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理工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 分析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社会总体需求不足;由于增长明显,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性别等原因处于弱势群体的女大学生也是如此,理工科女大学生更是如此。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和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其中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具有代表性的理工科学院进行调查研究,将工程机械学院2018届到2020届的女毕业生,随机抽样总人数的80%。样本总量为96份,获得有效样本96份,有效问卷率100%。将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分析,分析理工类女生的就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

前 言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女大学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她们通过在各行业就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不仅有利于女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理工科女生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体之一,因其涉及理工科范畴和性别差异两方面的独特性,更具有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例如,到2020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了874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市场的需求量没有跟上人才培养扩张的步伐,因疫情影响,部分岗位的需求反而在大幅度下降,从而加剧了人才需求的下滑。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本就不占优势的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是显得尤为困难,而理工科女大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倘若此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将会是对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对构建社会和谐的不利因素。

 1.1.2研究意义

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度话题,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这是他们人生中的转折点。就业质量决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前途和最终能够达成的成就。就业也是社会这个大机器运转的重要组成之一,其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失业,它代表着工作岗位的丧失和生活生计来源的丧失。一个人失业代表了他无法为社会带来贡献,却仍要消耗社会资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有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着较大的意义。然而,随着理工类女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其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探索其就业问题就显得更有价值。

 2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概述

  2.1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网的数据,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20年,应届毕业生达到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女生占总人数的52%,高校理工类女生人数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其绝对数量非常庞大。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理工科女生的就业压力将更大。因此,研究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2.2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表现

  2.2.1性别歧视

根据本学院的调查结果来看,具有超过90%的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其中70.83%的女生在简历投递阶段就被筛选掉了,这表明在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性别歧视问题,这也是理工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

表2.1关于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没有遭遇过歧视 7 7.29%
简历筛选 68 70.83%
面试 12 12.5%
录用 5 5.20%
工资待遇 4 4.1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96

 2.2.2职业发展的隐性壁垒

经调查数据发现,男女在晋升机会,工作机会,工资待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往往得不到重要的工作机会和晋升机会。这种由性别因素造成的社会排斥,直接导致女大学生失业和就业水平低下严重影响女大学生的职业前途。

表2.2理工科女大学生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差别对待

选项 小计 比例
21 21.88%
工资待遇 27 28.13%
晋升机会 47 48.96%
工作机会 33 34.38%
其他 13 13.54%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96

 3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3.1社会原因

  3.1.1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问题严峻是我国一直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每年都在不断扩招,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社会对第一生产力的需求在不断减少,社会供需关系矛盾。今年,又因疫情的影响,我国30%的私有企业面临破产,甚至国有企业也面临被迫裁员的威胁,失业人数迅速上升。所以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会更大,应当适当降低就业要求,减轻自身的就业压力。

  3.1.2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欠缺

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就业歧视的法律依然没有特别完善的规定,因此对于在就业中可能遭遇性别歧视的女大学生,国家既没有关于反歧视法的详细规定,也没有关于歧视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分担举证责任和救济渠道的规定。虽然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已经正式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许多障碍,《反就业歧视法》也并没有正式颁布。所以当女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困难时,依然没有必要的法律渠道可以寻求帮助。而且目前,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劳动争议案件范围都是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或者建立事实劳动关系为基本前提,却不包括“雇佣纠纷”,所以很多对法律的细则了解不清的女大学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很容易被一些用人单位钻法律漏洞,即使合法权利受到了侵犯,她们也不能利用这一法律帮助自己,最后只能默许了这种不公平待遇。

 3.1.3性别职业刻板印象的影响

目前,研究刻板印象对就业影响的内容逐渐成为热点。刻板印象的内容结构较多,其中就包括性别刻板印象。多数人的惯性思维认为,男性的数理逻辑能力天生优于女性,而女性具有较强的言语能力,这体现在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大家习惯贬低女性在学习数理化、土木工程、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电信技术等理工科专业时的学习能力,普遍认为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和同龄男性相比明显落后,要想取得成绩十分不易。人们认为适合她们学习的是例如语言学、各种外语、公共关系秘书等师范教育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很多数时候,刻板印象往往是惯性思维,而不是基于直接经验,有些甚至不顾事实,妄加揣测,没有考虑兴趣爱好、个体差异等因素。它是建立在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有观念甚至执念,导致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判断往往不够准确。因此,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更多艰难险阻,要取得成绩,通常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其成长影响巨大。

 3.2高等教育

  3.2.1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缺陷

如今的大学课程,多数以理论为主,大学四年,需要动手的实操课相对较少。其课程安排的太重理论,轻实践。许多大学生空有一肚子理论,但一进入实习岗位,缺乏实操练习的弊端瞬间就立马显现出来了。而就算是高校开展动手实践课程,可出于各种原因,其所达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女大学生不喜欢动手实践,也而积极帮助女生完成实践环节的男生也很多,所以实习实训环节的效果大打折扣。

 3.2.2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

就业指导应当是通过各种形式来向同学们传达,而大学生建立起一个优良的就业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高校将就业指导课安排到了大四,可一个学期的课程并不能让一个毕业生树立一个完整的就业观。缺乏对大学生潜力的开发和心理的塑造,缺少就业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引导。大多数理工科女大学生希望在大学四年中得到有效的就业指导。

 3.3学生原因

  3.3.1择业观存在偏差

调查报告显示,理工科女学生对就业领域和单位期望较高。60%以上的受访者选择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而愿意在中小城市工作的只有6%左右,不到30%的人愿意回老家。可见,女大学生对就业领域的期望较高。调查显示,尽管知道就业形势严峻,家乡可能就业机会可能更多,但相当一部分人不想回到经济欠发达的家乡。

表3.1关于毕业后地区选择

选项 小计 比例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9 9.38%
二线城市 57 59.38%
东部中小城市 4 4.17%
中西部中小城市 2 2.10%
国外 1 1.04%
家乡所在地 23 23.9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96

 3.3.2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在如今的就业竞争中,竞争是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组织与管理能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不少理工科女毕业生因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实践能力不够强,缺乏就业竞争力,这也是导致她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4 解决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4.1XX主导

  4.1.1完善立法,强化监督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方法,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在国际劳工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从性别的角度来审视现有的法律政策,以解决法律和实施上的差距,对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和生活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进行补救措施,建立健全男女平等的就业法律框架,确保男女在就业和职业过程中获得平等就业机会。

 4.1.2营造平等竞争就业环境

XX应当积极起到主导作用,营造两性之间平等的就业环境。积极宣传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加大执法力度,逐步打消用人单位对女性的偏见。平等的竞争关系对社会理念调节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消除性别歧视有着很大的意义。

 4.2高校主抓

  4.2.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聚集质量,严格教育教学管理,高等教育应当要适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变化,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各环节,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改革,完善教育教学制度,质量提升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求学生既要打好结实的基础,又要加强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4.2.2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应加强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根据本次调查显示,有超过40%的女大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对于就业的作用一般或者没有什么作用,仅有8.33%的人认为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对于就业的影响非常大,说明高校对于理工类女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有待加强;高校需要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工作。

表4.1学校开展就业指导的作用

选项 小计 比例
非常大 8 8.33%
比较大 46 47.92%
一般 31 32.29%
没有什么作用 11 11.4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96

 4.2.3增强女生实践能力

高校积极开展课外实践课堂,督促女大学生动手练习,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理工科院校内,男生帮助女生完成课外实践,动手练习尤为普遍,所以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动手次数会少之又少,因此,高校在开展各类第二课堂的同时,也应当向女大学生传输要综合发展的概念,要积极参与到课外实践和动手练习中去。提升自身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4.3学生主动

理工类女大学生应该拥有与时俱进的眼光,开阔视野,认清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主动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避免盲目跟风,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大城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锻炼自身能力,提升自身素养。

 4.3.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当今社会,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上升,毕业后能直接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的大学生少之又少。所以在这样的现实形势下,本就处于就业劣势群体中的理工科女大学生更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以理性心态对待就业形势,不怨天尤人,不愿众多竞争对手抢饭碗。正确的择业观表现为要有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无私奉献的思想。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产生冲突时要以群体利益为主。理工科女大学生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服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追求个人利益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结合起来。

4.3.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既要对就业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有清醒地认识。同时也要看到,社会对优秀人才有强烈的需求,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拔尖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理工科女大学生不仅要做好学业,更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结论

女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她们通过在各行业就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不仅有利于女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通过对典型的理工科学院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近年来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因素方面,高校方面和学生方面可以看出,我国整体的就业形势严峻,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解决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刻不容缓。第一,XX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其一定的主导作用,完善立法,强化监督;高校方面应当积极改革教育结构,增强可行化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就业监督,积极与校外企业沟通,形成大规模的校企合作项目,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发展平台。突出女生校园文化,积极传播正确的两性差异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理工类女大学生更应当树立正确的观念,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正确的眼光看待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充分发挥女性细心,努力,刻苦的优势,从根本上解决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我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随着女性理工科人才定向培养观念的转变,随着女性理工科学生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参与到创业中去,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终会解决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致谢

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语重心长的勉励和亲如家人的关爱。本文从选题到整理资料,从大纲的确实到撰文直到修订,都浸透着导师的辛勤汗水。导师对我严格的要求和耐心地指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将促进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路勇进。同时,我也非常感谢行政管理系的老师们对我几年来的教育、培养、支持和关心。

有感于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我写了这篇论文。尽管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构建做了初步研究,但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调查和对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限于水平、时间和实践经验等,本文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朱绵庆,黄金辉.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6(2):11-13

[2] 丁晓华,武伟,郭丹.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63-64

[3] 苏星海.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6):119-121

[4] 黄俊毅,陈雄辉.高师院校理工科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8,(12):134-135

[5] 孔德惠.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232-233

[6] 周年年.关于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8,(21):148-149

[7] 张雷.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探讨及应对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46):183-184

[8] 张晓艳,杨文选.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61-63

[9] 任敏.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态度及相关情况实证研究[J].中国商界,2009,(8):330-332

[10] 王效美,张玲玲,袁永红.理工科女大学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7(3):49-51

[11] Bedrossian,Louise.Help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find employment [J]. Disability Compliance for

Higher Education.2009(10).

[12] Marvin Harris. Omea Johason, “Cultrual Anthropology”Boston:Allyn &Bacon, 2000.

[13] Harry N. Drier. Special Issue Introduction: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Key Feature WithComprehensive Guidance Programs[J].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07,(2):73-80

[14] Hillage,J,&Pollard,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DFEE Research Report, 1998.

[15] Allan Borowski. A comparison of youth unemployment in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Monthly Labur Review. 1984,10.

关于高校理工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 分析

关于高校理工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 分析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7月2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6909.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7月24日
Next 2023年7月2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