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哈哈腔主要流行区域是京津以南的中南部地区,目前在清苑县依然保存着一个哈哈腔专业剧团。在清苑、大城等一带流行的是中路哈哈腔,在山东省西部流行的是东路哈哈腔,河北艺人俗称“山东吼儿”。在清苑,哈哈腔可谓脍炙人口,即便没有文化的妇女也爱看此戏,因而它素有“哈哈腔,拴老婆桩”之说。正由于哈哈腔唱词通俗易懂,唱腔音乐贴近群众的生活,声调优美,极具吸引力,从而有无数的男女老少为其着迷。就是这样一种极具群众基础的剧种,其发展命运却并不显扬,历史发展至今,它几近濒临绝境。如果没有各方面协同创新的工作方法,可以说他很难再度兴盛。
本文试图通过追溯哈哈腔在清苑地区的历史发展,还原哈哈腔对衡水人民生活的历史影响,从而确定其在民族曲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或许我们可以以此鼓励更多人对其保护与传承。同时,哈哈腔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具有极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也可以从哈哈腔的戏曲表演出发,让其也成为大众审美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而本文还分析了哈哈腔的艺术特色在曲种里的美学价值,通过它的戏曲表演的形式探索它在戏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而随着它相关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相信清苑人民群众所遗留的历史文化带来的精神沉淀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一、哈哈腔的起源与发展
(一)哈哈腔的起源
哈哈腔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约为1862年-1874年),流行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清代嘉庆年间,它作为俗曲曲名。,曾保存有北京钞本《杂曲二十九种》中的《西厢记·游寺》曲本和北京"百本张"钞本中的曲本。在《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上卷)》中我们了解到,李德才先生表现的“哈哈腔”传承了叶南章先生表现“疙瘩腔”。所谓“肇始于叶南章,完善于李德才”。叶南章先生创造的“疙瘩腔”为“短音量小而不足”作出规范。”叶南章先生是演唱女腔的老艺术家,他的四川扬琴《鸿雁传书》的录音中为哈哈腔的发音做了典范。
清苑哈哈腔作为全国唯一的独特剧种,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演,在华北一带深受群众的喜爱。它的戏曲形式来源于河西调。另在40年代末的时候,老调艺人周福才对它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改革,使其成为剧种发展的里程碑。在历史进程中,其足迹在北京、东北、河南、山西均有分布。
(二)哈哈腔的发展
总的来说哈哈腔的发展前途并不乐观,笔者结合裘老师介绍和自身的感受,综合考虑了哈哈腔演出费用和表演场次的关系,觉得重要一点是哈哈腔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由于人们对哈哈腔的了解不够,致使演员演出观众少,经费不足。同时,XX并没有加强对哈哈腔的关注程度和支持程度,如果XX将其当做一项作为振兴当地经济的产业,哈哈腔的受众程度会得到更显著地提高。
在“十三五”期间,如果保定清苑哈哈腔保护传承方面的工作机构和学校教育以及哈哈腔剧团教学传习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得到完善,那么艺术工作者潜心投入的哈哈腔事业就能够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只有为哈哈腔传承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哈哈腔艺术才能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更好的与人们的成长生活结合在一起。总之,哈哈腔的发展离不开人民,也离不开XX,更离不开哈哈腔这方面的从艺者。
二、哈哈腔的发展现状
(一)哈哈腔的发展问题所在
首先,哈哈腔被其他戏曲替代是现在不容忽视的事实,这直接导致了哈哈腔音乐特色的弱化。另外,通俗戏曲在从“原生态”向“原形态”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都市舞台的商业化演出将哈哈腔挤出了群众视线,其舞台和演出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定程度上使其背离了其作为艺术表演形式所该具备的特定文化环境。其三,经费的缺乏、人才的流失、演员的老龄化等问题,也会导致哈哈腔的表演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这也是哈哈腔发展受阻的症结所在。比如,当地的哈哈腔剧团其实早已名存实亡,没有组织文艺活动来积极宣传这种曲种艺术。
据调查清苑哈哈腔剧团,其演员多数是“半农半艺”身份,整体表演素质并不高。而且由于不能及时添置哈哈腔表演所需要的道具,使得表演困难。另外报酬低廉也造成了大量演员的流失,一些艺术学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来到团里,因此保护哈哈腔这一古老地方戏剧是缺乏人力支持的[慕瑞.《衡水中路哈哈腔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4.]。
(二)哈哈腔的发展对策
刘祯先生认为戏曲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才能有很好的市场,并走进群众生活中去。近十几年来,市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哈哈腔的发展市场面临新的挑战。哈哈腔作为一种比较通俗的传统剧种,当它濒临灭绝时,XX在地方文化部门应当第一时间去号召维护,不应任其消灭,而应发掘其所有的文化艺术价值,使哈哈腔再度获得新的文化生命力。笔者暂时认为有以下几点方法可以对哈哈腔的发展作出改善:
1、XX加大哈哈腔的宣传力度,定期组织哈哈腔表演活动,拉动赞助支持,让企业给剧团融资,同时打造出哈哈腔的名牌热度。
2、XX加大哈哈腔的演员补贴待遇,定期为哈哈腔更新设施、设备,为哈哈腔表演剧团创造硬性条件。
3、在清苑范围内,通过老演员或骨干演员把哈哈腔列传授下去,建设哈哈腔学习班,让这一艺术瑰宝传承接力,后继有人。
4、使哈哈腔演员职业化,提高哈哈腔演员的文化素养,打造出一支优良的表演剧团。
三、哈哈腔的艺术特色
土生土长的哈哈腔,在表演行当方面,以小生、小旦为其主要行当。其细致、逼真、轻松、幽默的表演特点蕴藏于各种生活化的动作中,这需要表演者极细腻地拿捏和把握住情感。在戏中,各种行当以插科打诨式的表演动作和唱词,使得哈哈腔带有民俗意味的幽默风格。而除了它的表演角色、风格外,同样吸引人的还有哈哈的唱腔及其伴奏音乐。哈哈腔的曲牌音乐约有百余支,多从京剧、河北梆子和冀鲁民间音乐吸取而来。通以打击乐器,比如高腔锣鼓为主,其中也有河北梆子锣鼓、笛子、板胡。其风格鲜明独特,曲乐深入人心[郭慧丽.《市场导向下的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学刊,2012(05).]。
(一)哈哈腔的角色种类
(1)生行。《调寇》中的寇准、《临潼山》中的李渊、《雁塔寺》中的段学士、《劫江夺斗》中的赵云都在哈哈腔中有所表现,他们总体特征十分鲜明带有群众倾向,大都英俊威武、年少气盛。
(2)旦行。清苑哈哈腔中经典的旦行包括:青衣有《下河东》中的呼延寿夫人,花旦有《雁塔寺》,老旦有《反徐州》中的花云母。哈哈腔中旦角的表演不尽相同。青衣通常沉稳庄严,行不露足,笑不露齿;花旦则动作轻快,性格活泼,喜怒都表现在面色上。
(3)净行。清苑哈哈腔净行有老脸和花脸。老脸形象有包拯,花脸形象有《国公图》中的程咬金。哈哈腔的净行颇具大气的风格,生性刚猛,正义凛然。
(4)丑行。清苑哈哈腔丑行也称三花脸,有文丑和武丑之分。清苑哈哈腔在保定老调的声腔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它奠定了保定老腔的基础。经典剧中形象有《三风求》中的蔡公子等。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哈哈腔老生行中的“奸生”是该剧种所独有的[乔建中.《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2011(08).]。
(二)哈哈腔的曲种伴奏
哈哈腔的艺术特色最鲜明的部分是在它的伴奏音乐上。哈哈腔的唱腔属于板腔体,有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拨子和哭板之分。唱词上下句错落,七字、十字兼有。上句以板上起唱为主,以“1”音结尾;下句也是以板上起唱,尾字必须紧接板上结尾的“1”音。上下句尾音均为“1”音衔接过度,这也是区分哈哈腔唱调中上下句的主要标志。
哈哈腔的核心板式是流水音板,尤以西路伴奏最富特色,以“拙笙、巧弦、浪荡笛”为主要伴奏风格。演员演唱时,在一定的时间内,这三大件乐器会根据伴奏的旋律和节奏相契合,以一种固定的节奏音型贯穿其间,连续使用,形成一种延续的特殊的音乐艺术效果,这种伴奏方法俗称为“小抬杠”。在哈哈腔中,东路和中路音乐伴奏是没有这一特征的。
强烈的乡土情调和民俗气质赋予了清苑哈哈腔它质朴健朗、高亢沉雄的伴奏特征。哈哈腔器乐部分,通常分为场和武场,文场伴奏乐器多以弦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例如:板胡、二胡、琵琶等。吹管乐器有笛子、笙、唢呐等。这些文场乐器基本上与是清苑哈哈腔的音乐主体,在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形象上有着重要作用。哈哈腔武场伴奏器物主要有板鼓、板、大锣、梆子、堂鼓等。哈哈腔的表现风格很大一部分受渲染于文武场乐器的不同,很明显以文场清晰婉约,武场沉重高亢[薛丽灵.《对民族戏曲现状与未来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5(06).]。
另外,哈哈腔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其练习过程是困难的。需要练习者调动舌根并结合唱腔去琢磨,,同时要注意与声音的和谐程度,处理哈哈腔的音色过程中不能因为舌根的弹动力而影响情绪的表达。演唱者只有在熟练了舌根动作后,才能准确地将音调与人物型形象相契合。哈哈腔尤其注重“啊”“哦”“叹”等母音的表现,这样的表现越巧妙,“哈哈腔”在表现人物的过程中所达到的灵巧、清脆的效果就会越好,从而使人物的声音与情绪相互得到有力的补充。因而,我们说哈哈腔是精神的唱腔,它的音调是充满感情的,而达到这层高度除了配合前面所提到的传统伴奏的外,更需要表演者准确地把握人物自身的情感。“哈哈腔”在清音演唱技巧中,其难度在于发声方法的抽象性和技巧的把握,清音艺术的表演和传播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的自身素质。因此,我们认为,成熟的“哈哈腔”演唱技巧对于表现清音的艺术魅力大有帮助。
哈哈腔的表演程式和技艺技法自成体系,这与哈哈腔所独有的深厚历史内涵和鲜明地域特色是分不开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根据广大群众的喜好的需要,哈哈腔紧打慢唱的曲调节奏在戏曲弦乐的表现艺术上继承了下来。哈哈腔的曲种气息饱含乡土气质和通俗情怀,它的乐曲所孕育的艺术情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这种乐曲精神是所有传统剧种都该传扬的[王琦.《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的特性和功能》[J].音乐时空,2015(01).]。
(三)哈哈腔的表演风格
在李德才先生演唱的《三祭江》曲目中,群众能够深刻地从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剧中情节所渲染情绪,体味到哈哈腔唱词都可能赋予生命内。当哈哈腔中几个典雅的连跳音和环绕音定下一种清冷的情感基调,我们也会随刘备追忆夫人孙尚香而感叹遥远的往事时。在《踏伞》中那段委婉曲折的“哈哈腔”,以“啊”、“哈”等衬词交替出现,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绪的波动,这里连音与跳音、连跳音的并用是蕴含生命节奏的。另外,哈哈腔中女性感伤、羞涩的细腻情感,无不和曲调的蜿蜒和“犯苦”密切相连[刘芳.《衡水中路哈哈腔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4.]。

在唱词的处理上,清苑哈哈腔也别具一格。在《活捉三郎》中阎惜姣的几个不同唱段里,阎惜娇的“挽”“焦”等似有似无的唱腔与其沉浸在相思中的精神状态十分吻合,而以[快一字]的方式处理“阴曹地府也逍遥”这一句时,则人物形象在唱腔的流露中也不自觉地传达出轻快活泼[杨硕.《哈哈腔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大舞台,2010(10).]。刘时燕老师曾演唱过《碧莲夜课》,碧莲女以上下起伏的拖腔生动传达出因儿子的不争气而痛心疾首的心情。而在哈哈腔演唱的新曲《黎明前的战斗》中,江姐的唱词以连音、跳音交织的激发出现场的那种感染力与她的革命情怀十分贴切。
另外,剧种本身的题材也为哈哈腔的风格表现打下了基础。哈哈腔的剧本选材大多能体现出中国北方典型的忠烈形象和慷慨悲歌的民族特质,它里面有传奇有帝王将相,如《杨家将》、《呼家将》等。另外它移植了其他河北梆子、秦腔等一些北方传统唱腔的剧目,如《山海关》、《请清兵》等,这些与清苑哈哈腔有着共同的结构形式和节奏规律,因而在风格的交融上和谐一致。这个移植题材的过程最后使得哈哈腔的唱腔风格呈现出一种速度缓慢,调性刚硬,字少腔多的抒情性板式。
结语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的提高,我们不能忽视对于哈哈腔文化艺术性。通过对保定哈哈腔的发展历程以及保定哈哈腔的乐曲风格特征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哈哈腔作为中国传统曲艺文化的瑰宝,在中国社会历史中并没有完全被遗忘,至少在艺术中仍然有它的审美价值存在。它依然以中国特有的曲艺文化结构形式融合着现代曲艺的新特点,从生活出发,表现出人民生活所需要的审美特性。重新对哈哈腔作出审美价值判断,并结合从生活的角度,去挖掘观众生活的内涵,让“哈哈腔”这一倍具中国曲艺特色的艺术形式得到“接受美学”思想上的共鸣。
对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下去能够使传统艺术依旧“活”在我们身边。在现代文明地冲击下,弘扬和发展传统唱腔“哈哈腔”不仅是声乐学习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出于一个声乐学习者对艺术最真诚的热爱。只有这样一些宝贵的艺术形式在变为遗产的过程才不至于被人们遗忘。因而,本文目的也是希望借此传达一份对传统唱腔艺术的支持,希望所有热爱声乐艺术的人能够将这份艺术和情怀传递下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哈哈腔艺术,它同时也是贡献给全人类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个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清苑人民艺术智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上,它的美学精神含义是无穷,只要传承下去、发展下去,它的艺术生命力将会得到更丰富地表现。
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谢谢大家!
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是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的一个过程。感谢学校学习让本人在思想认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可谓一瞬,但记忆即是犹新,教师的敬业渊博,同学的团结友善,都留下长久的温馨。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同学和老师给予了我许多鼓励和支持,特向他们表示感谢!
感谢父母多年来对我的养育和辛勤的付出,工作单位对我学业上的支持,感谢好友们在我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心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们!
最后向审阅此文的专家致以深切的敬意。
参考文献
[1]慕瑞.《衡水中路哈哈腔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4.
[2]田屹.《论宁津哈哈腔的音乐特征》[J].北方音乐,2017(18).
[3]郭慧丽.《市场导向下的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学刊,2012(05).
[4]薛晓金.《困境与冲出困境的可能性——关于戏曲市场的思考》[J].戏曲艺术,2007(02).
[5]薛丽灵.《对民族戏曲现状与未来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5(06).
[6]刘俊鸿.《地方戏曲发展刍议》[J].艺术百家,2013(1).
[7]杨硕.《哈哈腔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大舞台,2010(10).
[8]刘芳.《衡水中路哈哈腔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4.
[9]苟利芝.《曲艺音乐典范之四川清音音乐研究综述》[J].音乐时空,2013(07).
[10]张小冬.《四川清音“哈哈腔”与美声“花腔”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11]王琦.《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的特性和功能》[J].音乐时空,2015(01).
[12]乔建中.《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2011(0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