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成都市双流区的建设已经超过5年了,此地区作为一个转移人口的聚集地,农业转移人口基数大,且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意愿很强,但是落户比率却很小,这个症状何在?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是运用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经过阅读文献和实地调研,从调研所得出的数据中,了解到农业转移人口的现状,也梳理剖析出了此地区落户难的典型问题—本地区整体落户难、年龄较大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更难。然后从问题入手多角度分析出引发问题的原因,角度包括落户门槛、社会生活、农业转移人口对落户政策的了解程度等,再以此为支点,从降低落户门槛、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城市福利、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培训这四方面提出解决对应问题的改进措施。

 二、调查时间

2023年2月1日——2023年2月25日

  三、调查地点

成都市双流区

 四、调查对象

成都市双流区居民

 五、调查内容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完成有效样本101个,调查对象为18-65岁在本地区连续居住了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口的转移人员,其中男性占52.48%,女性占47.52%。本次调研主要在建筑工地、餐馆商店、居住小区、农贸市场等人员集中地,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如下:

 (一)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中老年人口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更为困难

调查发现,成都市双流区的农业户口转移人员呈现出一种年轻化的趋势,转移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属于青壮年时期,占比达到了72.2%。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占比为24.7%,20岁以下的人员占比为1.98%,仅有两位,农业转移人口的年轻人算是稀有物品。根据历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愿意迁移的农业人口迁移人员越来越年轻,青壮年成为了新主力。而中老年人一方面对原有土地更具有依赖性与眷恋性,又因为年纪大了能力有限,迁移意愿较低,另一方面,中老年农业转移人口,在成都市对落户指标的衡量之中,不占优势,成都市规定的落户积分规定中的年龄指标中,上了46岁就没有年龄这一指标所带来的积分。可见,上了46岁的中老年人想要在成都市双流区落户是十分困难的。

 2.文化程度不高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更困难

在进行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状况的实地调研过程中,有67.3%的农业转移人口表示,自己从未上过学,或者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完成初中学业,上过高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占比为20%。接受过大专或者高级职业学校教育的为6%,而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为3%。从调研的数据可以看出,超过六成的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程度较低,年纪比较大的人员是因为家庭情况:家里穷,没有办法支持自己读书,或是因为那个年代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想过读书。而20出头的农业转移人口早早辍学跟自己厌学、家庭经济压力过大(有弟弟或者妹妹)、家庭对教育重视不够等原因有关。农业转移人口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而成都市的落户指标中,规定了政策对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的倾斜。政策规定,若是申请人属于稀缺性人才,按照稀缺程度,分别加落户积分20分、15分、10分,若是申请人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分别加30分、20分、10分。低学历的农业转移人口既没有一个好学历,又不具备一门社会稀缺的技术,落户会越来越困难。

 3农业转移人口对子女教育重视但是随迁子女落户难

虽然上文所呈现的数据表明,成都市双流区的农业转移人口,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但是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其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农业转移人员表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会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在回答“你是否认为读书能够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这一问题时,百分之96%的家长都表示了肯定,且有76.9%的农业转移户口的家长表示,在不考虑经济情况下,会送孩子去读双流区师资力量最好的私立学校。虽然成都市XX一再重视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是若是随迁子女如果没落户,与当地同龄学生相比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就会缴纳更多的择校费,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去上某些学校。随迁子女想要进入一些特定学校,最基本的要求为,父母必须至少有一方为本地户口,而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二)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XX应该拓宽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有落户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了解落户政策,有一个具体的努力方向。XX还可以选择一些新颖的宣传方式,抛弃传统的信息公示方式,XX可以通过一些新兴平台,比如微博、知乎、微信等进行政策讲解,或者开展一个关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专题微信公众号,拉近与市民的距离。XX还可以举办讲座,或是制作动画小短片与海报,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落户问题。XX在讲解落户问题时应注意区分主体,比如,以外来农业转移人口为一主体、以高校毕业大学生为一主体、以同省不同市的转移人口未一主体,做到具体、高效。XX还可以派遣基层干部去实地,为有落户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讲解相关问题。还可以成立一个问题小组及时与其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去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于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XX也应加强培训与管理,要求他们端正工作态度,做到有问必答不敷衍,认真回答来访者的问题,做到“事事想人民,事事为人民”

 2.改善城市福利

第一是解决农业家长最看重的教育问题,管制炒学区房的现象,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配备,降低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单平等的教育资源。注重学校的师资配备,让孩子就近上学,有条件的话,XX还可以在特定的学校,比如一些农民子弟工学校,调整孩子的上学时间,或是给学校财政支持让学校买一些校车,解决孩子们在路上的安全问题。在一些偏远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的住宿,免去了学生们每日放学回家艰难的顾虑。

第二是解决交通、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的问题。经过我的调查,成都市双流区的农业转移人员多选择在外居住而不是在公司提供的宿舍居住,而居住地离公司较远,此地区交通线路较少,出行有些问题。双流区的大厂很多,XX可以多规划一些公共交通线路,或是多投放一点类似于小黄共享单车车、八戒共享电动车等公共设施,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出行问题。在医疗卫生上,附近的大医院较少且距离较远,只有一些只具备基础检查设施的卫生院,农业转移人员生病了去看病比较困难。XX可以多规划一些类似于医院、养老院等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基础用地,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现实困境。

第三是增进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的融入感。社区可多多举办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活动,比如针对妇女的广场舞月月大舞台,针对中老年男性的麻将、棋类比赛,以及针对年轻一类转移人员的游戏比赛等。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成都市双流区的幸福感,让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有家的感觉,有依赖感。

3.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与就业能力进行培训

首先,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培训机制。对其分别进行技能培训与就业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经过XX主导,联合社区、公司、社会等多方主体,举办培训会,邀请相关专家因材施教,让农业转移人口拥有一项能吃饭的技术,最好是可以辅助他们考取先关技术资格证,增加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市场上竞争性,能够有一分稳定的工作,让其稳定有序融入成都市双流区。公司方面,督促公司与农业转移人员签订就业合同。其次,完善培训机制。对新聘任的农业转移人口,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使其尽快稳定就业工作。应该注意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培训期间也有工资,不可因培训就克扣其工资。对主动参加培训的农业转移人口,XX可以适当给与一些补贴与奖励,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训积极性。在培训完毕后,可组织一下类似于“高校就业双选会”的就业活动,让农业转移人口有更多的选择性,同时也可以督促他们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

  六、结论

通过对成都市双流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情况的调研分析,可以了解到,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尽管XX一直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落户,在落户意愿很高的基础上,却一直迟迟未落户。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有意愿有能力,且能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常住人口有序地落户,是当前成都市双流区的重要任务,也是强调就地落户的大环境下,成都市双流区的一个新型尝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将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之一。

关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的调查

关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的调查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11月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7319.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1月8日
Next 2023年11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