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中陈芸的形象探究

摘要: 《浮生六记》是由清代文人沈复所写的自传体散文。之所以沈复能依靠薄薄一本,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塑造了陈芸这一活泼鲜明的形象。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芸是一个可爱的,有才有诗意的和宽容大度的人。陈芸是整个时代的陪葬品。

  摘要:《浮生六记》是由清代文人沈复所写的自传体散文。之所以沈复能依靠薄薄一本,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塑造了陈芸这一活泼鲜明的形象。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芸是一个可爱的,有才有诗意的和宽容大度的人。陈芸是整个时代的陪葬品。
  关键词:《浮生六记》;形象;可爱;才情;宽容大度;时代的陪葬品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形象探究
  《浮生六记》是清朝人沈复编写的自传体散文。作者沈复,清朝乾隆年间人,字三白,号梅逸,是清朝杰出的文学家,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即为《浮生六记》。《浮生六记》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是沈复根据自己的一生所写的回忆录。其中“浮生”,意思是漂浮一生,游荡不定的意思。取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浮生如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一书在这两百多年来也经历了起起伏伏。在沈复写出《浮生六记》后,《浮生六记》在民间流传但几乎失传。但到了清光绪年间,著名的文学家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偶然得到《浮生六记》的残本。他与“武林叶桐君刺史、潘麟生茂才、顾云樵山人,陶芑孙明经诸人”,“皆阅而心醉焉”[【2】杨引传:《浮生六记序》,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页]。杨引传于是就用活字印刷术将之出版,这就构成了《浮生六记》的初刻版。但是可惜的是在晚清,《浮生六记》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但是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浮生六记》被一些开明先进之士传阅歌颂。尤其是俞平伯对于《浮生六记》点校本的出版,将本书进入了学者学术的研究范围。
  《浮生六记》现在被人们不断推崇。其中,沈三白所表现出来旷达的形象,与“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3】萧统:《文选》,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8页]的闲情雅致不无关系。作为一个文人,特别是一个落魄的文人。三白不仅没有向生活屈服,而且还过得闲情逸致,因此专门写了一记《闲情记趣》。沈复提出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里展现的是沈复专注的认真态度,更是他用心生活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让这本书能够名垂青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女主,陈芸的形象。正是由于陈芸的聪明伶俐,才衬托出沈复的“小丈夫”的形象。这一点是很有趣,文学作品中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很多,但是通过整本书都通过人物来映衬主角的例子不多。而《浮生六记》就是一个非常典型也非常成功的例子。正是有陈芸的鲜活塑造,才有了沈复“小丈夫”的历史美誉。当然也正是这一点,才使得《浮生六记》这样薄薄一本,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所以本文就是分析这一个“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到底是怎样的?她是如何可爱的?她是不是只有幸福?这些都在本文中都要介绍。

  一、“芸是一个可爱的人”。

  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的序言中对陈芸大赞“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他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女人?
  芸的可爱,第一个表现就是在于美丽的容颜。
  在《闺房记乐》里形容芸的容颜“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5】沈复:《浮生六记》,中国,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5页]这所谓的美丽可爱,并不是如何倾国倾城。而是一种纯洁。芸的肩膀很窄,而脖子很长,身子很瘦但不露骨。所谓不露骨,就不是瘦骨嶙峋的样子。弯弯的眉毛,眼睛很秀美。但是唯一有一个缺点就是两颗门牙微微露出。所以作者说,芸的美有一种缠绵之态,让人销魂不已。芸的美是天生的,是一种仿佛如同一块璞玉,不沾染任何尘埃。
  芸的可爱,第二个表现在于对于生活的乐观旷达。这里就要引用一个《浮生六记》里很重要的意象,“粥”。
  “粥”的首次出现在沈复和芸结婚前夕。“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腹肌所饵,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玉衡’堂跻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6】沈复:《浮生六记》,中国,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6页]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人,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故事。芸为沈复留有一碗粥和一份小菜。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芸自己的堂兄来了问有没有吃的,芸为了给自己的丈夫留有小粥和小菜,给自己的堂兄撒了谎。撒谎不是不可爱,而是很可爱。可爱在于自己的爱夫和护夫。其实从古至今,妻子爱自己丈夫的大有人在,但在文学作品中如此坦诚如此直面地写出自己爱夫和护夫的,就不是很多。而且在这一段中,体现芸的可爱还可以从文中某些字词,特别是副词也可以分析出来。首先,当我嫌婢妪的枣子太甜的时候,芸来拉拉我的衣袖。这里用了一个“暗”字,表现了芸的害羞。这种害羞不仅仅是传统女子的矜持,更是芸自己帮我留了粥和小菜,急于想要让我尝试的欣喜与急迫之情。当芸的堂兄要叫芸出去的时候,芸关门的时候,用了一个“急”字。一个“急”字,芸急的是什么?首先急的是,玉衡堂兄不要来打扰沈复吃粥啊,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急的是,避免刚才撒的谎穿帮。本来芸是一个矜持害羞的人,但是遇上了自己心爱的人并且怕自己撒的谎穿帮,作者用一个“急”字将芸的动作和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被玉衡给戳穿后,芸是大窘避去。这里大窘避去,将芸回归到一个女孩子的害羞上来。倘若芸可以给出很多解释,甚至是可以直接否认。那样的芸是不可爱的,是虚伪的,而“大窘避去”,这样的芸是坦诚的,是可爱的。这是多么可爱的芸。
  之后便是一直怕被嘲笑。这样的芸是很普通的,但是在作者笔下,这也是可爱的。比如“每见朝暾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然。余曰:‘今非吃粥比矣,何尚畏人嘲耶?’芸曰:‘曩之藏粥待君,传为话柄;今非畏嘲,恐堂上道新娘懒惰’”在本段中,披衣急起中的急字,将芸的这种害怕表现的很充分。芸是否是天天心惊胆战呢?我想并不是。因为她只是一种责任感使然,说的是怕公公觉得她懒惰。其实是自己努力想要去督促自己去在公公婆婆面前挣表现。这是多么可爱的一幅画。一位女子为了在公公婆婆面前挣表现,清早,她急忙起来干活。而最重要的是她想要其他人不要嘲笑关于藏粥的事情。多么可爱。
  后来沈复对芸说,可惜你是一个女子,若是男子,跟我一起寻访名山大川,搜罗名胜古迹,畅游于天地之间,不是太快乐了吗?芸说,这有什么难的,等到我鬓发变白的时候虽然不能够去五岳游览,但是近处的风景像虎丘,灵岩,南面的西湖,北方的平山,,都可以跟你一起去。沈复说,恐怕到时候你已经走不动路了。芸说今生不能够做到,那就期待来世吧。沈复说,来世你当男子,我当女子跟从你。芸说,这一生的事情一定不能稀里糊涂地忘记了,这样才能觉得有乐趣。这是沈复说了一句话“幼时一粥犹谈不了,若来世不昧今生,合丞之夕,细谈隔世,更无合眼时矣”芸说,人们都说天上的月老专门管理人间的婚嫁事宜,今生我们夫妻已经在一起,来世的姻缘还要依靠他的力量,为什么不画一幅像来祭拜他呢?这是一个多么深情的故事。虽然这只是简单的提了一句粥,但是这里没有调侃。只是很平实的叙述。古人云“还与韶光共憔悴”。这里沈复夫妻和韶光共憔悴共进退。爱情的伟大,在于合二为一吧。而芸的可爱并不是一味去诉说爱情的伟大,而是她说人们说天上的月老专门管理人间的婚嫁事宜,今生他们夫妻已经在一起,来世的姻缘还要靠他的力量,就要画一幅画来祭拜他。多么可爱。用调侃的语气来说,自己爱情的幸运。这才是一个聪明的。这次才是可爱的。
  最后一次文章提到粥,就是说沈复和芸分别时,芸强颜笑曰“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神奇,可名《吃粥记》矣。”在这里其实是最悲的。芸首先是强颜欢笑。内心已经是如此悲痛,伤心,可是她还要强颜欢笑地说。这种可爱其实就是乐观。芸说以前的时候是喝粥庆祝团圆,现在是一起喝粥道别,如果要写本书的画,可以就叫它《吃粥记》。有人问霍金什么让他最感动,霍金说是遥远的相似性。而这种分别的时候,让人感动伤感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遥远的相似性。以前喝粥的时候我们一起团聚,哪怕被嘲笑我们也是开心的,哪怕我起床起的早去干活,我也是开心的,哪怕我不能陪你遍万水千山共黄昏,但现在喝着粥只能离别。而后芸也觉得特别的伤感,调侃着说,如果要写一本书的话,那就叫做《吃粥记》吧。因为吃粥,芸和沈复经历了起起伏伏。如果乐观,怎能不可爱?
  “粥”其实只是一个意象,代表的是沈复和芸之间的浓浓深情。他们在吃粥更加熟悉了对方,也在吃粥后离别。“粥”只是他们感情的载体。在一个潦倒的家庭中,他们不能够改变自己的处境,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有着的只是那至死不渝的爱情,而芸的可爱就是在潦倒的家庭中,依然保持着赤子之心(害怕公公婆婆怪罪自己懒惰)和乐观(离别时仍然调侃《吃粥记》)。
  芸的可爱还表现在芸的两性同体意识中。
  “双性同体”这次名词是女权主义的重要概念,首先见于弗吉尼亚•沃尔夫。她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用双性同体来解释文学创作,“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要两种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人的力量,一个女人的力量……”说白了,什么是双性同体,就是一个形象既有男性形象中的某些部分,也有女性形象的某些部分。而芸就是这样的一种形象。作为一个传统女性,芸贤惠勤劳,在妻子,母亲和儿媳的身份转换着。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芸一点也不可爱。芸可爱的,就是在她的潜意识中有着双性同体的意识。正是有这样的意识,所以芸才能表现出非凡的大气,比那种传统的女性更加可爱。不外乎沈复也在说“芸一介女流,具男子之襟怀才识。”而芸的两性同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芸具有疏放的性格,不拘小节。在前文中,我们了解到芸是美的,但不是美得完美的。这样的一个女性形象,为何在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她在拘谨中透露着旷达。这里的表现有二。一是芸不像其他人那样,重视珍珠玉佩等化妆用品。这种珠宝首饰,在传统女性眼里是无价之物,是自己的一部分。而芸却不甚在意。甚至在沈复的弟弟娶妻时缺珠花,芸将自己母亲给自己留的珍珠送给了沈复的弟弟,毫不吝啬。但是这样的芸是珍爱字画的。在一个角落得到一个残画,芸如获至宝。在传统女性眼中的至宝珍珠首饰,芸视若荒草,而其余女性不甚看得上眼的字画,又珍爱如宝。这样的芸如此与众不同,如此可爱!二是本应在闺房中的芸一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旷达的芸与丈夫一起畅游于天地之间,这是何等的潇洒。第二是芸涉足男性活动领域。这里的表现也有两个,一是充分阅读并且喜爱文学。因为文学在古代,以男子为主。所谓女诗人,都是英雄。而这一点在后文有所涉猎。二是装扮成男子和沈复一起游玩。古代的闺中女子,因为囿于礼法的限制,所以远离了千山万水。他们其实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而由于各种原因,古往今来的女性很多都通过伪装打扮的方式去看外面的世界,比如“花木兰”。其中芸也是这样,她伪装打扮,与男伴同行,与妓女同坐,与船女同饮。这就是芸。这就是双性同体的芸。第三是芸对于同性姐妹的宽容。芸不仅主动帮自己丈夫纳妾,还和憨园结拜为姐妹。这是何等的大度啊。(这个后文还有叙述)芸对于她们不仅没有嫉妒,而且还是如此宽容,这正是由于芸具有双性同体意识啊。

  二、芸是一个有才有诗意的人。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芸和一般传统女性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她非常有才而且有诗意。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芸却饱含诗书。而原因和她的成长以及整个地域有关。
 
  首先是她从小就是受文学的教育比较多。“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一日,于书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从小到大芸受文学教育主要是无师自通。在学语的时候就耳濡目染《琵琶行》。但是作者立马提出芸小时候的家庭并不是很幸。所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芸都与文学无关。后来偶然她又得到了《琵琶行》,挨着字去认字。后来居然写出了还算不错的诗句。芸的才华诗意和本身的天赋有关。当然是和小时候自己去努力看《琵琶行》写诗有很大关系的。
  第二个有关的就是江南水乡本身出女诗人。
  清朝中后期,在吴越地区特别是江南苏杭两地,集中了很多女诗人。比如千古奇女子,诗歌与绘画皆卓有建树的柳如是。“袁氏三妹”以南京随园为中心,将家兄袁枚的性灵学的观点融入到自己的创作里面。而袁枚四十几个女弟子中,苏杭人为最多。由此看来,明清时期在江浙盛行着一股尊重才女的风气。而芸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向往着成为那样的才女。所以芸才会从小想要受到文学的熏陶。这样的芸,认为的吟咏大概就是出自于自己的内心。所以她宁愿只写一联或者几句,也不愿成篇。那样的文字并不是性灵的文字,并不是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所以沈复都说芸有一句妙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虽然仅仅是一联,但是韵致优美,确实是一句佳作。
  第三个有关的就是乾嘉时期兴盛于女诗人。所以在这样的时代下,芸才向往着文学的世界。
  刚才主要讲了芸为何能够饱含诗书。正是由于芸的这样的才情,才吸引到了这本书的作者沈复。因为芸是沈复母亲的娘人家,所以沈复对于芸无师自通,“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的贤惠,可以使得弟弟“修脯无缺”是早有耳闻。对于真性情的沈复是非常仰慕崇拜芸的,所以在沈复13岁的时候,随着自己母亲回外婆家,读到了芸的诗句,估计特别是那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后,叹其才能与文思隽永优美,但是又“恐其福泽不深,所以急忙对自己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这是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在明清,所谓才子佳人的故事,不是说才子倾慕佳人的美貌,而是倾慕佳人的才学。特别是在清朝,“佳人崇拜”的风气很浓。所以沈复在看见芸写的诗之后才会如此崇拜,也正因为如此在江南各地才会女诗人密集。之后母亲也同意了他们的婚事。由此可以看到的是虽然他们是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但他们是有真正的爱情在前,而这些媒妁之言在后。这直接导致的就是婚后他们的生活是如此和谐和美好。因为他们之间有爱情,有共同话题,有互相崇拜。
  婚后芸与沈复讨论文学的那一段历来为人所称道,其中就可以看出芸是一种怎样有才情的人。“芸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激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余曰:‘工部为诗家之大成,学者多宗之,卿独取李,何也?’芸曰:“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非杜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余笑曰:‘初不料陈淑珍乃李青莲知已。’芸笑曰:‘妄尚有启蒙师自乐天先生,时感于怀,未尝稍露。’余曰:‘何谓也?’芸曰:‘彼非作琵琶行者耶?’余笑曰:‘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余适字‘三白’,为卿婿,卿与‘白’宇何其有缘耶?”芸笑曰:‘白字有缘,将来恐白字连篇耳(吴音呼别字为白字)。’相与大笑。余曰:‘卿既知诗,亦当知赋之弃取。’芸曰:‘楚辞为赋之祖,妾学浅费解。就汉、晋人中,调高语炼,似觉相如为最。’余戏曰:“当日文君之从长卿,或不在琴而在此乎?’复相与大笑而罢。”这里芸和沈复的聊天充分表现了芸的才情和他们夫妻的诗意生活。在整个这个对话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的一点就是对于文学的认知,芸是很喜欢李白,白居易的。白居易是他的启蒙老师,不说他,但是为什么会喜欢李白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芸受道教的思想。芸形容李白是“李诗宛如姑射仙子”,这里就引用了《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很明显,庄子这里想表达的就是将自己游离于世界间的思想给具体化,具体成这么一个美人。而芸这里引用这一句,就是想表达李白的诗也是飘逸的,肆无忌惮地想象的。芸对于李白的热爱崇拜,其实就是自己对道教的融入。李白崇尚道教,其实就是追求于挣脱现实的桎梏。而芸崇尚李白,其实就是崇尚的是李白诗中和道教息息相关的那种精神追求。这也是芸的才情表现之处。

  第三,芸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鲁迅曾在其文中,说出女性有三性,即是母性,女儿性,和妻性。而沈复笔下的芸,如此的宽容大度,是因为她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妻子的形象出现的。作为其妻性的妻子形象,芸的宽容大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芸的宽容大度在于她的孝顺。这可能和芸从小的经历有关。前文我们说过,芸家里靠她一个人去支撑,她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孝女。靠着自己的手工支撑着自己的母亲和弟弟。芸对于这样的家庭,没有去抱怨,而是宽容大度地接纳。对于自己的丈夫沈复,芸就是紧紧地遵从着三从四德中的女德。一直以来很听丈夫的话。最重要的是在于第三点,就是对自己公公婆婆的顺从甚至是忍耐。比如,自己丈夫沈复和他的父亲在一个地方任幕僚,沈复的父亲让芸代自己婆婆写一下家书。但是呢婆婆怕芸写的不好,所以就不让写。这件事在外面任幕僚的公公怎么知道呢?他只是单纯认为,芸不屑于写这封家书,所以雷霆大怒。芸呢,又怕自己婆婆生气所以也不为自己辩白。后来芸对自己丈夫说,宁愿自己受一点委屈,也不愿意自己婆婆不开心。这是多么宽容的人啊。再比如给自己公公娶妾的事,惹恼了公公婆婆,最后是被他们赶出了家门。怎么回事呢?公公说自己一生劳苦啊,想要晚年得到一个能服侍起居的人,但是自己的儿辈们不能够体恤到自己的意思,难过啊。沈复知道后,让芸帮忙物色一下。芸物色到一个姚女。但是事出突然,并没有告知婆婆。之后婆婆便生气了。后来芸给沈复写信,将婆婆叫做“令堂”,将公公叫做“翁”,以致于惹恼了公公,之后便被公公婆婆赶出了家门。本来想一心尽孝的芸,就是这样也别无辜地惹恼了自己的公公婆婆。但尽管这样,她还是没有向公公婆婆辩白,而是自己默默承受着。只是在临死前,芸对沈复说啊,自己本来想要当一个好的儿媳,但是却不能够啊。无论怎样,芸都是一个尽孝的人,尽管有些时候并不能被理解,但并不妨碍她的孝顺。
  芸的宽容大度还表现在她知书达理。虽然自己丈夫仕途不尽如人意,但是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并且赞赏沈复。这是一个仕途不顺的人最希望最想要得到的一种理解。在中国古代,男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就只有一个就是做官。学而优则仕就是这个道理。你家缠万贯也好,你家里有多少亩田也罢。在中国古代,这样的男子也不是优秀的也不是最好的。一个男人能够叫做成功,就是仕途得意。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有一些很有才华的人仕途并不得意。这样的人是多么希望有一个佳人能够理解自己并且仰慕自己,这样的自己才是有价值的啊。如果佳人爱上了才子,虽然在外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但是在才子心中,不仅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还满足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样的佳人,尽量是自己的妻子。这样在生活中能够为自己端茶送水,服侍自己起居,在文学中能够仰慕自己,甚至和自己对答。这样的生活,是除了仕途古代男人们想到的最理想的生活。而芸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位女子。沈复在仕途中并不是很顺,所以他继承了自己父亲的职位——幕僚。但是幕僚这个职位看清了社会的所有黑暗,所以后来沈复从了商。在父母眼中的沈复,就是一个不务正业只知道玩的浪子。但是沈复知道,他不是。他的生活就是吟诗作画,游山玩水。这样的他幸好有芸。没有仕途,芸并没有嫌弃沈复,而是继续全身心地爱沈复。沈复喜欢吟诗作画,芸也不爱那些胭脂水粉珍珠首饰,而是喜欢残画。沈复的弟第没有了嫁妆,芸将自己母亲送给自己的珍珠送给了沈复的弟第。沈复喜欢游山玩水,芸宁愿自己假扮成男子陪自己丈夫游山玩水,痛饮几大白。沈复不愿别人提仕途,那是他的禁忌。芸从来不提,也不劝自己丈夫去当官,安心当一个游子。有了这样宽容大度的芸,夫复何求?
  芸的宽容大度还表现在自己勤劳能干不任性妄为上。上文中提到了才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契合,其实还有就是能够一起同甘共苦,一起过着潦倒的日子。芸就是这样的人。芸心灵手巧,勤劳能干。能上得了厅堂,也下得了厨房。沈复爱吃,芸便做一桌子好吃的。连沈复都觉得,本来是普通菜肴,怎么有另外的香味。沈复爱喝茶,芸便用四五个小碗盛着酒,几个小碟有着几份小菜。三五好友来了,便可以欢畅至天明。有时,没有朋友来,芸还可以和沈复两人一起小酌。多么快哉。沈复爱喝茶,芸去摘最新鲜的茶叶,去中间最嫩的地方,然后用泉水泡出来,香味尤绝。沈复爱干净,芸将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灰尘。衣服裤子破了,也一针一线地缝补。这样勤劳持家,并且有着好的审美的妻子古往今来实在是少见啊。
  最后芸的宽容大度表现在没有妻性,即是主动为沈复纳妾。芸的这种宽容大度说明的是芸自己并不是为自己而活并不是以自己为生活的中心,而是为自己的丈夫而活。
  首先来看看为什么芸要为沈复纳妾呢?是在于沈复被自己父亲逐出家门后,潦倒无聊时,随着自己的亲戚去广州做生意,生意做得是挺好。但是他却没有管自己的芸,而去隔着河观妓。正好有一位身材相貌有点像自己的芸,叫做喜儿。之后沈复便长期和喜儿约会。这种快乐让沈复乐不思蜀,忘了家中正寄人篱下的芸。沈复自己也说“半年一觉扬州梦,赢得花船薄幸名。”可是最后老鸨要求沈复500金赎了喜儿,沈复没有钱就跑了。这就是拥有着最可爱女子芸的沈复。可是回去后芸并没有责怪沈复,而是想要为沈复纳一个妾,免得自己丈夫跑那么远去约会。从此,芸便痴心地去物色妾。好不容易物色到一个歌姬。各方面都讨人爱,自己丈夫也喜欢。芸便把自己翡翠送给了她。可是最后那个歌姬被迫嫁给别人了,芸因此而气病了,病未好就死了。在现在人看来,这是多么荒谬啊。自己能够主动为自己丈夫娶妾已经了不起了,但是却因为为自己丈夫娶妾不成而气病而死的确实是很荒谬。而这种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妇女。真正的妇女可以有灵魂,但是却是没有自我的。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妇女的精髓。芸的这种宽容大度,自我牺牲的精神怎么可能不让古代文人男人所赞赏所崇拜呢?至少芸喜欢的并不是男人身上的铜臭味,而是真正的心灵的交流。
  芸的宽容大度,一方面表现了传统女子的妻性,另一方面也表现芸自己独特的魅力。

  第四,芸是封建时代的陪葬物。

  芸在最后因为为沈复娶妾不成而病死。其实整个的原因是时代的原因。而芸是封建文化和封建社会的陪葬品。
  首先芸具有强烈的顺从意识。这是和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道德观有关。“三从四德”,是整个文化整个社会给女性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对于生活,女性不仅不能够有自己的意识,还要依附于丈夫或者儿子。这是不合理的。但是芸就是这样的女子。芸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传统女性,待嫁前用自己的的钱支持着家用,嫁后又勤劳持家。但这样的女性是没有自我的,他们必须为女孝,为妻忠,为母劳。他们生活的中心都是男性,而是完全没有自己的。这样的芸,是可怜的可悲的。这样的芸是一个在社会礼教的压抑下所体现的社会的陪葬品。
  第二就是反叛意识的压抑。芸作为最可爱的人,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反叛意识。女性不能出远门,芸游了千山万水,哪怕是自己改装出去也一定要出去。再比如本来女性不需要太多的才华,而芸却才华横溢。这些都说明芸是有一个反叛意识并且尝试着反叛的人。但是因为礼教的种种原因,芸的反叛意识不断地在压抑。自己的思想也不断在变化。最终芸也被社会所同化,在对待沈复妾这一方面执念过深,最终导致了芸的死亡。
  最后就是整个社会还是男权至上。在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很低,因为他们都是依傍于男性而存在。虽然芸在精神上得到了于沈复的契合,达到了所谓的平等。但是,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所以芸才会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芸才会如此地勤劳持家。从这一点来看,就基本上没有逃离封建的思想。
  芸的死给我们心里狠狠一击。这样一个具有反叛意识一个具有精神追求的人都死了。芸不是死在自己手上,她只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陪葬品而已。芸只是死在了整个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中。
  芸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占有一席之地,这和沈复所塑造的形象鲜明的芸的形象所分不开的。芸是一个可爱的,有才有诗意的,宽容大度人,但也是时代的陪葬品。

  参考文献:

  【1】李白:《李白诗选》,江苏:江苏广陵书社,2010年,第121页
  【2】杨引传:《浮生六记序》,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页
  【3】萧统:《文选》,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8页
  【4】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自序》,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第1页
  【5】沈复:《浮生六记》,中国,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5页
  【6】沈复:《浮生六记》,中国,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6页
  【7】沈复:《浮生六记》,中国,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97页
  【8】林赓:《中国历代诗歌选》(唐五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4页
  【9】沈复:《浮生六记》,中国,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102页
  【10】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5页
  【11】苏轼:《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第79页
  【12】沈复:《浮生六记》,中国,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3页
  【13】沈复:《浮生六记》,中国,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4页
  【14】沈复:《浮生六记》,中国,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4页
  【15】沈复:《浮生六记》,中国,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14页
  【16】庄子:《庄子》,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3页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4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7月14日
Next 2019年7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