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的通俗的文字、简单易懂的书籍,对于我们而言便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相较于专业文学、理论文化来说,更加具有亲和力,因为通俗文学的产生以及其内容是极为贴近大众生活的,也是最具有大众受众面的,通俗文学中的内容一般都是基于现实生活、高于交流语言,能够反映出社会大众的生活常态、喜怒哀乐,能够展现出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审美观、精神文明观,同时也能体现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普通的群众文化。虽然,通俗文学是无法成为一部名著或者被人们所铭记的,但是,现有的名著在其创作之初,都是由通俗文学演变而来的。就如中国的四大名著,每一部名著中的内容、故事情节的设定、人物的形象都是源自于现实生活、社会现象,而并非是作者臆想、捏造的。
在《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中,学者对通俗文学产生、演变、进化、传承等一系列观点是较为明确的,学者骆兵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人们对文学创作逐渐具有了审美的意识和美学的追求,对文学作品不断地进行加工、改造、润色、修饰、精益求精、于是,从通俗文学的主干上不断分叉出“雅”、“俗”两根支干。换句话说,各种文学体裁都是由“俗”而逐渐演变成“雅”的,例如,被王国维先生称之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标志、雅文学的代表唐诗、宋词,等等,当初莫不发生于民间,是名副其实的“通俗”而又“通俗”的文学。当然,通俗文学与雅文学的区别是鲜明的。通俗文学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语言以浅显明白见长,读者对象主要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的市民百姓。雅文学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语言优美精致见长,读者对象主要是处于社会上层的文人士大夫。不过,通俗文学与雅文学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
骆兵从通俗文学的角度对李渔的戏曲与小说及理论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解释了李渔的戏曲理论与小说理论。作者将狭小的研究视野扩展到李渔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从宏观入手,从微观把握,从李渔、李渔的个别作品、李渔的某些理论观点去透视其中蕴涵的文学的历史线索、历史结构、历史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往往不是来自作品本身,而是得益于其他艺术形式对名著的通俗化演绎。譬如,正是评书、曲艺、戏剧等通俗化的艺术形式让《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走入千家万户,贴近寻常百姓。而大部分评书、曲艺、戏剧也是通俗文学的一部分。通俗是文学的生命力,是文学必然的发展方向。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这不仅是二者定位不同的必然,更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是不争的事实。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