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塑造研究

【摘 要】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巨擎与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鲁迅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深恶痛绝,尤其对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表示同情与关爱,他用手中的笔杆揭露现实批判当局,为女性呐喊,并用文学来唤醒人们对女性命运的重视,以便推动社会改革,铲除当时人们的封建礼教观念,为社会改革找出正确的道路。鲁迅作品中女性的塑造一直都是走在文坛前沿而且对后来文学创作与社会改革有重大影响的,所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有过专门的研究与论述,这对我们了解鲁迅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章以鲁迅女性形象塑造为研究方向,从鲁迅的作品研究,参考之前学者留下的研究成果,通过对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塑造的分析,理解其作品中蕴含的呼吁解放女性的思想。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类型;方法;意义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文坛中鲁迅是会被反复提及的人物,当你想了解当时社会的现状与文学成就时你肯定绕不开鲁迅。鲁迅是一名握着笔杆的战士,他用文章来批判现实唤起人们改革的决心,鲁迅为我们刻画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其中对女性的刻画更是眼光独到,我们能从文章中看到传统社会的缩影。而且随着学者对鲁迅文章的重视,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被学者逐渐重视起来并认真研究。人们发现鲁迅在作品中透露出的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现在社会的进步仍然着重要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鲁迅是在动荡社会前线用文章斗争的文学大家。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用文章来批判现实,试图唤起人们改革的决心。鲁迅在文章中刻画了许许多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其中鲁迅先生对女性的刻画更是十分深刻且真实,我们可以从鲁迅写的文章中看到传统社会女性的缩影。而且随着当代学者对鲁迅文章的重视,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被学者逐渐重视起来并认真研究。人们发现,鲁迅在作品中透露出的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现在社会的进步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鲁迅作品一直都是文坛讨论的热点,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截至目前,知网可查询到的关于网络文学的论文有1055 篇,外文文献98条。

其中,主要研究著作有:宋凡《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心理内涵》(辽宁师范大学 2015 年),易静《鲁迅杂文中的女性形象及意义和价值》(华中师范大学 2016 年),陈晓凤《1920年代鲁迅和玄镇健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比较——以短篇小说为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王宇恒《鲁迅与金东仁短篇小说女性形象比较研究》(上海外国语 2017 年)和郭瑜《鲁迅及其短篇小说》(中美外语 2019 年)等。已有的研究主要是探讨鲁迅特定文体的价值和意义,又或是与其他人的文学相比较,分析其各自的创作特点。关于鲁迅的女性形象塑造方法研究却很少有系统的分析探究,一般是在对于作品当中的一种形象进行探讨分析, 又或是对某一具体文章类型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四)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对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塑造进行研究:

一是文献搜索法。在中国知网查找大量与论文主题相关的近五年参考文献,其中包括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以及期刊。

二是案例分析法。通过对鲁迅作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理解,找到与论文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举例分析。

二、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类型

(一)挣扎在社会中的“畸形”女性

1.堕落的女性

鲁迅的笔触总是关注着社会的点滴,上至社会变革下至底层疾苦,鲁迅总在试图改变社会,他的笔杆总是在控诉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他用文章来表达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控诉。其中鲁迅对女性未来的思考占了其文学创造的很大的一部分。他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有着当时社会中各类女性的影子。

鲁迅对少女的期盼是十分美好的,他笔下的少女大部分在文章的开端都是温暖、烂漫、天真的形象。他曾在《在酒楼上》这篇文章中毫不吝啬的将少女的美好形象加以修饰,他笔下的少女阿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者都被这个勤劳美好的少女所吸引,但鲁迅从来不会让他的文章变成纯文学,他总在文章中呐喊,这篇文章也不例外,文中昏聩的社会用欲望一遍遍地侵蚀着少女的世界,它擦去了少女的羞涩与烂漫,让她过早的成人化,在诱惑与贪婪中一步步成为行尸走肉,与社会同流合污。我们可以想象鲁迅当时下了多么大的决心,将自己创作的“珍宝”摔碎在读者面前,这让我们感到惋惜。

相比之下,《上海的少女》在鲁迅的笔下是另外一种的堕落, 这篇文章中蕴含着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担忧,文中写道少女在天真烂漫的年岁本该在社会的关爱与家庭的温暖下成长,但却在社会的打磨中丢掉了该有的纯真。她们在花季的年龄却在社会的熏陶之下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市侩,在花花绿绿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内心那些美好的品质都消失不见了,开始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与虚荣对少女的天真与烂漫一遍遍的踩踏。少女模仿成年女性的神态与着装不得不让人感到扼腕。

2.崇洋媚外的女性

在动荡的社会中底层的人们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鲁迅在面对这些时总是用文章来指责弊端。当西方列强侵入上海,鲁迅先生看到身处上海底层的人民每天在权力交锋的夹缝中寻求一丝生存的空间。大量的外来因素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底层妇女受到社会的冲击变得十分市侩。她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渐渐被淹没,她们在“洋大人”面前卑躬屈膝,觉得在国人面前高人一等。这是时代的悲哀。

鲁迅先生在《海燕》月刊上发表了《阿金》这篇文章,在鲁迅笔下阿金是一个为洋人打扫家务的角色,可就算这样的小角色阿金也觉的自己高人一等,觉得自己不属于那些低人一等的底层人民,在她的脸上永远有着卑躬屈膝与高人一等的面具。鲁迅对阿金的态度是十分厌恶的,鲁迅先生在文中写道:“但我还是讨厌她,想到阿金这两个字就讨厌”为什么阿金会让鲁迅感到厌恶,因为在文中鲁迅写道阿金私生活混乱,她不珍惜感情,在自己的爱人被人羞辱时,表现得十分冷淡,时刻只考虑自己的想法。面对洋人总是奴才相,而面对国人时总是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

(二)封建社会中的传统女性

1.逆来顺受的女性

这类女性是当时黑暗社会的最真实写照,我们熟知的典型就是祥林嫂,她是一位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劳动妇女,鲁迅先生用自己的口吻讲述了祥林嫂坎坷的一生,从最开始的勤劳朴素的妇女到最后婆婆寻来将她的身世揭露,让她在镇子上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作者有意让同为女性的婆婆来打破一个女性的生活,反映了在当时那个社会女性只能任由命运摆布,你要不就逆来顺受要不就加入这个社会成为她人受难的刽子手。你自己无法抉择自己的命运。就这样,社会的荼毒将祥林嫂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

鲁迅在刻画祥林嫂形象方面极尽笔墨,用最残忍的方式企图唤醒人们对她们这一类遭到不公正待遇的人的同情,以及对这个昏聩的社会的控诉。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典型的社会荼毒的女性。对于祥林嫂的结局鲁迅运用了别样的手法,他安排祥林嫂死在了祝福的漫天风雪中,就是为了影射现实:看似欣欣向荣的社会背后,实则有着无数位像祥林嫂这样的人,正在遭受封建礼教的迫害。

2.冷眼旁观的女性

这类女性在鲁迅作品中出现得很多,她们是当时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写照。复杂的社会让大多数人在命运与压榨中妥协,她们生怕自己卷入麻烦当中,在受到压迫的时候,如果没有对比所有人都会对自己的命运感到不满,但如果有人比你悲惨的话你就会觉的自己不再那么悲惨,这就是人的劣根性。

比如《祝福》中那些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当作饭后谈资的妇女,她们并不是真正同情祥林嫂的,在一遍遍的诉苦之后,她们仅有的一点同情心也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调侃。其中作者对四婶的描写最为传神,在祥林嫂捐完门槛兴致冲冲地干活祭祖时,四婶说出了那句让她心死的话,“你放着吧,祥林嫂”这几乎是压倒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拥有反抗精神的女性

1.英勇就义的女性

五四运动的爆发,让社会有了新的气息,大量的新思想涌入中国,大批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社会,当时的女性的思想开始产生萌芽,她们认识到只有不停地斗争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在这个阶段涌现了一批为了理想实现自我抱负的热血女青年,其中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刘和珍君,刘和珍君为了揭露反动派的谎言走上街头抗议,却被反动XX残忍地杀害,在“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先生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应该是鲁迅最为悲痛的一次写作了吧,鲁迅在杂文中称赞“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在这篇文章中鲁迅的言语都充满着悲愤与惋惜。刘和珍君是勇敢和正义的,她不会白白得死去,她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烈。

在这之后的日子里,鲁迅又为冯铿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相比之下,刘和珍君用舍生取义的方式抗议反动XX,冯铿则选择了另一条同样伟大拯救中国的道路。她开始用一篇篇直击要害的文章抨击社会弊端,勇敢揭露反动XX阴谋,这番举动触及到了反动派的权威。最终她遭到反动派的杀害,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她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写下了这篇文章。鲁迅写道:“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2.勇敢复仇的女性

这类女性形象多出于鲁迅的创作生涯后期,在《女吊》中鲁迅一改之前在写作中对封建礼教残害下女性无力反抗只能乖乖接受的形象塑造,鲁迅将角色写成生前被当童养媳受不了虐待的女性,最后自杀,看到这里大家疑惑这不是与祥林嫂一样的形象吗?其实不然这篇文章的高潮其实是在自杀之后。《女吊》这篇故事讲的就是女鬼复仇的故事,整篇故事的高潮就在复仇这个主题的。在鲁迅笔下女鬼一反常态,鲁迅在文中写道“比起现在将眼框染成淡灰色的时式打扮来,可以说更彻底更可爱”鲁迅在文中让女鬼酣畅地复仇,正式打破了人们强加在女性身上的封建枷锁。这就是鲁迅先生想要表达与试图唤起的反抗精神。我们能从字里行间读出鲁迅对这一类女性敢于反抗精神的赞美与歌颂。鲁迅先生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一直都是紧跟时代的脚步。准确地反应大时代典型的女性。从懦弱的祥林嫂到被欲望吞噬的上海少女再到自私自利的阿金再到为国牺牲的刘和珍君以及复仇的女吊,鲁迅先生一直紧跟着时代发展积极地为女性发声,为女性解放寻找出路。

三、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塑造方法

(一)不同类型女性的“登场”

1.直白的出场

直白的出场这一类在鲁迅文章中并不多见,祥林嫂的出场,鲁迅是这样写的:“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这就是祥林嫂在《祝福》里的登场方式,紧接着鲁迅对其外貌进行了仔细的刻画:“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最后将她形容成一个乞丐,但祥林嫂没有向他乞讨而是问出了引起最后故事的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她为什么会问出这个问题呢?因为这个问题让她的一生变得悲惨。这其实是封建礼教给予女性的枷锁,祥林嫂试图抗争过。她逃离家乡来到鲁镇结果被抓了回去,听到他人嫌弃捐了门槛可没有得到尊重,因过失让孩子死去,这让她对人生有了怀疑。我想鲁迅这样让她登场就是想让她说出那句让读者思考的问题吧。

2.在他人“口中”登场

这种登场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是很常见的,比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关于刘和珍君的出场是这样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XX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刘和珍君的登场是在鲁迅与程君的交谈下登场的,我想鲁迅这样安排是他不愿接受刘和珍君牺牲的事件,在他人不断的安慰之后心情才缓和。写出事情的始末也是告诉反动XX,这几天我的沉默不是在经历血的事件的妥协,而是力量爆发前的准备。

3.颇带“趣味”的登场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大的出场颇具有一些趣味“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这段话写的颇具童味。短短几句话的登场让我们看出鲁迅先生对童年的怀念与对“阿长”的怀念,他希望读者在阅读时能想到快乐的童年,所以他用了颇具童趣的登场方式。在我理解这是鲁迅对身边人的缅怀。

(二)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具体刻画

1.外貌刻画

鲁迅先生一直都是刻画人物的大师,尤其是对女性角色刻画到现在始终都值得人们研究的。他可以用短短几笔把人物描绘得十分丰满。就像《女吊》中女鬼的形象,文中写道“她将披着的头发向后一抖,人这才看清了脸孔: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猩红的嘴唇。”现在看来颇有些俏皮,鲁迅对这副打扮评价的是:“比起现在将眼眶染成淡灰色的时式打扮来,可以说是更彻底,更可爱”。鲁迅先生打破了人们心中女鬼媚态和丑态的描写,他将女鬼写为可爱漂亮的样子从这段话我们就能看出鲁迅是对女鬼是有好感的,也为后面文章中内涵地赞扬女鬼敢于反抗的精神做了铺垫。

2.神态刻画

神态描写在鲁迅《祝福》这篇文章中,被鲁迅运用得格外熟练,她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有着很大的作用。鲁迅着重描写祥林嫂的眼睛。在每一次戏剧的发展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有着很多笔画。从刚到鲁镇的顺着眼再到第二次的有泪痕再到阿毛死去后的直着眼,到捐门槛的分外有神。再到不让祝福的失神再到行乞时的眼珠间或一轮,最后再到问有无灵魂的忽然发光,鲁迅先生很准确地将描绘放到了眼睛,我们能从几次神态的描写感觉到祥林嫂悲惨的状态。形象地描写了其一步步被封建礼教迫害的惨剧,也是其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我们熟知的还有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君微笑的描写,在这篇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中,本该悲痛的气氛中鲁迅多次提到了刘和珍君的微笑,鲁迅再告诉我们这样勇敢乐观的青年却遭到了反动XX的杀害,这是对逝者的缅怀和对反动势力的无声控诉。

3.语言刻画

语言的刻画是最直接反应人物形象的,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有段描写是这样的,“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溜溜……。’”从几句对话就能看出阿长是一个思想虽然有些封建但对未来是很有盼望的人,甚至可爱。

而后来阿长买书的“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体现了阿长对我的疼爱,即使不认识字还是为我买来了书。这短短的几句话我们感觉到阿长对他的疼爱与鲁迅对阿长的缅怀。

四、塑造各类女性形象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争取女性自由独立

鲁迅先生一直积极为女性争取独立,鲁迅认为女性独立运动之所以行动缓慢成效颇微,是与中国传统家庭任务分配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家庭男性为家庭生活资金的重要来源,所以女性应该有自主经济意识,鲁迅在《妇女解放一文》中提出“受人一饭,听人使唤”,这是女性无法做到真正独立的重要原因。鲁迅直接指出了未来女性道路发展的方向,只有在经济上双方平等之后女性才能获得更多的权益。

关于鲁迅这个观点我们能从其小说《伤逝》中窥看一二,女主人公子君婚姻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自己的处境。她追求婚姻自由,但是她对婚姻自由看得太浅薄了,结婚后她又做回了家庭主妇,失去了经济上的平等,所以其内心本质还是传统女性。等到丈夫被上司刁难而失去了工作,家庭便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的琐碎不断找上他们,他们的爱情就随着经济来源的丧失而逐渐被消磨。子君对丈夫经济上的依赖是引起这场悲剧的引线之一,但更多的是社会的原因。小说中上司看不惯他们自由恋爱,便将丈夫辞退。鲁迅这样写的原因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一大批批判女性解放运动的人,他们反对女性走上社会岗位。这是当时社会的现状,鲁迅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不仅是想指出女性解放道路上经济独立是重中之重,更是希望借这篇文章呼吁社会改革,希望社会可以支持女性解放。

 2.肯定女性的社会地位

鲁迅一直积极地为女性发声,他一直在关注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进程,他反对传统文化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他认为女性应该积极地证明自己的价值来换取社会上的平等对待,他鼓励女性在社会上积极发声参与社会决议。

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队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站出来为女性发声,也有越来越多的待解放的女性站了出来。打破落后固有的旧思想轰轰烈烈地投入时代洪流当中,正是她们无畏的奉献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鲁迅自己的文章中表达了他对女性敢于奉献的赞美,比如我们上面提到过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希望她们的牺牲能唤醒更多“沉睡的人”,鲁迅赞美这种行为,他认为女性是社会发展中不能忽视的一环。

(二)文化意义

1.批判封建礼教

鲁迅在文中对于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描写得是十分到位的,在他笔下的受到封建礼教残害的女性所透露出的无奈与凄惨让人动容,鲁迅早年间就注意到我们国家当时对女性的忽视与畸形的虐待,他早年就写过《我之节烈观》,极其愤怒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端,批判了封建礼教长期对女性的迫害与监箍。在文学上他创造了直到现在我们都熟知的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一角。

鲁迅在塑造这类带有悲情色彩的角色时,不仅是为了得到读者对这些女性的同情,而是在控诉这个社会。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女性自身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推翻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女性觉醒走上真正的道路。

2.批判专制统治

鲁迅一直在和专制统治做斗争,在文章中,鲁迅批判黑暗XX对女学生的专制统治。刘和珍君的牺牲让鲁迅先生更加坚定了与专制统治斗争的决心。在著名的惨案后鲁迅抱着缅怀和批斗当政的心情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一生都在为中华的命运作斗争,他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唤醒人们的人性,在那个封建愚昧的社会中,正是一批批文人用笔杆写出的文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为国奉献的心,他们手中的笔杆就像一面永远飘零的旗帜永远插在了革命阵地的最前沿。

(三)审美意义

1.强烈的感情与细腻的笔触的碰撞美

鲁迅先生对人物细节的描写是无可挑剔的,他笔下的文章有着强烈的感情基调色彩,人物所迸发的感情是强烈而真挚的,就算是其笔下带有悲情色彩的角色,也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如懦弱的“祥林嫂”也试图捐门槛向命运斗争,再如子君曾为感情勇敢抛弃一切,又如刘和珍为抗议而舍生取义。

这种激烈的感情色彩对作者细节描写的把握要求很高,很容易写成一味喊口号的文章,但鲁迅对人物的描写很是到位,对细节的把控十分纯熟。从本该悲壮的《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却重点写了刘和珍君的微笑,鲁迅写微笑让我们大家记住了牺牲的英雄的温暖脸庞,也是对敌人阴谋论的控诉,这里细节的把握是十分考验功底的。

鲁迅先生在细节里对祥林嫂悲剧产生的效果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文章最后的高潮是祥林嫂死去,鲁迅先生并没有像上面对死亡场面的大肆渲染而是将大家拖入进去,在一片祝福声中祥林嫂死去了,鲁迅先生将死亡场景搭建在欢乐中让文章所包含的内核迸发了出来,让人感到唏嘘。

2.极端冲突的色彩美

色彩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同的色彩带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鲁迅很早就看到了色彩在文章中对人物塑造的帮助,他运用色彩帮助他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我们可以看《女吊》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关于女鬼的塑造很是详尽在文中女鬼的穿着是红色的,红色代表着强烈的感情,是对女鬼复仇的铺垫,我们再看女鬼的妆容,白脸黑眉加上红唇,黑白之间是人们传统对女鬼的认知,即使不懂戏的人看到这里也会哟一声猜测大概鬼出来了。而红唇将黑白单纯的“颜色画板打翻”是女鬼的感情形象更加鲜明更加有活力。这就让文章像一幅画,色彩的运用让画中人物的一颦一笑有了活力。

五、结语

鲁迅用他独特且细腻的文笔塑造出的大批女性形象,为女性在解放道路上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提出的女性经济独立直到现在在解决社会矛盾中仍然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就鲁迅塑造女性的形象的方法以及含义为支点,带我们了解了他在创作背后的呼吁与内涵,对于文章中无论是受到压迫的女性还是鼓起勇气对抗秩序的新青年,还是被社会“污染”的少女鲁迅都给予了关怀,缅怀那些为国家牺牲的女青年,对于那些被社会“污染”的少女鲁迅则表示惋惜并呼吁社会给予她们应有的“纯洁”。鲁迅对人物的塑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文笔总是很细腻感情总是很强烈,所以我希望我们日后不但要在写文章的时候学习他将内涵揉杂到具体人物的写作技巧,更是应该学习他的人文关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担负社会给予我们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美)郭瑜.鲁迅及其短篇小说简介[J].中美外语.2019,(17)

[2] 房存.重读《阿金》:鲁迅女性观嬗变的节点[J].兰州学刊.2019,(09)

[3] 张志梅,刘丹.鲁迅晚期文本中的女性文化叙事(一)——独特的阿金[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5,(06)

[4] 李承辉.鲁迅《祝福》中礼教女性约束的阶级差别与自相矛盾[J].今古文创.2020,(22)

[5] 郭若凡.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J].现代交际.2017,(23)

[6] 罗执廷.论鲁迅的负面女性形象书写[J].中国文学研究.2017,(02)

[7] 王嘉卉.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婚姻观及其成因——以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和子君为例[J].汉字文化.2019,(14)

[8] 郭婕.子君人物形象分析——鲁迅《伤逝》的女性主义解读[J].青年文学家.2020,(3)

[9] 刘文东.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N].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9)

[10] 易静.鲁迅杂文中的女性形象及意义和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5

[11] 吴丽芳“可怜”与“可敬”——论鲁迅的女性观[J].鄂州大学学报.2018,(25)

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塑造研究

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塑造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9月2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6697.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9月19日
Next 2023年9月2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