不相同。因此幼儿午睡会出现哭闹、找妈妈、需要陪伴等现象,部分幼儿在教师陪伴和哄睡下能够顺利入睡,也有部分幼儿即便是教师一再要求也无法入睡。本次研究对幼儿午睡困难情况进行了观察,这里的午睡困难指的是不能独立入睡,需要教师陪伴、哄睡才能尝试入睡,或者全程哭闹,完全没有办法入睡,且午睡起床过后的情绪波动较大。对幼儿园老师访问了解到,绝大部分幼儿在新入园第一天出现入睡困难的情况,但随着入园时间则增长,入睡困难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每逢周一入睡困难的情况会有小幅度的波动,考虑幼儿在家度过周末后,再次进入幼儿园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4]。入园半个月后大部分的幼儿均能独立入睡,幼儿起床情绪波动较大的人数也随着入园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3.3盥洗
盥洗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幼儿饭前便后洗手习惯、控制生理排泄、及时如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幼儿园生活习惯的提高十分重要。幼儿在家中的盥洗均有家长帮助,入园以后,盥洗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对环境、周边人和事物的不熟悉,导致幼儿较为紧张,不敢说自己的需要。还有一部分幼儿没有在家中养成独立盥洗的能力,如厕、洗手等均不能独立完成,有些幼儿还会因为过分的投入游戏活动,而忘记如厕。新入园的大部分的幼儿已经掌握了独立盥洗的技能,部分不能独立盥洗的幼儿能及时告知教师有如厕的需求,还有一部分幼儿不会主动告知[5]。盥洗困难的人数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在园学习和生活,大部分的幼儿能掌握盥洗的基本技能。
4幼儿不良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分析
4.1孩子自身过于依赖父母
导致幼儿不良生活习惯的原因与幼儿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密不可分。该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一定的依恋心理,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抚养者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让幼儿在新环境中依旧会寻找可以依赖的人。对家长的依赖表现在幼儿入园的晨间哭闹和一日情绪的波动,幼儿在新环境中会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这种分离焦虑导致幼儿会大声哭闹,寻找与其建立起特殊情感关系的家人,当寻找家人无果后,会将幼儿园内最亲近的人作为依赖对象,这也是部分幼儿选择依赖教师的原因。幼儿之所以对家长较为依赖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幼儿照顾有加,很多应该幼儿独立完成的项目均由家长来代为完成,喂饭、喂水、穿鞋、洗手、洗脸、入厕等一系列与生活习惯相关的行为均有家长的身影出现,因此幼儿更愿意在家中接受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幼儿园需要自己吃饭、喝水、穿鞋、洗手、洗脸和入厕,较比家中舒适的生活,幼儿是不适应。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此阶段的身心发展,这个阶段的幼儿往往依赖父母,注意力不易几种,自制力也不好,这表明幼儿自身如果想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不容易。每个幼儿都具备独立性,幼儿的气质特点不同,也决定了每个幼儿个体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对于习惯形成的时间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幼儿在家里也有不一样的表现[6]。
4.2教师教育尺度把握较难
教师的教育尺度对于现代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极其难把握,本次观察中发现,大部分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幼儿均是在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家中长辈和家长对幼儿都宠溺过度,幼儿在幼儿园表现为自我为中心、骄横跋扈、懒散傲慢,并且大部分的幼儿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而缺乏谦让、礼貌的行为。在此情况下,教师处于帮助幼儿尽快成长理念,教师若过度矫正孩子的行为,会遭长辈溺爱的下的幼儿极度反感,回到家中对父母,爷爷奶奶进行转述,若转述的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等,或者信息传达偏差,很可能使得家长不理解,所以教师的教育尺度很难把握[7]。
4.3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
根据观察本班级中大部分的幼儿父母多为溺爱孩子,对孩子自己完成生活能力多表现出不放心,正是这种不放心让父母更多的为孩子做很多本应自己完成的事情。幼儿在入园后的种种表现都表明其在家中并没有独立吃饭、洗手、入厕等,而这些都会让幼儿表现出生活习惯低下。家长的态度和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家长在接送幼儿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放心,被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些幼儿在园生活中就会表现出此类的情绪和行为,幼儿一旦跟家长一样产生对幼儿园和教师不信任的心理,那么其在幼儿园的适应过程就会更长,对生活自理的抵触就会更大。
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常“包办”过多的事情,如喂饭、喂水、帮助入厕等均是因为赶时间、怕麻烦,幼儿自己吃饭会弄脏衣服、会耽误时间,打扫食物残渣和清洗衣服的时间较比喂饭、喂水的时间要长很多,因此宁愿代劳这些事情,也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教会幼儿基本的生活技能,这就导致幼儿生活习惯较差的现状。幼儿在幼儿园生活时,经常会因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与家中不同,幼儿园的各项规定与家中明显不同,在家中原有的固定生活状态被打破的情况下,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习惯规则,这一个过程非常漫长,也需要家长的全力配合[8]。大部分家长对于幼儿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视,习惯培养等其他方面往往不太重视甚至被忽视,所以在家庭中,并没有平衡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并且家长的侧重点出现了错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联系性和阶段性,家长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习惯培养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把握好这个度,遵循幼儿身心发展,把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放在首位。
5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对策
5.1家长应积极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和进步心
幼儿在新环境、新集体中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心理常常会带动其情绪波动较为严重,导致幼儿在新环境中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当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或者在一日正常活动中,都应采取积极鼓励的策略,对表现良好的幼儿发小红花、卡通小贴纸等,以这种方式来积极鼓励幼儿的进步。教师要在幼儿生活能力有进步时,给予言语和行为上的及时鼓励,包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些都会让幼儿感觉到在情感上教师和家长的区别并不大,教师也是发自内心关心自己、喜欢自己的人,是值得信赖和依赖的人。幼儿在教师的不断鼓励下,其生活习惯会慢慢进步,这样教师的工作压力会逐步降低,而幼儿在不断的鼓励中也会逐步建立起自信心,对幼儿园也会由陌生、不喜欢,变为熟悉、依赖。榜样示范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在《学记》中也有体现:“相观而善之谓摩。”而父母及家庭成员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幼儿对于自己和外界缺乏认知,需要不断模仿来学习,因此家长也是其主要的模仿对象。所以父母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起良好生活习惯的榜样,幼儿在不知不自觉中就会效仿家长的做法,家长如果想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那么自己必须做到不睡懒觉;家长要求幼儿玩玩具之后要玩具归类,家长就要及时把家里收拾干净,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9]。
5.2教师应认真观察,善于挖掘幼儿的优点
要想尽快提高幼儿生活习惯,就需要认真观察幼儿个体特点,对幼儿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从中挖掘幼儿的优点,对这些优点进行放大后,让幼儿感觉教师的关心,逐步对幼儿园和教师产生好感。教育者要深信每个幼儿身上都有独有的潜质,这些潜质需要教师来作为挖掘者、鼓励者、促进者和协助者,教师为幼儿创造一个利于发展的环境,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质和优点,幼儿就会像春天里面的种子,破土发芽,不断的茁壮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责任重大,积极乐观的引导会被逐渐接纳和喜爱,这对一个幼儿来说至关重要。
另外,为了加快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程度,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习惯。教师应充分的为幼儿提供展示的平台,这一平台并不局限于才艺表演,一些生活技能同样也是可以展示给其他小朋友的内容。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教育,教学内容包括穿衣服、穿鞋子、叠毛巾、提裤子、收拾书包等简单的内容。开展的形式也较为多样,可选择采取比赛的方式,既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其参与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中学会生活技能,对于表现优秀的幼儿,可以给与其展示的平台,让幼儿在展示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进而更加喜欢幼儿园,在自信心的支持下更加独立。
幼儿园教师与其他学校的教师工作性质并不相同,其所面对的群体多为年龄较小的学龄前儿童,这部分幼儿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面对较为严厉的教师会产生更多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严重阻碍幼儿对幼儿园喜爱程度。幼儿园教育者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幼儿园教师的身份从传统教师中剥离出来,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的工作与妈妈更为相近,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远比严肃认真的教育更为实际,所获得的教育效果也不言而喻。教师应主动与幼儿建立安全依恋,将自己视为幼儿的伙伴,以伙伴的视角来与幼儿沟通与交流,让幼儿逐步对自己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幼儿园生活习惯的逐步提高需要建立在幼儿园适应能力逐步增强的基础之上。而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会加快幼儿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生活习惯。
5.3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生活能力养成
为了保证幼儿能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在接收幼儿之前应告知家长做好必要的新入园准备工作。包括提前在家中纠正幼儿的不良作息时间,执行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教授幼儿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使其能够提前掌握一些生活能力,不仅能给教师减轻负担,还能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降低幼儿入园焦虑症的发生率。幼儿家长、幼儿园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只有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幼儿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家园脱节,幼儿的全面教育必然会遭受影响,使得孩子在家里一种状态,在幼儿园是另外一种状态,那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出现,把家园共育开展好,首先必须要从认识上着手,让幼儿家长、幼儿园在家园共育上达成共识。因此,幼儿园应建立科学的家园共育,家园共育理念内容包括家园共育的重要意义和家园共育的具体细则,通过家园合作的的方式来确定家长和幼儿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最大程度的做到权责明确[10]。
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庭教育实际效果的最直接方式就是通过教育讲座的方式来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纠正家长不良教育方法。使家长们的教育思想更加的科学化,能科学理智的看待幼儿入园初期的一些不适应现象,让家长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充分的吸收有用的教育经验,有效的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对幼儿生活能力的快速提高大有裨益。现如今大部分家庭中,家长对幼儿过分溺爱,什么事情都帮幼儿做好,吃饭要一口一口喂,穿衣服也给幼儿穿好,因此,幼儿完全没有机会自己独立做事。一些家长还存在一种心理:让孩子自己完成一项任务时孩子往往手忙脚乱,浪费时间不说还经常把事情办得不合人意,最后却要家长来收拾局面。所以,家长在对待幼儿上要有一定的耐心,以幼儿为主体,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事事都做好,只等幼儿坐享其成,应该拒绝包办代替。与此同时,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建立,萌发自信心、上进心,也有助于幼儿独立性的养成。
在家庭中,父母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习惯的培养往往离不开父母的教育,但是当今社会,父母工作较忙的家庭比较多,没有时间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所以渐渐家长与幼儿之间产生了隔阂;所以,增进与幼儿的沟通,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十分重要。
这时,父母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日常生活之中通过沟通交流,主动要求幼儿独立吃饭、独立上厕所,并且可以把规则制定并编写儿歌,每天教幼儿唱,做到润物细无声。此外,和幼儿在不经意间进行沟通,也可以自然地将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以固化。有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三心二意,有时候这样有时候那样,这样很容易造成幼儿思想的混乱,这时候,老师要主动联系家长,统一与家长的教育方法,使幼儿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教育达成一致。家园需要共同努力,达成一致,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
此外,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家庭,正视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家长共同交流探讨,列出每个幼儿的生活习惯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当教师发现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的时候也要及时指正并帮助家长制定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家园共育中,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主动交流,充分尊重家长提出的教育意见。由于每个幼儿都是具有个体独立性的,存在不同的差异,主动地沟通交流也有利于建立起家园共育的桥梁。
结语
幼儿生活习惯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探讨的热点话题,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正确导致过度宠溺孩子,使其在入园阶段无法掌握应有的生活技能,使其在新入园阶段焦虑情况严重,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加大了幼儿教师的工作负担,也让家长和幼儿在初入园阶段倍感艰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适应能力和生活习惯做了一定的要求,指出幼儿应具有一定的生活习惯,3-4岁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能更快的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幼儿需要掌握一定生活技能,具备一定的生活习惯是幼儿开启幼儿园新生活的良好开端。针对目前家庭教育中长辈过于溺爱、孩子过于依赖、父母赶时间、怕麻烦、父母放心等原因造成的幼儿生活习惯较低的现状,应及时给予纠正,从积极鼓励、建立自信心、认真观察和善于挖掘幼儿的优点、为幼儿提供展示平台、转变教育者的观念、家园一致的情况下促进幼儿的成长,将能力培养寓于游戏之中几种方式来进一步的提高幼儿的生活习惯。
致谢
在论文即将定稿之际,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本篇论文无论是在选题、资料查询,还是在撰写修改的每个环节,无不得到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殷切帮助。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以及孜孜不倦的教诲都深深影响了我,使我受益匪浅。
另外,要感谢我学习以来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和领导。一直以来,是他们的教导、关心和鼓励才使我有了不断前进的自信和勇气。老师和同学、家人的支持,是我不断努力的动力。
最后,我再次感谢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岁月里取得更理想的成绩。我也将保持刻苦勤勉的作风,争取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雍锦琳. 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9):370-371.
[2]张萍. 基于家长层面的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策略[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5):137-139.
[3]史文超. 家园互动促进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行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4]王莉,李建群.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机理及其培养实践[J]. 现代教育科学,2018,(12):84-87.
[5]章珺. 流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6]万颖. 绘本榜样人物对幼儿生活习惯养成影响的实验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7]廖海群. 基于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幼儿道德教育研究[D].中北大学,2018.
[8]黄爱华. 浅析幼儿生活习惯养成问题、成因及家庭教育策略关系[J]. 学周刊,2017,(16):227-228.
[9]张爱玲,李婷. 中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以北京市艺海童心双语幼儿园为例[J]. 甘肃高师学报,2017,22(02):67-70+90.
[10]甘晓彬. 家园协作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11):124-12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5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