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展林下经济是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剑河县是我省的林业大县,通过实地调查方法,探讨剑河县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具有较强实践意义。调查表明,剑河县林下经济有8种产业模式,其中食用菌、中药材、林蜂等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还存在缺乏专业人才、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开发乏力等问题,林下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不高。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剑河县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剑河县
1前言
1.1研究背景
林下经济是指在林业生态环境与林地资源基础上,结合林业、种养殖业、采集业、林业观光等多种经营方式,是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林地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纵向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不仅让农民可以稳定就业提高收入,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到乡村振兴下一规划、推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要途径。
剑河县地处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中部,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县总面积2176平方公里,目前现有林地面积251.37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7.3%;森林面积有229.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15%;全县区划公益林面积112万亩。据剑河县林业局初步统计,剑河县县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为112.5万亩。剑河县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剑河县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1]。而且加快推进林下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林地的生产效率,还可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迫切需要,剑河县甚至贵州省还处在初级阶段,基础薄弱、方法少、XX支持力度不够,急需采取新的措施来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剑河县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推进剑河县的林业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1.2研究的目的意义
加快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是深入落实X生态文明思想,落实X总X关于贵州建设的总要求,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坚持发展、坚持生态红线、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行动。贵州省将林下经济发展作为深入推进“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林产品开发、林景开发等林特产业,将贵州的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期间贵州省林下经济快速发展,但同质化发展、内卷化竞争激烈,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展开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所收集到的资料后期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得出有关的结论,总结剑河县在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对帮助剑河县XX林下经济发展出台某项方针政策有所依据,也为加快推进我省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依据,或许可为其它地方的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产业,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新动力。剑河县林业产业发展近几年来的初见成效。本论文立足国内外林下经济研究已有研究成果,通过调查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对剑河县林下经济进行整体性的描述。对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实地调查访谈,发现林下经济发展的问题,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适合于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合理建议。本论文的主要意义在于:
(1)理论意义。对剑河县林下经济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初步建立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宏观体系,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框架性的基础。
(2)现实意义。集中对剑河县林下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对策建议出自于实地调查,与剑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相符合,能够满足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诉求,相较于宏观研究,对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实践指导性更强。
1.3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是用来进行统计和调查的,以设问的形式来表达问题。调查问卷是一种利用这种控制的测量手段来衡量被调查对象,以获取可信数据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设计有关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问卷对剑河县的林业经营主体和林农进行问卷发放、访问后再对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到有关问题的数据。
实地调查法:实地走访剑河县林业局、林场以及农户,进行访谈。以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为主线,进行问题调研,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后续对策建议的提出提供理论和现实基础。
2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2.1林下经济发展相关概念
林下经济是在利用林地资源中的林地、林中和森林的生态环境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产品采集加工业和森林景观,其中包括林下产业、林中产业和林上产业,是集种植、养殖、采摘和观光于一体的立体式复合经营模式等为主要内容的,主要表现在综合经济系统、立体生态系统、复合应用系统三个方面[2]。目前由综合经济系统、立体生态系统、复合应用系统这三个系统构成了林下经济的内涵,也是国内目前进行林下经济相关研究的基础[3]。
林下经济与传统的林业经济不太一样,也不与非林下农业经济一样,而是将农业与林业有效地结合起来,并非只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而是达到经济和生态系统完美结合发展的综合效果,势必要进行技术的改良和创新,这就意味着,农业要在选种、育种、种植技术方面进行改良和创新,林业需要在森林资源的可利用度方面进行深入调研,二者还必须有效地合作进行林下经济产品开发、销售等方面的研讨,而不是简单的互相结合。林下经济的发展将促进农业、林业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并且提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甚至对区域经济走向产生影响[4]。
总之,关于林下经济,就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复合经营活动[5]。
2.2林下经济发展研究进展
2.2.1国外林下经济发展研究进展
国外对林下经济研究较,但是没有“林下经济”这一概念,而是运用了“农林复合经营”和“社会林业”的概念[6]。国外,农林结合的发展相对较晚,欧洲中世纪时,农-林-牧的简单组合的林下经济(林农、林牧)更为流行,至本世纪,法国、芬兰等欧洲国家的部分地区仍继续沿用[7]。
到了19世纪50年代期间,缅甸的林业经营者就开始在森林里种庄稼,经过精心的管理和栽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XX在水稻、烟草、袖木林等方面发展了133公顷的种植面积,具有很高的空间利用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在森林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的地方进行种植。
最初,人们使用“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生态林业等其他的类似概念来进行研究”[8],后经过诸多学者研究分析逐渐演变,层次更清晰,更加丰富立体,到20世纪50年代,环境评价理论发展迅速,并渐渐应用于各领域中,“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或者“社会林业”在该理论中逐步成长[9]。
之后从生态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对亚马逊地区农业与林业综合经营体系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农业-林业复合经营体系。
2.2.2国内林下经济发展研究进展
在国内,汉朝时期,不少农村的农民就已经开始进行了农林间作或混作,14世纪~19世纪的明朝和清朝,我国传统林业经济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相比于之前的林下经济模式,这个时候的农-林-牧-渔搭配组合形式多样性前所未有[10]。一直到20世纪的前半叶,国内的局势因为受到内外力量的干预,国内的XX主体频繁更换、导致社会不安发生动荡,让各行各业的经营主体无法正常或专心经营、发展,其中工业大类、农业大类(包括林下经济)普遍都是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状态。
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农林间作、农田林网为主体,包括成片造林、“四旁”植树等片、网、带相结合,多功能、多树种、多类型、高效益的农用林业体系[11]。农、牧、副、渔逐渐走入林地,形成了农-林-牧-副-渔紧密结合的耕作制度和立体种、养植结构,在传统多年经营的林下经济模式上出现了新的农林结合模式[12],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光能利用率和林下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的中国在无论是林下经济结构、林下经济功能、林下经济类型的多样性以及林下经济的广度、深度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3]。
3剑河县林下经济的现状
3.1剑河县林下经济
3.1.1剑河县林下经济现状的与调查
本文以贵州省剑河县的林下经济状况为研究对象,以剑河县12个街道乡镇的林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为研究对象,旨在使调查范围具有代表性,涉及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林下种植户、林下养殖户、林下养殖户、林下采集户、林下休闲旅游景区等。该问卷内容包括林下经济经营者的基本信息(年龄、学历、收入)、对林下经济的认识(内容、发展前景、经营方式、销售方式、信息理解程度、销售渠道等)及希望得到的帮助等(资金、政策、技术、信息化服务等),共22道选择题。本文对此进行了调研,目的在于了解贵州省剑河县林下经营主体、经营者发展林下经济的现状。
3.1.2剑河县林下经济基本情况
近年来,剑河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通过不断的实践并总结,探索出一条符合剑河县实际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要途径”,坚持以保护生态安全为先决条件,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森林利用率和森林综合效益为中心,以森林土地资源和森林空间为依托,实现林下经济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据统计,目前剑河县共有50余家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经营者等参与发展林下经济。
截至到2021年底,剑河县的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已经达66.63万亩,总产值6.13亿元,林下种植面积达13.4万亩,林下养殖面积达22.29万亩,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利用面积达10.9万亩,森林景观利用林地面积20万亩。根据2021年底剑河县的林下经济发展报告,整理林下经济基本情况,具体见表3-2.
3.2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在与剑河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和58名林业行业范围内的经营者的访谈和发放问卷了解到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产类型相对比较少,主要有林下种植(林菌模式、林药模式等)、林下养殖(林蜂模式、林畜模式等)、林产品采集加工(林菌模式、林药模式等)和森林观光利用4大类。其中林下经济种植的主要有魔芋、油茶,林下仿野生食用菌、钩藤、黄精、白芨、大血藤、重楼、伏苓等中药材,其中林下野生食用菌(林菌模式)、钩藤(林药模式)是剑河县在林下种植的主要发展方向,林下仿野生食用菌1.001万亩,累计完成林药种植面积2.5387万亩(其中钩藤1.82万亩)。林下养殖有鸡、蜂、牛、羊等,其中养蜂(林峰模式)是剑河县在林下养殖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林蜂养殖1.9万箱,完成鸡出栏37.9894万羽。林产品采集加工除了种植油茶外,还有野生中药材、野生菌、林下种植产品、林果模式中各类经济水果成熟之后进行的采摘与加工,其中油茶2021年剑河县种植面积达1.08万亩。其中林菜模式、林粮模式XX开始带领并且指导林业经营企业、专业合作社、林农开始种植生产。森林旅游依托八万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八郎国家级地质公园、国际温泉康养谷等景点,进一步丰富旅游元素与服务功能。重点布局在百里阔叶林、八万山林场、八郎、温泉小镇等。
通过对剑河县林业局、林业经营者调查问卷发放和访问得到剑河县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具体见图3-1:
图3-1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3.3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
目前,据剑河县林业局初步统计,剑河县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企业有6家、专业合作社53家、个体户1012户。
在对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林业经营主体、经营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之后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得到的他们在林地经营方式(具体见图3-2)有加入林业经营合作社,联合经营、家庭单户经营、小组经营等经营方式。其中家庭单户经营是最多的占调查主体的39.66%,其次是林业经营合作社和小组经验分别占22.41、20.69%,联合经营是最少的只占了17.24%,联合经营有“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但是剑河县的林业经营的企业发展较为缓慢,示范基地水平也不是很高。
图3-2林地经营方式
4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分析
4.1林业经营者多为农民,自身发展能力不足
在对剑河县林业经营者随机访谈和发放问卷后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剑河县的林下经济产业开始为林农自发的、小规模、零星发展,所以存在林产品品种多、规模小,将很难形成林产品和林下经济产业优势。同时,由于很多林农缺乏对森林资源和林下经济市场的及时了解,以及缺乏对森林资源的市场预测。林农缺乏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缺乏资金等原因,导致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滞后,林农后期的再生产将会越来越难,陷入了长期的松散、精打细算的状态。
图4-1林农对林下经济市场信息掌握情况
4.2科技技术支撑不足
由于剑河县在林下经济发展技术研究方面与技术推广滞后,基本上还停留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没有科学的、系统的、深层次的研究,而且很多林业经营者的文化水平较低,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和林业技术力量匮乏。导致在林下种养配套技术、良种选择、疾病防控等科技服务推广不够。林下经济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技术落后,林下种植和养殖仍沿用原有的方法,对科学林下种植、养殖技术掌握不足,造成林下种植和养殖成本高,产出效益差,产品产量和质量很难保证。
4.3龙头企业带动和品牌支撑不强
目前,虽然剑河县林业经济已初见成效,尽管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典型的林下经济的出现,但绝大多数林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分布比较零星。、产出低,并且公共品牌意识不强,难以打造出特色产品,形不成品牌优势。
剑河县内还没有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因此在带动产业发展能力这方面较弱,产品推广能力不足,不利于形成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由于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特色品牌支撑,虽然生产的产品很多,很难形成规模,没有一定的行业标准,质量也难以保证,导致林下经济市场开拓难,造成剑河县大多数林下经济经营者为降低销售成本,林下产品只能坐等经销商上门收购或者直接进入本县市场零售,市场风险大,收益难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4.4林下经济产品市场开发不足
剑河县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主要有8类,主要面向的是剑河县以及周围城市,通过合作社和一些小商贩提供生产原料、农副产品销售和吸引旅游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在对剑河县内的6家林下经济企业和76户林下经济经营农户进行走访调查,问及产品的销售范围和途径。6家林下经济企业中只有1家企业确定其销售范围已经扩大到贵州省之外,其余5家的经营销售范围均在黔东南州之内,有3家企业的销售范围仅限于剑河县内。76户林下经营农户的产品销售途径主要有三种一,为加工类企业提供原料,第二,参与到生鲜市场经营中,成为供货商和销售商;第三,自产自销。这76户林下经营农户在访谈中大多表示,自己没有与剑河县范围之外的企业形成联系或者成为供货商,可以判断他们的经营范围基本上是在剑河县内。通过走访调查的结果可知,剑河县林下经济的市场经营范围相对来说是比较狭窄的。
4.5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林业用地多为山林,地势较为缓和的坡地基本被用于其他方面,剩余林地并且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区域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并且道路、电力、灌溉、通讯等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交通条件不便利,导致先进的林下种植、养殖和林产品采集等技术方式难以推广,林下经济产品物流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对剑河县在林下经济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的形成成为了制约因素。
4.6林下经济发展资金缺乏
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从事林下种植、养殖多以农民为主,在参与林下经济初期虽然得到了XX部门项目资金解决了部分树苗、鱼苗等幼苗和小鸡、小羊等幼畜,但在日常的管理、以及肥料、饲料等还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并且部分林下经济产业(如中药材、油茶等)前期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这些全靠农民个人或者整个家庭的积蓄,农民也没有渠道或没有资格筹措资金解决投入问题。资金缺乏已成为目前剑河县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
5促进剑河县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加强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有效的林下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使市场供求信息服务,引导产销衔接、以销定产,加快推进剑河县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实地调研走访期间发现林下经济经营者大多为农民,他们对林林下经济市场信息不能及时掌握和林下经济产品市场预测能力不足,并且在对林业经营者访谈后了解到他们有部分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对林下经济信息不敏感,不了解。因此剑河县能够建设有效的林下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地帮助这些林农了解林下经济就市场的行情,选择从事怎样的林业种植、养殖模式,不仅能够促进这些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可以扩大林下经济市场。提高这些林农在发展林下经济的组织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剑河县的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5.2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建设
加快对林下经济产业道路、灌溉、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并将其纳入林下经济行业发展规划中并重点处理。合理设计节水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将电力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农村电网供电系统,建设安全保障设施。统筹兼顾推进林下产品流通主干网络建设,改善林下产品批发市场、林下产品集散中心、物流基地结构布局,引导林业经营主体与经销商的供求和销售相协调、邮政以及各类物流企业、林业经营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每一个村,大力支持田头市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并布局一批区域性的冷链物流枢纽,提高物流速度,吸引外商投资和商贩,加快推进剑河县的林下经济发展。
5.3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
剑河县林业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XX部门抓紧制定好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根据林业经营者的需求统一供应优质的种苗,并且要发现、培育林下经济发展高质量的示范基地,高质量的示范基地是提高林下经济科技含量,保证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培育林下经济品牌的前提和基础。在技术人才方面可以和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等推行产学研用联合培养,采取“订单培养”“校企共建”“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为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多一名专业技术人才,可以帮助几十户农业经营者增强在林下种植、养殖、管理方面的技术和方法,相比于其他地区的林业经营者会更具核心竞争力,产出的林业产品质量更好、价格也会更高,促进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在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资金、资源、精力。如此反复的良性循环,可以加快推进剑河县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5.4大力培育林下经济特色品牌
剑河县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XX部门、林业经营企业、林业经营者必须牢固树立“重质量、创品牌”的观念和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林下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做好林下产品公共品牌的创建,做优做强拳头产品。打造地方特色知名品牌,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加大林下产品品牌宣传推广,提升剑河县林下产品知名度、影响力。
5.5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
要积极推进招商引资,优先引进林下经济行业具有较高科技、较强的引领性和良好的市场渠道的龙头企业。要加快推进国有涉林平台企业向林业经营主体转变。强化剑河县本地龙头企业的培育,将其作为发展林业产业的突破口。同时,激励林业民营企业、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参与到林下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高标准高质量示范基地带动剑河县更多的农户参与到林下经济发展中来,并且通过示范基地的引导促进剑河县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5.6整合农户资源提升林下经济资金投入量
剑河县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个服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优化经济环境,尽可能并且在不损害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质量的前提下建立林下经济风险防范机制吸引多元化资本投资。并且在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整合农户手中富余的资源和资金加用于林下经济的发展,推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坤,姜圆圆,张跃国,杨建福.浅谈剑河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9(01):173-174.
[2]黄世聂.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及发展途径探寻[J].南方业,2018(02):125-127.
[3]彭斌.集体林改背景下的广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4月:10-18.
[4]汪洋.蛟河市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5]黄亿芸.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D].安徽农业大学,2015.
[6]孙伟泷.东东宁市林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7]黄文丁,王汉杰.林农复合经营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8]胡晓君.浙江省集体林区农户林下经济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8(06):104-105.
[9]陆宏宙.发展林下经济促进生态经济共赢——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J].广西林业科学,2018(08):106-107
[10]李文华,赖世登.中国农林复合经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1]刘世岩,曹成有等.混农林业及其应有概况[J.防护林科技,2004,4:42-43.
[12]吴发启,刘秉正.黄土高原流域农林复合配置[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4.
[13]李有文,吴祈宗.层次分析法中矩阵的判断一致性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19(4)502-505.
[14]周美林.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林业经济,2019(03):113-114.
[15]林慧琦.基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视角的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路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7):130-132.
[16]胡艳英.基于利润共享契约的林下经济产品供应链协调管理设计——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为例[J].林业科学,2018(08):115-117.
致谢
时光荏苒,转眼间大学生活就到了尽头,回想往事感觉刚进大学仿佛还在昨天。
本课题是在XXX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老师用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帮助我找到了课题设计的方向,使得自己的毕业设计能够正常的运作下来。老师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严于律己的做人原则和克己奉公的敬业精神,将是我这一生中所学习的目标。在我毕业设计期间,XXX老师在学习、生活上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关怀和鼓励。从论文选题到最后论文的撰写,都做了悉心的指导,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完成之际,借此机会谨向尊敬的指导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在论文的写作中,还得到了同学们的悉心指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此还要感谢化妆品技术专业的全体老师,感谢他们对我的培养,使我在大学这两年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至此临别之际,衷心祝愿同学和老师们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