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偏远地区儿童的出现是随着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形成的一项社会问题。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这些儿童自小跟随祖辈或者家中的其他亲戚,很少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因而普遍存在着一些身心健康问题。尤其是幼儿阶段的偏远地区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由于缺乏父母关爱,过早的开始集体生活,形成了一些教育方面的难点问题。如何加强对偏远地区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本人在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习,对偏远地区贵州毕节儿童自杀事件的案例展开分析。
二、偏远地区儿童个案分析
(一)贵州毕节儿童自杀事件回放
据新华网报道,2015年6月9日晚,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4名儿童在家中死亡。这四名儿童是一兄三妹,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警方的调查结论是集体喝农药自杀。这起悲剧缘何发生?据有关部门和记者事后调查,虽然处于偏远地区,但4兄妹并不缺少吃、穿,他们的悲剧的主因,是缺少关心和爱护。这些孩子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长大,他们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很长时间,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存在孤独、自责、敏感等心理问题。敏感的心使他们陷入孤独,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悲剧发生。
(二)贵州毕节自杀儿童面临的困境
1.物质性困境
伦理关怀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物质层面的关注是伦理关怀的基础。对于儿童来说,物质贫困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客观现实,他们几乎处于物质水平的最底层。因此,对他们来说,最基本的需要是获得物质的关怀和帮助,并获得物质保障的延续生命。贵州省毕节市的自杀儿童自杀事件,这反映出在物质层面上,社会主体对儿童的伦理关怀缺失[1]。
2.心理性困境
这四个兄弟姐妹中年龄最大的,最年长的一个逃学、辍学,鼓励他们的妹妹辍学。对学校没有依恋,父母没有希望,拒绝其他亲戚关心,但他仍然需要在与自己的互动中找到,姐妹也许是他唯一愿意沟通的人,所以他让姐妹也不去上学。在家里被孤立和依靠他的姐妹成为唯一的方法来摆脱孤独。也许对他来说,其他亲戚的拜访和学校老师的来访意味着他面对的是一种没有归属感的生活,他想要找到一种结束这种生活的方法。
3.社会适应性困境
据报道,来自毕节的四个孩子生活在家里和学校参观,不难看到四个孩子不照顾好你的生活,不主动去上学,不参与课堂活动。四个未成年的孩子还没有成熟独立的生活能力,他们需要独自承担生活的所有责任,这给已经充满了漏洞的心脏带来了更多的压力。面对学校生活和同伴,他们感到更加焦虑、逃避和自卑,对自己的感觉不一样,就像被父母遗弃在家里一样,所以宁愿避开外界的目光,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2]。无论是单身外出还是父母儿童,在快速和积极适应社会的情况下,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弱,更有可能出现学习障碍,行为失范等现象。

(三)贵州毕节儿童自杀事件背后的反思
1.偏远地区儿童社会救助存在问题
第一,救助工作缺乏立法强制和保障。《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至2015年6月贵州毕节儿童自杀事件发生时已经施行一年多了,这种监管不力、救助不力的情况依然存在,这说明我国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由于效力层次低而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宣传、普及和遵守,亦或是其“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够完善而没有很强的威慑力。
第二,救助方式单一。贵州毕节儿童自杀事件中的贫困家庭,早在2012年就享受到了“低保”待遇,父亲和大儿子事实上每个人每个季度都可以领到425元的低保金,到2014年,低保金又上调到每季度531元。事发时,警方发现,这个家庭银行卡中的低保金,累计约3500元。除了3000多元钱的存款,家中还有一千多斤的玉米,五十多斤腊肉,有两头一百多斤的猪。这样的物质条件虽然称不上是富足,但是还没有到无法生存的地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解决了他们的物质贫困问题,但留守孩子们因缺失父母关爱的孤独、敏感等“精神贫困”没有引起当地XX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救助,以致导致悲剧事件的发生。因此,单一的货币或物资援助方法忽视了对救援者的心理咨询和能力建设等发展特征的内容。使得这种救助方式最终无法解决“贫困的代际转移”问题,也无法救助贫困者的“精神贫困”[3]。
第三,救助部门之间缺乏管理、沟通和协调。在贵州毕节儿童自杀事件中,对该家庭进行救助的部门和人员有当地乡XX、村干部和教育部门及孩子所在学校的老师,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当地XX只是对该家庭给予了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和安排一名村干部经常去看看,当地教育部门只是安排一名老师定期家访。实际工作中,两个救助部门和救助人员之间没有对该家庭的困难情况进行交流和沟通,所以,不能摸清和全面了解这些偏远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因此,也就不能真正开展实质性的有针对性的救助工作。
2.偏远地区儿童心理需求长期被忽视
第一,年龄。儿童的年龄越小,他们在应对父母外出工作、学习和交流方面的影响越大,心理问题越突出,比如情绪问题、自卑和孤独。这四个兄弟姐妹从小就经历了家庭的变化和冲突,他们并没有突然死去,而是计划了很长一段时间。
第二,外部环境。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儿童往往是那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反应的孩子。在毕节自杀的4个孩子目睹了家庭暴力和母亲的离开,从而形成了心理阴影。随着父母和孩子工作频率的下降,儿童的孤独感会逐渐增加[5]。
3.偏远地区儿童监护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委托监护制度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监护力度不足。在我监护中,监护制度完全不发挥作用;在隔代监护中,老人对儿童的照顾大多集中在生活起居上,由于代沟太大,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方而往往被忽视。此外,因为老人本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很多时候属于被监护人的地位,很容易形成逆向监护,老人生病时,儿童往往会反过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上代监护中,监护人往往顾及儿童的物质需求和学习情况,对其他方而如心理教育、行为观念以及道德教育往往采取漠视的态度。然而对于委托监护的监护职责、监护范围以及设定程序等均未涉及[6]。再次,监护方式不固定。现实生活中,对于偏远地区儿童的监护,其方式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例如单亲监护中,父亲与母亲轮流出外打工,监护人在父与母之间变来变去,甚至出现父母双方均出外打工,儿童会自己生活一段时间;隔代监护状态下,由于老人体弱、多病,因此儿童往往会随着监护的老人病或逝而被交由其他人监护;上代监护情况下,因为监护人个人事务需要更换的,又或者因为被监护人与监护人无法建立感情沟通而要求更换的。更换监护人,往往会对偏远地区儿童造成不利影响,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适应新监护人。
三、偏远地区儿童实施策略
(一)加强对偏远地区儿童的保护力度
1.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工程。偏远地区儿童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形成,维护偏远地区儿童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我国应该建立一个XX为主导,社会、学校和家庭参与偏远地区儿童生活安全、卫生保健、安全、和全方位的偏远地区儿童教育保健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XX应制定《偏远地区儿童社会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XX、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责任,使偏远地区儿童的保障具有可靠的法律依据。二是设立专门机构,指导和管理偏远地区儿童的社会保障工作,保障偏远地区儿童的合法权益。XX应由财政、民政、教育、公安部门、组织等组织参与偏远地区儿童社会保障工作委员会,落实偏远地区儿童权益的各项安全工作。最后,XX要积极加强社会保障的综合治理,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侵犯偏远地区儿童的权益。同时,加强文化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坚决取缔学校附近的网吧、影院、电子游戏等青少年娱乐场所,优化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
2.建立健全有效的偏远地区儿童监督管理机制
没有监督管理就没有规章制度,特别是偏远地区儿童。XX应该设立一个特别的监护人,这在我国仍然是空白。只要监护能确保孩子随时被转移,就不会有孩子独自留在家里。同时,我们还应该建立一个关爱偏远地区儿童的工作委员会,从生活、教育、安全等方面对偏远地区儿童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负责。为保证本机构的正常有序运行,xxxx应协调指挥,协调各省市、各部委的工作,照顾偏远地区儿童。
(二)关心偏远地区儿童的心理健康
1.发挥民间慈善机构对偏远地区儿童的救助
慈善事业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润滑剂,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催化剂,慈善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是交流的救援人员和捐助者的桥梁,解决偏远地区儿童的问题在中国,我们想要发展私人慈善机构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慈善救济。XX部门应该出台政策鼓励慈善机构在帮助偏远地区儿童方面发挥作用。在我们国家,应该鼓励,青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慈善机构密切合作,开展偏远地区儿童的全面支持,致力于一个项目通过发展偏远地区儿童的教育项目和个人贡献,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加强师生心理沟通,排解学生压力
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偏远地区儿童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公共福利的关怀服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对偏远地区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每个学科的特点和功能都有一些不同,但它们是教育的体现。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点,不仅对偏远地区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对道德思想的诱导,提高情感教育的强度。与理科相比,相对文科类中包含的主题更突出的情感和道德因素,涉及更多的情感教育内容,所以老师可以深入挖掘的内容包含的感情,为了实现偏远地区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保持沟通,了解学生情绪的变化,并及时指导。
3.鼓励学校建立偏远地区儿童心理健康情况档案
儿童心理健康档案的具体操作必须注意不要给偏远地区儿童增加新的甚至不愉快,否则就会失去建设的意义。每个学生都应该被要求参加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与频率无关:调查应该每周进行一次,问题应该经常更换。我们经常调查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发展的异常发展,从而给雪带来温暖,让他们快乐成长。定期更新调查问卷,以防止学生对调查形式感到厌烦,或形成常规的答案,使档案能够顺利建立。
(三)完善对偏远地区儿童的教育管理
1.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
第一,学校专门为偏远地区儿童设立档案。形成内外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管理。同时,学校的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及时帮助他们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特殊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吸纳部分心理教育的大学生参与偏远地区儿童的心理教育和指导。
第二,学校可以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在偏远地区儿童的管理中,学校可以实行封闭式管理,加强对偏远地区儿童的监督,减少偏远地区儿童的离校时间。一方面,它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它可以减少他们对社会坏习惯的暴露。
2.发挥家庭的基础教育作用
首先,父母明确了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教育在孩子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由于偏远地区农民工的责任意识,教育水平低,家庭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错误地认为教育是一所学校,对孩子教育的家长没有多大的影响。我们需要偏远地区儿童的父母应该放弃这些错误的思想,建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责任感意识,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利弊和抚养孩子之间的关系,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和教育,确保每一个偏远地区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第二,父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教育氛围对儿童的影响,尤其是身心的儿童在快速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能引起孩子,活泼开朗,积极进取,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的存在性和完整性对儿童非常重要,家长应尽量避免留守儿童。如果你必须出去工作,你必须尽可能地照顾孩子。而移民父母应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视频等方式,通过各种方式来主动与孩子沟通,加强家长和孩子的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这样,孩子们就能感受到家庭和亲人的温暖,父母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从而帮助他们指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
第三,家长和监护人与学校密切相关。教育是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共同教育。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学校工作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建立学校和偏远地区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的沟通渠道,学校通过父母和监护人会接触家长电话、家访、等,及时偏远地区儿童的学习和心理情况反馈给家长和监护人,指导偏远地区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
四、结论
偏远地区儿童的教育与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一项棘手的社会问题。长期移民父母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分析,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农村儿童的问题,有利于偏远地区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促进了基层社会稳定的发展,也有利于过渡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主要研究偏远地区儿童的现状和对策。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对贵州毕节儿童自杀事件分析发现,贵州毕节自杀儿童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困境:物质性困境、心理性困境、社会适应性困境。通过贵州毕节儿童自杀事件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偏远地区儿童社会救助存在问题、偏远地区儿童心理需求长期被忽视、偏远地区儿童监护制度存在问题。
第二,本文提出了偏远地区儿童教育管理的对策:加强对偏远地区儿童的保护力度、关心偏远地区儿童的心理健康、完善对偏远地区儿童的教育管理等。
作为偏远地区的幼儿园,我们应当积极关注偏远地区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从科学的幼儿教育角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从而使这些儿童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免除外出打工父母的后顾之忧,为和谐社会夯实幼儿教育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和XX的支持和关怀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努力下,最终会形成XX、学校、农村社区和家庭合力解决偏远地区儿童问题的良好机制,他们一定会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里健康成长,广大的偏远地区儿童一定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成雪萍.谈偏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问题[J].儿童与健康,2018,(01):29-30.
[2]高燕子,黄丽.黔东南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肇兴镇登杠村小学为个案[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6,(Z2):216-223.
[3]高燕子,黄丽.黔东南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肇兴镇登杠村小学为个案[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6,(Z2):216-223.
[4]宋阳,靳玺.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华少年,2017,(19):9-10.
[5]赵肖.试论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微型小学撤并问题[J].考试周刊,2017,(35):1+4.
[6]侯得才.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学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上),2017,(03):8.
[7]孙力力.留守儿童协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小学电教,2016,(12):3-5.
[8]蒲永进.留守儿童问题初探[J].中华少年,2016,(24):8.
[9]郭丽婷.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教育转变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6,(10):41.
[10]徐超凡.“留守儿童”现象:问题导向与积极导向研究综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03):4-7.
[11]葛兴平.农村富裕家庭中的留守儿童问题初探[J].好家长,2015,(20):100-101.
[12]童小军.留守儿童问题不能孤立化[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5,(03):17-18.
[13]张磊.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自尊、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J].教师,2015,(07):95-98+102.
[14]高燕.贫困地区儿童教育供需失衡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4.
[15]陈宝利.辩证看待留守儿童问题[J].班主任,2013,(08):45-46.
致谢
本文从选题到最终顺利完成,许多老师、同学、朋友为我提供了帮助,在这里我要向你们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首先要衷心地感谢我的戴军老师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我的指导与督促。导师曾多次询问研究进展,及时帮助我进行论文的审阅及修改,耐心指出论文中的不当之处,并加以指导,帮我打开研究思路。导师认真务实的心态,踏实为学的精神,不仅仅教会了我如何完成一篇论文写作,更教会了我如何为学求知。可以说,正因为有了导师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指导才了这篇文章的诞生。求学历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我还要感谢学校期间所有的老师,为我打下专业知识的基础,让我学到不少知识和技能。此外,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最后不能不提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结识的各位同窗挚友,正是来自于他们无私的支持与帮助,才能让我顺利解决来自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难题,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