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是决定其对专业热爱程度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习情绪、学习认知、学习倾向、学习行为分别与行为性认同、适切性认同、情感性认同与倾向性认同均存在着正向关。可以看出专业认同感同学生的学习态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直接影响其学习态度,而学习态度是学生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需要详细分析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的关系,找出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以改善学习态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认同;学习态度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我国课程改革教育的深入施行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工作正在从单一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教学,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就需要从学生本身做起,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种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心态进行思考与分析,以求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倦怠与专业认同呈现出正相关,学生由于对本专业认同感不强或缺乏学习兴趣导致消极的学习倦怠,是大学生对于所接受的教育的真实心态反映。此前我国对于学生学习倦怠影响的研究分析主要表现在学习心理、专业承诺等方面上,例如连榕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上,并得出结论二者呈现出负相关的联系,但专业承诺与专业认同是具有差别的,专业承诺是大学生理性愿意肩负的社会责任,而专业认同则是一种内化的社会心理,是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肯定。国外对于专业认同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的职业上,如教师、律师等职业性较强的工作上,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的关系是相近的,国外教育环境与中国有一定差异,大学生转换专业更为容易,故很难以此为范本来分析我国学生的专业认同问题。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在于对专业认同的理论阐述上,对于学习态度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此,专业认同是个人终身发展目标与本专业的统一关系,学习态度是学生主观上对于本专业教师、学习内容等等的态度,通常意义上也可以看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了解了本专业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本专业的认可与积极态度。[1]本研究将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及相关课题分析,了解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程度、情感积极性、内在期望等,进而分析学生在毕业后愿意从事本职工作的行为倾向,分析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的关系,深入探讨大学教育环境与专业学习环境对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影响。
(二)概念分析
1. 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指的是学生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发展,强调的是学生对于自己职业的看待,与学生在今后从业工作中对于本专业职位的主观能动性相关,专业认同贯穿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生涯发展历程,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内,专业认同其实是工作者对于自己工作的积极认可与积极评价,本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的本职工作以社会服务为主,是学生将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学生依靠教育所得的专业技能,在今后通过实践输出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工作方法。[1]
2.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在本文中指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长久的、肯定的学习准备状态,体现在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注意力、积极情绪、持久学习的意志力等方面,评价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也要遵循以上方面,具体说明,学习态度在专业学习中还可以包括对待课程学习、学习材料、教师、学校等的观念态度,学生对于自身学习过程持有的多元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是学习态度的基础,也可以看做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吉林省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得到有效问卷313份,其中问卷调查得出的样本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3.1 研究样本情况分析
类别 | 人数 | 比例 | |
性别 | 男 | 79 | 25.2 |
女 | 234 | 74.8 | |
生源地 | 城市 | 97 | 31 |
乡村 | 216 | 69 | |
学习年级 | 大学一年级 | 75 | 20.8 |
大学二年级 | 74 | 32.7 | |
大学三年级 | 83 | 26.5 | |
大学四年级 | 81 | 20.8 | |
志愿选择 | 自主选择 | 224 | 71.6 |
被动选择 | 89 | 28.4 |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的研究工具主要是量表,量表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大学生学习态度量表和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20.0处理。[1]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问卷采用六点记分法,1点表示非常不符合,6点表示非常符合,根据学生如实填写的表格进行研究。
表3.2 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维度 | 信度 | 与总量表系数 | 题目数量 |
学习认知 | 0.80 | 0.96 | 8 |
学习情绪 | 0.90 | 0.92 | 10 |
学习倾向 | 0.90 | 0.92 | 10 |
学习行为 | 0.90 | 0.92 | 9 |
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1点表示非常不符合,5点表示完全符合,根据学生如实填写的表格进行研究。
表3.3 大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维度 | 分半信度 | 与总量表一致性系数 | 题目数量 |
情感性 | 0.62—0.87 | 0.91 | 6 |
行为性 | 0.62—0.87 | 0.91 | 7 |
适切性 | 0.62—0.87 | 0.91 | 5 |
认知性 | 0.62—0.87 | 0.91 | 5 |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一)文献综述
在专业认同的现状研究方面,陈清丹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中的问卷调查结果从专业价值观、专业教学、专业出路等方面研究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整体专业认同情况。[1]但并没有指出具体可执行的详细解决意见。在杨晶的《大学生的认同危机与调适》中分析了大学生对于今后就业与当前专业的冲突,据此展开了对学生认同危机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定的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2]杨丽娴的《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指出学生的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其实呈现出负相关,大学生的感性与理性思维存在冲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生活环境、教学环境、自身性格、专业就业形势等的影响。[3]
在学习态度相关的研究方面,但仍有一定的文献参考价值。如秦向前的《大学生学习态度现状调査与对策研究》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环境、专业发展方向、课程内容等方向展开了分析,涉及到大学生学习态度的整体情况。[4]又如李颖的《大学生学习态度现状分析及干预措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研究覆盖面广,对于导致学生学习态度变化的原因分析没有深层次研究。[5]综上可知,对于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关系的调查与分析资料较少,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探究。
(二)相关理论
Marcia于 1989 年提出了自我认同状态范式,他以认同“探寻”和“承诺”的存在与否分别设为 X 轴和 Y 轴,将个体的认同状态分为四类:第一类,迷失型认同(identity diffusion),既不存在主动探寻也没有形成稳定的承诺;第二类,早闭型认同(identity foreclosure),没有经过主动的探寻就形成了稳定的承诺;第三类,探寻型认同 (identity moratorium),一直处于探寻期还未形成稳定的承诺;第四类,定向型认同(identity achievement),在积极的探寻中形成了稳定的承诺。
基于上述认同的范式,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也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混沌迷失阶段,此阶段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了解、评价处于对外界的感性认识,对自身专业的了解模糊,粗浅,并没有真正系统、深入的了解。第二,探寻阶段,此阶段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已经接受了一段的时间的专业学习,其对专业的感知主要来源于自身的感受以及实际的观察。此阶段是个体对自身专业认知的一个信息验证、调整的阶段。第三,定向阶段,此阶段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已处于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中,在自我和环境的作用下,逐步形成对自己专业学习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愿意继续投入本专业活动的意向和积极的行为表现。因此,通过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精神价值高度认可与理解、对自身专业能力有充分认识,对技能成长的学习性及外化的积极求知更加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
三、研究目的与假设
(一)研究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旨在预防和解决诸多类别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行,帮助社会和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对于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社会工作专业并未趋于完善,仍然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社会工作专业的从业者仍然非常稀少,职业发展过程也充满了困惑与曲折,这也会影响大学生对这一专业的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为了研究当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规律,就要从本专业学生入手,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探索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为提升学生学习态度、专业认同而努力,帮助建设更多专业人才。[1]研究本课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助于丰富更多理论研究的内容。当前有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正在逐渐增加,但有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专业认同的研究非常少,教育界并未对此有更多重视,研究本课题有助于促进新的研究方向,为更完善的专业研究体系添砖加瓦。还能够填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问题的边角,促进理论系统发展。[2]其二,有助于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现实发展方向,对本专业学生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社会工作实践有一定的预示作用,通常意义上会认为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与今后是否从事本专业工作有一定关系,研究本专业的学习状况,能够总结学生专业认同变化的影响因素,数据整理也有助于据此完善教育手段与教学环境,推进本专业的人才进步,为社会输送更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二)研究假设
假设1: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假设:2:专业认同的各个维度与学习态度的各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四、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大学生专业认同分析
从表4.1中的整体认同情况可以得出研究中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为3.48,结合五点计分法的调查表格可以看出,本专业学生的认同程度不算乐观,处于轻度认同的级别,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积极性还有待提升,同时表格上四个变量的标准差区别也不是很大,整体上都没有超过1.0,这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同程度看法是比较一致的,体现出整个专业的专业认同水平不高且学生之间差异很小。[1]从各变量的排序上可以看出,学生的情感性认同与认知性认同较高,表示学生在这两个维度上的认同程度是乐观的,而行为性认同排在第三位,表示学生的认同感是不确定的,认同程度不太高,适切性认同程度最低,表示学生对于本专业的态度趋向于无所谓,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整体而言,学生的态度趋向一致。
表4.1 大学生专业认同均数及排序情况
次序 | 变量 | N±SD |
1 | 情感性 | 3.59±0.75 |
2 | 认知性 | 3.58±0.67 |
3 | 行为性 | 3.47±0.72 |
4 | 适切性 | 3.10±0.58 |
总分 | 3.48±0.58 |
大学生学习态度分析从表4.2中对于学习态度各个维度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整体上与专业认同程序有相似之处,学生的学习态度处于稍微积极、但并未达到特别积极的状态,其均值标准差都没有超过1,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态度整体上也趋于平稳,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异不是很大。在变量的次序排名上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所有变量中是最高的,学习认知紧随其后,表示学生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解程度和情感赞同程度是比较乐观的,认同本专业的价值与精神,体现出本专业对于学生情感的正面影响。但学习倾向于学习行为都比较低,只处于中等水平,侧面反映出学生在具体学习中并不乐观。[2]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比较复杂,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SPSS的处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习态度与学生的性别、成绩、行为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但部分变量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造成显著的差异。
表4.2 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均值与标准差
次序 | 变量 | 均值 | 均值标准差 |
1 | 学习情绪 | 4.21 | 0.75 |
2 | 学习认知 | 3.87 | 0.73 |
3 | 学习倾向 | 3.24 | 0.68 |
4 | 学习行为 | 3.01 | 0.57 |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的相关分析1.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的相关分析
结合上述研究能够进一步分析得出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的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表格:
表4.3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分析
维度 | 学习态度 | 专业认同 |
学习态度 | 1 | 0.684** |
专业认同 | 0.489** | 1 |
结合上述表格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学习对于专业认同而言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特点,可知学习态度与专业认同联系紧密。[1]
2.大学生学习态度同专业认同水平的差异分析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知,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差异与专业认同程度具有关联性,本次研究想要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差异就要结合专业认同水平来分析,将学生认同水平与学习态度维度进行比较,以27%为基准,将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高低进行排序,低于27%的学生为低分组,高于27%的学生为高分组。比较认同水平最高和最低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异,以分析学生学习态度与专业认同变化导致的差异。
表4.4大学生专业认同与自主学习差异检测
专业认同水平差异 | 均值 | 标准差 | t | p | |
学习情绪 | 低分组(n=85) | 3.7198 | .57002 | ﹣8.040*** | .000 |
高分组(n=85) | 4.3849 | .50318 | |||
学习认知 | 低分组(n=85) | 3.5687 | .55139 | ﹣8.612*** | .000 |
高分组(n=85) | 43671 | .49371 | |||
学习倾向 | 低分组(n=85) | 3.4297 | .54189 | ﹣8.702*** | .000 |
高分组(n=85) | 4.3017 | .47268 | |||
学习行为 | 低分组(n=85) | 3.2314 | .52147 | ﹣8.965*** | .000 |
高分组(n=85) | 4.2947 | .46331 |
本量表差异系数P<0.001
从量表中可以看出对于专业认同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其学习情绪、学习认知、学习情绪、学习行为都要显著高于认同水平较低的大学生。
3.大学生学习态度各维度同专业认同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结合上述研究可以将学习态度分为学习情绪、学习认知、学习倾向和学习行为四个维度,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性认同、情感性认同、行为性认同与适切性认同四个维度,研究可得各维度相关分析如下表:
表4.5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情绪分析
维度 | 专业认同 | 总分值 | |||
认知性认同 | 情感性认同 | 行为性认同 | 适切性认同 | ||
学习情绪 | .258** | .356** | .419** | .394** | .491** |
从表4.5中可知学生的学习情绪与专业认同中各个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从高到低分别为行为性认同、适切性认同、情感性认同、认知性认同。
表4.6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认知分析
维度 | 专业认同 | 总分值 | |||
认知性认同 | 情感性认同 | 行为性认同 | 适切性认同 | ||
学习认知 | .251** | .371** | .572** | .399** | .509** |
从表4.6中可知学生的学习认知与专业认同中各个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从高到低分别为行为性认同、适切性认同、情感性认同、认知性认同。
表4.7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倾向分析
维度 | 专业认同 | 总分值 | |||
认知性认同 | 情感性认同 | 行为性认同 | 适切性认同 | ||
学习倾向 | .249** | .349** | .411** | .348** | .528** |
从表4.7中可知学生的学习倾向与专业认同中各个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从高到低分别为行为性认同、适切性认同、情感性认同、认知性认同。
表4.8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行为分析
维度 | 专业认同 | 总分值 | |||
认知性认同 | 情感性认同 | 行为性认同 | 适切性认同 | ||
学习行为 | .217** | .307** | .392** | .271** | .536** |
从表4.8中可知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专业认同中各个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从高到低分别为行为性认同、适切性认同、情感性认同、认知性认同。
上述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专业认同有密切的联系,有教育工作者认为态度决定一切,虽然并不全面,却可以形象的概括出学习态度较高的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是高于学习态度较低的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往往与专业认同挂钩,学生会利用更多学习资源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积极的学习行为反哺于学习情绪与学习认知,也让学生在更深入的学习中对本专业产生更高的认同感,维持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提高素质。[1]积极的学习行为并非单一的学习活动或者步骤,它其实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技能操作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对专业技能展开探索,并实施学习策略,形成长久的积极学习习惯。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需求量不断增加的今天,除了教学因素与社会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因素,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储备军,其学习态度与专业认同变得尤为重要,可以看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高,才能共同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与专业实践力。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先是分别研究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学习态度,然后利用量表将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得出的结果如下:
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感处于中游,即稍微重视,且本专业大学生之间专业认同的差异与性别等因素无关。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态度处于中游阶段,其中学习情绪与学习认知程度要高于学习倾向于学习行为,结合专业背景分析,可能与专业的社会环境和学生个体的性格差异等有关联。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情绪、学习认知、学习倾向、学习行为等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情况。[1]结合上述对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的数据研究,可以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整体上呈现出平稳、稍微认同的趋势,证明学生对这一新兴专业是抱有一定兴趣的,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的知识与兴趣趋向于统一,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自然也能够得到提升,尤其是在情感性认同上,学生更乐于接受社会工作专业这一从业人数较少的冷门专业,我们需要关注大学生内在需求对于专业认同的影响,当学生的个体发展与本专业有一定联系时,学生也有一定意向进行本专业相关行业就业,整体呈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2]本次研究还表明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态度处于中等,大学生在学习上呈现一定的积极性,尤其是学习情绪上是较为积极的,这也与本次研究的预估相近。[3]我国大学教育强调学习行为,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行为中领悟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动机。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学习态度与学生的学习认同有正相关性,专业认同水平高的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态度更好,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都具有一致性,反之,专业认同水平低的学生与认同水平高的学生偏差值也没有特别大的差异,数据的平缓体现出本专业学生整体上的差异较小,在教育过程中均有较大提升空间,没有显著的极端情况出现。[4]
(二)建议
当前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及学习态度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实践成果也不太明显,这与本专业的就业情况等也有关系,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并未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专业认同作为教学中的内容,实际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对于提升学生认同等是有正面意义的,学生的良好转变与外界因素有关系。[1]高度的专业认同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为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转变学习态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学校应当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力度,提升本专业的师资力量与资源、经费,探究更先进、更实用的教学体系,在学校和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优化课堂教育,让学生学到更多实用性强的理论知识。
第二,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思想价值,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增加学生对专业使用性认可度。另外,教材更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充分备课,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延伸到前沿的科研领域,避免让学生误以为学习的是过时的不适用的知识。
第三,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较高的专业认同感有助于他们对未来进行积极的预期,愿意为本专业付出更多学习经历。[2]因此,教学中可以导入更多具体的社会从业工作者案例,分析本专业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行业就业的变化规律,鼓励学生积累更多学习经验以应对今后的市场竞争,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学习系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打好专业基础。[3]
本次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能够初步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受外部因素影响,本次研究集中于本校区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中,资料有限未能与其他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等进行拓展,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问卷调查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为充分的数据,对于我今后进一步学习与思考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力求能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林诚彦, 张兴杰, 曾细花. 专业认同影响从业意愿路径的实证分析——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 高教探索,2013,2(3):133-146.
[2] 秦攀博.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 西南大学,2014.
[3] 孙文婷.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对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D]. 安徽大学,2015.
[4]R.Wenger. Communities of Practice:Learning,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49.).转引自Judyth Sachs, Teache rprofessiona lidentity:Competing discourse, competing outcomes [ J] .Education Policy.16, No.2, 2001.149 ~ 161.
[5]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2(12):15-32.
[6]杨晶.大学生的认同危机与调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5(2):35-37.
[7]罗之仁.从斯特赖克认同理论与特纳角色理论看大学生社会定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5):18-29.
[8]姜杰敏.对转型中的本科高师院校的非师范生专业认同感的调查报告[J].中华素质教育.2004,8(5):16-18.
[9]杨丽娴.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2.
[10]张浩.大学生专业承诺与生涯管理[J].华东经济管理,2005,6(1):12-21.
[11]严瑜.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心理结构及其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12.
[12]翟艳.从幼儿教师专业认同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16-18
[13][美]伦道尔·C·杰默生.X档案工作者及其专业认同[J].薛春刚译,张姬雯校.档案与建设.2001,3(10):32-45
[14]安芹,贾晓明.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认同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3(2):16-18
[15]秦向前,大学生学习态度现状调査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12.
[16]李颖.大学生学习态度现状分析及干预措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08:13.
[17]项赠.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9:13.
[18]孙晓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4
[19]王龙静.基于任务的形成性评价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阳[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9.
[20]孙爱莲、王雪琴: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6,2(02):47-48
[21]方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及前瞻思考–基于M校调查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4:13.
[22]袁悦:普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2015:19.
[23]柳彩霞: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3(02):43-45
[24]李建红、王乾: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社工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6,4(1):23-26
致 谢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此后,即将踏入社会,开始新的一个起点。回想四年的大学生活,感触很多,心中很是不舍得这个学校,舍不得这许许多多爱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舍不得这里的一切。
首先,我感谢我的导师张荣艳老师,四年来,她不仅在学术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在为人处世方面,我从她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我指导我撰写毕业论文这件事上,更是不辞辛苦,一直抱着认真负责耐心的态度指导着我。在此,衷心感谢张荣艳老师四年来的教诲与无私的帮助!
其次,还要感谢我们学院的其他所有老师,他们在我本科就读期间,给予了很多的帮助。正是由于他们的认真负责和关爱,才让我能顺利的完成学业。另外,还要感谢大学同学们的一路陪伴,我的大学生活有了你们才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非常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给予我无限的这世间最伟大的爱与关怀,谢谢你们!
我会带着大家的期望和祝福一直奋斗下去,毕业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新的起点,我会一直努力拼搏下去的!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