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随迁地老人异地养老问题研究

 摘 要

社会发展城镇化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随迁老人异地养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对我国现行养老制度与政策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农村随迁老人养老服务,既是广大社会子女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XX有关部门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也关系到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加强农村随迁老人养老问题的分析,对国家、社会、家庭的健康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汕头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问题。在明确核心概念与有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数据进行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实证研究。从个人角度分析,老年人年龄、学历、语言沟通能力与异地养老选择呈正相关,与身体健康呈负相关;从家庭角度分析,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与老人异地养老选择呈正相关;从社会角度分析,养老制度健全程度与老人异地养老选择呈正相关。基于实证结果与分析,建议老人主动融入社区环境、家庭子女积极引导支持老人、社会方面完善相关制度与服务,为解决弄随迁老人异地养老问题提供一些有用资料作为参考。

 关键词: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制度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脚步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性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口大批量的流入到城市里,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呈现“个体流动”向“家庭流动”的发展趋势,随迁小孩异地教育问题、随迁老人异地养老问题,成为人口流动发展背景下人们最为关注的两大核心。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直至2020年城镇人口9.02亿人,其中有3.76亿人为流动人口,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流动占比16.1%,农村老年人跟随子女来到城市居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些老年人离开自己熟悉的乡村,来到一个陌生且生活节奏相对较快的城市,不仅面临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也会面临来自于经济压力、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方面的困扰。如何加强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保障问题,是摆在XX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选择此次课题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2.研究意义

开展关于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问题的研究,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增强家庭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此次研究选取汕头市作为个案研究,以点带面的分析随迁老人异地养老问题,充分了解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需求,明确今后发展的定位与方向,为社会养老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用的资料作为参考。此外,分析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不足与问题,因地制宜的提出对策,对完善社会养老制度、引导老年人融入新环境生活、提高随迁老人生活幸福感也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养老保障是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因为工业社会发展较快,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制度发展起步较早,形成XX与市场结合、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结合的养老制度模式。以英国、瑞典、日本为达标的国家,在流动人口保障与养老保障方面基本实现以社区为单位的“全民保障”制度。国外相关学者也就流动人口养老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

Asher Anthony(2014)研究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分析老年人养老相关问题,研究认为老年人所在阶段最关心的是健康保障、经济保障的问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各类疾病问题日渐凸显,且因为失去收入能力,难以通过自己能力得到更好的照顾[1]。Eugenijus Dunajevas,Daiva Skučienė(2016)研究认为老年人的流动在客观上可以推动流入地区经济增长,尤其是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流动老人的养老保障已经形成强制型、强制+自愿、强制+公益的模式[2]。Sam Flanders,Melati Nungsari(2020)等人研究中,分析老年人流动的类型与特点,包括休闲养老型、救助流动型、随迁流动型,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在养老方面有着不同需求[3]。Bernardo P(2020)等人研究中,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提出关于流动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议,提出将居家服务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提高老年人的适应性和幸福感[4]。总的来说,国外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无论是在养老资源还是保障制度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的改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与养老保障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关学者主要从养老需求、影响因素、改进对策方面展开探讨,形成较为丰富的研究体系,其中不乏关于随迁老人异地养老问题的探讨。陈盛淦(2017)研究认为农村随迁老人养老保障不仅要从物质支持、制度保障方面着手,也需要从文化根源方面、情感关怀方面提供服务,体现养老服务中的责任伦理[5]。洪爽,吕红(2019)研究认为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突出问题,在于公共物品供应不足、社区参与与介入过于被动,有必要加强资源投入、发挥社区服务作用[6]。朱冬梅和郑若楠(2019)研究认为,随迁老人因语言障碍、家庭角色被忽略、居住环境封闭等原因有,导致社会融入、代际冲突、精神寂寞等问题,需要加强随迁老人的情感关怀[7]。张李莉(2020)认为可以通过丰富社区老年人活动、提供社区健康检查与知识普及、引入农村随迁老人养老险种等方式,来破解“进城困养”的问题[8]。孙鹏(2020)认为随迁老人异地养老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福利待遇差异性、娱乐项目少、医疗设施不足、社区配套服务单一,建议从XX、社区、家庭方面建立全方位养老服务[9]。总的来看,国内关于随迁老人异地养老问题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养老医疗保障成为探讨的核心,普遍形成个人、家庭、社会等多角度的完善建议。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外发达国家还是国内不同地区,普遍重视流动老人的养老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发展较早,关于流动老人养老保障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较为完善,且有关制度与服务较为全面。国内研究资料日渐丰富,形成多学科、多角度交叉分析,但是对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理论研究偏多,实证研究普遍较少,仍然一定的完善空间。本文参考借鉴前人文献基础上,结合实证结果探讨随迁老人异地养老问题。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老年人

本文提及的老年人,是指年满60周岁以上的人群(参考《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10]。从生理方面来看,老年人正处于生理机能下降、新陈代谢变慢的阶段;从心里方面来看,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较为成熟,并且进入衰老期,具有被关怀和照顾的情感需求。

根据2021年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现有老年人(年满60岁)人口是264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比例。与2012年老年人人口9.4%的比例相比较,老年人人口增长一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加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2.随迁老人

根据《国家公务员知识大全》中的释义,随迁人员最开始指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因为工作需要,办理异地调动时亲属随同前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流动现象日渐普遍,随迁不局限于国家工作人员,也泛指跟着亲属离开户籍所在地渠道其他地区居住的人员[11]。随迁老人指的是跟随子女或亲属,离开户籍所在地渠道其他城市居住的人员,人户分离、跟随子女迁移是随迁老人的最大特征。

 3.异地养老

养老的本义是侍养、抚养年迈的老人。从行政管理专业角度来看,养老指的是一种社会保障。尤其是在中国“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与文化背景下,养老不仅仅是子女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职责所在[12]。

异地养老的核心在于养老地点发生了改变,指的是老人离开了长期生活的地方,去到新的环境生活与居住,在一个新的地方获得的保障。这些养老保障,包括衣食餐饮、医疗护理、生活照料、情感关怀等方面。

 (二)相关理论基础

  1.福利多元主义

福利多元主义起源于西方社会政策,理论核心在于福利的多元化、分散化。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认为,福利可以来源于多个渠道、多个主体,除了XX之外,市场、社区、家庭或其他非营利组织也可以作为福利的提供者[13]。当福利“唯一化”的时候就会随之产生较多风险。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随迁老人的异地养老也应该是多元化的,需要家庭、社区、社会、市场乃至国家方面,共同参与其中。

 2.代际关系理论

代际关系理论是基于对不同代人之间思想、行为方式的差异性研究形成的一种理论。由于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不同年龄段人群成长环境不同,形成不同的思想观、不同的行为习惯,由此产生隔代思想、或者代际冲突[14]。具体如下:

代际互动,泛指一个家庭中不同辈、不同代成员,相互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包括语言、情感、经济、文化等方阿敏的互动,进而形成相互之间的态度与看法。

代际冲突,因思想观念、生活态度、生活习惯不同导致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矛盾,彼此形成对立关系。当代际冲突出现的时候,会导致老年人在生活、精神等等需求得不到满足。

根据代际关系理论,加强随迁老人的异地养老服务保障,需要家庭成员参与其中,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提供更加全面的异地养老保障。

 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X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项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并且呈现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人们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有所不同(如下图所示)[15]。

7ba389cc0f5947a54f120793367061f9  图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示意图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需求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生存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到老年阶段,人们的身体机能衰退,更加需要日常生活照料、出行陪伴、生活照顾;在尊重需求方面,老年人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社会生活和阅历,在社会工作领域也有一定地位,慢慢回归家庭,希望获得家庭及社会的尊重;在成长方面,异地老人跟随子女去到其他城市生活居住,这个时候希望体现自我价值。

 三、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实证研究

  (一)研究问题和假设的提出

  1.问题的提出

农村随迁老人跟随子女流动,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到新的地方生活,或多或少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例如:生活环境、语言交流、交通出行等方面。此次研究关于随迁老人异地养老实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1)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现状

(2)影响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因素

 2.假设的提出

老年人所在年龄段,已经养成一定的生活习惯、稳定的交际圈。跟随子女迁移到新的地方居住,新的环境在基础设施、交通、医疗、休闲活动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农村老人异地养老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对此提出几点研究假设:

子女家庭育儿需要人照料孩子,老人为帮助育儿随迁异地养老可能性较高;

农村随迁老人在农村有一定收入,异地养老后收入可能性低;

与子女家庭相处融洽的老人异地养老可能性高;

配偶意愿对老人异地养老有影响;

老人容易融入和适应社区,异地养老可能性高;

异地养老政策影响老人随迁问题;

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与社区建设有关。

(二)数据来源与测量

  1.数据来源

此次研究样本来源于汕头市60周岁以上的随迁老人,为农村户籍,跟随子女来到汕头市生活居住已有6个月以上的时间。向130位随迁老人发放问卷,一共发放130份,回收130份,回收率100%,有效121份,有效率93.07%。

  2.因变量与自变量

(1)因变量:选择异地养老。其中“0”代表不愿意,“1”代表愿意。将编码“0”定为回归模型中的参照组。

(2)自变量:实证中的自变量分别是个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沟通能力)、家庭(家庭融洽、配偶意愿)、社会(养老制度、社区设施)因素。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描述性统计

参与调查的121名老年人,大部分不愿意(57.1%)异地养老,愿意异地养老(42.9%)占比大约十分之四。关于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情况,主要从个人、家庭、社会适应三个方面逐项分析。

(1)个人情况:性别方面,男(49.5%)女(50.5%)比例相差不大;年龄方面,60岁以上的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受教育程度方面,普遍是小学(50.5%)和初中(33.%)学历,高中(17.2%)不足五分之一;收入方面,盈余者29.7%、自足占比36.3%、不足33.8%;健康状况方面,参与调查老年人超过八成能够生活自理(82.6%)。

(2)家庭情况:不和谐占比大约五分之一(22.3%),大部分为和谐(31.4%)、一般(46.3%);配偶异地养老意愿方面,愿意(24.8%)、一般(52%)、不愿意(23.1%)。

(3)社会适应情况:能够适应语言沟通的老年人54.5%,三分之一老人会听但是不会讲(33%),听不懂的老人为少数(12.4%);社区适应方面,适应(23.9%)和一般(45.4%),不适应(30.5%);子女要求方面,有要求(45.4%)和无要求(41.3%)比例相差不大;异地就医情况中大部分表示不便利(43.8%),便利(21.4%)和一般(34.7%)合计超过一半。

表1 农村随迁老人描述性统计

变量名称 类别 频次 百分比
异地养老 愿意 52 42.9%
不愿意 69 57.1%
性别 60 49.5%
61 50.5%
年龄 60-65岁 36 29.7%
65-70岁 45 37.1%
70岁以上 40 33%
受教育程度 小学 61 50.5%
初中 40 33%
高中 21 17.3%
个人收入 盈余 36 29.7%
自足 44 36.3%
不足 41 33.8%
健康状况 生活自理 100 82.6%
部分自理 17 14%
完全不自理 4 3%
家庭关系 和谐 38 31.4%
一般 56 46.3%
不和谐 27 22.3%
配偶意愿 愿意 30 24.8%
一般 63 52%
不愿意 28 23.1%
社区建设 便利 56 46.2%
一般 41 33.9%
不便利 24 19.8%
语言状况 可沟通 66 54.5%
会听不会讲 40 33%
听不懂 15 12.4%
社区适应程度 适应 29 23.9%
一般 55 45.4%
不适应 37 30.5%
子女要求 有要求 55 45.4%
无要求 50 41.3%
其他 16 13.2%
异地就医状况 便利 26 21.4%
一般 42 34.7%
不便利 53 43.8%

  2.影响选择异地养老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个人因素

将选择异地养老与老年人个人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显示异地养老意愿与老年人年龄、语言状况、健康状况有着显著相关性。一是年龄方面,年龄越大老年人选择异地养老的回归系数越高( P<0.01),其中70岁以上年龄组回归系数是1.439,为65-70岁、60-65岁年龄组的3.21倍和4.51倍。二是语言方面,能沟通的老年人比会听不会讲、不能沟通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异地养老,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三是健康状况,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选择异地养老的意愿比完全可以自理的老年人高,前者回归系数(1.467)是后者的4.521倍。四是受教育程度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越高,选择异地养老的意愿越高。

(2)家庭因素

实证在模型1基础上,引入家庭因素变量获得模型2数据,R2系数增加(0.144-0.356),模型拟合优度较高。一是子女要求对随迁老人异地养老意愿具有非常显著影响(P<0.01),即与子女相处融洽的情况下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异地养老。二是配偶意愿对老年人异地养老选择有很大的影响,配偶愿意的情况下老年人更乐意选择异地养老。

(3)社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城村医疗、社区建设与老年人异地养老选择对比差异无显著性(>0.05),则实证中(6)和(7)的问题未能得到证实。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农村随迁老人并未珍珍融入到社区活动中,所以对社区配套设施了解度本身;二是农村随迁老人自身对城市、农村养老政策差异性并不熟悉;三是老年人近期没有发生疾病、没有了解医疗报销问题,或者生病的情况下直接回村治疗,对于城市、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差异不了解。这是影响社会因素实证相关性的关键原因。

(4)综合分析

根据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与个人、家庭、政策的回归分析,得出几点结论:一是农村随迁老人中大部分不是因为自主意愿选择异地养老,自主意愿选择占比42.9%;二是子女要求、家庭关系和谐、自身语言适应且能够适应社区生活的情况下选择异地养老的可能性更高;第三,影响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因素中,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序,分别是子女要求>配偶意愿>社区适应>语言状况>收入情况>教育程度。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

模型一 模型二 模型三
变量 B SE EXP(B) B SE EXP(B) B SE EXP(B)
个人因素 性别男(女为参照) 0.344 0.285 1.425 0.413 0.352 1.546 0.501 0.411 1.632
年龄(60-65岁为参考)
65-70岁 1.113 0.302 3.201*** 0.234 0.365 1.286 0.854 0.442 2.410*
70岁及以上 1.439 0.365 4.511*** 1.058 0.453 2.840** 1.344 0.535 4.262**
受教育程度(以小学为参考)
初中 0.223 0.251 1.17 0.257 0.312 1.312 -0.21 0.36 0.811
高中 0.731 0.375 2.10* 0.975 0.423 2.685** 1.366 0.512 3.95***
健康状况(以生活自理为参考)
部分自理 0.376 0.41 1.463 -0.46 0.439 0.641 0.169 0.468 1.231
完全不自理 1.467 0.827 4.521* 1.410 0.871 4.396 2.103 1.01 7.894**
语言状态(以听不懂为参考)
会听不会讲 0.412 0.334 1.448 0.561 0.385 1.689 0.810 0.431 2.211*
可沟通 0.896 0.322 2.543*** 0.832 0.365 2.235** 1.321 0.441 3.645**
家庭因素 子女要求(无要求为参照) 1.584 0.336 4.913** 0.561 0.423 1.694
配偶意愿(不愿意为参照)
一般 0.586 0.343 1.83** 0.59 0.412 1.869*
愿意 2.235 0.393 10.297* 2.931 0.470 18.135***
家庭关系(以不和谐为参照)
一般 0.662 0.422 1.934
和谐 0.835 0.443 2.331*
个人收入(以不足为参照)
盈余 -1.224 0.512 0.279***
自足 -0.325 0.401 0.69
适应社区程度(以不适应为参照)
一般 -0.033 0.501 0.971
适应 1.524 0.543 4.611***
政策因素 异地就医(以便利为参照)
一般 -0.530 0.392 1.512
不便利 0.139 0.431 1.17
社区建设(以便利为参照)
一般 0.366 0.411 1.462
不便利 0.633 0.433 1.923
常数项 -2.234 0.453 0.121 -3.87 0.596 0.017 -4.735 0.699 0.007
-2loglikelihood 450.620 379.47 334.875
R2 0.144 0.356 0.468
Cox&Sne RSquare 0.1 0.27 0.341

 四、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困境

根据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实证分析,充分了解老年人对于养老问题的顾虑,主要从老年人自身、家庭照料、社会异地养老政策制度方面,探讨农村随迁老年人的异地养老困境。

(一)农村随迁老人适应能力差

农村随迁老人跟随子女来到新的城市生活,实证结果显示,老年人自己是否能够适应和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异地养老意愿。一方面,老年人长期生活在农村中,有自己的固定交际圈、生活习惯,进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容易缺乏归属感、责任感,甚至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16]。尤其是社城市生活环境与农村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不少老年人由此产生孤单、焦虑的心理,不能融入和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从农村跟随子女来到城市生活,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一定变化,基本上是年轻夫妻在家庭中更具备“话语权”,老年人更多是依赖子女生活,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平时的出行、交通、医疗保障等,不免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对于这种家庭关系变化的不适应也是影响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因素[17]。

(二)家庭方面的支持关怀不足

家庭方面的支持和关怀,直接影响老年人异地养老的体验感,包括经济方面的支持、情感方面的关怀[18]。一是经济支持因素,参与调查的随迁老人中52.3%是子女家庭支持老人经济,31.5%的老年人表示就业困难,33.8%表示收入不足。年轻子女家庭经济压力较大,比如车贷、房贷、养育孩子等方面的支出,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因此对于老人的经济支持比较有限。而老年人自身再就业困难,难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是影响老年人异地养老的主要因素。二是情感方面的关怀与支持,子女忙于工作,平时与老年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没有及时的关注到老年人随迁后的不适应问题。对于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情感关怀不足,导致老年人内心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内心失落,更愿意回到农村自己熟悉的地方去生活,希望与自己熟悉的亲友生活在一起,而不愿意选择异地养老。

(三)异地养老福利制度衔接不畅

随迁老人的异地养老政策、制度、配套服务等这些社会层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异地养老的老年人晚年生活水平与质量[19]。一方面,关于老年人的福利政策制度,每个地方制定不同的政策,相比起三、四线城市,一、二线城市的福利政策更加完善,也开始关注到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问题。随着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医保异地报销的问题也逐渐得到解决,但是报销比例、报销流程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农村随迁老人因为“人迁户未迁”的原因,在城市里无法享受与当地老年人同样的福利待遇。在汕头市城区会专门针对老年人提供一些福利待遇,例如社上门换领身份证、免费体检、签证办理、公交卡办理等。但是因为随迁老人信息没有录入其中,难以获得这些同等的老年人福利待遇。

(四)异地养老资源投入不足

随着流动人口不断的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对城市的养老资源、养老服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少城市随迁老人不断增加,投入的养老资源面临不够用、不够多等问题。尤其是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养老专业人员、社区养老硬件设施配置、养老公共物品资源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20]。一方面,随迁老人不断增加,城市养老服务资源投入跟不上人口迁入的速度,从而影响随迁老人的异地养老保障。城市养老公共物品供应有限,比如医疗、公安、卫生、休闲娱乐、便民诊所、法律援助等这些公共物品与服务,公共养老资源投入有限。另一方面,城市养老服务水平较低,人力资源投入不足。以社区为例,随迁老人进入城市后,大多养老资源来源于家庭所在的社区,因社区资金有限、人员条件限制、社区责任主体为居委会,其本身在养老服务方面并不具备专业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养老资源的使用。

 五、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解决策略

根据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实证以及问题解析,充分了解随迁老人异地养老需求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老年人自身、家庭方面、社会方面,提出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完善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一)老人自身:提高社区适应能力

农村随迁老人进入新的环境生活,难免会有不适应的地方,面对这些问题与困扰,最重要的是改变自身的心态,以积极的状态主动适应新的环境,从而找到归属感与生活的幸福感。一方面,建议随迁老人进入新的生活环境中,积极调整自身的心态,抱着开放、包容、学习等心态,与家人、邻里、社区等建立良好的关系,改变负面和消极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变化,融入集体、相互鼓励、互相帮助[21]。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的适应能力,也需要社区方面的动员和鼓励。建议社区方面应该建立随迁老人档案库,定期记录和更新随迁老人的相关信息,定期进行家庭走访,了解随迁老人的基本情况、生活需求、生活困难,以社区为单位积极组织随迁老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从而构建一个“熟人”社区,让老年人在新的环境中也能够找到归属感,有更多的业余活动与交流,随迁老人之间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能够进一步的提高他们适应能力。

  (二)家庭方面:提供养老保障支持

家庭方面的支持与关怀,是提高随迁老人的适应性、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感的关键。一方面,家庭子女应该承担起养老、尊老、爱老、照顾老人的基本职责和义务,尤其予以老年人经济方面的保障。因为短期之内老年人随迁进入城市生活,必然会降低或者失去收入的能力,基础的物质保障、经济保障来源于子女,这是作为子女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情感关怀,及时发现老年人的不适应问题,加强与老年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鼓励、支持老年人参与社区等有关活动。平时多沟通、多交流,了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知道他们的困扰与困境,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帮助,从而提高老年人内心的幸福感,打消孤独感和不自信的感觉,让老年人感到被重视、被关心。

 (三)社区方面:加快养老服务建设

社区是农村随迁老人的主要活动区域,社区养老资源投入情况、养老服务水平,以及养老服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区老年人的老年生活体现和质量。社区作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应该在随迁老人异地养老方面予以跟过的 帮扶和接纳[22]。一是加快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建立,每个社区根据老年人人口数量,建立相应规模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让社区老年人包括本地与外地老年人,都能够同等的重视。二是加快社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社区应该招募和配备一定数量的社区工作者,其中划分一个小组负责农村随迁老人的养老管理与服务工作,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三是进一步完善社区的养老功能,可以考虑将医疗、法律援助、心理咨询、休闲娱乐等养老配套直接接入社区,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能力,为随迁老人就近提供养老服务。

(四)XX方面:加快养老资源供给

解决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问题,需要完善的养老制度、充足的养老资源作为保障。随迁老人异地养老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随迁老人数量也越来越多,XX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加快养老资源供给。一是探讨如何制定随迁老人异地养老有关的保障制度与措施,建立针对性的养老制度与方案,鼓励市场方面制定随迁老人异地养老方面的保险产品。二是加快养老资源的投入和供应,以社区为单位,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例如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健身场馆、老年人服务人员培养等,这些都需要XX方面予以支持。三是引入市场机制,通过XX+企业+公益合作等方式,进一步的打开随迁老人异地养老方面的保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解决XX资源投入有限的问题。四是搭建异地养老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大数据分析等优势,建立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信息体系,及时录入和更新数据,加强数据变化的分析,以此作为依据来调整和优化养老资源与管理工作。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与之相关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改进。农村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问题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加强异地养老保障不仅仅是XX的职责,也是社会的、家庭的共同职责。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充分论证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一步的了解随迁老人异地养老的需求。研究认为,随迁老人异地养老问题主要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是哪个方面着手分析。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层次需求理论,从老年人自身、家庭支持、社会养老制度与政策方面,探讨随迁老人异地养老问题与对策,通过各方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共同促进异地养老群体异地养老的支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芳燕. 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2]刘佩瑶. 城市随迁老人养老资源供给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15.

[3]袁欣. 进城农民工随迁老人养老经济保障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4]韩诗文. 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南京大学,2019.

[5]曾卫平,戴志鹏.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空间分层与体育参与路径构建[J].长沙大学学报,2018,32(05):150-153.

农村随迁地老人异地养老问题研究

农村随迁地老人异地养老问题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9月21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6719.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9月20日
Next 2023年9月2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