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高大且近于神化,如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神机妙算借东风,八卦阵,空城计等等。让人读来意犹未尽,甚是敬佩。但是终其一生,除退守蜀地,仓促间建立蜀国,实现三分天下,却未能再建寸功,实在令人扼腕叹息。这也是诸葛亮的缺憾的所在。这种遗憾,或许从他选择辅佐刘备开始,就注定无从逃避。这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伟大的勇气,正是后人对诸葛亮膜拜的所在。人无完人,才无全才,也正是这些遗憾,造就了千古流芳的诸葛孔明的缺憾美。
关键词:诸葛亮;遗憾;失误;智慧
在罗贯中的作品中,诸葛亮既是治军又是谋略,又是治国之才,又是治国之士,又是外交家,是人们心且中的英雄,是忠诚与睿智的象征。正如谚语所说,没有人是完美的。诸葛亮在谋略上也有缺陷,在培养接班人和使用上也有很大的错误,这是由于其历史的局限。使得它更加贴近客观实际,更加真实可信。本文分两部分,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一些错误进行了粗略的论述。
一、诸葛亮一生存在的遗憾
(一)六次北伐失败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算准了司马懿会攻占街亭,所以让马谡去防守,却没有料到马谡会这么容易就失去了街亭。是自己的大意,还是自己的疏忽?第二次,诸葛亮派遣姜维诈降,一举击溃曹军,众人本以为他会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却没想到自己带来的粮草不够,只能退兵,第三次,诸葛亮以计将司马懿击溃,忽然听到张苟之死,失声痛哭,吐血昏倒在地,自此之后,他病倒在地,蜀国军队只得退守汉中。第四次,诸葛亮用八卦阵法重伤司马懿,却没想到同马懿收买了蜀军的粮草官员苟安,回到成都散播诸葛亮迟早会上位的流言。刘禅大骇,急忙将诸葛亮召了回来。诸葛亮只好下令撤退。第五次,诸葛亮用计策击败了司马懿,突然接到永安李严的信,说东吴魏谋和,要联手攻打蜀。诸葛亮无奈,只得退兵,却没想到李严为了忽悠诸葛亮,竟然编了一个虚假的情报。第六次,诸葛亮在司马懿手下连败,司马懿不敢应战,固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女装给司马懿,司马懿非但没有生气,还从诸葛亮的探子口中得知诸葛亮病危,并推测诸葛亮已死。
(二)跟随刘备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开国元勋,但刘备在中山靖王和汉室宗亲的支持下,实力却是最弱的。诸葛亮投靠刘备,与东吴联手,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奠定了三国格局。赤壁之战后,曹操一统天下的计划被搁置了下来,但曹魏是当世最强的,占据了北疆的大部分地盘,魏境内人才济济,曹操也在广纳人才。曹操应该很欣赏诸葛亮这种惊才绝艳的人物,但是曹操的所作所为,却是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满。
刘备和汉室后人都把自己当成了正统,比起曹操被人称为叛徒,道德上占据了上风,很多汉人都把投靠曹操是一种耻辱,以诸葛亮的性格,是绝对不会投靠曹魏的。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曾经有机会上位,但他一直尽心尽力的支持少主,为刘备的复兴大业做准备。东吴孙权,在父亲和哥哥的努力下,终于有了一席之地,但东吴对世家势力的依赖,以及东吴的势力,都是一统天下的。
刘备拥有正统的身份,对诸葛亮忠心耿耿,诚意满满,给了他一个大展宏图的机会,两人之间的关系很好,这恰恰是东吴和曹魏都不可能给予给诸葛亮。
(三)用人失败,轻信了马谡
诸葛亮一生中有一件事情,影响很大,那就是刘备去世后,蜀国虽然容易防守,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要进攻。诸葛亮屡次出征,都以失败告终,最让人遗憾的是,他错误地相信了马谡,让其镇守街亭要道,而魏延和吴壹都是身经百战之辈,而诸葛亮则力排众议,让他担任前锋。只可惜,马谡的一己之私,导致了一场惨败,使得蜀军的进攻戛然而止,马谡不是一个狂妄之人,在蜀汉末期,马谡是唯一一个能和诸葛亮商议兵法的人,当年马谡就是平定孟获的,但这一次,他因为错误地相信了马谡,导致了军队的大败,这也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分析诸葛亮遗憾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一)六级北伐失败
1.主观因素
成功与否,取决于领导者的能力。作为一名谋士、宰相,诸葛亮的战略有两个错误,那就是他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身死道消了,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也是最早走向灭亡的原因。
首先,他在把握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刘备伐吴”,荆州统帅之事,诸葛亮被忠义的观念所左右,做出了一些有损大局的决定,这是他作为室相的失职之举。再比如,他在辅佐后主的时候,身为蜀汉的最高领袖,却不顾现实,六次出兵,这是一种报答恩情,但又担心自己不能完成自己的遗愿,而不是因为大势和时机的把握。那时三国格局已基本形成,一时半会很难扭转,综合来看,曹魏较吴,蜀强,贤明之主,唯有发展国力。积蓄力量,增强与魏、吴的力量。在这样的力量面前,没有什么战争可以取胜,六出祁山的战果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小国与强国之间的消耗战,对小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要打,就得用最快的速度解决,这样才有机会。
领导干部也要善于抓住大事,不要忙于琐碎的事情,而是要让别人为自己做事,这就是领导的艺术。诸葛亮生怕其他人不像他那样尽心尽力,所以“罚二十岁以上的人,都要亲自过目!”“经常看书”“亲理细事”。古人说:“坐而论者,谓之三贤,以言而行者,则为士。”昔丙吉忧牛喘气,却不问横路之人。诸葛亮的牺牲,一方面会影响他的决策,另一方面,也会让他无法充分利用部下的才能,阴碍他的发展。一,使自己平庸,不值得。诸葛亮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失败。诸葛亮在权衡利弊的能力上,与曹操和司马懿相比,差得太远了。邓艾等人,以“智谋多变”而闻名,司马懿克日擒孟达,邓艾潜入殷平,均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决策能力。诸葛亮在任命荆州的时候,因为忠诚的限制,缺乏决断,导致了混乱,在北伐中,他没有采取魏延之从子午谷直捣长安的策略,只想着稳妥起见,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敢冒险,对局势的掌握太少。可以举出两个例子:刘备伐吴报仇,此乃吴之大好时机。诸葛亮本应以赵云,马超,马代,魏延为阻击魏军,明说他在蜀,却暗中跟随刘备攻打吴国。在那个时候,曹不还不如诸葛亮,魏定也不敢入侵蜀国,只能在一旁看着。吴被灭,中原岂不是更容易?第二,如果在首次北伐时,采用魏延的策略,以雷霆万钧之速攻入长安,中原岂韭也是他的囊中之物?这就是速度。诸葛亮虽然用阴谋诡计解决了司马懿的问题,但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让魏国以喘息之机,将司马懿调回来,以阻蜀。
2.客观因素
曹魏非速亡:第一,曹丕登基以来,曹魏有世家撑腰,政局稳固,实力最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撼动的。其次,魏国的阜帝曹叡也不是一个昏庸的阜帝,司马懿的实力不容小觑。隆中对中“天下有变”的时间已经不存在了。益州并非进取之地:在荆州失守后,刘备集团丧失了对曹魏的最好攻势,蜀道之难,比登天还难。汉军要从益州攻打魏国,必须翻越过秦岭,运输粮食和军械都很困难。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军事才华不如他,但他的军事能力却很强。但是诸葛亮是个小心谨慎的人,不善于变化,所以他只会采取正规的战术。没有天时和地理上的优势,他们也很难做出什么事情来。
(二)跟随刘备
1.主观因素
诸葛亮之所以会选择刘备,是因为他的性格,他的雄心,他的政治理想。首先,曹操击败袁绍,一统天下。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势力。他麾下的将领和军师,可谓是应有尽有。诸葛亮若是投奔曹操,就算被他收留了,最多也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想要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曹操本人也是多才多艺之十,所以他不会特别照顾诸葛亮。在诸葛亮看来,这是没有任何奋斗的意义的。
第二诸葛亮的统治思想是“以儒为先”,以“以德治民”,而曹操则是以“以德治民”。诸葛亮对此深有体会,要知道诸葛亮之所以跟随舅舅离家出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屠徐州。两个人如果有太大的分歧,那是不可能长久的。除非一方只是拿工资,不做实际工作,但这显然不是诸葛亮所希望的,他不但要做事情,还要做大事情。
2.客观因素
第一刘备的人格魅力。在我国古代,道德至上,特别是帝王的品德。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君王做首领,那么,他就可以做到官风淳朴,官风淳朴,民风淳朴,社会才能真正地走向和谐。刘备在道义上占据绝对的上风。刘备作为阜室成员,参与了刺杀曹操的阴谋,这是少有的效忠于大汉王朝。这就让诸葛亮等人受到了“忠孝”的影响。另外,刘备在平原、徐州等地推行仁政,仁德之名传扬开来,对诸葛亮这种推崇“内需外法”的治国理念,同样推崇仁政的他,有着极大的诱惑力。而且刘备是个礼贤下士,号称天下豪杰,在当时的声望很高,诸葛亮肯定也会想到这一点。
第二刘备的给予的空间,刘备虽然威名赫赫,但他麾下只有一群人,实力并不强,可以说,刘备现在还处于危险之中。诸葛亮若能助刘备一臂之力,立于不败之地,一统天下,那就是大有希望的。而刘备虽然有一流的将领,但却没有一位优秀的管理人才,这就意味着诸葛亮可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三)用人失败,轻信了马谡
1.主观因素
诸葛亮一生只追求个性人格上的完美,事事亲为,不信任下属。蜀地人才济济,却没有兴办教育,没有培养后辈,在第一代名将相继过世后,人才凋零,蜀中无将军,廖为前锋,如此窘迫,孔明也有责任。他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错误,在听到赵云、关平、张荀三人死亡的消息后,他要么痛哭流涕,要么吐血,这是为什么?因为是没有人能帮他完成他对中原的伟大的宏愿。蜀汉之初,诸葛亮率领的势力还算得上是一股相当强大的力量,由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王平等人组成,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但关羽器张跋扈,张飞脾气暴躁,魏延难管,马谡性情暴躁对西蜀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2.客观因素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的时代。在当时,曹操以皇帝为尊,以诸侯为尊,各自为政,最后形成了三大相对稳固的魏蜀吴三国。但实际上,三大家族虽然兵强马壮,但也都有一种一统天下的野心。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一统天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要有地理优势,更要有人和,在这个时代,人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稀有的。曹操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就是因为他的知人善用,而蜀汉一方,在后来的发展中,人才匮乏,导致了他的没落。这里面,有两个人死了,这是诸葛亮最大的失误。
第一逼迫刘封自杀。刘备在荆州暂住,那时候他还没有儿子,咸丰是个有能力的人,所以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儿子,给自己起名叫刘封。当年,刘封跟着五虎将军,刘备,诸葛亮一起,来到了关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刘备和诸葛亮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在攻占了这座城市之后,他和孟达就接到了关羽的求援,不过他们才刚刚占据这一片区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自然不可能贸然动手。也是因为没有支援,关羽才会在樊城一役中惨败,被逼到了麦城,最终被俘虏,被杀死。因为这个原因,刘备丢了荆州这个重要的地方,孟达、刘封都成了他的出气筒。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封本与孟达的关系并不好,两人一怒之下,损失了不少的城池。这让刘备十分的不爽。以欺负孟达,不支持关羽为借口,赐给了刘封一条白绫,让他自杀,刘备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诸葛亮说服了他。现在看来,他的选择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毕首,他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最主要的原大,就是拍心刘禅在刘备死后会不会影响到刘封的统治。但事实上,蜀汉末期,最缺少的就是刘封这种猛将,可以说是诸葛亮自己把自己的后路给堵死了。
第二流泪杀马谡。在《三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人都耳熟能详,比如斩马谡。马谡是一名出色的将领,无论在战斗方面,还是在统帅方面,都是极为罕见的。在北伐期间,他成功地运用了离间术,把司马懿引走,从而赢得了北伐战争的全面胜利。不过,天赋异禀的人,也有一个弱点。这是一种骄傲,一种骄傲。在与司马懿的战斗中,他原本可以在街道中央扎营,赢得这场战斗,但他一意孤行,最终还是输了。在军中,不服从命令而失败的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诸葛亮并没有手下留情,他只是按照军法行事,虽然斩杀了敌人,但对于蜀汉的发展,却是不利的。蜀汉在没有了这些人才的情况下,变得更加的弱小,几乎没有能够在北伐战争中获胜,最后被魏国的吞并,彻底的崩溃了。曹操之所以能一统天下,成为一代枭雄,就是因为他懂得用人,看重人才,而蜀汉之所以会北伐失败,就是因为对人才的利用不重视。
三、总结
《三国演义》在刻画诸葛亮的时候,并没有忘记以实际为基础,没有将孔明彻底地神化,而大胆地描写了他的不足之外,大胆地描写了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受的限制,从而更好地满了他的个性需求,让他的作品更加真实、可信。作者的诸葛亮一生在儒家思想的支配下,有强烈的“中”意识,他无法突破这个时代的“忠义”观念,所以他的性格并没有受到太大的负面响,相反,他的性格变得更加鲜明,更加生动,更加生动。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个人,我非常赞同,他的智慧和谋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值得我们去学习,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然而,世事无常,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不管是王侯,还是平民,在漫长的生命中,都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注释
靳健、石义堂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2004年12月版,P211靳健:《语文课程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年5月版,P98+靳健:《语文课程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年5月版,P137+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教版,1986年版,P241+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2月版
2、陈寿《三国志》,吉林文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3、易中天《品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版
致谢
在论文基本定稿的时候,我心里夹杂着难以表达的伤感和欣喜,毕业论文是我即将毕业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一个任务饱含了指导老师的诲人不倦、朋友同学的帮助以及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回首大学生活,师院承载了我最美年华里的四个春翡夏翠秋金冬银,有过欢笑也曾留下遗憾,但庆幸的是,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聚首一起畅想未来。借此机会,我想对我的指导老师以及帮助过我的同学朋友致以最真挚的谢意。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