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雷雨》是作家曹禺在1933年的时候所创作的一部优秀的话剧剧本,在那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新旧两种不同的思想,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雷雨》正是以戏剧冲突的方式,以周公馆为场地,通过家庭纠纷和劳资冲突,为我们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的资产阶级封建家庭的黑暗和罪恶,以及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新文化运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思想,对当时中国根深蒂固的旧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进而映射新旧思想尖锐的对立冲突。本文试图从《雷雨》创作的时代背景、取题的象征意义、人物性格及矛盾冲突等方面,简要分析新旧两种文化的冲突,从而进一步认识《雷雨》的文学地位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曹宇;雷暴;剧院;新旧观念;戏剧性的冲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雷雨》是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基石”,与其是一部伦理戏剧,倒不如说是呈现旧时代人物“命运”伟大戏剧。在剧中每个人都在力寻求自己的出路,最后却无一例外迎来了人生悲剧,可以说这种悲剧不是旧社会独有的,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人都面临着新与旧的思想冲突。
《雷雨》的标题,就很明确地阐述了该部戏剧情节所发生的自然气候:“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在这样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之间,这幕剧就此展开。同时,与这样的天气所并驾齐驱的,就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种种故事,也终于爆发了一场毁灭性的“雷雨”:四凤、周冲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雷雨》主要通过以下几处细节体现“雷雨”的研究意义:
首先,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来看,正是新思想新文化进入中国的时刻。与此同时,周朴园的前妻鲁侍萍愤然进入周公馆的时候,正是“雷雨”前夕,而此时鲁大海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带领着工人展开剑拔弩张的罢工,为的就是争取福利待遇。其象征意义是:新旧交替之下的社会,工人运动正如“雷雨”般席卷而来,并且热火朝天地开展。
其次,是《雷雨》令人叹惋的戏剧结局,周冲与四凤跑出周公馆,踩到了伏笔的“电线”,在雷雨中双双触电身亡,周萍在崩塌的家庭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之下举枪自杀,鲁大海则带着满腔的情绪远离了这个“家”。其象征意义是:在震耳发愦的雷声中,这个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的周家,随着那些人的逝去而彻底坍塌。
动荡不安的社会之下,难以掩盖的矛盾如破竹之势一般冲出,再也无法隐藏,这场雷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让轰鸣的雷声震醒在这个动荡时局中仍然昏昏欲睡的人,《雷雨》这部作品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这部作品是在自然界的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中展开剧情。二指矛盾与冲突在爆发前的一切,仿佛自然界中雷雨前的压抑,及人物最后的爆发,就像雷雨一样。
在《雷雨》中,有封建专制的周朴园;有质朴善良的鲁侍萍;有敢爱敢恨的繁漪;有热情正义的鲁大海等等,本文通过叙述人物事件来对比作品中体现的新旧思想,这不仅是重温经典,还是以这部作品为主,窥一斑而见全豹,体会那个时代的新旧思想所带来的矛盾冲突,在前人的身上汲取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什么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曹禺《雷雨》的研究论著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对《雷雨》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戏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较为全面地分析。在国外,《雷雨》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戏剧也被广泛传播。
1.4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详细分析了《雷雨》中不同人物由于思想不同产生的矛盾冲突,在搜集关于《雷雨》人物分析和《雷雨》时代意义的相关资料后进行总结归纳,从每个人对应的故事情节出发,阐述作品中所体现的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去挖掘悲剧情节背后的悲剧人生。
2 《雷雨》中人物新旧思想的冲突
2.1 夫妻之间新旧思想的冲突
周朴园的两任妻子分别是鲁侍萍与繁漪,她们的人物性格特点大不相同,所以不同的夫妻关系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思想冲突。
2.1.1 周朴园与繁漪之间新旧思想的冲突
在整部戏剧中,繁漪是所有冲突的导火索,也正是由于她的爱恨情仇,将所有人的悲剧聚集到了一起,引发了这场“雷雨”。
繁漪的生活不可谓不绝望,不仅有霸道专制的丈夫周朴园,周公馆的空气更让她喘不过气,把她“磨成石头样的死人”,而繁漪是接受过新思想的女性,而这种无法挣脱的黑暗又恰恰加深了她的痛苦,犹如“清醒地躺在棺材里任其腐蚀”,由此可见,繁漪是一位接受过新思想的旧女性,恰如这个新旧交替,新旧并存的社会一样。在第一幕里,当周朴园强迫周繁漪喝药时,遭到了繁漪的强烈反抗,繁漪说“我不愿喝这种苦东西”,表面上是坚信自己没有生病拒绝喝药,实际上暗含了两个人保守与进步的思想冲突,繁漪不想再被周朴园压迫,对眼前的生活感到厌恶。
在此之后,繁漪在与周朴园的冲突逐渐强势,在这之后拒绝了周朴园让德国大夫给她看病,又在雷雨夜与周朴园激烈争辩。其实,繁漪的变化贯穿整个剧情,从软弱到强硬,究其根源,周繁漪与周朴园的冲突实际上是繁漪与周萍不正当关系逐渐断裂的映射,让她不断对现实有更清醒地认识。
周朴园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物,是旧思想的捍卫者,正如周萍所说“他的意见就是法律”。因此与渴望自由、寻求解放的新时代女性繁漪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周朴园总是想以绝对的权威来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可,就像他所说的要建成“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然而,周朴园的幻想随着第四幕中的“出走”破碎了,此时的繁漪当众揭穿了周朴园伪善的面具,打破了周公馆的平静,悲剧由此爆发。
2.2.2 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新旧思想的冲突
在作品中,曹禺似乎更加偏爱“雷雨式”的繁漪,而对鲁侍萍并不看重,但鲁侍萍这一形象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如同周朴园、繁漪一样,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性,而在她身上体现的是女性的觉醒,是中国女性努力挣脱男权的努力,因此鲁侍萍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鲁侍萍时隔30年再次出现在周朴园面前的时候,她的心里满是怀念,但周朴园却想敬而远之,因为她的出现将打破他一手建立的“秩序”家庭,在这里,鲁侍萍不再是那个被边缘化、可有可无的人,而是能主宰周公馆名誉的人,因此,此时的鲁侍萍成为了唯一一个有可能颠覆周公馆“旧秩序”的人。从前的他被周朴园,甚至是鲁贵任意摆布,但如今的他可以将金钱扔给周朴园,对他说不,这便是女性的进步。
同时,鲁妈的转变在体现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同时,也预示着女性未来真正做为“人”的可能,即自尊、自由、自主。从鲁侍萍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追求自身地位和社会价值的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在男性话语围追堵截的大环境下,鲁侍萍与繁漪一起努力颠覆着男权主导的世界。
2.2 父子之间新旧思想的冲突
周朴园作为封建家庭的大家长,是整部作品中旧思想的代表,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周朴园的下一代作为这个时代中的新一代,就是这部作品中的新思想的代表,父子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就是新旧思想之间的冲突。
2.2.1 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新旧思想的冲突
在《雷雨》宏大的叙事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封建势力与进步思想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周朴园作为封建大家长和资本家的代表,与他的二儿子鲁大海不仅有着父与子的家族矛盾,还有资本家与工人的利益冲突。
劳资的冲突一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作品中,鲁大海常常被读者们称赞为“工人领袖”,作为时代光明的化身,他性格刚烈,爱憎分明,是曹禺刻画最单纯明了的一个人物,如果失去了鲁大海,《雷雨》便不再是一个新故事。
在作品中,鲁大海在周公馆对周朴园破口大骂,义愤填膺地控诉着周朴园压榨工人,中饱私囊的罪行,但不幸的是,鲁大海从最开始就失败了,败在了另外三个代表与周朴园达成的复工协议。当周朴园铁了心要维护资本家利益的时候,鲁大海还在坚持自己的原则“我们这次罢工是有团结、有组织的”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冲突不仅体现了两人之间思想的巨大差异,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者个人力量的薄弱和资本家的强大。
因此,矿工的罢工运动作为整部戏剧矛盾冲突的导火索,体现的不仅是两个家族纷繁复杂的利益、感情冲突,还是封建与进步、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世纪较量,作者在书写这场悲剧的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恶和贪婪,预示着黑暗终将走向毁灭。
2.2.2 周朴园与周冲之间新旧思想的冲突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个渗透着封建思想的资本家,他专制暴虐、刚愎自用、心狠手辣,是封建文化的产物。他恪守传统的封建伦理和封建文化,是封建文化的忠实捍卫者。他是封建旧文化的典型代表。周冲是曹禺笔下最具“五四”特征的人物,在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身上干净得没有一点杂质,他的心灵更有着寻常人无法逾越的纯真。在剧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但不幸的是,虽然周冲有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品格,但在周朴园的摧残下,还是没有摆脱封建泥土的束缚,最后在最好的年华结束了生命。
在剧中周冲与周朴园的第一次新与旧的交锋是在周冲看到周朴园逼迫繁漪喝药的时候,当周朴园问周冲支出的学费做什么的时候,周冲回答则是“我现在没什么事情了”,当周朴园再次追问的时候,周冲则哭着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这段对话在反映了周朴园的强势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周冲的软弱,周冲没有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自己的想法 埋没,而周冲作为新时代、新思想的代表,也说明了即使在“共和”时期,封建思想、父权制度依然强势,新思想无法独立起来,进而也说明了社会依然处于黑暗之中。
当周朴园要辞去鲁大海的时候,周冲勇敢地站了出来,表示“这是不公平的”,虽然遭到周朴园的训斥之后周冲愤然离去,但这也说明了周冲心中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同时,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敢于追求权利的同时敢于反对压迫,在某种程度上与周冲有着相似的人格,但周冲与鲁大海不同点在于周冲是在封建环境下接受了先进思想,在新与旧的影响下成长起来,但由于思想没有成熟,面对封建思想的压迫,周冲只有回避,暗暗盼望理想的实现。正如鲁迅《在酒楼上》中所说的那样,有人说:鲁迅先生笔下的“过客”是“明知是坟却偏要走”,以此反抗绝望;而在周冲,他甚至连前方是“坟”这一点也不清楚,他所做的,仅仅是“走”而已。但我从周冲的身上看出一种源自内心的反抗,单枪匹马地坚定着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在这部作品的最后,周冲踩到了雨中的电线,触电而亡,周萍在绝望中自杀身亡,周朴园这个封建大资本家落了个后继无人的结果,悲痛欲绝。
因此在这场新与旧的斗争中,事实上是没有胜利者的,因为双方皆是两败俱伤。而从这累累的伤痕中我们看到了实现新与旧交替的代价是惨重的。戏剧冲突在周冲所代表的新思想与周朴园代表的旧思想的交锋中得到了升华。
2.3 父女之间新旧思想的冲突
在剧中,鲁贵并不是一个重要人物,也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他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形象。严格意义上讲,鲁贵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下等人,虽然他服侍着周公馆的主人,也与其他下等人受着剥削,但他的生活并不差,也正因如此,虽然地位不高,但也沾染了资本家身上的剥削的恶习,并视金钱为万能,就像他对四凤说的那样“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靠得住,只有钱是真的。”,这也造就了他矛盾的性格。而他的女儿四凤同样身受统治阶级压迫,但却懂得反抗,懂得控诉罪恶的制度和人性,这也导致了这对父女的思想冲突。当鲁侍萍要接走四凤的时候,鲁贵极力阻拦,让她不要舍弃周公馆的荣华富贵去跟着鲁侍萍受苦,但四凤依然坚决地跟母亲在一起。
从各方面看,鲁贵都是一个悲剧人物,在她向自己的女儿四凤讲述周公馆的闹鬼事件时叮嘱四凤要小心,这并非是担心自己的女儿,而是想借此勒索四凤身上的钱。由此可见,鲁贵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他不属于任何阶级,也不会维护任何阶级的利益,但也会成为金钱和权力的统治工具。他在剧中的作用就是对大资本家周朴园的无条件顺从,是一个在精神和物质上都依附于周家的贱奴,正如鲁大海所说,“他忘记了他还是一个人”。
3 《雷雨》中人物新旧思想冲突根源
3.1 新旧思想冲突的特点
新旧思想的冲突是造成《雷雨》中人物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诱因。西方悲剧人物往往富有个性,性格决定他们的命运,在众多悲剧人物中,有象征着富有正义感但与命运抗争到底的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也有像作为自私虚伪的周朴园作为悲剧根源的虚伪者形象,人性本身蕴含着善与恶,在中外的各个悲剧人物的性格上,都存在着区别。
3.1.1 抗争性
新旧思想的冲突与人物的性格紧密关联。悲剧人物的性格存在着美好的一面。在悲剧命运上,人物的悲剧命运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巴金先生的长篇小说《寒夜》中汪文轩的妻子曾树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雷雨》中的蘩漪,都是中国勇敢追求自由幸福的女性形象。她们为了自己的爱情做出努力,这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即使是作为悲剧人物,也是值得后人们思考和追求自由的例子。这不仅仅体现在中国女性,而西方悲剧人物作品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德伯家的苔丝》这些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以其叛逆的性格释放出女性对独立人格的呐喊。这些中西方女性作为悲剧性格中的性格美,都具有善良的个性,却因社会环境影响而做出的“叛逆过失”而受到了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性格有着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她们进行人物矛盾冲突造成悲剧时,却仍然坚守着这份美好。
3.1.2 软弱性
人物的性格往往也有着致命的缺陷,也容易导致思想上的冲突。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当中,《李尔王》中李尔的性格弱点最为明显,年老昏聩的他本身的生活环境是属于养尊处优的状态,由于一直处于优渥地位状态上,早已分不清什么是真心,独断专行是使他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另一条线索中的做大臣的父亲相信私生子结果却害了自己 ,也是关于真爱和权势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性格弱点体现出他的内心脆弱,习惯了听信阿谀奉承的话,而导致的性格缺陷,面对小女儿的诚实,他的内心极度抗拒,远嫁了小女儿,也同样把自己的理性消灭。在现代社会也可以看出他的虚荣心极强 ,刚愎自用,这样就会适得其反 ,最后在糖衣的外壳之下收到了惩罚也害了自己 。李尔的性格特点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上的亲情悲剧 ,也是关乎人性的悲剧。两个大女儿在未分到国土之前,对待自己的父亲用光鲜的语言得到国土,是利益的驱使,得到利益之后的转变的态度也是对孝的思考。中国古代以孝为先,但在西方看来,“孝”并不普遍于作品之中,而是通过爱的方式去表现出来,在作品中,在中国读者看来,大女儿和二女儿同是“不孝”,但对于小女儿来说,在西方,却是以一种爱的方式去表现,对于“孝”的程度上并没有那么刻意,小女儿狄利娅在回答父亲如何表达她的爱时,“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体现的是以爱的名义,而不是“孝”。这一点上,也能看出中西方文化对于爱的表达上,也有所不同。
3.2 新旧思想冲突的诱因
《雷雨》所展示的人生转折和对命运的捉弄,家族身世的秘密,人物的戏剧冲突激烈,充斥着对于封建思想的不满,命运悲剧的外因在人物所处环境有所体现。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受到的阶级教育也不同,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看问题处理事情的方式自然不同。
3.2.1 内因
在家庭教育上,作为家族中众望所归的继承人周朴园,作为大少爷,父母是不允许两人身份能够在一起的,在父权主义观念的教育下,他不能够选择自己自由的婚姻,而是娶了有钱门第的小姐。本身他自己也不想成为罪恶的根源,曾经单纯的他可以和善良的周侍萍一直走到一起,曾拥有过爱情,但却被家庭所束缚,失去了爱情,也迷失了自己。周萍也如同他的父亲周朴园,无法选择自己的爱情,被封建家庭压迫一样。他从未真正掌握过自己的命运,作为长子的他,子承父业成了他的人生道路,身处的环境并没有给周萍带来选择,因为人并不能左右自己命运,就像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自己的父母是无法改变的,这样的家庭也是无法实现自由状态的悲哀。
在家庭环境上,周朴园管理的家庭秩序,其本质是将自己的利益建立于别人的痛苦之上,家人们都是为他管理家庭秩序的“棋子”。儿子们的心中,他的话永远是权威,他的统治冷漠无情,以他的方式去维护着家庭秩序,这样的父权统治思想“秩序”是病态的,他的妻子蘩漪的存在让他感到了威胁,说自己的妻子有病,应该待在屋子里,这样的强迫蘩漪喝药不仅仅是为了限制蘩漪,也是想让他的儿子们记住他的权威。他所建立的秩序,并不是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
3.2.2 外因
在这个正是中西方文化思想相互交融的年代,人们的思想需要磨合,同样也经受着考验,就是在这样的考验当中,《雷雨》诞生了。在这样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文化观念上也有着一定的原因。
文中的周萍和蘩漪受到“五四”思想运动的教育,二人都反对并都厌恶周朴园的专制,都向往着自由。但是在两人的内心世界当中,自由是他们都遥不可及的梦,自由对于一个自小受到封建思想文化下的周萍来说,是不可能的。蘩漪也同样是这样,她是受到过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有着傲岸果决的反抗精神,却也有着旧式女人的忍让屈从,二人拥有着相似的文化融合,由于文化吸引,周萍恋母,但又因旧的文化观念带来的自我否定最后选择了自杀,造成了命运悲剧导致的原因之一。
4 《雷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雷雨》是一部当之无愧的优秀的作品,对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的产生必将取代旧事物,就像话剧中的封建大家庭所映射出来的封建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发展,封建社会将不能够再在这个时代继续存在,更不可能再有任何的发展,因为有了新思想,繁漪才能够勇敢的对着一碗汤药说不,因为有了新思想,鲁大海才会对着顽固不化的资本家周朴园据理力争,为的就是广大工人阶级的生存。
《雷雨》的横空出世,正如它的名字那样,一记震耳发聩的惊雷,一场轰轰烈烈的暴雨,剧本上的字里行间,舞台上的一颦一笑,皆是对那个不堪回首的,黑暗腐朽的旧社会的不满与抨击,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不得不去反思为什么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社会,会有那样一个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封建社会的曾经,为什么这样的封建社会被推翻,被取代。
直到现在,《雷雨》这部作品经过岁月的沉淀,仍然有余音绕梁的魅力,鲁侍萍与周朴园在三十年后再次相遇的片段,被选入高中课本,供学生学习,品读,回味,在大学教材中,仍能看到这部作品的影子,这部作品如同一位智者,告诫后人:切莫步了封建社会的后尘!
结论
从《雷雨》中我们可以看到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国民逐渐觉醒之间的戏剧冲突,在所有人物身上,不论是纯真美好的周冲和四凤,还是性格阴暗的周朴园和周萍,抑或是两位伟大的女人鲁侍萍与繁漪,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周公馆这个黑暗的漩涡,也正因如此,观众才得以看到那个时代背后不同阶级的别样人生,以及人物命运、人与人的较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雷雨》反映的不仅是新与旧的碰撞,还是我们认识那个动乱年代的窗口,他所承载的是作者的希望、感情,和精神诉求。正如莎士比亚所说: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我相信不论“雷雨”如何摧残着一代又一代人,晴空总会如约而至。
参考文献
[1]鲍静旗.夜空中的一颗流星——浅析《雷雨》中周冲的悲剧性[J].戏剧之家.2015(01):123-124.
[2]李静.浅谈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J].戏剧之家[J].2019(31):34-35.
[3]王莹莹、李晓琳.《雷雨》中的父子冲突浅论.[J]文学教育.2016(11):90-91.
[4]毕静枝.酿成悲剧错在谁——曹禺《雷雨》人物分析[J].语文学刊.2016(18):66-67.
[5]王晓蕾.试谈《雷雨》中蘩漪的形象特征[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08(4):117-118.
[6]唐红秀.《雷雨》中蘩漪悲剧形象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8):55-56.
[7]高秉祥.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J].社科纵横.2017(1):201-202.
[8]曹禺.雷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J].2017(12):89.
[9]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9.
[10]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01-202.
致谢
学习的路上有悲伤也有喜悦,在这里,我遇见了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良师;在这里,我交到了兴趣相投、共同追求的益友;在这里,我明确了以后人生的方向,事业的追求。从这里开始,我将踏上一个新的征程!离别之际,我心中充满了深深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传道解惑的过程中让我收到了很大的帮助,老师严谨的教学让我完成了大学的学习生活,以及我的论文老师对我论文上的帮助,使我完成了毕业论文。同时,论文的写作借鉴了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深深的谢意与敬意。
感谢一直在我身边支持和鼓励我的同学和家人,同学和家人对我无私的关怀是我前进的动力,感谢你们的相知相伴,感谢风雨同舟的大学,并且感谢身边每一个对我真心相待的人,是你们让我看到了我的不足,让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也让我更加坚定和自信的面对未来!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6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