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有关于自然景观的创作不管是传统艺术绘画中,还是在当代艺术绘画中都是重要的题材。自然景观题材绘画中突显着人文关怀,承载丰富情感。本文主要研究自然景观黑白木刻版画的创作。本文运用美术心理学、图像学、意识形态、形式分析等研究方法。将自然景观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探索合理的方式选择适合个性化观赏视角进行艺术实践,营造美好的自然幽静景观。本文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从传统和当代的中西方代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以自然景观为例分析性能,研究艺术家的个人理念和相关的重要文献进行研究,分析了自然景观的视觉体验和人精神诉求之间的关系与艺术作品的形式相结合,探讨了自然景观表现的合理方式。再从黑白木刻与自然景观的结合所营造的特殊的幽静空间,从图像学入手,分析自然幽静景观与图像学之间的联系。最后,积极开展黑白木刻艺术实践,结合自然景观主题的独特文化内涵,,由线、点、面等,充分发挥黑白木刻版画的特性,探索如何从自然景观艺术表现主题表达幽静情感叙述,并总结创作经验。
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产物。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无论何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始终都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与大自然沟通的重要桥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自然景观;幽静叙事;黑白木刻
绪论
生活中的都市景观,除了都市中的景观建筑物体之外,也有自然景观。自然景观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艺术家们常常借助自然景观传达自己的艺术主观意识思想。如何将自然景观与自身创作意图结合这一问题上,笔者对于此问题阅读了相关文献,心理学书籍及古今中外艺术家的相关作品集,探索艺术家们使用何种艺术视角描绘自然景观及表达时代精神内涵。
自然景观题材的创作多为写生,传统艺术家多将真实的视觉感受融入绘画当中。至今,绘画语言更是颇为丰富。当代艺术家家吴冠中,采取从某种解析的意义描绘自然景观,并能够由此体验一种心灵相对应的情感。自然景观题材从古至今绘画方式的不断变化发展,笔者总结前人的经验,利用视觉叙事激发观者的感受,对于自然景观的空间表现也有了新的想法,尝试采取“幽静”的个性化视角表现笔者在自然景观中想传达的符合现当代审美逻辑的时代精神,充分利用黑白木刻版画媒介材料的特质去创作作品,体现自然景观与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关系。
笔者在第一章界定自然景观概念,以及尝试以幽静个性化视角去描绘自然景观,融合古代哲学与现代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自然景观中的个性化表现和精神内涵,尝试以幽静的个性化视角去阐述笔者的自然景观叙事方式。本文第二章笔者从幽静氛围表达与黑白氛围在幽静情感中的作用两个方面出发,探讨这两个因素与自然景观题材创作中的幽静氛围的表达。最后,第三章笔者陈述在创作实验中的思考过程以及作品呈现,将黑白木刻版画中的线性语言与都市景观的幽静氛围融合。
1“幽静”视角的内涵
自然景观,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众多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会将自然景观融入其中,他们往往在描绘大自然的同时,也会寄情于山水。构成一种艺术与自然景观奇妙地联系。
1.1自然景观与审美心理
在托马斯·科尔的《牛轭形河流》中殖民者对于大自然的尊重及自然进程中的生与死,用幼苗和死树象征生命的循环。也可以看到他对壮丽山河的描绘,他在远处的山上刻下“诺亚”这个名字,他认为上帝存在在这片土地,这都是他对于自然狂热热爱与尊重之情的抒发。
图1-1
图1-1托马斯·科尔《牛轭形河流》1.31×1.94米布面油画1836年
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他们在研究灵魂时,研究的都是自然的灵魂,而人的灵魂属于自然灵魂的具体形式,人的灵魂操纵着人的身体,而自然这一生命机体用灵魂操纵着身体,将自然事物的运动秩序得以保证,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得以保证,在这里,将原始的思维方式得以运用。在建立内容时,结合古希腊人对自然的科学研究,因此,内容的建立是理性化的,结合近现代科学思维,如今的人们受现代科学思维影响,这一思想是比较古怪的,然而又恰好是这一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独特精神,希腊精神和近代思想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是在于希腊人没有将人设想为超越于自然事物之上的存在,对于希腊人而言,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自然的一员,并不能依靠自己去控制自然,必须要深入到自然里,将自然的奥妙和创造生机得以领悟和探索。
而在东方传统哲学中的庄子认为,“道”可以超越时空,“道”生于天地万物,无所不在,表现在万事万物之中,然而“道”在本质上又是虚无的,庄子认为“天”和“人”属于两个对立的概念,“天”属于自然的代表,而“人”就代表了人为的一切,人与自然是相背离的,将“人为”两个字合起来就属于“伪”字,庄子认为,需要将天道得以顺从,将人性中的“伪”杂志得以摒弃,顺从天道,也就是庄子是所提到的“德”。
从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中我们发现他们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他们的观点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自然地敬畏,崇尚自然。他们认为人类是属于自然,将给更多的情感寄托于自然上。正是如此笔者认为自然景观是艺术创作题材中重要组成部分,他是艺术家在抒发自己观点,情愫时的重要在体。
1.2幽静自然景观的当代审美价值
《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一书中,X美学家史蒂文·布拉萨在提到“日常生活中的景观为典型的艺术、人造物,和自然三者的混合,而且这三种类型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林泉高致》.郭熙.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因此我们需要处理我们与自然景物之间的关系,日常的自然景观作为艺术时,他们均可以成为我们日常可以经验到的审美对象。
贾平凹曾这样羡白他的人生态度和美学追求;“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地方容易,找拙朴的地方难。”[[[]《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史蒂文•布拉萨(美).彭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他认为在“静虚村”里面,存在着自己理想中的清静与拙朴,受者审美理想的支配,作家非常喜爱肃穆伫立状态下的山水、雪、落叶、月亮、天空,这些万物本是无情的,但是通过艺术,将表现对象与作家的心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他们已经不是普通的万事万物,而是有着生命,就像清静悠涵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喧嚣纷扰,也没有民俗纷争,在这里不会有着生离死别的伤感,也不会有冷酷无情的礼法,更没有险恶的政治风波,在这里有着非常宁静的空间,并且充满生机,一尘不染,赋予了自由与美,含有丰富的禅意。
“可见的事物是有意义的,把它们保留下来,可以作为帮助记忆的工具”[[[]《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三联书店1984年版]]这些普通且容易忽略的物象在个体视觉认知下由熟悉变为陌生,当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都市生活环境时,这些景观物象让笔者获得了不同于以往经验的全新感受。当我们在观看景观中物象时,视觉区域内的物象形状并不完美,就想竭力的改变它,眼睛与手的完美联合,通过绘画使物体形象变为好的完美图形。通过这种联合笔者也想能在如今喧嚣,热闹甚至是嘈杂的城市中给人们一种宁静,也想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能够让人们重视自然,尊重自然,崇尚自然。
2幽静氛围与黑与白
在一片瓦里、一块矿石里将艺术家的灵魂得以注入,注入灵魂之后的瓦与矿石就并不是简单的无生命的物体,而是有着艺术家的心灵展现,每一个画家都通过一些事物,将氛围营造出来,表达情感。
2.1幽静氛围的表达
看王荣昌先生画荷“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鶴落,稍纵则逝。”造型是非常真实的,并且有着严谨且潇洒自然的画风,表达了简洁明了的意思,不加装饰,在画荷叶时采用波墨法,用简单的几笔勾画出漂亮的画卷,笔墨酣畅,在构图时有着磅礴的曲势毅力,有着桀骜不驯的气势,整个作品非常注重整体性,注重气势,做好轻重疏密,独具匠心,有着飘动的神韵,整幅画看起来虽然复杂,但是细细品味,章法却非常独特,墨点,墨线,墨块之间参差交错,并且变化莫测,画面形式非常丰富,画家采用独具匠心的方法,结合多种多样的绘画因素,将规律有效的构架在一起,从而有着非常良好的效果,将生动的和声得以构成,从而更好的表现作家情感,将丰厚的画境充分创造出来,展现出了如此优美的画。
在王荣昌的艺术世界里,他表达的是这样的美学思想,“深沉静默地与着无限的自然,无限的与宇宙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将心灵与自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他认为,在他的境界里是静墨的,并且有着幽深的意境,将自然深厚的结构体现出来,将东方哲学的审美精神得以体现。
笔者在表达幽静情绪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物象本身去表达。“艺术家绘画所描绘的东西必须满怀感情反映所见到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创作中笔者将空间作为绘画装饰,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内心情感放置于画面中,形成情感化的空间表达。在处理画面的空间构造时,一部分为整个画面的空间布局,另一部分是每个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叠压,穿插等空间构成。先从创作的整体大的布局来说,有的画面四边的留置形状因心理作用具有不同含义,底边的线有稳住画面重量的效果,每个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表现,通过简化的物象形状之间大小,疏密等位置经营外,每个物体形状之间的色彩关系,相互叠压制造出的丰富层次,也会给画面带来视觉空间体验。直觉力与视觉中心的位置,面积大小,色彩的深浅有关,视觉效应产生于对比关系的变化之中。笔者在画面中有意识地将现实中物象形状通过大小,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产生的对比关系,加上色彩的明度,亮度及纯度的变化,更进一步的确定各个物象形状之间的关系,通过层次体现出空间感。使画面不单调,增添趣味性表现。
2.2黑白语言在传统艺术中的内涵
一般情况下,中国绘画是利用简单的墨色将丰富的画面表现出来,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提出“运墨而五色具”,以及在清代《绘事发微》里面提出了“墨分六色”,而后来黄宾虹又提出了“七墨”,说明中国绘画对墨色变化有着连续的新的认知,不管是“五色”还是“七墨”,艺术家都是想在单一的墨色里,将更加丰富的层次变化得以追求,墨色与水融合所形成的灰色或灰层次,将墨色的变化体现出来,范围是非常丰富,非常广阔的,有着多层次的墨色变化。
而对于中国画中“石分三面,墨分五色”的理论,部分学者把这一理论与“三大面五大调”联系在一起,作者非常赞同这一方式,对于黑白灰自身具有的审美价值是非常独特的,黑白灰之间互相衬托,互相对比,互相融合,在相互作用之后产生的艺术效果是非常惊艳的,将千姿百态的节奏得以形成,并且形成的绘画效果非常富有韵律,在传统的水墨,油画,版画里面,充分运用了黑白灰这一绘画语言,不管是国内绘画作品还是国外绘画作品,都极大程度的体现了黑白灰绘画语言,通过黑白灰将极大的空间和美感创造出来,同时将艺术家的个性审美倾向体现出来,通过黑白灰,将艺术家极具个性的审美倾向体现出来,并且很好的表达了艺术逻辑,给人带来非常强烈的美感。
笔者的创作过程与探索,画面中将墨分五色作为基调统领全局,将“干、湿、浓、淡、焦”演变成黑白灰的对比分布在画面中。笔者赋予主观情感于作品之中,不受自然客观的约束,以黑白灰的作为画面表达“色”的表达。然后对画面中再重构的景观物象形状加以处理,两个近邻的物体形状颜色边缘,使用反差较大的黑白对比进行分割,增强视觉对比,达到明快、醒目的效果。画面中使用大面积的灰放置在一起,改变画面的明暗度,进一步的调整物与物,物与整体之间色彩的对比关系,营造画面整体幽静氛围。除了调整黑白灰关系之外,又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补救不协调的画面缺陷。以上为笔者对色彩的自由表达,改变整体和局部画面的黑白对比,笔者赋予它们个性的黑白关系,实现幽静的气氛,烘托笔者内心情感。
3自然景观黑白木刻中的“幽静”之境
绘画并不是单一的艺术,而是综合的文化形象,通过绘画,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得以表达,绘画家在展开绘画创作时,并不只是进行单一的技法比赛,而是较量各绘画创作者的综合艺术修养。画家陈逸飞说:“画家并不是在创造美,而是发现美,是把美的东西传达给观众”。
3.1“幽静”的图形
黑白木版画的抽象性语言并不是有着简单的图像概念,而是在表达过程中将一定的思维形式呈现出来,不同审美主体追求不同的现实形态以及自我意识,因此结合抽象思维,将其更好地构建语言,让现代黑白木刻具有更强的观赏性和美学价值,更好地研究和发展现代木版画的黑白图形语言。
在笔者画面中呈现最多的景观物象就是树木,山川,河流。这些物象选取带有笔者的私人情感。“眼睛有巧妙的能力,挑选一些个别的视觉印象,把它们与过去的印象连接起来,所经历的感受同这一时刻的思绪有关,当然我们在不同时刻感受同一形象,产生的思绪也不同。”[[[]《西方美术史教程》.李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笔者处理单个物象时并不是独立存在着,而是将每一个物象形状反复与其他形状重合、叠压。经过遮盖厚薄程度的不同,也会得到更多不同的形状。利用木刻刀在木板上勾勒出树木、大地、石头等物象形状,摆脱自然形态的约束,编辑新的物象形状再重新组合。在消解和再建立的过程中不但使画面充满随意、灵活,也激发了创造时的兴奋感[[[]《谈美》.朱光潜.中华书局.2016年6月]]。笔者在创作中运用黑白木刻的语言形式、图式化的个人倾向,个人形式、语言、风格,丰富的黑白木刻艺术创作形态,体现笔者对于自然景观幽静气氛的表现和创作行为的意义[[[]《西方美学史(上)》.朱光潜.商务印书馆.2014年.北京]]。
1-3笔者《景象之二》0.6×0.9米黑白木刻2020年
3.2“幽静”的线条实验
在造型艺术里面,线的表现力最强,将画家风格很好的体现出来,线不仅可以成为型的外部轮廓线,还可以将物质实体结构表现出来,也可以很好的表达情感,有着多种多样的形态,粗的,细的,光滑的,粗糙的,几何的,在排列时也有多种排列方式,有着不同方向和位置的线,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思想的形状-西方风景画的意蕴》.章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在中国意象油画里面,写意时,对于线条的轻重、力度的运用是非常重视的,将虚实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吴冠中的《点线迎春》油画里,塑造空间时主要是运用线的交错形式,用线的变化,产生新的语言形式,在中国的意象油画中,结合传统油画,很好的运行线条,让画面变得更加富有情绪,由于线条不断起伏,重叠交互穿插,将不同形式的空间塑造出来,将不同的意境美表达出来。在《点线迎春》里,通过线的形式语言,表现意象,结合树的形态,利用在展现树干时,既采用s型曲线,还采用柔轻柔细密的曲线,将粗线和细线很好的利用在一起,互相穿插,将整体树的形象很好的表现出来,增强线条节奏,从而很好的表现创作者的内在情感[[[]《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年8月]]。
图1-5
图1-5吴冠中《点线迎春》0.57×0.73米布面油画1996年中华艺术宫藏
在吴冠中的《黄土高原》油画里,给人非常庞博的感觉,吴冠中创作出这样的视觉效果,是因为他在构图时利用各种线的形式,充分展现了黄土高原的特有形式感,在处理线条之后,画面就变得非常立体感,观察画面,得以明确,利用对比鲜明的做法,确定线条方向,确定用笔张力,有着分明的层次,将水平线与垂直线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画面的层次感,展现雄壮的黄土高原,利用画面构图,产生如此强的视觉效果,让人们感受到作者对黄土高原的尊敬之情。
图1-6
图1-6吴冠中《黄土高原》0.96×1.786米布面油画1987年
在处理黑白木刻版画的线条时,将线条语言的表现性特征很好的表现出来,线条不仅可以阐释体型,还可以将画面的情感特征表现出来,在我国传统木刻作品里以阳刻线为主,并且利用三角刀刻平行线,在木刻版画里,将一系列的色调和层次表现出来,并且可以通过线的语言,将意象和意境更好的表现出来[[[]《林泉高致(山水训)》.郭熙.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
笔者认为,通过线可以更好的构成艺术形式,抒发审美情调,让创作者展开更加优秀的艺术创作,从刻刀留下的线、印痕的线将主观而自觉的独特艺术特点反映出来,或者结合形式,选择自由手法时,选择绝无限制的手法,而在临摹线形本质时,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对于被表现的对象形态来说,可以将整副木刻版画的审美意蕴大大提高,将内在精神的主观意念大大提高。
在黑白木刻版画创作过程中,应用直线表现形式是比较少的,分为长直线和短直线两种表现形式,在黑白木刻版画创作中,长直线的运用比较少,一般都应用在空间范围比较大的画面,并且画面呈现宁静祥和的状态,比如天空,草原,大海等。而应用短直线的表现形式应用得比较多,并且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在黑白木刻版画创作里面,通过对线的应用,让人感受到细腻,精致,柔滑,所以对于质感比较强、比较精致的画面,就可以应用细线,笔者在创作版画时,这几种线条都会运用到,运用这几张线条的特点加以融合表达幽静氛围。
笔者在创作版画中更多地通过木版画中的线去表达写实。写实,说得通俗些就是要表现出事物的真实状态,但仅仅像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在刻制版画时并不能一味地描摹客观的现实对象,更应该仔细考虑怎么用刀和组织刀法表现出对象的基本特征和画面传达的意图。
笔者认为黑白木刻版画虽然只用黑白两色,却可以让画面充满感染力,“说明了黑白画面在当代创作中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表现形式”。在创作木刻版画时,常常运用的色彩是黑白灰,单独看这些颜色非常暗淡,但是搭配起来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雕刻时,木刻版画艺术家结合各种雕刻刀法,创作出丰富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中国传统艺术质朴的格调,在视觉上让人产生非常华贵的感觉,做好线条搭配,将视觉语言得以构成,在观看时给人意味深长的感觉。在木刻版画艺术作品中,把虚线和暗线有效的运用起来,充分表达创作者的精神内涵,让人们产生强烈的视觉反应,在木刻版画创作中,展现了作品的创作形式,表达了作品想表达的思想内容,将情感与激发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画面是非常和谐的。
图1-7
图1-7笔者《棕榈夜》0.6×0.9米黑白木刻2020年
总结
自然景观题材艺术创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既包素,也承载着人民的丰富日常生活。当代社会的纷繁生活蕴含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强劲的生命力,都市图景时常引发笔者的愉悦想象,因此,将都市题材的个性化艺术表现作
为课题进行深入挖掘,探索都市景观绘画的欢乐叙事。笔者选取个性化的欢乐视角,观察、剖析身边随处可见的都市场景,通过欢愉的色彩、灵动的形状等艺术语言,重塑与建构弥漫着欢快气氛和丰富意蕴的都市绘画空间。同时,观者与作品的连接点是某些熟悉的都市景观场景,艺术创作跨越现实景观使其产生共鸣,更为顺畅的将质朴的欢乐情感传达予观者,引发观者对于所处生活环境的重新认知与理解。
“幽静叙事”中的“幽静”是笔者的一种情感表达,也是一种表现手段。“叙事”不是特指表达一件事情,更多的是对于某物体或某建筑的一种视觉叙事行为。笔者融合中西当代视觉叙事手法及艺术心理学知识,结合美术心理学,图像学,意识形态等方向作为自然景观绘画艺术创作中的幽静叙事支撑点,从这些方面考究画面最终对自然景观幽静氛围的具体呈现,进而阐释幽静视角下对于自然景观的新认知。笔者以黑白木刻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材料,利用刻刀在板上勾勒景观中物象形状,摆脱自然形态的约束,编辑新的物象造型并对场景构成元素重新组合,在消解与再建立的过程中使画面充满随意、灵活的审美趣味。充分利用黑白木刻版画绘画语言的灵动与创造性,运用黑白木刻的语言形式、个人倾向的图式,实验黑白木刻版画对幽静情绪的表达作用与自然景观题材绘画相结合的奇妙之处,传达笔者对自然景观幽静气氛的日常感受,邀请观者共同探寻幽静的观看视角。
当代社会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新面貌,不断进行以旧换新的变化。自然景观这些普通且容易忽略的物象在个体视觉认知下由熟悉变为陌生,当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都市生活环境时,这些景观物象让笔者获得了不同于以往经验的全新感受。当我们在观看景观中物象时,视觉区域内的物象形状并不完美,就想竭力的改变它,眼睛与手的完美联合,通过绘画使物体形象变为好的完美图形。通过这种联合笔者也想能在如今喧嚣,热闹甚至是嘈杂的城市中给人们一种宁静,也想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能够让人们重视自然,尊重自然,崇尚自然。
注释
[1]郭熙.林泉高致[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31.
[2]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
[3]王履.明代
[4]史蒂文·布拉萨(美).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M].彭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1.
[5]《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五卷第350页,三联书店1984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0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静虚村记》贾平凹[M]
[8]迈克尔·莱杰(美).重构抽象表现主义[M].毛秋月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
[9]阿尔森·波里布尼(德).抽象绘画[M].王端廷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林泉高致》.郭熙.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2]《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史蒂文·布拉萨(美).彭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三联书店1984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西方美术史教程》.李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
[6]《谈美》.朱光潜.中华书局.2016年6月
[7]《西方美学史(上)》.朱光潜.商务印书馆.2014年.北京
[8]《思想的形状-西方风景画的意蕴》.章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9]《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年8月
[10]《林泉高致(山水训)》.郭熙.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
致谢
毕业创作的阶段,遇到了各种想不到的麻烦和问题,感谢所有对创作提出指导和建议的老师,所有愿意陪伴我的小伙伴,半年的日夜陪伴。在大学的这四年里,思想上也许幼稚,创作些许青涩,有困惑和迷茫,但是时间从不肯为谁多停留一秒,也教会我们离别与珍惜。人生是一个关于离别的漫长故事,感谢这4年的美好生活,感谢遇见的每一个你。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共同度过了一段,完美难忘的大学时光。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