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搬迁社区低龄老人的就业现状探究——以安龙县A社区为例

 摘要

易地扶贫搬迁是对生活在边远贫困山区、生存环境恶劣、居住在深山、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发展基础薄弱,以及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不足、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国家重大工程。旨在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存条件,调整经济结构以及拓宽增收渠道为搬迁人口提供更多的脱贫机会,帮助搬迁人口脱贫致富。但是刚进城市的老年人就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低龄老年人是老年人就业的主力军,所以促进低龄老年人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安龙县A社区低龄老年人就业现状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的调查方法,对相关数据的整合与描述性分析得知老年人就业目的是出于经济需要。就业的现状表现为工作时间长、临时性工作、就业渠道单一等。老年人就业意愿主要受教育、健康、收入水平、家庭状况、社会舆论、就业信息、工作技能培训影响显著。老年人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个人受教育水平低、社会上的年龄歧视、缺乏相关法规,本文最后尝试运用社会工作三大方法提出应对低龄老年人就业困境的措施。

 关键词:低龄老年人;就业;社会工作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易地扶贫搬迁,是XX主导的、群众自愿参与的,将居住在条件恶劣的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发展条件好的地区,从而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调整搬迁地的经济产业机构和拓宽经济收入渠道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方式。经过多年的试验表明这无疑是当前最有效、最直接、最彻底的有效途径。“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2020年4月20日,X总X在陕西调研时强调;“易地扶贫搬迁搬迁是解决一方土地养不起一方人、实现贫困地区的人口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搬的出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就是就业问题。只有做好就业这项民生工程,才能确保搬迁的人民群众稳得住脚跟,逐步致富,防止后续因为各种因素返贫。安龙县A社区是安龙县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住房2000多套,共搬迁1831户8235人。在这些搬迁户中,低龄老年人的数目较大,虽然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实现了“搬的出”,但是怎样做到“稳得住”、“防返贫”“能致富”仍然是安龙县面临的巨大挑战,特别是解决好低龄老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低龄老人稳步就业,是民生大计。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近年研究人口老龄化的文献较多,主要从人力资源学科角度出发,研究老年人就业意愿,其中关于老年群体的年龄阶段划分不明显。本文主要是从社会工作学科视角出发,将处于55-69周岁的女性老年人和60-69周岁的男性老年人作为为调查对象,研究低龄老年人就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社会工作理论运用在促进低龄老年人就业问题提供相应的参考。

 2、现实意义

我国老年人口的基数大、增速快、占比高。研究低龄老年人就业问题,为低龄老人就业搭建服务平台,促进这老年群体就业,增加老年人的收入,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此外还可以使老人更好过渡到老年期,从而促进代际之间良好更替,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积极老龄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法主要是指在中国知网上搜索“老年人就业”这关键词,查找国内外有关低龄老年人就业的相关文献,其梳理与归纳后确定了本文研究方向。在国家统计局的官网上查询最新的老年人口统计资料,为切实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与老年人就业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数据支持。

2、问卷调查法

问卷法主要是调查者对所研究的问题通过控制式的测量,进而收集调查资料的一种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安龙县A社区低龄老年人,通过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问卷资料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低龄老年人就业的现状。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1)低龄老年人

按照国际上关于老年劳动力的划分标准,其中低龄老年人是指年龄段处于60-69岁之间的老年人。低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能够自理,身体健康,工作经验丰富,社会资源积累较多,就业能力会比较强。我国的搬迁政策规定,一般情况下职工的搬迁年龄是,男性在60岁搬迁,而女性则在55岁搬迁,由此可见女性的搬迁时间早于男性。

所以,本文以老年老动力的划分标准为依据,并兼顾我国现行搬迁制度的特点,将处于55-69岁周岁的女性,60-69岁周岁的男性定义为低龄老人。

(2)低龄老年人就业

一般意义上的就业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人们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后找到新工作的情况,它是那些过去有工作和收入的这部分群体的就业。另外,就业也指就业人员达到法定搬迁年龄后继续参与劳动获得报酬现象。

综上,本文将低龄老年人就业定义为处于55-69岁周岁的女性,60-69岁周岁的男性搬迁前有工作,到达搬迁年龄后仍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现象。

 2、理论基础

(1)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源于动机,动机源于需求,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低龄老年人就业得现状,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低龄老年人就业的原因。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指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总和。本文将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从社会的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角度分析如何为低龄老年人的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对老年人就业问题的研究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欧洲步入老龄社会较早,在人口学领域,西方学者对老龄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比较成熟,对世界范围内老年人就业的问题研究贡献较大。对于老年人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国外学者更倾向于积极老龄化理论为支撑,总结老龄化地区的实践经验。X学者阿诺德·罗斯(1989)提出,老年人只有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才可以重新获得社会认可。法国学者舒帕伊亚(1999)在《老龄化与老年人》之中提出了通过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保障来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途径。X学者詹姆斯.H.舒尔茨(2010)在《老龄化经济学》中提出了XX应出台合理的搬迁方案,并且积极鼓励老年人返回劳动力市场,继续参与社会生产,为社会做贡献。

对于老年人就业问题的实践研究,各国主要通过完善老年人就业的相关法规,用以保障老年人在就业的权利。1935年XXX出台《社会保障法》禁止社会对老年人就业歧视和设立老年教育机构。1961年法国XX提出鼓励老年人就业和建立养老金制度。日本是第一批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主要通过非XX组织促进老年人就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社区内设置银发人才中心,主要功能是给老年人提供就业咨询与就业技能培训。为了更进一步保障老年人就业,六年后的日本制定了《高龄者雇用稳定法》,银发人才中心正式被官方认可,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公益法人。

韩国的老龄化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快。韩国主要韩国学者任春植(2004)关于老年人力资源活用政策问题研究,提出建立雇佣政策与生产性福利体系的必要性。另外还提出保障低收入老年人生活的关键,一是过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二是改变老年人对待工作上的意识。早在2009年,韩国XX就严禁相关用工单位年龄歧视就业的老年人。2013年通过了《关于推迟搬迁年龄到60岁法案》,来鼓励民众推迟搬迁,激发老年人的就业积极性。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低龄老年人就业问题的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进一步增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国学者主要从人口学、社会学、人力资源学学科进行研究低龄老年人就业问题,探究老年人就业的现状、原因和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第一,低龄老年人就业的必要性研究。邬沧萍、杨厌芳(2011)认为促进老年人就业,实现“老有所用”,可以消除对劳动力不足的担心,可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悲观情绪。魏彦彦(2012)提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三大必然性:一是老年人老年人口寿命增加;二是劳动力需求逐渐增加;三是老年人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知识。张戌凡(2011)认为年轻劳动力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老年人力重返就业市场成为可。

第二,低龄老年人就业现状研究。郑恩善(2010)认为老年人就业比例整体偏低,低龄老年人就业人数最多,男性老年人就业的人数比女性多。张水辉,尚红宇(2019)认为年人就业主要是第一产业,主要途径是托亲友介绍。

第三,低龄老年人就业问题研究。余洪(2012)认为老年人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三方面:遭受就业歧视、就业渠道狭窄、就业技能培训空白[1]。马韵秋、赵书洁(2019)认为老年人就业相关政策法规存在滞后性,欠缺法律政策保障,无法满足当今需要。

第四,低龄老人就业影响因素研究。王红漫(2011)认为影响低龄老年人就业的因素受自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影响。曾晖(2015)认为老年人的收入不能满足日常开销,老年人就会选择就业;家人对老年人就业支持程度越高,老年人会更愿意重新参与社会。张远方、李清英(2016)认为养老保险是影响老年人就业,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养老保险的参与可能显著降低老年人参与就业。

第五,低龄老人就业对策研究。穆光宗和张团(2011)认为社会应该摒弃对老年人的偏见,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而非负担。范婷(2015)从国家和XX角度提出实行弹性搬迁制度和建立健全老年人就业法律保障体系。王鹏(2016)认为需要转变老年人关于就业的认识,从社会角度形成对老年人就业的支持和鼓励态度。赵栖梧(2017)认为促进低龄老年就业培训,需要大力发展民间的老年教育机构以及社区老年教育,提高就业老年人力资源质量。

 3、文献综述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老年人就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外于关老年人就业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丰富,有的成果已经运用于实践,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相对来说,我国关于低龄老年人就业的研究起步晚,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很多学者也根据国情,研究出适合我国老年人就业的理论道路。然而许多理论都没有转化为实践的运用,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目前从社会工作学科视角研究低龄老年人就业情况的文献相对较少,笔者拟合我国老年人就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老年人就业的现状,探讨影响其就业的因素,提出相关建议促进老年人就业。

三、安龙县A社区低龄老年人就业现状

本次参与调查的搬迁后就业的有118名老年人,本节将通过描述性分析说明老年人就业就业现状,通过卡方分析个人、家庭、社会层面对老年人就业的选择与意愿的影响。

 (一)受教育水平

根据表3-1可知就业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人数最多的是初中学历的老年人占比10.16%,有77.12%的低龄老年人表示其学历在小学及以下水平,中职/高中/职高和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老年人数较少,分别占比5.93%,4.23%,2.54%。数据说明,本社区就业的低龄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较低。

81deef10f3bf0765934c71c77557298e

 (二)就业的主要原因

安龙县A社区低龄老年人从业原因呈现多元态势。在被问到“选择就业的原因”时,由表7可知有90.68%的低龄老年人表示是为了“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80.51%的老年人是为了“减轻子女的养老压力”。此外,获得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维持社会人机交往、带来满足,发挥个人价值、传承手艺和工作经验、找个事情做打发时间也是老年人选择就业的原因。从被调查者的回答情况来看,可知最主要的原因是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和减轻子女养老压力。通过对安龙县A社区低龄老年人的访谈也可以论证:

c1411497c3ae60e2e41430bd0e87cb7b

访谈问题:您认为通过就业给您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访谈对象C:增加了收入,虽然环卫工的工资只有1500,但总比在家什么都坐着没有钱好。另外工作的时候认识了几个同事,我们经常一起去跳广场舞,和他们在一起挺开心的。

 (三)就业渠道

在被问到“通过什么渠道获得就业岗位”时,根据表3-3可知老年人选择就业渠道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比例最高,占比50%;选择“自主创业”,占比33.05%;选择“社会或XX协助”,占比9.32%;选择“自己看招聘广告应聘”和“原单位返聘”的人较少;没有人选择“通过职业介绍所”获得工作。说明老年人主要依靠自身的社交圈传递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单一,就业缺乏社会支持。通过对安龙县A社区低龄老年人的访谈也可以论证:

187de02c16cb74caaa9ea29c34cac2e0

访谈问题:您在寻找就业的岗位时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访谈对象A:没有找工作的途径啊,看了很多招聘信息,都不招我这个年纪的,找了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工作,后面我就自主创业,在街上摆摊卖烧烤。

(四)职业类型

在被问到“老年人就业的职业类型”时,根据表3-4可知老年人就业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最多,占比52.54%;选择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老年人占比12.27%;选择住宿和餐饮业的老年人占比11.02%;选择建筑业的老年人占比5.95%;其中选择批发和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和文化娱乐业的老年人数较少。说明本社区老年人就业领域集中于第一产业,部分老年人从事第三产业,就业领域不平衡。

a1699a749de89b830edc283084258083

 (五)单位性质

从就业的单位性质来看(见表3-5),其中占比最大的是58.47%的个体户;就职于私营企业的占27.97%;就职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占10.17%;就职于中初等教育单位、集体企业和其他(具体备注帮人种地)的人较少。这里可以看出来老年人就业的单位性质集中于个体户和私营企业。

fa8233225f4bf976f60e2a0ac8f61722

从单位性质看,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两者有门槛低、岗位选择多、流动性大等特点。这两类工作对于老年人来说入门比较容易,但也存在相应的风险。个体户工作过程中没有保障,需要个人承担工作中遇到的风险。而进入私营企业的老年人可能面临着保障低甚至没有保障的问题,可见老年人虽然容易实现就业,但工作缺乏保障。

(六)合同签订

根据表3-6可知,在被问及“是否与用工单位是否签订合同”时,有90.68%的老年人表示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只有9.32%的老年人与用工单位签订合同,更加说明老年人的劳动权益并没有得到更好的保障。

f2539253b9035b07dcf433f7f6baffbd

(七)就业的收入水平

根据表3-7可知,从就业的收入情况看,有36.44%的老年人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数最多;有28.81%的老年人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有20.34%的老年人收入在2001~3000元之间;有9.32%的老年人收入在3001~4000元之间;有4.24%的老年人收入在4001~5000元之间;然而收入在5000以上仅有1个老年人。以重庆的最低标准工资1800为基线,可见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收入水平低于最低标准工资,说明老年人就业收入水平较低。

fdced11c39cda89c7346cc6c6004cdb8

(八)工作时长

从表3-8可知老年人每周工作的时长,有44.91%的老年人每周工作35~40小时;有23.72%的老年人每周工作9~19小时;有19.49%的老年人每周工作20~34小时;然而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的老年人占比9.31%。从这些数据来看,部分老年人周工作时间超过了我国规定的每周标准工作时间40小时,超过一半的老年人每周工作超过35小时,与国外的弹性工作制中半日工作式的周平均工作时间相比,我国老年人工作强度较高。通过对安龙县A社区低龄老年人的访谈也可以论证:

24a4b74e1b6ed991f7d8d1bc9158d134

访谈问题:您在参加就业过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访谈对象B:我是在一家中药种植农场里面工作,工作内容是除草、种植药材、育苗等。早上工作是8点到12点,休息一个小时吃午饭,继续从下午1点到6点。这份工作的时间太长了,感觉身体有点吃不消啊。

 (九)就业过程中的问题

在被问及“就业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时,有28.83%老年人认为“个人合法权益遭受侵犯”;有20.33%的老年人认为“工作强度超出身体承受范围”;有16.94%的老年人认为“老板和同事对自己不友好”;有15.25%的老年人认为“工作强度超出身体承受范围”;有9.32%的老年人遇到过“拖欠工资”的情况;有9.32%的其他原因主要表现个体户的老年人在占道经营过程遭遇城管责令以及经营困难等问题。总的来说老年人就业过程的问题呈现多元化。

c95c5a9be5181a5fff1a0eb649dcb154

 四、关于促进低龄老年人就业的困境与对策

  (一)关于低龄老年人就业的困境

通过前文对低龄老年人未就业原因、就业老年人工作现状和影响低龄老年人就业因素的分析,得出低龄老年人就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个人因素,落后的思想观念、缺乏政策保障。

 1、个人因素的限制

本社区内大部分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学习能力较差,跟不上现代科技与信息的发展,表现在手机的使用障碍。而如今部分单位的招聘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这就影响老年人接收就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人获取就业信息单一。低龄老年人缺乏求职指导和职业技能,难以达到部分岗位的需求,只能从事收入低,工作强度大的第一产业。

2、思想观念的限制

传统的孝道思想认为,老年人应该在家安享晚年。老年人出去工作,子女可能被周围人指责不孝顺,引起子女不支持老年人就业。社受市场经济影响,老年人被社会塑造为依赖者,排斥在社会发展之外,这就可能导致用人单位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和能力歧视。此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老年人就业观念落后,认为老年人就业是在与年轻人抢工作,就业意识不强。

 3、缺乏保护就业老年人的法规

由于政策的滞后性,我国目前上尚没有出台关于保障低龄老年人就业的法规。根据上文可知,老年人就业现状中出现了工作缺乏保障性和稳定性,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工资收入低,被拖欠工资的现象,说明就业单位压榨就业的低龄老年人,老年人就业的个人权益遭到损害。

 (二)关于促进低龄老年人就业的对策

  1、构建就业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大多数招聘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这种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对于老年人来说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因此要整合老年劳动力市场,利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构建就业平台,建立老年人才数据库,使就业信息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提高就业效率。

  2、转变社会观念,重新认识老年人的价值

在工作中挖掘其优势,创造和谐平等的老年人工作环境。倡导“老有所为”的理念,转变社会观念,提高低龄老年人的就业意识。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当前,社会上还存在着很多歧视老年人的现象,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权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因此,在社会中营造一种敬老、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积极担负起来的责任。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群众组织,要多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或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3.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低龄老年人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老年人就业水平高的国家,XX都比较重视立法工作。比如XXX的《禁止歧视老年人就业法》;韩国XX的《高龄雇佣促进法》;日本XX的《老年人就业保障法》和《老年福利法》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证明,老年人就业需要XX加以引导。相比而言,我国无论在就业保障内容方面还是在法律实施方面都比较欠缺,缺少相应的政策引导,目前没有形成明确的法律保障。不断修订和完善有关老年人的社会政策和法律,为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提高其就业的积极性。

 (三)尝试从社会工作角度提出促进低龄老年人就业的建议

  1、介入社区开展老年就业教育

为了让老年人更好的发挥余热,为社会服务,安排一些能够参与社会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能力,服务社会种体现自己应有的价值。关于老年就业教育问题,可在社区内开老年就业培训班,聘请相关的专家为老年人提供就业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社区内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强化就业意识、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开展集中式教育,增加老年人的知识,以帮助老年人掌握生活技能。在课程设置上,针对老年人学员的多样性,适时调整课程。针对特点因材施教,为了避免低层次的重复,针对学员基础差异性的特点,根据学员的水平,开设不同层次的教学。自选专业形式多样,比如学员入学,自填填一张报名表,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喜爱,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教师,自由度较大。此外还可以通过社工加强与职业介绍所的沟通,链接外部资源,为有就业需求的低龄老年人提供就业信息。通过开展宣传老年人就业获得,来树立低龄老年人的就业意识、提高低龄老年人的职业素质、加强低龄老年人的职业技能,为他们的就业做好准备。协助老年人正确认识老化,老年生活以及因衰老而带来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问题。帮助他们在各个方面更好的去适应一个新的生活,有个良好的开始。对于那些希望继续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老年人,应该通过教育协助它学会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以便更好的为他人服务。与人们在青少年时期一样,老年人应该继续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才能更好的应付万年生活带来的挑战。

 2、开展小组工作

关于开展小组获得,可以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中可以了解到,运用非正式支持建立朋辈支持网络,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工作者可以挖掘有相同职业兴趣的老年人组建职业兴趣小组。在小组中不仅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为就业提供必要的准备,也是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方式。这种兴趣小组可以建立就业氛围,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并不是指导者或灌输者,而是协助老年人的同伴,即协助老年人亲自设计教育的方案和内容,让他们高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而不是按照既定的方案按部就班地学习,这样无助于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发掘其潜能。总之,为了让老人感受到权力及潜能的被激发,晚年生活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为有需要的低龄老年人提供个案服务

由于老年人不像过去那么能干或者可以依赖,必须由年轻人担任过去由他们占据的职位从而将他们排挤出去。在崇尚年轻、崇尚技术的文化中,老年人被排挤与社会之外。生活在老龄偏见的环境中,老年人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和访谈资料来看,存在着部分老年人就业意愿受家人的观念、周围人的观念以及社会舆论影响,在一定程度可能影响老年人就业的信心。社会重建理论认为,通过像老年人机会,让他们不受社会偏见的影响,增加其信心和独立意识。作为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其获得家人、朋友的理解与支持、调节好自身情绪,增强就业的信心。

  五、结论

本文主要从低龄老年人就业现状、影响就业的因素以及提出相关建议三个方面得出以下结论:

老年人就业现状表现为,第一老年人就业参与率低,第二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第三是就业领域不平衡,第三是就业的工作缺乏保障性与稳定性,第四是工作强度较大,第五是收入水平较低。

影响就业的因素表现为,第一个人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此外还包括维持社会人际交往,减少孤独感;传承手艺和工作经验;发挥个人价值;在家无聊,找个事情做,打发时间等原因。第二影响老年人就业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就业渠道狭窄、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缺乏保障老年人就业的法规、社会舆论等。

提出的相关建议主要包括: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低龄老年人就业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就业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介入社区开展老年教育;开展小组工作;开展个案服务。

数据收集方面,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不够客观和研究样本量有限,导致论文研究深度和广度达不到期望。对于社会工作介入实践的探究仍然处于初步的构想阶段,缺少相关的实践介入分析,有关这一块的介入探究也基本处于空白。

 参考文献

[1]曾小溪,汪三贵.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分析与思考[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02):60-66+91.

[2]王红彦,高春雨,王道龙,毕于运,王磊,王亚静.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的国际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4(08):15-21+66+195.

[3]吴丰华,于重阳.易地移民搬迁的历史演进与理论逻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8(05):112-120.

[4]何超.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文献综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22):107-108.DOI:10.13768/j.cnki.cn11-3793/f.2021.2268.

[5]王伟.低龄老年人就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01):60-64+76.DOI: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22.01.009.

[6]谢雅如,汪雯,陈建成.代际关系对老年人就业决策的影响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1(09):19-25.DOI:10.19374/j.cnki.14-1145/f.2021.09.005.

[7]巨亚迪,王鑫蕊.无退休金老年人就业现状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6):85-87.DOI:10.13665/j.cnki.hzjjykj.2021.16.035.

[8]李晓宁.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18):131-134.

[9]周瑶,王晓军.长株潭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2):77-79.DOI:10.13665/j.cnki.hzjjykj.2021.12.031.

[10]陆圆圆.低龄老年人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21.DOI:10.26916/d.cnki.gahcc.2021.000310.

[11]冯元.A市低龄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0):69-70.DOI:10.13768/j.cnki.cn11-3793/f.2021.0980.

[12]张金平.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的法律风险分析[J].人力资源,2021(02):102-103.

[13]陈猛超,李晋.阜平县楼房村整村搬迁后农户经济状况的变化[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08):1487-1489+1499.

[14]杨文婷.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生态移民安置中牧民再就业问题探析[J].经济师,2014(07):27-29+33.

[15]李涛.扶贫搬迁后的就业问题研究——以陕西省平利县为例[J].智库时代,2020(02):147-148.

[16]贵阳市农业委员会.易地扶贫搬迁案例——贵州从江县“一户一人以上就业”是如何实现的?[R].中国经济导报.2020-06-19

致谢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文几经修改,终得定稿,值此之际,心怀感激之情,谨以怀恩致谢。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X老师,始终耐心的指导我的论文写作,对我的论文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使我在论文难以进行之时豁然开朗,在此特向X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其次,感谢在四年本科生涯中传授知识的所有老师们,经师易得,人师难寻。四年的本科生涯中,是老师们地悉心教导,才启发了我对于为什么读大学、怎样读好大学等问题。

再次,感谢四年来陪伴我的同学们、朋友们,你们是我遇到最可爱的人。无论在是球场、操场还是教室、图书馆,都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亦或者是隔着手机屏幕,在不同的城市,分享身边的喜怒哀乐,仿佛时间从未离去。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谢谢你们在我做决定时给与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湾,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自己。

选择学法,就意味选择追求真理,追求真理的路上必然一波三折,需要怀有对正义本源的明悟。学法之路,踽踽独行。今夜如此,夜夜亦然。

易地扶搬迁社区低龄老人的就业现状探究——以安龙县A社区为例

易地扶搬迁社区低龄老人的就业现状探究——以安龙县A社区为例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4年1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1054.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2月24日
Next 2024年1月2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