浍河流域水利碑刻初探

 摘要:汾河下游的浍河流域留存有丰富的水利碑刻,本文据地方志等历史文献资料并结合《三晋石刻大全》,对该流域水利碑刻进行搜集和整理,并进行初步的判读,明确了水利碑刻的时空分布;通过对碑刻内容的研读,将水利碑刻分成了以下四大类:水利建设碑,民间信仰与庙宇建设碑,水权争夺与合作碑,以及水利景观碑;水利碑刻的价值包括历史文献价值、生态保护价值、旅游开发价值与美学价值等。
关键词:浍河流域水利碑刻价值
碑刻,泛指中国历史上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样。中国古代碑刻研究从古至今代不乏人,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大致集中于碑刻字体在书法史上的重大价值、碑刻文字所承载的丰富历史内容及其作为第一手资料的特殊历史价值等功效,而对碑刻本体研究甚是模糊。学者们在研究碑刻时留下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碑刻文献,对这些碑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称为金石学。碑刻研究在学术界有长期的研究传统,成果也比较丰富。建国以前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宋元时期,如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元陶宗仪的《古刻丛钞》等。[黄永年:《碑刻学》,北京:新美术杂志编辑部,1999年,第6页]自新中国成立之始,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类:公布石刻图录,如《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出版石刻丛书,如《石刻史料丛书》;碑刻释文,如《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碑刻文献学通论》等。
水利碑刻是研究水利史不可缺少的资料,蕴含丰富的内容,反映当地水环境的变迁与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等。学界对水利碑刻的研究多集中于黄河流域的晋陕豫地区,如左慧元编的《黄河金石录》,范天平等编著的《豫西水碑钩沉》,刘兰芳等编的《潼关碑石》等,这与黄河流域自身的水文特征密切相关:由于黄河多泥沙的特点,黄河下游时常泛滥成灾,为此黄河两岸人民与黄河进行了许多次的斗争,在此过程中将对黄河灾害的发生、治理等情况刊刻在碑石上、铁铜器物上,以传后世,由此就形成了分布广泛、数量繁多的黄河碑刻。亦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云南曲靖、祥云地区的水利碑刻,如赵志宏的《祥云古代水利碑刻考略》、《云南水利碑刻文献研究述略》,党红梅的《祥云水利碑刻藏存及研究现状简析》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水利碑刻无论从数量还是内容上看,明清最多且最具代表性,这是由于早期碑刻遭碑厄程度高导致损毁比较严重。明清时期水利碑刻多为水资源的分配与管理长期进行博弈的结果,涉及地方水利纠纷和诉讼事件。
山西作为长期以来碑刻数量最多的省份,关于碑刻的整理成果较为丰富,如全省碑刻总汇与选粹《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山右石刻丛编》,市域碑刻选编《尧都历代碑刻选萃》,县域碑刻总集及选编《乡宁碑文选》等,其中编撰最为宏大的是《三晋石刻大全》,为当今的碑刻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这些碑刻中的水利碑刻尤其受到重视,无论是在水利碑刻的整理还是研究方面都有诸多成果。一方面水利碑刻的整理形成如《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等成果。另一方面基于水利碑刻进行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水利社会史和水神信仰等方面,如李麒的《民间水规的法文化解读——以明清山西河东地区水利碑刻为中心的讨论》、吕歆的《从碑碣看明清曲沃的宗教》等。
浍河,古代又名浍水、翼水,乃汾河第三大支流。地处山西省南部汾河下游地区,从山西省浮山县大圪塔村大圪塔山发源,由东向西依次流经翼城县、曲沃县、侯马市以及新绛县,流域内地形地势复杂多样,上游为山丘区,基本是不规则的V型河谷,中下游进入临汾盆地,属平川区,基本是不对称的箱型河谷。山丘多被黄土覆盖,由于黄土具有含水率低、易饱和、抗侵蚀能力差等特点,加上地形陡峭、植被覆盖率低等因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抵御流域内的洪水灾害,当地先后修建了三座中型水库,分别为小河口水库、浍河水库和浍河二库,成效显著,足见XX相关部门对水利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据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浍河流域水利碑刻数量众多,资源丰富。这些碑刻大多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镌刻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样。
目前,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浍河流域的水利碑刻,对该流域碑刻资料的整理主要有张俊峰的《晋南水利碑刻蒐编》等;通过水利碑刻研究的主要见山西大学张俊峰与日本学者井黑忍系列研究。[张俊峰:《神明与祖先:台骀信仰与明清以来汾河流域的宗族建构》;井黑忍:《山西翼城乔泽庙金元水利碑考——以<大朝断定使水日时记>为中心》《旧章再造以一石三记与三石一记水利碑为基础资料》]总体而言,首先,关于水利碑刻的辑录:目前并未形成该流域水利碑刻的整体专题辑录;其次,基于水利碑刻的研究并未全面展开。
故此,本文拟通过历史文献法利用《三晋石刻大全》、《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要》等历史文献资料中有关记载,对浍河流域的水利碑刻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初步的研读,以期理清该流域内水利碑刻的现存情况、时空分布、主要内容,及其价值,深刻地把握流域内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民风民俗,以及区域社会等,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一、浍河流域水利碑刻的分布与分类

本文主要参考的资料有《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浮山县卷》、《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曲沃县卷》、《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侯马市卷》、《光绪翼城县志》等。其中,《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浮山县卷》《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曲沃县卷》和《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侯马市卷》中收录水利碑刻36通,目前翼城县未有《三晋石刻大全》,笔者从《光绪翼城县志》中搜集到2通,共计38通。从立碑、撰文的时间来看,这些碑刻上起宋嘉祐三年(1058),下讫2007年,时间跨度很大。其中元代及其之前5通,明代7通,清代19通,民国2通,建国后4通,时间不详1通。单就数量而言,清代最多,明代次之,元代及其之前和民国的碑刻遗存基本相当。在这些水利碑刻遗存中,立碑时间最早的为翼城温泉十村移割曲沃一县管辖条制(1058),立碑时间最晚的为连心桥修复记(2007)。其地域分布为曲沃县27通,其中北董乡10通,史村镇12通,县中学4通,县博物馆1通;侯马市7通,其中高村乡3通,凤城乡、上马乡、侯马乡秦村、张王村各1通;浮山县2通,其中米家垣乡、响水河镇各1通;翼城县2通。
浍河流域水利碑刻主要涉及水神信仰、庙宇建设、祭祀、水利基础设施、水利工程、水权争夺与合作、水文灾害等内容,下文将进行详述。从竖碑者的身份可分为:官方所立,如《台骀庙怀古十韵》、《新建水渠碑记》、《因砍掀水口罚银事记》等;民间所立,如《修筑城外东西大路及梆城濠记》、《灵光寺祖师德业碑铭并序》、《“恩泽难忘”碑》等;官民合立,如《修复七星泉水利重建龙神庙碑文》、《连心桥修复记》等。从碑刻的文本形式上可分为记事赞颂《义井碑记》、合同《翼城温泉十村移割曲沃一县管辖条制》、诉讼《执照碑》、法令《重刻元“大德拾年定水法例分定日时”碑》、图文《“幸福桥”匾》等。

  二、浍河流域水利碑刻主要内容

通过笔者对碑刻文本的研读,浍河流域现存的水利碑刻按照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类别,分别为水利建设碑,民间信仰与庙宇建设碑,水权争夺与合作碑和水利景观碑,具体情况如下。

  (一)记载了浍河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业绩

农业是历代人民生存立业之本,浍河流域植被覆盖率不高,全年降水量变化大,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故降水灾害是制约浍河流域农业的主要灾害。因此,从古至今,当地官民为抵御灾害做出了许多努力,他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修建了多种水利基础设施,流域内现存的水利碑刻对此多有记载。
《义井碑记》记述了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南甲巷李景付见巷内村民食水不便,于是倡议捐地、捐钱打义井的义举。[刘泽民,李玉明总主编;高青山分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侯马市卷》,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40页。]《修筑城外东西大路及梆城濠记》的碑文是补修城壕及大路的功德碑记,它记载了该村于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农历七月十二日午后遭遇暴雨导致冲浸城壕,城壕被冲坏决口,数处场屋浸溺,后又再遭霪雨十昼夜致村城壕浸坏,东西大路严重受损,于是全村共议,补城、修路捐资兴工工毕的事件,立此碑为使后人经历坦途却不忘此灾难,为后人研究清代村庄公益事业,提供了珍贵资料。[刘泽民,李玉明总主编;高青山分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侯马市卷》,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129页。]《新建水渠碑记》则记载了曲沃城南山谷内有一条支流,当地村民用于灌溉农田、疏通渠道、喂养牛羊等,后因大雨导致渠道溃堤,于是当地村民皆为新建水渠贡献自身的力量,从而使水渠造福全村居民,其间可见当地村民之朴实。《修复七星泉水利重建龙神庙碑文》记载了村民用于灌溉的七星温泉在嘉靖三十四年突遭地震而淤塞导致水量微弱,于是“举渠长治渠,举公直修庙”,官民同心同德解决当地用水问题的故事成为后世流传的一段佳话。
古代曲沃曾出现过一位名为张坊的知县,他在任期间为当地百姓尽心尽力做事,理政有方,得到百姓的一致称颂和拥戴,离任后曲沃民众给他立了“万民感戴碑”:在《“恩泽难忘”碑》将张坊与其他几位杰出县令的姓名刻于其上,包括唐朝的崔翳,宋朝的李復,清朝的王瑛,以使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功德。以张坊为代表的浍河流域一些地方官员的功绩在水利碑刻与县志中也有记载。据《民国曲沃县志》卷三十“丛志”记载,康熙十八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二十六年曲沃迭遭大雨山洪,冲毁无数城垣庐舍无数。浍水桥可能在这几场大水中倾圮,[刘泽民,李玉明总主编;高青山分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侯马市卷》,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273-274页。]张坊等官员对通济桥进行了重修。此外,还有诸如《光绪翼城县志》卷二十八“艺文志”中《修理南河碑记》描述了直隶官员韩侯“筑堤浚河,以缓水势”的事迹,而《初建浍河桥梁记》则记载了浍水一到夏天则“河骄石吼,浊浪排空”使得当地人非常害怕,因此便商议建设桥梁“以控水口,以便行人”的故事,由此可看出,历朝历代XX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到了近现代仍然如此。例如《浍河水库纪念碑》是唯一一通新中国水利工程碑,其碑阳为行书“浍河水库”四个大字,碑阴为“兴工单位碑记”,碑东面为“兴建水库碑记”,碑西面为“水库简介碑记”。它详细记录了1958年这座全省最大水库的兴建始末,表现了当代曲沃人民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与前无古人的伟大业绩。[刘泽民,李玉明总主编;雷涛,孙永和分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曲沃县卷》,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367页。]《连心桥修复记》是为铭记县长带领交通部门等修复者进行的辛苦劳作与捐助者的慷慨,“桥立,乃兴旺发达之有基;路畅,则村富民强亟有望,应民之求,悉民之意,遂将该桥更名为‘连心桥’,寓党政心同,官民心连心之意也。”碑刻通过记载当地官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业绩,展现了当地XX与百姓进行合作的优秀案例,这在今天仍值得借鉴。

  (二)叙述了民间信仰与宗教庙宇建设的情况

首先是修建济渎清源王庙与民众对农神的信仰。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朝廷为济渎神建庙,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济渎神被封为清源王,因此济渎庙又称为清源王庙。《重修济渎庙碑》中描述济渎庙周围的环境,“清溪环绕于前,碧山高耸于后。四顾峰峦,势若拱叠,可谓佳矣”,附近有个神秘的济渎池,因为但凡当地发生旱涝疾疫,居民对着它祈祷便会灵验,济渎庙距今大约已经二百年,但仍然屹立于风雨之中,不禁令人赞叹,到今天仍然是祭祀的胜地。《执照碑》则体现了当地民众的农神信仰,其阴面所称“后稷神”是古代的一位农神,主五谷,是将此讼案批文告知后稷神明,期望护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刘泽民,李玉明总主编;高青山分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侯马市卷》,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50页。]
其次是民众对台骀神以及龙王两位水神的信仰。
台骀,据《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乃少昊后裔,中国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因台骀成功治理汾河水患,故受到颛顼嘉奖而将其封于汾川,被后世尊为汾水之神,佑护汾川人民。台骀死后人们建祠修庙以祭祀,因此台骀庙是浍河流域一座极具典型性的庙宇,留存下来的许多水利碑刻都有关于它的记载。如清乾隆二十年(1755)的《台骀庙怀古十韵》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的《重修台骀庙碑记》,两碑被称为“姊妹篇”。据记载,《十韵》碑是侯马现存的一通“三绝”碑,之所谓“三绝”,一是作者为清代名家朱彝尊,二是诗文最佳,三是镌刻精美。曲沃县知县张坊倡导在重修西台神村台骀庙时,将《台骀庙》一诗改题为《台骀庙怀古十韵》勒石立碑,以润古迹。[刘泽民,李玉明总主编;高青山分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侯马市卷》,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80页。]后人据此留下的诗赋都不约而同地表达着对上古文化与三晋大地杰出历史人物的崇敬与仰慕之情,达到了人神共依的境界,合天理顺人情,同时也饱含着对古代先贤与黄河流域发达的古代文明之无限向往之情。[刘泽民,李玉明总主编;高青山分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侯马市卷》,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81页。]如《重修台骀庙碑记》中记载,台骀庙也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历程:“西台神村的台骀庙,自汉、唐以降时有修葺,金元时期奉敕而兴修多次,明代亦有重修之举。此后,庙圮于火,毁于兵燹”,至清乾隆年间,曲沃县知县张坊亲临台神村后才召集父老乡亲们进行重修,刻上朱彝尊的诗章以润色。于是乡民们踊跃捐资、集材,历时一年竣工,台骀庙宇从此焕然生色,蔚然改观。
对龙神的信仰在曲沃表现得尤为突出,从道光九年发现的数通位于曲沃县史村镇西海村龙王庙的碑刻中便能看出。龙王是治水之神,其威力非常大,无所不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川”,深不可测。曲沃县史村镇西海村有一庙名为西海龙王庙,曾一度被称为全国最大的龙王庙,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初二、初三是西海村赶庙会的日子,因此当地百姓特别重视二月初二这个日子,每到这天人们早晨泡温泉、理发、喝油茶、炸面豆,然后逛庙会、看大戏、祈福祈财,预兆来年风调雨顺,民众丰衣足食。[董杰王建先赵瑞瑞,曲沃西海又添胜景,https://m.sohu.com/a/127842275_102825,2017-03-04]这段历史早在碑刻中便有所体现。比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的《温泉龙神行宫记》全文简洁流畅,文采斐然,全文以不到四百字的篇幅,叙述了自唐及宋而至于清,其间七百年曲沃的水利兴衰史,歌颂了龙神德泽,描绘出因水利而繁荣的农业与曲沃先民和乐的农耕生活状态。[刘泽民,李玉明总主编;雷涛,孙永和分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曲沃县卷》,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5页。]《重修温泉龙王庙碑》则记载了龙王庙中的温泉,“水有七泉,土人呼为七星”,属于“新田八景”之一,“泉水沸腾,洞流腾为川,灌溉二十一村,曲折五十余里。昼栋朱甍,高峙云表,神妥并闻,祭祀不辍。惟此乡地宽水广,灌溉有余,俗号为‘小江南’”,由此可以看出七星泉对当地人的独特价值。
在古代中国,佛教流传遍布甚广。元至元五年(1339)的《灵光寺祖师德业碑铭并序》中记述了当时曲沃最大的佛寺灵光寺三代住持扩充寺产、宣扬佛法的经历,彰显了宋元之际当地佛教的盛况。⑨碑中记载了美丽的寺庙风光,“近玩紫金之峰岫,涌沸水之波澜,远偕崇山之巍峨,注浍川而浩瀚。东接翔皋之华岳,西连汾水之洪津,方隅之秀丽,雄图俨立之”,这个寺庙不仅拥有盛大的水陆产业,而且有枣木园林,当地住持“天资聪懋,思悟夙挺,广搜异闻,博通性相,溥结缘于华严胜会,誓祈生于安养净方”,因而被称为福地,引得许多人前去拜佛许愿。

  (三)反映了古代水利争夺情形与合作规约的订立

浍河流域历史上经常因侵占滩地、争水而引起水利纠纷,有些纠纷甚至长达数年,当地XX因此而订立了一些村规民约,以规范民众用水,使民众相互协作使水,有助于维持乡里和谐,也使得XX实施赏罚制度有章可循。
《执照碑》记载了清康熙十四年(1675)曲沃县四个村之间发生的纠纷,“知县周钺断明:秦村刘国延等八人代表全村人民,因告程村南山回雨龙王庙,原来为上马、史店、程村和秦村四村,每年清明时抬神像上庙祈报神明,唯有秦村最远,上庙时要从程村穿行,秦村神像到山庙所用供桌、供案,过去规定由程村俸供。但文攀桂等四人修城堵塞行神古道路,又不照古时规定备设供桌。因此,上马村周光耀等三人,史店村宋恩盛等三人状告他们而获知县断明遵行。但程村狡猾,恐以后再重蹈前辙,紊乱旧规,影响祭祀,为此将知县朱批连名上告,断后由程村内开神路仍照旧规定备供桌的批文,刻碑为记。请曲沃知县周钺面谕程村朱批一张准照,每年清明迎神经过程村等判语。”《张王村为滩地兴讼抱冤未伸始终理由略载碑》则记叙了清光绪年间,隶属平阳署曲沃县的新王村与隶属绛州的狄庄因汾河滩地争讼的过程,及解州刘牧断案的结案书。[刘泽民,李玉明总主编;高青山分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侯马市卷》,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173页。]“光绪八年汾河南侵将张王村和狄庄的地淤至河北。光绪二十一年汾河北移,将滩地淤出,为此两村因争滩地兴讼,至光绪三十一年,八国联军进中国,才不得不搁置讼事”。其碑阳记载的是争讼过程,上面写有相邻村庄串通扛帮,各级官员受贿偏袒办事不公,以及本村奸邪之人的歹情,也对坚持诉讼及给予支持的人予以赞颂。撰稿人立碑记载的初衷是勉励后人把应得的滩地争回来;其碑阴镌刻的是解州刘牧的结案书,其主要是记载汾河滩地历次清丈的手积及官员的历次判决。[刘泽民,李玉明总主编;高青山分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侯马市卷》,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88页。
]《景明林交争水案碑记》则记叙了清嘉庆年间浍河流域的曲沃林交、景明等六村民众长达三年的争水案情,⑪“渠长刘如孝等按规拨夫掏渠,被景明村郭圪列入洞阻挠,有碍兴工。奸民梁元成乘隙窃水,梁玉文因便磨渔利,私砍赵家水口,竟贿买梁有盛为渠长。”以及省、县两级主政官员判案结果,将当时的情景再现于今。⑪
同时,碑刻中也广泛记载了当地XX所订立的规程,要求村民严格遵守。《沸泉分水碑》中载“绛县界古来有沸泉水一道,计八村田苗及临交、景明、白水等村水磨使用。若遇天旱水小,亦令各村人力验分数使水。若遇天旱,水是各验分数使用。委是已后不致再争词讼。乞起立碑石,永为久远凭验。”《平阳府曲沃县为乞恩分豁民情等事抄蒙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等衙门碑》所述“使水分寸,竖立石刻,永远存照,毋再争执,使水取罪不使须至帖者。”清道光九年(1829)的《重刻元“大德拾年定水法例分定日时”碑》、《重刻元代“二次起翻自下灌上却复交与张亭村轮浇使水”碑》和《“第三翻减半使水”碑》分别记载了頭翻七村、中節六村和上節八村共二十一村轮番依次使水的起止时间。如若违反相关的水利规约,就会得到惩罚,正如《因砍掀水口罚银事记》中所载“康熙二十二年因渠夫行大有私自杴抠中渠水口,两村渠长遵依渠运等公议:罚银壹拾伍两,已与九龙老爷献伞并脩补水口费用,讫上碑为记。”从《翼城温泉十村移割曲沃一县管辖条制》可窥探出订立的始末:事件的起因为当地的温泉水分别隶属于曲沃、翼城两县,但是经常因浇灌而发生争讼。官员得私利后不肯秉公决断,所以导致民心不服。后为了杜绝争端,将曲沃县界内不用水的北樊、下阳、合龙三个村移到翼城,将翼城县界内用水的阳城等十一个村割给曲沃,全部由一个县管辖。“金大定四年五月初三日,曲沃县为浇地人户不依次叙,隔越盗水,······,照依霍渠水法立定条例。”遇地震致水渠崩坏后总有沿渠村民偷水用于浇菜,“于是协同公议,酌定规程。倘有奸民私偷浇菜,致水迟滞,查出请照依霍例,加倍议罚,庶乡民知偷浇法严,不敢再犯。”通过共同订立使水规程,规范村民的使水行为,对作奸犯科者严厉打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四)描述了壮丽的水利景观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三晋大地古时在全国都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这里的名山大川令许多文人骚客长久驻足于此,观山览水,诗兴大发,留下了许多妙笔生花的名篇佳句,现存的水利碑刻中也有这些内容的反映。《汾濕流云碑》描绘了汾河边上“曲沃十景”之“汾隰流云”一景:“汾河水如带绕,盘旋潆洄,两岸榆树、枣树杂植,茂密葱茏,绿树荫翳。春夏之交,水涌河涨、帆舟穿梭,烟云迷离,瞬息万变。”乾隆时知县张坊设“新田八景”,通济桥即为八景之一“新田秋色”的主要组成部分。⑤《“太子滩”碑》中记述太子滩的由来:“相传晋太子申生曾泛舟于此,因名太子湖。金代湖水干涸,遂变为太子滩。昔日每逢深秋,滩内芦荻萧萧,群雁恒集,故有“神陂落雁”之美誉,为曲沃旧十景之一。”[刘泽民,李玉明总主编;雷涛,孙永和分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曲沃县卷》,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54页。]《重修紫霞宫碑记》中记载紫霞宫的美景:“东据瀑布之景,而连冰岩之胜,南望条,北挹浍水,陵丘若······碧,游云出没,吞吐万状,真奇观也。北窑洞,洞后有穷岭,松柏蓊蓊,苍翠可人,清风徐来······”《沃国春光》中载“曲沃之名名以水,沃泉悬出斯为美。曲曲流来古晋都,成侯相度于焉徙。五传风雅振葩经,三世衣冠辉国史。高名往古重如山,照耀经书光马班。维彼沃泉流九曲,扬水白石年年绿,君子来游朱绣衣。”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文人们对于此地美景的无限神往与留恋之情。

  三、浍河流域水利碑刻的价值

水利碑刻具有公开、透明、显示权威的特点,是民间自治与官方意志的结合,发挥着教育基层民众节约、合理、均平用水的作用,缓和着社会矛盾,有强调、预防、团结、提醒的功能。浍河流域水利碑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料文献价值

水利碑刻作为历史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可信度较高。浍河流域水利碑刻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留下了对这片流域内片段式的记忆,通过对现已发现的水利碑刻进行复原、拼凑与整理,它直接记录了从古至今兴修水利基础设施与处理使水争讼的过程,流传已久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反映了流域内的历史风貌,为后世研究浍河流域人文、地理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与文献参考。如张俊峰的《神明与祖先:台骀信仰与明清以来汾河流域的宗族建构》、吕歆的《从碑碣看明清曲沃的宗教》等均利用碑刻深入展开历史学的研究。

  (二)生态价值

浍河水库是一座具有工农业供水、防洪、养殖、旅游为一体的中型水库,建成多年来,为曲沃县和侯马市以及下游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用水保证,但是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浍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而浍河流域现存的水利碑刻中广泛记载了古代官民遇到自然灾害或使水争端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做出的努力,这为后人在水资源分配、管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同时启示后人应追求人地关系的和谐,如果将官方意志与民间自治有机结合,就可以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受古人治水与水资源管理的启发,地方XX加强了对库区的治理与保护,制定出严格的规章条例以规范民众的行为,同时出现了大量对浍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研究,[研究见于《山西水利》《山西水利科技》期刊发表的文章,如李海军的《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杨翀天的《临汾市汾河水源地保护工程探析》等。]由此可以看出水利碑刻的内容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

  (三)旅游价值

浍河流域水利碑刻对开发当地旅游文化事业、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是大有裨益的。流域内的一部分古代水利碑刻,是后人了解流域内居民所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的一种方式;集中的庙宇建筑和古代水利工程遗址是现代人探索古代世界的最佳场所。由于现代人的旅游质量的提升,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观光旅游,更加重视生态旅游和对地域文化的深层次体验和认识,因此现如今,浍河水库积极开发旅游产业,尤其在水库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后,碑刻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人驻足观赏,从而带动了周边餐饮业、水上休闲娱乐项目的发展,水库风景区将成为集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区域。今天的曲沃县也在实施浍河北岸观光游览开发工程,通过观赏碑刻所记载的内容了解古代人的思想、行为,有助于提升游客的文化素养,弘扬曲沃的传统文化,这对于曲沃实现“文化强县”的目标也有很大帮助。

  (四)书法价值

碑刻字体在书法史上具有重大价值,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如清乾隆二十年(1755)由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朱彝尊所题的《台骀庙怀古十韵》便是典型代表,还有西晋书法名门卫氏家族、文彦博、傅山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书法家。浍河流域现存的水利碑刻,大多数选材优质,石质精良,镌刻精美,行云流水,有阴刻、阳刻,行书、楷书等多种字体,不仅行文流畅优美,而且字体娟秀,字迹工整,因此每当当地博物馆举办文化展便会吸引众多书法爱好者前去观赏、研究与临摹。

  结语

浍河流域的水利碑刻是三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三晋大地文化繁荣、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且对传承文化传统、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开发具有重大价值,因此我们应当珍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尽力保护好这些水利碑刻,对其进行搜集、整理、研究,使它们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水利碑刻作为一种考察社会历史的形式,同时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社会发展的见证,它印证着特定地点,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特定契机,特定群体所发生的记忆。愈是时代久远,愈历久弥新。俗话说,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对将来,鉴赏碑刻是为了树立更加不朽的丰碑,这是历史与时代赋予我们的根本任务。
但因为疫情影响,笔者在撰写此文过程中未展开田野调查,尤其翼城地区缺乏田野考察,导致本文的研究大都是依据前人的资料而展开,之后笔者会完善这部分的田野考察,力求全面整理出浍河流域的所有水利碑刻。

  浍河流域水利碑刻初探

浍河流域水利碑刻初探

浍河流域水利碑刻初探

  参考文献:

[1]刘泽民,李玉明总主编;张金科,姚锦玉,邢爱勤分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浮山县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2年。
[2]刘泽民,李玉明总主编;高青山分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侯马市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年。
[3]刘泽民,李玉明总主编;雷涛,孙永和分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曲沃县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年。
[4]关传友:《皖西地区水利碑刻的初步调查》[J],《皖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5]张宇:《碑刻前的碑刻——中国古代碑刻探源》[J],《荣宝斋》2019年第9期。
[6]张俊峰:《金元以来山陕水利图碑与历史水权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7]张俊峰:《晋南水利碑刻蒐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
[8]水岩:《山西河湖印象之——浍河》[J],《山西水利》2013年第11期。
[9]魏静:《水利碑刻所反映出的内容特点及社会功能——以清代河西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10]田东奎:《水利碑刻与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1]杨天虎:《清代曲靖地区的社会变迁:以水利碑刻为中心的考察》[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12]杨天虎:《清至民国曲靖水利碑刻文献收集与整理研究论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年第6期。
[13]赵志宏:《祥云地区散存古代水利碑刻的保护利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14]赵志宏:《祥云古代水利碑刻考略》[J],《农业考古》2018年第3期。
[15]王娜:《明清时期晋陕豫水利碑刻法制文献史料考析》[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16]吕歆:《从碑碣看明清曲沃的宗教》[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17]仝建平:《临汾地域文献及其整理述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18]《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光绪翼城县志》[M],江苏·上海·四川: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5年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80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12月29日
Next 2021年12月2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