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民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因其较好的大众适应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推崇,民俗旅游作为旅游的一项内容不断的突出和彰显地区风貌和城市特色。目前,针对国内民俗旅游开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因其较好的大众适应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推崇,民俗旅游作为旅游的一项内容不断的突出和彰显地区风貌和城市特色。目前,针对国内民俗旅游开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针对徐州地区的研究,从内容的全面性和创新点上还不够完善,本文分别针对民俗旅游的概念以及特点,运用文献研究法,以及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探讨徐州在民俗旅游方面发展的现状(即徐州在民俗旅游开发及发展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通过与民俗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最后针对对徐州民俗旅游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有效弥补了民俗旅游有关徐州市场现状与发展方面研究的空白。
  关键词:徐州;民俗;旅游市场
  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大发展使世界各国相继受益,与此同时,单纯靠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促进以文化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经济功能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新趋向。而旅游则是文化产出经济效益的具体表征,民俗作为不可忽略的文化资源,正在以旅游为依托,不断完善为旅游的一个子系统。在当今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民俗旅游面临机遇与挑战,国内各地区纷纷抓住历史机遇促进民俗旅游的业发展。作为地区代表性的旅游类别,民俗旅游已经越来越为地区XX重视,也逐渐为大众所认可。

  1、民俗旅游的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融入到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中,利用短暂的假期,人们越来越追溯和寻找生命的本真,回归生活本源,民俗形式的旅游无疑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推崇和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尤其是对民俗形式的动态性旅游更加关注。近年来,各地XX也加强了对地区发展民俗旅游的重视并给与物质投资和政策倾斜。

  2、民俗旅游的特点

  民俗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高级形式的与文化息息相关的旅游,民俗旅游形式的出现驱使着人们怀念文化的同时,体验旅游地的民俗风情,以动态加活动的形式融入其中,在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开展民俗旅游过程中也传播了地区文明,承担着使小范围地域民俗不断扩展传播并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和了解的大众民俗,为其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奠定基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俗旅游的传承和传播性也验证了民俗旅游的民族性特征。也正是因为其所特有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才不断吸引着人们不断涉足和探索,同时激发人们置身其中,获得亲身体验的动机和兴趣。民俗旅游具有动态性、互动性、情感体验性、亲身融入性以及主动参与性等特点。

  3、徐州发展民俗旅游的优势

  3.1徐州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此,徐州能够吸引足够多的游客,为徐州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客源。徐州市XX为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火车站、公交车、大众传媒、网络媒体等多途径宣传关于徐州旅游的资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改进。

  3.2徐州交通便利为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徐州交通发达,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京杭运河穿境而过,沿岸建有四个内河大港。便利发达的交通为徐州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加之徐州市XX近年来对旅游的重视,在对徐州市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方面做出了具体统一的规划,包括各个景点之间交通联系越来越方便快捷。不管是从徐州火车站、汽车站、东车站等各大人流量大的地点基本开通了直达旅游地点的路线。

  3.3徐州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为徐州发展文化民俗旅游提供了契机和可能。尤其是汉文化在带动徐州文化旅游发扬地区特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徐州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徐州留下了大量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集中体现了古人的超凡创造力和勤劳智慧,极具艺术价值和考古文化价值。养生鼻祖彭祖,汉高祖刘邦,大英雄项羽,一代雄心报复文人苏东坡,都在徐州留下了他们的轨迹。文化带动旅游的发展,旅游业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产业又带动着民俗旅游这个文化旅游的高层次旅游的发展。徐州悠久历史文化孕育的民俗文明为不断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徐州注入了感性和文艺的血液,也正因此,民俗与旅游相结合,共发展,不断丰富着徐州的历史和文明。
  在此设计构建关于徐州民俗旅游资源错略分类系统:
  民俗旅游资源分类表
徐州民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研究
  以下分别从徐州节庆民俗,饮食民俗进行详细阐述:
  3.3.1徐州节庆民俗
  云龙山庙会至今仍然是徐州人乐此不疲的节日庆典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都会在云龙山举办云龙山庙会。因故事传说引起,上山祈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期间有各种带有浓烈徐州当地气息的民间纪念品,徐州当地小吃以及节日表演。参加云龙山庙会期间要上山祈福,现在也越来越为广大游客所接受和认可。在庙会期间伴着热闹的气氛可以感受徐州浓浓的节庆风俗。
  刘邦文化节,沛县历史悠久,汉文化资源富,以汉文化发源地著称四海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徐州沛县文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汉代文化,是汉代文明的缩影。徐州的婚丧嫁娶,黄道吉日,言行禁忌以及彭祖养生术等都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3.3.2徐州饮食民俗
  将徐州美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融入到民俗文化之中,伴随着旅游过程中人们对美食的无限向往,以民俗文化旅游的形式展现徐州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美食,在带动地区民俗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宣传推广徐州的饮食特色和文化。同时,随着美食文化逐渐为人们所认可,对徐州发展多形式、多种类的民俗旅游无疑起到推动作用。
  烙馍已经逐步成为当地的民俗之一,与战争文化相结合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徐州是淮海战役的中心,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在战争期间,各家各户都成为战役的后备力量,为前线战士提供后备粮草。烙馍作为北方人民普遍喜欢的食品之一,成为战斗中的解放军战士的充饥实物。徐州会战取得胜利,烙馍由此被赋予了神圣和胜利的意义,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考察徐州战争文化不可缺少的研究资源。挖掘其文化内涵,便将其与徐州民间文化习俗乃至北方地区饮食民俗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

  3.4徐州市XX对民俗旅游发展的大力支持

  徐州市XX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对旅游项目的投资纳入招商项目库,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建立重大项目鼓励政策并给予优惠政策,XX给予投资者一定的奖励措施并不断完善保障机制,吸引投资者进驻徐州市场,促进了徐州民俗旅游市场的开发。
  徐州市XX不断整合资源,进行机制改革创新,对全市旅游资源、文化媒体资源进行战略整合,努力实现旅游公司产业集团化。以重点旅游项目为依托,打造一批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打造符合民俗旅游开发目的的特色个性化服务。各有关部门树立为企业服务和积极履行职责的思想,从项目引进、落实、开发等各个环节做好全程跟踪服务,及时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为民俗旅游资源的引进开发提供政策支持,以行政手段为徐州民俗旅游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4、徐州在探索开发民俗旅游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4.1对发展民俗旅游的文化品牌定位不够清晰

  随着近年来各地区逐渐提出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以文化旅游的形式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出现正在驱使旅游者产生到某一地旅游的强烈愿望,并不断将其付诸行动,切实到此地区感受地区民俗的结果。但是,提到徐州,人们仍然停留在对徐州的刻板印象中。很难形成形象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徐州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立足于打造品牌,树立具有特色的徐州形象。但是定位不够明晰,中间也出现很多问题导致打造徐州品牌举步维艰。相比较而言,民俗文化发展较完善的地区,以云南为例,定位非常清晰,立足于云南民族民俗文化,打造鲜明文化品牌形象。徐州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中,一定要借鉴民俗旅游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立足徐州本地特色,打造清晰的徐州文化特色品牌定位。

  4.2徐州民俗事项多而杂难以系统化

  源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徐州民俗事项繁杂,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民俗旅游的发展很难做到系统化,有条不紊的发展。正源于此,徐州民俗旅游很难形成产业化,没有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运营模式的支撑,单靠多个单个个体民俗事项很难达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多而杂也很难为广大受众所识记,反而会造成受众记忆混乱的现象。同时,多而杂没有主次不利于形成鲜明特色,不利于打造品牌竞争力。难以形成以个别发展良好的民俗旅游事项带动欠发展民俗旅游事项已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的发展模式。只能是单个民俗事项的简单堆积,长此以往,只会慢慢地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使个别民俗旅游事项能够幸存,伴随着经济和时代的进步,会渐渐地掺杂进其他事项的性质和特征,不在是原汁原味的民俗所在。

  4.3徐州民俗旅游仍然是个体发展没有发挥整体优势

  民俗各景区在宣传投入力度上难以达成共识,就目前状况而言,徐州整体发展意识淡薄,依然是单个地区立足自身旅游资源,单向发展模式很难改变,整个旅游区形成一种无序开发、无序竞争、无序管理的局面,民俗旅游业粗放式发展,地区文化旅游聚集程度低,各个地区之间民俗旅游项目简单化,形式化盛行。单个旅游地区之间不良竞争形成恶性循环,难以形成地区连带作用,促进统一整体协调发展。而且各旅游景区之间距离较远,难以形成地区聚集效应。游客对徐州地区熟悉度不够,至多了解一两个地区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形式,但对徐州整体印象缺乏整合感,徐州在立足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也要整合地区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徐州地区整体特色优势,以整体力量带动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

  4.4徐州民俗旅游的开发产品营销方式单一化

  每到一个地区旅游,感受完当地民俗致使游客很难深刻的对此次旅游进行生动形象的再现和回忆。因此,很难吸引回头客以及顾客的二次甚至多次光顾。也不利于游客之间的交流互动,很难达到口耳相传,以游客对游客之间的宣传,失去了大部分宣传推广的机会,作为最廉价有效的宣传推广途径,没有为徐州民俗旅游的整体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比之下,云南民俗旅游的发展明确定位为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游。是人们一想到云南便想起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云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立足于媒体宣传,加强品牌推广,以民俗带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旅游业朝着良性循环的道路发展。云南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组织旅游形式丰富多样。地区民俗旅游发展较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当地民俗和文化。为当地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带动云南地区民族地区全方位立体化朝着健康模式发展。

  4.5缺乏民俗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

  由徐州长久以来重视重工业发展的历史所决定,在民俗旅游市场开发的过程中缺乏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徐州现阶段所拥有的民俗旅游专门人才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民俗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中间又会产生当下民俗旅游发展人才的空档期。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甚至长期的投入,尤其作为文化旅游层面的民俗旅游人才的培养更需要专业人才的长期的积淀。

  5、徐州民俗旅游市场发展策略

  5.1明确民俗旅游市场定位,立足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品牌形象

  深入发掘景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品牌是文化旅游业的名片,对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徐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要结合汉文化旅游、重大节庆旅游和民俗体验馆等新兴旅游产品的培育,将民俗与文化相结合,在发展地区旅游的同时重视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真正做到将民俗、文化与旅游巧妙结合,将徐州与文化形象,与民俗形象,与旅游形象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徐州特色,具有代表性的徐州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想要真正打造徐州的民俗旅游城市形象,无疑需要逐步改变徐州在人们印象中的重工业形象。不断立足特色化的民俗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和蕴藏的文化价值,将徐州真正与民俗、文化联系到一起,形成地区文化品牌特色化之路。

  5.2精简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体系,系统化发展

  将徐州民俗旅游事项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区分、整合,并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原则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原来分散的多个繁杂民俗事项,有条理,系统化的展现在游客面前,方便游客对旅游路线、项目、时间等的安排和计划。增强徐州民俗旅游的可辨识度和在游客心中的记忆长久性。

  5.3发挥徐州优势景区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

  发挥优势景区带动作用,加强各景区景点合作发展,促进徐州民俗旅游形成产业链,通过发挥优势项目的连带作用,延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以优势旅游项目推动民俗旅游产业化、以产业化带动民俗旅游大发展。不仅要打造区域之间旅游品牌和项目的联合发展,更要注重品牌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民俗旅游内部、外部交叉立体系统的联系。已形成以一方面的发展带动牵连部分,并不断波及整体的发展链条,以达到良性发展的目的。整合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不断挖掘各旅游项目之间的文化内涵,以文化内涵为依托,构建地区旅游项目的整体联系。以整体代部分,用部分彰显整体,实现区域内各旅游景区,旅游资源整合一体化发展,并使其沿着良性、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前进。

  5.4全力抓好景区宣传推广工作,提高景区对外知名度

  景区内外加强协调配合,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区位联合发展优势,共同开发旅游市场,形成多种旅游形式协调发展,共同发展进步,相互带动的良性循环。加强媒体网络,大众传媒等宣传途径和手段的利用,提高景区知名度,不断吸引地区内外游客,尤其先加强周边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宣传力度,真正形成徐州地区及周边地区对徐州发展民俗旅游的认可程度。同时,积极行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民俗旅游品牌推广宣传活动,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5.5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重视,为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培养专门人才

  通过与高校联合开设对口专业课,以及专门人才的定向培养等方式培养和输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还可以通过景区或相关部门对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进行系统化民俗旅游知识的培训的途径,短期内培养岗位所需专门知识人才。与此同时,还应该做好相关专门知识型人才的引进,通过各种福利待遇的完善吸引该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才,为徐州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军。专门人才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是促进徐州民俗旅游不断发展前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结语

        综上所述,徐州在发展民俗旅游的过程中要以徐州本地区有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并与旅游价值,在发展过程中注意吸收和借鉴民俗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与徐州具有优势的旅游形式相结合,要挥其带动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借鉴,促进其共同发展。开发徐州关于民俗旅游的特色发展之路。将民俗与旅游与文化与徐州这座城市巧妙结合。力求打造徐州立足民俗旅游与文化内涵的城市发展名片。

  参考文献

  [1]邹全民.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口小勇.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3]杨秀珍.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4]余秀娟.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5]赵利敏.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6]刘芸.京郊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7]李冬芹.传统民俗节庆的旅游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8]王秋煌.陕西民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D].西北大学,2008.
  [9]何秋.桂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10]陈薇.凉山彝族自治州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11]任红蕾.聊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12]林德山.日照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11.
  [13]高晶.山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
  [14]陈研妍.民俗主题公园的民俗展示[D].青海师范大学,2009.
  [15]孟志刚.贵州省雷山县苗族民俗旅游的开发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
  [16]翟贵蜜.绵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7]林艳.湖北民俗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8]汪永萍.甘南藏族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0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7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9月22日
Next 2019年9月2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