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应对策略——以昆山实验幼儿园为例

 摘要

分离焦虑指的是由于远离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或环境而造成的内心过度紧张和焦虑情绪,分离焦虑会造成幼儿情绪低落、参与欲望衰退,因此需要予以引导。论文采取了问卷发放和法和观察法两种,调查研究显示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为以哭闹作为主要形式、对特定事物产生依赖、性别差异造成焦虑表现不同;同时对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环境、人际关系及生活习惯的变化引起;最后提出了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应对措施,建议幼儿园创建良好的环境、教师要掌握正确的幼儿教育方法、充分利用多种方式保持家园联系。

 关键词: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环境;家园共育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分离焦虑指的是由于远离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或环境而造成的内心过度紧张和焦虑情绪,个体的年龄越小,那么产生分离焦虑的概率以及焦虑的程度也会更加严重。分离焦虑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情绪,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阶段面对3~6岁的幼儿,他们对于外部环境及熟悉的亲人的依赖程度是相对较高的,突然让他们远离亲人的照顾和家庭环境,孩子一定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各种情绪。面对这种情绪家长需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不能够因噎废食,因为孩子产生分离焦虑而不把他们送往幼儿园反而是需要使得孩子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削弱自身对成人和家庭环境的过度依赖性,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性格。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昆山实验幼儿园的小班幼儿,通过研究这一部分幼儿在9月份刚刚进入幼儿园环境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状态和焦虑紧张情况,从而提出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幼儿克服分离焦虑情绪,也使得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够共同关注幼儿的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

本次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能够了解到小班幼儿目前在分离焦虑方面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探讨出帮助小班幼儿克服心理焦虑情绪,到有效手段,使得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小班教育活动的时候,更能够关注幼儿的这种分离焦虑,也更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干预幼儿的这种分离焦虑行为,避免因幼儿过度沉溺于自己的焦虑情绪而无法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孙静(2018)认为,入园焦虑产生的原因就是幼儿与已建立起依恋关系的成人的暂时性分离,因此入园焦虑就被界定为“入园期的分离焦虑”,如黄志敏(2018)认为入园焦虑指“2岁半到4岁的幼儿第一次长时间与主要抚养者分离,离开家庭进入到幼儿园小班进行游戏、生活时所表现出的紧张、不安、恐惧等正常的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大声哭、哭泣、依恋老师、依恋自带物、默坐、不正常进餐及不正常午睡等等”。

左文慧(2019)认为,幼儿入园期的焦虑情绪的产生有其他原因,如环境的变化、安全感的缺失等,但在概念界定时仍将他们统称为入园分离焦虑。

Lina Zhang(2018)认为,入园焦虑产生的原因不仅包括与亲人的分离,还包括环境、人际交往形式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行为方式、规则的变化。因此,这种观点认为入园焦虑包括入园分离焦虑,但还包括其他方面的焦虑情绪。如“入园焦虑是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不适应。具体表现在幼儿初入园时哭闹,不愿上幼儿园等。”

Robillard D(1994)认为,幼儿入园焦虑包涵三方面的内容:依恋—分离;任性—约束;依赖—自理。这是三对矛盾性的焦虑内容。

在学术界已有的学术文献当中,更多的是围绕幼儿分离焦虑情绪的定义和影响进行探讨的,而论文则通过实际调查所得,以昆山实验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对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纠正策略进行了探讨。

 (三)概念界定

分离焦虑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情绪,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阶段面对3~6岁的幼儿,他们对于外部环境及熟悉的亲人的依赖程度是相对较高的,突然让他们远离亲人的照顾和家庭环境,孩子一定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各种情绪。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昆山实验幼儿园内的小班幼儿,通过利用2019年9月5日至2019年9月31日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昆山目前所分设的三个小班班级内部的100名小班幼儿进行综合性的观察了解到他们在入园分离焦虑上的具体表现和各种情况,从而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现实数据。

(二)研究方法

  1.问卷发放法

指的是通过自编问卷的方式,围绕小班幼儿分离焦虑这一主题编写了众多问题发放给昆山实验幼儿园内部的10名小班幼儿教师,了解到昆山实验幼儿园目前在应对小班幼儿分离焦虑时的一般性做法,以及幼儿教师眼中的小班幼儿分离焦虑。

2.观察法

指的是经过昆山实验幼儿园的园长及幼儿教师的同意,进入到小班幼儿的日常教学与生活环境当中去,采取不干预不制止和不影响的基本原则,观察小班幼儿在园内的各项表现,并且总结出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共性特点,将其内容记录下来。

 三、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

  (一)以哭闹作为主要形式

分离焦虑是一种情绪上的不稳定表现,而这种情绪反应到行动当中,更多的会以哭闹为主要表现形式。本次调查面向昆山实验幼儿园的100名小班幼儿展开,其中有68名的幼儿都以哭闹作为分离焦虑的主要表现形式,14名的幼儿会要求教师一直陪伴自己,这主要是由于幼儿在突然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以后,感到丧失了安全和保护,因此他们希望有一个代表权威的成年人可以一直陪伴在身边保护着自己。另外,还有10名幼儿会表现出强烈的对他人攻击性行为,以及8名幼儿会表现出明显的自闭性行为。

图1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行为表现调查表

4286ff37bee60b57631019614602a38d  案例一:

明明是第一天来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就开始大哭大闹,不愿意下车、不愿意离开父母。经过父母和老师的一番哄劝,明明终于不情不愿的进入了教室,但是在教室里玩了还不到20分钟,就突然开始哭泣起来。老师马上把明明抱走,放到一个单独的教室进行哄劝,但是明明这次哭泣完全没有办法停止,而且在哭闹中一直喊着要找爸爸、要找妈妈、要找奶奶等等。老师没有办法,利用手机通讯设备与孩子的家长及时进行联系,并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让孩子和父母利用手机媒介短暂的见了一面,父母一出现以后,明明的哭泣情况明显得到了控制,哭泣的声音变小且频率降低,经过家长的一番哄劝,明明终于停下了哭泣,并且回到了教室环境和其他小朋友共同玩耍,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在玩玩具时,明明突然又开始哭泣,而且他的这次哭泣带动了周边其他玩耍的小朋友一起哭泣,整个班级内的大部分幼儿同时开始哭闹。

在这一案例中可以发现,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表现形式更多的是以哭泣行为作为宣泄出口的,而且这种哭闹行为具有较强的带动性,往往班级内一名幼儿产生了哭闹行为,或者大喊着要找爸爸妈妈,那么就会带动班级内的其他幼儿共同产生哭闹行为,这种分离焦虑的可传染性也是目前教育活动的难点之一。

 (二)对特定事物产生依赖

从原因进行分析的话,分离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它主要是由于幼儿刚刚离开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和外部环境,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也体现出幼儿对于未知环境的恐慌以及幼儿对于自我安全感的需求。因此很多小班幼儿在刚刚进入到幼儿园以后,会对某些事物产生过度的依赖性,他们会从自己的家里携带一些从小陪伴自己的物品,例如玩具玩偶等。通过和这些物品长时间的相处在一起,可以使得他们感到安全和舒适,而这些物品就是幼儿精神世界中的家庭的反映。

在实际的调查当中,面对昆山实验幼儿园的126名小班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发现他们面对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时,往往会产生对某些物品的过度依赖性,这是当前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一个主要表现,其中有55名小班幼儿表现出对玩偶的过度依赖;26名小班幼儿表现出对于床品的过度依赖,例如自己的床铺有蕾丝边,自己的整套必须是从小陪伴自己长大的;还有29名幼儿对于奶瓶奶嘴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虽然奶瓶和奶嘴里面都没有牛奶或乳制品,但是他们只要手里握着或嘴里含着就会减少分离焦虑的哭闹行为;同时还有16名幼儿表现出对教师的过度依赖性,他们离开了父母家长的怀抱,认为教师作为成人,也作为在幼儿园环境内的最高监护人,可以对他们实施保护,所以这部分小班幼儿会要求教师一直陪伴他们。

a31ee68066ffd18f47bee8be4b6b5fb9

 (三)性别差异造成焦虑表现不同

在调查中同样发现不同性别的幼儿,而他们的焦虑行为表现也是具有差异性的,其中男童的焦虑情绪更多的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性和哭闹性行为,而女童的焦虑情绪则更多的表现为自闭以及依赖。

c2aee16e9e2dd01878e7285b831f37d6

案例二:

小美已经进入幼儿园生活一个月了,其他小朋友都已经逐渐对这个环境熟悉了,而且也非常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但是小美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很少与他人主动交流,即便是在教师的要求之下,小美参与群体游戏的积极性也相对较弱,尤其是在一些团体游戏活动当中,小美经常玩着玩着就脱离队伍开始干自己的事情了。而且在观察当中始终发现小美对于一个娃娃身上的裙子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这个裙子是他从家里带来的。据小美的家长说,这个裙子是小美最喜欢的一个布娃娃身上的裙子,因为带布娃娃来上学不太方便,所以小美就把布娃娃身上的裙子脱了下来每天带来上学。在观察中也发现小美经常呆呆的坐在幼儿园教室内,手里把玩着那条裙子,即便是在午睡阶段和午餐阶段,小美也需要将这个裙子攥在手里。

这个案例当中可以发现小美作为典型的入园焦虑小班幼儿,更多的表现为自闭和对某些事物的依赖,这也符合总体调查结果——女童在宣泄焦虑情绪的时候,更多会通过个体性行为以及对某些物品的高度依赖性,保证自己的安全感得到满足。

 四、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的变化

环境的变化对于成人来说,尚是需要时间去适应的,更何况是心智还未成熟的幼儿。幼儿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家庭环境下,家庭中的一草一木对于幼儿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而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是陌生的,幼儿园的陈列摆设、装饰、房间布局等,均与家庭环境中的不同,这些陌生环境会导致幼儿内心的焦躁,在陌生的环境中变得拘束。

 (二)人际关系的变化

幼儿在家庭中的主要交往对象是父母以及其他亲人,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交往对象是其他幼儿和教师。在家庭中,幼儿是父母的掌中宝,父母对幼儿的要求通常是百依百顺,然而在幼儿园中,却要遵从教师的要求,以及幼儿园内的一些规则,这对于幼儿来说是及不习惯的。现代生活的高压力以及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难免有些蛮横、傲慢,不懂得分享与照顾他人。所以,在幼儿园中幼儿难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与他人产生矛盾,从而抵触幼儿园。

 (三)生活习惯的变化

由于家庭与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二者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大相径庭。幼儿已经习惯家庭的作息、饮食、娱乐规则,所以初到幼儿园时很有可能对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不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是有规律的,不像在家庭中随心所欲;幼儿园的饮食是科学的,不像在家庭中可以挑三拣四;幼儿园的娱乐是集体的,不像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可能导致幼儿焦虑,甚至绝食。

 五、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应对措施

  (一)幼儿园创建良好的环境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于幼儿第一次与家人分开,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以前家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但是在幼儿园里却不一样,这就导致幼儿的安全感缺失。所以建议教师在创设班级环境时尽量营造一种幼儿熟悉的、温暖的氛围,这样幼儿进入班级后,首先对环境不是十分陌生,从而也能相对的降低分离焦虑的程度。

针对无法入睡或睡着了总做噩梦的幼儿,教师应耐心的在睡前为幼儿讲述睡前小故事,而且要多选择有关幼儿园生活多快乐、我爱上幼儿园之类的故事,在讲故事的同时慢慢消除幼儿的焦虑情绪。

生活自理能力差也是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通过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学会自理是能够提高幼儿的自信心的,当然这也会减轻幼儿的焦虑情绪。并且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帮助其他小朋友,这样在幼儿的心目中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使幼儿慢慢的喜欢上幼儿园。

(二)教师要掌握正确的幼儿教育方法

  1、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比较分散,对同一事物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被其他新的事物吸引。因此,幼儿教师要抓住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运用方法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减少幼儿刚入园的哭闹次数。这就要求三位老师相互配合来完成,具体要求是以主班老师为主,配班老师和生活老师相互配合。首先生活老师将班级里几个哭闹厉害的幼儿带到远离班级的地方如操场、活动室等进行隔离,配班老师可以在睡房安慰少部分容易安抚的幼儿,而主班老师可以组织大部分幼儿通过“开火车”、“骑大马”、“丢手绢”等活动调动积极性,大部分幼儿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而忘记哭泣。

 2、建立合适的鼓励效应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他们更需要得到教师肯定的眼神和赞许的语言。教师的鼓励性语言和行为可以拉近教师和幼儿的感情距离。当幼儿有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即时地表扬幼儿并给予幼儿适当的奖励。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手工制作的小红花是对年幼孩子最好的奖励。在幼儿发展心理学里面,根据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一些学者还提出了代币强化的方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小红花、小红星、盖章、卡通贴画、特质的塑料币等都可以作为代币。当幼儿不哭或哭的次数减少时,就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以此调动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积极性。

 3、开展“以大带小”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到:“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共同活动的机会与条件,鼓励、支持幼儿与同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为了帮助小班幼儿克服分离焦虑,更好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教师可以围绕一日生活方面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以大带小”活动,如让中班、大班幼儿帮助小班幼儿学会穿衣穿鞋、整理玩具,让年龄大一点的幼儿带领新入园的幼儿一起做游戏等,这样能减少新入园幼儿对家人过分的依赖,让小班幼儿感受到幼儿园这个快乐大家庭的温馨与热闹,进而激发小班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多种方式保持家园联系

  1、提供家长交流的机会

通过放学后的幼儿园设施开放、开放日等形式,让幼儿能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园产生亲近感,也能给家长提供交流的场所,交换经验。在幼儿的入园焦虑产生的原因中,幼儿害怕接触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教师是幼儿分离焦虑的主要因素。因此,幼儿园要通过放学后或假期中定时开放幼儿园的场地、设施,以及在开放日邀请准入园幼儿及家长,体验在园的半日活动,使幼儿能尽早熟悉幼儿园中的教师和环境,降低幼儿入园时因陌生而产生的焦虑。并且,对于准入园的幼儿家长而言,在陪同幼儿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与已经经历过“分离焦虑”的家长交流经验的机会,从而寻求适合于自己孩子的方法。

 2、开发多样的家园联系方式

开发多样的家园联系方式,寻求互惠互助。对于当前的“80后”、“90后”的幼儿家长来说,我们除了传统的家园练习册、家长学校、宣传栏等家园联系方式外,还可以利用园讯通、qq、e-mail和微博等多样的现代化工具,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对于qq和微博这种即时上传内容的方式而言,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上传图片、影像等方式,将幼儿在园生活和表现记录下来,放到网络上,让家长能够及时看到幼儿在园情况,从而消除家长的焦虑。这不仅有利于幼儿园教师能够及时与家长交流,也有利于家长在遇到难开口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

 六、结论

幼儿入园焦虑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每一个孩子所必经的一个里程碑阶段,它正式宣告了幼儿从家庭迈入社会,由自然人实现向社会人转变的第一次跨越,也是幼儿与主要依恋对象间的一次“心理断乳”,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应全面配合,密切沟通,时刻关注,有效预防和正确应对幼儿的分离焦虑,帮助孩子实现这次伟大的人生转变,为今后环境适应能力的提升与焦虑情绪问题的化解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静.幼儿“分离性焦虑”心理辅导个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188-189.

[2]左文慧.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及缓解措施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9(01):152-153.

[3]鲜国容.幼儿分离焦虑及缓解策略的个案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2):147-148.

[4]付仲霞.幼儿分离焦虑的个别案例分析[J].成才之路,2019(05):69.

[5]付书琪.年轻母亲如何应对幼儿入园分离焦虑[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2):169-172.

[6]赵帅.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度过分离焦虑期[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28.

[7]张晓丽.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2):50.

[8]闫沪.师幼互动对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影响的相关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3):154-157.

[9]刘现玉.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成因及消除策略的研究[J].儿童发展研究,2018(01):68-72.

[10]高敏.巧用绘本有效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6):168.

[11]Lina Zhang,Meijia Dong.Research on Caus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Separation Anxiety of Infants in Preschool[P].Proceedings of the 2018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itics,Economics and Law(ICPEL 2018),2018.

[12]Robillard D.Separation anxiety in infants.[J].AARN news letter,1994,50(8).

致谢

直到论文的完成,才真正意识到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也抛弃了许多。大学的教育让我学会了从更多方面去思考一件事情,论文写作的过程十分漫长也很枯燥,由于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浅陋,往往一个很简单的概念都得翻阅好多资料才能理解。老师针对我提出的问题以及论文中所出现的不规范之处,都及时回复,解开了我在论文写作时的许多疑惑。虽然这次论文选题有点仓促,但我却很享受论文写作这个过程。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在这次论文中老师孜孜不倦的学者态度令我钦佩不已,值得我去敬仰和学习。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应对策略——以昆山实验幼儿园为例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应对策略——以昆山实验幼儿园为例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11月2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0911.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1月24日
Next 2023年11月2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