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区纳西族三多神祭祀习俗研究

 摘要:作为纳西族传统节日的三多节在历史的变迁、发展中不断地改变并适应时代的浪潮,虽然其形式变了,但本质与内核却始终未变。新时期,三多节作为传统节日也面临着挑战,但最终其与经济文化融合到一起,不仅推动了纳西族经济发展,带动了纳西族民族文化的宣传,还促进了纳西族传统民族歌舞、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传统的三多节与新时代互相影响,共同发展,是传统民族节日转型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三多节;三多神;节日内容;转变

 引言

“年年春二月,户户庆三朵”。三朵节是云南西北部丽江市纳西族的一个最主要的传统节日。是连接纳西族人民之间的精神纽带,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三朵节的目的是为了祭祀纳西三朵神。三朵被誉为纳西族的最高保护神,代表着纳西族人民善良勇敢、心存仁善、坚毅勇敢的民族风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三朵节的形式及意义也在产生了变化。1986年8月29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决定,将每一年阴历的二月八日即三朵的诞辰日定为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三朵节”。2019年1月13日由新华网主办的全国“第六届旅游融合与创新论坛”上,纳西族三朵节荣获“首批最具中国特色传统节庆”品牌称号。

一、三多神祭祀习俗的由来及产生的缘由

  (一)三朵神祭祀习俗的起源及流变

1.三朵:玉龙雪山上的白石

关于三朵的传说,在民间有许多不一样的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讲述三朵为玉龙雪山化身的传说。传说是这样的:在古时候,在玉龙雪山山脚下有一个美丽村庄,由于位于雪山脚下气候寒冷,粮食不易成活所以这里的村民大都以打猎为生,民风朴实。其中有一位勇敢的猎人名叫“阿布嘎丁”,一天他如往常一样带着自己的猎狗去玉龙雪山上打猎,可是这一天或许是运气不太好,他走了许久也没有遇到像样的猎物。正当他准备空手而归时,忽然在大雪中看到一只如雪般洁白的小鹿,阿布嘎丁快速拿出弓箭向白鹿射去。但他的箭却莫名的射空了,一脸迷惑的啊布嘎丁快速跑到弓箭掉落的四周查看,只见那只白鹿站在不远处的一块白石旁边,白鹿与白石融为一体。阿布嘎丁好奇的走去用手摸了摸白石,这个白石突然动了一下,似乎是在回应着他。阿布嘎丁看了看白石和白鹿,决定将这块白石带下山。当阿布嘎丁背起白石的时候白鹿便跳着跑开了,一开始背起白石时并不算重,身强力壮的阿布嘎丁一口气便背到了玉龙雪山的半山腰。眼看快到山脚下他决定停下来休息。然而当他喝了些水打算背起白石继续赶路时,使了很大的力也没背起来。阿布嘎丁想了想拿起带来的干粮和水供在石头前,又将自己的脸用雪擦洗干净后跪在白石前诚恳的磕了三个头并祷告说:“白石,这儿是半山腰不是您栖息的地方,请让我背着您继续走找个好地方吧!”阿布嘎丁又将白石背了起来,似乎白石还比一开始更轻了一些。很快就背到了接近山脚处的一个地方时,白石又忽然变得很重,阿布嘎丁再次祷告也没有办法。于是他只能将白石放下,恭敬的磕了几个头后转身回家了。他回去后将这件事告诉了当时纳西族的酋长。酋长听后与众人商议下令在放置白石的地方建一座神房(如今的白沙北岳庙)。将那块神奇的白石供奉在里面;并命令每个上山的族人先去祭拜白石后方可上山。

从那以后,每当纳西族人有战争时,白石会化身为一个身穿白色盔甲的武将,用他手中的白矛帮助纳西族士兵战胜敌人,胜利后又骑着白马消失在战场中。自从有了武将的帮助纳西族部落战无不胜。纳西士兵都来不及且无法将他留下。只好去供奉白石的神房中祭拜,感谢武将的帮助。或许是族人的虔诚感动了白石,终于托梦给族人说,他叫“三多”。酋长就下令在供奉白石的神房里雕刻了白衣武将的神像,并起名为“三多神像”。时间逝去,当初身强力壮的阿布嘎丁也去世了,纳西族人为了感谢他将白石背下山,也雕刻了阿布嘎丁和猎狗的像。这个传说在其他的书籍里也有记录。如按照乾隆年间的《丽江府志.艺文略杂异》中记载的则为麦琮在山中打猎的时候发现一只白如雪的獐子,追逐的过程中獐子变成白石,后续的内容则大同小异。这个故事中还提到了,元世祖忽必烈征战大理时,途径丽江遇到当时的木氏(丽江的贵族)与吐蕃大战,就有“神屡现”的记录,还将三朵神将封为“大圣雪石定国安邦景帝”。其中神的形象:“白袍将跨白马助阵”与上一个传说中的形象一致。同时在《灵应北岳庙置灯田记》和《光绪丽江府志稿》中都有类似的记载。

三朵被称为战神的故事就此而来,由于白石是在玉龙雪山发现的,出现的武将三朵也是洁白一身,人们就将三朵誉为玉龙雪山的化身、玉龙雪山的山神,尊称为“恩普三多”(纳西语三朵老祖宗的意思)。同时在明代丽江土知府、江土司木公(1522—1566)年编撰的《重修北岳庙识》中提到:“夫北岳即玉龙也,玉龙即雪山也,巍巍乎!

雪山乃一山之所望也,然而岳山之灵者,神也,神即岳山之气也,气爽则神灵,神灵则人杰也,……景帝即岳山之檀号也,然所目建庙于岳麓之下,其官长齐民,卑躬肃祀,求而无所不灵,祷而无所不验…”。[1]李霖蔡著的《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中称“白石三多,纳西人之大神,即‘北岳大帝’其庙在玉龙山下”等等;许多文章与资料中都描写了三朵与白石的传说。丽江人民把三朵当成玉龙雪山的真身。玉龙雪山,纳西语称为“柏史季舞路”翻译过来就是“白沙云银石”。这类传说不仅说明玉龙雪山作为神山在纳西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提高了三朵神在纳西族人民的信仰及东巴教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2.三朵: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关于三朵还有其他传说——认为三朵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死后被人们尊称为神。传说认为三朵是人造神,三朵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并且25岁来到丽江后还呆了有三四十年。唐代时,丽江还没有东巴教,又处于笨教与佛教两教相互斗法期间,佛教胜利后让苯教人还俗去到各地或者在寺中从事杂务。三朵就是从那时还俗落脚于玉龙雪山,在放羊途中还与阿布嘎丁相识成为好友。三朵通过两人在放羊途中的聊天了解了丽江的民俗。三朵从阿布嘎丁口中了解到,丽江的大夫很少,看病也很麻烦。通常都是自己上山挖些草药治疗。如果只是小病小痛自己随便吃些也就慢慢好了,可是一旦遇到严重点的就无能为力了。懂药理的三朵就想到为丽江人民看病。于是三朵便教阿布嘎丁熟悉草药,并让他在放羊途中挖了带来。就这样三朵带着草药到丽江人民家里无偿为他们看病治疗。自从有了三朵以后,当地人也就不用闻病色变了。

由于三朵无偿为人们看病,他的名望渐渐升高。名声远播到如今的中甸、鹤庆一带。对三朵也是加倍的信赖。在日常生活的大事小事都会请教三朵,列如:给新生儿起名、建房的时间、播种等等,而三朵也是不厌其烦的给予帮助和意见。人们为了感恩三朵的帮助,将他称为活菩萨。在三朵去世后,人们并没有就此忘却,而是将对他的信任与感恩上升到了信仰和信念的程度,将三朵称为神来供奉。

三朵还凭一己之力化解了一场战役。因为领土及民族矛盾,古时纳西族与彝族发生了一场大战——“铁桥大战”。这场大战在《丽江三多神》这本书中也有详细的提及。这场原本会有许多杀戮的血腥的战争在三朵的劝说下,双方都做出了让步,主动退兵。这一战过后,三朵的声望更高了。在藏族、彝族、白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收获了众多信徒。被尊称为神是因为对纳西族以及周边的民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人们为感谢、纪念三朵而将其称为神。[2]还有民间故事称三朵是当时木氏土司的一个家将,身怀高强武艺的三朵尽忠职守地保护木氏土司一族和丽江人民的安全,受人称赞。这些故事使三朵变得与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可以与民众同甘共苦,成为有血有肉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不论三朵是神还是被人们神化的人,还是其他的故事都有一个相同之处: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是丽江市白沙境内,并且都认为三朵是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的形象也都是身着白衣白袍。同时为纳西族人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帮助,尤其是在战争方面,经常救民于危难,保护了纳西族的利益与人民的安全。而不同的传说为三朵披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同时将三朵与玉龙雪山联系在一起,更加表明纳西族人民对三朵的崇敬。

 (二)三多神祭祀习俗产生的缘由

关于三朵神的传说自古就有很多说法,每个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至今也不能有明确的答案。但无论关于三朵神的传说有多少个版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说法;三朵节的由来都是明确的。三朵节源于纳西族传统的“三多颂”,顾名思义也就是为了祭“三多”的民间信仰而产生的祭祀性活动的民族传统节日。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自于古代各个名家都提出过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天地人共生的信仰理念。表现出对神灵的崇拜并向其乞求保佑。中国从古就有“国之大事,在祭与戎”的说法。祭祀不管是在落后的古代还是科技发达的现代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祭祀是源于对自然或神秘未知力量的崇拜和恐惧;而在当今社会祭祀则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民族信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朵节的产生也正是如此。但三朵在记录东巴教神系的《烧天香》中排名是很低的,排在三朵之前有很多的大神比如:盘神、禅神、天神、地神、雷神等。但在丽江他们的祭祀仪式都没有上升到法定节日高度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为:三朵是丽江最重要的本土神,本身在丽江的信仰者最多。在纳西族巫师桑帕[4]中有着重要得地位;再加上改革开放后,XX为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大力推动三朵神信仰使三朵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一再提高,称三朵为“啊普三多”,意思为祖宗三朵。三朵不仅被称为纳西族人民的祖宗同时也是东巴教中的最高战神,是丽江人民的守护神。作为法定节日的三朵节,其真正成熟于1986年8月29日,丽江县人民XX将每年农历二月八定为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三多节”,将三朵节的日期定为二月八是因为相传那一天是说三朵神的诞辰;并在1986年9月9日公示于纳西族民众间,从此丽江市多了一个法定的传统节日。

 二、三多神祭祀仪式、过程及内涵

“北岳威灵著,神功永不磨。年年春二月,户户祝三多。”祭祀三朵的仪式在远古的夏禹时代就有记载,“三多恒颂补”是传统的东巴教祭祀仪式中专门用于祭祀三朵神的,主要的内容就是,东巴要在三朵庙吟诵由东巴象形文字书写而成的经书《祭三多》,据说在以前的香火店还有专门用于祭拜三朵神的纸钱出售,上面印有北岳庙的图像。各地的三朵庙内也没有僧人或庙住—“因信仰三朵而长期居住在庙中的民众”,只有一两个守庙人,还有三朵节期间才会来的专门为他人算命卜卦的“祷玉”。于是纳西族人在祭拜完三朵神后,有条件的还会出钱请他们算一算自己的前程、姻缘、命数等。同时在旧社会时期要出去打仗的士兵及其家人也会来祭拜三朵战神,以祈求保佑胜利平安归来。但是随着佛教与苯教相继传入丽江后,东巴教受到两大宗教的影响,三朵神的地位一再被降低。不似从前那般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对三朵的信仰并非全民信仰。从集体的祭祀仪式和庆祝活动变为少数信徒单独祭拜。直到1987年作为法定节日的三朵节诞生,祭祀三朵的仪式才又开始复兴,其仪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以下为东巴主持祭三朵的议程。

(一)仪式的准备阶段

凡是有信仰三朵的地区都会建立庙宇来祭拜三朵,寺庙的名字都为“三多庙”。现代三朵节的祭祀仪式主要是就是在各地的三朵庙来进行,距离丽江古城区最近的就是白沙的北岳庙,因此古城区的纳西族民众都会到北岳庙祭拜三朵。但举行祭仪的场所并不是只有三朵庙,也能在自家的院落进行。

首先要准备一张洗净的桌子,在桌上铺好松毛,在家进行祭拜三朵的仪式时,桌子要朝着北岳庙的方向摆放;接着在桌子上放一盆大米,米盆中要插上用马甲纸做的三朵神像,还要在米上放一块砖茶向三朵表示崇敬之情;一坨盐与一块红糖向三朵祈求生活有滋有味、甜蜜如糖;还有一块生姜以驱寒消毒、避免邪魔入侵达到通神明的效果。在米盆前摆放五谷杂粮盼望来年五谷丰登,还有祭祀必不可少的油灯、酒和茶水各一杯。并且在桌上供一只完整的猪头,摆上五个装有爆米花的小碗,在每个碗上还要放一根檀香木。由于檀香木特有的香味能使人清心、宁神、排除杂念,代表着专注的意念与虔诚的愿望。桌子上的物品准备完毕以后,就要在桌前摆放一只活的大公鸡。用于焚烧祭天、祭神的贡品和纸钱的天香坛设置在祭场的东北角,将一个铁盆放在三脚架上,准备好松明、柏树枝、酥油、面粉还有茶和酒。主持的东巴要准备《祭三多》这本经书和用于占卜的《二粒贝卜书》,还有一些常见的祭祀品:鱼、糯米、金银纸钱等。

(二)仪式的展演阶段

参加的人员大都为年纪较大的老人,性别主要以男性为主,这与纳西族重视男性本命年的习俗有关,认为男性的36岁、49岁是人生的一大门槛,不仅要宴请村民破财消灾,还要在三朵节当天到北岳庙祭拜三朵,祈求逢凶化吉,安稳度过这一门槛。

东巴口诵经书《祭三多·祭祀缘由·除秽》同时手持铜瓢为前来参加的人洗手,并将祭祀品洗净去污。然后才能在香炉上烧香、点油灯、将金银纸钱烧进香炉。接下来用松柏枝、酥油、面粉等供献天神来祭天,东巴就可以开始诵读经书《祭三多·生献》,人们在聆听的同时还要在手中拿一根燃好的香火尊敬的站在祭坛前。诵读完毕才可以将香火插入香炉,向神灵磕头祭拜。所有人员磕头结束,守庙人将祭桌前的公鸡宰杀,取五撮鸡毛蘸鸡血粘在祭桌上,用鸡血祭献三朵神,到此为止生献结束。

紧接着是熟献;首先将五碗爆米花倒入天香坛将其焚烧,再在空碗中装好熟米饭。再将煮好的鸡鸭鱼和其他菜重新摆放在桌子上。东巴诵读经书《祭三多·熟献》,守庙人拿一部分祭品到地势较高的大树下喂给乌鸦,原因是纳西族人民认为乌鸦是神灵的化身。抓一把大米与芝麻烧进香炉,因为芝麻大米燃烧发出噼啪的声音能够取悦神灵、赐福于民。接下来东巴用占卜书查看神灵是否高兴,能不能给予庇佑等。占卜结束后,用五个碗朝向五个不同的方向,并高呼“大吉大利荷”目的是向各方神灵许愿。最后东巴诵读经书《祭三多·送神》,众人再次跪拜,收拾祭场,仪式结束。

由于祭祀时的经书《祭三朵》是由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而这本书又有很多专业的巫术咒语,只有专业的人才能诵读,很多当地年轻人不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加上旅游业的发展外来人口增多,因此为了更好的达到文化传承的效果,XX每年都会发表不同的祭祀词,在祭拜结束后当地德高望重者会作为代表在三朵庙宣读。辞曰:巍峨雪岳,蜿蜒玉龙;晶莹冰川,万世不融。

矗矗危崖,皜皜悬峰;十三宝剑,昂屹苍穹。

恩溥三多,玉岳之灵;凛然北镇,赫赫明明。

安邦景帝,北辰星拱;方壮方武,肃肃雍雍。

泽被黔黎,永播芳馨;除灾祛疠,守卫和平。[3]

祭词不仅表达了对三朵神的感激与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之意,还描写了玉龙雪山的巍峨雄伟和秀丽的风景,三朵神为丽江人民消灾解难、驱除病痛,守护和平等内容。祭词诵读完毕,人们开始向三朵神像磕头上香,嘴里轻声说着对来年的期盼。一是感恩三朵;二是祈求和平安宁、保佑家人;三是祈求丽江周边地区风和雨顺、各民族团结和睦、和平发展。祭祀词被诵读完毕代表着第一天最主要的仪式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为期两天的娱神活动。

(三)仪式的后续阶段

“玉龙宫殿雪山前,烟火迷蒙二月天。土人爱听土人曲,万家齐唱喂默达。”[4]表现清末时在“三朵庙”祭祀三朵神的场景。诗中提到的“喂默达”就是纳西族的祭祀性歌舞,汉语翻译为:落梅田,在重要的场合都会进行表演。纳西族是属于能歌善舞的民族,过节的娱乐活动自然是少不了唱歌、跳舞的。三朵节的娱乐活动与三朵信仰有关,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有许多殉情的纳西族情侣,他们在殉情前都会先去北岳庙祭祀三朵神,祈求两人能够永生永世在一起。殉情前还要高唱“谷泣”、吹树叶歌调等。[5]原因是三朵神喜欢这类曲调,听到就会心情好,祈求的愿望也就会更加灵验。于是在二月八这天,请神仪式结束后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就会聚在一起围着打跳,唱“谷泣”、吹树叶。然而三朵的信徒众多,三朵庙并不能一次性容纳那么多人。因此来不了三朵庙的人也会选择在家祭祀三朵;XX同时大力支持举办三朵节的娱乐活动,在白沙、古城四方街、束河古镇等多地举办歌舞比赛;XX会供应可观的奖金作为打跳等文艺竞赛的奖金。每个地区内的村子、社区都会在村民中选出几十人参加比赛。除了歌舞比赛还会在三朵节前就组织足球赛——“三朵杯”。在外读书不能回来过三朵节的学子也会与老乡共同组织校园足球赛,同样命名为“三朵杯”。可以看出丽江人民很重视三朵节,是个全民参与的节日。当然这一天参加活动的人都会穿上纳西族的传统服饰“披星戴月”,化上精致的妆容,同时也是劳累了一年的纳西人民,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达到人神共娱的目的。

等到三朵节的最后一天各种娱神的打跳比赛活动也告一段落了,还剩下一项特殊的议程——赏茶花。万朵茶花盛开的时节恰逢祭祀三朵的节日的来临,人们认为茶花也是为了祭祀三朵而开放,因此赏茶花也就成为了三朵节的一项新内容。万朵茶花种植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位于玉龙雪山下的玉峰寺,可能每个丽江人的春天都有一段记忆是属于“万朵山茶花”的吧。丽江人包括古城区的人对茶花有着特殊的情怀,不仅喜欢在家中种植茶花树,在每年的春节还会插上一株茶花。人们总是在三朵节的最后一天不约而同的来到万朵茶花树下赏茶并向“恩溥三多”祈求家庭和美、与爱人长长久久,与三朵一样万朵茶花树也成为了丽江人民的一个精神寄托。

 三、三多神祭祀习俗的现状及成因

  (一)三多神祭祀习俗的现状

1.促进纳西族经济发展

与过去的经济发展大部分依靠售卖三多神纸来实现不同,如今的三多节增加了许多经济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纳西族的经济发展。例如2016年的三多节时在玉龙广场举办了“三多节庙会”。庙会中不仅有纳西族特有的美食,还有各种带有浓郁纳西族民族特色的工具和纪念品,例如东巴木雕、东巴挂毯、铜制品驼铃,还有丽江特有的雪茶普洱等等。2019在玉龙纳西自治县的记忆遗产公园举办了三多节民族文化商贸博览会,主要内容包括民族舞大赛、品牌车展、民族特色美食广场和特色产品展区等等。这些新颖独特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的纪念品和美食,吸引了大量本民族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人前来游览、消费,极大促进了纳西族的经济发展。

2.促进纳西族文化发展

三多节之所以成为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与纳西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密不可分。传统歌舞作为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多节的不断发展中得以传承和保存。例如经常在三多节期间出演的既有《热美嗟》和《喔蒙达》等舞蹈,又有传统民族音乐——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是云南省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有“三老”即时间老、乐器老、演奏的人老。如今纳西古乐已经凭借《清河老人》《小白梅》等曲目走出了纳西,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体验到了纳西族音乐的魅力。纳西族的歌舞文化得以闻名世界,三多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

纳西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但再辉煌的历史也难免被人淡忘,而三多节则成为让更多人重新了解纳西族历史文化的媒介。2016年举办了“玉龙古今大事图文展”,此活动采用图片搭配文字的形式记录了纳西族从迁徙丽江居住到2011年丽江的火车站和高速公路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全过程,其中包含丽江土司制度的建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成立、大地震和丽江撤地设市等重大事件,共有四十多个篇章,详细地展示了纳西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纳西族,既提升了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又极大地宣传了纳西族的历史与文化。

如今的三多节已不仅仅是祭祀三多、求神祈愿这一严肃的仪式和流程,而是加入了许多的大型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与祭祀三多神仪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如今的三多节的主要内容。诸多民俗活动在节日当天举办,让三多节更有生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在如今时代的多元文化浪潮中也能站稳脚跟,稳步发展。

 (二)三多神祭祀习俗现状的成因

1.崇尚和平

三朵被称为战神,是纳西族人民的保护神;三朵是保卫和平之神,是正义与和平的象征。X学者洛克曾在《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中也提到三朵是一个和平的保卫者,是防备水灾、火灾等各种灾害的保护神。三朵被称为战神,虽然争强好斗,但并不欺凌弱小,是一个正义的代表。丽江人民崇拜三朵神,不仅是出于敬畏,更是崇尚三朵身上的品质,纳西族人民崇尚三朵就如他们向往和平的社会一样;丽江虽然只是中国广阔领土中的一个小版图,只是众多城市中一个较落后不发达的小城市,但同时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之城,大力发扬、传承三朵文化中蕴含的追求和平、保卫和平的精神,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积极的作用。藏族人称丽江为“三赕”(sa-tham),称丽江人为“三赕娃”音与三朵相似,就是三朵名字的由来。根据传说三朵还多次化解了周边各民族的战争,避免了流血牺牲,取得了周边民族的爱戴与尊敬;三朵神又有一个藏族和一个白族的妻子;藏族民间相传,卡尔格博神山的妻子是玉龙雪山的女儿,并且卡尔格博神山也属羊,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三朵促进三个民族的紧密联系,他不仅是丽江人民的神同时也是藏族、白族人民的神。在祭祀三朵时不仅仅只是纳西族人民,周边众多民族的人也会前来参加,体现出三朵文化倡导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精神,不仅促进本民族的团结与发展,同时也能加强与藏族和白族的联系,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具备维护国家统一和团结的价值,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三朵神的由来中提到,元世祖忽必烈将三朵封为“大雪圣石定国安邦景帝”,也肯定了三朵具有维护祖国西南地区的和平与安定的作用。国家团结安定是和平的前提,纳西族人民崇尚三朵体现了报效国家、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与西方列强的战争和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纳西族战士也曾高喊着“恩普三多”的口号冲锋陷阵,上场杀敌。为国家统一和平、为云南地域解放做出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三朵在纳西族人民中不仅仅是一个传说、一位神,更是一种精神,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对祖国和对和平的热爱。

2.尚武好勇

在《云南图经志书》卷四中提到:纳西族,性强悍,善战喜猎,身之左右常配刀……[6]在东巴教几个重要的古老仪式都关于尚武好勇,比如:“武士祭丧仪、勇猛女子祭丧仪、高本”可以看出丽江人民自古就崇尚武力,而三朵是丽江人民的保护神,同时也是东巴教神系中的战神,是玉龙雪山的化身、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士。在关于三朵节的传说中,三朵总是身着白衣骑着白马手持白色长枪,帮助纳西族人战胜敌人,将纳西族人从战争的火海中救出来。并且凭一己之力化解了与藏族、彝族之间的战争。甚至有民间故事称三朵是忽必烈的军队打仗经过丽江时牺牲在当地的一个勇猛的军官,葬在丽江被后人看成保护神时常祭拜。在没有法律规范的旧社会中充满了生存竞争,为了领土、食物、资源就必须要有强硬的武力,也只有普能征善战的人才能成为一个部落的首领,带领本部落的人抵御自然灾害的侵害和击败入侵的敌人。身怀强悍的武力也就代表着在部落中有地位,追求武力成了人们的梦想,如三朵一样骁勇善战的将士自然也就成了人们所崇拜的对象,受人们的称赞颂扬。这好勇善武的精神代代相传,已深深植入纳西族的风俗礼仪中,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3.热爱自然

纳西族人民对三朵神的崇拜起源于农耕文明,源于对无法解释的大自然现象的崇拜与敬畏。三朵节传递了纳西族人民自古就有的“天人合一”、“人神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观。在关于三朵神的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就是人们认为三朵是由玉龙雪山上一块具有灵性的白石化身而来的,是玉龙雪山的山神。丽江人民从小喝的水就是由玉龙雪山上的冰川和雪融化的水。记得家中的老人曾说过,要是哪天雪山的冰川都融化了,那丽江也一定要没水喝了。这座大山滋养了丽江人民及这座城市,雪山上诞生的三朵神更滋养了纳西人的心灵与信仰。人们将三朵的祭祀仪式看得如此重要也是出于感谢玉龙雪山的养育之恩,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丽江人民热爱自然的精神还贯穿在祭祀三朵的仪式和日常的生活中。如纳西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披星戴月”,服饰中采用大自然中的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修饰来象征妇女的勤劳,在参加重要仪式时都会穿戴。在祭祀时还会吹树叶来取悦神明,三朵节期间赏茶花、踏青、郊游来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纳西族先民还将自然神称为“署”他们无处不在、万物有灵,河流里有水的署精灵、森林有树的署精灵……所以纳西族人民不能污染水资源,不能过度开发森林,并且亲切的将自然看成纳西族的兄弟。都体现了纳西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兴旺,丽江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三朵神在丽江人民的心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人们不仅在三朵节会向三朵祈福,举行婚礼、乔迁之喜或是家中有事时都会祈求恩普三多的保佑与祝福。三朵节文化、纳西族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组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和精神财富。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百花齐放,不断吸引着大众的眼球,文化竞争日益激烈,更应该对本民族的文化加以发掘、认识并发展,让其也在世界的文化舞台上绽放出璀璨的烟火。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民族犹如一潭死水,掀不起任何的波浪,更不会有鱼儿的生存。传统节日是文化灵魂中的精气神,可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传统节日与习俗一度遭到人们的遗忘和冷落,以至于本土的传统文化被他国所盗取,然而所幸根植在人灵魂的文化是偷不走、抢不掉的。这同时也是一声响亮的警钟,每个新一代的年轻人都该将继承传统文化为己任,这不仅是对前人的尊敬也是国家强盛不衰的动力。三朵节作为丽江纳西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作为纳西族的一员要将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

 参考文献

[1]李继红、王成:《试论纳西族三多节的起源及历史演化》,《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2]林之满:《纳西族“三朵节”的由来》,《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3](美)孙佳琪著,赵庆莲、和丽峰译:《一个X家庭经历的纳西生活(五)——三朵节》,《今日民族》2003年第5期。

[4]和文:《玉龙县隆重举行纳西族“三多节”系列活动》,《创造》2015年第4期。

[5]刘红麟:《浅议纳西族服饰文化》,《魅力中国》2010年第14期。

[6]赵心愚:《纳西族历史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7]潘宏义:《纳西族“三多信仰”的文化意蕴及旅游开发》,《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09年第14期。

[8]杨林军:《纳西族三多神信仰的演变及其分布特征》,《普洱学院院报》2016年第1期。

[9]赵红梅:《场域视野下的纳西族“三多节”再认识》,《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10]韵红:《玉龙山下“三朵节”》,《今日民族》1999年第3期。

[11]杨福泉:《论纳西族的三多神信仰》,《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致谢

慕然回首,时光如梭,如果说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代表我大学生涯的开始,那现在撰写论文就代表着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这段弥足珍贵的经历里我有了很多不同的感悟和成长,遇到了很多可爱的人,拥有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文章完成之际首先要向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她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的帮助,也感谢她认真敬业的态度、专业的指导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论文的选题、结构等方面我的导师都给予我了很多醍醐灌顶的意见,并在百忙之中多次帮我校对论文,耐心的对我的论文进行细心指导,使本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在此十分感谢老师的细心指导!

丽江古城区纳西族三多神祭祀习俗研究

丽江古城区纳西族三多神祭祀习俗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31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7777.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2月31日
Next 2023年12月3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