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18-25岁人群中完美主义与睡眠质量的现状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采用中文版本的Frost完美主义量表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研究对象是367位青年。结果:①青年的完美主义程度为中度,不同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职业,家庭所在地差异不显著;②青年睡眠质量一般,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年龄、学历、职业类别等因素上有显著差异,在性别、家庭所在地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③具有高度完美主义倾向的年轻人睡眠质量较差。
关键词:青年;完美主义;睡眠质量;相关分析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睡眠问题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困扰,并且大众的睡眠质量普遍降低(朱玲,等2020)。而睡眠对于人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睡眠不足和睡眠质量较差等睡眠问题都可能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从而诱发一系列生理或心理疾病,对学习与生活造成消极影响,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生活的重要性,社会对睡眠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潘继红,2020)。根据2019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年轻人的睡眠问题比老年人更严重,80%以上的人都是年轻人。外界环境、生活习惯、情绪状态、人格特质等多种因素都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完美主义就是其中一种影响因素。完美主义是一种与个体身心健康有着紧密关联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为对完美、无缺陷的高度要求以及对自身高标准、高目标的设定[2],如果自身没有达到设定的标准,特别容易产生过大的压力,导致更多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已有研究证明,完美主义对睡眠质量有着影响[2-7]。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完美主义
1.2.1.1完美主义的界定
Horney(1950)是最早对完美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学者之一,他把完美主义界定为:完美主义就是一个人为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生活并享受生活的优越感而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一种方式。根据Burns(1980)的观点,当一个人具有完美主义倾向时,他会设定一个高标准,这些标准很难达到,甚至可能与他的实际能力和情况不符,同时将其视为衡量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Pacht(1984)所提出的临床完美主义,强调当个体具有完美主义倾向时,会给自身强行增加很多远超其自我限度的标准,并通过自我成就对自我进行评价,对自己的错误非常的关注和担忧,而且完美主义者在评估自身时更加容易倾向于对自我做出反思与批评。我国张春兴(1992)等人认为那些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一般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一视同仁,即他们不仅会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会为别人设定相同的高标准高要求。他们所追求的是在所有方面都达到最高的标准和最完美的境界,希望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得到最好的结果。只坚守理想的准则,而不顾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学术界,对于完美主义的定义,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但是根据学者们对完美主义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完美主义是一种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相关的一种人格特质,个体对自身的要求十分苛刻,主要体现为为自己设定极高的标准和目标,其核心在于确立个人的最高目标,由于完美主义者倾向于设定极高的标准,并以过度批评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评估,完美主义一直被视为与一系列心理问题相关。
1.2.1.1完美主义的影响结果
完美主义是一种对任何事都追求完美无瑕的思维方式和人格特质,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都将“完美主义”等同于“完美”,但是Egan SJ及其他学者的许多研究表明一些完美主义者在追求完美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心理上的一些痛苦,例如焦虑和抑郁等。根据国内费定舟等学者的研究,完美主义是导致许多身心疾病发生的诱因之一,其与个体的神经质倾向、抑郁等一系列负面心理后果息息相关[8]。
(Ayearst,2012)个体所呈现的完美主义倾向与某些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那些对自我设定过高标准,有着严苛要求的完美主义者,并没有展现出任何与积极人际关系或非强迫性人格障碍相关的依赖关系。而那些对别人有着严格要求和评价的完美主义者则表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与自恋,反社会人格有着紧密的联系。而那些更多的关注别人对他的高度期待的完美主义者更有可能表现出强迫性与分裂性。它会导致一个人对别人的不满与敌对情绪以及他对自己的消极情绪[9]。1980年DSM-3提出完美主义是评估强迫人格障碍最为重要的标准。
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常常会对自己设定过于苛刻的标准,同时也会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较为消极的评估;害怕错误和失败的发生,当最后呈现的结果与自身预期内所设想不符合的时候,个体会开始进行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10],这种行为特别容易导致个体对自己的过度批评和极度不满,使其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从而产生一系列地负面情绪,并沉浸其中,无法自拔[11],最终导致例如强迫症状、焦虑抑郁症状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12-13],此外,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完美主义与焦虑、抑郁、压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1.2.2睡眠质量
1.2.2.1睡眠质量的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根据睡眠时长以及夜间是否多梦和早醒等睡眠状况来评估判断自己的睡眠质量。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睡眠质量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睡眠监测系统、失眠检测技术及睡眠治疗手段也都逐渐成熟起来。但是对于睡眠质量的确切定义,众说纷纭,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一些学者将睡眠质量划分为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以便更全面地评估其质量。有些学者认为睡眠质量是由个体本身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和心理体验组成,而不是简单地取决于生理因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即通过运用测量工具,可以获取睡眠质量的测量结果;有的学者则主张睡眠质量是由多种影响因素共同决定的。另有学者观点认为,睡眠质量是人们对自身的生理或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评估后所获得的成果,而不是单纯的外在表现。这些不同的理论都对睡眠质量的定义进行了一定的解释。Buysse提出,评价睡眠质量需考虑个人知觉的睡眠质量,入睡效率,睡眠总时间长度和日间是否有疲倦等睡眠相关因素[15]。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发现,睡眠质量应该是一个既包含客观指标又包含主观体验的综合概念。
1.2.2.2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从影响睡眠质量的几个因素来看,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认知、情绪和个性。
研究显示,消极的思想态度可能会对睡眠品质造成不良影响,而与睡眠相关的不合理信念则会使个体更加关注与其睡眠相关的内在或外在威胁,从而导致过度唤醒状态的出现,并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邹枝玲等人发现睡眠认知和睡眠质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17],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出现了睡眠缺失或是睡眠质量差的情况后会产生一些与睡眠有关的消极认知以及一些调节状态的保护性行为,这些消极认知和保护性行为会再次引起睡眠的缺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日间功能产生影响。
负面情绪体验,如孤独和敌意,常常与睡眠质量不佳和失眠紧密相关。在研究中发现睡眠质量也会受到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对于个人而言,焦虑和抑郁是一种负面情绪,它会对其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作用导致睡眠问题的出现和加重,而睡眠问题又反作用于情绪,对其产生不良影响[18-20]。
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众多客观和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失眠患者个性特征的研究发现,失眠患者通常具有敏感、焦虑性、强迫性等个性特征。赵久波等研究了睡眠质量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发现情绪平稳、外向的人反映自己睡眠更好。大量临床研究并不只把人格因素看作是诱发或保持失眠的原因,还把人格看作是影响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提高睡眠质量疗效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21]。
1.2.3完美主义与睡眠质量
Spielman(1987)指出,某些易感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出现睡眠质量下降或失眠的情况,这种现象可能与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关。许多患有失眠的人被诊断出存在神经质、焦虑错误等特质,而这些特质多是完美主义的特征。Norah(1997)认为个体夜间难以入眠、处于觉醒状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其对行为的疑虑、对错误的担忧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关注等因素。那些对自己的行为心存疑虑、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或经常担心犯错的人,在夜间往往会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他们的睡眠问题。当面对睡眠质量不佳甚至失眠状况的发生时,失眠完美主义者可能会对自身的睡眠模式进行过度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这种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会对其睡眠品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开始质疑其对睡眠的掌控能力,从而影响其日间功能的发挥。
许多研究人员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失眠症与完美主义的关系。举例来说,为了探讨完美主义和失眠症的关系,有一项研究包括32位失眠症患者和26位正常睡眠的受试者。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失眠者更倾向于追求完美。
此外还发现,完美主义也影响着人的情绪体验,尤其是对于睡眠中的积极态度(Vincent,Walker,2000)。现有研究证实完美主义和失眠有一定关系[22],完美主义总评分,行动疑虑,错误担忧以及个人标准等指标分别与睡眠努力,睡前觉醒以及睡眠信念失调显著相关,失眠则与睡眠努力提高,睡前觉醒及睡眠信念失调有显着关系[22-23],完美主义和睡眠质量指数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24]。
1.3选题的目的
探寻青年完美主义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了解青年睡眠质量和完美主义的情况。
1.4课题研究的意义
1.4.1理论意义
不同于其他学者针对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的研究,本研究关注的对象是青年这一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睡眠质量相关研究的被试年龄范围与研究内容。
1.4.2现实意义
本研究通过探寻青年完美主义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对青年睡眠质量和完美主义的情况进行调查,并为改善睡眠质量提出相应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青年对睡眠质量的重视程度,帮助其正确认识完美主义和睡眠质量的关系,促进青年身心健康的发展。
1.5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5.1研究内容
了解青年完美主义与睡眠质量的现状,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其身心发展
1.5.2研究对象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将18~25岁划分为成年早期[25],结合此次研究目的,本研究将被试年龄段确定为18-25周岁。
通过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我们共发放了367份问卷,回收率达到了100%,经过筛选,仅17份无效,最终统计了有效问卷350份,有效率达95.3%。被试人数分布情况如表1。
1.5.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訾非,周旭等人编写的“Frost完美主义”量表,以及刘贤臣,唐茂芹等人编写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并进行了比较。此外,本研究在问卷前加入了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父母教养方式等基本资料,以加深对调查对象的了解。以下为完美主义量表和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具体介绍。
1.5.3.1中文版Frost完美主义量表
本研究使用訾非&周旭(2006)修订的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本研究共收集了27份问卷,包括五个维度,分别为:家长期望、组织行为、个人行为准则、对错误的担心和对行为的怀疑。问卷调查以5分为单位进行,得分越高,说明学生的完美主义倾向越强。问卷信度、效度均较好,各维度间的一致性、重测信度分别为0.80-0.91、0.68-0.80。研究发现,该量表的各个维度的信度分别为:父母期望为0.85,条理为0.84,个人准则为0.84,对错误的担心为0.92,对行为的怀疑为0.76。
1.5.3.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由匹兹堡大学精神科医生Buysse(1989)发展了PSQI,随后由刘贤臣等(1996)译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该自评量表共有18项,分7个方面对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长、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药物使用以及日间功能障碍进行了评估。每一项以0-3为分值,每项分值相加,即为0-21的总分。7分是用来区分睡眠质量好(0-4)、一般(5-7)以及差(8-21)三个等级的标准。PSQI信度较好(0.87),本次研究的信度为0.73.各维度的可信度均在0.61~0.72之间,以睡眠干扰为最小。
1.5.4数据处理
研究采取的是现场调查,调查人员在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消除调查对象的疑虑,使调查对象得到最真实的答案。通过现场收集资料。本研究之资料经SPSS26.0软体处理后,经描述性统计、t检定、变异数分析及相关分析而得之。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2章研究结果
2.1青年完美主义
2.1.1青年完美主义整体状况
对青年完美主义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完美主义各个维度的平均水平都在3左右,条理上的得分最高,而对错误的担忧最低。
对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职业,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定,而对于年龄,文化程度,则采用单因素变异数分析。其结果如下
2.1.2青年完美主义的性别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对青少年组织行为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年轻的男生得分比年轻的女生高。但在父母期望,个人标准,对错误的担忧,以及对行为的怀疑等方面,对青少年的评价有显著的影响。
2.1.3青年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上的差异比较
研究发现,青少年在对自己所犯错误的认识以及对自己所犯错误采取行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但在父母期望,组织结构,个人标准上差异不显著。
2.1.4青年完美主义的家庭所在地差异比较
研究发现,不同居住地区之家庭,在青少年家长期望、组织能力、个人行为准则、对错误之担心及行为疑虑上,并无显著差异。
2.1.5青年完美主义的职业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青年父母期望,条理性,个人标准,担心错误,行动的疑虑分值在职业因素上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中在父母期望和个人标准方面,学生的分值明显高于非学生的青年,在条理性,担心错误,行动的疑虑方面,非学生的青年分值明显更高。
2.1.6青年完美主义的年龄差异比较
由表中可看出,青少年行动之怀疑维度并未因年龄因素而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父母期望、条理、个人准则以及对错误的担忧上,则存在着显著的年龄效应。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各年龄组别在上述各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年青人对于父母期望,规则,个人准则,以及对错误的恐惧程度,都会随著年长而改变,25岁青年分值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的青年分值。在条理性方面,20岁青年分值明显高于24岁青年的分值,在担心错误方面,24岁青年分值明显高于18岁、20岁、21岁青年的分值。
注:这里的“①”是指十八岁;“②”是指十九岁;“③”是指二十岁;“④”是指二十一;“⑤”是指二十二;“⑥”是指二十三;“⑦”是指二十四;“⑧”是指二十五。
2.1.7青年完美主义的学历差异比较
该表说明青年条理性分量表分值在学历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学历因素在父母期望维度、个人标准维度、对错误的担心维度、对行为的怀疑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的LSD研究发现,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父母期望、个人标准、担心错误方面,学历为本科的青年分值明显低于其他学历的青年分值,在行动的疑虑方面,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青年分值明显高于学历为大专、本科的青年分值,在个人标准、担心错误方面,学历为大专的青年分值明显低于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青年分值。
注:“①”代表高中(中专)及以下,“②”代表大专,“③”代表本科,“④”代表硕士及以上
2.2青年睡眠质量
2.2.1青年睡眠质量整体状况
对青年睡眠质量及各分量表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7。
结果显示睡眠质量指数接近临界值7,其中日间功能障碍分值最大,催眠药物方面分值最小。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了解青年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职业因素上的睡眠质量以及各维度上的差异,并在年龄、学历等因素上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结果如下。
2.2.2青年睡眠质量在性别因素上的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青少年男性在催眠药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女性,且有显著性差异。在睡眠品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品质指数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2.2.3青年睡眠质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上的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青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睡眠质量指数方面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上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青年分值明显更高,睡眠质量、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方面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2.2.4青年睡眠质量的家庭所在地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青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方面在家庭所在地因素上有显著差异,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青年分值明显更高,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睡眠质量指数方面在家庭所在地因素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2.2.5青年睡眠质量的职业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青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睡眠质量指数方面在职业因素上有显著性差异,非学生的青年分值明显更高,职业因素在睡眠时间、睡眠时长、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障碍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2.6青年睡眠质量的年龄差异比较
青少年在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睡眠质量指数的得分上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但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日间功能障碍上没有受到年龄的影响。特别地,24岁和25岁的青少年对催眠药的使用得分高于18岁的青少年,睡眠时间低于18岁的青少年;在睡眠障碍、睡眠质量指数方面,年龄为25岁的青年分值明显高于年龄为18岁、19岁、20岁、21岁、22岁青年的分值;其中,在睡眠障碍方面,年龄为24岁的青年分值明显高于年龄为18岁、19岁、20岁青年的分值,年龄为23岁的青年分值明显高于年龄为18岁、19岁青年的分值;在睡眠质量指数方面,年龄为23岁的青年分值明显高于年龄为18岁、20岁青年的分值,年龄为18岁的青年分值明显低于年龄为21岁、24岁青年的分值。
注:这里的“①”是指十八岁;“②”是指十九岁;“③”是指二十岁;“④”是指二十一;“⑤”是指二十二;“⑥”是指二十三;“⑦”是指二十四;“⑧”是指二十五。
2.2.7青年睡眠质量的学历差异比较
该表显示,青年人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日间功能障碍分量表的分值与学历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睡眠质量指数分量表在学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换句话说,学历对某些睡眠方面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则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LSD)结果表明,睡眠质量指数维度在学历因素上,学历为高中(中专)及以下的青年分值明显高于学历为本科的青年分值,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方面,青年的学历因素对分值产生影响,本科学历的青年分值较低于其他学历的青年分值,其中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青年分值明显高于学历为大专的青年分值。
注:“①”代表高中(中专)及以下,“②”代表大专,“③”代表本科,“④”代表硕士及以上
2.3完美主义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
为研究二者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我们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
研究发现,除条理外,青少年完美主义与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各方面均呈显著正相关。这就意味着,青少年完美主义测试成绩越高的人,患上睡眠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注:家长期望为“P”、条理性为“P1”、个人准则为“P2”、对错误的忧虑为“P3”、对行为的疑虑为“P4”、睡眠质量为“B”、睡眠时间为“B1”、睡眠时间为“B2”、睡眠效率为“B3”、睡眠紊乱为“B4”、催眠药物为“B5”、日间功能紊乱为“B6”;“B7”为睡眠品质指数
第3章讨论
3.1青年完美主义
3.1.1青年完美主义整体状况
在各维度上,条理性得分最高,其次为行动怀疑、家长期望、个人标准、对错误的担忧。
此次研究面向18-25岁青年,大部分青年接受过校园文化教育,有着较高的人文素养,而据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倾向与时间管理倾向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在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两个维度上的得分与时间管理倾向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义务教育的推广,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年幼时就开始进入校园接受教育,受到校园环境和课程的影响,他们不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规划能力以及条理性,使条理性内化到他们的个人行为中,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加上青年对自身未来走向的思考,对目标的逐渐明确,使得在条理性方面的分值最高。青年在行动疑虑的得分较高,青年承受着较高的期望,担心自己会处理不好事情,在面对行动时会有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状况发生。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大部分是社会中受教育水平、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被社会和家庭寄予了较高的希望,父母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对其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其父母标准得分较高。青年对未来生活有着美好憧憬,再加上现代各方面的竞争日渐激烈,青年人为了在同龄人中显示出竞争力,会对自己有高标准和高要求,因此个人标准的分值较高;青年思维能力在校园课程和社会环境中不断得到锻炼,年轻人能更好地安排时间,安排事情,做事情也更果断。由于计划周详,他们敢于大胆尝试,不畏惧挫折与错误。因此,年轻人对犯错的担心是最少的。
3.1.2青年完美主义在家庭所在地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青年家庭所在地的父母都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够以更高的标准完成学业和职业。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城市和农村的年轻人都必须以高度的标准和要求来展现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青年追求成功,渴望得到别人认可,所以青年对于自我价值实现有很强的欲望和需求,也容易受到他人关注。青年在明确未来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同时,更加勇于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在家庭所在地的因素上,青年完美主义的差异并不明显。
3.1.3青年完美主义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年龄等因素上差异显著
在性别因素上,青年条理性维度上没有表现出差异性,其余维度都表现出差异性,男性青年分值高于女性青年。父母希望孩子有更高的成就,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大背景下,社会对于男性的要求与对女性的要求有所不同,同时社会对青年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由于家庭和社会对青年关注和影响,青年对自己也有着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男女青年在父母期望和个人标准表现出显著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群素质普遍提高,女性青年受教育条件的改变,在条理性水平上与男性青年更加趋近,不会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在行动的疑虑和担心错误方面男性得分比女性高的原因,可能是承受着较高的期望,担心自己会处理不好事情,在行动时会更加谨慎。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对错误的忧虑和对行为的怀疑上有不同的表现,独生子女的表现要好于非独生子女。这也许是由于独生子女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会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身上。独生子女的青年在家庭环境中受到的关注更加聚集,因此会更加担心自己出现错误,顾虑会更多,因此在担心犯错、行动的疑虑上得分也更高一些。
在年龄因素上,在父母期望、条理性、个人标准、担心错误方面,25岁青年分值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的青年分值。原因可能是在不同年龄阶段,父母都对子女有着较高的期望,多数25岁青年已经进入社会工作时期,父母对其在事业、婚恋、经济的期望较高。此外,25岁青年自身阅历比较丰富,个体的经验和技能也不断积累,思维逻辑能力提高,对自身的设定的标准也有所提高,对待挑战和错误发生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加上学业、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犯错成本增加。
3.2青年睡眠质量
3.2.1青年睡眠质量整体状况
在本研究中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7个因子中,日间功能障碍的均值最高,也就是青年白天会感到精力不足,感到疲惫。其次是入睡时间、睡眠障碍,18-25岁的青年现阶段多为学生,睡觉的地方一般都在寝室里,但是容易受室友的活动影响。这可能会造成光线、声音等方面的干扰,进而影响睡眠时间。非学生的青年人群夜晚睡觉时也容易受到周围邻居的打扰,环境会影响个体的入睡时间,从而影响个体的睡眠质量。同时,由于科技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现在的青年大多有手机依赖,白天忙着学习和工作,晚上会选择在上床后通过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娱乐,这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行为[30],会造成睡前神经的兴奋,从而影响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还有一些青年有睡前运动健身的习惯,睡前几个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也会导致睡眠质量变差。已有学者研究发现,手机成瘾程度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手机成瘾程度越高。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越大。日间功能障碍的均值高的原因可能是青年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受到影响,青年日间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睡眠时间不足或夜间睡眠质量不好,白天继续学习工作时,青年很容易感到疲惫,做事没有精力。
3.2.2青年睡眠质量在性别、家庭所在地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性别和家庭所在地并未对青年睡眠质量产生显著影响,这一结论与威东桂、章劲松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同时国外的一些学者也证实了睡眠质量不受性别差异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处于18~25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大多数为在校学生,在校期间睡眠环境、作息时间安排差异较小,而非学生的青年影响夜间睡眠的大多是工作因素,这与青年的性别和家庭所在地无关,因此在性别和家庭所在地因素上,青年的睡眠质量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3.2.3青年睡眠质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职业、年龄、学历等因素上差异显著
独生子女青少年的文化程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但是否独生子女青少年的文化程度差异不显著。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青年分值明显高于学历为本科的青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二者之间的情绪体验、精神压力或者身体状况影响。
在职业因素上,非学生分值显著高于是学生的青年,猜测其原因可能是部分非学生的青年由于工作性质,需要夜晚工作,白天黑夜时间颠倒,造成作息紊乱,或者白天工作量比较大,需要利用夜晚的时间继续处理工作任务,耽误就寝时间,影响睡眠质量;一些非学生青年则是工作压力较大,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影响睡眠质量。而18~25岁为学生的青年多数为高校学生,没有非学生青年的繁重的工作压力,上课时间也多在白天,加上学校作息制度的安排与非学生的青年相比,作息相对规律。
在年龄因素上,年龄为25岁的青年分值明显高于年龄为18岁、19岁、20岁、21岁、22岁青年的分值,年龄为23岁的青年分值明显高于年龄为20岁青年的分值,年龄为18岁的青年分值明显低于年龄为21岁、23岁、24岁青年的分值。18~22岁青年多数为在校学生,受学校时间安排影响,大部分学生作息较为规律,入睡时间较早,睡眠质量也较好。25岁青年大多数已经开始工作,可能会因为工作压力、经济压力、情绪、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睡眠质量。21岁、23岁、24岁青年多数面临着择业与学业的压力,压力过大时,容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入睡的时间和质量。也有学者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质量也会变差[33]。
3.3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青年完美主义各维度(除条理性分量表)与睡眠质量以及各分量表(除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完美主义各维度(除条理性分量表)得分分值越高,睡眠质量问题越大,睡眠质量越差。
个人标准分值较高的个体,当认为自己的表现或成果没有达到他们为自身设定的标准时,他们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10],并且持续不断地沉浸其中,导致难以入睡,从而影响睡眠效率,对睡眠质量产生不良影响。青年在面对自己目标的实现或行为的选择时,常常陷入犹豫不决的境地,过度担心犯错,并因对自身能力的怀疑而拖延行动。此外,过度的在意父母和他人的批评和教育也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同时,过度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也会使他们设定超出自身能力的个人标准,并容易产生错误等同于失败的不合理信念。这些因素使得个体更加关注与自身睡眠相关的内在或外在的信息,从而导致他们经常处于过度唤醒和高度警觉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会引发睡眠问题[16,18]。睡眠质量不良不仅会使人感到疲倦,还会影响工作学习效率。缺乏充足的夜间睡眠时间和优质的睡眠质量,可能会导致白天的精力不足,从而影响日间的功能表现,这可能会让那些追求完美的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标准,陷入负面情绪中,最终影响到他们的睡眠质量。
4.结论
4.1结论
①青年完美主义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家庭所在地因素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年龄、学历、职业因素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②青年睡眠质量一般,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年龄、学历、职业等因素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性别、家庭所在地因素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③青年的完美主义维度和睡眠质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越高的睡眠质量越低。
4.2本研究的局限
(1)由于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主要在宜宾一所大学内进行取样,,性别,职业,年龄等因素的不平衡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因此,本研究期望未来能以更均衡的样本,更准确地探讨性别、职业及年龄等因素。
(2)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的机理也是非常复杂的。这篇文章仅讨论了完美主义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3)本研究对完美主义与睡眠品质之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发现完美主义能提高睡眠品质。但目前还只是理论研究,并未实施相关干预措施。未来可加入介入研究,藉由实务结果来充实本研究之结论。所以,追求完美可能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4.4建议
父母期望、个人标准、担心错误、行动的疑虑会对失眠质量产生显著影响。青年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容,忍自身的缺陷,适度降低对自己设定的标准,可以和父母适当交流,合理降低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要过于担心犯错,要勇于接受挑战,直面错误。总是用苛刻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工作成果,就会容易产生较多的消极情绪,影响夜间睡眠质量。因此,青年还需要培养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适当降低衡量标准。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习一些减压方法,非学生的青年工作压力比较大时,可运用一些合适的方式减压,保持平和的心态,是学生的部分青年在面临择业或学业问题时,也应学会调整心态,让自己长期陷入焦虑的状态中,影响睡眠质量。
在白天感到疲惫、精力不足的时候,及时寻求改善夜间睡眠质量的方法,例如妥善安排白天的学习或工作任务,并在当晚提前准备入睡,
遇到入睡困难的情况下,建议适当减少使用催眠药物,以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并努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致谢
写到这里,就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涯也接近尾声了。四年的时间真算不上长,还因为疫情的原因缩减了不少。到写下这篇致谢为止,我在学校里里学习、生活的日子也不过须臾,仔细想想,我甚至还没来得及仔细地感受一下宜宾的春天和夏天,就要迎来离别的日子。总以为来日方长,却不知时光早已匆匆溜走。回想起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每-刻都值得怀念,纵使有万般不舍,我们也要勇敢的踏出这一步迈向一段崭新的旅程。感谢母校培育、感谢我所遇到的良师益友。
盛行千里,不忘师恩。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指导,从选题、开题报告、论文修改、最终完成论文,一次又一次不辞辛劳地帮我修改论文,指出我的问题,让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您的严谨、认真感染着我。感谢让我遇到您这样负责的论文指导老师。同时我还要感谢大学期间的所有老师和辅导员,感谢他们这些年来,对我的教诲和引导、关心和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给了我无限的爱与包容,让我健康快乐的成长。开学时家里人送我上学、第一次在校视频过节的情景都还历历在目,转眼我却快毕业了。希望我没有辜负你们当初把我送入校园时的殷切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会不断努力成为您的骄傲。祝愿我的家人幸福美满,身体健康。
感谢我的朋友和室友们,那些开怀大笑的美好瞬间都和你们在一起,在我感到难过迷茫的时候给我安慰和帮助,感谢我的朋友们让我成为更加自信更加美好的自己,感谢我的室友们让我成为了更加丰富的自己。祝愿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闪闪发光,每一个都成为最棒的自己。
愿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准确方向,知足感恩,敢于担当,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
至此便该说再见了,祝各位前程似锦!
参考文献
[1]丁丁.瞧瞧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J].江苏卫生保健,2019(3):56.
[2]杨宏飞,张小燕.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9):640,647-648.
[3]张妍,李飞,王志寰,等.硕士生压力知觉、状态-特质焦虑、完美主义与睡眠质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4,37(6):1409-1414.
[4]韩沛沛.完美主义与睡眠质量的关系:自我控制和拖延的中介作用[D].河南大学,2021.
[5]郝雅琪.大学生完美主义、情绪弹性和睡眠质量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1.
[6]丁洁.大学生睡眠信念与态度、睡眠努力、完美主义与睡眠质量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5.
[7]张丹,胡雪庆,刘勤学.大学生压力和睡眠质量:反刍思维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21,44(1):90-96.
[8]费定舟,马言民.完美主义真的“完美”吗?——完美主义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3):566-571.
[9]E AL,L FG,L HP.Where Is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in Dsm-5?a Question Posed to the Dsm-5 Personality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Work Group.[J].Personality Disorders,2012,3(4).
[10]王敬群,梁宝勇,邵秀巧.完美主义研究综述[J].心理学探新,2005(1):69-73.
[11]陈盈,周海丽,胡茂荣,等.高职大学生心理灵活性负性情绪与睡眠质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3):445-448.
[12]陈泓桦,杨钰立,李毅,等.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情感平衡:心理弹性和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2):247-252.
[13]徐婉,刘倩,储珺,等.不安全依恋和完美主义在家庭环境与强迫型人格关系中的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2):328-332.
[14]陈江媛,吴冉.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4):608-614.
[15]Buysse DJ,Iii C,Monk TH,et al.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J].Psychiatry Research,1989,28(2):193-213.
[16]Fichten CS,Libman E,Creti L,et al.Thoughts During Awake Times in Older Good and Poor Sleepers—the Self-statement Test:60+[J].Cognitive Therapy&research,1998.
[17]邹枝玲,黄希庭,杨勋,等.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睡眠卫生意识现状[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11.
[18]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4):148-150,191.
[19]蔡淑君,史文佳,徐涛,等.新冠肺炎治愈者的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6):539-544.
[20]黄筱琳,孟适秋,师乐,等.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4):354-360.
[21]王小丹,高允锁,郭敏.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综述[J].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2.
[22]F.JA,Bernd F,Elisabeth H,et al.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on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J].Behavior Therapy,2023,54(2).
[23]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Definitive Edition[J].
[24]Johannes S,Lasse K,F JA,et al.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and Poor Sleep:a Meta-analysis of Bivariate Associations.[J].Sleep Health,2022.
[25]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3版[J].
[26]訾非,周旭.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6):560-563.
[27]刘贤臣,唐茂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5.
[28]常丽苹.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状况及其相关性分析[J].医学信息,2018,31(18):106-108.
[29]佟月华,陈.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4-86.
[30]Yoora C,Yeongbiehn O,Minseong G,et al.Dose-response Analysis of Smartphone Usage and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Jcsm: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2022.
[31]王志巍,李美冰,陈红霞,等.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屏幕时间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4):688-691,704.
[32]王海蕴,陈坤攀,周志强,等.手机成瘾对高原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23,30(3):325-328.
[33]Marie SJ,Simon B,Rebecca R,et al.Determinants of Sleep Quality: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University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3,20(3).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