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桃花扇的异同比较

在清初剧坛上,有两部不朽的历史传奇大剧—— 《长生殿》和《桃花扇》 ,这两部剧本产生于同一时代, 都为清朝初年 ,面对基本相同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两者在许多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都是采用了历史题材的悲剧,都将政治主题与爱情主题有机的结合

  一、《长生殿》与《桃花扇》语言比较

  《长生殿》与《桃花扇》是中国戏曲史上语言成就卓著的“双璧”。本文以两部作品的语言,即曲词和宾白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比较二者在语言运用手法及风格特色上的异同,探讨它们的语言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长生殿桃花扇的异同比较

  (一)曲词:崇雅之旨与新警之求

  1.曲词总体特征比较
  《长生殿》与《桃花扇》均在康熙朝问世,期间相距不过十余年,两剧共同演绎了一段“勾栏争唱孔、洪词”的康熙剧坛盛景。二者作为“南洪北孔”各自的戏曲代表作。然而,虽然《长生殿》被奉为“曲中巨擘”,《桃花扇》之曲却引发了不少曲家之憾,只因与《长生殿》的“尽善尽美,传奇家可谓集大成矣”相比,《桃花扇》“通本乏耐唱之曲”,故曰其“有佳词而无佳调,深惜云亭不谙度声,二百年来词场不祧者,独有稗畦(即洪昇)而已。”纵观两部戏曲词,不难发现其创作手法上的迥异。
  其次,从曲律的多样性,即宫调和曲牌运用上看,《长生殿》共运用了270多种的曲牌,12个宫调,其多样性远胜于《桃花扇》的123种曲牌和7个宫调。
  最后,从词曲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是“集曲”和“南北合套”的运用。《桃花扇》中仅有14支集曲,与《长生殿》的43支完全不可相提并论;而2出南北合套也稍逊于《长生殿》的3出。
  综上所述,通过这三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长生殿》更倾向于以曲词结构全篇,曲律和艺术形式的表现也十分多样,无愧于“曲中巨擘”的美誉。相比而言,《桃花扇》之曲虽然在篇幅上处于下风,且有不擅音律之憾,但也不可抹杀孔尚任的填词上的独特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正如他在《桃花扇凡例》中说过的“曲名不取新奇,其套数皆时流谙习者……而词必新警,不袭人牙后一字。”因此,如果说《长生殿》是集大成式的尽善尽美,那《桃花扇》则是追求内容之“新警”虽然疏于声律之和谐,但也别有一番缺憾之美。戏曲本是一种以曲为本位的综合性艺术,一种独具情节结构和音乐结构的复合体,这种双重构成的结合就是曲词。通过对两部戏在曲律和曲词的比较分析,探索“南洪北孔”在曲词创作上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2.曲词比较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总结“立文之道”时提出了“形、声、情”的三位一体:“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这里所说的“文”,应是与文笔中的“笔”相对应的一切有韵之文,包括当时的诗赋等等,至于之后出现的词、曲,自然也不出在其范畴之内。遵格曲律而又擅长于抒情的曲词创作,特别要重视“形、声、情”这三大主要因素,这也与中国戏曲传统的“剧诗”审美理想是一致的。《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少负诗才,王士祯赞其“以诗有名京师”,《长生殿》的语言,也可以说是曲中有诗,“深得风人之旨”,在形式上注重词句之美,在声律上追求婉转之叹,在思想上吐露肺腑之言,真可谓是形神兼备、尽善尽美。,虽然由于孔尚任在曲律上的力不从心,使得《桃花扇》的曲文出现些“有佳词而无佳调”的缺憾之美但在《桃花扇》中也不乏清词丽句,可圈可点。

  二、《长生殿》与《桃花扇》结构艺术比较

  (一)、两剧对历史材料剪裁之比较

  《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著名的历史剧,洪升和孔尚任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历史材料提炼成为主题服务的题材,做到历史本质的真实与艺术本质的真实的有机统一。《长生殿》是以人们熟知的李、杨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历史剧。从唐代到清初,记载李、杨爱情事迹的文学作品很多。这些作品处理李、杨的爱情故事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作品是把李、杨从帝王后妃的历史人物净化、美化为忠于爱情的人物,着重写其生死不渝的情缘,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这类作品以《长恨歌传》为代表。另一类作品则是把唐明皇看作好色荒淫的昏君,视杨贵妃为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突出地描绘了史家秽语。同时却又把李、杨作为传说中的钟情、痴情人物,广泛采用了民间流传故事,使他们在月宫重圆,以示生死不渝。这类作品以《天宝遗事诸富调》为代表。

  (二)、两剧结构线索之比较

  我们知道,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构成文学作品的情节。情节的演绎轨迹形成文学作品的线索。《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结构线索的特点都是双线结构。两线交错,形成强烈的对比。互为因果,有主有从。例如《桃花扇》“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其中“离合之情”是为“兴亡之感”做铺垫的,前者是从,后者是主。侯、李的结合是因复社文人与阉党余孽的斗争促成,而侯、李的离别也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内讧引起。侯、李分离之后,以侯生为一线,写四镇外藩的内外斗争;以香君为一线,写南明王朝的荒淫腐败。同样,《长生殿》以安史之乱、国倾而复平为一线,以李、杨生死不逾的钗盒情缘为一线,相互推进,互为因果,占了情场,弛了朝纲,导致“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娥眉马前死”。

  (三)、两剧结构布局之比较

  就《长生殿》和《桃花扇》结构布局看,两剧都分上下两部。但是,《长生殿》以生死为界,重点突出李、杨爱情由不专一到专一的矛盾冲突,虽然“占了情场”,但也“弛了朝纲”,埋下祸乱。例如《定情》出,写李、杨定情,“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惟愿取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盒永完”,而《谤讶》、《幸恩》、《献发》、《夜怨》、《絮阁》等则写李、杨之间由不专一到专一的矛盾。《楔游》、《制谱》、《舞盘》、《窥浴》、《密誓》等出戏则写李、杨朝欢暮乐,乐中伏祸,乐极生悲,为下本剧情作了铺垫。下本写杨贵妃死后,唐明皇朝思暮想,杨贵妃死而守盟。李、杨虽然生死相隔,一人世间,一人黄泉,但两人爱的刻骨铭心,肝肠寸断。最后,他们的感动天孙,借月宫足成之;同时,剧本也写出了“国倾而复平”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的垂戒之意。但是,就整体结构看,上本布局严谨有致,但下本布局松缓失度。造成这种尴尬的布局主要是因为下本主要为爱情戏的矛盾,冲突脱离了政治斗争,但作者为了凑足与上本的出数一样,略显勉强。同时,爱情戏本身舒缓的节奏也是造成这种布局的原因之一。《桃花扇》在结构布局上也有其明确的目的。在《媚座》总批中,孔尚任写到“上本之末,皆写草创争斗之状,下本之首,皆写偷安宴游之情。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因此,《桃花扇》以生、旦的悲欢离合写南明王朝的治乱兴衰。在写侯、李离合之情的同时,不忘国家兴亡;在写国家兴亡时,又不离侯、李离合之情。虽然剧情复杂,人物众多,空间广阔,但作者写的井井有条,主次分明,脉络清晰,详略得当。作者巧妙地通过一把“桃花扇”,把大大小小的情节和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连接起来,完成了“桃花扇底送南朝”的创作目的。

  三、《长生殿》和《桃花扇》内容比较

  (一)同是借古讽今的悲剧,却有不同的结局

  《长生殿>和《桃花扇>同时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相差不过十余年。《长生殿》的创作取材于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与其贵妃杨玉环的故事。《桃花扇》则是取材于南明小朝廷的遗事,以及名妓李香君与才子侯方域的故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都有过记载,但是作者并没有完全根据历史所记载的史料撰写剧本,而是经过了挑选和修改,并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加工,如《长生殿》中洪异回避了杨玉环曾嫁寿王,认禄山为儿的史实,并为之“洗礼”和与之私通等史实;而《桃花扇》中孔尚任回避了侯方域入清后,应河南乡试而亏气节等事实。作者采用历史旧事,却没有一味的生搬硬抄,这是因为作者写这些主要是为了表达他的某种思想感情。洪异和孔尚任便是选用历史故事的某一时刻,某一特点、某一方面,正是为了表达他们对他们所在时代的嘲讽。

  (二)同是爱情与政治主题结合,两者比重各不同

  一篇文章可以有很多个主题。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观点就有可能多种多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袁行霈在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卷中介绍了《长生殿》和《桃花扇》时,他就提出“在《长生殿》里,伴随着唐明皇杨贵妃故事的进展,交叉地写出了与之相关连的朝政事件。”而《桃花扇》中“恰到好处地选择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之情,同时暗示了弘光小王朝的兴亡之迹。”的确,《长生殿》与《桃花扇》是儿女之情与国家大事的有机结合。从《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我们能看到它们包含了两大主题:政治主题和爱情主题。《长生殿》为我们讲述了帝王李隆基和他的宠妃杨玉环之间曲折迭起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以及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昏聩,社会混乱,民不聊生。《桃花扇》为我们讲述了一代名妓李香君和风流才子侯方域在政治动乱期间的大义之情,以及南明小朝廷的倾覆、兴亡过程。但是这两个主题在各自的曲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又有不同。《长生殿》是政中侧重于情,而《桃花扇》情中突显政,也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三)同是政事与情事交错发展,性爱与义理的表现各有侧重

  在《长生殿》与《桃花扇》里,政治事件与情感变化交错发展,两者不可分离。《长生殿》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与唐明皇之间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真挚爱情,可以说直接影响着“安史之乱”这一政治事件的发生与否。《桃花扇》中名妓李香君与名士侯方域之间执着、“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爱情,与“南明小朝廷兴旺、倾覆”这一政治事件不可分离。如果在爱情的发展中缺少这些政治事件,爱情的变迁就将缺少刺激因素,他们的爱情故事据不会有这样的发展步调,整个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如果只写政治事件,却缺乏爱情,那么就会落入说教的误区,与史书无异,且不能达到戏曲所起的“寓教于人”的作用。
  《长生殿》、《桃花扇》之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正是因为有了政治事件的介入与影响,才更加波澜起伏,符合现实情况,增强了戏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并且他们的爱情也正是在与政治事件的矛盾纠缠对抗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长生殿》之中身为九五至尊的李隆基在六军不发的逼迫下,面对无力挽救他深爱的妃子杨玉环时,他发出了“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的哭喊。在这一刻,他的苦闷与自责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刻,他多么希望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在李隆基眼中“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弃你也!”而面对必死无疑的宿命,杨玉环没有一丝胆怯,为了心爱的人,她毅然请死“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在这里两人的感情上升到极高点,愿意为了对方牺牲自己。《桃花扇》中,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也是经过了政治事件的磨练而有了更深的发展。他们在新婚燕尔之际,因局势而不得不分离,而李香君的苦苦守侯,心如磐石的坚守,尤其对这个时代被人认为是“水性杨花”的青楼女子来说更是难能可贵的。

  四、《长生殿》与《桃花扇》艺术作品中的兴亡之感

  《长生殿》和《桃花扇》都分上下两部,结构布局一致抨击了传统的善恶皆有因果的民族心理,产生了令人“读罢不知悲”的感觉,但在布局艺术上有区别。《长生殿》上本较下本的布局更为严格。产生了“何以生”的悲剧效果,为传统戏曲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展现出结构错落有致的结构。而《桃花扇》上下本均严谨周密,整体结构十分严谨。崭新的艺术视野,意义深远。
  其次,两剧交织错落着安排悲喜剧,但在撰写矛盾冲突时却各不相同。《长生殿》中的男女主人公矛盾非常激烈,但与其他人物,尤其是反面人物的冲突很少。《桃花扇》则恰好与《长生殿》相反,剧中男女双方的矛盾较少,但与反面人物的冲突却很多。《长生殿》中,杨妃的死体现了特定地位和特定时代的悲剧性,即使像李隆基那样贵为天子,也无法把心爱的杨妃从死亡的命运中解救出来,也不得不屈服在命运面前。他甚至想打破生与死的分隔追随爱人而去,但又因为自己身为国君,应与国家共存亡。甚至连为自己心爱的人痛哭一场都不能做到。国家由盛到衰,还可以转危为安,但生命一旦失去就永远无法追回。杨妃逝去后,唐明皇挣扎在”愁城苦海无边”的悲痛中,“恨悠悠江山如故,痛生生游魂血污。冷清清佛堂半间,绿阴阴一本梨花树。愁深梦杳,白发添多少?最苦佳人逝早,伤独夜,恨闲宵。李杨的爱情,变成了忠于爱情的象征,成为洪异思想感情的寄托。
  从《长生殿》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对爱情的眷恋,恰恰是这种眷恋,体现了人民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失望和无可复得遗憾。凄怨的故事题材,再加入作者深沉的历史沧桑感,体现出了作者感时伤世中的故国之思。杨妃之死给唐明皇带来的痛苦不仅让唐明皇伤心欲绝,领悟到世事沧桑,李暮等人也从中感受到了对生命的敬畏。“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渐渐的忘却当年天宝遗事。历史的感叹蕴含着个人命运的深切怜悯,观众在历史的升沉变迁中慢慢体味到生命的珍贵和价值,在欣赏戏剧同时中,不只停留在凄美情的层面,更仔细咀嚼其中蕴含的家国之思、兴亡之报,从而与作者的创作意图相契合。
  《桃花扇》也是一部历史性悲剧,它形象地刻画了南明的腐朽没落、社会的动荡不安,统治集团相互倾轧,奸人当道,下层百姓饱受欺凌,侯、李的爱情也在这乱世中以悲剧收场。该剧抒发了孔尚任对三百年的大明江山瞬间倾覆、对瞬息万变的历史的伤感和慨叹。作者通过繁华逝去、满目兴衰的情节构建,让观众看着李、杨生死不逾的爱情因人生世事而沧海桑田,随剧的发展只空余一腔遗恨,让观众能直观的感受到盛事不再、无可挽回的历史感。有情人历尽千辛万苦,虽然作者安排了有情人会面,却没有为他们安排一个圆满的结局,侯、李二人在张道士“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在老道士的呵斥下恍然大悟,双双入道。两人爱情的意义已经被赋予了南明覆亡的时期的阵痛,同时也折射出了某种人生的悲剧:人在时代命运面前的被动与无奈,有时是无法避免的。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问的《长生殿》与《桃花扇》两郡剧作确实具有许多相同点,同时在相同点中也蕴涵着许多不同点:他们都属于借古讽今的悲剧,但却有不同的结尾;他们同样包含爱情和政治两个主题,但两者比重又不大相同;他们的情节都是在政事与情事的矛盾中发生发展的,但其中男女感情的实质又有着很大区别等等。由此可见,它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引与教导,帮助我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
  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忙。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杨淑英.长生殿与桃花扇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05
  [2]柏艳艳,张影.为情弃责与为责弃情——论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情理想[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11
  [3]向志柱.春花秋月何时了——长生殿与桃花扇中的爱情比较[J].古代文学知识.2003,2
  [4]徐洪.“情”与“臣忠子孝”——长生殿与桃花扇的思想意蕴的比较[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9,2
  [5]蒋得均.长生殿与桃花扇结构艺术比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6]夏蕙筠.从弹词余韵的比较看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差异[J].中国学研究第11辑.济南出版社.2008
  [7]邹自振.双峰并峙的“南洪北孔”——长生殿、桃花扇比较论.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研究丛刊.2006,1
  [8]王世立.是解脱,还是抗争?——(桃花扇)悲剧结局辨疑.衡水师专学报,2004,(1):39
  [9]蒋德均.(长生殿)与(桃花扇)结构艺术比较,重庆大学学报,2003,(3):39.
  [10]王季思等.中国古代戏曲论集[c].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1986:264.
  [11]中国古典悲剧喜剧论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12]张晓燕,中西悲剧艺术比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2):51,
  [1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3-288,
  [14]聂石樵,邓魁,古代小说戏曲论集:中华书局。1985:360.
  [15]洪异,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16]贺信民.(长生殿)(桃花扇)异同论[Ⅱ].唐都学刊,1996,(3):2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734.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3月10日
Next 2022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